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八冰毒的发明和日本侵华的关系(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6 18:38:44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237284-1.shtml

天涯论坛 > 国际观察 > 军事广角 [我要发帖]

八一八冰毒的发明和日本侵华的关系(转载)

楼主:m442069436 时间:2014-08-23 03:06:00 点击:2656 回复:1  脱水模式 给他打赏 只看楼主 阅读设置

  冰毒的第一次滥用高峰

  2010-08-03 14:26:36 【 字号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编者按:1960年代,美国对越南长达12年的战争中,产自“金三角”的海洛因就近成为被滥用的对象。1971年,美国陆军估计美军在驻扎越南时,约有10%使用过海洛因,其中50%是严重成瘾的毒鬼。当部分黑人士兵返乡,面对充满不确定感的未来,他们带回了海洛因,作为对抗失业的缓冲,他们协助创造了黑人犯罪行业的新浪潮——贩毒。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苯丙胺类兴奋剂(有冰毒、甲基苯丙胺、苯丙胺等多种称谓)的滥用经历了三个高峰期。滥用国家主要涉及到日本、德国、意大利、韩国、台湾、菲律宾、泰国、美国及中国等国家和地区。

  第一次滥用:主要与二战关系密切

  滥用时间:(1937年~1960年)

  滥用区域:主要在日本,欧美次之

  滥用药物类型:主要是甲基苯丙胺。在日本,苯丙胺类兴奋剂统称“觉醒剂”。日本药商称觉醒剂为“希洛本”。

  一、谁最早合成了冰毒?

  冰毒的化学名称是甲基苯丙胺或甲基安非他明。关于苯丙胺的由来,学界流传着两种解释:

  其一:1887年在德国,由科学家首先合成的了苯丙胺,学名盐酸麻黄碱。

  其二:苯丙胺是由罗马尼亚化学家 Lazar Edeleanu 于1887年首次成功合成。

  关于冰毒的由来,学界各说不一,通常有五种说法:

  其一:1888年,日本的药学博士长井长义在研究咳喘药成分麻黄素时,意外发现了甲基苯丙胺;

  其二:1893年,在日本发明了甲基苯丙胺,也称“觉醒剂”

  其三:1919年,由日本化学家阿?雄贺多首次合成了甲基苯丙胺;

  其四:1919年,由日本化学家绪方章合成甲基苯丙胺;

  其五:1970年代中期,日本的毒贩将盐酸取代硫酸进行固体加工,无意中制造出固体甲基苯丙胺,即甲基苯丙胺盐酸盐。也就是目前的“冰毒”。

  二、滥用的历史背景: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37年~1945年

  1、 军需品“猫目锭”与日本神风攻击队

  1936年,德国医学科学家迈耳首次发表论文,指出服用甲基苯丙胺能消除疲劳以及提高连续工作的能力。此消息一经发布,立刻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军方的关注。紧接着,相似言论的研究报告陆续发表,佐实了迈耳的观点。很快,德国、日本等国家就将甲基苯丙胺列为军需药品,日本还在朝鲜等地建立制药工厂,大量生产甲基苯丙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和苏联斯大林格勒等战场中,日本和德国军队士兵就是依靠这种药物保持不同寻常的战斗力。据史料记载,日美之间发生的冲绳岛战斗中,日本的“神风特攻队”敢死队员,也称自杀性飞机队,就是服用了甲基苯丙胺后驾着战机亢奋地冲向美国舰队。

  日本士兵称甲基苯丙胺为“猫目锭”、“突击锭”或“空击锭”。二战中,日本军队大量使用甲基苯丙胺,让士兵们服用后,不知疲倦地持续战斗,甚至呈现疯狂的精神状态,都与日本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中的武士道精神有着源渊关系。这也对我们解开,为何区区小日本得以在中华大地血腥杀戮长达8年提供了一个认识角度。但愿更多的中国人能知晓这层真相。

  另外,大多中国人只知道日本用枪炮打开了中国大门,却不了解日本侵华的深层目的,本文在此展示一组数据供读者研判:

  1)日本纵毒下的东北

  1905年,日本将沙俄势力赶出东北,始对东北地区实施“毒化政策”。每年由日本输入中国的吗啡18吨之多。(此时距抗战爆发尚有32年之久。)

  1932年9月,伪满洲政府成立了鸦片专卖筹备委员会。(侵华意图渐渐显露)

  1933年,日本鸦片专卖公署成立。1940年《日本满洲国年鉴》统计,法律许可的罂粟种植面积是,1933年为941000公顷,1934年为1066000公顷,1935年为690000公顷,1936年为880000公顷,1937年为1030000公顷,1938年计划缩减为710000公顷。

  热河是当时鸦片的最大产区,据1936年10月承德宪兵队长报告,当年热河罂粟种植面积为650000亩,总收获量为10000000两。

  1932年,日伪当局的鸦片岁入为19409637元。1936年增加到37692641元。

  2)日据时期的东北吸毒人数

  1931年,东北的吸毒者有30000人(此时日本在东北施实“毒化政策”已26年)

  1933年为56894人吸毒;

  1934年为115447人吸毒;

  1935年为217060人吸毒;

  1936年为491965人吸毒;

  1937年为811005人(日本的“毒化政策”在东北已卓有成效,东三省枪炮未动,士气已丧失)

  日军第九师团的一项内部报告中,也作了与上述数字基本一致的估计:“三千万民众中有百分之三吸食鸦片,其数约达90万人。”当时日本政府指出,中国若有百分之四吸食鸦片,就必然赢得这场战争。

  3)日本占领区中国吸毒人数

  热河、察哈尔、绥远三地吸食毒品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8%,共有2240000人;

  河北、山东、山西三省吸食鸦片烟毒者约占该区总人口的8%,约为6560000人;

  河南吸毒者约有2240000人,约占总人口的7%。

  据金陵大学副校长的《南京毒物调查报告书》说,1939年的南京城内有三分之一的人被诱迫吸食鸦片、吗啡、海洛因。

  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吸毒者约占总人口的6%,约有5160000人;

  福建吸毒者约占总人口的7%,约有840000人;

  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的吸毒者约占总人口的4%,约有4480000人是烟毒患者。

  4)日本入侵期间在中国种植毒品情形

  1930年的中国鸦片年产量为12000吨;

  1939年,华北共生产鸦片4792800两,其中河北、山东、山西、河南被占领区生产的鸦片依次为262000两、2719600两、1411200两、100000两。

  据国民政府内政部调查统计,日本在占领区强迫栽种的罂粟面积有1500余万亩。服用毒品患者约有3200万人,其中3100余万人系因日本占领直接造成的结果。

  在北平,每一条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日本人开设的“白面房子”和鸦片烟馆,公开兜售“白面”、“吗啡”和“红丸” 。1939年厦门销售的鸦片有399000两。

  1940年,广州被日军占领后,新生烟馆1152家。

  2、美国军队与甲基苯丙胺

  美国军方在获知德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以及日本和德国军队动态后,很快也大量生产甲基苯丙胺。据史资记载,二战中,美国军队至少使用过200万片甲基苯丙胺。事实上,甲基苯丙胺仍是二战后美国军队作战的军需药品。1960年始,美国空军批准飞行员在作战中可以服用兴奋性药物。1972年,美国空军参长梅里尔?麦克皮克将军曾下令禁止服用兴奋剂,但飞行员们起飞前,军医会送来“提神丸”即苯丙胺;飞行员们执行任务结束后,军医会送来“入梦丸”即“替马西汀”,以便让飞行员有充足的睡眠执行第二天的任务。

  许多参加过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士兵,回到美国本土后患上各种精神神经障碍症状,学界称这种现象为“战争综合症”。而服用苯丙胺类兴奋剂对大脑组织造成的损害不应否认。

  2002年12月,美国军事法庭对两名美国空军飞行员在“阿富汗反恐战争”中“误伤多名友军”进行了审判。据媒体报载,这两名飞行员在执行任务时,服用了苯丙胺。由于这种兴奋剂的作用,使他们出现高度亢奋的状态,所以才无法冷静判断地面实情,发生了向正在阿富汗南部的坎大哈市以南的基地进行夜间实弹演习的加拿大部队投弹射击,当场造成4名加拿大军人死亡,8人受伤的惨案。两名飞行员在法庭辩解说,他们并不愿意服食苯丙胺,但因服药与爱国联系在一起,只有服从军令。然而,美国空军方面坚决否认“误伤事故”与服用苯丙胺有关。

  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1991年的海湾战争的“沙漠风暴”行动中,60%以上的飞行员服用了苯丙胺;经常执行任务的飞行员中,服药者高达96%。而海湾战争中,美军误伤友军的概率高达18%。

  据美军的一份计划称,目前美军的核心科研机构——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正在利用多种手段,希望研究出一种能让士兵7天7夜不睡觉的“不夜神”兴奋剂,用药品打造“超能战士”。

  3、德军及其希特勒吸毒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同盟国与轴心国以Pervitin注册名称将苯丙胺类物质分发到前线。像意大利的军队,纳粹军队,都配发了甲基苯丙胺给战场上的士兵以作兴奋剂之用,特别是在苏德战争时的党卫队人员及德意志国防军。John F. Kennedy 会偶尔注射。2009年初,英国专家研究发现希特勒曾长期注射毒品。

  英国滥用药品专家享利博士,潜心研究了希特勒病志后发现,为了让希特勒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希特勒的贴心医生西奥多?莫雷尔长期给希特勒注射可卡因和吗啡等毒品。每当希特勒演讲之前,为保证其兴奋状态,莫雷尔会给他注射苯丙胺类兴奋剂,而演讲结束后,再注射镇静药物。

  希特勒在二战时期所表现出的疯狂与超常思维和举止,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也许当时无法解释,但事隔几十年,再来看毒品对人类的破坏和毁灭力,令人类倒吸一口冷气。毒品与战争不无关联。

  第二个阶段:1945~1952年

  1、战后“觉醒剂”流向日本民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军需品的觉醒剂在一些国家大量合法地销售,尤其以日本最盛。战后,日本将其军队中囤积的苯丙胺类药物以片剂或针剂的方式在国内各药店和杂货店出售,价格极其便宜。此时的日本,作为战败国,举国上下极具挫败和悲观意识,一部分国民投入精力搞战后的经济建设,他们恨不能一天24小时都在工作,而觉醒剂恰恰能令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237284-1.shtml

天涯论坛 > 国际观察 > 军事广角 [我要发帖]

八一八冰毒的发明和日本侵华的关系(转载)

楼主:m442069436 时间:2014-08-23 03:06:00 点击:2656 回复:1  脱水模式 给他打赏 只看楼主 阅读设置

  冰毒的第一次滥用高峰

  2010-08-03 14:26:36 【 字号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编者按:1960年代,美国对越南长达12年的战争中,产自“金三角”的海洛因就近成为被滥用的对象。1971年,美国陆军估计美军在驻扎越南时,约有10%使用过海洛因,其中50%是严重成瘾的毒鬼。当部分黑人士兵返乡,面对充满不确定感的未来,他们带回了海洛因,作为对抗失业的缓冲,他们协助创造了黑人犯罪行业的新浪潮——贩毒。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苯丙胺类兴奋剂(有冰毒、甲基苯丙胺、苯丙胺等多种称谓)的滥用经历了三个高峰期。滥用国家主要涉及到日本、德国、意大利、韩国、台湾、菲律宾、泰国、美国及中国等国家和地区。

  第一次滥用:主要与二战关系密切

  滥用时间:(1937年~1960年)

  滥用区域:主要在日本,欧美次之

  滥用药物类型:主要是甲基苯丙胺。在日本,苯丙胺类兴奋剂统称“觉醒剂”。日本药商称觉醒剂为“希洛本”。

  一、谁最早合成了冰毒?

  冰毒的化学名称是甲基苯丙胺或甲基安非他明。关于苯丙胺的由来,学界流传着两种解释:

  其一:1887年在德国,由科学家首先合成的了苯丙胺,学名盐酸麻黄碱。

  其二:苯丙胺是由罗马尼亚化学家 Lazar Edeleanu 于1887年首次成功合成。

  关于冰毒的由来,学界各说不一,通常有五种说法:

  其一:1888年,日本的药学博士长井长义在研究咳喘药成分麻黄素时,意外发现了甲基苯丙胺;

  其二:1893年,在日本发明了甲基苯丙胺,也称“觉醒剂”

  其三:1919年,由日本化学家阿?雄贺多首次合成了甲基苯丙胺;

  其四:1919年,由日本化学家绪方章合成甲基苯丙胺;

  其五:1970年代中期,日本的毒贩将盐酸取代硫酸进行固体加工,无意中制造出固体甲基苯丙胺,即甲基苯丙胺盐酸盐。也就是目前的“冰毒”。

  二、滥用的历史背景: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37年~1945年

  1、 军需品“猫目锭”与日本神风攻击队

  1936年,德国医学科学家迈耳首次发表论文,指出服用甲基苯丙胺能消除疲劳以及提高连续工作的能力。此消息一经发布,立刻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军方的关注。紧接着,相似言论的研究报告陆续发表,佐实了迈耳的观点。很快,德国、日本等国家就将甲基苯丙胺列为军需药品,日本还在朝鲜等地建立制药工厂,大量生产甲基苯丙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和苏联斯大林格勒等战场中,日本和德国军队士兵就是依靠这种药物保持不同寻常的战斗力。据史料记载,日美之间发生的冲绳岛战斗中,日本的“神风特攻队”敢死队员,也称自杀性飞机队,就是服用了甲基苯丙胺后驾着战机亢奋地冲向美国舰队。

  日本士兵称甲基苯丙胺为“猫目锭”、“突击锭”或“空击锭”。二战中,日本军队大量使用甲基苯丙胺,让士兵们服用后,不知疲倦地持续战斗,甚至呈现疯狂的精神状态,都与日本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中的武士道精神有着源渊关系。这也对我们解开,为何区区小日本得以在中华大地血腥杀戮长达8年提供了一个认识角度。但愿更多的中国人能知晓这层真相。

  另外,大多中国人只知道日本用枪炮打开了中国大门,却不了解日本侵华的深层目的,本文在此展示一组数据供读者研判:

  1)日本纵毒下的东北

  1905年,日本将沙俄势力赶出东北,始对东北地区实施“毒化政策”。每年由日本输入中国的吗啡18吨之多。(此时距抗战爆发尚有32年之久。)

  1932年9月,伪满洲政府成立了鸦片专卖筹备委员会。(侵华意图渐渐显露)

  1933年,日本鸦片专卖公署成立。1940年《日本满洲国年鉴》统计,法律许可的罂粟种植面积是,1933年为941000公顷,1934年为1066000公顷,1935年为690000公顷,1936年为880000公顷,1937年为1030000公顷,1938年计划缩减为710000公顷。

  热河是当时鸦片的最大产区,据1936年10月承德宪兵队长报告,当年热河罂粟种植面积为650000亩,总收获量为10000000两。

  1932年,日伪当局的鸦片岁入为19409637元。1936年增加到37692641元。

  2)日据时期的东北吸毒人数

  1931年,东北的吸毒者有30000人(此时日本在东北施实“毒化政策”已26年)

  1933年为56894人吸毒;

  1934年为115447人吸毒;

  1935年为217060人吸毒;

  1936年为491965人吸毒;

  1937年为811005人(日本的“毒化政策”在东北已卓有成效,东三省枪炮未动,士气已丧失)

  日军第九师团的一项内部报告中,也作了与上述数字基本一致的估计:“三千万民众中有百分之三吸食鸦片,其数约达90万人。”当时日本政府指出,中国若有百分之四吸食鸦片,就必然赢得这场战争。

  3)日本占领区中国吸毒人数

  热河、察哈尔、绥远三地吸食毒品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8%,共有2240000人;

  河北、山东、山西三省吸食鸦片烟毒者约占该区总人口的8%,约为6560000人;

  河南吸毒者约有2240000人,约占总人口的7%。

  据金陵大学副校长的《南京毒物调查报告书》说,1939年的南京城内有三分之一的人被诱迫吸食鸦片、吗啡、海洛因。

  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吸毒者约占总人口的6%,约有5160000人;

  福建吸毒者约占总人口的7%,约有840000人;

  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的吸毒者约占总人口的4%,约有4480000人是烟毒患者。

  4)日本入侵期间在中国种植毒品情形

  1930年的中国鸦片年产量为12000吨;

  1939年,华北共生产鸦片4792800两,其中河北、山东、山西、河南被占领区生产的鸦片依次为262000两、2719600两、1411200两、100000两。

  据国民政府内政部调查统计,日本在占领区强迫栽种的罂粟面积有1500余万亩。服用毒品患者约有3200万人,其中3100余万人系因日本占领直接造成的结果。

  在北平,每一条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日本人开设的“白面房子”和鸦片烟馆,公开兜售“白面”、“吗啡”和“红丸” 。1939年厦门销售的鸦片有399000两。

  1940年,广州被日军占领后,新生烟馆1152家。

  2、美国军队与甲基苯丙胺

  美国军方在获知德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以及日本和德国军队动态后,很快也大量生产甲基苯丙胺。据史资记载,二战中,美国军队至少使用过200万片甲基苯丙胺。事实上,甲基苯丙胺仍是二战后美国军队作战的军需药品。1960年始,美国空军批准飞行员在作战中可以服用兴奋性药物。1972年,美国空军参长梅里尔?麦克皮克将军曾下令禁止服用兴奋剂,但飞行员们起飞前,军医会送来“提神丸”即苯丙胺;飞行员们执行任务结束后,军医会送来“入梦丸”即“替马西汀”,以便让飞行员有充足的睡眠执行第二天的任务。

  许多参加过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士兵,回到美国本土后患上各种精神神经障碍症状,学界称这种现象为“战争综合症”。而服用苯丙胺类兴奋剂对大脑组织造成的损害不应否认。

  2002年12月,美国军事法庭对两名美国空军飞行员在“阿富汗反恐战争”中“误伤多名友军”进行了审判。据媒体报载,这两名飞行员在执行任务时,服用了苯丙胺。由于这种兴奋剂的作用,使他们出现高度亢奋的状态,所以才无法冷静判断地面实情,发生了向正在阿富汗南部的坎大哈市以南的基地进行夜间实弹演习的加拿大部队投弹射击,当场造成4名加拿大军人死亡,8人受伤的惨案。两名飞行员在法庭辩解说,他们并不愿意服食苯丙胺,但因服药与爱国联系在一起,只有服从军令。然而,美国空军方面坚决否认“误伤事故”与服用苯丙胺有关。

  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1991年的海湾战争的“沙漠风暴”行动中,60%以上的飞行员服用了苯丙胺;经常执行任务的飞行员中,服药者高达96%。而海湾战争中,美军误伤友军的概率高达18%。

  据美军的一份计划称,目前美军的核心科研机构——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正在利用多种手段,希望研究出一种能让士兵7天7夜不睡觉的“不夜神”兴奋剂,用药品打造“超能战士”。

  3、德军及其希特勒吸毒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同盟国与轴心国以Pervitin注册名称将苯丙胺类物质分发到前线。像意大利的军队,纳粹军队,都配发了甲基苯丙胺给战场上的士兵以作兴奋剂之用,特别是在苏德战争时的党卫队人员及德意志国防军。John F. Kennedy 会偶尔注射。2009年初,英国专家研究发现希特勒曾长期注射毒品。

  英国滥用药品专家享利博士,潜心研究了希特勒病志后发现,为了让希特勒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希特勒的贴心医生西奥多?莫雷尔长期给希特勒注射可卡因和吗啡等毒品。每当希特勒演讲之前,为保证其兴奋状态,莫雷尔会给他注射苯丙胺类兴奋剂,而演讲结束后,再注射镇静药物。

  希特勒在二战时期所表现出的疯狂与超常思维和举止,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也许当时无法解释,但事隔几十年,再来看毒品对人类的破坏和毁灭力,令人类倒吸一口冷气。毒品与战争不无关联。

  第二个阶段:1945~1952年

  1、战后“觉醒剂”流向日本民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军需品的觉醒剂在一些国家大量合法地销售,尤其以日本最盛。战后,日本将其军队中囤积的苯丙胺类药物以片剂或针剂的方式在国内各药店和杂货店出售,价格极其便宜。此时的日本,作为战败国,举国上下极具挫败和悲观意识,一部分国民投入精力搞战后的经济建设,他们恨不能一天24小时都在工作,而觉醒剂恰恰能令
  08-23 03:00

  第二个阶段:1945~1952年

  1、战后“觉醒剂”流向日本民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军需品的觉醒剂在一些国家大量合法地销售,尤其以日本最盛。战后,日本将其军队中囤积的苯丙胺类药物以片剂或针剂的方式在国内各药店和杂货店出售,价格极其便宜。此时的日本,作为战败国,举国上下极具挫败和悲观意识,一部分国民投入精力搞战后的经济建设,他们恨不能一天24小时都在工作,而觉醒剂恰恰能令其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体力;另一部分国民,无法接受战败的事实,精神上极其沮丧,而服食觉醒剂之后,精神上有一种被麻醉的欣快和松驰感,悲伤的心情也似乎得以改变。于是,各取所需,多方所需,一付觉醒剂无意中撑起了负重累累的战后的日本,成为那个时期日本的最佳心理抚慰剂。

  据资料记载,1945年至1952年,日本吸食觉醒剂的民众高达200万人以上,出现精神障碍的吸毒者推定为20万人,成瘾者达55万人。另有史料称,那个期间日本有5%—10%,相当于300万的民众,都在吸食苯丙胺类兴奋剂。这被称为日本毒品滥用的第一次高峰,并且带动了其他国家的滥用开始。此时滥用人群,各个年龄段、各个阶层都有,相比较是以成年男性为主体。

  2、《觉醒剂取缔法》出台

  据资料显示,1946年~1950年期间,日本国内急剧上升的刑事案件,以及越来越多的精神病大都与觉醒剂使用有关。这种现象引起了法学家、心理学家及社会学家的注意。日本政府组成了专门的调查组,最终得出结论,觉醒剂不能再使用了,必须给予取缔。于是,1951年,日本政府颁布了《觉醒剂取缔法》,禁止甲基苯丙胺的生产和销售。觉醒剂在日本沉寂了近20年。

  3、战后欧美滥用因素

  甲基苯丙胺在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次滥用,日本显然是中心波段的中心。但二战后,欧美也出现了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的倾向,尤其美国军方将甲基苯丙胺在美国军队所在地出售。其实,为了防止这两种药品滥用,制药商们也想了很多对策,比如,制药的时候,往药里增加一些苦味或气味剂,但这一招很快被使用者识破,他们有的是办法去除杂味,仍然制止不了苯丙胺类药物的滥用。

  1953年,当史密斯?克莱-法兰西公司对苯丙胺类兴奋剂的专利所属权到期限后,欧美国家至少有六大公司为牟取暴利,立即大量地生产该类药品,致使欧美的滥用达到高峰。

  20世纪60年代后,觉醒剂从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传入美国的西海岸地区,使得夏威夷和南加利福尼亚州的觉醒剂滥用问题日渐严重。

  (1960年代,美国对越南长达12年的战争中,产自“金三角”的海洛因就近成为被滥用的对象。1971年,美国陆军估计美军在驻扎越南时,约有10%使用过海洛因,其中50%是严重成瘾的毒鬼。当部分黑人士兵返乡,面对充满不确定感的未来,他们带回了海洛因,作为对抗失业的缓冲,他们协助创造了黑人犯罪行业的新浪潮——贩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