清华北大,你留给了国家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8:43:08
十八个亿培养经费 清华北大,你留给了国家什么?
     国家养了这帮不孝!回头再帮着老外来跟国企竞争,来挖国家的墙角!最可悲的是,周围的人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们,他们好像真的衣锦还乡了。

  2000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有2154人,研究生1596人,这些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751人,大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0%,其中有587人同时选择了美国,比例高达78%。

  2001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2217人,研究生2002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83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接近20%,其中有711人去了美国,比例接近87%,比上一年增长了9个百分点。这一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毕业32人,直接出国留学的达28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毕业15人,出国人数达13人,比例接近90%。

  在拿到这组数据之前,北京大学教务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北大出国留学人员的统计数据是不会向外公开也从来没有向外公开过的。

  2002年4月5日,北京大学派出所办公室,工作人员忙得不可开交,交取表格、办理手续的人进进出出,电话铃声响个不停。办公室负责人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抽空说:"这段时间是办理出国留学手续的高峰期,北大学生申请出国留学被拒绝还是很少的,今年截止目前为止,出国留学的人肯定比去年还要多。其中大部分出国留学是自费的。"

  清华大学对于出国留学人员的统计数据讳莫如深,记者曾多次向清华有关部门索要相关数据,得到的回复是:这些数据没有得到教育部批准,不能随便向外界公布。但是来自新华社的数据表明:1998年,清华大学毕业生直接申请出国留学的为760多人;1999年为960多人;2000年更是突破千人大关,达1120多人;2001年继续保持在千人以上,而且每年都是持续增长的势头。

  据北大一些老师和学生说,出国的理工科毕业出国的学生就非常多。比如物理、化学等相关专业一直是出国比例比较高的的学科,几乎全班学生都出国的现象也并不罕见,因此在美国举行同学会也就很自然了。

  在北大、清华出现了同样的现象,就是很多学生在大二、大叁的时候不是去上基础课而是手里捧着新东方的"红宝书"准备"寄托"(GRE和托福)考试。

 
  北大、清华对于中学生来说,简直就是高高在上的圣坛,这里寄托着他们的希望和梦想。但是一旦梦想实现,当他们真正迈进这座大门的时候,为什么他们的"寄托"目标就迅速变成了遥远的大洋彼岸的那些国家?难道这里仅仅是他们实现跳跃的一道 门?

  不回国的理由

  "国内技术水平低,试验设备差,研究环境不好。"

    《中国青年报》曾经在清华校园做了一个随机采访,被采访的18位清华学生中,明确表示希望出国深造的有14位,另外4位视情况而定。在被问到是否会回国时,表态坚决回国的只有3位;还有3位说现在是倾向于回国的,但不敢保证以后会有什么变化;表示要看情况再作决定和不打算回国的各有4位。

  很多人在出去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不再回来的准备。

  另据统计,在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中,绝大多数北大、清华的学生都是靠奖学金自费留学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黄鹤一去不复返。
  
  如果按照个人效益最大化的选择,他们的确实现了个人效益的最大化。

  北大、清华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和培养的大学,拥有全中国一流的师资和教学环境、设备,是国家最宠爱的两个孩子,最宠爱的孩子尚不思回报国恩,我们又怎能对别的孩子有更高的期望?

  记得上次采访北大文化产业研究所的叶朗教授时,他引用老子的话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意为我们的根基在中国,鸟飞得再远再高,最终应该还是要飞回来。

  十八个亿,收获了什么

  从1999年起,为了支持北大、清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国家分叁年累计单独给北大、清华各拨款18个亿。18个亿,虽然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需要的资金可能还差得很远,但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绝不是一笔小数目。正如北大校长许智宏所说:"国家给了北大和清华18个亿,的确是一笔很大的投入。"这是一种额外的投入、是一种特别的预算。

  按正常的拨款模式,北大、清华所得到的资金已经高于一般院校了,再加上这种政策倾斜,中国其他那些高校看来再急追慢赶,也无济于事,更遑论能够和北大、清华一争高下了。

  所有的现象和数据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铁的事实,那就是:国家对北大、清华十分重视和关照,为了把北大、清华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不惜厚此薄彼。

  为什么?

  因为中国处在一个经济发展的快速成长期,急需大量优秀的人才投入到各行各业中去,尤其是大批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但是18个亿和更多的投入之后,我们却惊异地发现,原来我们是在为他人做嫁衣--一流的人才,尤其是一流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大量地出走,而且是急不可耐地出走。

  "美国的留学政策、奖学金政策就是要中国本科生去读研究生。"新东方的出国留学专家、副校长徐小平在一次留学讲座上这样说。之所以北大一些物理、化学专业的学生去美国留学的比例比较大,是因为美国这方面人才紧缺,因此这方面专业的学生申请赴美留学也比较容易一些。

  即使是没有出国参加就业的学生,也还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外企。原因是一样的,因为外企,尤其是那些着名的跨国公司,他们的待遇要远远高于国内的企业。

  于是一批批人才就这样流失了,前赴后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辛辛苦苦挖坑种树,施肥浇水,可是等到要收获果实的时候,我们却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毫不费力地就把果实摘走了。

  
  一样的环境,一样的政策,一样的体制,我们却同样看到了大批成功的人士、成功的企业在国内驰骋疆场。同样的条件下,为什么这些人才能够适应,而那些流失的人才却不能?相反的,尽管也有大批黄鹤一去不复返,找到了他们认为更好的土壤,但是又有多少黄鹤在异地他乡"鹤立鸡群",作出一番丰功伟业了呢?

   叁年十八个亿的投入,这是北大、清华享受的特殊待遇,但是在高投入的同时,我们是否得到了高回报?北大、清华最优秀的人才究竟在哪里?十八个亿培养经费 清华北大,你留给了国家什么?
     国家养了这帮不孝!回头再帮着老外来跟国企竞争,来挖国家的墙角!最可悲的是,周围的人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们,他们好像真的衣锦还乡了。

  2000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有2154人,研究生1596人,这些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751人,大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0%,其中有587人同时选择了美国,比例高达78%。

  2001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2217人,研究生2002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83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接近20%,其中有711人去了美国,比例接近87%,比上一年增长了9个百分点。这一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毕业32人,直接出国留学的达28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毕业15人,出国人数达13人,比例接近90%。

  在拿到这组数据之前,北京大学教务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北大出国留学人员的统计数据是不会向外公开也从来没有向外公开过的。

  2002年4月5日,北京大学派出所办公室,工作人员忙得不可开交,交取表格、办理手续的人进进出出,电话铃声响个不停。办公室负责人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抽空说:"这段时间是办理出国留学手续的高峰期,北大学生申请出国留学被拒绝还是很少的,今年截止目前为止,出国留学的人肯定比去年还要多。其中大部分出国留学是自费的。"

  清华大学对于出国留学人员的统计数据讳莫如深,记者曾多次向清华有关部门索要相关数据,得到的回复是:这些数据没有得到教育部批准,不能随便向外界公布。但是来自新华社的数据表明:1998年,清华大学毕业生直接申请出国留学的为760多人;1999年为960多人;2000年更是突破千人大关,达1120多人;2001年继续保持在千人以上,而且每年都是持续增长的势头。

  据北大一些老师和学生说,出国的理工科毕业出国的学生就非常多。比如物理、化学等相关专业一直是出国比例比较高的的学科,几乎全班学生都出国的现象也并不罕见,因此在美国举行同学会也就很自然了。

  在北大、清华出现了同样的现象,就是很多学生在大二、大叁的时候不是去上基础课而是手里捧着新东方的"红宝书"准备"寄托"(GRE和托福)考试。

 
  北大、清华对于中学生来说,简直就是高高在上的圣坛,这里寄托着他们的希望和梦想。但是一旦梦想实现,当他们真正迈进这座大门的时候,为什么他们的"寄托"目标就迅速变成了遥远的大洋彼岸的那些国家?难道这里仅仅是他们实现跳跃的一道 门?

  不回国的理由

  "国内技术水平低,试验设备差,研究环境不好。"

    《中国青年报》曾经在清华校园做了一个随机采访,被采访的18位清华学生中,明确表示希望出国深造的有14位,另外4位视情况而定。在被问到是否会回国时,表态坚决回国的只有3位;还有3位说现在是倾向于回国的,但不敢保证以后会有什么变化;表示要看情况再作决定和不打算回国的各有4位。

  很多人在出去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不再回来的准备。

  另据统计,在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中,绝大多数北大、清华的学生都是靠奖学金自费留学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黄鹤一去不复返。
  
  如果按照个人效益最大化的选择,他们的确实现了个人效益的最大化。

  北大、清华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和培养的大学,拥有全中国一流的师资和教学环境、设备,是国家最宠爱的两个孩子,最宠爱的孩子尚不思回报国恩,我们又怎能对别的孩子有更高的期望?

  记得上次采访北大文化产业研究所的叶朗教授时,他引用老子的话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意为我们的根基在中国,鸟飞得再远再高,最终应该还是要飞回来。

  十八个亿,收获了什么

  从1999年起,为了支持北大、清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国家分叁年累计单独给北大、清华各拨款18个亿。18个亿,虽然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需要的资金可能还差得很远,但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绝不是一笔小数目。正如北大校长许智宏所说:"国家给了北大和清华18个亿,的确是一笔很大的投入。"这是一种额外的投入、是一种特别的预算。

  按正常的拨款模式,北大、清华所得到的资金已经高于一般院校了,再加上这种政策倾斜,中国其他那些高校看来再急追慢赶,也无济于事,更遑论能够和北大、清华一争高下了。

  所有的现象和数据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铁的事实,那就是:国家对北大、清华十分重视和关照,为了把北大、清华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不惜厚此薄彼。

  为什么?

  因为中国处在一个经济发展的快速成长期,急需大量优秀的人才投入到各行各业中去,尤其是大批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但是18个亿和更多的投入之后,我们却惊异地发现,原来我们是在为他人做嫁衣--一流的人才,尤其是一流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大量地出走,而且是急不可耐地出走。

  "美国的留学政策、奖学金政策就是要中国本科生去读研究生。"新东方的出国留学专家、副校长徐小平在一次留学讲座上这样说。之所以北大一些物理、化学专业的学生去美国留学的比例比较大,是因为美国这方面人才紧缺,因此这方面专业的学生申请赴美留学也比较容易一些。

  即使是没有出国参加就业的学生,也还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外企。原因是一样的,因为外企,尤其是那些着名的跨国公司,他们的待遇要远远高于国内的企业。

  于是一批批人才就这样流失了,前赴后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辛辛苦苦挖坑种树,施肥浇水,可是等到要收获果实的时候,我们却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毫不费力地就把果实摘走了。

  
  一样的环境,一样的政策,一样的体制,我们却同样看到了大批成功的人士、成功的企业在国内驰骋疆场。同样的条件下,为什么这些人才能够适应,而那些流失的人才却不能?相反的,尽管也有大批黄鹤一去不复返,找到了他们认为更好的土壤,但是又有多少黄鹤在异地他乡"鹤立鸡群",作出一番丰功伟业了呢?

   叁年十八个亿的投入,这是北大、清华享受的特殊待遇,但是在高投入的同时,我们是否得到了高回报?北大、清华最优秀的人才究竟在哪里?
第一,学生去向学校无权决定。
第二,学生往国外跑,只能说明国内缺乏足以吸引人才的地方。
第三,所以结论是要加快改革,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人往高处走,没有任何理由指责别人合理合法的行为。
神经! 那国家出钱办大学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无权选择给你的分配呢?
过分了啊!人家大秦猛士可是北京大学的!不是没有出国么!
再说了,人家出国怎么了?
周恩来邓小平都是出国留学的,可是他们……
“表示要看情况再作决定和不打算回国的各有4位”这句话太值得深思了,出了国就不打算回来了,唉这一代人的思想唉。。。。。。。[em06][em06][em06]
清华不太了解  北大?呵呵 ,留什么 ,让它留吗?它想留的都是大毒草,怎么留?哈哈
出国回不回来跟上那所大学无关,跟人品有关。[em05]
北大、清华也已没落了,我们老板就是买了这两所学校的MBA,花了几十万。
我绝对不去外国。我一定要为祖国的卫生医疗事业服务。
在国内干不了什么大事的,真的,你去科研单位了解一下,
没钱,没仪器,互相斗,然后退休!
[em01]
这部分人很感谢邓小平解放了他们啊~~~~~私欲无限膨胀却丝毫不讲什么奉献精神!
真不真的新中国刚成立时是什么吸引了大批留学人员的归国潮!科研?设备?还是工资待遇!
真不真的新中国刚成立时是什么吸引了大批留学人员的归国潮!科研?设备?还是工资待遇!

为民族奋斗的良知!!
文章过分神话了清华北大.其他大学出来的人没用了吗.
人家喜欢去美国就让他们去么,出去的不一定都是清华北大的骨干.说的不好听,留学的人当中的除了公派留学的好学生外,其他很多都是国内研究生考不上,又不愿意做普通工作的富家子弟(不要说我仇富,私人名义去美国留学要不少钱的,不是普通工薪家庭可以负担的.).那些人只不过是去美国住几年往脸上贴些金子的而已.能拿到绿卡吗?还
大部分的公派留学都会回国效力的,而那些剩下的,就让他们随意吧.(好象听说北京的本地人考入北大清华的高考分数很底的是吧)
[em05]
人各有志
没法
最混蛋的就是全国其他省市的老百姓把钱给了这两所大学,却要受到歧视,平白无故的要多考几十分才能上
别瞎搅和了,你能想到的政府能不会想到吗,凭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如果美国社会20%的人都是中国人、华人、华裔、华人亲属的话......
你们自己想想吧。
没什么的!既然没本事上清华北大,就趁早别说那种酸葡萄心理!
北大固然出了“余杰”那种烂货,但是北大更多的是出了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