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出於戰略考慮:拉攏印度抑中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52:50
亞洲時報9月14日Ramtanu Maitra撰文/印度對於在華盛頓遊說工作的看法,明顯地跟現實出現了較大的落差。現時在華府的親印度遊說團體主要由印度裔美國人及一些國會議員主導,他們希望印美關係能朝著“一對一”的方向發展,美印彼此“堅貞不二”。可是,他們卻看不到印美關係中的一些問題,譬如美國似乎不太願意支持印度爭取加入聯合國安理會成為常任理事國。

其實,近年來促進印美關係升溫的原因,與其說是親印團體的功勞抑或華府覺得新德里比以往順眼了,倒不如說是由於白宮易主,反華政策重新抬頭。在華盛頓的信條裏,朋友和敵友沒有明顯的界限,此一時彼一時,只要支持及維護布什政府的利益就能成為美國的友邦。
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主要是基於以下三方面利益制定的:阻止無核國家獲得核武器;將對全球各大石油及天然氣田的控制權牢牢掌握在手裏;努力保持其軍力無可匹敵的地位。至於人權狀況,民主程度等等都只是參考指標而已。
華府的反中人士指出,積極跟美國對著幹的是中國,而非印度;中國無視美國的利益,助紂為虐,支持伊朗和北韓進行核擴散。布什政府已明確表示無論如何也要在朝鮮半島和伊朗實現無核化。
上臺伊始,布什政府就將反華作為其外交政策的重點之一。還在2000年角逐總統競選之時,布什就大肆攻擊克林頓政府把北京視為“戰略夥伴”的對華政策,並稱中國是美國的“戰略對手”。2001入主白宮後,布什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矛頭直指中國的措施。其中包括:加快部署主要針對中國的導彈防禦系統;一改前政府與北韓接觸交好的基調,代之以咄咄逼人的孤立立場;計劃向臺灣出售尖端武器。 2001年4月發生的美國EP-3E偵察機在海南與中國戰鬥機在空中相撞更為華府的反中人士提供了一次佔據上風的絕好機會。在事件發生後到中美雙方和平解決是次風波這段時間,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及副總統切尼不停的批評中方的飛行員,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這個在事件中喪生的中國空軍王偉身上。拉氏甚至向媒體公佈了駕駛艙的一盒錄影帶,以期證明事件是因中方飛行員魯莽駕駛所致。
另據媒體報導,時任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官海軍上將貝理雅(Dennis Blair)在這場中美外交危機處於最危急時刻建議派遣“小鷹號”航母到海南附近水域向中國炫耀武力。
大力遊說白宮對北京來硬的還不只是五角大樓的官員,在國會山莊及一些據說與布什政府關係密切的智庫中也不乏其人。極有可能參加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的共和黨議員麥肯恩(John McCain)就是其一。他強烈譴責中國扣壓美方飛行員之舉是企圖將撞機責任推到美國身上,並說北京的立場是對美方在屬於南中國海上空的國際領空實施合法的,必要的偵察飛行的嚴重挑戰。
更有甚者,參議院情報委員會(Senate Select Committee on Intelligence)主席謝爾比(Richard Shelby)、眾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ttee)主席海德(Henry Hyde)等共和黨重量級議員意有所指地稱被扣壓的美方機組人員為“人質”。
對華府政策的最猛烈抨擊來自美國右翼旗艦《標準週刊》(Weekly Standard)。其編輯克里斯托(William Kristol)及外交政策專家卡剛(Robert Kagan)4月8日在頭版發表了一篇題為“國恥”的社論。該篇充滿冷戰思維的文章批評華府向北京的“共產主義”政府屈服,並敦促布什採取報復措施,如減少對華貿易,向臺灣大量出售武器,反對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以上所提到的反華人士後來都被標籤為新保守主義者,並在911事件發生後美國攻打阿富汗及伊拉克的過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關鍵作用。
然而,911恐怖襲擊使華盛頓重新審視中美關係的未來取向,從而改變了其對華政策。面臨無孔不入的國際伊斯蘭好戰組織的威脅,布什政府意識到控制阿拉伯地區各大油氣田的重要性。白宮很清楚一點:伊斯蘭恐怖分子並非共產主義分子,也沒有得到中國的任何資助。自此,美國開始同中國改善關係,緊密合作打擊國際恐怖主義。
但情況到今年初又起變化。美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行動一直遭到伊斯蘭恐怖組織的頑強抵抗,以至美國作為超級大國的國際形象大跌,顏面盡失。再加上眼見中國趁著自己忙於反恐之時加緊發展經濟及軍事實力,並加強與產油氣大國的關係,布什再次調整對華政策。
最能體現此次調整的例子莫過於今年7月中海油收購美國中型石油公司尤尼科(Unocal)未果一事。中海油向尤尼科提出一個185億美元的現金收購方案,不料卻遭到美國會中反華人士以國家安全為由要求封殺收購案的壓力。最後,中海油只得撤回方案。收購案正正反映出中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及對石油資源的渴求。
反華人士還拿中情局最近出臺的一份報告大造文章。報告顯示,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如今上升至美國的62%,接近日本的兩倍,已超越日本佔據世界第二位;中國對歐盟的出口額在過去六年增加了兩倍,預計最快到明年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歐盟最大的貿易夥伴。
印度在華盛頓的遊說團體可謂陣容鼎盛,光是在國會就有超過180名議員為其效力,但事實上活動積極的不在多數。其中大部份只是為了從那些有錢有勢的印度裔美國人身上撈點好處才加入這個陣營的,譬如政治上的支援,以捐贈形式出現的資金協助等。他們當中有少人持強烈的反華、反以色列或是反巴基斯坦的立場。換句話說,這些人走到一起並非是為了同一個目標-維護印度的利益,而是各打各的算盤。
印度駐美大使館最近把為它服務的一個遊說組織(Akin, Gump, Hauer & Field)炒掉了,原因是該組織沒能阻止美國會否決對巴基斯坦出售武器的議案。事件突現了所謂的親印度遊說團體內部四分五裂的狀況。
該軍售案令新德里感到匪夷所思,因為五角大樓一直以來都將為印度提供武器以使其成為維持地區和平安全,遏制中國崛起的“天然盟友”作為重要戰略目標。在新德里看來,美國向巴基斯坦售武會危及印度的西部邊境,使印度國內的親美遊說組織左右為難。
如今,親印遊說團體再次面臨難題。今年7月印度總理辛哈(Manmohan Singh)出訪華盛頓期間,布什向其承諾美國將同意向印度提供核反應爐,並說服核供應集團(nuclear suppliers group,一個由擁有核供應能力的國家組成的多國出口控制機制)向印度出售可用於反應堆的濃縮鈾(reactor-quality enriched uranium)-儘管印度並沒有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上述兩個承諾的前提是印度答應將其民用和軍用核設施分開運行,自願將民用核設施置於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機制下,簽署並遵守《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附加協議,繼續凍結核子試驗。

新德里擔心的是,即便自己能說到做到,美國又如何?要知道,沒有國會的首肯,布什的信誓旦旦都只是空話。現在不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都有議員聲言強烈反對向印度提供核反應爐。在眾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9月7日召開的聽證會上,譴責印度長期支持伊朗,違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聲音不絕於耳。
親印遊說團體還不遺餘力地拿印美經濟關係做招徠。其中的賣點自然少不了印度為美國的軟體業外包提供了技術嫺熟、成本低廉的龐大勞動力隊伍,美國商界在印度的利益日漸增大。不過這些仍然無法掩蓋批評印度經濟政策的聲音。有人指出,印度年久老化的基礎設施將成為制約其經濟發展的瓶頸。
在啟程前往華盛頓之前,辛哈透露將價值15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工程承包給美國的建築商。但目前尚無跡象表明親印遊說集團已成功說服美國投資者為這些耗時頗多的項目砸錢。鑒於“卡特裏娜”颶風造成的巨大破壞給美國帶來了無限商機,印度拋出的“香餌”要吸引投資者還真不容易。
華盛頓的反華勢力堅持認為印度經濟在經歷了數十年的緩慢發展後現在駛上了快車道也屬難能可貴。可在很多美國人的印象裏,印度仍十分落後,貧困現象依然普遍存在,經濟發展只惠及少數人,並沒有改善大多數人的生活。
根據華爾街的分析,印度的經濟存在許多嚴重缺陷,大有改善的空間。美國前財政部長奧尼爾(Paul O'Neill)2002年11月訪問印度時曾在一個由美國商會和印度工業聯盟(Confederation of Indian Industry)共同舉辦的一個研討會上發了言。他明確表示印度沒有達到美國的期望,並指出:“印度的平均進口關稅高達32%,足足比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等許多亞洲國家高出三倍多。印度還設置了許多限制邊境貿易的障礙。在衡量貿易及投資自由度的排名中,印度名列榜尾。就連南亞次大陸內的貿易自由度也很低,壁壘重重。印度應當效仿美國爭取使加拿大和墨西哥成為自己的最大貿易夥伴那樣,努力促進與鄰國的貿易聯繫。印度的政府管制水平也有待提高,貪污受賄情況依然堪憂,嚇跑了不少外商和投資者。”
他還說,美國近十年來在印度的投資處於萎縮狀態,從1997年高峰時期的7.37億美元下跌至2000年的3.36的美元。與之對比鮮明的是,中國吸引的美國資本從1997年12.5億美元飆升至2000年的16億美元。雖然也有數家大型跨國企業在印度投資,但更多的企業是抱觀望態度。奧尼爾認為,保護知識產權是取勝之道。
不過,從奧尼爾說這翻話到現在印度的情況也沒有明顯好轉。2003美國在印度的直接投資接近3.96億美元,2004年則回落至3.44億,僅占印度去年全年吸收外資總額的9.9%。看來美國還是不看好印度。亞洲時報9月14日Ramtanu Maitra撰文/印度對於在華盛頓遊說工作的看法,明顯地跟現實出現了較大的落差。現時在華府的親印度遊說團體主要由印度裔美國人及一些國會議員主導,他們希望印美關係能朝著“一對一”的方向發展,美印彼此“堅貞不二”。可是,他們卻看不到印美關係中的一些問題,譬如美國似乎不太願意支持印度爭取加入聯合國安理會成為常任理事國。

其實,近年來促進印美關係升溫的原因,與其說是親印團體的功勞抑或華府覺得新德里比以往順眼了,倒不如說是由於白宮易主,反華政策重新抬頭。在華盛頓的信條裏,朋友和敵友沒有明顯的界限,此一時彼一時,只要支持及維護布什政府的利益就能成為美國的友邦。
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主要是基於以下三方面利益制定的:阻止無核國家獲得核武器;將對全球各大石油及天然氣田的控制權牢牢掌握在手裏;努力保持其軍力無可匹敵的地位。至於人權狀況,民主程度等等都只是參考指標而已。
華府的反中人士指出,積極跟美國對著幹的是中國,而非印度;中國無視美國的利益,助紂為虐,支持伊朗和北韓進行核擴散。布什政府已明確表示無論如何也要在朝鮮半島和伊朗實現無核化。
上臺伊始,布什政府就將反華作為其外交政策的重點之一。還在2000年角逐總統競選之時,布什就大肆攻擊克林頓政府把北京視為“戰略夥伴”的對華政策,並稱中國是美國的“戰略對手”。2001入主白宮後,布什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矛頭直指中國的措施。其中包括:加快部署主要針對中國的導彈防禦系統;一改前政府與北韓接觸交好的基調,代之以咄咄逼人的孤立立場;計劃向臺灣出售尖端武器。 2001年4月發生的美國EP-3E偵察機在海南與中國戰鬥機在空中相撞更為華府的反中人士提供了一次佔據上風的絕好機會。在事件發生後到中美雙方和平解決是次風波這段時間,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及副總統切尼不停的批評中方的飛行員,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這個在事件中喪生的中國空軍王偉身上。拉氏甚至向媒體公佈了駕駛艙的一盒錄影帶,以期證明事件是因中方飛行員魯莽駕駛所致。
另據媒體報導,時任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官海軍上將貝理雅(Dennis Blair)在這場中美外交危機處於最危急時刻建議派遣“小鷹號”航母到海南附近水域向中國炫耀武力。
大力遊說白宮對北京來硬的還不只是五角大樓的官員,在國會山莊及一些據說與布什政府關係密切的智庫中也不乏其人。極有可能參加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的共和黨議員麥肯恩(John McCain)就是其一。他強烈譴責中國扣壓美方飛行員之舉是企圖將撞機責任推到美國身上,並說北京的立場是對美方在屬於南中國海上空的國際領空實施合法的,必要的偵察飛行的嚴重挑戰。
更有甚者,參議院情報委員會(Senate Select Committee on Intelligence)主席謝爾比(Richard Shelby)、眾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ttee)主席海德(Henry Hyde)等共和黨重量級議員意有所指地稱被扣壓的美方機組人員為“人質”。
對華府政策的最猛烈抨擊來自美國右翼旗艦《標準週刊》(Weekly Standard)。其編輯克里斯托(William Kristol)及外交政策專家卡剛(Robert Kagan)4月8日在頭版發表了一篇題為“國恥”的社論。該篇充滿冷戰思維的文章批評華府向北京的“共產主義”政府屈服,並敦促布什採取報復措施,如減少對華貿易,向臺灣大量出售武器,反對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以上所提到的反華人士後來都被標籤為新保守主義者,並在911事件發生後美國攻打阿富汗及伊拉克的過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關鍵作用。
然而,911恐怖襲擊使華盛頓重新審視中美關係的未來取向,從而改變了其對華政策。面臨無孔不入的國際伊斯蘭好戰組織的威脅,布什政府意識到控制阿拉伯地區各大油氣田的重要性。白宮很清楚一點:伊斯蘭恐怖分子並非共產主義分子,也沒有得到中國的任何資助。自此,美國開始同中國改善關係,緊密合作打擊國際恐怖主義。
但情況到今年初又起變化。美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行動一直遭到伊斯蘭恐怖組織的頑強抵抗,以至美國作為超級大國的國際形象大跌,顏面盡失。再加上眼見中國趁著自己忙於反恐之時加緊發展經濟及軍事實力,並加強與產油氣大國的關係,布什再次調整對華政策。
最能體現此次調整的例子莫過於今年7月中海油收購美國中型石油公司尤尼科(Unocal)未果一事。中海油向尤尼科提出一個185億美元的現金收購方案,不料卻遭到美國會中反華人士以國家安全為由要求封殺收購案的壓力。最後,中海油只得撤回方案。收購案正正反映出中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及對石油資源的渴求。
反華人士還拿中情局最近出臺的一份報告大造文章。報告顯示,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如今上升至美國的62%,接近日本的兩倍,已超越日本佔據世界第二位;中國對歐盟的出口額在過去六年增加了兩倍,預計最快到明年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歐盟最大的貿易夥伴。
印度在華盛頓的遊說團體可謂陣容鼎盛,光是在國會就有超過180名議員為其效力,但事實上活動積極的不在多數。其中大部份只是為了從那些有錢有勢的印度裔美國人身上撈點好處才加入這個陣營的,譬如政治上的支援,以捐贈形式出現的資金協助等。他們當中有少人持強烈的反華、反以色列或是反巴基斯坦的立場。換句話說,這些人走到一起並非是為了同一個目標-維護印度的利益,而是各打各的算盤。
印度駐美大使館最近把為它服務的一個遊說組織(Akin, Gump, Hauer & Field)炒掉了,原因是該組織沒能阻止美國會否決對巴基斯坦出售武器的議案。事件突現了所謂的親印度遊說團體內部四分五裂的狀況。
該軍售案令新德里感到匪夷所思,因為五角大樓一直以來都將為印度提供武器以使其成為維持地區和平安全,遏制中國崛起的“天然盟友”作為重要戰略目標。在新德里看來,美國向巴基斯坦售武會危及印度的西部邊境,使印度國內的親美遊說組織左右為難。
如今,親印遊說團體再次面臨難題。今年7月印度總理辛哈(Manmohan Singh)出訪華盛頓期間,布什向其承諾美國將同意向印度提供核反應爐,並說服核供應集團(nuclear suppliers group,一個由擁有核供應能力的國家組成的多國出口控制機制)向印度出售可用於反應堆的濃縮鈾(reactor-quality enriched uranium)-儘管印度並沒有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上述兩個承諾的前提是印度答應將其民用和軍用核設施分開運行,自願將民用核設施置於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機制下,簽署並遵守《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附加協議,繼續凍結核子試驗。

新德里擔心的是,即便自己能說到做到,美國又如何?要知道,沒有國會的首肯,布什的信誓旦旦都只是空話。現在不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都有議員聲言強烈反對向印度提供核反應爐。在眾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9月7日召開的聽證會上,譴責印度長期支持伊朗,違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聲音不絕於耳。
親印遊說團體還不遺餘力地拿印美經濟關係做招徠。其中的賣點自然少不了印度為美國的軟體業外包提供了技術嫺熟、成本低廉的龐大勞動力隊伍,美國商界在印度的利益日漸增大。不過這些仍然無法掩蓋批評印度經濟政策的聲音。有人指出,印度年久老化的基礎設施將成為制約其經濟發展的瓶頸。
在啟程前往華盛頓之前,辛哈透露將價值15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工程承包給美國的建築商。但目前尚無跡象表明親印遊說集團已成功說服美國投資者為這些耗時頗多的項目砸錢。鑒於“卡特裏娜”颶風造成的巨大破壞給美國帶來了無限商機,印度拋出的“香餌”要吸引投資者還真不容易。
華盛頓的反華勢力堅持認為印度經濟在經歷了數十年的緩慢發展後現在駛上了快車道也屬難能可貴。可在很多美國人的印象裏,印度仍十分落後,貧困現象依然普遍存在,經濟發展只惠及少數人,並沒有改善大多數人的生活。
根據華爾街的分析,印度的經濟存在許多嚴重缺陷,大有改善的空間。美國前財政部長奧尼爾(Paul O'Neill)2002年11月訪問印度時曾在一個由美國商會和印度工業聯盟(Confederation of Indian Industry)共同舉辦的一個研討會上發了言。他明確表示印度沒有達到美國的期望,並指出:“印度的平均進口關稅高達32%,足足比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等許多亞洲國家高出三倍多。印度還設置了許多限制邊境貿易的障礙。在衡量貿易及投資自由度的排名中,印度名列榜尾。就連南亞次大陸內的貿易自由度也很低,壁壘重重。印度應當效仿美國爭取使加拿大和墨西哥成為自己的最大貿易夥伴那樣,努力促進與鄰國的貿易聯繫。印度的政府管制水平也有待提高,貪污受賄情況依然堪憂,嚇跑了不少外商和投資者。”
他還說,美國近十年來在印度的投資處於萎縮狀態,從1997年高峰時期的7.37億美元下跌至2000年的3.36的美元。與之對比鮮明的是,中國吸引的美國資本從1997年12.5億美元飆升至2000年的16億美元。雖然也有數家大型跨國企業在印度投資,但更多的企業是抱觀望態度。奧尼爾認為,保護知識產權是取勝之道。
不過,從奧尼爾說這翻話到現在印度的情況也沒有明顯好轉。2003美國在印度的直接投資接近3.96億美元,2004年則回落至3.44億,僅占印度去年全年吸收外資總額的9.9%。看來美國還是不看好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