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重劃經濟區域版圖 東部發展高科技產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4:41:33
中央社


     香港文匯報報導,即將提交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討論的「十一五」規劃建議,可能提出重劃經濟區域版圖的構想,以打破地方官員只重視經濟增速的作風,希望以此更新中國的經濟格局。[B]其中東部地區將著重發展高新科技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並促使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轉移[/B]。

     報導說,「十一五」規劃將透出中共決策層未來施政的許多新思維,其中與地方經濟、諸侯(地方官員)利益牽動最大的,莫過於區域發展新戰略。


     據指出,中共中央可能引入功能區的概念,重新劃分中國大陸經濟區域版圖,這樣一來,地方諸侯唯GDP是從、只重視高經濟成長速度的政績怪圈有望打破,中國經濟格局也可望由此更新。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的專家指出,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由東向西分梯度、非均衡的發展戰略,忽略了地區間經濟發展條件及客觀能力的差距,結果導致地區間經濟水準和生活差距不斷擴大,誘發地區間重複建設、惡性競爭、「諸侯經濟」、浪費嚴重、資源環境破壞等不良現象。也造成過去十年來,中國國土開發和建設佈局,呈現無序和失控局面。

     因此,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將提出東、中、西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建立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崛起的長效機制。

     具體而言,[B]就是逐步把中國的西部地區建成能源、礦產資源主要接替區,在東北地區建成重要裝備工業基地,將中部地區建成重要物流基地和現代農業基地[/B]。

     [B]至於東部沿海地區,則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准入門檻,促使傳統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B]。中央社


     香港文匯報報導,即將提交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討論的「十一五」規劃建議,可能提出重劃經濟區域版圖的構想,以打破地方官員只重視經濟增速的作風,希望以此更新中國的經濟格局。[B]其中東部地區將著重發展高新科技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並促使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轉移[/B]。

     報導說,「十一五」規劃將透出中共決策層未來施政的許多新思維,其中與地方經濟、諸侯(地方官員)利益牽動最大的,莫過於區域發展新戰略。


     據指出,中共中央可能引入功能區的概念,重新劃分中國大陸經濟區域版圖,這樣一來,地方諸侯唯GDP是從、只重視高經濟成長速度的政績怪圈有望打破,中國經濟格局也可望由此更新。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的專家指出,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由東向西分梯度、非均衡的發展戰略,忽略了地區間經濟發展條件及客觀能力的差距,結果導致地區間經濟水準和生活差距不斷擴大,誘發地區間重複建設、惡性競爭、「諸侯經濟」、浪費嚴重、資源環境破壞等不良現象。也造成過去十年來,中國國土開發和建設佈局,呈現無序和失控局面。

     因此,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將提出東、中、西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建立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崛起的長效機制。

     具體而言,[B]就是逐步把中國的西部地區建成能源、礦產資源主要接替區,在東北地區建成重要裝備工業基地,將中部地區建成重要物流基地和現代農業基地[/B]。

     [B]至於東部沿海地區,則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准入門檻,促使傳統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B]。
方向正确,就看落实。
长官意志,搞不出什么好东西来,还不是借机捞钱
[此贴子已经被nebraska于2005-10-8 15:47:59编辑过]
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881742083031040/20051008/654390.shtml

    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的双重环境之中,“十一五”规划科学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命运,所以“十一五”规划的具体内容备受公众瞩目。

    10月6日,广东一位学者向记者表达了他心中的忧虑:在新的五年规划方案中,广东省及“泛珠三角”区域发展问题没有列入中央级规划。与之相对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地区已被作为中央级的两大区域规划试点率先启动。

    这位学者提到的“十一五”规划建议稿将于10月8日至11日提交到在此期间举行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行审议。有消息表明,在“十一五”规划的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等六点重要内容中,区域发展问题被放到了重要位置上。

    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负责人表示,“十一五”总体规划应指明不同区域发展的方向和调控原则。有专家称,中央已经注意到区域发展不平衡给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带来的潜在“危险”,“十一五”规划更注重“协调发展”。

   “蛋糕”切向纵深

    国庆前两天,中央已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行了讨论,并决定将讨论并修改后的文件稿提请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

     “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规划期为2006年至2010年,同时展望到2020年。有专家指出,在今后的5年和随后的10年间,中国处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的双重环境之中,“十一五”规划科学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命运,所以“十一五”规划的具体内容备受公众关注。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杨伟民在谈及区域发展规划问题时说,“十一五”总体规划应该在东、中、西三大地带划分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因地制宜地指明不同区域发展的方向和调控原则。

    具体的原则是,对发展条件较好的重点开发区域,要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发展环境,引导经济和人口向这些区域转移。对开发密度较高、应该进行优化整合的区域,要加强对其空间开发的指导与协调,限制盲目开发;对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比较脆弱的区域,要对开发建设活动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调控。

    这一原则被人比喻成切“蛋糕”,以前的“蛋糕”是切得快,现在要向切优、切深转变。在这种新的切“蛋糕”手法下,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被先行切出。而一向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双引擎”之一的珠三角地区则在这次规划中受到“冷落”。虽有人透露出“泛珠三角”规划将被列入“十一五”规划纲要之中,但没有被提到中央级层面上。

   “差异化”影响政策取向

    有专家在分析这一问题时指出,在“十五”期间,区域差异化问题十分明显,下一轮需要进行调整。国家正在向纵深方向切“蛋糕”,区域平衡发展问题被重视。

[B]    专家表示,区域差距的表象为市场化发展程度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而深层的问题是发展方法和原则上的差异。至于为何突出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立群认为,率先改革的地区聚合了更多资源和要素,而次发达地区则因市场资源的配置差异而发展缓慢。如果这种不协调的现象持续下去,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制约。中央率先启动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规划试点正是要对区域资源重新配置[/B]。

    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在解释上述问题时表示,由中央牵头的区域规划主要针对跨越多个省市区、需要中央协调的区域发展问题,而长三角与京津冀区域跨越多个省区,需要中央协调。另有专家认为,珠三角及“泛珠三角”规划没有被提到中央级层面也属正常。

    广东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力说,相对于长三角及京津冀地区而言,珠三角的问题不难协调,无须要拿到国家级层面讨论。而“泛珠三角”的基础工作“还不够扎实”,更涉及到“一国两制”问题,也不宜急于在“十一五”规划中进行明确。

    专家表示,一个区域的发展已不再是该区域本身的问题,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周立群说,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出现了区域差距逐渐扩大的现象,不断拉大的区域差距将影响未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正在积极探索造成区域差距的原因,并在寻找缩小区域差距的对策,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选择正是受此影响。

    区域衔接难题隐现

    为了使“十一五”规划做得更贴近实际,政策制定更准确,除了征集各方面的意见外,国家领导人还多次深入到国内各地进行深入调研。但有一个新的问题仍然被专家们提及,即中央的全面规划与各地方的规划是否能很好地衔接。

    这种疑虑并非多余,由于各地方以前在做规划时存在“纸上划划、墙上挂挂”的问题,各地在封闭的行政体系中进行规划,中央出台的规划政策很难落到实处。周立群提到,以区域经济发展为重心的区域规划如何与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与全面建设小康和建设和谐社会对接协调起来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从现实情况看,行政区划利益格局加剧了区际竞争,这种竞争一方面促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存在区域产业雷同、重复布局等新问题,有着内在联系的区际产业联系出现断裂现象。

    “从区域差异化这一命题出发,重新审视‘十一五’规划在促动区域合作和产业整合中的作用,将内在联系的区域发展一体化纳入规划是极为重要的。”周立群说,各省市下一步的规划能否与国家整体规划相吻合是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劲。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熊学慧
还不就是贫富分化严重.
有人吃饭就要有人喝汤.
关键那人是不是你.
这个方向性是很正确的
西南航空城,前途无限。
海南储备库,财源广进。

[em01][em01][em01]
怎么东部把什么好处都占完了.
我觉得要中西部发展高新技术.保留部分现有的能源,国防工业.
能源消耗大的企业 和 环境污染大的企业都应该放在沿海地区
如果想把东部原有的能源矿产和一些高污企业或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中西部,那是不现实的.因为东部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是靠的海洋经济生存的外向型企业. 而且目前在东部也消耗着全国的绝大多数能源,东部企业生产需要的能源也是靠海洋经济来解决的.如果把这些企业搬到西部,那它们根本就没办法生存. 这样的结果就成了西部还是没有发展.中西部要是没有发展,那东部的企业就全只能向外了.外面如果有点什么风吹草动东部企业就会死得很惨.因为需要内需的时候可能根本没有内需.
毕竟我们是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海洋型经济和内陆型经济对于我国今天来说应该是同等重要的,就算想要它们更好的互动 互补 拯救内陆 ,也不该把本属于海洋型经济领域里的生长东西硬拿到内陆型经济势力范围里发展.
所以我国中西部应该大力发展环境污染低的高科技企业和电子工业.我国内陆有许多城市生活居住环境条件都比沿海好. 有选择的保留部分能源矿产和生活必须品产业. 还有国防工业的科研单位应该全部放在内陆省市,工厂(除海军的船体厂)全部都应该放在内陆.这对我国的内陆地区经济也点帮助,也关照到了国防工业的安全.
但是照这次 国家发改委 透露出的"国家经济版图划分构想"看来 根本就没有诚心要发展中西部的意思. 而是把什么东西都往东部塞.我真怀疑这份 "构想" 怎么对得起"国家"这两个字.
TO leon2003:
        中西部高科技产业,但是硬体条件不够,交通便利性不够,怎么吸引高科技人才,吸引资金投入?中西部大量的水平较低的劳动力要怎么消化?
       问题很多,不是想怎么设计就怎么移动的。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移动是一个已经存在的趋势,利用趋势建设当地的硬件设施,等条件成熟自然进行产业升级才是正途。揠苗助长是不可能成功的。
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881742083031040/20051009/655827.shtml

   凤凰卫视10月9日消息 据台湾媒体报道,备受瞩目的中共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在北京召开,据报道,,全会将聚焦天津,因为珠江三角洲是邓小平品牌,长江三角洲是江泽民的品牌,胡温则有意将天津滨海区塑造为他们的牌坊。

    据东方日报报道,天津滨海新区将是继上海浦东开发后,中国新一轮战略发展规划中的重点发展地区。未来五年固定资产投资将达人民币五千亿元。

    中国将透过建设天津滨海新区,带动环渤海经济区发展,使环渤海经济区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极,改变中国经济发展“南快北慢”的状况。

    报导指出,五中全会采闭门会议形式进行,不接纳媒体采访,官方媒体也未发布会议消息。各方关注焦点是会议将如何在经济发展策略上,尤其是第“十一五”规划落实胡锦涛提出的“和谐社会”主张,并从会议是否出现人事变动,观察他巩固执政基础,贯彻施政的能力。

    虽然中国经济今年上半年成长达百分之九点五,但发展所带来的失业、腐败、社会不公、贫富不均、城乡收入差距等问题日益突出。

    分析人士指出,“和谐社会”的主张反映中共当局的危机意识,从胡锦涛及温家宝近来一系列公开讲话中,可以发现官方对于一味追求经济成长做法已经作出反省。因此一般相信,“十一五”规划将更关注资源分配,尤其力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及农业津贴方面。
  说句实话,在读书的时候我很羡慕珠三角生活的人,看“花季雨季”,感觉那里的人都好富有。如今工作了,也去过那里,纯粹谈那里的发展模式和竞争力,我越发觉得那里的发展后劲不足。重要的是,没有那种气氛。
http://www.phoenixtv.com/phoenixtv/72955899332788224/20051008/654957.shtml

文/特约撰稿员 呙中校

    特区不特,改而不革,这是中国最成功的经济特区深圳的尴尬与困境。这种尴尬,11年前经济学家胡鞍钢对特区的特殊政策“发难”时就有了,而这种困境则是进入21世纪时才开始显现出来。为摆脱困境与尴尬,深圳人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提出了“特区新内涵”、“特区新思维”、“新特区意识”、“新特区主义”等等说法,显示了这个曾经是改革先锋的城市不甘落后与沉沦的强烈意愿。

   掌握改革话语权

    审视历史,当年邓小平为特区的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政策动力和精神动力,为深圳特区的发展绘制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径,从而开创了深圳历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年代。在研究中国经济特区的煌煌巨著中,基于优惠原则的政策动力被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是特区成功的基础,而精神动力则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决策者给予深圳的精神动力,不是简单的鼓励、慰勉,而是从意识形态上肯定深圳的改革。这种肯定在深圳历史上的几次大争论中得到表现。

    25年的深圳史实际上是特区发展的争论史、中国改革的讨论史。深圳历史上共有5次大的争论:一是1979-1983年“经济特区能否在社会主义国家设立”,主要讨论经济特区是否是新的“租界”,最后以1984年1月邓小平为深圳的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作为定论;二是1985-1986年深圳经济特区定位之争,由香港大学陈文鸿博士的文章《深圳的问题在哪里》引起,中央决定对深圳进行全面整顿,深圳也开始大规模的调整;三是1988年的“蛇口风波”,蛇口青年与北京来的青年教育专家在思想价值观念上产生激烈辩论,震荡全国,经久不息,甚至在海外也引起强烈反响;四是1989-1992年特区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最后以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定性;五是1994年至今经济特区“特”与不“特”的大辩论,由胡鞍钢的报告引发“特区不特”,包括2001年贺军在《凤凰周刊》发表《入世后,经济特区向何处去》等。

    1992年以前的争论基本上属于改革过程中意识形态上的激烈交锋。在这几次争论中,邓小平始终站在战略的高度肯定了改革方向和特区的意义,在意识形态上撇开了“左”的思潮的干扰,对于深圳发展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在当代中国的政治体系中,意识形态的指导具有方向性的意义,成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例如,1984年中共中央借邓小平对经济特区的肯定,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在四个特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了沿海14个城市。因此,1980年代深圳特区所获得的政策动力,其背后是意识形态不断解放所给予的精神动力。纵观1980年代,深圳特区的创办由最高决策者发起,又由最高决策者不断给予动力,虽然民间也有迫切改革的愿望,但主导者还是最高层。

    这种由上而下的改革路径,为深圳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赢得了中国改革的话语权,也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样板。深圳对改革话语权的掌握,主要是通过特区精神和特区价值来实现。特区精神就是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也就是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所说的“经济特区成功的最大经验是敢‘闯’的精神”。例子不胜枚举,仅提鲜为人知的一起,当年深圳领导人曾拟发行特区货币,在特区内实现货币自由兑换,以此完全同香港对接。这在现在听来难以想象的事情,当时的领导人不仅想了,而且做了,把特区货币都印出来了,只可惜最后未付诸实行。特区精神是对内而言的,而对外而言的特区价值则在于为其它地区提供改革的有效方法和路径。当时全国各地纷纷来深圳“取经”学习,就充分体现了深圳的特区价值。

    深圳为何渐失改革动力

    1993年,是深圳发展史的一个分水岭。此前的1992年,特区精神和特区价值通过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得到确认,并且开始快速向内地扩散,在全中国掀起一波改革开放的热潮。当深圳向全国输出改革的观念、意识、方法和经验时,深圳的“内地化”也全面开始。

    深圳的“内地化”有外在的原因,即从上而下的改革动力变弱,政策上的优势已经为全国性的开放所逐渐抵消,而精神上的动力只有来自中央领导人若干题词慰勉。没有意识形态上的动力,深圳事实上也就不再掌握改革的话语权。

    1990年,深圳收编比特区还“特”的蛇口工业区,划入南山区。收编蛇口一方面反映出深圳把特区做大做强的愿望,另一方面反映出深圳试图从传统体制中来寻求城市化发展道路。与1990年代其它地区的发展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内地许多城市为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都在试图打破旧体制的束缚,而深圳却是逐渐向旧体制靠拢,其外在表现就是特区“内地化”。1980年代的深圳市政府初具“小政府、大社会”的形态,而1990年代深圳五套班子齐全。深圳获得了特区立法权,但特区立法在显著位置明确“主管部门”及“主管部门的权限”,体现出强烈的政府主导色彩,从而使政府部门权力得到强化,发展到现在形成了人们经常指责的既得利益集团。

    1990年代,深圳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与此同时,深圳没有获得上层进一步的精神动力支持,遇到问题绕道走,成为深圳那个年代的现实图景。

     1998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大区行改革,省级分行体系被9大区分行、2个管理部和21个地方监管办取而代之。出人意料的是,9大区分行名单公布,深圳名落孙山,深圳分行变为广州分行下属的中心支行。而两个营业管理部则分别设在北京和重庆。深圳人民银行地位与之形成的巨大落差,第一次让深圳人感到失落。

    2000年,深圳金融业遭受致命一击。从2000年10月起,深圳证券交易所的A股新股发行(IPO)及上市被停止。大量资金开始北流上海。停发新股在深圳产生连锁效应,金融机构、金融人才开始逐渐撤出深圳,从而在2002年引发深圳是否被“抛弃”的大讨论。

    民间力量影响深圳未来

    2003年7月底,一个由三部门组成的国务院7人小组抵达深圳,进行关于深圳发展的调研。中央派人到深圳调研,这在深圳历史上是第二次,因此让深圳上下亢奋不已。

    尽管深圳重新回到最高决策层的视野,但深圳的发展定位却始终没有给出答案。实际上,在决策层面看来,解决东西部发展平衡、保障弱势群体等问题,远比深圳问题来得迫切,这就意味着深圳要获得自上而下改革动力的机会很小。2004年以来,深圳开始自谋其变,提出“效益深圳”来超越过去的“速度深圳”。然而,在大局未变的情况下,深圳自己能够发挥的空间实在有限,而且在全国都举着“科学发展观”旗帜、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时,“效益深圳”能否体现出新的特区精神和特区价值呢?

    实际上,深圳未来的发展问题不是定位问题,而是发展的动力问题,或曰改革的动力问题。在1980年代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径消失后,深圳始终未能解决改革的动力源问题。事实上,在经济力量的推动下,深圳的社会力量日益壮大,有望为深圳绘就一条自下而上的改革图景,即由中产阶层推动迈向一个新型公民社会。

    根据中国社科院的调查与研究,深圳中产阶层约占常住人口的五分之一。以目前深圳600万常住人口计算,中产阶层达到120万。这些人主要是国家及社会管理者、企业经理、私营业主、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个体户等。

    中产阶层是公民社会的核心和基础。近年来,深圳中产人士已从单纯的消费者维权、业主维权,发展为主动积极地参与城市公共事务,其标志性事件就是深圳市民李红光“广告参政”。这一“广告参政”事件,体现了深圳市民开始从维护私利向维护公益转变。

    然而,政府有关方面尚难以从容应对这种新型力量的崛起,在许多问题的处理上显得进退失据。在深圳的业主维权运动中,许多业主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来与政府谈判,但政府有关部门却不能同样依法回应,甚至试图通过改变制度来强化自己“管理者”的地位。针对业主集体上访维权,深圳出台了《关于维护信访秩序的通告》,结果受到社会广泛批评,因为该通告主要为政府行为提供方便,对信访人行为大加约束。深圳当局的进退失据,一方面是因为以往宁守勿进的惯性思维,另一方面则是中产阶层的崛起的确给他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政府对于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径驾轻就熟,但对于由下而上的改革诉求则无以应对。

    深圳的中产阶层还在不断壮大,他们必然要更多地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最近,中央提出要提高“社会自治”能力,而深圳的中产阶层应成为社会自治探索的首要对象。

    相比其它城市,深圳的中产阶层普遍具有三大意识:一是公共意识,如倡导环保,维护公共空间,其中涌现出许多代表人物,如公益志愿者崔从政,消费者维权代表杨剑昌,打击黑恶势力的“儒雅骑士”等;二是纳税人意识,作为纳税人,他们渴望参与公共事务。在深圳,民告官的比例也是全国最高的;三是民主与法治意识,他们善于用法律维权,为此有不少人站出来独立竞选人大代表,从立法上来参与公共事务。

    因此,深圳中产阶层将是未来深圳改革和发展的新动力,深圳也将是中国最有可能率先进入公民社会的城市。深圳在公民社会的探索上无疑是开创性的,其意义足可与1980年代的经济改革相媲美。
[B]以下是引用[I]cities_hunter[/I]在2005-10-9 15:59:00的发言:[/B][BR]  说句实话,在读书的时候我很羡慕珠三角生活的人,看“花季雨季”,感觉那里的人都好富有。如今工作了,也去过那里,纯粹谈那里的发展模式和竞争力,我越发觉得那里的发展后劲不足。重要的是,没有那种气氛。

花季雨季
N久前的回忆了
[B]以下是引用[I]lumuyu[/I]在2005-10-9 14:21:00的发言:[/B][BR]TO leon2003:
        中西部高科技产业,但是硬体条件不够,交通便利性不够,怎么吸引高科技人才,吸引资金投入?中西部大量的水平较低的劳动力要怎么消化?
       问题很多,不是想怎么设计就怎么移动的。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移动是一个已经存在的趋势,利用趋势建设当地的硬件设施,等条件成熟自然进行产业升级才是正途。揠苗助长是不可能成功的。

只要不是大型重工业 国内的陆路运输还是没大问题的.但是有个对很多企业有影响的就是运输成本问题.所以我才说中西部应该加大力度发展对运输成本要求低的高科技产业,而不是把那些本来就已经是薄利的血泪工厂搬中西部城市来.把厂搬到工人的家门口还想剥削那是行不通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移到中西部也要考虑下这些企业的生存问题和环境问题,还有你所说的交通问题.也不是所有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都能来中西部.
至于硬件设施,看看那些豪华的政府办公楼.我想地方官老爷们也已想不出还有什么建设项目没有上的. 我就不信,难道中国要发展的高科技产业得所在城市非得建个磁悬浮那才叫硬件设施不成. 中国还有哪个中小型城市没公路没中国电信没中国银行没中国移动的,那个大型城市没有机场铁路交通网络的.
至于 怎么吸引高科技人才,吸引资金投入.或许是个问题,但中西部城市和东部城市比也不是没有优点.东部城市虽然漂亮点,但是比中西部城市地价高,房价高,吃的贵.但是一想到那些大公司选总部地址 肯定首选会是上海而不会是西安, 头痛. 高级技术人才大多是跟着企业走的,那里给他机会, 他就会考虑去那里的.
中西部大量的水平较低的劳动力要怎么消化?前提,这些能消化多余劳动力的企业必须先得能生存下去.
其实这10多年里,能到内陆省份发展的这样的企业能去的差不多都去了.根本就用不到政府去动员规划,这是市场经济决定的. 现在的那些根本就不可能离开的,都是型成了产业链的.现在如果动用这个政策去压它们,那不是让它们死吗.
所以我才说中西部在这个经济版图规划中其实什么都没有捞到.而东部城市呢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开出优惠政策和挤出土地来发展"高科技产业".以后东部的房价会更高.
这次 "经济版图规划" 的 重点 应该是发展中西部经济建设 缩小东西部的经济差距对吧!??
还是省点吧,要是西部也都象东部一样污染得一塌糊涂,中国真的要完了,西部好多地方的生态特别脆弱,不是说等你几年赚点小钱后再来点环保就轻易能恢复的
浙江应该更加发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