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议员:台北再不努力就要被上海赶上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23:27


http://www.guancha.cn/zhaoxiangheng/2015_08_20_331275.shtml

赵祥亨:两岸青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柯文哲到上海参加双城论坛,曾和杨雄市长夜游黄浦江,随行的台北市议员不禁感慨:“第一次来这边,感觉和想象中落差蛮大,上海发展的太快,台北再不努力就要被上海赶上来了!”这倒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情,前些日子浏览观察者网,看到一条新闻:《台湾大学生到上海参观 惊呆了……》,作为台湾人,对于这类新闻总是忍不住多看两眼。原来说的是今年2月,有一群台北实践大学的学生来到上海实习,这些人中很多都是第一次踏上大陆的土地,他们要在上海生活五个月。大陆的巨大变化让他们非常震撼,在上海外滩,一群人尖叫着:“拍这个!拍那个!”“感觉我一直以来,看到的世界都很小”“台湾只有一个101,这里有好多101”。
        每年的双城论坛,青年交流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但看这些新闻,却能明显感觉到双方之间的陌生。其实这也难怪,1987年台湾解严之前,大陆在台湾人眼中只是余光中诗中描绘的浅浅乡愁。随着台湾解严后开放探亲,两岸间的乡愁渐渐少了,2008年马英九执政以来台湾在观光、求学、金融、贸易等部分全面对陆开放,交往密度达到盛况空前,但彼此的误解却仍旧深刻,尤其对于习惯使用网络的年轻世代来说,网络担任的桥梁属性不敌负面谣言的扩散,先入为主的认定对方所处的环境、成长的经验,以及表现的态度必定有许多不足,造成两岸未来的交流蒙上了一层不详的面纱。
         两岸青年价值观最大的差异是对于“祖国”的想法。大陆青年多对中华文化感到骄傲,并强调国族的伟大,台湾青年则褪去老一辈人对祖国河山的情怀,回归到对台湾本土乡情的关怀上,也因此,大陆青年习惯以较宏观的视野去看待国家和社会事务,台湾青年则对“小确幸”情有独钟,这种价值观上的差异也使得双方探讨到悬而未决的两岸“国家定位”问题时分歧颇多。
        我曾经参加过一次“统独大辩论”。在一间教室中,将学生分成赞成统一、反对统一以及无意见等三群人,主要由正反两方轮流举手发言,在统独议题上各抒己见。支持统一的多半是陆生(笔者大概是唯一站在统一论述的台生),这派论者强调中华文化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概念,并从国际法上强调台湾的定位类似于东西德或南北韩的“分裂国家”模式,反对论者则强调台湾从争取民主以来到选举“总统”的历程,认为“选举”代表着高度的“主权”象征,并认为日本二战后从未明言台湾要归还何方。
        这类辩论由于彼此间的厮杀捉对相当激烈,也能意外引出许多议题。事实上,两岸一切事务都是政治议题,两岸青年价值的差异也都出自于此。举台湾学生参与“太阳花学运”为例,笔者曾看过有张海报上张贴“支那狗”的辱骂文字,让低调支持学运的陆生感到不是滋味,即使这些陆生欣赏台生对抗政治黑箱的勇气,但仍旧无法跳脱自身被台生定位为“敌人”的身份想象。除了经济事务上,就连基本健保的人权保障等软议题,台生与陆生也多有争执,譬如针对陆生是否可以接受台湾政府的补助纳入健保,台生认为不可分享资源给陆生,这种论述对于具有社会关怀、人道情操的台生皆然,陆生对于台生小鼻子小眼睛的气度则反唇相讥,台湾的人权遇到陆生会“转弯”。

        太阳花学运时期台生将总统马英九称为“支那贱畜”

        这样的矛盾情绪,除了两岸分治的历史遗留导致之外,也有一部分来自媒体。台湾媒体在统独上的两极化,使得引导舆论、设定议题的媒体与各意识形态的政治人物互取所需,尤其在鼓吹反中情绪上,譬如《自由时报》批判国民党的同时,也嫁接了“卖台”与“亲中”的概念,使台湾读者容易陷入既定的刻板印象,当这样的思想载体遭遇到陆生来台的刺激,许多台生感到陆生是潜在威胁,甚至有第五纵队的木马屠城之想。尽管来台陆生认为台湾人普遍亲切,对充满活力的政治制度有着好感,但是在充斥民粹情绪的反中舆论下,许多陆生在来台多年后逐渐改变对台湾情有独钟的想法。
        就笔者目前接触的陆生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人,分别为友台派、反台派以及中间立场者。友台派陆生多半是来台湾短期交换的学生,因为接触时间短,对台湾的认识尚处于正面形象的认知阶段,这类陆生在来台前也充满了对台湾净土乐民的美好憧憬,并且对大陆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有所批判。在笔者的观察下,台湾提供了友台派在华人世界中另一个可能的选择;反台派的学生则较大比例是来台较长时间的交换生或是学位生,透过在台的“蹲点”,更清楚地了解到台湾媒体及政治的混乱和操弄“反中”情绪的民粹主义,因此即使过去曾对台湾有好感,但是一种身份遭到歧视的沉闷情绪,使得他们情感上更为靠向反对台湾的主体意识与分裂倾向,并相信中国大陆的崛起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正道;最后一类的中间立场者对台湾则既爱且恨,这类人能理性认识台湾的美好人事物——浓厚的人情味、舒适的生活经验、创新的文化产业,但另一方面又不满台湾的“反中”意识,转而批评这些美好人事物背后付出的代价。这三类人都处于友台和反台的光谱两端之间,共同点则都是对台湾充满好奇心。
        尽管上述的两岸青年印记看起来有点负能量,但是笔者仍亲身体验过许多值得怀念的两岸青年交流经验。譬如来自祖父老家的福建籍学弟楷元(音译),便让我看到大陆人在餐桌上的豪情与慷慨,对习惯于餐厅拆帐付款的台湾人来说,这种相互请客的概念更使饭桌增添了一份亲密感;在与曾就读于美国柏克莱大学(UC Berkeley)的另一位陆生世琳的谈话中,我则享受了一次富有逻辑思考和哲学思辨的心灵交流,从中汲取到对学问及人生的哲思,这在娱乐化和庸俗化泛滥的台湾,有如一道止渴的甘泉;在去年暑假的北京之旅中,一位北大学生马原扭转了我对大陆冷漠的刻板印象,在私下谈天时也知道许多陆生的确都爱“翻墙”上脸书,或是查查关键字,不如台生想象得那般顺服;令我印象最深的则是来自成都的她,在台湾参访期间让我们有相见恨晚之慨,虽然相隔浅浅的海湾,但是这份悸动也始终压在我内心的藏宝箱底,历久弥新。

国台办副主任叶克冬对台陆青年交流畅言“恋爱没有地区限制”

        至于两岸关系的未来将走向何处,这绝对仰赖青年之间持续的交流。两岸青年对彼此的认知虽然时常受到政治因素和媒体煽动的影响,但在相同的语言和文化之下,更多生活上的相处却也能化解敌意、消弭误解,重点只在于究竟是“求同存异”还是“求异存同”。因此,不论未来政治环境如何变化,代表希望的青年应该保持相互联系,让复杂的政治问题能够在双方更为熟悉后,取得更多共识。

http://www.guancha.cn/zhaoxiangheng/2015_08_20_331275.shtml

赵祥亨:两岸青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柯文哲到上海参加双城论坛,曾和杨雄市长夜游黄浦江,随行的台北市议员不禁感慨:“第一次来这边,感觉和想象中落差蛮大,上海发展的太快,台北再不努力就要被上海赶上来了!”这倒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情,前些日子浏览观察者网,看到一条新闻:《台湾大学生到上海参观 惊呆了……》,作为台湾人,对于这类新闻总是忍不住多看两眼。原来说的是今年2月,有一群台北实践大学的学生来到上海实习,这些人中很多都是第一次踏上大陆的土地,他们要在上海生活五个月。大陆的巨大变化让他们非常震撼,在上海外滩,一群人尖叫着:“拍这个!拍那个!”“感觉我一直以来,看到的世界都很小”“台湾只有一个101,这里有好多101”。
        每年的双城论坛,青年交流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但看这些新闻,却能明显感觉到双方之间的陌生。其实这也难怪,1987年台湾解严之前,大陆在台湾人眼中只是余光中诗中描绘的浅浅乡愁。随着台湾解严后开放探亲,两岸间的乡愁渐渐少了,2008年马英九执政以来台湾在观光、求学、金融、贸易等部分全面对陆开放,交往密度达到盛况空前,但彼此的误解却仍旧深刻,尤其对于习惯使用网络的年轻世代来说,网络担任的桥梁属性不敌负面谣言的扩散,先入为主的认定对方所处的环境、成长的经验,以及表现的态度必定有许多不足,造成两岸未来的交流蒙上了一层不详的面纱。
         两岸青年价值观最大的差异是对于“祖国”的想法。大陆青年多对中华文化感到骄傲,并强调国族的伟大,台湾青年则褪去老一辈人对祖国河山的情怀,回归到对台湾本土乡情的关怀上,也因此,大陆青年习惯以较宏观的视野去看待国家和社会事务,台湾青年则对“小确幸”情有独钟,这种价值观上的差异也使得双方探讨到悬而未决的两岸“国家定位”问题时分歧颇多。
        我曾经参加过一次“统独大辩论”。在一间教室中,将学生分成赞成统一、反对统一以及无意见等三群人,主要由正反两方轮流举手发言,在统独议题上各抒己见。支持统一的多半是陆生(笔者大概是唯一站在统一论述的台生),这派论者强调中华文化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概念,并从国际法上强调台湾的定位类似于东西德或南北韩的“分裂国家”模式,反对论者则强调台湾从争取民主以来到选举“总统”的历程,认为“选举”代表着高度的“主权”象征,并认为日本二战后从未明言台湾要归还何方。
        这类辩论由于彼此间的厮杀捉对相当激烈,也能意外引出许多议题。事实上,两岸一切事务都是政治议题,两岸青年价值的差异也都出自于此。举台湾学生参与“太阳花学运”为例,笔者曾看过有张海报上张贴“支那狗”的辱骂文字,让低调支持学运的陆生感到不是滋味,即使这些陆生欣赏台生对抗政治黑箱的勇气,但仍旧无法跳脱自身被台生定位为“敌人”的身份想象。除了经济事务上,就连基本健保的人权保障等软议题,台生与陆生也多有争执,譬如针对陆生是否可以接受台湾政府的补助纳入健保,台生认为不可分享资源给陆生,这种论述对于具有社会关怀、人道情操的台生皆然,陆生对于台生小鼻子小眼睛的气度则反唇相讥,台湾的人权遇到陆生会“转弯”。

        太阳花学运时期台生将总统马英九称为“支那贱畜”

        这样的矛盾情绪,除了两岸分治的历史遗留导致之外,也有一部分来自媒体。台湾媒体在统独上的两极化,使得引导舆论、设定议题的媒体与各意识形态的政治人物互取所需,尤其在鼓吹反中情绪上,譬如《自由时报》批判国民党的同时,也嫁接了“卖台”与“亲中”的概念,使台湾读者容易陷入既定的刻板印象,当这样的思想载体遭遇到陆生来台的刺激,许多台生感到陆生是潜在威胁,甚至有第五纵队的木马屠城之想。尽管来台陆生认为台湾人普遍亲切,对充满活力的政治制度有着好感,但是在充斥民粹情绪的反中舆论下,许多陆生在来台多年后逐渐改变对台湾情有独钟的想法。
        就笔者目前接触的陆生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人,分别为友台派、反台派以及中间立场者。友台派陆生多半是来台湾短期交换的学生,因为接触时间短,对台湾的认识尚处于正面形象的认知阶段,这类陆生在来台前也充满了对台湾净土乐民的美好憧憬,并且对大陆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有所批判。在笔者的观察下,台湾提供了友台派在华人世界中另一个可能的选择;反台派的学生则较大比例是来台较长时间的交换生或是学位生,透过在台的“蹲点”,更清楚地了解到台湾媒体及政治的混乱和操弄“反中”情绪的民粹主义,因此即使过去曾对台湾有好感,但是一种身份遭到歧视的沉闷情绪,使得他们情感上更为靠向反对台湾的主体意识与分裂倾向,并相信中国大陆的崛起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正道;最后一类的中间立场者对台湾则既爱且恨,这类人能理性认识台湾的美好人事物——浓厚的人情味、舒适的生活经验、创新的文化产业,但另一方面又不满台湾的“反中”意识,转而批评这些美好人事物背后付出的代价。这三类人都处于友台和反台的光谱两端之间,共同点则都是对台湾充满好奇心。
        尽管上述的两岸青年印记看起来有点负能量,但是笔者仍亲身体验过许多值得怀念的两岸青年交流经验。譬如来自祖父老家的福建籍学弟楷元(音译),便让我看到大陆人在餐桌上的豪情与慷慨,对习惯于餐厅拆帐付款的台湾人来说,这种相互请客的概念更使饭桌增添了一份亲密感;在与曾就读于美国柏克莱大学(UC Berkeley)的另一位陆生世琳的谈话中,我则享受了一次富有逻辑思考和哲学思辨的心灵交流,从中汲取到对学问及人生的哲思,这在娱乐化和庸俗化泛滥的台湾,有如一道止渴的甘泉;在去年暑假的北京之旅中,一位北大学生马原扭转了我对大陆冷漠的刻板印象,在私下谈天时也知道许多陆生的确都爱“翻墙”上脸书,或是查查关键字,不如台生想象得那般顺服;令我印象最深的则是来自成都的她,在台湾参访期间让我们有相见恨晚之慨,虽然相隔浅浅的海湾,但是这份悸动也始终压在我内心的藏宝箱底,历久弥新。

国台办副主任叶克冬对台陆青年交流畅言“恋爱没有地区限制”

        至于两岸关系的未来将走向何处,这绝对仰赖青年之间持续的交流。两岸青年对彼此的认知虽然时常受到政治因素和媒体煽动的影响,但在相同的语言和文化之下,更多生活上的相处却也能化解敌意、消弭误解,重点只在于究竟是“求同存异”还是“求异存同”。因此,不论未来政治环境如何变化,代表希望的青年应该保持相互联系,让复杂的政治问题能够在双方更为熟悉后,取得更多共识。
孟买已经哭晕在厕所里了
别说小小台北 就是大孟买  三年不发展  也要被我上海赶上了
“孟买再不努力,就要被上海超过了。”嘿嘿
笑死人,台北哪点比上海强了,大言不惭,还沉醉在90年代的梦境里
看这个题目我就知道三哥要躺枪了!
如此甚好,让他们自己陶醉去
恭喜台北发展到孟买水平了
巴子又在撩拔大家的笑点了。忽然觉得这种不统不独的状态挺好的,看一群婊子,精神障碍,心智未熟者冲击最高机关等等各种表演,挺逗的。想想紧酒,阿祖是自愿的,用爱发电,各种各种,比所谓的搞笑节目好看多了。
哈哈,标题是楼主摘出来的?好极好极。
湾湾你们有民主破万法。。。。大肠花美名传。。。
文章的标题有问题,其实写的个人觉得还行啊,两岸青年是该多交流多了解,而且写文章的也是统派
说句不客气的,就台湾的那批管事的,还不如CD的键盘党管用
孟买再不快点 就被 台北 超越了
一直不理解能上facebook有啥可炫耀的,YouTube google有点实际用途,非死不可这种聊天打屁的东西有什么意思
上海战力能把台湾爆出翔
十年前还很关注台湾  五年前还很关注日本  现在呵呵  台巴子一群
台北的人均gdp目前还是高于上海的,这点与孟买不能同日而语。台北由于位于地震带,建筑一般比较低矮,天际线而言比国内几个一线城市都差一些,但台北的经济还是不错,电子企业目前来说还是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两岸统一,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大陆自身发展,等到台湾的人均gdp低于大陆,当然这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科技超过美国,台湾要拒统就没有任何本钱了,包括现在心理上的拿美日壮胆。
一直不理解能上facebook有啥可炫耀的,YouTube google有点实际用途,非死不可这种聊天打屁的东西有什么意思
话说在it网站上经常看到“我们是局域网因为我们上不了yt,fb,Google”这类的评论,这逼装的,啧啧
上海房子均价快赶上台北了。

爱夫人宝宝 发表于 2015-8-22 07:41
笑死人,台北哪点比上海强了,大言不惭,还沉醉在90年代的梦境里


兄台!就算是90年代的台北也比不过上海啊!"台巴子"这个称呼就是上海人民给囼湾省的呱呱们起的。
爱夫人宝宝 发表于 2015-8-22 07:41
笑死人,台北哪点比上海强了,大言不惭,还沉醉在90年代的梦境里


兄台!就算是90年代的台北也比不过上海啊!"台巴子"这个称呼就是上海人民给囼湾省的呱呱们起的。
台北才是东方明珠,远东金融中心。
洗脑的够彻底,只要一民主,就代表先进,在禁运下你搞民主试试
我觉的收台湾不难,难的是怎么管理,收了以后一群学生天天跑政府门口抗议示威,你总不能全杀光
整个台湾省才是和上海一个级别的,区区台北也想和上海比,有侄子和伯父比年龄之喜感。
台北才是东方明珠,远东金融中心。
柯文哲给你点9999个赞!
上海人口超过了台湾总人口。
谁能把魔都和太白 面积,人口,gdp,汽车保有量等来个比较。我等小白看看
台湾和上海,谁也离不开谁,以后就是亚洲的金融中心,制造中心,上海负责汽车,飞机,卫星,等重工业,台湾负责娱乐,卫生,卖萌等无烟工业!
三年后会被深圳超过了。。
wuliaozi 发表于 2015-8-22 08:09
台北的人均gdp目前还是高于上海的,这点与孟买不能同日而语。台北由于位于地震带,建筑一般比较低矮,天际 ...
台湾历经过长期的殖民教育,大陆想用同胞爱,来获得台人的向心力,是不可能的。台湾人把大陆给的种种优惠,看成是大陆有求于台湾,反而使台湾人更看不起大陆。大陆只需要对外维持公平的原则,不必对台湾有任何特殊照顾。台北的人均gdp低于上海恐怕不是什么不可能发生的事吧?
我觉的收台湾不难,难的是怎么管理,收了以后一群学生天天跑政府门口抗议示威,你总不能全杀光
把它当国人当然难管理。当殖民地就容易了,参考英国管理香港。
自我陶醉,台湾人也就自娱自乐。
台湾这种劣等地区,还是彻底的消失的好!
你台北配和上海比,WW这种井底之蛙精神也是让人醉了.
说实话,我宁愿相信三哥的孟买(毕竟那体量在,堆也堆的起)…………
上海本地车牌就8万多人民币, 还很难拍到
话说在it网站上经常看到“我们是局域网因为我们上不了yt,fb,Google”这类的评论,这逼装的,啧啧
呵呵,墙外面也是局域网,因为上不了很多墙内的网站
台湾历经过长期的殖民教育,大陆想用同胞爱,来获得台人的向心力,是不可能的。台湾人把大陆给的种种优惠 ...
一碗水端平本来就是最好的,不光对台,对少民亦如此。不过在以前两岸严重缺乏交流时,通过适当让利,加深双方的交流和经济依赖度也是有道理的,此一时彼一时。
文章的标题有问题,其实写的个人觉得还行啊,两岸青年是该多交流多了解,而且写文章的也是统派
没看出来写文章的哪一点是统派倾向,除了他自己这么说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