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化民与一三二师 纪念世叔的父亲李化民将军诞辰一百周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28:37


李化民与一三二师——纪念父亲李化民将军去世十周年



    一九四九年平津战役结束后,根据中央军委统一整编命令,东北野战军整编为第四野战军,下辖四个兵团(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兵团),原七纵队司令邓华升任十五兵团司令,方强担任四十四军军长,东野七纵改编为十五兵团四十四军。

    在随后南下进军时陆续进行了军、师领导班子调整,原七纵二十一师师长李化民升为四十四军副军长,原参谋长高体乾调往十五兵团四十八军任参谋长,原七纵主力师十九师(一三零师)师长徐绍华接替李化民任一三二师师长。

    调整方案震动了四十四军内外。

    四野的老同志都知道:四十四军这次领导干部变动,反映了邓华司令的用兵风格,实际这是邓华司令的部署,这是邓华在调兵遣将。

    因为邓华看重李化民,看重四十四军的主力一三二师。

    老同志都知道:参谋长高体乾是东野七纵的参谋长,从一九四七年三月辽吉纵队建立,到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他都是邓华司令的左膀右臂,风雨同舟多年。他们共同经历了七纵最困难的初建时期,最后率领七纵成长为东北野战军的主力之一。他工作作风细致缜密,参谋长工作尽职尽责,从无纰漏,邓华与他配合得心应手。另外高体乾有文化,是北平东北学院的大学生,当副军长,能力不成问题,很有希望。可是邓华司令选择了李化民任副军长,高体乾调往四十八军担任军长贺晋年的参谋长,可见邓华更看重、更认可李化民的作战指挥能力。



97年李化民(左)与高体乾将军在天津平津战役纪念馆开幕式上重逢

    东野七纵十九师(后一三零师)也是七纵的主力师,前身是当时进驻沈阳的我军部队组成的东北保安部队保一旅(李化民曾任第一任副旅长)。师长徐绍华是老红军,也是一员战将,在马仁兴师长牺牲后,由东满独立师副师长调任十九师师长。他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打锦州老城、攻天津,十九师也是军主攻师。现在由他这个主力师师长来接替李化民任一三二师师长(他的师长遗缺由政委接任),可见邓华司令对一三二师的重视,他要让一三二师钢刀永亮。

    四野老同志都惊佩邓华司令为了一三二师这把钢刀、为了李化民这员战将做出的大手笔调整。因为大家都知道:一三二师是在李化民师长带领下打出来的英雄部队!

    这段几十年前发生在四十四军及一三二师领导之间的往事,在军队干部的编制名册上有着清晰的记载,已经载入军史,这是真实的历史事实。

    李化民到底是什么人,值得邓华司令这么重视。



东北时期的李化民

    化民赴东北前的经历

    李化民将军的戎马生涯与其他将军一样,都是从小就在战场上厮杀、锤炼、成长的军人,是那批经过战争考验,最后侥幸存活下来的军人。

    李化民将军2002年病故前,在病床上对儿女这样讲述自己:

    “现在很多人写回忆录,讲过去打仗的事。要讲能打仗,我也算是一个,你爸爸打仗也是有名的,现在晚上做梦,净是打仗。

    我十四岁当冯玉祥的兵,刚当兵就打仗。我爬到高处看热闹,觉得比在家过年放炮还好玩,比在家做游戏打仗还过瘾。马上被老兵张玉林大哥拉下来,骂了一顿,才知道真打仗要死人。知道当兵的冲锋也自愿,也不自愿,因为军人有纪律。当时我是马夫,没有枪,如果有枪,也会冲锋。

    一九三一年我们二十六路军在宁都暴动,参加了红军,编为红五军团。

    在红五军团,我在手枪队给赵博生当警卫员,眼睁睁地看见他在冲锋中牺牲,难受极了。

    后来我到少共国际师宣传队,又到红一军团宣传大队,参加了长征,后来到红十五军团,还担任过回民师代政委。

    抗战初期,我在115师344旅。

    我原在旅部当协理员,大家都知道我想下部队打仗。为此我与旅政委黄老(黄克诚)吵了三次。后来黄老生气,把我罚到688团当见习参谋,三天后,黄老气消,把我升为正式通信参谋。

    九路反围攻后,黄老要调我到旅部当政治处副主任兼协理员,我不干,不愿呆机关。

    后来让我组建豫北二支队,旅级单位,任命我当政委 。当时只带了一名民运干事、一名通讯员、一名司号员 ,用四个月的时间 ,收编了一只民间抗日武装,将支队发展成3 个大队 800 余人。
   
    后来豫北二支队发展到一千多人,参加了香城固战斗。
   
    长治整训三个月后,二支队被688团整编,让我当团政治处副主任,我不干,要下部队带兵打仗!
   
    让我当教导员兼营长,我还不干!我要当营长兼教导员!
   
    后来任命我为一营营长兼教导员。后来邵震调来当教导员,我们俩成了搭档。
   
    我当营长带着部队在敌后转。当时日本人占领城市、铁路沿线和主要公路沿线 ,我们在农村。我带着一个营,大仗打不了,小仗经常打,消灭敌人一个班,一个排,一个炮楼。有一次 ,我们三连截住了武器 ,没有截住敌人,放跑了。我气地要撤他连长的职,被团长说情给制止了。
   
    129师后来成立新一旅 ,我们 688 团与唐天际支队合并组成新一旅 ,我到二团当了半年参谋长,后来当副团长。
   
    二团打仗时,副团长在前方打仗,团长看家。马子滩一仗,我带部队打了五天五夜,掩护总部转移。太行山夏季反扫荡,我带部队掩护刘伯承师长顺利突围。
   
    后来调我当团长,先让我到新一旅三团,那是个五个连的小团,我嫌小团不去。
   
    后来说冀中16团刚从冀中平原来到太行山,没有团长,缺乏山地战经验,这样调我到16团。后来整编为晋绥32 团。
   
    我们这个32团编制属于冀中军区八路军三纵队,来太行后,归129师领导,先后被许多单位代管,东调西调,实际是个独立团,带着一部电台,直接与总部联系。最后从太行山到吕梁山,从晋东南到晋西北,从129师调到120师,在晋东南还打了一些仗。当时就我和邓东哲政委两个光杆,也没有副职,兵员没有补充,最后缩编成五个连。
   
    到晋西北后,我们是晋绥军区直属部队,贺老总(贺龙)一看说:你们一个小团还要什么机炮连,抽走了机炮连。后来又抽走一个连担任晋绥军区警卫连,我们剩下三个连。可是打仗,他们一个团打不下来,我们三个连就解决问题了。
   
    到晋西北主要任务是保卫延安,我们在佳县担任黄河的河防任务,基本没仗打了。大生产时我们种地,纺线。刚开始还打击贩鸦片的,后来放宽政策了。当年少奇同志回延安,在佳县就住在我们团部,还问我们平时干什么。我们说:种地,纺线,没提鸦片问题。少奇同志挺好,平易近人。
   
    后来大反攻,我们过黄河打了好几仗。
   
    抗战胜利后,中央调我们去东北时,贺老总不放,我把中央电报给他看,他气地说:走就走 ,我们照样打胜仗。
   
    1945年秋,我们随晋绥军区司令吕正操去东北, 路上与傅作义的部队打过几仗后,我们就来到东北。

    在东北我先任保一旅副旅长,又任辽吉纵队独三师(后一三二师)首任师长(吴富善曾任独立师政委兼代师长一个月),我们一三二师参加了夏季、秋季、冬季攻势,强攻锦州、天津 ,我们都是军主攻师,后来解放广州、警备广州,以后再没仗打了。”





    三年解放战争是李化民的战争生涯中最成熟的一段,他经历了解放东北、解放华北、解放中南的伟大转折。

    李化民在东北战场一直在辽吉纵队(邓华纵队,七纵,四十四军),先后在保一旅(130师前身)和独三师(132师前身)任职,参加过许多战斗、战役。他在回忆录里对其在一三二师的几次经典战斗做了记录,他在一些信件和谈话里也有生动地战场描述。

    在一三二师的战史及回忆录里都能看到李化民的军人作风与指挥风格。

    其中在东北战场的日日夜夜纪录了他和他的战友的丰功伟绩。
上过战场的老同志都知道:打仗当主攻的部队战斗力都强、一般是主力,能当上主力是部队全体官兵的最大荣耀。主力部队的作风、意志是战场锤炼出来的,是刺刀见红杀出来的,也是战争的胜利与失败激励出来的。其中指挥员的刚毅、坚强、争强好胜、不服输是主力部队的核心与灵魂。

    一三二师(辽吉纵队独三师)从地方部队迅速成为七纵主力师,与李化民的毅志与作风分不开。
    
    夏季攻势三打四平后,辽吉纵队因独一师师长马仁兴牺牲,邓华司令想调李化民去担任独一师师长(这是邓华司令的用人风格)。因为当时独一师是辽吉纵队主力,邓华重视主力部队、重视独一师、当然也重视他李化民。可是李化民坚决不去,不肯“高就”,他给邓华表态:我一定要把独三师带出来,打出来。
    
    因为在三打四平中,他对独三师这个部队有了感情,对独三师的战友有了更深地了解与信任。他深深地感到这是一个底子不错的好部队。
    
    这个部队原来是红十五军团的老底子,是老首长黄克诚当年领导的八路军344旅,是李化民当年抗战时期的老部队,到南方后才改编且发展壮大为新四军三师,因此很有感情。
    
    独三师的三个团,是新四军三师的特务一团,特务二团与后来的嫩江军区警卫团。团营领导主要是红军干部。连排干部也都是经过抗日战争锻炼的,团的战士骨干也是经过抗日战争考验的,很不错,是可以打出来的。
    
    如六十一团二营营长孙惠民,他是红军突破乌江解放遵义的渡江英雄,当年第一个跳上木船渡江激战,负重伤仍带部队渡江,直至解放遵义。
    
    通过四平之战,他也感到自己得到了部队与同志们的信任,特别是几个老团长的信任,这是非常宝贵的。要知道这些团长都是老红军,资格老,功劳大,个性强,见识广,桀骜不驯,能力不在李化民之下,不容轻视。



李化民在东北的某次群众大会讲话

    当初他们几个团长也曾对李化民他这个“外来户”当师长“不服气”!当时耿直的老红军副团长毛和发讲:我们独立师没人了,要从外面调师长?!可李化民认为:这种有棱角、有个性的老同志才是打仗的料,有好钢才能打成青龙偃月刀。
    
    此后经过几次战斗,独三师的战斗力就提高了,风格就形成了,被领导誉为:“攻击精神旺盛,能猛打猛冲”,“死打硬拼,敢啃硬骨头”。独三师成了一把攻坚的钢刀,成了纵队的主力,毛和发后来成了主力团团长。李化民实践了自己对邓华司令的诺言,老红军团长们也服气了,指挥就顺利了。
    
    躺担架  争主攻  
  
    锤炼部队,必须在战场上,必须做主攻,必须要提士气。
   
    在一九四八年初的冬季攻势第三阶段,第四次攻打四平时,独三师已经编为七纵二十一师,李化民为师长。当时他刚好犯病,美尼尔氏综合症发作,整个头昏的一塌糊涂,都走不动路,在二线休息治病。也巧,七纵邓华司令也因病在哈尔滨治病,不在纵队,战场指挥的纵队首长是政委吴富善与副司令贺晋年。
    
    开始,纵队首长布置兵力时,把二十一师作为二梯队,跟在主攻部队十九师(原独一师)后面进攻。李化民一听不干了,“闹”了起来,四打四平岂能让他的二十一师做二梯队?!他头晕走不动,让警卫员抬着担架到纵队司令部与吴富善政委、贺晋年副司令首长“吵架”讲理,最后领导改变作战计划,让他们二十一师与十九师并肩战斗当主攻。





在沈阳军区时李化民看望马仁兴师长

    李化民为什么这样固执地请战要当一梯队去打四平?
    
    因为他要为部队血洗前辱,要提升部队的复仇士气。
    
    在残酷的夏季攻势三打四平攻坚战中,当时他是辽吉纵队独三师师长,那时部队刚组成二个月,武器装备差,战术训练配合不够,战斗力还不强,没有攻坚打大仗的经验,战斗中许多战友牺牲在敌人炮火下。
   
    辽吉纵队在三打四平时仅牺牲的团以上干部就有:辽吉纵队独一师马仁兴师长,独一师二团政委杨保生、二团参谋长周风齐,三团总支书记李恒 ,独三师七团团长老红军黄励华等等。
   
    特别是独一师一团一营副营长韩光荣在三打四平中牺牲,非常伤李化民的心。



东北李化民祭奠独三师七团黄励华团长



战斗英雄独一师一团一营副营长韩光荣

    韩光荣是随李化民到东北的晋绥32团的老英雄。李化民一直保存着在东北韩光荣送给他的一幅照片:韩光荣一身戎装,头戴军帽,腿打绑腿,肩上斜挎着枪套,半跨半站在一个布景山石后面,左面半个身子大部分在山石后面,右面身子显露出来,一只右脚跨在栏杆上,右手提着驳壳枪,搭在右腿上,左手扶着布景的山石。被日本鬼子刺刀在嘴角留下的伤疤隐藏在暗影里几乎看不出来,两眼炯炯有神地看着前方,非常干练的军人姿态。在照片背面,李化民写道:韩光荣打四平牺牲。
   
    韩光荣是战斗英雄,是一员虎将。
   
    在1941年9月在冀中16团(32团前身)掩护一批高级干部过平汉铁路鬼子封锁线时,时任特务排排长的韩光荣脸被小鬼子中队长的刺刀从嘴角挑到耳根,仍坚持搏斗,咬掉敌人鼻子,又敲碎敌人脑袋。
   
    在1945年9月与国民党傅作义的部队争夺凉城的战斗中,担任排长的韩光荣右腿被打断,坐着端起机枪向敌人猛扫,右臂又被打穿,则就地指挥全排战斗,直到胜利。
   
    这么一个多次经过生死考验的老部下竟牺牲在三打四平战场,怎么不让李化民心痛,难过。可是最终还没有全部攻克四平,在敌人援兵逼近时奉命撤出了战斗,撤出了四平。
攻城不克是军人的耻辱,烈士鲜血岂能白流。他心中怒火万丈,誓言:此仇一定要报! 四打四平战斗开始后,部队很快就攻入城内,副师长王萱春随部队进城指挥,结果一进城,他就受伤下撤,李化民只得在担架上指挥全师战斗,直至胜利。



李化民师长(左)与与王萱春副师长

    最后东北野战军一纵、三纵、七纵于3月13日攻克四平。四平攻坚战,全歼国民党守军71军第88师和3个保安团、1个骑兵团,共计1.9万余人。
    
    李化民感到终于为牺牲的战友报了一箭之仇,心中的歉疚感稍稍平和。
    
    军人就是这样,不怕失败,但必须有耻辱感,有复仇感,有被打倒再跃起直至胜利的不服输的精神。这样的部队才是虎狼之师,才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铁军钢刀。
将在阵 令必行
    
    执行命令为军人的天职,执行命令坚决果断是部队战斗力的体现。在大兵团作战的战场,下级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上级,讲理不是第一位的。在这个问题上李化民的坚决果断在东野七纵是有口皆碑的。
    
    下面四次战斗看出李化民执行命令的坚决、果断、不含糊。
    
    其一:
   
    在一九四七年六月夏季攻势三打四平时,李化民和政委朱民亲下午三点当面接受邓华司令的命令,攻取四平飞机场。
   
    五时左右,他带领有关人员粗略地看了一下地形,但对敌人的防御体系却一无所知,也没有搞清楚敌人的兵力部署,只知道敌人有千余人,其它的情况也弄不清楚。
   
    但当时纵队死硬命令:为对四平的总攻创造条件,所属三个师必须在当夜夺取:西北之道林,西南之海丰中和正面的飞机场等外围阵地 。
  
    当夜,二十一师用了两个团的兵力,经过一夜的激战夺取了飞机场,歼灭守敌七十一军运输营与保安团一个营600余人。
   
    而西南、西北方向的我军部队(纵队其它两个师)由于准备工作来不及未能行动。
同样的部队,同样的敌情,不同的领导,

    不同的作风,不同的执行力。
   
    攻占四平飞机场受到东总林罗首长通令嘉奖。
   
    二十一师就是这样打出来的。
   
    其二:
   
    一九四七年秋季攻势时,二十一师接到命令,要从郑家屯赶到新立屯一带,执行破路任务和阻止新六军任务。
   
    当二十一师由舍力窝堡等地出发,行军80-90里(不同部队,不同行程),9月30日15时,到达康平附近东乡窝堡、拉拉街、兰州街一带后刚宿营,邓华同志命令他们二十一师再行军80多里,10月1日赶到法库,先歼灭法库守敌暂编一七七师,扫掉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
   
    李化民和政委朱民亲毫不犹豫接受了命令,各部队20点赶到康平地区,经动员,部署任务后,当晚二十二点部队出发,夜行军80多里,10月1日鸡叫赶到法库。
   
    下午三点开始攻击,历时7个小时,晚上九点多,全歼守敌暂编一七七师师部(亦称保安第七支队)及下辖的十九、二十、二十一团,约三千余人。缴获机关炮等五十余门,重机枪十余挺,轻机三十余挺。我仅伤亡255人,创造了以一当十的战例。
   
    此战没有经东总批准,是纵队司令邓华决定的战斗,是在行军中突然决定的任务,是一个艰苦、有难度的任务,但二十一师不讲价钱,不找理由,坚决胜利地完成了任务。此战得到了东总林罗首长的通报表彰,解放后成为我军一个出色的长途奔袭战战例列入教材。
其三:
   
    李化民在某封信中这样回忆:
   
    一九四七年冬季攻势中,第二、第七纵队奉命攻克彰武。在离总攻只有几个小时的时侯,突然纵队首长命令,让担任二梯队的二十一师改为主攻师,由西北方向攻击彰武城。
   
    为什么纵队要改二十一师打主攻呢?因为原计划十九师是由北向南进攻,但刚好二纵是由南向北发展,因此怕火力交叉引起自我误伤,故改为二十一师打主攻,由西北方向发起进攻。
   
    当时二十一师的主力都不在主攻线上,整个部队都要从后往前调动,配给二十一师的纵队炮兵也要从十九师方向调往二十一师,另外敌情的掌握也不全面,总之战斗前的准备工作十分仓促,不充分。
   
    但二十一师坚决地执行了命令,经过紧急动员、布置、调动,部队按原计划、按时投入了战斗,经过激烈战斗,12月28日,二、七纵攻克彰武,全歼守军第49军第79师。
   
    可是在战斗过程中,二十一师在开展攻击后,由于太仓促,外壕的暗堡火力点没有弄清,因此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伤亡,损失较大,李化民感到十分心痛,几十年后的回忆录里,还念念不忘,引以为戒。
   
    特别是团领导干部伤亡较大,在彰武的外围战斗中,六十三团团长李峰同志光荣牺牲;在攻城战斗中六十一团参谋长赵先锋同志光荣牺牲。
其四:
   
    锦州战役10月15日结束后,二十一师10月20日奉命参加辽西会战,21日晚从锦州出发,25日赶到打虎山西南青堆子待命。25日16时至24时,由于敌情变化复杂:八个钟头内,二十一师先后接到纵队转发东总电令7个,三次让前进到某处,随后又三次让原地停止待命,直到24时第七封电报才确定任务方向。
  
    26日凌晨1时,命二十一师作为纵队前卫部队出发至尖岗子,准备截断打虎山、黑山之敌退路。
   
    后又因情况变化,敌人在东退回沈阳和南进营口之间犹豫,为防止敌人经新民返回沈阳,12时东总又命七纵赶赴新民。
   
    27日5时二十一师赶到后尖岗子、高家窝棚,又奉命构筑工事,防止敌人突围去营口。
   
    九时又奉命把阵地交付十九师,要二十一师赶赴新民,防止敌人返回沈阳。
   
    十时二十一师部队刚离开高家窝棚到万家屯后,敌人新六军、49军就向营口突围溃退,在高家窝棚地区敌人主力与我十九师相遇,十九师俘获敌人七千多,二十一师作为先头部队跑路甚多,仅遇小部分敌人,辽西会战歼敌仅一千多人。
   
    看着原本是自己的肥肉成了别人的,二十一师好不懊悔。可是他们俘获了国民党49军中将军长郑庭笈、新六军二十二师少将师长罗英,算是有点补赏与安慰吧。
   
    敌二十二师师长罗英无奈地叹息道:我们二十二师让自己兵团部的部队冲散,没放一枪就当了俘虏。他的部下当了俘虏还愤愤不平地对我军战士说道:有本事咱们拉开架势枪对枪,刀对刀,重打一回?!
   
    这就是战争,是无法后悔的战争,是没有时间讲理的战争,是局部必须做出牺牲,要绝对服从全局的战争。
    
    斗智斗勇  身先士卒
   
    战场上,斗智斗勇是指挥员的基本素质,身先士卒是带兵的人有无威仪的第一标准。邓华司令是这样要求自己,要求部下的。李化民也是一样,在历次战斗中,他都要亲自上前沿查看地形、亲自掌握敌情,关键时刻亲自上火线掌握部队、指挥部队。因为这关系到战斗的胜利,关系到胜利的代价,关系到将士的伤亡。
   
    1947年5月,独三师刚成立一个月,就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的夏季攻势,第一仗是喇嘛甸战斗。独三师八团到喇嘛甸本来是去清除国民党收编的土匪部队,结果情况有变,国民党87师260团占领了喇嘛甸。八团无所畏惧,开展夜袭,边打边报告师长李化民,请求支援。当时七团、九团在八面城一带宿营,一时联系不上,情况紧急,无战斗部队可调,无奈之下,李化民亲自带领身边的火力与战斗力不强的师直属警卫营和山炮营连夜赶去支援。
   
    天亮后,在半路突遇到从喇嘛甸溃退的敌人,近到几乎面对面,部队的炮口都来不及调转,李化民急中生智,命令开一炮,随去的干部战士一齐喊:“交枪!交枪不杀!”。那些逃敌,有许多是多次被俘虏放回的老兵游子,本来就被八团打了一夜,魂飞胆散,又被这一炮吓懵了,前面的数百人只得乖乖举手交枪投降了,后面的少部分敌人见事不好溜往四平了。
   
    这就是两军相遇——勇者胜!智者胜!
   
    在夏季攻势“三战四平”打飞机场前,他带领三个团长冒着危险去前沿侦查,选择攻占敌飞机场的突破口。
   
    三打四平攻入四平城内后,他带三个团长在敌人炮火下,去参观学习128师攻打敌71军特务团的成功的攻坚经验。
   
    在秋季攻势发起新立屯攻坚战前夕,他陪同纵队邓华司令等领导到前沿勘察地形,研究突破歼敌方案;
   
    在冬季攻势中,二十一师最早到达彰武,并包围了彰武,李化民曾给东总发电,要求给他二十一师再配一个炮团、一个独立团,他来打彰武。东总没有回答,可能是三打四平的教训太深,东总领导不敢轻敌,后来是两个纵队强攻彰武。但这也看出,李化民艺高胆大,对自己的部队有必胜的信心。
   
    在锦州外围夺取罕王殿战斗中,为打退敌人的疯狂反扑,他亲自带师炮兵营转移到山上,在第一线直接观察战场态势、指挥炮兵,配合六十二团粉碎敌人的反扑。
   
    在强攻锦州前,他带领三个团的团长,陪同邓华司令,在敌人的重机枪和六零炮的射程内,前往女儿河一带勘察地形。
在打天津外围战夺取东局子、浙江公墓、姜家窑前。他带领三个团长在敌人炮火下匍匐前进,在阵地前沿实地勘察地形,选择突破口。
   
    在天津战役攻占东局子的第二天,他陪同纵队邓华司令员、高体乾参谋长与其他师领导来到阵地前沿,爬上浙江公墓的一个水塔顶,一同勘察地势,研究突破民族门的路线和作战方案。在战士的劝说下,他们下来后几分钟,水塔就被敌人炮火覆盖摧毁,差一点就把七纵的首长及主力师的领导都报销了。
   
    战争也是幸运者的舞台,幸运者的机会就是智慧、勇气和运气,唯有大智大勇的军人才能有烈火中永生的机会和运气,才能带领出英雄的部队。

    一三二师 攻坚钢刀
   
    部队是讲作风的,一三二师的作风是:攻得上,守得住,调得动,撤得下。这也是东北战场对部队的要求。
   
    一九四六年,在国民党几十万机械化主力部队进攻东北后,我军执行了“让开大陆,占领两厢”的战略方针。
   
    国民党军队占领了主要城镇、铁路及公路交通线,为了维持给养,保护交通线,他们必须到处分兵、屯兵,拉长了、摊大了军事布防,由主动战略进攻,逐步被动地转入战略防守,陷入难以作为的困境。
   
    东北野战军则反其道而行之,平时屯兵于农村、小镇,作战时突然机动集中,大部队作战,或攻城拔寨,或围点打援,集中兵力围歼敌人,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一三二师就是这样一只活跃在东北辽吉平原西部的一只部队:能走、能打,能合,能分,机动性强,突击性强,是一只以攻坚能力强著称的部队 。
   
    在一三二师的战史里,从组建到下江南前,在有记录的全部16次具有一定规模的战斗中,有13次攻坚战(其余三次:一次阻击战,一次破路战,一次辽西会战),成功11次,(其余2次奉命撤出战斗,一次沈南作战攻坚,一次是三打四平)。
   
    在秋季攻势中,在一个月内一三二师就四战皆捷:
   
    十月一日,奔袭180里后,攻坚全歼法库守敌177师;
   
    十月十日又攻坚歼灭新立屯守敌五十七师师部和一七○团两个营及一七一团的全部。
   
    十月十七日攻坚全歼了新邱五十一师师部及二团的全部。
   
    十月三十日,二十一师完成打虎山到绕阳河段的破击铁路任务,还歼灭唐家火车站之敌并俘获敌一列装甲列车,在历家火车站歼敌一八四师五五一团三营。
在辽沈战役强克锦州中,七纵在南面担任辅攻,一三二师先扫外围罕王殿山,后又担任纵队主攻突击锦州。在强攻锦州时,六十一团的交通壕挖到抵近敌前沿。总攻开始后,在我炮火将要延伸射击前,就发起突击,六十一团尖刀七连仅七分钟就打开突破口,把红旗插上了锦州城墙,是攻城五个纵队中第一个打开突破口的攻城部队。(比北面主攻部队二、三纵都快,都麻利)。
   
    平津战役,一三二师在西线,先克外围东局子等防御阵地,再担任纵队主攻,十五分钟突破民族门,在突破口与顽敌反复五次争夺,顽强攻入天津,解放天津。
辉煌战绩 永载青史  
   
    部队发展
   
    三年解放战争中,一三二师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西满独立师成立时(47年3月):5000余人;
    独三师(三打四平后,47年7月):4716人;
    二十一师(三打四平补充后,47年8月):5952人;
    一三二师(辽沈战役后,48年11月,鞍山休整时):11625人;
    天津战役后(49年初咸水沽休整统计):12368人;
    解放广州后(1949年末统计):13146人;
    1950年底:13357人;
    1951年底:13269人;
    1952年底:10338人。
   
    战果
   
    一三二师从东北打到广东、解放广州参加主要战役、战斗20余次;
    共歼敌55154人(毙伤4345人,俘虏22952人,投诚27857人);
    缴获各类枪支13359只;
    缴获各类火炮405门。
部队表彰
   
    一三二师曾七次受到东总林罗首长的表扬及通令嘉奖:
    夏季攻势中三打四平,攻占飞机场后,获东总林罗通令嘉奖;
    秋季攻势中远距离奔袭法库,歼灭敌177师,获东总林罗嘉奖;
    秋季攻势新立屯攻坚,歼灭敌暂编57师说部及170、171团,获东总林罗嘉奖;
    冬季攻势中二、七纵队攻坚彰,歼灭敌49军79师,与友邻部队一起获中共中央贺电与东总林彪、刘亚楼传令嘉奖;
    冬季攻势中一、三、七纵四打四平,歼敌88师等1万9千多人,与友邻部队一起获东总林罗嘉奖;
    锦州战役攻取外围罕王殿山后,东总来电表扬;
    天津战役攻占敌外围要地东局子后,395团获东总林彪、罗荣桓、谭政通令嘉奖:“……纪律很好,全团人员空手进去,空手出来,敌人营房的食物、用品均未动取……工厂内的文件、家具及灯泡都予登记,原封未动,移防时,认真进行移交。战后,除由纠察队、哨兵维护秩序外,没人在街上乱走,乱进……特予嘉奖”。
    部队为这些战绩、荣誉而付出的代价是干部战士的流血牺牲。

    东北战场英模单位(代表性的)
   
    394团红一连
   
    创建于大别山区的红军连队,抗日战争中曾被誉为“刺刀见红”连队。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中先后荣获“突破顽强”、“威震天津”、“坚韧顽强”等称号,涌现了王浓等五名战斗英雄。
   
    394团5连
   
    诞生于井冈山时期的红军连队,在锦州战役、天津战役中荣获“巩固模范连”、“坚韧结实连”光荣称号,先后有“战斗英雄五班”、“孤胆深入九班”英雄集体和王才、李振荣等战斗英雄。
   
    394团7连
   
    诞生于陕北延水河畔的红军连队,在历次战斗中都担任主攻,被师授予“钢铁连队”光荣称号,先后荣获“威震四平”、“全面模范”、“英勇善战”、“威震敌胆”等锦旗。涌现了荣立八大功的全国战斗英雄钱安良、抗战时用身体堵枪眼的徐佳标等著名战斗英雄,全连先后有322名大小功臣。
   
    396团五连
   
    诞生于抗日战争的英雄连队,被冀鲁边区誉为“铁帽子五连”。在东北战场先后荣获“英雄连”、“英雄连队”、“冲杀决胜”、“勇猛顽强”称号及“英勇顽强连”锦旗。
   
    战斗英雄
   
    在师史上记载:全师共涌现八十名战斗英雄。其中有:
   
    李烽:红军长征在四川剑门关战斗中被命名为战斗英雄;
    孙惠民:红军渡乌江的战斗英雄;
    钱安良:五零年全国战斗英雄,荣获毛泽东奖章,荣立八大功;
    李玉琛:全国战斗英雄;
    崔儒:甲等战斗英雄,荣立六大功;
    谢继忠:尖刀英雄,荣立五大功;
    王才:爆破英雄,荣立四大功;
    尹燕山:孤胆英雄,荣立四大功。
还有甲等英雄、全面模范、特等功、一等功、三大功等等英雄、模范、烈士,其事迹可与日月同辉,其精神动天地、泣鬼神,不再一一列举。
为有牺牲多壮志

    经过战场多次洗礼的幸存老兵都知道:伤亡最大的战斗是攻坚。以攻坚钢刀著称的一三二师在夺得一次次胜利的同时,也付出了血的代价,付出了成千将士的生命。其中又以主力394团牺牲最为惨烈。

    在三年解放战争里,在一三二师的战史里记录着:1498名烈士牺牲在战场:
   
    团级干部牺牲4人;
    营级干部牺牲22人(内多位老红军,仅394团牺牲11人);
    连级干部牺牲40人;

排级干部牺牲60人;
    班级及战士牺牲1066人
    其他未分级别牺牲的将士316人。
    师里三个团长竟然牺牲二个。
    一团长黄励华是31年入伍的老红军,在三打四平牺牲。
    六十三团团长李峰是32年入伍的老红军,在打彰武时牺牲(战前已经任命他为某师师长,准备战后到任,结果竟牺牲在最后一仗)。
    一团副团长叶敬夫,在打法库时为救战士受伤,他不下火线,坚持指挥部队,最后牺牲。临牺牲前托付战友:要战友把自己口内的一颗金牙作为最后的党费交给组织。
    六十一团团长毛和发在锦州前沿阵地侦察敌情时腮部中弹负伤,仍坚持指挥部队。
    二团副团长老红军吴永福在喇嘛甸战斗中受重伤。

    主力394团二营五任营长都先后在战斗中牺牲,全团11位营级干部牺牲。
   
    干部舍生取义,部下赴汤蹈火。
   
    在夏季攻势三打打四平时,七团三营伤亡较大,下撤休整期间,九连一个战士愤愤不平地讲:“一个连还剩下几个人,回去干啥?再拿几个地堡,拼掉算了!”
   
    七团三营七连,三打四平前116人,竟伤亡122人(不是统计错误,是战时途中多次补充人员)。此战连里干部伤亡9人,连长及代理连长就先后牺牲三人。
   
    在天津战役中,六十一团一营,担任民族门的突破任务。他们红一连,仅15分钟就攻入突破口,后遭遇敌人五次反扑,敌我双方反复争夺突破口,全营坚持到后续部队到达时,全营仅剩十几个完整的战斗员。至今红一连突破天津时沾满烈士鲜血的连旗就珍藏在天津历史博物馆。
   
    李化民自己也是多次遇险,几次死里逃生,躲过死神。除了他在天津上水塔观察敌情,差几分钟险遭敌人炮火覆盖外,还有一次更是有惊无险,在他的回忆录“大战雄关外”里写道:
  
    在锦州外围夺取罕王殿前“……此时是一切准备做好,只欠东风了。部队都按计划开进到了进攻出发地区。师指挥所的干部研究商讨作战方案后,师长、政委、参谋长、副师长、炮兵团长等都离开工事,在一山间小草坪地上,大家围在一起正在吃饭,突然,不知是从何方向,“送“来一发炮弹,而且不偏不斜正好落在我们几个人的中间,菜盆炸飞了二丈远,我们的身上被炸得满身是菜和土,每个人都被震得头晕眼花,不知所措,心想这下完了,可能有很大伤亡,待大家都清醒过来后,拍打身上的菜和泥土,立即互相看着问着:负伤没有?结果,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命大,命大,马克思说不到时间,还不收我们。”居然连个受伤的都没有。看来敌人也要我们饿着肚子打仗,好吧,拿下罕王殿再吃吧。可不幸的是,刚才那发炮弹把正在工事里面放哨的一个战士炸牺牲了。”
   
    一三二师一万二千多名将士就是这样在战场上拼杀的,是敢于刺刀见红的部队,是用烈士鲜血浇灌出的部队。
   
    文学描写的词句:血海、血流成河,在这里绝不是渲染、不是夸大、不是煽情,是战场真实的写照,是血染的真实战史。
   
    由此我不由想到:

    在我七零年从西军电毕业分到兰州军区时,正是中苏关系紧张,边界冲突不断的敏感时期,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部队严阵以待。与父母分别时,父亲送我四个字:“慈不掌兵”。当年我不理解,现在我理解了:当兵就要“铁石心肠”!战场就是“血雨腥风”!当兵就意味着个人准备牺牲与奉献!当兵就要能承受战友、同志的牺牲与奉献!胜利的背后就是牺牲与奉献!
父亲重感情,他深深地怀念着这些牺牲的将士和战友,他在担任沈阳军区领导时,在下部队时,多次专门到各地烈士陵园看望他们。
   
    在齐齐哈尔西满革命烈士陵园看望过马仁兴师长,还看望过杨保生团政委、李峰团长、杨子荣等烈士。这都留下了珍贵照片纪念。
   
    他深知:自己是幸存者,烈士们是真正的英雄,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军魂。
   
    在编写一三二师战史时,李化民建议:
1.凡是在战斗中牺牲的团以上干部都应在战史中反映出来。

    2.对每次战斗牺牲的同志,我们都要写几句话,对于有记载的或记得清楚的名字也要尽可能地把他列出来,以表达我们对这些先烈的怀念之情。

    3.在师的范围内应把团以上的干部名单列出来;在团的范围内应把营以上干部的名单列出来。

    看到这些,不由人感慨:
    战争是残酷的,残酷到必须刺刀见红;
    战争是无情的,无情到死亡面前无选择;
    战争是流血的,流血到和平来到的前一天;
    战争是载入史册的,一三二师战史上竣刻着英烈的姓名。
    一三二师的将军(六四年前授衔)
    吴富善:政委兼代师长 中将
    李化民:师长 少将
    徐绍华:师长 少将
    程世清:副政委 少将
    黄忠诚:师长 少将
    毛和发:师长 少将
    蒋润冠:政委 少将 
    今日一三二师
   
    解放广州后,一三二师先后承担过警备广州、广东剿匪等任务。
   
    一九五二年十月四十四军撤销,一三二师保留,调入海南归属四十三军。此后一直驻扎在海南岛,承担着保卫海南的任务,号称唯一的热带海岛作战部队。
   
    在四十三军调离海南后,一三二师留在海南,归海南军区领导,正式名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一三二师,师部最后驻扎在五指山市(原通什市)郊区,在一片丘陵地带安营扎寨。
   
    2003年整编,一三二师缩编为旅,番号为一三二旅。
   
    建国后六十多年来,一三二师虽然经历了大小整编数十次,直接上级单位几经变换,编制在南方步兵甲种师与南方步兵乙种师间变换,下属部队频繁调入调出,有关建制部队反复撤销、重建,可是一三二师保留下来了,实属不易。最可惜的是现在师、团的步兵编制撤销了,师主力394团及395团、396团没有了。往日的辉煌、光荣、牺牲、奉献莫非从此后继无人吗?
   
    如今网上介绍:一三二旅是我军目前唯一的热带海岛作战旅,该旅辖有4个步兵营、1个坦克营、 1个炮兵团(1个152加榴炮营,1个122榴弹炮营,1个130火箭炮营)、1个高炮营、一个反坦克连、1个工化营、1个通信营、1个修理营。另外还有旅直属分队:警调连、侦察连、汽车连,旅医院、自动化工作站等,全旅总兵力约4500人左右。
  
    132摩步旅目前的作战任务,不仅是海岛防御作战,还有渡海登岛进攻作战。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在老上级四十四军被撤销后,一三二师居然能够几十年保留住番号,这是历代中央军委对一三二师战争年代的肯定与信任,也是对一三二师几十年扎根海南,艰苦奋斗、练兵历武、默默奉献的褒奖。
   
    这里不由地又想起了一件往事:
   
    1959年冬我在武汉华师一附中读初二,寒假回家,突然听到父母想让我转学到广州,原因是父亲要调到海南工作,以后回家要近一点。我没有同意,我不愿意离开华师一附中的老师同学,父母尊重了我的选择。后来父亲工作没有调动,还在湖南衡阳四十七军。后来才知道其中原委。
   
    当时军委的方针是:如果美国、蒋介石发动战争,海南可能是他们的重点地区,我军应该认真准备应对。因此需要能带兵打仗的人在海南,军委想到了父亲。当时父亲在湖南衡阳四十七军任军长,1959年11月军委下了政干令字769(789?注:家里留存资料手写的6、8判别不清)调动命令:任命李化民为海南军区司令。当时按副兵团级别调动。广州军区通知父亲后,这才有我们家急忙准备搬迁海南的那段故事,但当时还没有公开宣布,即没有真正生效。
   
    一九六零年一月林彪主持军委广州会议决定“北顶南放”的战略方针,海南属于放弃的地区。于是1960年5月又发布政干令413号,宣布前个任命作废,就这样父亲还是留在了湖南衡阳四十七军。
   
    但是,军委任命父亲的这个过程,除了对父亲的信任外,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是:一三二师在海南,是父亲领导、指挥过的部队,是一个有战斗力的部队,军委是记得这支部队的,是信任这支部队的。
后记
   
    壬辰清明到了,又到祭奠父母大人的日子了,父亲去世已经十年,母亲去世也五年了,非常想念他们,我经常默默地在心里唱起李春波的那首歌“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不过我给改词了:“亲爱的爸爸妈妈,天堂好吗?……”,我期望天堂上的父母能够听到我的问候。
   
    十年来对父亲的怀念始终在脑海中萦怀,经常回忆起父亲生前的许多往事,甚至在梦中都与他生活在一起。
   
    梦中的一切都没有改变,父亲的音容笑貌和生前一样。
   
    梦中真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我们李家子孙同父母在同一个世界里生活。
   
    梦中父亲甚至比生前更健康。他步法矫健,耳聪目明,完全是一个健康、睿智、乐观、大度、慈祥的老父亲,仍是我们家的脊梁。
   
    只是快乐的时光太短,醒来就回到了今天的现实世界。
   
    非常留恋梦中的那个世界,真希望这不是梦,也不是天堂,而是另一个客观存在的世界,是一个通过梦才可以到达的世界。只有在那个世界里,我们才可以与父母见面、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在那里父母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现在怀念父亲、纪念父亲,应该先了解父亲、了解父亲的过去、了解父亲的战友、父亲的部队、父亲的战斗生涯。
   
    好在父亲留下了许多资料,使我们后代可以知道他过去的点点滴滴。
   
    好在一三二师编写了军史,丰富的史料无比珍贵。
   
    好在现在网上资料丰富多彩,提供的历史资料浩如烟海。
   
    好在有许多老同志留下了宝贵的回忆录,有许多有心人出版了整理了父母、前辈的文史资料,使他们的事迹可以留传于世。
   
    今年也是四十四军被撤销六十周年的“祭年”,我们应该不要忘记那些在战争年代浴血奋战的将士,忘记四十四军。
   
    现在经过战争的老同志不多了,需要尽快把他们的事迹保留下来,不要失传。这次,我把父亲的一段往事整理出来,想为历史留下一个佐证,也为后代留下一段家史。当然这篇文章还不全面、详细,还有遗漏,可能还有错误,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去完善、去收集、去整理、去交流!我会努力的!克服困难!加油!加油!再加油!
                             
    李小怀
    初稿  二零一二年四月一日  
    中稿  四月四日(壬辰清明)
    终稿  五月七日
    照片稿 六月十二日
    于北京阜城门寓所

李化民与一三二师——纪念父亲李化民将军去世十周年



    一九四九年平津战役结束后,根据中央军委统一整编命令,东北野战军整编为第四野战军,下辖四个兵团(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兵团),原七纵队司令邓华升任十五兵团司令,方强担任四十四军军长,东野七纵改编为十五兵团四十四军。

    在随后南下进军时陆续进行了军、师领导班子调整,原七纵二十一师师长李化民升为四十四军副军长,原参谋长高体乾调往十五兵团四十八军任参谋长,原七纵主力师十九师(一三零师)师长徐绍华接替李化民任一三二师师长。

    调整方案震动了四十四军内外。

    四野的老同志都知道:四十四军这次领导干部变动,反映了邓华司令的用兵风格,实际这是邓华司令的部署,这是邓华在调兵遣将。

    因为邓华看重李化民,看重四十四军的主力一三二师。

    老同志都知道:参谋长高体乾是东野七纵的参谋长,从一九四七年三月辽吉纵队建立,到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他都是邓华司令的左膀右臂,风雨同舟多年。他们共同经历了七纵最困难的初建时期,最后率领七纵成长为东北野战军的主力之一。他工作作风细致缜密,参谋长工作尽职尽责,从无纰漏,邓华与他配合得心应手。另外高体乾有文化,是北平东北学院的大学生,当副军长,能力不成问题,很有希望。可是邓华司令选择了李化民任副军长,高体乾调往四十八军担任军长贺晋年的参谋长,可见邓华更看重、更认可李化民的作战指挥能力。



97年李化民(左)与高体乾将军在天津平津战役纪念馆开幕式上重逢

    东野七纵十九师(后一三零师)也是七纵的主力师,前身是当时进驻沈阳的我军部队组成的东北保安部队保一旅(李化民曾任第一任副旅长)。师长徐绍华是老红军,也是一员战将,在马仁兴师长牺牲后,由东满独立师副师长调任十九师师长。他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打锦州老城、攻天津,十九师也是军主攻师。现在由他这个主力师师长来接替李化民任一三二师师长(他的师长遗缺由政委接任),可见邓华司令对一三二师的重视,他要让一三二师钢刀永亮。

    四野老同志都惊佩邓华司令为了一三二师这把钢刀、为了李化民这员战将做出的大手笔调整。因为大家都知道:一三二师是在李化民师长带领下打出来的英雄部队!

    这段几十年前发生在四十四军及一三二师领导之间的往事,在军队干部的编制名册上有着清晰的记载,已经载入军史,这是真实的历史事实。

    李化民到底是什么人,值得邓华司令这么重视。



东北时期的李化民

    化民赴东北前的经历

    李化民将军的戎马生涯与其他将军一样,都是从小就在战场上厮杀、锤炼、成长的军人,是那批经过战争考验,最后侥幸存活下来的军人。

    李化民将军2002年病故前,在病床上对儿女这样讲述自己:

    “现在很多人写回忆录,讲过去打仗的事。要讲能打仗,我也算是一个,你爸爸打仗也是有名的,现在晚上做梦,净是打仗。

    我十四岁当冯玉祥的兵,刚当兵就打仗。我爬到高处看热闹,觉得比在家过年放炮还好玩,比在家做游戏打仗还过瘾。马上被老兵张玉林大哥拉下来,骂了一顿,才知道真打仗要死人。知道当兵的冲锋也自愿,也不自愿,因为军人有纪律。当时我是马夫,没有枪,如果有枪,也会冲锋。

    一九三一年我们二十六路军在宁都暴动,参加了红军,编为红五军团。

    在红五军团,我在手枪队给赵博生当警卫员,眼睁睁地看见他在冲锋中牺牲,难受极了。

    后来我到少共国际师宣传队,又到红一军团宣传大队,参加了长征,后来到红十五军团,还担任过回民师代政委。

    抗战初期,我在115师344旅。

    我原在旅部当协理员,大家都知道我想下部队打仗。为此我与旅政委黄老(黄克诚)吵了三次。后来黄老生气,把我罚到688团当见习参谋,三天后,黄老气消,把我升为正式通信参谋。

    九路反围攻后,黄老要调我到旅部当政治处副主任兼协理员,我不干,不愿呆机关。

    后来让我组建豫北二支队,旅级单位,任命我当政委 。当时只带了一名民运干事、一名通讯员、一名司号员 ,用四个月的时间 ,收编了一只民间抗日武装,将支队发展成3 个大队 800 余人。
   
    后来豫北二支队发展到一千多人,参加了香城固战斗。
   
    长治整训三个月后,二支队被688团整编,让我当团政治处副主任,我不干,要下部队带兵打仗!
   
    让我当教导员兼营长,我还不干!我要当营长兼教导员!
   
    后来任命我为一营营长兼教导员。后来邵震调来当教导员,我们俩成了搭档。
   
    我当营长带着部队在敌后转。当时日本人占领城市、铁路沿线和主要公路沿线 ,我们在农村。我带着一个营,大仗打不了,小仗经常打,消灭敌人一个班,一个排,一个炮楼。有一次 ,我们三连截住了武器 ,没有截住敌人,放跑了。我气地要撤他连长的职,被团长说情给制止了。
   
    129师后来成立新一旅 ,我们 688 团与唐天际支队合并组成新一旅 ,我到二团当了半年参谋长,后来当副团长。
   
    二团打仗时,副团长在前方打仗,团长看家。马子滩一仗,我带部队打了五天五夜,掩护总部转移。太行山夏季反扫荡,我带部队掩护刘伯承师长顺利突围。
   
    后来调我当团长,先让我到新一旅三团,那是个五个连的小团,我嫌小团不去。
   
    后来说冀中16团刚从冀中平原来到太行山,没有团长,缺乏山地战经验,这样调我到16团。后来整编为晋绥32 团。
   
    我们这个32团编制属于冀中军区八路军三纵队,来太行后,归129师领导,先后被许多单位代管,东调西调,实际是个独立团,带着一部电台,直接与总部联系。最后从太行山到吕梁山,从晋东南到晋西北,从129师调到120师,在晋东南还打了一些仗。当时就我和邓东哲政委两个光杆,也没有副职,兵员没有补充,最后缩编成五个连。
   
    到晋西北后,我们是晋绥军区直属部队,贺老总(贺龙)一看说:你们一个小团还要什么机炮连,抽走了机炮连。后来又抽走一个连担任晋绥军区警卫连,我们剩下三个连。可是打仗,他们一个团打不下来,我们三个连就解决问题了。
   
    到晋西北主要任务是保卫延安,我们在佳县担任黄河的河防任务,基本没仗打了。大生产时我们种地,纺线。刚开始还打击贩鸦片的,后来放宽政策了。当年少奇同志回延安,在佳县就住在我们团部,还问我们平时干什么。我们说:种地,纺线,没提鸦片问题。少奇同志挺好,平易近人。
   
    后来大反攻,我们过黄河打了好几仗。
   
    抗战胜利后,中央调我们去东北时,贺老总不放,我把中央电报给他看,他气地说:走就走 ,我们照样打胜仗。
   
    1945年秋,我们随晋绥军区司令吕正操去东北, 路上与傅作义的部队打过几仗后,我们就来到东北。

    在东北我先任保一旅副旅长,又任辽吉纵队独三师(后一三二师)首任师长(吴富善曾任独立师政委兼代师长一个月),我们一三二师参加了夏季、秋季、冬季攻势,强攻锦州、天津 ,我们都是军主攻师,后来解放广州、警备广州,以后再没仗打了。”





    三年解放战争是李化民的战争生涯中最成熟的一段,他经历了解放东北、解放华北、解放中南的伟大转折。

    李化民在东北战场一直在辽吉纵队(邓华纵队,七纵,四十四军),先后在保一旅(130师前身)和独三师(132师前身)任职,参加过许多战斗、战役。他在回忆录里对其在一三二师的几次经典战斗做了记录,他在一些信件和谈话里也有生动地战场描述。

    在一三二师的战史及回忆录里都能看到李化民的军人作风与指挥风格。

    其中在东北战场的日日夜夜纪录了他和他的战友的丰功伟绩。
上过战场的老同志都知道:打仗当主攻的部队战斗力都强、一般是主力,能当上主力是部队全体官兵的最大荣耀。主力部队的作风、意志是战场锤炼出来的,是刺刀见红杀出来的,也是战争的胜利与失败激励出来的。其中指挥员的刚毅、坚强、争强好胜、不服输是主力部队的核心与灵魂。

    一三二师(辽吉纵队独三师)从地方部队迅速成为七纵主力师,与李化民的毅志与作风分不开。
    
    夏季攻势三打四平后,辽吉纵队因独一师师长马仁兴牺牲,邓华司令想调李化民去担任独一师师长(这是邓华司令的用人风格)。因为当时独一师是辽吉纵队主力,邓华重视主力部队、重视独一师、当然也重视他李化民。可是李化民坚决不去,不肯“高就”,他给邓华表态:我一定要把独三师带出来,打出来。
    
    因为在三打四平中,他对独三师这个部队有了感情,对独三师的战友有了更深地了解与信任。他深深地感到这是一个底子不错的好部队。
    
    这个部队原来是红十五军团的老底子,是老首长黄克诚当年领导的八路军344旅,是李化民当年抗战时期的老部队,到南方后才改编且发展壮大为新四军三师,因此很有感情。
    
    独三师的三个团,是新四军三师的特务一团,特务二团与后来的嫩江军区警卫团。团营领导主要是红军干部。连排干部也都是经过抗日战争锻炼的,团的战士骨干也是经过抗日战争考验的,很不错,是可以打出来的。
    
    如六十一团二营营长孙惠民,他是红军突破乌江解放遵义的渡江英雄,当年第一个跳上木船渡江激战,负重伤仍带部队渡江,直至解放遵义。
    
    通过四平之战,他也感到自己得到了部队与同志们的信任,特别是几个老团长的信任,这是非常宝贵的。要知道这些团长都是老红军,资格老,功劳大,个性强,见识广,桀骜不驯,能力不在李化民之下,不容轻视。



李化民在东北的某次群众大会讲话

    当初他们几个团长也曾对李化民他这个“外来户”当师长“不服气”!当时耿直的老红军副团长毛和发讲:我们独立师没人了,要从外面调师长?!可李化民认为:这种有棱角、有个性的老同志才是打仗的料,有好钢才能打成青龙偃月刀。
    
    此后经过几次战斗,独三师的战斗力就提高了,风格就形成了,被领导誉为:“攻击精神旺盛,能猛打猛冲”,“死打硬拼,敢啃硬骨头”。独三师成了一把攻坚的钢刀,成了纵队的主力,毛和发后来成了主力团团长。李化民实践了自己对邓华司令的诺言,老红军团长们也服气了,指挥就顺利了。
    
    躺担架  争主攻  
  
    锤炼部队,必须在战场上,必须做主攻,必须要提士气。
   
    在一九四八年初的冬季攻势第三阶段,第四次攻打四平时,独三师已经编为七纵二十一师,李化民为师长。当时他刚好犯病,美尼尔氏综合症发作,整个头昏的一塌糊涂,都走不动路,在二线休息治病。也巧,七纵邓华司令也因病在哈尔滨治病,不在纵队,战场指挥的纵队首长是政委吴富善与副司令贺晋年。
    
    开始,纵队首长布置兵力时,把二十一师作为二梯队,跟在主攻部队十九师(原独一师)后面进攻。李化民一听不干了,“闹”了起来,四打四平岂能让他的二十一师做二梯队?!他头晕走不动,让警卫员抬着担架到纵队司令部与吴富善政委、贺晋年副司令首长“吵架”讲理,最后领导改变作战计划,让他们二十一师与十九师并肩战斗当主攻。





在沈阳军区时李化民看望马仁兴师长

    李化民为什么这样固执地请战要当一梯队去打四平?
    
    因为他要为部队血洗前辱,要提升部队的复仇士气。
    
    在残酷的夏季攻势三打四平攻坚战中,当时他是辽吉纵队独三师师长,那时部队刚组成二个月,武器装备差,战术训练配合不够,战斗力还不强,没有攻坚打大仗的经验,战斗中许多战友牺牲在敌人炮火下。
   
    辽吉纵队在三打四平时仅牺牲的团以上干部就有:辽吉纵队独一师马仁兴师长,独一师二团政委杨保生、二团参谋长周风齐,三团总支书记李恒 ,独三师七团团长老红军黄励华等等。
   
    特别是独一师一团一营副营长韩光荣在三打四平中牺牲,非常伤李化民的心。



东北李化民祭奠独三师七团黄励华团长



战斗英雄独一师一团一营副营长韩光荣

    韩光荣是随李化民到东北的晋绥32团的老英雄。李化民一直保存着在东北韩光荣送给他的一幅照片:韩光荣一身戎装,头戴军帽,腿打绑腿,肩上斜挎着枪套,半跨半站在一个布景山石后面,左面半个身子大部分在山石后面,右面身子显露出来,一只右脚跨在栏杆上,右手提着驳壳枪,搭在右腿上,左手扶着布景的山石。被日本鬼子刺刀在嘴角留下的伤疤隐藏在暗影里几乎看不出来,两眼炯炯有神地看着前方,非常干练的军人姿态。在照片背面,李化民写道:韩光荣打四平牺牲。
   
    韩光荣是战斗英雄,是一员虎将。
   
    在1941年9月在冀中16团(32团前身)掩护一批高级干部过平汉铁路鬼子封锁线时,时任特务排排长的韩光荣脸被小鬼子中队长的刺刀从嘴角挑到耳根,仍坚持搏斗,咬掉敌人鼻子,又敲碎敌人脑袋。
   
    在1945年9月与国民党傅作义的部队争夺凉城的战斗中,担任排长的韩光荣右腿被打断,坐着端起机枪向敌人猛扫,右臂又被打穿,则就地指挥全排战斗,直到胜利。
   
    这么一个多次经过生死考验的老部下竟牺牲在三打四平战场,怎么不让李化民心痛,难过。可是最终还没有全部攻克四平,在敌人援兵逼近时奉命撤出了战斗,撤出了四平。
攻城不克是军人的耻辱,烈士鲜血岂能白流。他心中怒火万丈,誓言:此仇一定要报! 四打四平战斗开始后,部队很快就攻入城内,副师长王萱春随部队进城指挥,结果一进城,他就受伤下撤,李化民只得在担架上指挥全师战斗,直至胜利。



李化民师长(左)与与王萱春副师长

    最后东北野战军一纵、三纵、七纵于3月13日攻克四平。四平攻坚战,全歼国民党守军71军第88师和3个保安团、1个骑兵团,共计1.9万余人。
    
    李化民感到终于为牺牲的战友报了一箭之仇,心中的歉疚感稍稍平和。
    
    军人就是这样,不怕失败,但必须有耻辱感,有复仇感,有被打倒再跃起直至胜利的不服输的精神。这样的部队才是虎狼之师,才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铁军钢刀。
将在阵 令必行
    
    执行命令为军人的天职,执行命令坚决果断是部队战斗力的体现。在大兵团作战的战场,下级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上级,讲理不是第一位的。在这个问题上李化民的坚决果断在东野七纵是有口皆碑的。
    
    下面四次战斗看出李化民执行命令的坚决、果断、不含糊。
    
    其一:
   
    在一九四七年六月夏季攻势三打四平时,李化民和政委朱民亲下午三点当面接受邓华司令的命令,攻取四平飞机场。
   
    五时左右,他带领有关人员粗略地看了一下地形,但对敌人的防御体系却一无所知,也没有搞清楚敌人的兵力部署,只知道敌人有千余人,其它的情况也弄不清楚。
   
    但当时纵队死硬命令:为对四平的总攻创造条件,所属三个师必须在当夜夺取:西北之道林,西南之海丰中和正面的飞机场等外围阵地 。
  
    当夜,二十一师用了两个团的兵力,经过一夜的激战夺取了飞机场,歼灭守敌七十一军运输营与保安团一个营600余人。
   
    而西南、西北方向的我军部队(纵队其它两个师)由于准备工作来不及未能行动。
同样的部队,同样的敌情,不同的领导,

    不同的作风,不同的执行力。
   
    攻占四平飞机场受到东总林罗首长通令嘉奖。
   
    二十一师就是这样打出来的。
   
    其二:
   
    一九四七年秋季攻势时,二十一师接到命令,要从郑家屯赶到新立屯一带,执行破路任务和阻止新六军任务。
   
    当二十一师由舍力窝堡等地出发,行军80-90里(不同部队,不同行程),9月30日15时,到达康平附近东乡窝堡、拉拉街、兰州街一带后刚宿营,邓华同志命令他们二十一师再行军80多里,10月1日赶到法库,先歼灭法库守敌暂编一七七师,扫掉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
   
    李化民和政委朱民亲毫不犹豫接受了命令,各部队20点赶到康平地区,经动员,部署任务后,当晚二十二点部队出发,夜行军80多里,10月1日鸡叫赶到法库。
   
    下午三点开始攻击,历时7个小时,晚上九点多,全歼守敌暂编一七七师师部(亦称保安第七支队)及下辖的十九、二十、二十一团,约三千余人。缴获机关炮等五十余门,重机枪十余挺,轻机三十余挺。我仅伤亡255人,创造了以一当十的战例。
   
    此战没有经东总批准,是纵队司令邓华决定的战斗,是在行军中突然决定的任务,是一个艰苦、有难度的任务,但二十一师不讲价钱,不找理由,坚决胜利地完成了任务。此战得到了东总林罗首长的通报表彰,解放后成为我军一个出色的长途奔袭战战例列入教材。
其三:
   
    李化民在某封信中这样回忆:
   
    一九四七年冬季攻势中,第二、第七纵队奉命攻克彰武。在离总攻只有几个小时的时侯,突然纵队首长命令,让担任二梯队的二十一师改为主攻师,由西北方向攻击彰武城。
   
    为什么纵队要改二十一师打主攻呢?因为原计划十九师是由北向南进攻,但刚好二纵是由南向北发展,因此怕火力交叉引起自我误伤,故改为二十一师打主攻,由西北方向发起进攻。
   
    当时二十一师的主力都不在主攻线上,整个部队都要从后往前调动,配给二十一师的纵队炮兵也要从十九师方向调往二十一师,另外敌情的掌握也不全面,总之战斗前的准备工作十分仓促,不充分。
   
    但二十一师坚决地执行了命令,经过紧急动员、布置、调动,部队按原计划、按时投入了战斗,经过激烈战斗,12月28日,二、七纵攻克彰武,全歼守军第49军第79师。
   
    可是在战斗过程中,二十一师在开展攻击后,由于太仓促,外壕的暗堡火力点没有弄清,因此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伤亡,损失较大,李化民感到十分心痛,几十年后的回忆录里,还念念不忘,引以为戒。
   
    特别是团领导干部伤亡较大,在彰武的外围战斗中,六十三团团长李峰同志光荣牺牲;在攻城战斗中六十一团参谋长赵先锋同志光荣牺牲。
其四:
   
    锦州战役10月15日结束后,二十一师10月20日奉命参加辽西会战,21日晚从锦州出发,25日赶到打虎山西南青堆子待命。25日16时至24时,由于敌情变化复杂:八个钟头内,二十一师先后接到纵队转发东总电令7个,三次让前进到某处,随后又三次让原地停止待命,直到24时第七封电报才确定任务方向。
  
    26日凌晨1时,命二十一师作为纵队前卫部队出发至尖岗子,准备截断打虎山、黑山之敌退路。
   
    后又因情况变化,敌人在东退回沈阳和南进营口之间犹豫,为防止敌人经新民返回沈阳,12时东总又命七纵赶赴新民。
   
    27日5时二十一师赶到后尖岗子、高家窝棚,又奉命构筑工事,防止敌人突围去营口。
   
    九时又奉命把阵地交付十九师,要二十一师赶赴新民,防止敌人返回沈阳。
   
    十时二十一师部队刚离开高家窝棚到万家屯后,敌人新六军、49军就向营口突围溃退,在高家窝棚地区敌人主力与我十九师相遇,十九师俘获敌人七千多,二十一师作为先头部队跑路甚多,仅遇小部分敌人,辽西会战歼敌仅一千多人。
   
    看着原本是自己的肥肉成了别人的,二十一师好不懊悔。可是他们俘获了国民党49军中将军长郑庭笈、新六军二十二师少将师长罗英,算是有点补赏与安慰吧。
   
    敌二十二师师长罗英无奈地叹息道:我们二十二师让自己兵团部的部队冲散,没放一枪就当了俘虏。他的部下当了俘虏还愤愤不平地对我军战士说道:有本事咱们拉开架势枪对枪,刀对刀,重打一回?!
   
    这就是战争,是无法后悔的战争,是没有时间讲理的战争,是局部必须做出牺牲,要绝对服从全局的战争。
    
    斗智斗勇  身先士卒
   
    战场上,斗智斗勇是指挥员的基本素质,身先士卒是带兵的人有无威仪的第一标准。邓华司令是这样要求自己,要求部下的。李化民也是一样,在历次战斗中,他都要亲自上前沿查看地形、亲自掌握敌情,关键时刻亲自上火线掌握部队、指挥部队。因为这关系到战斗的胜利,关系到胜利的代价,关系到将士的伤亡。
   
    1947年5月,独三师刚成立一个月,就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的夏季攻势,第一仗是喇嘛甸战斗。独三师八团到喇嘛甸本来是去清除国民党收编的土匪部队,结果情况有变,国民党87师260团占领了喇嘛甸。八团无所畏惧,开展夜袭,边打边报告师长李化民,请求支援。当时七团、九团在八面城一带宿营,一时联系不上,情况紧急,无战斗部队可调,无奈之下,李化民亲自带领身边的火力与战斗力不强的师直属警卫营和山炮营连夜赶去支援。
   
    天亮后,在半路突遇到从喇嘛甸溃退的敌人,近到几乎面对面,部队的炮口都来不及调转,李化民急中生智,命令开一炮,随去的干部战士一齐喊:“交枪!交枪不杀!”。那些逃敌,有许多是多次被俘虏放回的老兵游子,本来就被八团打了一夜,魂飞胆散,又被这一炮吓懵了,前面的数百人只得乖乖举手交枪投降了,后面的少部分敌人见事不好溜往四平了。
   
    这就是两军相遇——勇者胜!智者胜!
   
    在夏季攻势“三战四平”打飞机场前,他带领三个团长冒着危险去前沿侦查,选择攻占敌飞机场的突破口。
   
    三打四平攻入四平城内后,他带三个团长在敌人炮火下,去参观学习128师攻打敌71军特务团的成功的攻坚经验。
   
    在秋季攻势发起新立屯攻坚战前夕,他陪同纵队邓华司令等领导到前沿勘察地形,研究突破歼敌方案;
   
    在冬季攻势中,二十一师最早到达彰武,并包围了彰武,李化民曾给东总发电,要求给他二十一师再配一个炮团、一个独立团,他来打彰武。东总没有回答,可能是三打四平的教训太深,东总领导不敢轻敌,后来是两个纵队强攻彰武。但这也看出,李化民艺高胆大,对自己的部队有必胜的信心。
   
    在锦州外围夺取罕王殿战斗中,为打退敌人的疯狂反扑,他亲自带师炮兵营转移到山上,在第一线直接观察战场态势、指挥炮兵,配合六十二团粉碎敌人的反扑。
   
    在强攻锦州前,他带领三个团的团长,陪同邓华司令,在敌人的重机枪和六零炮的射程内,前往女儿河一带勘察地形。
在打天津外围战夺取东局子、浙江公墓、姜家窑前。他带领三个团长在敌人炮火下匍匐前进,在阵地前沿实地勘察地形,选择突破口。
   
    在天津战役攻占东局子的第二天,他陪同纵队邓华司令员、高体乾参谋长与其他师领导来到阵地前沿,爬上浙江公墓的一个水塔顶,一同勘察地势,研究突破民族门的路线和作战方案。在战士的劝说下,他们下来后几分钟,水塔就被敌人炮火覆盖摧毁,差一点就把七纵的首长及主力师的领导都报销了。
   
    战争也是幸运者的舞台,幸运者的机会就是智慧、勇气和运气,唯有大智大勇的军人才能有烈火中永生的机会和运气,才能带领出英雄的部队。

    一三二师 攻坚钢刀
   
    部队是讲作风的,一三二师的作风是:攻得上,守得住,调得动,撤得下。这也是东北战场对部队的要求。
   
    一九四六年,在国民党几十万机械化主力部队进攻东北后,我军执行了“让开大陆,占领两厢”的战略方针。
   
    国民党军队占领了主要城镇、铁路及公路交通线,为了维持给养,保护交通线,他们必须到处分兵、屯兵,拉长了、摊大了军事布防,由主动战略进攻,逐步被动地转入战略防守,陷入难以作为的困境。
   
    东北野战军则反其道而行之,平时屯兵于农村、小镇,作战时突然机动集中,大部队作战,或攻城拔寨,或围点打援,集中兵力围歼敌人,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一三二师就是这样一只活跃在东北辽吉平原西部的一只部队:能走、能打,能合,能分,机动性强,突击性强,是一只以攻坚能力强著称的部队 。
   
    在一三二师的战史里,从组建到下江南前,在有记录的全部16次具有一定规模的战斗中,有13次攻坚战(其余三次:一次阻击战,一次破路战,一次辽西会战),成功11次,(其余2次奉命撤出战斗,一次沈南作战攻坚,一次是三打四平)。
   
    在秋季攻势中,在一个月内一三二师就四战皆捷:
   
    十月一日,奔袭180里后,攻坚全歼法库守敌177师;
   
    十月十日又攻坚歼灭新立屯守敌五十七师师部和一七○团两个营及一七一团的全部。
   
    十月十七日攻坚全歼了新邱五十一师师部及二团的全部。
   
    十月三十日,二十一师完成打虎山到绕阳河段的破击铁路任务,还歼灭唐家火车站之敌并俘获敌一列装甲列车,在历家火车站歼敌一八四师五五一团三营。
在辽沈战役强克锦州中,七纵在南面担任辅攻,一三二师先扫外围罕王殿山,后又担任纵队主攻突击锦州。在强攻锦州时,六十一团的交通壕挖到抵近敌前沿。总攻开始后,在我炮火将要延伸射击前,就发起突击,六十一团尖刀七连仅七分钟就打开突破口,把红旗插上了锦州城墙,是攻城五个纵队中第一个打开突破口的攻城部队。(比北面主攻部队二、三纵都快,都麻利)。
   
    平津战役,一三二师在西线,先克外围东局子等防御阵地,再担任纵队主攻,十五分钟突破民族门,在突破口与顽敌反复五次争夺,顽强攻入天津,解放天津。
辉煌战绩 永载青史  
   
    部队发展
   
    三年解放战争中,一三二师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西满独立师成立时(47年3月):5000余人;
    独三师(三打四平后,47年7月):4716人;
    二十一师(三打四平补充后,47年8月):5952人;
    一三二师(辽沈战役后,48年11月,鞍山休整时):11625人;
    天津战役后(49年初咸水沽休整统计):12368人;
    解放广州后(1949年末统计):13146人;
    1950年底:13357人;
    1951年底:13269人;
    1952年底:10338人。
   
    战果
   
    一三二师从东北打到广东、解放广州参加主要战役、战斗20余次;
    共歼敌55154人(毙伤4345人,俘虏22952人,投诚27857人);
    缴获各类枪支13359只;
    缴获各类火炮405门。
部队表彰
   
    一三二师曾七次受到东总林罗首长的表扬及通令嘉奖:
    夏季攻势中三打四平,攻占飞机场后,获东总林罗通令嘉奖;
    秋季攻势中远距离奔袭法库,歼灭敌177师,获东总林罗嘉奖;
    秋季攻势新立屯攻坚,歼灭敌暂编57师说部及170、171团,获东总林罗嘉奖;
    冬季攻势中二、七纵队攻坚彰,歼灭敌49军79师,与友邻部队一起获中共中央贺电与东总林彪、刘亚楼传令嘉奖;
    冬季攻势中一、三、七纵四打四平,歼敌88师等1万9千多人,与友邻部队一起获东总林罗嘉奖;
    锦州战役攻取外围罕王殿山后,东总来电表扬;
    天津战役攻占敌外围要地东局子后,395团获东总林彪、罗荣桓、谭政通令嘉奖:“……纪律很好,全团人员空手进去,空手出来,敌人营房的食物、用品均未动取……工厂内的文件、家具及灯泡都予登记,原封未动,移防时,认真进行移交。战后,除由纠察队、哨兵维护秩序外,没人在街上乱走,乱进……特予嘉奖”。
    部队为这些战绩、荣誉而付出的代价是干部战士的流血牺牲。

    东北战场英模单位(代表性的)
   
    394团红一连
   
    创建于大别山区的红军连队,抗日战争中曾被誉为“刺刀见红”连队。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中先后荣获“突破顽强”、“威震天津”、“坚韧顽强”等称号,涌现了王浓等五名战斗英雄。
   
    394团5连
   
    诞生于井冈山时期的红军连队,在锦州战役、天津战役中荣获“巩固模范连”、“坚韧结实连”光荣称号,先后有“战斗英雄五班”、“孤胆深入九班”英雄集体和王才、李振荣等战斗英雄。
   
    394团7连
   
    诞生于陕北延水河畔的红军连队,在历次战斗中都担任主攻,被师授予“钢铁连队”光荣称号,先后荣获“威震四平”、“全面模范”、“英勇善战”、“威震敌胆”等锦旗。涌现了荣立八大功的全国战斗英雄钱安良、抗战时用身体堵枪眼的徐佳标等著名战斗英雄,全连先后有322名大小功臣。
   
    396团五连
   
    诞生于抗日战争的英雄连队,被冀鲁边区誉为“铁帽子五连”。在东北战场先后荣获“英雄连”、“英雄连队”、“冲杀决胜”、“勇猛顽强”称号及“英勇顽强连”锦旗。
   
    战斗英雄
   
    在师史上记载:全师共涌现八十名战斗英雄。其中有:
   
    李烽:红军长征在四川剑门关战斗中被命名为战斗英雄;
    孙惠民:红军渡乌江的战斗英雄;
    钱安良:五零年全国战斗英雄,荣获毛泽东奖章,荣立八大功;
    李玉琛:全国战斗英雄;
    崔儒:甲等战斗英雄,荣立六大功;
    谢继忠:尖刀英雄,荣立五大功;
    王才:爆破英雄,荣立四大功;
    尹燕山:孤胆英雄,荣立四大功。
还有甲等英雄、全面模范、特等功、一等功、三大功等等英雄、模范、烈士,其事迹可与日月同辉,其精神动天地、泣鬼神,不再一一列举。
为有牺牲多壮志

    经过战场多次洗礼的幸存老兵都知道:伤亡最大的战斗是攻坚。以攻坚钢刀著称的一三二师在夺得一次次胜利的同时,也付出了血的代价,付出了成千将士的生命。其中又以主力394团牺牲最为惨烈。

    在三年解放战争里,在一三二师的战史里记录着:1498名烈士牺牲在战场:
   
    团级干部牺牲4人;
    营级干部牺牲22人(内多位老红军,仅394团牺牲11人);
    连级干部牺牲40人;

排级干部牺牲60人;
    班级及战士牺牲1066人
    其他未分级别牺牲的将士316人。
    师里三个团长竟然牺牲二个。
    一团长黄励华是31年入伍的老红军,在三打四平牺牲。
    六十三团团长李峰是32年入伍的老红军,在打彰武时牺牲(战前已经任命他为某师师长,准备战后到任,结果竟牺牲在最后一仗)。
    一团副团长叶敬夫,在打法库时为救战士受伤,他不下火线,坚持指挥部队,最后牺牲。临牺牲前托付战友:要战友把自己口内的一颗金牙作为最后的党费交给组织。
    六十一团团长毛和发在锦州前沿阵地侦察敌情时腮部中弹负伤,仍坚持指挥部队。
    二团副团长老红军吴永福在喇嘛甸战斗中受重伤。

    主力394团二营五任营长都先后在战斗中牺牲,全团11位营级干部牺牲。
   
    干部舍生取义,部下赴汤蹈火。
   
    在夏季攻势三打打四平时,七团三营伤亡较大,下撤休整期间,九连一个战士愤愤不平地讲:“一个连还剩下几个人,回去干啥?再拿几个地堡,拼掉算了!”
   
    七团三营七连,三打四平前116人,竟伤亡122人(不是统计错误,是战时途中多次补充人员)。此战连里干部伤亡9人,连长及代理连长就先后牺牲三人。
   
    在天津战役中,六十一团一营,担任民族门的突破任务。他们红一连,仅15分钟就攻入突破口,后遭遇敌人五次反扑,敌我双方反复争夺突破口,全营坚持到后续部队到达时,全营仅剩十几个完整的战斗员。至今红一连突破天津时沾满烈士鲜血的连旗就珍藏在天津历史博物馆。
   
    李化民自己也是多次遇险,几次死里逃生,躲过死神。除了他在天津上水塔观察敌情,差几分钟险遭敌人炮火覆盖外,还有一次更是有惊无险,在他的回忆录“大战雄关外”里写道:
  
    在锦州外围夺取罕王殿前“……此时是一切准备做好,只欠东风了。部队都按计划开进到了进攻出发地区。师指挥所的干部研究商讨作战方案后,师长、政委、参谋长、副师长、炮兵团长等都离开工事,在一山间小草坪地上,大家围在一起正在吃饭,突然,不知是从何方向,“送“来一发炮弹,而且不偏不斜正好落在我们几个人的中间,菜盆炸飞了二丈远,我们的身上被炸得满身是菜和土,每个人都被震得头晕眼花,不知所措,心想这下完了,可能有很大伤亡,待大家都清醒过来后,拍打身上的菜和泥土,立即互相看着问着:负伤没有?结果,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命大,命大,马克思说不到时间,还不收我们。”居然连个受伤的都没有。看来敌人也要我们饿着肚子打仗,好吧,拿下罕王殿再吃吧。可不幸的是,刚才那发炮弹把正在工事里面放哨的一个战士炸牺牲了。”
   
    一三二师一万二千多名将士就是这样在战场上拼杀的,是敢于刺刀见红的部队,是用烈士鲜血浇灌出的部队。
   
    文学描写的词句:血海、血流成河,在这里绝不是渲染、不是夸大、不是煽情,是战场真实的写照,是血染的真实战史。
   
    由此我不由想到:

    在我七零年从西军电毕业分到兰州军区时,正是中苏关系紧张,边界冲突不断的敏感时期,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部队严阵以待。与父母分别时,父亲送我四个字:“慈不掌兵”。当年我不理解,现在我理解了:当兵就要“铁石心肠”!战场就是“血雨腥风”!当兵就意味着个人准备牺牲与奉献!当兵就要能承受战友、同志的牺牲与奉献!胜利的背后就是牺牲与奉献!
父亲重感情,他深深地怀念着这些牺牲的将士和战友,他在担任沈阳军区领导时,在下部队时,多次专门到各地烈士陵园看望他们。
   
    在齐齐哈尔西满革命烈士陵园看望过马仁兴师长,还看望过杨保生团政委、李峰团长、杨子荣等烈士。这都留下了珍贵照片纪念。
   
    他深知:自己是幸存者,烈士们是真正的英雄,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军魂。
   
    在编写一三二师战史时,李化民建议:
1.凡是在战斗中牺牲的团以上干部都应在战史中反映出来。

    2.对每次战斗牺牲的同志,我们都要写几句话,对于有记载的或记得清楚的名字也要尽可能地把他列出来,以表达我们对这些先烈的怀念之情。

    3.在师的范围内应把团以上的干部名单列出来;在团的范围内应把营以上干部的名单列出来。

    看到这些,不由人感慨:
    战争是残酷的,残酷到必须刺刀见红;
    战争是无情的,无情到死亡面前无选择;
    战争是流血的,流血到和平来到的前一天;
    战争是载入史册的,一三二师战史上竣刻着英烈的姓名。
    一三二师的将军(六四年前授衔)
    吴富善:政委兼代师长 中将
    李化民:师长 少将
    徐绍华:师长 少将
    程世清:副政委 少将
    黄忠诚:师长 少将
    毛和发:师长 少将
    蒋润冠:政委 少将 
    今日一三二师
   
    解放广州后,一三二师先后承担过警备广州、广东剿匪等任务。
   
    一九五二年十月四十四军撤销,一三二师保留,调入海南归属四十三军。此后一直驻扎在海南岛,承担着保卫海南的任务,号称唯一的热带海岛作战部队。
   
    在四十三军调离海南后,一三二师留在海南,归海南军区领导,正式名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一三二师,师部最后驻扎在五指山市(原通什市)郊区,在一片丘陵地带安营扎寨。
   
    2003年整编,一三二师缩编为旅,番号为一三二旅。
   
    建国后六十多年来,一三二师虽然经历了大小整编数十次,直接上级单位几经变换,编制在南方步兵甲种师与南方步兵乙种师间变换,下属部队频繁调入调出,有关建制部队反复撤销、重建,可是一三二师保留下来了,实属不易。最可惜的是现在师、团的步兵编制撤销了,师主力394团及395团、396团没有了。往日的辉煌、光荣、牺牲、奉献莫非从此后继无人吗?
   
    如今网上介绍:一三二旅是我军目前唯一的热带海岛作战旅,该旅辖有4个步兵营、1个坦克营、 1个炮兵团(1个152加榴炮营,1个122榴弹炮营,1个130火箭炮营)、1个高炮营、一个反坦克连、1个工化营、1个通信营、1个修理营。另外还有旅直属分队:警调连、侦察连、汽车连,旅医院、自动化工作站等,全旅总兵力约4500人左右。
  
    132摩步旅目前的作战任务,不仅是海岛防御作战,还有渡海登岛进攻作战。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在老上级四十四军被撤销后,一三二师居然能够几十年保留住番号,这是历代中央军委对一三二师战争年代的肯定与信任,也是对一三二师几十年扎根海南,艰苦奋斗、练兵历武、默默奉献的褒奖。
   
    这里不由地又想起了一件往事:
   
    1959年冬我在武汉华师一附中读初二,寒假回家,突然听到父母想让我转学到广州,原因是父亲要调到海南工作,以后回家要近一点。我没有同意,我不愿意离开华师一附中的老师同学,父母尊重了我的选择。后来父亲工作没有调动,还在湖南衡阳四十七军。后来才知道其中原委。
   
    当时军委的方针是:如果美国、蒋介石发动战争,海南可能是他们的重点地区,我军应该认真准备应对。因此需要能带兵打仗的人在海南,军委想到了父亲。当时父亲在湖南衡阳四十七军任军长,1959年11月军委下了政干令字769(789?注:家里留存资料手写的6、8判别不清)调动命令:任命李化民为海南军区司令。当时按副兵团级别调动。广州军区通知父亲后,这才有我们家急忙准备搬迁海南的那段故事,但当时还没有公开宣布,即没有真正生效。
   
    一九六零年一月林彪主持军委广州会议决定“北顶南放”的战略方针,海南属于放弃的地区。于是1960年5月又发布政干令413号,宣布前个任命作废,就这样父亲还是留在了湖南衡阳四十七军。
   
    但是,军委任命父亲的这个过程,除了对父亲的信任外,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是:一三二师在海南,是父亲领导、指挥过的部队,是一个有战斗力的部队,军委是记得这支部队的,是信任这支部队的。
后记
   
    壬辰清明到了,又到祭奠父母大人的日子了,父亲去世已经十年,母亲去世也五年了,非常想念他们,我经常默默地在心里唱起李春波的那首歌“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不过我给改词了:“亲爱的爸爸妈妈,天堂好吗?……”,我期望天堂上的父母能够听到我的问候。
   
    十年来对父亲的怀念始终在脑海中萦怀,经常回忆起父亲生前的许多往事,甚至在梦中都与他生活在一起。
   
    梦中的一切都没有改变,父亲的音容笑貌和生前一样。
   
    梦中真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我们李家子孙同父母在同一个世界里生活。
   
    梦中父亲甚至比生前更健康。他步法矫健,耳聪目明,完全是一个健康、睿智、乐观、大度、慈祥的老父亲,仍是我们家的脊梁。
   
    只是快乐的时光太短,醒来就回到了今天的现实世界。
   
    非常留恋梦中的那个世界,真希望这不是梦,也不是天堂,而是另一个客观存在的世界,是一个通过梦才可以到达的世界。只有在那个世界里,我们才可以与父母见面、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在那里父母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现在怀念父亲、纪念父亲,应该先了解父亲、了解父亲的过去、了解父亲的战友、父亲的部队、父亲的战斗生涯。
   
    好在父亲留下了许多资料,使我们后代可以知道他过去的点点滴滴。
   
    好在一三二师编写了军史,丰富的史料无比珍贵。
   
    好在现在网上资料丰富多彩,提供的历史资料浩如烟海。
   
    好在有许多老同志留下了宝贵的回忆录,有许多有心人出版了整理了父母、前辈的文史资料,使他们的事迹可以留传于世。
   
    今年也是四十四军被撤销六十周年的“祭年”,我们应该不要忘记那些在战争年代浴血奋战的将士,忘记四十四军。
   
    现在经过战争的老同志不多了,需要尽快把他们的事迹保留下来,不要失传。这次,我把父亲的一段往事整理出来,想为历史留下一个佐证,也为后代留下一段家史。当然这篇文章还不全面、详细,还有遗漏,可能还有错误,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去完善、去收集、去整理、去交流!我会努力的!克服困难!加油!加油!再加油!
                             
    李小怀
    初稿  二零一二年四月一日  
    中稿  四月四日(壬辰清明)
    终稿  五月七日
    照片稿 六月十二日
    于北京阜城门寓所
军事话题发军版
一眼看过去以为是说李世民,吓一跳
可以讨论吗?
四野虎将!!
宁都起义!!
西北军出身!
四平战役。
平津战役。
打仗打出来的将军。
他也有鸦片问题
又开始吹了。这次是子孙炒作?是不是觉得上面对李家分配不公,准备造声势?什么时代,还玩爱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套?
有了解军史的吗?
好腻害的样子
三打四平。
向老一辈革命家致敬!
打出来的将军。
扯虎皮做大旗,李化民跟楼主什么关系,“世叔”冒出来莫名其妙的
超大李化民介绍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