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步连火力排换装初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4:25:44
我军目前处于数字化和机械化同步进行的过程中,由于我军庞大的规模和我国复杂的山川地形,全面实现机械化不现实也不适宜,在未来摩托化步兵依然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随着近年来我军一系列新型步兵装备的投入列装,对我军现有装备和编制体系将产生显著改变。现就我军传统营连编制、我军战术特点和新装备谈新型连火力排的构建设想。
我军传统营连编制。我军在完成56系列武器换装后,基本形成延续长达半个世纪的步兵营连编制体系。平时为三个步兵连(步兵连内只编制班机枪,每连计9挺56式轻机枪)和一个火力连,战时(以1979年对越作战为典型)火力连扩编为一个机枪连(辖三个机枪排计9挺67-2型重机枪)和一个炮兵连(辖一个无后座力炮排计82无后坐力炮4门,两个迫击炮排计82迫击炮6门)。在实施战斗中一般采用主攻连加强3——4挺重机枪,2门无后坐力炮;助攻连各加强2挺重机枪,1——2门无后坐力炮;营预备队保留1——2挺重机枪;迫击炮或随营集中使用或部分(多为2门)随主攻连行动。
是一种平战结合,以营集中组训,加强连实施作战。火力配系较完备,又在我轻步兵可承受范围内的编制体系。从后来一系列战争都证明了这套体系的合理性,有兴趣的坛友,可去看我之前在论坛发的《不应忘却的记忆——1987年中印桑多河谷之战与战术分析》,是一个较详细介绍传统加强连攻防的战例和战术解析。在连编制中,依据不同特点形成两个亚型,一种是北方型,因为要承受苏联装甲力量的巨大压力,连下辖三个大排,火箭筒装备到班(合计9门69-1式40火箭筒),突出火力的灵活性,有利于防御强敌。另一种是南方亚型,因南方主要的潜在对手的步兵装备不如我军或与我军相当。连下辖三个步兵排和一个火箭筒排(计计9门69-1式40火箭筒),与营火力连一样,可有侧重的配系各排使用,更有利于进攻。80年代后我军装备体系又有所变化一种是为应对对越作战全面压制对方营连火力的需要,在营机枪连配备6挺12.7mm重机枪和6挺7.62mm重机枪,炮兵连中的迫击炮排改装9门100mm迫击炮。这种体系显然是针对两山轮战不需要大机动的特殊作战环境应运而生的,由于当时的12.7mm机枪重达50多公斤,一个装170多发子弹12.7mm子弹箱也达28公斤,而100mm炮弹的重量则是82炮弹的两倍多,步兵营正常攻防作战中根本无法携载足够作战的弹药。所以只是特殊编制,并未延续。另一种就是目前主要的装备体系,将机枪连改为3挺89式12.7mm重机枪和6挺7.62mm机枪,这主要得益于89式重机枪重量减到26.5公斤。相对营属火力和步兵班属枪族的变化,我军连属火箭筒排(包括班属火箭筒)则长期没有大的改变,随着战争形势(苏联解体我国土防御压力大减)变化和我国一系列连属武器的陆续装备,现在可以进入一个换装节点。

我军的作战特点对连属火器的要求。因为解放军发展伴随了长期残酷的战争形势和普遍强于自身的对手。催生了我军复杂精细的步兵战术,这里谈几个与连属火器休戚相关的内容。
1、        班横队和步兵连常规进攻战术。谈步兵战术就不能不谈班横队,也叫小兵群敌火下进攻战术(也就是通俗的三三制),我军的班横队并不是一条真的横排,只是习惯上这么说,单兵间保持6—8米的间距(防止一颗手榴弹和迫击炮弹同时炸伤2个人,队伍间又能相互支援),指挥员在中间,火力组在偏后的位置,具体表现上有前三角,梯形,1-2-1队形等。班攻击正面为60米左右。在连进攻中,以前三角为例,一梯队一个加强排4个班横队,为240——280米的攻击正面。二梯队5个班加连直属队概为350米,营加强火力在二梯队两翼,以一二梯队形成的梯形棱线为支援火力射界(这就是为什么不会发生误伤的原因,机枪班长需要预先勘察进攻路线,预设几个跃进支援点)。在营连进攻预设阵地之敌时,会得到师团火力支援(以苏军为例,其进攻一个连阵地,一般会得到一个122火箭炮营,一个122榴炮营和营属炮连的支援,一次覆盖射击总投弹了就达17吨以上)。我军的出发阵地一般为200米(师属152mm炮的威胁区,再近就有误伤的危险)在敌方还未从火力准备中反应过来之前,迅速冲过这200米,进入敌阵地是有效减少伤亡达成战术目标非常关键的点,这就是我军200米冲刺训练的意义。
2、        迂回穿插作战,我军长期在火力上无法压制对手(即使是对越作战和对印作战时很多情况也是如此,因为作战地域复杂,尤其是藏南,印军背靠平原,我军则要翻越山脉,很难提供所需的重火器)我军几乎无战不穿插,对穿插作战的理解和应用几乎到了神乎其技的程度,其使用概有三。1、穿插敌侧备,打乱敌防御体系,与正面部队合力歼敌(俗称的一点两面)。2、从敌防御间隙实施大深度穿插,切割敌防御体系,造成合围态势,动摇敌防御决心和体系。(和闪电战异曲同工)例如我军在朝鲜二次战役的穿插作战,联军13万大军,未及大战就豕突狼奔,争相突围。3、围三缺一,这种作战多为乱而取之,采用部分部队携载重火器,穿插敌后,形成预伏阵地,突击部队突袭,在敌撤退的必经之路,用重火器集中杀伤敌人,同时阻击可能的援敌。例如,79年对越,我军一个穿插作战的排,在突袭对方1个加强排和一个青年大队(约相当一个连)时,就组织1个班,携载营加强的唯一一挺重机枪,穿插敌营房和山头阵地之间,两个班用轻武器在迫击炮支援下突袭敌营区。并利用穿插部队一举歼敌于撤往山头的途中。这里我军一排实施了穿插再穿插(一个班)。可见此战术在我军中的应用之广。
3、        积极主动,反常用兵。我军战争时期充分利用三大一致的优良传统激发官兵的主动精神,各级部队常能主动克服大量困难,或为开辟战局的核心,或收反常用兵之效。这种例子在我军战史比比皆是,不再列举。在现代条件下,我军小部队更好的发挥主动创造精神,在装备领域则要加强连属火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增强遂行多样化作战的能力。
4、        灵活机动,非线作战。我军在战争中面对装备优势的对手最有效的对抗手段就是不断机动。不与优势之敌在阵线上死拼,使敌人的综合实力难以有效聚集,然后在运动中寻找敌我态势转化的战机。如西北三战三捷、孟良崮战役、清风店战役等等
上述战术,要求我军摩步连属火器,应具有部队可承受,能够满足我军机动作战要求(虽然现在我军载具条件大为改善,摩步兵依然要考量徒步作战的需求),火力要多样高效。能够发挥较强的突击爆发火力,火力要能实现有机配系。此外我军战术还有诸如四组一队、三猛战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夜战歼敌、铁血阻击、爆破攻坚等等,因主要谈装备要求,这里不再赘述。
连属火力排的编制设想——新装备提供的可能。在现阶段对我军连属火力排改变最重要的武器是89式80火箭筒的装备。其火力性能和射程与69-1大体相当,关键其不用占编制,可采用每个班携载6枚的办法(正好54枚,与9支69—1各配6发弹相同)增强了使用灵活性,虽然精度有所下降(毕竟普通突击士兵不能如专门的火箭兵那么熟练武器特性)但最大的优势在于节省了一个火力排的编制。我认为新火力排可采用1、一个火箭筒班装备98式连用型120mm火箭筒2支,随着周边国家新型装甲武器的投入使用,我军传统的82mm无后座力炮和69-1火箭筒在威力上明显不足,新型98式120mm火箭筒营用型已开始替代营属无后坐力炮,其800米直射和1800曲射射程,完美替换了现有82无后坐力炮。而连用型正好可以弥补因对手提升造成的我军连属反坦克火力相对下降的问题,而其相对较轻的重量,一个火箭筒班完全可以形成2个火箭组各装备1支。那每连2支是否满足作战需要?在我军走向体系作战的今天,反坦克主要还是由空军、陆航和装甲部队完成。摩步兵有在突发情况下的对抗能力就可以了,2支重火箭筒结合54枚89轻火箭筒可以满足上述要求了。2、一个机枪班装备2挺88式5.8mm重机枪。88式重机枪目前只装备了1000多支,主要问题在于,一其独特的5.8mm重弹(另外使用该弹的就是88狙,但狙击枪是特种装备,装备量小,在部队中基本只等于配备88重机)通用性差。二是其原计划替代营属7.62mm重机枪,88重机在600米内的威力还可,到1000米时弹丸能力只剩余220焦,而7.62重机则有600焦,发射重弹式则有800焦(不要说小口径的特效,那只是近距离使用时的一种特殊效果,枪弹威力的本质是装药产生动能,动能推动弹丸形成势能,而势能遇到阻力,又转化成破坏性的动能,5.8mm重弹装药量只有7.62mm重机枪弹的四分之一,威力有限是必然的)对于有1000米压制射击要求的营属火器,其是不适合的。但随着10型通用弹的装备,实现了一弹配九枪,在连里配备88重机已可以与其他95枪族实现连属弹药通用。而88重机在两脚架状态只有8公斤多,三脚架状态也不过13公斤左右,800发弹箱也只有不到10公斤,一个机枪组只需要5人就足以支撑一般战斗,其600米的射程有效衔接营机枪1000米和班机枪400米的间隙。完善了火力配系,而且其本身就配属在连队,增强了武器使用的灵活性,降低了对营属火器的依赖。3、一个榴弹班配87式榴弹发射器2具。现代战争对连属面杀伤武器有了较强的要求,且原69-1火箭筒配有一种射程1000米左右的反跳杀伤弹,随着69-1的撤装,我连属1000内面杀伤武器相对降低,两具自动榴弹发射器可以有效增强这个环节。此外还可考虑对火力排的人员增编,能增加一个92式60mm迫击炮班或50mm三无掷弹筒班则连属火力配置将更加完美。且上述火器无论是武器自身重量还是弹药重量都满足步兵携行要求,结合我军目前较好的载具条件和我国公路和物流状况的改善。后勤压力不大,对连队遂行多样任务的能力和灵活性都有较好的提升。
我军目前处于数字化和机械化同步进行的过程中,由于我军庞大的规模和我国复杂的山川地形,全面实现机械化不现实也不适宜,在未来摩托化步兵依然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随着近年来我军一系列新型步兵装备的投入列装,对我军现有装备和编制体系将产生显著改变。现就我军传统营连编制、我军战术特点和新装备谈新型连火力排的构建设想。
我军传统营连编制。我军在完成56系列武器换装后,基本形成延续长达半个世纪的步兵营连编制体系。平时为三个步兵连(步兵连内只编制班机枪,每连计9挺56式轻机枪)和一个火力连,战时(以1979年对越作战为典型)火力连扩编为一个机枪连(辖三个机枪排计9挺67-2型重机枪)和一个炮兵连(辖一个无后座力炮排计82无后坐力炮4门,两个迫击炮排计82迫击炮6门)。在实施战斗中一般采用主攻连加强3——4挺重机枪,2门无后坐力炮;助攻连各加强2挺重机枪,1——2门无后坐力炮;营预备队保留1——2挺重机枪;迫击炮或随营集中使用或部分(多为2门)随主攻连行动。
是一种平战结合,以营集中组训,加强连实施作战。火力配系较完备,又在我轻步兵可承受范围内的编制体系。从后来一系列战争都证明了这套体系的合理性,有兴趣的坛友,可去看我之前在论坛发的《不应忘却的记忆——1987年中印桑多河谷之战与战术分析》,是一个较详细介绍传统加强连攻防的战例和战术解析。在连编制中,依据不同特点形成两个亚型,一种是北方型,因为要承受苏联装甲力量的巨大压力,连下辖三个大排,火箭筒装备到班(合计9门69-1式40火箭筒),突出火力的灵活性,有利于防御强敌。另一种是南方亚型,因南方主要的潜在对手的步兵装备不如我军或与我军相当。连下辖三个步兵排和一个火箭筒排(计计9门69-1式40火箭筒),与营火力连一样,可有侧重的配系各排使用,更有利于进攻。80年代后我军装备体系又有所变化一种是为应对对越作战全面压制对方营连火力的需要,在营机枪连配备6挺12.7mm重机枪和6挺7.62mm重机枪,炮兵连中的迫击炮排改装9门100mm迫击炮。这种体系显然是针对两山轮战不需要大机动的特殊作战环境应运而生的,由于当时的12.7mm机枪重达50多公斤,一个装170多发子弹12.7mm子弹箱也达28公斤,而100mm炮弹的重量则是82炮弹的两倍多,步兵营正常攻防作战中根本无法携载足够作战的弹药。所以只是特殊编制,并未延续。另一种就是目前主要的装备体系,将机枪连改为3挺89式12.7mm重机枪和6挺7.62mm机枪,这主要得益于89式重机枪重量减到26.5公斤。相对营属火力和步兵班属枪族的变化,我军连属火箭筒排(包括班属火箭筒)则长期没有大的改变,随着战争形势(苏联解体我国土防御压力大减)变化和我国一系列连属武器的陆续装备,现在可以进入一个换装节点。

我军的作战特点对连属火器的要求。因为解放军发展伴随了长期残酷的战争形势和普遍强于自身的对手。催生了我军复杂精细的步兵战术,这里谈几个与连属火器休戚相关的内容。
1、        班横队和步兵连常规进攻战术。谈步兵战术就不能不谈班横队,也叫小兵群敌火下进攻战术(也就是通俗的三三制),我军的班横队并不是一条真的横排,只是习惯上这么说,单兵间保持6—8米的间距(防止一颗手榴弹和迫击炮弹同时炸伤2个人,队伍间又能相互支援),指挥员在中间,火力组在偏后的位置,具体表现上有前三角,梯形,1-2-1队形等。班攻击正面为60米左右。在连进攻中,以前三角为例,一梯队一个加强排4个班横队,为240——280米的攻击正面。二梯队5个班加连直属队概为350米,营加强火力在二梯队两翼,以一二梯队形成的梯形棱线为支援火力射界(这就是为什么不会发生误伤的原因,机枪班长需要预先勘察进攻路线,预设几个跃进支援点)。在营连进攻预设阵地之敌时,会得到师团火力支援(以苏军为例,其进攻一个连阵地,一般会得到一个122火箭炮营,一个122榴炮营和营属炮连的支援,一次覆盖射击总投弹了就达17吨以上)。我军的出发阵地一般为200米(师属152mm炮的威胁区,再近就有误伤的危险)在敌方还未从火力准备中反应过来之前,迅速冲过这200米,进入敌阵地是有效减少伤亡达成战术目标非常关键的点,这就是我军200米冲刺训练的意义。
2、        迂回穿插作战,我军长期在火力上无法压制对手(即使是对越作战和对印作战时很多情况也是如此,因为作战地域复杂,尤其是藏南,印军背靠平原,我军则要翻越山脉,很难提供所需的重火器)我军几乎无战不穿插,对穿插作战的理解和应用几乎到了神乎其技的程度,其使用概有三。1、穿插敌侧备,打乱敌防御体系,与正面部队合力歼敌(俗称的一点两面)。2、从敌防御间隙实施大深度穿插,切割敌防御体系,造成合围态势,动摇敌防御决心和体系。(和闪电战异曲同工)例如我军在朝鲜二次战役的穿插作战,联军13万大军,未及大战就豕突狼奔,争相突围。3、围三缺一,这种作战多为乱而取之,采用部分部队携载重火器,穿插敌后,形成预伏阵地,突击部队突袭,在敌撤退的必经之路,用重火器集中杀伤敌人,同时阻击可能的援敌。例如,79年对越,我军一个穿插作战的排,在突袭对方1个加强排和一个青年大队(约相当一个连)时,就组织1个班,携载营加强的唯一一挺重机枪,穿插敌营房和山头阵地之间,两个班用轻武器在迫击炮支援下突袭敌营区。并利用穿插部队一举歼敌于撤往山头的途中。这里我军一排实施了穿插再穿插(一个班)。可见此战术在我军中的应用之广。
3、        积极主动,反常用兵。我军战争时期充分利用三大一致的优良传统激发官兵的主动精神,各级部队常能主动克服大量困难,或为开辟战局的核心,或收反常用兵之效。这种例子在我军战史比比皆是,不再列举。在现代条件下,我军小部队更好的发挥主动创造精神,在装备领域则要加强连属火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增强遂行多样化作战的能力。
4、        灵活机动,非线作战。我军在战争中面对装备优势的对手最有效的对抗手段就是不断机动。不与优势之敌在阵线上死拼,使敌人的综合实力难以有效聚集,然后在运动中寻找敌我态势转化的战机。如西北三战三捷、孟良崮战役、清风店战役等等
上述战术,要求我军摩步连属火器,应具有部队可承受,能够满足我军机动作战要求(虽然现在我军载具条件大为改善,摩步兵依然要考量徒步作战的需求),火力要多样高效。能够发挥较强的突击爆发火力,火力要能实现有机配系。此外我军战术还有诸如四组一队、三猛战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夜战歼敌、铁血阻击、爆破攻坚等等,因主要谈装备要求,这里不再赘述。
连属火力排的编制设想——新装备提供的可能。在现阶段对我军连属火力排改变最重要的武器是89式80火箭筒的装备。其火力性能和射程与69-1大体相当,关键其不用占编制,可采用每个班携载6枚的办法(正好54枚,与9支69—1各配6发弹相同)增强了使用灵活性,虽然精度有所下降(毕竟普通突击士兵不能如专门的火箭兵那么熟练武器特性)但最大的优势在于节省了一个火力排的编制。我认为新火力排可采用1、一个火箭筒班装备98式连用型120mm火箭筒2支,随着周边国家新型装甲武器的投入使用,我军传统的82mm无后座力炮和69-1火箭筒在威力上明显不足,新型98式120mm火箭筒营用型已开始替代营属无后坐力炮,其800米直射和1800曲射射程,完美替换了现有82无后坐力炮。而连用型正好可以弥补因对手提升造成的我军连属反坦克火力相对下降的问题,而其相对较轻的重量,一个火箭筒班完全可以形成2个火箭组各装备1支。那每连2支是否满足作战需要?在我军走向体系作战的今天,反坦克主要还是由空军、陆航和装甲部队完成。摩步兵有在突发情况下的对抗能力就可以了,2支重火箭筒结合54枚89轻火箭筒可以满足上述要求了。2、一个机枪班装备2挺88式5.8mm重机枪。88式重机枪目前只装备了1000多支,主要问题在于,一其独特的5.8mm重弹(另外使用该弹的就是88狙,但狙击枪是特种装备,装备量小,在部队中基本只等于配备88重机)通用性差。二是其原计划替代营属7.62mm重机枪,88重机在600米内的威力还可,到1000米时弹丸能力只剩余220焦,而7.62重机则有600焦,发射重弹式则有800焦(不要说小口径的特效,那只是近距离使用时的一种特殊效果,枪弹威力的本质是装药产生动能,动能推动弹丸形成势能,而势能遇到阻力,又转化成破坏性的动能,5.8mm重弹装药量只有7.62mm重机枪弹的四分之一,威力有限是必然的)对于有1000米压制射击要求的营属火器,其是不适合的。但随着10型通用弹的装备,实现了一弹配九枪,在连里配备88重机已可以与其他95枪族实现连属弹药通用。而88重机在两脚架状态只有8公斤多,三脚架状态也不过13公斤左右,800发弹箱也只有不到10公斤,一个机枪组只需要5人就足以支撑一般战斗,其600米的射程有效衔接营机枪1000米和班机枪400米的间隙。完善了火力配系,而且其本身就配属在连队,增强了武器使用的灵活性,降低了对营属火器的依赖。3、一个榴弹班配87式榴弹发射器2具。现代战争对连属面杀伤武器有了较强的要求,且原69-1火箭筒配有一种射程1000米左右的反跳杀伤弹,随着69-1的撤装,我连属1000内面杀伤武器相对降低,两具自动榴弹发射器可以有效增强这个环节。此外还可考虑对火力排的人员增编,能增加一个92式60mm迫击炮班或50mm三无掷弹筒班则连属火力配置将更加完美。且上述火器无论是武器自身重量还是弹药重量都满足步兵携行要求,结合我军目前较好的载具条件和我国公路和物流状况的改善。后勤压力不大,对连队遂行多样任务的能力和灵活性都有较好的提升。
看到装药产生动能,动能推动蛋丸产生势能这一段就看不下去了
shanban2011 发表于 2015-12-21 15:14
看到装药产生动能,动能推动蛋丸产生势能这一段就看不下去了
那不就是基本上看完了吗……
那不就是基本上看完了吗……

确实,前面看的不明所以,到这一段才发现作者基本的概念都没搞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