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枪走火”的迷思?东海同南海的意外、误判与升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0:02:35
最近有一名美海军前军官写了些关于南海与误判的东西:
http://thediplomat.com/2015/09/s ... scalculation-myths/
将其要点取出如下:


1,将“误判”区分为“战略误判”与“战术误判”,战略误判可能导致战争,而单纯的战术误判不会。



2,美苏冷战期间,几百次海上军舰遭遇,都没有导致危机升级,而当时的美苏关系是全面对抗、生死存亡的斗争,而且常常处于剑拔弩张的军事戒备状态。



3,美苏的海上军舰遭遇是有高度预期的,充满“互信”的————————例如美方故意去挑战苏联领海宣誓,而苏联军舰蛮力抵挡。这些行为不被认为是“开火的征兆”。



4,美苏一系列海上意外遭遇协定的签署,标志着美苏领导层“不愿意让撞船单独成为开战的借口”、“不愿意让战术级别的事件升级”。



5,美苏海上协议的达成,表明了双方可以公开透明地、互信地、进行军舰冲撞——————其实质是已经形成了在海上安全航行规则以外的另一套平行协议:方便撞船的一系列协议。



6,美苏海上协议确保了一旦真实交火发生,将是“刻意敌对行为”。



7,举“天安号沉没事件”为例,证明战术级别的情况无法导致全面开战,即使战术意义上的“侵犯”极其严重。反之,如果一个国家刻意要升级(发动武装冲突),则战术事件将成为借口,而不是原因。任何机制/体制防御措施,都无法阻止其升级(发动战争)。



8,不能把冲突的症状(海上冲撞事件)与冲突的目的(主权、权益的争取)混淆:海上冲撞事件与填岛/造岛行为都是在形成一个“新常态”,形成一个新的既定事实。也就是实质上完成了冲突的解决。在制造既定事实中有优势的一方(中国),将反对通过机制/体制措施来消解海上意外事故。



9,但是对“战术误判”的错误信仰导致了关系紧张与军备竞赛。



10,海上遭遇、军舰冲撞与意外事件还可以用来模糊真正的冲突目的:战争是解决冲突的一种方式,但是如果集中精力于“危机管控”与“避免误判”,等于就是放弃了解决冲突(因为各国的主要外交精力都用来避免这所谓“一触即发的战争”)。如果各国不去解决“误判”,则各国就要去面对对方的真实目的,其共同点是极其有限的(也就是直接全面的“摊牌”)。如果都去解决“误判”,既可以在国内留有回旋余地,又可以创造一个令人不悦的和平。



下面开始讨论:

1,关于所谓的“战略误判”,什么是“战略误判”?
是“意图打一场有限战争,却被全面战火吞没”?还是“意图制胜,结果却落败”?后者是任何参战国都会犯的“错误”,但前者难道不是吗?一个普遍的错误还是误判吗?
没一个国家抱着“必输”信念进入冲突,也没一个国家抱着“打一场无限制战争”的决心进入战争,“有限战争+速胜”一直是军事规划的逻辑目标,但这目标不是冲突中每一个国家都能实现的,至于“是哪一个国家不能实现它的战略目的”,也是无法预先确定的。除非你认为能预先得知战争中的胜负输赢。
既然不能把这叫“战略误判”,什么是战略误判?



注意,这里质疑战略误判的存在,是因为:
A:无法预先得知哪个国家是“战略误判”了,哪个国家是对的。我们对一个国家“妄开战端,必败无疑”的评论,如果不是基于历史学家的后知后觉,就是基于类似占卜算命的个人臆想。



B:无法通过、很难通过机制/体制措施来减少战略误判的机率:首先是冲突发生后,“至少有一个国家战略误判”,这是逻辑定义问题,没办法改变的。其次,如果减少我国的战略误判,则必然要采取一系列单边行动(比如说提高情报能力),这不仅不可能提上台面,更不可能得到潜在敌对国家的配合;而减少潜在敌国的误判,很可能要使用“有限打击”(或者是其他炮舰外交的手段)来唤醒迷茫中的敌国领导人。



C:我们对很多“战略误判”案例的判定,是在仅考虑其国际安全因素的前提下做出的,也就是说,如果根据国内因素甚至是领袖心理偏好因素,这些悲剧案例很可能改头换面,不仅不是“战略误判”还是完全正确的决策。





2,“(战术)误判”的真正危险在于升级:一个小的意外可能会升级成巨大的冲突。从抽象角度来说,就是导致了“冲突烈度的扩大(escalation升级)”。
但是,战术层面的意外或者是误判,实际上是最不可能导致升级的。
因为升级的压力来自于:



A:争夺军事优势、制胜/决胜



B:避免军事失败、减损



C:“赌注日益提高”:由于自身损失的加大、由于兵力被牵制过多、由于内部稳定被牵涉进来,不得不进一步升级以谋求全胜。



D:个人成就感、心理压力、组织压力,导致了“全力求胜”变成唯一的决策诉求



E:短促紧迫的战术形势的要求——————前沿指挥官的独立行为、“自卫”措施、稍纵即逝的“机会”等等等等。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如果我们定义“(战术)误判”源于一个孤立战场环境中(比如海洋或海洋上空、无人区上空),由极其少量部队单位(单舰、单机)参与,没有系统的军事行动目标(纯粹是现场指挥官的自卫防御、避险操作),战术层面的意外事件基本是升级压力最低的军事行动。



更不用说海空意外事件对两国军力平衡的影响:可以忽略,也就是说基于军事优势的升级压力也很小。最近有一名美海军前军官写了些关于南海与误判的东西:
http://thediplomat.com/2015/09/s ... scalculation-myths/
将其要点取出如下:


1,将“误判”区分为“战略误判”与“战术误判”,战略误判可能导致战争,而单纯的战术误判不会。



2,美苏冷战期间,几百次海上军舰遭遇,都没有导致危机升级,而当时的美苏关系是全面对抗、生死存亡的斗争,而且常常处于剑拔弩张的军事戒备状态。



3,美苏的海上军舰遭遇是有高度预期的,充满“互信”的————————例如美方故意去挑战苏联领海宣誓,而苏联军舰蛮力抵挡。这些行为不被认为是“开火的征兆”。



4,美苏一系列海上意外遭遇协定的签署,标志着美苏领导层“不愿意让撞船单独成为开战的借口”、“不愿意让战术级别的事件升级”。



5,美苏海上协议的达成,表明了双方可以公开透明地、互信地、进行军舰冲撞——————其实质是已经形成了在海上安全航行规则以外的另一套平行协议:方便撞船的一系列协议。



6,美苏海上协议确保了一旦真实交火发生,将是“刻意敌对行为”。



7,举“天安号沉没事件”为例,证明战术级别的情况无法导致全面开战,即使战术意义上的“侵犯”极其严重。反之,如果一个国家刻意要升级(发动武装冲突),则战术事件将成为借口,而不是原因。任何机制/体制防御措施,都无法阻止其升级(发动战争)。



8,不能把冲突的症状(海上冲撞事件)与冲突的目的(主权、权益的争取)混淆:海上冲撞事件与填岛/造岛行为都是在形成一个“新常态”,形成一个新的既定事实。也就是实质上完成了冲突的解决。在制造既定事实中有优势的一方(中国),将反对通过机制/体制措施来消解海上意外事故。



9,但是对“战术误判”的错误信仰导致了关系紧张与军备竞赛。



10,海上遭遇、军舰冲撞与意外事件还可以用来模糊真正的冲突目的:战争是解决冲突的一种方式,但是如果集中精力于“危机管控”与“避免误判”,等于就是放弃了解决冲突(因为各国的主要外交精力都用来避免这所谓“一触即发的战争”)。如果各国不去解决“误判”,则各国就要去面对对方的真实目的,其共同点是极其有限的(也就是直接全面的“摊牌”)。如果都去解决“误判”,既可以在国内留有回旋余地,又可以创造一个令人不悦的和平。



下面开始讨论:

1,关于所谓的“战略误判”,什么是“战略误判”?
是“意图打一场有限战争,却被全面战火吞没”?还是“意图制胜,结果却落败”?后者是任何参战国都会犯的“错误”,但前者难道不是吗?一个普遍的错误还是误判吗?
没一个国家抱着“必输”信念进入冲突,也没一个国家抱着“打一场无限制战争”的决心进入战争,“有限战争+速胜”一直是军事规划的逻辑目标,但这目标不是冲突中每一个国家都能实现的,至于“是哪一个国家不能实现它的战略目的”,也是无法预先确定的。除非你认为能预先得知战争中的胜负输赢。
既然不能把这叫“战略误判”,什么是战略误判?



注意,这里质疑战略误判的存在,是因为:
A:无法预先得知哪个国家是“战略误判”了,哪个国家是对的。我们对一个国家“妄开战端,必败无疑”的评论,如果不是基于历史学家的后知后觉,就是基于类似占卜算命的个人臆想。



B:无法通过、很难通过机制/体制措施来减少战略误判的机率:首先是冲突发生后,“至少有一个国家战略误判”,这是逻辑定义问题,没办法改变的。其次,如果减少我国的战略误判,则必然要采取一系列单边行动(比如说提高情报能力),这不仅不可能提上台面,更不可能得到潜在敌对国家的配合;而减少潜在敌国的误判,很可能要使用“有限打击”(或者是其他炮舰外交的手段)来唤醒迷茫中的敌国领导人。



C:我们对很多“战略误判”案例的判定,是在仅考虑其国际安全因素的前提下做出的,也就是说,如果根据国内因素甚至是领袖心理偏好因素,这些悲剧案例很可能改头换面,不仅不是“战略误判”还是完全正确的决策。





2,“(战术)误判”的真正危险在于升级:一个小的意外可能会升级成巨大的冲突。从抽象角度来说,就是导致了“冲突烈度的扩大(escalation升级)”。
但是,战术层面的意外或者是误判,实际上是最不可能导致升级的。
因为升级的压力来自于:



A:争夺军事优势、制胜/决胜



B:避免军事失败、减损



C:“赌注日益提高”:由于自身损失的加大、由于兵力被牵制过多、由于内部稳定被牵涉进来,不得不进一步升级以谋求全胜。



D:个人成就感、心理压力、组织压力,导致了“全力求胜”变成唯一的决策诉求



E:短促紧迫的战术形势的要求——————前沿指挥官的独立行为、“自卫”措施、稍纵即逝的“机会”等等等等。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如果我们定义“(战术)误判”源于一个孤立战场环境中(比如海洋或海洋上空、无人区上空),由极其少量部队单位(单舰、单机)参与,没有系统的军事行动目标(纯粹是现场指挥官的自卫防御、避险操作),战术层面的意外事件基本是升级压力最低的军事行动。



更不用说海空意外事件对两国军力平衡的影响:可以忽略,也就是说基于军事优势的升级压力也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