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中国已进入知识短缺时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4:00:18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教授在撰文中指出,在中国,除了拼命炒作概念之外,几乎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在中国的环境中,供给侧改革到底是什么。各种迹象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短缺的时代。这一问题值得思考。

  各种迹象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短缺的时代。近来,高层为了推进结构性经济改革,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导向概念,即通过改革供给体系来满足需求结构的变化。高层的意图很明确,改革边界也很有限,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

  不过,学术界和政策研究界一哄而上,什么东西都往里面放,供给侧改革一方面成了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杂货铺”,另一方面则几乎被视为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万能良药了。不同意识形态倾向的人做不同的解读,一些人把西方所谓的供给学派拿过来作为理论基础;另一些人则干脆把新自由主义重新包装;强调政府作用的则想调和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人们没能把各种作为理论或者学派的供应学派,和作为经济实践的供给方改革区分开来。

  在20世纪80年代,供给学派对美国里根总统和英国撒切尔首相的经济政策产生很大影响。但是,英美的经济实践只是取了供给学派那些和实践相关并且在实践中可行的想法,主要是私有化、减税、减小政府规模等。

  即使如此,在实践中也屡屡修正。例如私有化在社会领域(主要是医疗和教育),就遇到了社会上巨大的阻力而没有实行下去。这不仅表明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巨大差异,也表明改革设计和实际所能操作之间的巨大差异。在中国,除了拼命炒作概念之外,几乎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在中国的环境中,供给侧改革到底是什么。

  这只能说明中国有效知识的供给不足。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政策研究界,都没有能力解释中国经验。长期以来,中国所具有的只是从西方进口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又没有通过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而得到发展。在不存在中国经济学的情况下,何能解释中国的经济实践呢?各种从西方进口的经济学更解释不了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拿它们来解决中国问题往往导致问题的恶化。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帮助人们解释事实,明了其发展方向,解决事物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尽管经济学有其本身的理论优美之处,在实践层面,经济学的使命就是诊断实际经济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早已经进入知识短缺时代。

  中国经济知识的短缺局面已久,并且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例如,中国经济学家滥用西方概念(包括并不了解西方经济学),从来就没有把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区分开来。今天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就是当时知识短缺所造成的。

  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医疗产业化,医院成为中国的暴富产业。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为了应付危机,政策研究界就提出通过教育产业化的方式来拯救经济,结果导致了教育的大扩张和产业化,影响至今。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政策界又提出房地产的产业化,通过对房地产的大规模投资来对付金融危机。没有经济学界指出这样做的危险性,因为无论是医疗、教育和房地产并非一般的经济领域,而是社会领域。尽管这些领域的确可以引入市场机制,但社会领域和经济领域的市场机制是不同概念。西方在这些方面也有严重的经验教训,通过持续的和暴力的社会运动,才促成了资本在这些领域的角色减退和政府作用的强化。

  问题遍及所有学科

  遗憾的是, 中国则很轻松地把这些社会领域完全经济化和市场化了。社会领域的过度市场化是今天无穷社会问题的根源,也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缺乏动力的根源。没有一整套有效的社会政策,中产阶级没有制度基础,消费社会建设乏力。假如当时有足够的知识供应,也不至于走到今天,至少房地产的产能过剩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在另外一些场合,提出了一些政策概念,但因为没有有效的知识支撑,政策执行的结果就走向了预期的反面。“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政策概念就是这样的例子。没有人会质疑这两个政策概念的意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即通过更加科学的发展(例如去除之前流行的GDP主义)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但是,什么是科学发展?什么是和谐社会?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如何实现社会和谐?在所有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上,存在严重的知识供给不足情况。结果并不难理解,即走向了政策本来意图的反面。

  唯独中国学术界和政策界的知识短缺局面没有变化,甚至更加严重了。从前所有问题,今天仍然存在。在很多方面,不仅政策研究界而且学术界仍然是一如既往地论证政策,而非研究政策。

  有书本知识缺实践经验

  现在轮到“供给侧改革”的概念了,人们得到了新的机会来炒作。很多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大谈特谈西方的供给学派,殊不知供给学派在西方经济实践中的使用,有其深刻的经济背景,即战后政府作用、官僚体制的大扩张问题。就是说,讨论供给学派就要了解其产生的背景。

  中国的背景是什么呢?供给侧改革有两个目标:第一,是要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问题;第二,是要找到新的增长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就需要从中国的现实来理解供给侧改革,而非简单地借用西方。换句话说,就是要确立中国本身的供给经济学。但除了概念上的大肆贩卖外,有多少人了解中国经济现状,能够诊断中国经济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呢?

  今天所讲的产能过剩都是从前过度供给所造成的。那么是否通过供给侧改革能够改变这种情况呢?一方面讲消化产能,另一方面又在制造出新的过度“产能”。例如,今天中国所面临的两个新的产能即金融和互联网已经开始过剩,但各个方面仍然在大力推动发展。无论是金融改革和互联网经济,都是为了实现中国的实体经济的发展,因为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的早期,下一阶段的主体仍然是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大量的资本从实体经济领域流向了金融和互联网领域,不仅没有推动发展,反而扼杀着实体经济。而一旦实体经济被扼杀,金融经济和互联网经济便没有了坚实的基础,变得不可持续。

  这就是今天中国经济的现状。金融经济和互联网经济都很重要,需要大力发展,但并不是取代其他形式的经济。今天如果要说供给,就要强调产业升级、技术升级、限制金融和互联网资本对实体经济的吞并。在实体经济领域,中国所需要的是+互联网和+金融,而非互联网+或者金融+,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即现在的情形)。

  中国也有知识供应充分的时代,那就是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初,从原来的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那段时间。当时,尽管没有多少人有博士学位,但他们都是真正了解中国、负有国家建设责任心的一代人。现在尽管研究者都有博士学位了,但很多是只有书本知识而没有实践经验。因为他们是典型的读教科书成长起来的,西方的概念有时候比西方人还玩得熟练,但对中国的实际则是外行。知识短缺的情况不改变,中国的改革就很难从顶层设计转化成为有效的实践,或者在转化过程中错误百出。近来的金融市场就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趋势。

  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中国新型智库具有了非常的意义。希望智库建设,如果不能改革目前重于清谈的学院派,至少能够把学院派和智库分离开来,使得智库能够侧重于中国知识建设,从而改变知识短缺的局面。

http://opinion.hexun.com/2016-01-29/182080976.html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教授在撰文中指出,在中国,除了拼命炒作概念之外,几乎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在中国的环境中,供给侧改革到底是什么。各种迹象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短缺的时代。这一问题值得思考。

  各种迹象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短缺的时代。近来,高层为了推进结构性经济改革,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导向概念,即通过改革供给体系来满足需求结构的变化。高层的意图很明确,改革边界也很有限,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

  不过,学术界和政策研究界一哄而上,什么东西都往里面放,供给侧改革一方面成了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杂货铺”,另一方面则几乎被视为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万能良药了。不同意识形态倾向的人做不同的解读,一些人把西方所谓的供给学派拿过来作为理论基础;另一些人则干脆把新自由主义重新包装;强调政府作用的则想调和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人们没能把各种作为理论或者学派的供应学派,和作为经济实践的供给方改革区分开来。

  在20世纪80年代,供给学派对美国里根总统和英国撒切尔首相的经济政策产生很大影响。但是,英美的经济实践只是取了供给学派那些和实践相关并且在实践中可行的想法,主要是私有化、减税、减小政府规模等。

  即使如此,在实践中也屡屡修正。例如私有化在社会领域(主要是医疗和教育),就遇到了社会上巨大的阻力而没有实行下去。这不仅表明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巨大差异,也表明改革设计和实际所能操作之间的巨大差异。在中国,除了拼命炒作概念之外,几乎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在中国的环境中,供给侧改革到底是什么。

  这只能说明中国有效知识的供给不足。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政策研究界,都没有能力解释中国经验。长期以来,中国所具有的只是从西方进口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又没有通过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而得到发展。在不存在中国经济学的情况下,何能解释中国的经济实践呢?各种从西方进口的经济学更解释不了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拿它们来解决中国问题往往导致问题的恶化。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帮助人们解释事实,明了其发展方向,解决事物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尽管经济学有其本身的理论优美之处,在实践层面,经济学的使命就是诊断实际经济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早已经进入知识短缺时代。

  中国经济知识的短缺局面已久,并且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例如,中国经济学家滥用西方概念(包括并不了解西方经济学),从来就没有把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区分开来。今天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就是当时知识短缺所造成的。

  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医疗产业化,医院成为中国的暴富产业。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为了应付危机,政策研究界就提出通过教育产业化的方式来拯救经济,结果导致了教育的大扩张和产业化,影响至今。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政策界又提出房地产的产业化,通过对房地产的大规模投资来对付金融危机。没有经济学界指出这样做的危险性,因为无论是医疗、教育和房地产并非一般的经济领域,而是社会领域。尽管这些领域的确可以引入市场机制,但社会领域和经济领域的市场机制是不同概念。西方在这些方面也有严重的经验教训,通过持续的和暴力的社会运动,才促成了资本在这些领域的角色减退和政府作用的强化。

  问题遍及所有学科

  遗憾的是, 中国则很轻松地把这些社会领域完全经济化和市场化了。社会领域的过度市场化是今天无穷社会问题的根源,也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缺乏动力的根源。没有一整套有效的社会政策,中产阶级没有制度基础,消费社会建设乏力。假如当时有足够的知识供应,也不至于走到今天,至少房地产的产能过剩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在另外一些场合,提出了一些政策概念,但因为没有有效的知识支撑,政策执行的结果就走向了预期的反面。“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政策概念就是这样的例子。没有人会质疑这两个政策概念的意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即通过更加科学的发展(例如去除之前流行的GDP主义)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但是,什么是科学发展?什么是和谐社会?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如何实现社会和谐?在所有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上,存在严重的知识供给不足情况。结果并不难理解,即走向了政策本来意图的反面。

  唯独中国学术界和政策界的知识短缺局面没有变化,甚至更加严重了。从前所有问题,今天仍然存在。在很多方面,不仅政策研究界而且学术界仍然是一如既往地论证政策,而非研究政策。

  有书本知识缺实践经验

  现在轮到“供给侧改革”的概念了,人们得到了新的机会来炒作。很多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大谈特谈西方的供给学派,殊不知供给学派在西方经济实践中的使用,有其深刻的经济背景,即战后政府作用、官僚体制的大扩张问题。就是说,讨论供给学派就要了解其产生的背景。

  中国的背景是什么呢?供给侧改革有两个目标:第一,是要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问题;第二,是要找到新的增长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就需要从中国的现实来理解供给侧改革,而非简单地借用西方。换句话说,就是要确立中国本身的供给经济学。但除了概念上的大肆贩卖外,有多少人了解中国经济现状,能够诊断中国经济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呢?

  今天所讲的产能过剩都是从前过度供给所造成的。那么是否通过供给侧改革能够改变这种情况呢?一方面讲消化产能,另一方面又在制造出新的过度“产能”。例如,今天中国所面临的两个新的产能即金融和互联网已经开始过剩,但各个方面仍然在大力推动发展。无论是金融改革和互联网经济,都是为了实现中国的实体经济的发展,因为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的早期,下一阶段的主体仍然是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大量的资本从实体经济领域流向了金融和互联网领域,不仅没有推动发展,反而扼杀着实体经济。而一旦实体经济被扼杀,金融经济和互联网经济便没有了坚实的基础,变得不可持续。

  这就是今天中国经济的现状。金融经济和互联网经济都很重要,需要大力发展,但并不是取代其他形式的经济。今天如果要说供给,就要强调产业升级、技术升级、限制金融和互联网资本对实体经济的吞并。在实体经济领域,中国所需要的是+互联网和+金融,而非互联网+或者金融+,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即现在的情形)。

  中国也有知识供应充分的时代,那就是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初,从原来的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那段时间。当时,尽管没有多少人有博士学位,但他们都是真正了解中国、负有国家建设责任心的一代人。现在尽管研究者都有博士学位了,但很多是只有书本知识而没有实践经验。因为他们是典型的读教科书成长起来的,西方的概念有时候比西方人还玩得熟练,但对中国的实际则是外行。知识短缺的情况不改变,中国的改革就很难从顶层设计转化成为有效的实践,或者在转化过程中错误百出。近来的金融市场就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趋势。

  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中国新型智库具有了非常的意义。希望智库建设,如果不能改革目前重于清谈的学院派,至少能够把学院派和智库分离开来,使得智库能够侧重于中国知识建设,从而改变知识短缺的局面。

http://opinion.hexun.com/2016-01-29/182080976.html


我个人理解目前国内的供给侧改革主要着眼点集中在如何把过量供给中薄利、亏损、低质低效的部分产能优先革掉这个难点问题上,减少劣质产能生产的产品进入市场造成的整体市场价格无法提升甚至被不断拉低的恶性循环,给优质产能生产的产品倒出市场,最重要的是倒出盈利上升空间,为产业升级积累利润基础

我个人理解目前国内的供给侧改革主要着眼点集中在如何把过量供给中薄利、亏损、低质低效的部分产能优先革掉这个难点问题上,减少劣质产能生产的产品进入市场造成的整体市场价格无法提升甚至被不断拉低的恶性循环,给优质产能生产的产品倒出市场,最重要的是倒出盈利上升空间,为产业升级积累利润基础
一个鼓吹私有化的家伙
簡而言之,就是要把那些被洋大人把腦子洗壞了的海龜給踢開,免得中國的發展陷入洋人教條主義兩極拉扯的下場。

這文風不適合討論暢談啊,水軍都不敢接話了。

老套路,
基本正确地描述问题,从头到尾不断归结偏颇及至错误,最后寥寥几笔推出错误方案。

文章并不针对“供给侧改革”,也不会去关心供给侧改革,有关问题一路有人提出,包括“市场边界”问题,但当时郑永年们正在唱赞歌。
文章背后的眼睛们紧盯所有的中国改革,都很有水平,但以利益切割之,这个,长时间来形成正反馈,习惯成自然。

“知识就是力量”翻译错误,power是非理性的权力,正确译法应该是“知识就是权力”,社会权力,跟货币一样,
知识短缺,灾难严重,正在集中的主流政治经济权力能不需要我出面吗?要以非常新型智库的形式确立我的社会权力。
郑永年这次高级了点。

华南理工部属高校,乱花公款请人,在想什么呢?
长期马学垄断的结果
长期马学垄断的结果
罢黜百家,独尊马教
马列经济学太老旧,西方经济学一坨屎。
000089 发表于 2016-1-29 19:26
老套路,
基本正确地描述问题,从头到尾不断归结偏颇及至错误,最后寥寥几笔推出错误方案。
无非是让我建个智库吧,我有丰富的知识指导经济。。。

经济学家都是狗屁,经济就是供给与需求,这两样哪一样也不是经济学家创造出来的,但一旦出现,经济学家必然一窝蜂的上去品头论足,拿各自的尺子去定义模式。。。。
lvchunyou 发表于 2016-1-30 11:21
无非是让我建个智库吧,我有丰富的知识指导经济。。。

经济学家都是狗屁,经济就是供给与需求,这两样 ...
应该说是现在中国的经济学家更恰当些。
Pinochet 发表于 2016-1-30 11:31
应该说是现在中国的经济学家更恰当些。
国外也不乏替资本和权贵站台的不要脸的经济学家。

但不得不承认,就连美国这个自由资本的大本营,有良心敢说真话敢替民众发声的也比中国的经济学家多的多。。。
学的知识都被屁股挤没了,当然短缺了。标准的放屁瞅别人。
教育医疗住房彻底放开市场化,现在这样是自食其果
方向方向,这都定死了,没搞头!
写这文章的人真是耐腐
人家是没有知识?
人家是故意玩你呢!
教育医疗人家都是政府或者社会事业提供基本服务
中国是产业化
这样才能变现权力啊
经济别人是市场化
中国是权力垄断
这样也是为了变现权力啊
你以为人家不懂
其实是你蒙在鼓里
人家耍你呢
blackhawk00 发表于 2016-1-30 09:23
罢黜百家,独尊马教
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神教,特排外的一神教。

八月十五殺鬼子 发表于 2016-1-29 19:04
簡而言之,就是要把那些被洋大人把腦子洗壞了的海龜給踢開,免得中國的發展陷入洋人教條主義兩極拉扯的下場 ...


这货就是想当“国师”罢了。看见最后一段没有?鼓吹踢开“学院派”建立“智库”。言下之意就是受过正统经济学训练的专家都靠边站,让他这个键盘党上。
这作者是政治学学者,根本不懂经济,这里叫嚣经济学者滚蛋,都听他这种“智库”的,也是醉了。
再者,中国经济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纯经济的问题。牵涉到利益集团,政治社团这些,经济学研究得再好,作用也有限,而作者这样以“智库”自居的外行,也显然是徒增笑料。
八月十五殺鬼子 发表于 2016-1-29 19:04
簡而言之,就是要把那些被洋大人把腦子洗壞了的海龜給踢開,免得中國的發展陷入洋人教條主義兩極拉扯的下場 ...


这货就是想当“国师”罢了。看见最后一段没有?鼓吹踢开“学院派”建立“智库”。言下之意就是受过正统经济学训练的专家都靠边站,让他这个键盘党上。
这作者是政治学学者,根本不懂经济,这里叫嚣经济学者滚蛋,都听他这种“智库”的,也是醉了。
再者,中国经济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纯经济的问题。牵涉到利益集团,政治社团这些,经济学研究得再好,作用也有限,而作者这样以“智库”自居的外行,也显然是徒增笑料。

Pinochet 发表于 2016-1-30 11:31
应该说是现在中国的经济学家更恰当些。


可惜这作者连“狗屁经济学家”都不是。研究政治学的对人家经济学家品头论足,鼓吹抛开经济学家搞“智库”来指导经济~
话又说回来,宏观经济学也就是有点儿玄学的意思。球都不懂的也敢上去胡说八道,而真懂的专家也不敢说就研究透彻了。
Pinochet 发表于 2016-1-30 11:31
应该说是现在中国的经济学家更恰当些。


可惜这作者连“狗屁经济学家”都不是。研究政治学的对人家经济学家品头论足,鼓吹抛开经济学家搞“智库”来指导经济~
话又说回来,宏观经济学也就是有点儿玄学的意思。球都不懂的也敢上去胡说八道,而真懂的专家也不敢说就研究透彻了。
郑永年之类的大忽悠太多。
虚伪者 发表于 2016-1-30 15:23
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神教,特排外的一神教。
但是马教国家还允许其它宗教存在,已死烂教国家对共产党是禁止的

现在尽管研究者都有博士学位了,但很多是只有书本知识而没有实践经验。因为他们是典型的读教科书成长起来的,西方的概念有时候比西方人还玩得熟练,但对中国的实际则是外行。

虚伪者 发表于 2016-1-30 15:23
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神教,特排外的一神教。
特排外的神教还养出了不计其数的慕洋犬。
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研究,在实践中确实会走弯路。但是,这个基础理论研究应该是以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为依据和牵引,而不是去玩西方宣传的概念和所谓的经验。
huangno111 发表于 2016-1-30 20:07
特排外的神教还养出了不计其数的慕洋犬。
正常,因为它本身来源于西方-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