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转帖』傅国涌: 高校最缺少的东西是什么:不会鼓错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05:04
发信人: NOC (NOC), 信区: Postdoc
标  题: 傅国涌: 高校最缺少的东西是什么:不会鼓错掌的清华人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un Oct 16 17:50:37 2005), 站内
    宋楚瑜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大谈“相逢一笑泯恩仇”、两岸兄弟一家亲,自始至终回避民主、自由等对今日大陆来说最为“敏感”的问题,即使谈“台湾经验”也不谈台湾的民主化进程,真可谓自律的典范、政客的楷模,作为客人对主人的心思揣摩得很透,主人不喜欢的话决不说。这和他在接受“凤凰卫视”专访时一再强调仰慕美国先贤杰佛逊总统,肯定自己在推动台湾民主时的作为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宋楚瑜虽然是台湾岛上成长起来的政治人物,但他曾身为独裁的国民党小朝廷的新闻局长,察颜观色、圆滑讨好的本事早已是训练有数。他的演讲确实乏善可陈,不过却也不是按中南海的尺寸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出来的,其中必然有一些大陆意识形态所不喜欢的东西,这从清华学子的掌声就不难听出来。
  当宋楚瑜恭维、吹捧清华时,我们可以听到热烈的掌声。当宋楚瑜信誓旦旦地表态反对“台独”时,我们可以听到热烈的掌声。当宋楚瑜大讲中华民族的未来、讴歌统一时,我们可以听到热烈的掌声。然而,当宋楚瑜讲到海峡两岸的两个清华,清华经验是中西合璧的再生的经验,是西方科学务实的态度和跟中华人本精神的巧妙结合,并强调清华的经验就是全中国人最好的经验时,全场竟然没有掌声,陷入了极为尴尬的一片沉默中,所有的在场者仿佛事先约好了似的,对宋氏口中包括“两个清华”的“清华经验”不予理睬、不予喝彩。
  当宋楚瑜讲到台湾经济奇迹真正意义不是在于富裕,而是均富,“台湾经验”其中之一就是通过公平的教育使每一个人都有向上流动的机会时,全场依然一片沉默,显然清华学子对台湾经验毫无兴趣,对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更是漠不关心。
  什么时候鼓掌,什么时候千万不鼓掌,假如掌声不是事先精心设计好的,那么惊人的一致背后,无疑清楚地暴露出了在场清华人的思维习惯、内心世界。我们不能不惊叹数十年来我们的教育:在这些考试精英、升学高手身上,我们已找不到一丝一毫独立思考的能力、看不到一点自由的影子。他们的所有情感、追求几乎都和当前的意识形态亦步亦趋。他们的脑袋跟着权势的指挥棒转动。他们只知道为统一、反台独这类大词激动、欢呼,失去了进一步追问历史、思索未来的动力,连“清华经验”都在他们当中激不起一点小小的浪花。作为清华人,难道还有比这更大的可怜和悲哀吗?如果说宋楚瑜侃侃而谈所谓成功的“台湾经验”,不能给他掌声鼓励,也不允许给他鼓掌,那么为什么在他大力张扬“清华经验”时也引不来掌声一片?无非是因为他指出了海峡对岸还有一个科技摇篮、精英辈出的清华大学,拨动了在场清华人敏感的意识形态神经。对此,聪明的宋楚瑜或许也想不明白吧。
  在现场直播中不会鼓错掌的清华人,这不是清华的荣誉。正如输送成千上万的技术官僚也不会给曾经辉煌的清华校史增添什么荣誉一样。其实,责任不能由年轻学子来承担,不仅水木清华也好,整个泱泱大陆所有的高校最缺少的东西是什么?当年,自然科学家竺可桢做浙江大学校长时认为,大学不应该只知道应用科学,而对纯粹科学、人文科学置之不理,“这是谋食不谋道的办法”。他谆谆劝告大学生,千万不要以懂得一点专门技术、作为日后谋生的地步而满足。在他看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能那样头脑简单,“必须有明辨是非、静观得失、缜密思虑、不肯盲从的习惯”。今天的大学生、研究生缺少的正是这样的习惯,所以只能听凭意识形态在自己的大脑里跑马占地,任意摆布,除了盲从别无选择。放眼中国,再也没有竺可桢,没有蔡元培、胡适,有点是念错别字的学官、欺上瞒下的学棍,再也没有人告诉莘莘学子,不能光谋食不谋道。他们之所以只在“该”鼓掌的时候鼓掌,按部就班,绝不出错,就是因为他们的师长也是以谋食不谋道为荣,以盲从为聪明,上行下效,谋食和盲从已内化为这些民族“精英”们的思维惯性,难怪连他们的掌声都是如此规范。我想起了一句诗,在星月失色的天空下,连狗也学会了规规矩矩的走夜路。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http://smth.edu.cn·[FROM: 207.234.145.*]发信人: NOC (NOC), 信区: Postdoc
标  题: 傅国涌: 高校最缺少的东西是什么:不会鼓错掌的清华人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un Oct 16 17:50:37 2005), 站内
    宋楚瑜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大谈“相逢一笑泯恩仇”、两岸兄弟一家亲,自始至终回避民主、自由等对今日大陆来说最为“敏感”的问题,即使谈“台湾经验”也不谈台湾的民主化进程,真可谓自律的典范、政客的楷模,作为客人对主人的心思揣摩得很透,主人不喜欢的话决不说。这和他在接受“凤凰卫视”专访时一再强调仰慕美国先贤杰佛逊总统,肯定自己在推动台湾民主时的作为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宋楚瑜虽然是台湾岛上成长起来的政治人物,但他曾身为独裁的国民党小朝廷的新闻局长,察颜观色、圆滑讨好的本事早已是训练有数。他的演讲确实乏善可陈,不过却也不是按中南海的尺寸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出来的,其中必然有一些大陆意识形态所不喜欢的东西,这从清华学子的掌声就不难听出来。
  当宋楚瑜恭维、吹捧清华时,我们可以听到热烈的掌声。当宋楚瑜信誓旦旦地表态反对“台独”时,我们可以听到热烈的掌声。当宋楚瑜大讲中华民族的未来、讴歌统一时,我们可以听到热烈的掌声。然而,当宋楚瑜讲到海峡两岸的两个清华,清华经验是中西合璧的再生的经验,是西方科学务实的态度和跟中华人本精神的巧妙结合,并强调清华的经验就是全中国人最好的经验时,全场竟然没有掌声,陷入了极为尴尬的一片沉默中,所有的在场者仿佛事先约好了似的,对宋氏口中包括“两个清华”的“清华经验”不予理睬、不予喝彩。
  当宋楚瑜讲到台湾经济奇迹真正意义不是在于富裕,而是均富,“台湾经验”其中之一就是通过公平的教育使每一个人都有向上流动的机会时,全场依然一片沉默,显然清华学子对台湾经验毫无兴趣,对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更是漠不关心。
  什么时候鼓掌,什么时候千万不鼓掌,假如掌声不是事先精心设计好的,那么惊人的一致背后,无疑清楚地暴露出了在场清华人的思维习惯、内心世界。我们不能不惊叹数十年来我们的教育:在这些考试精英、升学高手身上,我们已找不到一丝一毫独立思考的能力、看不到一点自由的影子。他们的所有情感、追求几乎都和当前的意识形态亦步亦趋。他们的脑袋跟着权势的指挥棒转动。他们只知道为统一、反台独这类大词激动、欢呼,失去了进一步追问历史、思索未来的动力,连“清华经验”都在他们当中激不起一点小小的浪花。作为清华人,难道还有比这更大的可怜和悲哀吗?如果说宋楚瑜侃侃而谈所谓成功的“台湾经验”,不能给他掌声鼓励,也不允许给他鼓掌,那么为什么在他大力张扬“清华经验”时也引不来掌声一片?无非是因为他指出了海峡对岸还有一个科技摇篮、精英辈出的清华大学,拨动了在场清华人敏感的意识形态神经。对此,聪明的宋楚瑜或许也想不明白吧。
  在现场直播中不会鼓错掌的清华人,这不是清华的荣誉。正如输送成千上万的技术官僚也不会给曾经辉煌的清华校史增添什么荣誉一样。其实,责任不能由年轻学子来承担,不仅水木清华也好,整个泱泱大陆所有的高校最缺少的东西是什么?当年,自然科学家竺可桢做浙江大学校长时认为,大学不应该只知道应用科学,而对纯粹科学、人文科学置之不理,“这是谋食不谋道的办法”。他谆谆劝告大学生,千万不要以懂得一点专门技术、作为日后谋生的地步而满足。在他看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能那样头脑简单,“必须有明辨是非、静观得失、缜密思虑、不肯盲从的习惯”。今天的大学生、研究生缺少的正是这样的习惯,所以只能听凭意识形态在自己的大脑里跑马占地,任意摆布,除了盲从别无选择。放眼中国,再也没有竺可桢,没有蔡元培、胡适,有点是念错别字的学官、欺上瞒下的学棍,再也没有人告诉莘莘学子,不能光谋食不谋道。他们之所以只在“该”鼓掌的时候鼓掌,按部就班,绝不出错,就是因为他们的师长也是以谋食不谋道为荣,以盲从为聪明,上行下效,谋食和盲从已内化为这些民族“精英”们的思维惯性,难怪连他们的掌声都是如此规范。我想起了一句诗,在星月失色的天空下,连狗也学会了规规矩矩的走夜路。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http://smth.edu.cn·[FROM: 207.23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