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惑,《苏捷斯卡战役》到底是怎么回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07:29:57
前几天刚看了老电影《苏捷斯卡战役》,结果搞不明白最后南斯拉夫部队是怎么突围出去的。

战役一上来南斯拉夫总共1万6千人,其中几千人是伤员。德军13万人包括几个山地师,还有游击队没有的重装备和空军。这样形成9:1的优势应该完全符合包围战的需要。

即便是南斯拉夫拍摄的影片,铁托也没显示出什么高明的指挥才能。先是为了等英国人浪费了不少时间,后来分兵计划失败又浪费了更多的时间。照理说德军应该可以实现包饺子的目标,结果最后游击队一阵强攻就突围出去了。前几天刚看了老电影《苏捷斯卡战役》,结果搞不明白最后南斯拉夫部队是怎么突围出去的。

战役一上来南斯拉夫总共1万6千人,其中几千人是伤员。德军13万人包括几个山地师,还有游击队没有的重装备和空军。这样形成9:1的优势应该完全符合包围战的需要。

即便是南斯拉夫拍摄的影片,铁托也没显示出什么高明的指挥才能。先是为了等英国人浪费了不少时间,后来分兵计划失败又浪费了更多的时间。照理说德军应该可以实现包饺子的目标,结果最后游击队一阵强攻就突围出去了。


游击队虽然伤亡巨大,但这不是吕特斯的作战目标。这场战役的关键倒是在哪?是吕特斯低估了游击队的战斗力还是包围圈布置不当,或者其他什么原因?

游击队虽然伤亡巨大,但这不是吕特斯的作战目标。这场战役的关键倒是在哪?是吕特斯低估了游击队的战斗力还是包围圈布置不当,或者其他什么原因?
1943年初,南斯拉夫人民军主力刚刚粉碎了纳粹的第四次围剿,尽管丢失了位于波斯尼亚的根据地和游击队的“首府”比哈奇,但是人民军主力转移至黑山,对德军和意大利军重要的交通路线形成了极大的威胁。为此,德军东南战线指挥官莱特将军于5月6日下达了对南斯拉夫人民军第五次围剿的命令。

德军负责波斯尼亚和黑山清剿战斗的指挥官吕斯特将军得到了他在上次围剿中想得到的部队,现在他不但有刚在法国完成集训的精锐党卫队第一山地师、党卫队“欧根亲王”第七步兵师,还有经历过欧洲战场硝烟的德国正规军的第118阻击步兵师、第369阻击步兵师和104阻击步兵师,他还被授权可以指挥驻扎在科索沃和阿尔巴尼亚的意大利威尼斯师、费拉拉师和陶里嫩塞师,亲纳粹的保加利亚也派出了2个团进入黑山,另外还有15000名纳粹扶植下的帕韦里奇分子配合作战;从德国本土还特意调来德军总参谋部直属的特种作战部队——勃兰登堡团。总兵力达到130000人,这还不包括南斯拉夫游击队没有的空军。

德军以秘密方式集结,就连他们的盟友意大利人也是在战役即将开始的时候才得到通知。这对南斯拉夫人民军最高统帅部来说同样也是一个意外,铁托在指挥部队四处出击的空暇时间忙于准备接见一个从北非来的一个英国军事使团,为了消除莫斯科的疑惑和真诚希望能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援,他还通过电报与苏联商谈苏联军事代表团来访的可能性。5月8日最高统帅部在皮瓦河谷的一个村庄召开作战会议,商讨游击队进攻科索沃和塞尔维亚边境的作战计划,会议期间传来了有关德军集结的消息,参谋们认为这是没有根据的情报,直到到了5月15日,当德军飞机和进攻部队四面围攻,才明白德国人又开始一个新一轮大规模进攻。

吕斯特估计在包围圈里的游击队员人数大约是15000人,这个数字几乎十分精确,人民军主力部队在包围圈中大约有16000多人,另外还有4000多名在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负伤或患伤寒的伤员。吕斯特计划用十天的时间完成包围行动,然后再用十天击溃游击队主力,最后花费数周在这个区域进行来回的扫荡,以彻底消灭游击队。

如果没有这么多伤病员的话,人民军主力有足够的时间跳出这个包围圈,但是最高统帅部从来不会将自己的伤员抛弃,在第四次战役中,即使遭受了巨大伤亡,他们也把伤员一起带出包围,这次也不例外,所以游击队首先要拯救伤员,然后才能拯救自己,这意味着要在包围中进行一场残酷的战斗。

进攻的德军一开始首先遭遇了受流亡在伦敦的南斯拉夫旧王室指挥的切特尼克武装,这只武装尽管也打着反对侵略的旗号,但他们进攻游击队的次数远远大于攻击德国人的次数,这次他们在德军的要求下缴出了武器,但是很快又被发送回来,并且和德军一起开始进攻游击队。

在利姆河和德里纳河打了几仗后,最高统帅部作出决定,向北突围到波斯尼亚去。命令很快下达到部队,停止向塞尔维亚方向的进攻,无产者第一旅作为先头突击部队向富查方向进攻,在那里与德军展开激烈战斗。这段时间的延误主要是等待英军军事使团的到来,按照近东英军指挥部的要求,4月到达南斯拉夫的三个英军军事使团的一个将直接进驻最高统帅部,5月28日清晨,这个由威廉·司徒尔特少校和威廉·笛金上尉率领的使团终于到来,因此游击队失去了六天宝贵的时间。

战斗进行到5月底,最高统帅部已经明白在富查地区不可能突破敌人的包围,因此重新选择了苏捷什卡河谷作为突破方向。显然位于德里纳河、苏捷什卡河和皮瓦河之间的武切沃高地是通向苏捷什卡河谷的要冲,无产者第二旅受命占领这个战略要地,这些来自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的战士们在德国人到达前几分钟占领了山头,把德国人赶进了苏捷什卡河谷中。但其他方向的德军却越来越紧地将游击队和伤员们包围起来。

这时候的铁托向莫斯科报告了英军使团到达的消息,同时希望苏联能提供援助,此时的苏联正在乌克兰与德军展开库尔斯克大会战,很委婉地拒绝了铁托的要求;而英军使团要求近东英国皇家空军空袭德军集结地的报告同样也被英军指挥部置之不理。

德国人已经发觉游击队决定在苏捷什卡河突围,几个师的部队开始向这个方向调派。在这危急关头,人民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将部队分为两部分:人民军最高统帅部率领第一师和第二师以及十个旅渡过苏捷什卡河向波斯尼亚方向突围。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执行委员会指挥第三师和第七师会同六个旅掩护伤员返回渡过塔拉河向桑夹克撤退,同时命令波斯尼亚的部队向南挺进,从背后打击敌人,以便于主力部队突围。

6月6日,部队埋藏了所有的重武器开始渡河。德国人占领了苏捷什卡河的上游,但是没能占领制高点,在这里发生了苏捷什卡战役中最激烈的战斗,守卫这里的游击队达尔马提亚第二旅第二营指挥员6月8日发出了如下报告:

“德国人用越来越强大的兵力越来越疯狂地冲击,我们人员伤亡达三分之二,但是你们仍可以指靠我们,就当我们的编制是满员的。”

但是掩护伤员的第二集团没能渡过塔拉河,于是伤员重新返回跟随第一集团走,第二集团在后面掩护。最高统帅部渡过苏捷什卡河,6月9日登上泽伦格拉的山地。德军特种作战部队通过侦测电台准确地确定了最高统帅部的位置,并派出空军对这一区域狂轰滥炸,给游击队造成了很大伤亡,铁托在轰炸中负了伤,英军使团的负责人司徒尔特少校阵亡,另一个成员笛金上尉也负了伤。

6月10日,无产者第一旅在莱基奇的率领下,全旅排成战斗队形向德军第369师在巴利若维茨的防线发起冲锋,占领了阵地。无产者第一师在波波维奇率领下,利用战术突破口,迅速将缺口扩大,6月12日成功越过富查-卡利若维克公路,杀出了包围圈。

德国最高指挥部下达了新的命令要求紧缩包围,6月12日,吕斯特将军亲自来到富查-卡利若维克公路以提高部队士气。这时包围圈内游击队的第二批突围部队正在向这里挺进,突围前夕,在这一集团中的铁托向莫斯科共产国际发去如下电文:

“我们处境艰难,敌人再次企图保卫我们。在我们向波斯尼亚中部和波斯尼亚东部前进的路线上,敌人夺取了所有的高地并构筑了工事,在这些高地上敌人配置了火炮、机关枪和部队,其主力部队则企图包围我们。敌人不断从四面八方向我们进攻。敌人伤亡惨重,我们也有很大伤亡,特别是敌机轰炸造成的伤亡很大。尤其在6月9日和10日损失最大。10日,由于敌机轰炸,英国的司徒尔特少校阵亡,笛金上尉和我负了轻伤。弹片炸伤了我的胳膊。司徒尔特少校是英国驻我们统帅部的军事使团团长。英国人说他们没有想到我们在进行如此艰苦的战斗。他们看到,我们的部队白天作战,夜晚行军。部队没有休息,也没有食物,现在已经没有面包,马都杀掉吃了。我们处境困难,但是我们将摆脱这种困境,尽管会遭到重大损失。敌人正在做最大的努力企图消灭我们。他们不会得逞。我们请求你们在我们当前处境最困难的时候援助我们。”

第二师同最高统帅部一起于6月12日夜开始实施突围,13日部队越过了富查-卡利若维克公路。守卫这段公路的是德军一只装甲部队,无产者第二旅的战士违反掩埋重武器的命令,还是带了一门只有三发炮弹的反坦克炮,他们将炮藏在公路旁的灌木中,等敌人坦克开到只有十几米远的地方,用两发炮弹摧毁了两辆坦克,其余的坦克就退走了。在这个时候,第七师也赶上了第二师越过了富查-卡利若维克公路。

然而德军得到了增援,最终完成了对苏捷什卡的包围,第三师带着重伤员没有能够突破包围。12日,第三师同最高统帅部取得了最后一次无线电联系,13日拂晓又累又饿的游击队员开始渡过苏捷什卡河,河对岸的德军用凶猛的火力阻击河中的战士,师长科瓦切维奇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终于在河岸敌人一座碉堡前额头中弹牺牲,失去指挥的部队损失了一半人员,分成小批突围。

最惨的是重伤员,按照游击队不成文的规矩——不能活着落到敌人手中,许多人自尽,桑贾克第三旅政委米莱迪奇在突围中负伤,他摸摸被打断的股骨,向同志们喊道:“向前冲!我不愿你们为了我牺牲”,于是向自己的额头开了枪。几分钟后,一个营副政委也负伤倒下,他一声不吭地掏出手枪,毫不犹豫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以免增加战友的负担。
根据战后南斯拉夫缴获的德国军事文件上得知,在苏捷什卡战役中,德军和意大利军队杀害了1300名游击队伤员,游击队还牺牲了大约200名护士和30位医生,这几乎是游击队中央医院技术人员的一半。

在苏捷什卡战役中,游击队一共牺牲了6000多人,也就是说1943年5月被德军包围的游击队员中三个人中就有一个阵亡。主力作战部队的百分之三十的战士长眠在苏捷什卡河谷。至于平民所遭受的屠杀难以统计具体的数字。

突围后的游击队主力在挺进波斯尼亚东部的途中坚持战斗,解放了斯雷布雷尼察等数座城市,缴获了一批武器。德军指挥部在总结战役时不得不承认,战役目标没有实现。德军东南欧指挥官莱特将军后来说:“使牵制在南斯拉夫的德军脱身并将其调往东线这一原先确定的任务根本未完成,相反,战役结束时反倒要德军派来新的部队和指挥人员。”[
山地围歼兵力还是不够
注册密码 发表于 2015-12-1 00:27
山地围歼兵力还是不够
整体上兵力比例是9:1,如果刨去作为累赘的伤员,那兵力悬殊就到了10:1了,还要再算上空中和炮火支援。

再说兵力不足的话,仗就都不要打了。
张郃的fans 发表于 2015-12-1 00:41
整体上兵力比例是9:1,如果刨去作为累赘的伤员,那兵力悬殊就到了10:1了,还要再算上空中和炮火支援。
...
突围作战局部不可能吧,加上游击队的山地作战经验丰富,突围的时候估计兵力应该超过包围他们的德国人,望山跑死马,其他山头的德国人估计也赶不过来,溜掉的可能性大
经历过严酷环境后的人死后,没经历过的就开始窝里斗
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是困兽之斗阵亡6000多人,拼了

德军一方,12万人里面条军和皇协军的比例相当大, 本来是去剿灭的,阵亡900多,跑了2200人,逃跑的一多半是面条军
说明铁托是军事奇才
鬼子39年、40年的九路围攻、十一路围攻啥的除了声势浩大,没一点卵用。战果还不如几十人的挺身队呢。
张郃的fans 发表于 2015-12-1 00:41
整体上兵力比例是9:1,如果刨去作为累赘的伤员,那兵力悬殊就到了10:1了,还要再算上空中和炮火支援。
...
首先,按照教条一点的观点,德军的作战目标已经达到了,铁托的第二集团被歼灭,第一集团也损失惨重,总兵力15000人的部队战死达6000之多,算上负伤、被俘,南斯拉夫人民军的总损失肯定超过2/3,如果是正规军阵地战,通常是可以判定该部被全歼的,因为剩余部队很少,建制残缺,必须经过很长时间的重建才能重新战斗。问题是铁托的部队是游击队,靠的是人民的支持,只要还有人活着,就可以重新招兵重新组建部队,继续战斗。对于建制、补给、装备之类的东西不像正规军那样敏感。德军的目标也不是让其重建,迫使一直正规军部队退出战斗,很长时间无法对我方构成威胁,而是要一个不留地消灭对方,斩草除根,保障东南战区的物资安全。对方哪怕只有1/10的人突围出去都是失败。因为这样的特殊性,德军的一场大胜利被敌我双方都判定为失败。
第二,山地作战本身就对武器装备占优势的一方不利,会极大的抵消飞机、坦克、重火炮等武器的威胁(地形复杂,要么看不见,要么打不着,要么追不上)。在山地,南共的部队可以凭一股勇气冲上山头跟德军白刃战(德军很不擅长近战和白刃),将敌人干下山,而在平地呢?德军的大炮、机枪火力网加上空中支援很难逾越,南共根本无法靠近德军阵地。
第三,地形复杂导致南共的分散突围十分有效,德军可以轻易发现大部队,但很难将几百股的小分队全部歼灭(瓦尔特和老虎也都是小分队活动)。更不要说南斯拉夫人民的支持以及游击队对地形的熟悉。而且南斯拉夫是有名的卡斯特地貌,溶洞极多。
第四,德军不是鬼子,他们正规化程度高,因此有有点也有缺点。他们对火力和补给很依赖,惧怕白刃战、近战和夜战。
第五,意大利人、伪军的拖累。
张郃的fans 发表于 2015-12-1 00:41
整体上兵力比例是9:1,如果刨去作为累赘的伤员,那兵力悬殊就到了10:1了,还要再算上空中和炮火支援。
...
你可以看一眼苏联拍的《解放》,里面就提到了苏捷斯卡战役。虽然只是很短的一段,但内容非常丰富,把这场战役最常见的战斗形式展现了出来。从火力战到白刃格斗的转换节奏非常快,对于“塞尔维亚山贼”而言打起来还是比较顺手的,而对于拥有大量重装的德意军队来说反而施展不开
bowanghou 发表于 2015-12-1 14:36
首先,按照教条一点的观点,德军的作战目标已经达到了,铁托的第二集团被歼灭,第一集团也损失惨重,总兵 ...
正是这个样子。虽然南人民军损失了大半有生力量,但突围出去的部队建制还算完整,并且会合了波斯尼亚东部地区的游击队之后力量又迅速的扩大了
铁托在,南斯拉夫在;铁托不在,只能散伙。
cavaral 发表于 2015-12-1 15:15
正是这个样子。虽然南人民军损失了大半有生力量,但突围出去的部队建制还算完整,并且会合了波斯尼亚东部 ...
这正是“军事是政治延续”的典型例子。如果南共不是政治正确,得到人民和国际支持,就不可能形成只要有一个人活着都可以继续战斗的局面。如果德军不是政治失败,无法切断南共获得兵员与物资的通道,也不可能一场大胜被判定为失败。
同样的道理,鬼子对八路的五一大扫荡在军事上极其成功,是放大版的苏捷斯卡,八路军减员达十多万人,但依然被双方都认定为失败,没有挽救其在敌后战场的困境。
......
二战一般德军师编制和装备都不适合山地战
bowanghou 发表于 2015-12-1 16:21
这正是“军事是政治延续”的典型例子。如果南共不是政治正确,得到人民和国际支持,就不可能形成只要有一 ...
......
五一大扫荡是典型的正规战能力不足过度动员
bowanghou 发表于 2015-12-1 16:21
这正是“军事是政治延续”的典型例子。如果南共不是政治正确,得到人民和国际支持,就不可能形成只要有一 ...
是的,除了战术背景不同,五一大扫荡与苏捷斯卡战役几乎没有任何差别,而战役结束后双方的走势也是惊人地相似
品天里炎 发表于 2015-12-1 17:09
......
二战一般德军师编制和装备都不适合山地战
所以欧根亲王师才那么嚣张。
濒海战斗舰 发表于 2015-12-1 11:02
说明铁托是军事奇才
你说错了。苏捷斯卡战役中铁托的指挥并不高明--吕思特处心积虑很久,铁托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又缺乏情报,要求人家打的好也是勉为其难--从军事上来说这绝对是德军的一场大胜利,南共主力1/3被打死,1/3负伤或者被俘,遭受灭顶之灾。之所以该战役双方都认为德军失败是因为吕思特没有达到全歼南共的目标,而南共由于得到人民支持和国际支援,很快便招兵买马东山再起。当然,以铁托为首的南共中央基本健在也是重要原因,因此德军转而认为必须打死铁托,消灭中央,不然即便杀死再多瓦尔特,也无法结束南斯拉夫的战争,实现将东南战区部队解放出来送往东线的目标,所以在第二年,也就是1944年5月调勃兰登堡特种团对铁托总部实施了奇袭,重创南共中央,但并未抓住铁托(不过缴获了铁托的大衣,上面有他的勋章,让欧根亲王师很是嘚瑟了一阵子)。
吕思特,感觉很别扭呀,早期的资料上介绍的都称为陆军元帅李斯特的。
bowanghou 发表于 2015-12-1 14:36
首先,按照教条一点的观点,德军的作战目标已经达到了,铁托的第二集团被歼灭,第一集团也损失惨重,总兵 ...
德军火力人员情报机动装备上的优势怎么不说,看这段还以为德军处于劣势似得。
antonyxiao 发表于 2015-12-1 05:05
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是困兽之斗阵亡6000多人,拼了

德军一方,12万人里面条军和皇协军的比例相当大 ...
就算意大利人卖队友,总兵力将近13万,跑了2千也不是什么大事吧。
cavaral 发表于 2015-12-1 15:13
你可以看一眼苏联拍的《解放》,里面就提到了苏捷斯卡战役。虽然只是很短的一段,但内容非常丰富,把这场 ...
以前看过,你说的是游击队借助绳子从山上向公路进攻那段吗?
sunan 发表于 2015-12-1 20:47
吕思特,感觉很别扭呀,早期的资料上介绍的都称为陆军元帅李斯特的。
Rudolf Lüters,网上没什么中文介绍,应该也不是个常见姓氏,翻译过来应该是“鲁道夫•吕特斯”。
bowanghou 发表于 2015-12-1 14:36
首先,按照教条一点的观点,德军的作战目标已经达到了,铁托的第二集团被歼灭,第一集团也损失惨重,总兵 ...
就是说吕特斯一开始的战役规划就有问题了?除非正好能截住铁托的指挥部和南共中央,全歼南斯拉夫解放军是不可行的目标。
张郃的fans 发表于 2015-12-1 22:50
就是说吕特斯一开始的战役规划就有问题了?除非正好能截住铁托的指挥部和南共中央,全歼南斯拉夫解放军是 ...
可以这么说。不过受过严格正规作战训练的人都会犯这种错误,因为反游击战和正规战实在太不同了。我军一开始围剿西藏康巴叛军也犯了吕思特一样的错误。
张郃的fans 发表于 2015-12-1 22:46
Rudolf Lüters,网上没什么中文介绍,应该也不是个常见姓氏,翻译过来应该是“鲁道夫•吕特斯”。
这货只是个少将吧?指挥的部队最多也就12个师,在二战那票人里真不算啥,没资料也正常。
壳壳 发表于 2015-12-1 22:01
德军火力人员情报机动装备上的优势怎么不说,看这段还以为德军处于劣势似得。
德军当然占优势,战果也极大,不然我为什么第一条就说,按照正规战的标准,德军已经实现目标了?这里讨论的是为什么不能全歼。
山区的复杂地形极大抵消了德军的人员、活力、机动优势,他们虽然还占优势,但这个优势比起平原作战要小太多了。
bowanghou 发表于 2015-12-2 10:14
这货只是个少将吧?指挥的部队最多也就12个师,在二战那票人里真不算啥,没资料也正常。
虽然我不懂德语,不过Lüters音译过来应该也是“吕特斯”而不是“吕思特”。
antonyxiao 发表于 2015-12-1 05:05
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是困兽之斗阵亡6000多人,拼了

德军一方,12万人里面条军和皇协军的比例相当大 ...
面条军逃跑非常多,经常去百姓家要吃的,不过遇到单身妇女就变成恶魔了。意大利冲锋枪游击队员很喜欢,还有意大利山炮,游击队最讨厌意大利重机枪
张郃的fans 发表于 2015-12-2 10:49
虽然我不懂德语,不过Lüters音译过来应该也是“吕特斯”而不是“吕思特”。
是吕特斯。我是看苏捷斯卡战役的介绍中是吕思特,我也跟着写了
地形,是影响德军此战役中机动和火力展开的重要因素。战役上的九比一,在突破口战斗中,往往却是南游击队兵力占优。

另外,南游击队战术上的荫蔽性很好,达成战斗的突然性也是原因。
bowanghou 发表于 2015-12-1 14:36
首先,按照教条一点的观点,德军的作战目标已经达到了,铁托的第二集团被歼灭,第一集团也损失惨重,总兵 ...
二战德军啥时候惧怕白刃战、近战和夜战了?!
小分队,穿墙战术,狙击手的天下。
bowanghou 发表于 2015-12-2 10:14
这货只是个少将吧?指挥的部队最多也就12个师,在二战那票人里真不算啥,没资料也正常。
少将就能指挥12个师?!
吕思特,感觉很别扭呀,早期的资料上介绍的都称为陆军元帅李斯特的。
这个吕斯特和陆军元帅李斯特是2个人,李斯特确实是41年率军打败了南斯拉夫国防军,但1942年就辞职了,而苏捷斯卡战役发生在1943年,这是德军的一个次要战场,没有大咖级的人物坐镇。
张郃的fans 发表于 2015-12-1 22:46
Rudolf Lüters,网上没什么中文介绍,应该也不是个常见姓氏,翻译过来应该是“鲁道夫•吕特斯”。

是本人没仔细看,将鲁道夫·吕特斯误认为是德军陆军元帅希格穆特·威廉·李斯特了,后者在1941年曾率领德军第12集团军入侵巴尔干地区。
确实是鲁道夫·吕特斯(Rudolf Luters),生于1883年5月10日,1943年1月1日晋升步兵上将。1943年6月苏捷斯卡战役期间,应该是任职德军第15山地军军长,战后于1945年12月24日死于苏联战俘营。其他资料暂缺。

张郃的fans 发表于 2015-11-30 22:36
游击队虽然伤亡巨大,但这不是吕特斯的作战目标。这场战役的关键倒是在哪?是吕特斯低估了游击队的战斗力还 ...
养寇自重?
hxy111 发表于 2015-12-3 01:39
养寇自重?
说这话戏言了吧,又不是山头主义何来自重一说,兴师动众最后没能完成目的对指挥官才是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