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能源博弈﹕中國不想聽美國“上大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3:28:07
英國金融時報約翰‧格裡菲思(John Griffiths)9月15日報道﹕中國目前的石油消耗量遠不如美國。據美國能源部的預測﹐中國今年的石油日消耗量為740萬桶﹐而美國為2100萬桶。

但隨著中國汽車的年產量和銷售量如預期的那樣突破1000萬輛大關(幾乎是上世紀末10倍)﹐在未來十年裡﹐中國對石油的需求量必然會大幅攀升。
印度的預期增長幅度不會如此之大﹐但據估計﹐到2010年﹐其220萬桶的石油日消耗量也將增至約300萬桶。
中﹑美之間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美國總統布什表示﹐美國必須幫助中國和印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延緩石油危機的爆發。他說﹕“這符合美國的經濟和國家利益。”也許﹐他還應該再加這麼一句﹕這對他本人也是有利的。即使在卡特裡娜颶風破壞美國的石油生產之前﹐布什的民意支持率就因為過去一年來的油價漲勢受到了影響。
對于中國汽車數量的爆炸性增長和其它方面的經濟發展﹐世界各國政府有理由感到擔懮﹕這樣的發展趨勢必將大大增加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這必將導致全球變暖和環境損害。
在某種程度上﹐布什總統正在推一扇半開了的門。中國已經明確表示﹐不想聽全球最大的耗能大國來給她“上大課”。但中國已開始採取行動﹐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並與西方汽車制造商在燃料電池等領域展開合作﹐希望當其14億人口都成了“駕車族”時﹐氫能已接近取代石油﹐成為主要的運輸燃料。
與美國不同﹐中國已經簽署了《京都議定書》﹐該議定書要求許多國家減少二氧化碳的長期排放量。但根據該議定書﹐中國和其它發展中國家一樣﹐無需在2008至2012這最初的5年中﹐實質性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中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局長解振華在與歐盟官員會面後說﹕“中國政府會根據其它國家的實施情況作出自己的決定。”這話無疑又把“球”踢回給了美國。歐盟希望﹐到2020年﹐發達國家能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的基礎上減少15%至30%。
汽車業與歐盟
汽車制造商在減少新車二氧化碳排放量方面已有顯著進展﹐但這主要局限于歐洲和其它非美國市場﹐因為這些市場的燃料價格遠遠高于北美市場(二氧化碳排放量與引擎大小緊密相關)。
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的數據顯示﹐與1995年生產的車型相比﹐歐盟地區出售的新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減少12%左右。
歐盟產業和企業委員會委員長甘特‧沃河根(Gunter Verheugen)警告說﹐如果汽車制造商要實現其自願設定的長期指標﹐還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
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及日﹑韓的對應組織訂立了一個指標﹕到2008至2009年﹐每輛車每公裡二氧化碳的平均排放量為140克。據現有的2003年全年統計數據顯示﹐在ACEA﹐這個平均數字為每公裡163克﹔日本是172克﹔韓國是179克。全球汽車業的長遠目標是每公裡120克。
沃河根先生說﹕“迄今的結果表明﹐汽車制造商們在認真對待自己的承諾。”
若能實現這些目標﹐當然會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產生重大影響﹐但不像反運輸環保游說團體所稱的那麼大。據歐盟估計﹐道路運輸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中所佔的比例超過五分之一。但私家車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僅佔道路運輸產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一半。
現在﹐人們面臨的不僅僅是技術問題。自1990年以來﹐私家車和商用車輛保有量急遽上升﹐使車輛運輸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了22%。
汽車業是否能夠加快腳步﹐讓歐盟各國政府滿意﹐正成為一個沒有實際意義的問題。假如該產業不能實現自己設定的指標﹐就要准備好承受歐盟的“大棒”。
歐盟有此打算已有一些時日了。一套強制方案的大綱今年就有可能出臺。
歐盟委員會的擔懮不無道理。歐洲環境總署(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的數據顯示﹐僅在2002至2003年間(這是現有的最新統計數據)﹐“老”歐盟15國溫室氣體的排放總量就上升了1.5%。英國金融時報約翰‧格裡菲思(John Griffiths)9月15日報道﹕中國目前的石油消耗量遠不如美國。據美國能源部的預測﹐中國今年的石油日消耗量為740萬桶﹐而美國為2100萬桶。

但隨著中國汽車的年產量和銷售量如預期的那樣突破1000萬輛大關(幾乎是上世紀末10倍)﹐在未來十年裡﹐中國對石油的需求量必然會大幅攀升。
印度的預期增長幅度不會如此之大﹐但據估計﹐到2010年﹐其220萬桶的石油日消耗量也將增至約300萬桶。
中﹑美之間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美國總統布什表示﹐美國必須幫助中國和印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延緩石油危機的爆發。他說﹕“這符合美國的經濟和國家利益。”也許﹐他還應該再加這麼一句﹕這對他本人也是有利的。即使在卡特裡娜颶風破壞美國的石油生產之前﹐布什的民意支持率就因為過去一年來的油價漲勢受到了影響。
對于中國汽車數量的爆炸性增長和其它方面的經濟發展﹐世界各國政府有理由感到擔懮﹕這樣的發展趨勢必將大大增加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這必將導致全球變暖和環境損害。
在某種程度上﹐布什總統正在推一扇半開了的門。中國已經明確表示﹐不想聽全球最大的耗能大國來給她“上大課”。但中國已開始採取行動﹐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並與西方汽車制造商在燃料電池等領域展開合作﹐希望當其14億人口都成了“駕車族”時﹐氫能已接近取代石油﹐成為主要的運輸燃料。
與美國不同﹐中國已經簽署了《京都議定書》﹐該議定書要求許多國家減少二氧化碳的長期排放量。但根據該議定書﹐中國和其它發展中國家一樣﹐無需在2008至2012這最初的5年中﹐實質性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中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局長解振華在與歐盟官員會面後說﹕“中國政府會根據其它國家的實施情況作出自己的決定。”這話無疑又把“球”踢回給了美國。歐盟希望﹐到2020年﹐發達國家能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的基礎上減少15%至30%。
汽車業與歐盟
汽車制造商在減少新車二氧化碳排放量方面已有顯著進展﹐但這主要局限于歐洲和其它非美國市場﹐因為這些市場的燃料價格遠遠高于北美市場(二氧化碳排放量與引擎大小緊密相關)。
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的數據顯示﹐與1995年生產的車型相比﹐歐盟地區出售的新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減少12%左右。
歐盟產業和企業委員會委員長甘特‧沃河根(Gunter Verheugen)警告說﹐如果汽車制造商要實現其自願設定的長期指標﹐還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
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及日﹑韓的對應組織訂立了一個指標﹕到2008至2009年﹐每輛車每公裡二氧化碳的平均排放量為140克。據現有的2003年全年統計數據顯示﹐在ACEA﹐這個平均數字為每公裡163克﹔日本是172克﹔韓國是179克。全球汽車業的長遠目標是每公裡120克。
沃河根先生說﹕“迄今的結果表明﹐汽車制造商們在認真對待自己的承諾。”
若能實現這些目標﹐當然會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產生重大影響﹐但不像反運輸環保游說團體所稱的那麼大。據歐盟估計﹐道路運輸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中所佔的比例超過五分之一。但私家車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僅佔道路運輸產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一半。
現在﹐人們面臨的不僅僅是技術問題。自1990年以來﹐私家車和商用車輛保有量急遽上升﹐使車輛運輸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了22%。
汽車業是否能夠加快腳步﹐讓歐盟各國政府滿意﹐正成為一個沒有實際意義的問題。假如該產業不能實現自己設定的指標﹐就要准備好承受歐盟的“大棒”。
歐盟有此打算已有一些時日了。一套強制方案的大綱今年就有可能出臺。
歐盟委員會的擔懮不無道理。歐洲環境總署(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的數據顯示﹐僅在2002至2003年間(這是現有的最新統計數據)﹐“老”歐盟15國溫室氣體的排放總量就上升了1.5%。
要是氢真的能取代石油作为主要燃料的话,这个世界会清静一点
还是要开发新能源啊,不然我们的子孙又要开始养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