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之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3:46:33
是对岸的人写的,与我们的某些史学家文风如出一辙,只不过各为其主罢了。


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之分析

作者: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劉鳳翰


前言
七七抗戰開始,中共偽裝接受國軍整編,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旋

改第十八集團軍,轄第一一五師林彪一萬四千人,第一二○師賀龍六千人,

第一二九師劉伯承八千人,陜北警備旅蕭勁光四千人,另在江南招募或招集

新四軍(葉挺、項英)10,300人,總計四萬二千人,到抗戰勝利發展到五十

多萬人。國軍由二百多萬人增到五百多萬人。

「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在過去無此名詞與說法,大家常用的是

「前線作戰」或「敵後游擊」。

因為過去中共在所統治之大陸,根本不承認有國軍抗戰之事,一切對日

作戰都是共軍所為,提到政府就說「漢奸賣國集團」、「貪污而不抵抗」等

等。但很多地方不能自圓其說,尤其是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出版

「戰史叢書」一百零二大冊,民國六十九年出齊,對中日作戰寫得非常詳實

,中共再也無法掩蓋下去,故在民國七十年(一九八一),胡耀邦任中共中央

委員會主席後,向他們的幹部說明,抗日戰爭「正面戰場」是國(民黨)軍所

打,國軍打仗佔 70%以上;「敵後戰場」是共軍所打,中共打仗佔 30%弱。

因此有「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之說。

其實,「敵後戰場」是共軍所打,也是一種不正確的說法,當時敵後國

軍留下很多的正規軍,也建立更多的游擊隊,據筆者深入研究,民國三十一

年前,敵後國軍游擊隊是共軍2.63倍,槍枝是共軍的四倍,與日軍作戰是共

軍的 402倍,此時共軍得到很大的活動空間,在游擊戰的口號下,到處強行

為收編民間地方武力,壯大自己而已。現分別說明於 P 後:



貳、正面戰場



正面戰場是指自七七抗戰開始,國軍正面與日軍激戰與決戰,它包括二

十三次(日本二十四次──涿保會戰)會戰(會戰是作戰雙方都使十萬以上

的兵力),四萬多次大小戰役,阻擋最精銳日軍的最猛烈攻擊,戰場在全國

各地,及緬甸進行;包括各行營、各戰區、各方面軍、各邊區、遠征軍等。

現扼要說明如下:



一、陸軍作戰:

1.華北戰場,以時間先後為:(1)平津作戰(民26.7.7~8.1);(2) 平

綏路東段作戰(民26.8.8.~10.16); (3) 平漢路北段作戰(民26.8.21~

11.11,日稱涿保會戰);(4)太原會戰(民26.9.11~11.8);(5)津浦路北

段作戰(民26.8.21~27.1.10);(6)徐州會戰(民27.2.3~5.28);(7)隴

海、平漢兩路中段作戰(民27.5.9~6.10);(8)晉中南作戰(民27.2.13~

3.8);(9)第一次魯南作戰(民28.6.3~9);(10)第一次晉東作戰(民28.

5.21~10.6);(11)淶源、阜平地區作戰(民28.11.3~25);(12) 呂梁山

作戰(民28.10.7~11.18);(13)五臨作戰(民29.1.21~4.1);(14)第二

次晉東南作戰(民29.4.16~6.30);(15)阜平作戰(民29.11.10~19); (16)

豫南會戰(民30.1.25~2.5);(17)垣曲以北地區作戰 (民30.3.9~15) ;

(18)晉南(中條山)會戰(民30.5.5~6.7);(19)鄭州中牟作戰(民30.10

.1~11.5);(20)濮縣作戰(民31.4.29~6.4);(21)第二次魯南作戰 (民

31.6.6~24) ;(22)第一次太行山作戰 (民31.6.11~7.1) ;(23)第二、第

三次太行山作戰 (民32.4.16~9.8) ;(24)第三次魯南作戰 (民32.5.12 ~

~19) ;(25)豫中會戰 (民33.4.17~6.17) ;(26) 豫西鄂北會戰 (民34.3

.21~5.31)等二十六次。時間自民國二十六年七七抗戰開始,到民國三十四

年五月底止,其中包括七次大會戰。其晉南(中條山)會戰,是共軍「百團大

戰」所引起日軍對國軍清剿作戰;而豫中會戰以及豫西鄂北會戰是日本一號

作戰──河南之戰。

P 2.華東戰場,亦以先後為序: P (1) 淞滬會戰(特級大會戰,長達四個月

【民26.8.13~12.13】,中國動員近七十萬兵力,日本亦近投入30萬);(2)

宣城、蕪湖作戰(民26.11.30~12.9);(3)杭州作戰(民26.12.19~25) ;

(4)蚌阜臨淮關作戰(民27.1.27~2.10);(5)第一次蘇北作戰(民27.4.24

~5.7);(6)第二次蘇北作戰(民28.10.1~19);(7)蘇浙皖邊區作戰(民

29.10.4~28);(8)蘇浙邊區作戰(民30.3.20~25); (9) 浙閩沿海作戰

(民30.4.16~9.4);(10)浙贛會戰(民31.5.15~8.30,此為美空軍轟炸日本

本土,在此一地區降落,所引起日軍報復並銷毀此一地區機場作戰);(11)

第三次蘇北作戰(民32.2.14~25);(12)太湖西南作戰(民32.10.1~11.3)

;(13)衢州作戰(民33.6.2~30);(14)閩浙沿海作戰 (民34.5.10~6.29)

等十四次,包括二次大會戰。

3.華中戰場:(1) 武漢會戰(又一個特級大會戰,時間五個月又八天【

民27.6.3~11.11】,國軍投入七十萬人,日軍投入四十一萬人);(2)鍾祥

作戰(民28.2.19~3.15);(3)南昌會戰(民28.3.17~5.12);(4)隨棗會

戰(民28.5.1~6.10);(5)第一次長沙會戰(民28.9.14~10.13);(6)棗

宜會戰(民29.5.1~7.4);(7)鄂中作戰(民29.11.25~12.1);(8) 鄂西

作戰(民30.3.3~13);(9)上高會戰(民30.3.15~4.4);(10) 第二次長

沙會戰(民30.9.7~10.19);(11)第三次長沙會戰(民30.12.24~31.1.15

);(12)大別山作戰(民31.12.19~32.1.12);(13)高安作戰(民32.2.14

~17);(14)江漢三角洲作戰(民32.2.9~4.10);(15)鄂西會戰(民32.2

.14~6.30);(16)常德會戰(民32.11.2~12.30);(17)長衡會戰(民33.

5.26~9.8,又稱第四次長沙會戰);(18)桂柳會戰(民33.9.8~12.15);

(19)湘西會戰(民34.4.9~6.7);(20)邕柳(桂西南)會戰(民34.5.21~

6.14);(21)湘桂反攻作戰(民34.6.8~日軍投降),計二十一次,會戰即

有十三次之多,可見是中日戰爭的重心在華中。

4.華南戰場:(1)廣州作戰(民27.10.12~21);(2)海南島作戰(民28

.2.10~5.7);(3)潮汕作戰(民28.6.21~9.4);(4)第一次粵北作戰(民

28.4.5~9.5);(5) 桂南會戰(民28.11.15~29.2.26,由白崇禧指揮,有

名的崑崙關大戰,時間三個月又九天);(6) 第二次粵北作戰(民28.12.22

~29.1.26);(7)粵北良口作戰(民29.5.13~6.12);(8)粵境沿岸作戰(民

30.3.3~5.4);(9)四邑作戰(民30.9.20~30);(10) 第一次惠博作戰 (民

30.5.12~25);(11)第二次惠博作戰(民31.1.25~2.9);(12)第三次粵北

作戰(民31.5.30~12.29);(13)第四次粵北作戰(民33.7.1~28);(14)

湘粵贛邊區作戰(民34.1.11~2.14);(15)贛江追擊作戰(民34.6.12~7.28)

等十五次,其中祇有桂南為大規模會戰。

5.滇緬作戰:(1)滇緬路作戰(民31.3.19~6.6);(2)緬北會戰(民32

.10.24~34.3.30);(3) 滇西作戰(民33.5.11~34.1.19);(4)緬甸作戰

(民33.7~34.6);其中緬北會戰給日軍重創。



二、陸軍作戰分析:

1.陸軍作戰八年一個月又七天,重要會戰二十三次(日本記載二十四次)

,大戰鬥1117次,小戰鬥38,931次,傷亡官兵 3,211,418人。除太原會戰有

中共三師兵力參加外,餘皆無中共人員參加。

2.第一期作戰,自七七至武漢會戰結束,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至民國

二十七年十二月十三日。包括淞滬、涿保、太原、徐州、武漢等五次會戰。

3.第二期作戰:自武漢淪陷至日軍投降:

a.第一階段:民國二十七年十二月至民國二十九年四月:有南昌、隨棗

,第一次長沙、桂南第四次會戰。

b.第二階段:民國二十九年五月至民國三十年十一月,有棗宜、豫南、

上高、晉南、第二次長沙等五次會戰。

c.第三階段:民國三十年十二月至民國三十四年九月,包括第三次長沙

、浙贛、鄂西、緬北,常德、豫中、長衡、桂柳、豫西鄂北、湘西等十次會

戰。



三、海軍作戰

抗戰開始時,中國軍艦有五十七艦,總噸約59,034噸,分第一、第二、

第三艦隊及廣東、練習艦隊。

1.沿海作戰:a.閩浙沿海戰鬥;b.粵桂沿海戰鬥。

2.沿江作戰:a.淞滬江陰戰鬥;b.馬當湖口戰鬥;c.田家鎮葛店戰鬥;

d.荊河湘河戰鬥;e.湘北作戰;f.游擊布雷。

3.陸戰隊作戰:中國海軍艦艇老舊,以劣勢裝備,沿海沿江作戰,損失

慘重,然英勇表現與布雷的成功,造成可觀的戰果。

四、空軍作戰:

開戰前中國空軍有九個大隊及一個直屬隊(統計三十二個中隊,另一空

運大隊)可供作戰飛機,實有305架。

1.第一期作戰──七七至武漢會戰結束,出戰3,281次,投彈519噸。擊

落日機227架,傷日機四十四架,炸日機一百四十架,中國損失飛機202架,

受傷飛機112架。陣亡122人,受傷 118人,失蹤十人,南京失守時,新機未

到之前,各地作戰,相當艱苦,幾乎無飛機起飛應戰。

2.第二期作戰,武漢會戰結束至抗戰勝利,因俄援、美援飛機先後到達

,中國空軍由劣勢趨於優勢。此期出動 16,261架次,投彈196噸,擊落日機

368架,傷日機 125架,中國飛機損失 256架,受傷飛機355架,陣亡飛行員

119人,受傷91人,失蹤 4人,其他受傷71人。是对岸的人写的,与我们的某些史学家文风如出一辙,只不过各为其主罢了。


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之分析

作者: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劉鳳翰


前言
七七抗戰開始,中共偽裝接受國軍整編,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旋

改第十八集團軍,轄第一一五師林彪一萬四千人,第一二○師賀龍六千人,

第一二九師劉伯承八千人,陜北警備旅蕭勁光四千人,另在江南招募或招集

新四軍(葉挺、項英)10,300人,總計四萬二千人,到抗戰勝利發展到五十

多萬人。國軍由二百多萬人增到五百多萬人。

「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在過去無此名詞與說法,大家常用的是

「前線作戰」或「敵後游擊」。

因為過去中共在所統治之大陸,根本不承認有國軍抗戰之事,一切對日

作戰都是共軍所為,提到政府就說「漢奸賣國集團」、「貪污而不抵抗」等

等。但很多地方不能自圓其說,尤其是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出版

「戰史叢書」一百零二大冊,民國六十九年出齊,對中日作戰寫得非常詳實

,中共再也無法掩蓋下去,故在民國七十年(一九八一),胡耀邦任中共中央

委員會主席後,向他們的幹部說明,抗日戰爭「正面戰場」是國(民黨)軍所

打,國軍打仗佔 70%以上;「敵後戰場」是共軍所打,中共打仗佔 30%弱。

因此有「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之說。

其實,「敵後戰場」是共軍所打,也是一種不正確的說法,當時敵後國

軍留下很多的正規軍,也建立更多的游擊隊,據筆者深入研究,民國三十一

年前,敵後國軍游擊隊是共軍2.63倍,槍枝是共軍的四倍,與日軍作戰是共

軍的 402倍,此時共軍得到很大的活動空間,在游擊戰的口號下,到處強行

為收編民間地方武力,壯大自己而已。現分別說明於 P 後:



貳、正面戰場



正面戰場是指自七七抗戰開始,國軍正面與日軍激戰與決戰,它包括二

十三次(日本二十四次──涿保會戰)會戰(會戰是作戰雙方都使十萬以上

的兵力),四萬多次大小戰役,阻擋最精銳日軍的最猛烈攻擊,戰場在全國

各地,及緬甸進行;包括各行營、各戰區、各方面軍、各邊區、遠征軍等。

現扼要說明如下:



一、陸軍作戰:

1.華北戰場,以時間先後為:(1)平津作戰(民26.7.7~8.1);(2) 平

綏路東段作戰(民26.8.8.~10.16); (3) 平漢路北段作戰(民26.8.21~

11.11,日稱涿保會戰);(4)太原會戰(民26.9.11~11.8);(5)津浦路北

段作戰(民26.8.21~27.1.10);(6)徐州會戰(民27.2.3~5.28);(7)隴

海、平漢兩路中段作戰(民27.5.9~6.10);(8)晉中南作戰(民27.2.13~

3.8);(9)第一次魯南作戰(民28.6.3~9);(10)第一次晉東作戰(民28.

5.21~10.6);(11)淶源、阜平地區作戰(民28.11.3~25);(12) 呂梁山

作戰(民28.10.7~11.18);(13)五臨作戰(民29.1.21~4.1);(14)第二

次晉東南作戰(民29.4.16~6.30);(15)阜平作戰(民29.11.10~19); (16)

豫南會戰(民30.1.25~2.5);(17)垣曲以北地區作戰 (民30.3.9~15) ;

(18)晉南(中條山)會戰(民30.5.5~6.7);(19)鄭州中牟作戰(民30.10

.1~11.5);(20)濮縣作戰(民31.4.29~6.4);(21)第二次魯南作戰 (民

31.6.6~24) ;(22)第一次太行山作戰 (民31.6.11~7.1) ;(23)第二、第

三次太行山作戰 (民32.4.16~9.8) ;(24)第三次魯南作戰 (民32.5.12 ~

~19) ;(25)豫中會戰 (民33.4.17~6.17) ;(26) 豫西鄂北會戰 (民34.3

.21~5.31)等二十六次。時間自民國二十六年七七抗戰開始,到民國三十四

年五月底止,其中包括七次大會戰。其晉南(中條山)會戰,是共軍「百團大

戰」所引起日軍對國軍清剿作戰;而豫中會戰以及豫西鄂北會戰是日本一號

作戰──河南之戰。

P 2.華東戰場,亦以先後為序: P (1) 淞滬會戰(特級大會戰,長達四個月

【民26.8.13~12.13】,中國動員近七十萬兵力,日本亦近投入30萬);(2)

宣城、蕪湖作戰(民26.11.30~12.9);(3)杭州作戰(民26.12.19~25) ;

(4)蚌阜臨淮關作戰(民27.1.27~2.10);(5)第一次蘇北作戰(民27.4.24

~5.7);(6)第二次蘇北作戰(民28.10.1~19);(7)蘇浙皖邊區作戰(民

29.10.4~28);(8)蘇浙邊區作戰(民30.3.20~25); (9) 浙閩沿海作戰

(民30.4.16~9.4);(10)浙贛會戰(民31.5.15~8.30,此為美空軍轟炸日本

本土,在此一地區降落,所引起日軍報復並銷毀此一地區機場作戰);(11)

第三次蘇北作戰(民32.2.14~25);(12)太湖西南作戰(民32.10.1~11.3)

;(13)衢州作戰(民33.6.2~30);(14)閩浙沿海作戰 (民34.5.10~6.29)

等十四次,包括二次大會戰。

3.華中戰場:(1) 武漢會戰(又一個特級大會戰,時間五個月又八天【

民27.6.3~11.11】,國軍投入七十萬人,日軍投入四十一萬人);(2)鍾祥

作戰(民28.2.19~3.15);(3)南昌會戰(民28.3.17~5.12);(4)隨棗會

戰(民28.5.1~6.10);(5)第一次長沙會戰(民28.9.14~10.13);(6)棗

宜會戰(民29.5.1~7.4);(7)鄂中作戰(民29.11.25~12.1);(8) 鄂西

作戰(民30.3.3~13);(9)上高會戰(民30.3.15~4.4);(10) 第二次長

沙會戰(民30.9.7~10.19);(11)第三次長沙會戰(民30.12.24~31.1.15

);(12)大別山作戰(民31.12.19~32.1.12);(13)高安作戰(民32.2.14

~17);(14)江漢三角洲作戰(民32.2.9~4.10);(15)鄂西會戰(民32.2

.14~6.30);(16)常德會戰(民32.11.2~12.30);(17)長衡會戰(民33.

5.26~9.8,又稱第四次長沙會戰);(18)桂柳會戰(民33.9.8~12.15);

(19)湘西會戰(民34.4.9~6.7);(20)邕柳(桂西南)會戰(民34.5.21~

6.14);(21)湘桂反攻作戰(民34.6.8~日軍投降),計二十一次,會戰即

有十三次之多,可見是中日戰爭的重心在華中。

4.華南戰場:(1)廣州作戰(民27.10.12~21);(2)海南島作戰(民28

.2.10~5.7);(3)潮汕作戰(民28.6.21~9.4);(4)第一次粵北作戰(民

28.4.5~9.5);(5) 桂南會戰(民28.11.15~29.2.26,由白崇禧指揮,有

名的崑崙關大戰,時間三個月又九天);(6) 第二次粵北作戰(民28.12.22

~29.1.26);(7)粵北良口作戰(民29.5.13~6.12);(8)粵境沿岸作戰(民

30.3.3~5.4);(9)四邑作戰(民30.9.20~30);(10) 第一次惠博作戰 (民

30.5.12~25);(11)第二次惠博作戰(民31.1.25~2.9);(12)第三次粵北

作戰(民31.5.30~12.29);(13)第四次粵北作戰(民33.7.1~28);(14)

湘粵贛邊區作戰(民34.1.11~2.14);(15)贛江追擊作戰(民34.6.12~7.28)

等十五次,其中祇有桂南為大規模會戰。

5.滇緬作戰:(1)滇緬路作戰(民31.3.19~6.6);(2)緬北會戰(民32

.10.24~34.3.30);(3) 滇西作戰(民33.5.11~34.1.19);(4)緬甸作戰

(民33.7~34.6);其中緬北會戰給日軍重創。



二、陸軍作戰分析:

1.陸軍作戰八年一個月又七天,重要會戰二十三次(日本記載二十四次)

,大戰鬥1117次,小戰鬥38,931次,傷亡官兵 3,211,418人。除太原會戰有

中共三師兵力參加外,餘皆無中共人員參加。

2.第一期作戰,自七七至武漢會戰結束,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至民國

二十七年十二月十三日。包括淞滬、涿保、太原、徐州、武漢等五次會戰。

3.第二期作戰:自武漢淪陷至日軍投降:

a.第一階段:民國二十七年十二月至民國二十九年四月:有南昌、隨棗

,第一次長沙、桂南第四次會戰。

b.第二階段:民國二十九年五月至民國三十年十一月,有棗宜、豫南、

上高、晉南、第二次長沙等五次會戰。

c.第三階段:民國三十年十二月至民國三十四年九月,包括第三次長沙

、浙贛、鄂西、緬北,常德、豫中、長衡、桂柳、豫西鄂北、湘西等十次會

戰。



三、海軍作戰

抗戰開始時,中國軍艦有五十七艦,總噸約59,034噸,分第一、第二、

第三艦隊及廣東、練習艦隊。

1.沿海作戰:a.閩浙沿海戰鬥;b.粵桂沿海戰鬥。

2.沿江作戰:a.淞滬江陰戰鬥;b.馬當湖口戰鬥;c.田家鎮葛店戰鬥;

d.荊河湘河戰鬥;e.湘北作戰;f.游擊布雷。

3.陸戰隊作戰:中國海軍艦艇老舊,以劣勢裝備,沿海沿江作戰,損失

慘重,然英勇表現與布雷的成功,造成可觀的戰果。

四、空軍作戰:

開戰前中國空軍有九個大隊及一個直屬隊(統計三十二個中隊,另一空

運大隊)可供作戰飛機,實有305架。

1.第一期作戰──七七至武漢會戰結束,出戰3,281次,投彈519噸。擊

落日機227架,傷日機四十四架,炸日機一百四十架,中國損失飛機202架,

受傷飛機112架。陣亡122人,受傷 118人,失蹤十人,南京失守時,新機未

到之前,各地作戰,相當艱苦,幾乎無飛機起飛應戰。

2.第二期作戰,武漢會戰結束至抗戰勝利,因俄援、美援飛機先後到達

,中國空軍由劣勢趨於優勢。此期出動 16,261架次,投彈196噸,擊落日機

368架,傷日機 125架,中國飛機損失 256架,受傷飛機355架,陣亡飛行員

119人,受傷91人,失蹤 4人,其他受傷71人。
敵後戰場



一、中共的敵後戰場

中共所指的「敵後戰場」是從七七事變後,他們以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為名義,所建立的敵後游擊區與游擊根據地。它包括:

1.以中共中央軍委(八路軍總部)為主的陝甘寧邊區,由毛澤東、朱德

、劉少奇等主持。

2.以第一二○師(賀龍、蕭克、關向應)暨晉西北──晉綏軍區。所轄

軍區一再改變,最後為A.呂梁軍區──第三、四、七、八、軍分區;B.雁門

軍區,第二、五、六、十一軍分區;綏蒙軍區。

3.以第十八集團軍前防指揮部暨第一二九師(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

暨晉冀魯豫軍區:A.太行軍區──第1~8軍分區;B.太岳軍區──第1~5軍

分區;C.冀南(冀魯豫)軍區:第1~11軍分區,D.河南軍區──第 1~6支

隊,豫西支隊(各軍分區一直在調整)。

4.以第一一五師(羅榮恆)暨山東軍區。A.濱海軍區;B.魯中軍區;C.

魯南軍區;D.勃海軍區;E.膠東軍區;各轄若干小軍區。

5.以聶榮臻為首的晉察冀軍區:A.冀晉軍區──第2~5軍分區;B.冀中

軍區──第 6~10軍分區;C.冀察軍區──第11~13軍區;冀熱遼軍區──

第14~18軍分區。

6.新四軍以陳毅、饒敕石為首各軍區:A.蘇浙軍區(粟裕)──第1~2

軍分區;B.蘇中軍區(第一師、葉飛)──第一、三、四軍分區;C.淮南軍

區(第二師、羅炳輝)──路東、路西(津浦)軍分區;D.蘇北軍區(第三

師、黃克誠,第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系統)──鹽埠軍分區;E.淮北軍區(第

四師、張愛萍)──第一、二、三軍分區;F.鄂豫皖湘贛軍區(第五師、李

先念,自成系統)──第1~5軍分區;G.皖江軍區(第七師、譚希林)。

這是一九四五年初中共所創建敵後基地,也是八年抗戰中他們所指的敵

後戰場。

在中共敵後戰場上,他們自己的作戰統計:

(1)第一一五師暨山東軍區五十三次:1.魯南地區反「掃蕩」戰役(1939

,6.1~7);2.魯中淄河反頑襲擊國軍地方游擊隊戰役(19398.23~31,按:

反頑,頑指頑固派,即留在敵後國軍);3.魯西討伐石友三戰役(1940,3~5)

;4.魯南反「掃蕩」戰役(1940.4.14~5);5.魯西春季反「掃蕩」戰役 (19

41.1.11~2.10);6.臨費戰役(1941.3.22~25);7.青口戰役(1941.3.1

9~29);8.膠東反頑戰役(1941.3.15~7.28);9.北沂蒙反頑戰役(1941

.10.8~10);10.沂蒙山區反「掃蕩」戰役(1941.11.2~12月下旬);11.

膠東春季反「掃蕩」戰役(1942.3.22~4.3);12.甲子山三次反頑戰役(1942

.8.14~12.29);13.沂蒙山區反拉網「掃蕩」戰役(1942.10.26~11.10);

14.海陵戰役(1942.11.3~11);15.膠東冬季反拉網大「掃蕩」戰役(1942

.11.21~12.24);16.郯城戰役(1943.1.11~25);17.清河區夏季反「蠶

食」戰役(1943.7~9);18.渤海區反敵搶麥「掃蕩」戰役 (1943.6.4~7)

;19.沂魯山區和諸日莒山區戰役 (1943.7.4~8.2);20.清河區冬季反「掃

蕩」戰役(1943.11.18~12.10);21.魯南討伐劉桂棠戰役(1943.11.15);

22.贛榆戰役(1943.11.19~22);23.魯中區第二次討伐吳化文戰役 (1943

.12.4~8);24.山東春季攻勢戰役(1944.1.15~4.15);25.魯中區第三次

討伐吳化文戰役(1944.3.25~4.20);26.魯南區討伐榮子恆戰役(1944.5

.1~5);27.濱海區討伐李永平戰役(1944.7.23~8.4);28.沂水戰役(1944

.8.15~17) ;29.利津戰役 (1944.7.11~17) ;30.濱海區反「掃蕩」戰役

(1944.8.19~29);31.魯中區葛莊戰役(1944.9.3~6);32.膠東區秋季攻勢

戰役(1944.8.18~9.23);33.渤海區秋季攻勢戰役 (1944.8.24~10月底)

;34.莒縣戰役(1944.11.14~29);35.泗水戰役(1945.2.1~3);36.膠

東討伐趙保原戰役(1945.2.11~19) ;37.蒙陰戰役(1945.3.8~10) ; 38.

渤海區討伐張景月戰役(1945.4.15~8.15) ; 39.山東五月反「掃蕩」戰役

(1945.5.1月底);40.魯南討伐張元里戰役 (1945.5.17~25);41.魯中討伐

厲文禮戰役(1945.6.5~27);42.蒲濱戰役(1945.6.10~17);43. 平度

西戰役(1945.6.26~29);44.諸(城)、高(密)、安(邱)戰役(1945

.7.15~30);45.膠東討伐王豫民戰役(1945.7.19~22);46.魯南討伐申

從周戰役(1945.8.5~11);47.諸城戰役(1945.9.5~8);48. 嶧縣戰役

(1945.9.7~8);49.平度戰役(1945.9.7~10);50.商河戰役(1945.9.

5~26);51.臨沂戰役(1945.8.16~9.11);52.無棣戰役 (1945.9.13~17)

;53.泊兒鎮戰役(1945.11.24~12.29);以上有十六次是主動偷襲國軍,

「頑」是國軍的代名詞,石友三、劉桂棠、吳化文、榮子恆、李永平、趙保

原、張景月、張元里、厲文禮、王豫民、申從周等人,非國軍正規軍軍師長

,即游擊隊司令。(詳後)

(2) 第一二○師暨晉綏軍區十一次:1.收復晉西北七城戰役(1938.2.22

~4.1) ;2.討伐張蔭梧戰役(1939.6.21~22);3.晉西北春季反「掃蕩」

戰役(1940.2月下旬~3月下旬);4.晉西北夏季反「掃蕩」戰役(1940.6.

7~7月初);5.晉西北冬季反「掃蕩」戰役(1940.12.14~1941.1);6.晉

西北春季反「掃蕩」戰役(1942. 1月底~3月初);7.晉西北秋季反「掃蕩

」戰役(1943.9~10);8.晉綏秋季攻勢戰役(1944.8~9);9. 晉綏春季

攻勢戰役(1945.2~4);10.晉綏夏季攻勢戰役(1945.6~8);11.晉綏對

日大反攻戰役(1945.8.11~9月初);其中河北民軍司令張蔭梧,後被共軍

攻擊消滅。

(3) 第一二九師暨晉冀魯豫軍區五十一次:1.晉東南反敵九路圍攻戰役

(1938.4.10~27);2.晉東南反「掃蕩」戰役(1939.7.8~8月下旬);3.邯

(鄲)、長(治)戰役(1939.12.8~26);4.冀南反頑戰役(1940.2.99~16)

;5.冀魯豫邊反頑戰役(1940.3.4~4.8);6.磁(縣)、武(安)、涉(縣) 、

林(縣)戰役,攻擊河北省政府鹿鍾麟,後國軍朱懷冰部,(1940.3.5~11)

;7.白(圭)、晉(城)戰役(1940.5.5~6);8. 冀魯豫邊反「掃蕩」戰

役(1940.6.5~18);9.晉家山戰役,攻擊國軍第61軍陳長捷部,(1940.7

.2~9);10.冀南反頑戰役(1940.7.10~12月下旬);11.正太路西段戰役

(1940.8.20~9.6);12.榆遼戰役(1940.9.23~10.4);13. 晉東南反「掃

蕩」戰役(1940.10.6~11月底);14.冀魯豫邊區「四‧一二」反「掃蕩」

戰役(1940.4.12~19);15.冀魯豫夏季攻勢戰役(1941.7~8月底);16.

趙城、合鹿反頑戰役(1941.8.12~17);17.冀南秋季破擊戰役(1941.8.31

~9.11);18.邢(臺)、沙(河)、永(年)戰役(1941.8~9月上旬);

19.太岳區反「掃蕩」戰役(1941.9.22~10.18);20.太行區冬季反「掃蕩」

戰役(1941.10.31~11.20);21.破擊平漢線戰役(1942.2.3~25);22.

太岳區春季反「掃蕩」戰役(1942.2.3~25);23. 太行區春季反「掃蕩」

戰役(1942.2.3~3.2);24.浮翼戰役,與國軍第六十一軍陳長捷作戰,(19

42.4.15~19);25.冀南「四‧二九」反「掃蕩」戰役(1942.4.29);26.

太行區夏季反「掃蕩」戰役(1942.5.19~6.19);27.冀魯豫夏季攻勢戰役

(1942.7~8);28.太行、太岳秋末反「掃蕩」戰役(1942.10.20~11.6);

29.冀魯豫反頑戰役(1942.10.25~31);30.長期圍困沁源戰役(1942.10

~1944年底);31.成安、臨漳戰役(1942.11.3~11);32. 太行五月反「掃

蕩」戰役(1943.5.5~16);33.冀魯豫反頑戰役(1943.6.19~8.10); 34.

朝南戰役(1943.7.5~11);35.衛南戰役(1943.7.30~8.19);36. 林南

戰役(1943.8.18~26);37.冀魯豫秋季反「掃蕩」戰役(1943.9.21~11.

13);38.太岳區秋季反「掃蕩」戰役(1943.10.1~11.22);39.浮翼反頑

戰役(1944.4.28~6.24);40.昆張戰役(1944.5.11~17);41.太岳第一

次豫北戰役(1944.6.12~9.2);42.冀魯豫湖西討頑戰役(1944.7.30~9.

27);43.青浮戰役,與國軍第61軍作戰,(1944.9.8~18);44.冀魯豫反

頑戰役(1944.11.10~14);45.冀魯豫冬季攻勢 (1944.12.5~1945.1.23)

;46.道清戰役(1945.1.21~4.1);47.豫北戰役,與閻錫山(1945.4.4~

4.30);48.南樂戰役(1945.4.15~27);49.東平戰役(1945.5.17~24);

50.安陽戰役(1945.6.29~7.9);51.冀魯豫夏季攻勢戰役(1945.6月中旬

~7月底);以上有12次對國軍主動攻擊。

(4) 晉察冀軍區四十四次:1. 平型關大捷(1937.9.23~25,此屬正面

戰場);2.晉察冀軍區反敵八路圍攻戰役(1937.11~12);3. 第一次出擊

平漢線戰役(1938.2.9~16);4.易淶戰役(1938.3.10~4.11);5. 第二

次出擊平漢線戰役(1938.4.27~5.9);6.第三次出擊平漢線戰役(1938.7

.6~8);7.冀中春季反「掃蕩」戰役(1938.2~4);8.晉察冀反圍攻戰役

(1938.9~11);8.冀中第一次反圍攻戰役(1938.11.12~12.9);9.冀中第

二次反圍攻戰役(1938.12.21~1939.1.24);10.冀中第三次反圍攻戰役 (19

39.1.25~2.4);11.冀中第四次反圍攻戰役(1939.2.9~月底);12.冀中

第五次反圍攻戰役(1939.3);13.易(縣)、滿(城)、徐(水)戰役(1939.7.

9~27);14.北岳區冬季反「掃蕩」戰役(1939.10.8~12月底);15.平西

春季反「掃蕩」戰役(1940.3.9~22);16.冀中反敵全面「掃蕩」戰役(1940

.4~5月底);17.冀中「青紗帳」戰役(1940.6.25~8.10);18.正太路東

段戰役(1940.8.20~9.10);19.淶靈戰役(1940.9.22~10.10);20. 任

(邱)、河(間)、大(城)、肅(縣)戰役(1940.10.1~20);(以上18

─20為百團大戰;21.北岳冬季反「掃蕩」戰役(1940.11.9~12.27);22.

冀中冬季攻勢戰役(1940.11.15~12.7);23.冀東反「掃蕩」戰役(1941.

5~6);24.冀中春季反「掃蕩」戰役(1941.2.16~6);25.冀東夏季反「

掃蕩」戰役(1941.6~7月中旬);26.冀東夏季反「掃蕩」戰役(1941.6~

7月中旬);27.冀中「青紗帳」出擊戰役(1941.7.22~8月底);28.晉察

冀粉碎日軍「百萬大戰」戰役(1941. 8.12~10.19);29.冀東打擊偽治安

軍戰役(1941.11.14~1942.2.7);30.冀東反清鄉反合圍戰役(1942.4~7

月中旬);31.平北反「掃蕩」戰役(1942.4~8月中旬);32. 冀中「五一

反掃蕩」戰役(1942.5.1~6月底);33.冀東夏季反「掃蕩」戰役(1942.8

.1~26);34.晉察冀春季反「蠶食」戰役(1943.1.20~4月中旬);35.北

岳區反敵輾轉「掃蕩」戰役(1943.4.19~5.18);36.冀東「青紗帳」攻勢

戰役(1943.7~9);37.北岳區冬季反「掃蕩」戰役(1943.9.16~12.15);

38.冀中「青紗帳」戰役(1943.7~9);39.冀東冬季反「掃蕩」戰役(1944.9

.15~1945.1);40.冀中冬季攻勢戰役(1944.10~12月底);41.冀中蒿(城)

、正(定)、新(樂)地區反敵分割戰役(1944.12.23~1945. 1.13);42. 冀

東反「掃蕩」戰役(1945.2~6);43.冀中春季攻勢中的四個戰役(1945.4

.13~6.1);44.晉察冀夏季攻勢中的四個戰役(1945.5.12~7月底);

(5) 新四軍暨所轄各軍師各軍區三十三次:1.南繁戰役(1940.4.23~5

.3);2.淮寶反頑戰役(1940.8.2~28);3.黃橋戰役(1940.10.1~6,主

動消滅國軍八十九軍【轄第33師、第 117師】及國軍獨立第六旅);4.曹甸

戰役(1940.11.29~12.15,與國韓德勤部,第112師,及桂系留蘇部隊作戰)

;5.討伐李長江戰役(1941.2.15~21);6.蘇北反「掃蕩」戰役(1941.7.

18~8.20);7.陳道口戰役(1941.10.14~21,與國軍湯恩伯部作戰);8.

鄂東反頑戰役(1942.1.19~2.23);9.鄂東第二次反頑戰役(1942.8.31~

9.1);10.皖北反頑戰役(1942.10.26~11.3);11.鹽阜地區春季反「掃蕩」

戰役(1943.2.12~4.14);12.蘇南反頑戰役(1943.3.28~4.15);13.淮

海區夏季攻勢戰役(1943.4~6);14.鄂東反「磨擦」戰役(1943.6月上旬

~8月底,與國軍李品仙部作戰);15.車橋戰役(1944.3.5~6);16.高揚

戰役(1944.4.19~5.4);17.蘇中反「清鄉」戰役(1944.5.15~ 7月上旬)

18.蘇中軍區反頑戰役(1944.9.19~10.31);19.渦北反頑戰役(1944.10.

14~30,又名西進戰役);20.淮南反頑戰役(1944.11.14~20);21.蘇北

軍區反「掃蕩」戰役(1944.12.3~14);22.天目山第一次反頑戰役(1945

.2.14~18);23.天目山第二次反頑戰役(1945.3.1~27);24. 淮南津浦

路西反頑戰役(1945.4.14~23); 25.宿南戰役(1945.5.21~7.1);26.

阜寧戰役(1945.4.24~26);27.新登戰役(1945.5.29~6.2); 28.天目

山第三次反頑戰役(1945.5.29~6.23);29.睢寧戰役(1945.6.19~7.7);

30.兩淮戰役(1945.9.6~22);31.鹽城戰役(1945.10.31~11.11);32.

高郵戰役(1945.12.19~26);33.隴海路東段戰役(1946.1.11~12);

以上有十六次主動攻擊國軍。總計 199次。其中一次是正面作戰(平型

關),主動攻擊國軍45次,真正與日軍作戰154次。



二、國軍的敵後戰場

1.國軍敵後游擊隊來源:

A.國軍留在後防的正規部隊,後來並建立魯蘇戰區(于學忠),冀察戰

區(鹿鍾麟),後豫鄂邊區游擊總司令(李品仙);B.流散軍人;C.各省政府

或專員公署的保安旅或保安團;D.地方士紳──如河北民軍張蔭梧,豫南游

擊第三縱隊司令別廷芳等;E.失意軍人,如第四戰區粵桂邊區總指揮蔡廷楷

,游擊總司令香翰屏,第七戰區游擊縱隊司令李福林;冀察戰區游擊指揮官

孫良誠,蘇魯戰區第二游擊統指揮李明揚,第五戰區豫鄂邊區總指揮鮑剛,

第一戰區游擊第縱隊司令魏鳳樓;第八戰區游擊總司令張礪生等多人。F.各

縣保衛團與鄉自衛隊;G.綠林英雄等等。

2.國軍游擊隊的人數:

民國二十七年十二月,約八十萬人以上,後被中共(反頑作戰)乘機吃掉

,至民國二十九年十二月,仍有約六十一萬,長短槍 314,894支,輕重機槍

3,991挺,各種火砲 311門,馬匹 15,440匹。每月餉款三百七十餘萬元。因

待遇較正規軍差,物價高漲,部份自己設法解決。

此時八路軍實有 204,499,長短槍 82,773枝,另新四軍 40,000人。

3.國軍游擊隊戰鬥序列,配屬各戰區: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民國29年底國軍所轄游擊部隊:

A.豫皖邊區游擊總指揮孫桐萱(兼),豫東游擊司令杜淑,指揮:五路

自衛軍;六個游擊縱隊;六個游擊支隊;一個民軍;一個民軍支隊。

B.豫南游擊總指揮田鎮南,指揮:三個游擊縱隊;三個游擊支隊;一個

游擊隊。

C.豫北游擊司令張喬齡(後黃鼎新),指揮:五個游擊支隊。

D.戰區直轄:十八個游擊縱隊;十三個游擊支隊。

E.河南省保安司令方策(代)。

F.鐵路破壞總隊劉文松。

以上豫皖、豫東、豫南、豫北及戰區直轄等指揮單位,五路自衛軍,二

十七個游擊縱隊,二十八個游擊支隊。及河南省保安團隊,鐵路破壞總隊,

與山東民軍一個支隊、河北第三區(行政專員區)民軍。是一支龐大的游擊

勢力。且內部孫桐萱(第三集團軍總司令)、田鎮南(前第三十軍軍長)為

正規軍官外,魏鳳樓、杜淑、別廷芳皆在地方上頗負盛名人士。

民國三十一年十二月,將游擊部隊,除戰區直轄外,改由各正規軍部指

揮:

A.戰區直轄:七個游擊縱隊;三個獨立支隊;一個游擊支隊。

B.第九軍陳瑞河,轄:一個游擊縱隊;三個獨立支隊。

C.第二十七軍范漢傑,轄:一個游擊縱隊;一個獨立支隊。

D.第三集團軍總司令孫桐萱,轄:一個游擊縱隊;二個獨立支隊。

E.第三十六集團軍李家鈺,轄:河北游擊司令,河北民軍總指揮。

F.第四集團總司令孫蔚如,轄:四個游擊縱隊;二個獨立支隊。

G.太行游擊(第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龐炳勛,轄:七個游擊縱隊;三

個獨立支隊;二個游擊支隊。

H.第三十一集團軍湯恩伯,轄:三個游擊縱隊。

I.第十四集團軍劉茂恩,轄:一個獨立支隊。

J.中條游擊區總司令高桂滋,轄:二個游擊縱隊。

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

A.第四集團軍孫蔚如,轄:一個游擊支隊。

B.第六集團軍陳長捷,轄:二個游擊縱隊,三個保安司令。

C.第七集團軍趙承綬,轄:一個游擊司令,五個保安司令。

D.第八集團軍孫楚,轄:二個保安司令。

E.第十四集團軍劉茂恩,轄:一個游擊縱隊。

F.陝東河防游擊縱隊司令王裕民,轄:二個游擊支隊。

G.戰區直轄:游擊總指揮楊愛源,指揮:七個游擊縱隊,和十個游擊支

隊。

民國三十年至民國三十二年間之變化:

A.陝東河防游擊司令王裕民,轄:三個游擊支隊。

B.河北民軍總指揮喬明禮。

C.游擊總指揮部:總指揮楊愛源,轄:六個游擊縱隊;二個游擊支隊。

D.第三游擊司令張甲青。

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民國二十八年一月至民國二十九年底。

(1) 第十集團軍劉建緒指揮:

A.福建保安司令陳儀:保安旅五個旅。

B.第十集團軍劉建緒:一個挺進縱隊。

C.第十集團軍第九十一軍宣鐵吾:浙江保安二個縱隊。

D.第十集團軍副總司令兼溫台寧守備總指揮俞濟時,四個縱隊,一個支

隊。

E.第十軍軍長李玉堂,一個縱隊,一個支隊。

(2) 戰區直轄:

A.第一游擊區總指揮陶廣,一個縱隊,三個支隊。

B.第二游擊區總指揮顧祝同(兼),二個縱隊。

C.南京行動總隊徐禧。

(3) 游擊總司令、浙江保安司令、浙江省國民抗敵自衛團總司令黃紹竑

,轄:

A.浙江省國民抗敵自衛團,四個縱隊,七個支隊。

B.諸嵊新寧游擊總隊翁光輝。

C.浙江全部保安團隊;江西東部保安團隊;江蘇南部保安團隊。

民國三十年至民國三十二年之演變:

A.第一○○軍劉廣濟(後施中誠);一個保安團,海軍佈雷隊;

B.第一游擊區總指揮陶廣,三個縱隊,二個支隊,三個別動隊;

C.第二游擊區總指揮上官雲相(兼),一個縱隊,二個總隊,三個教導

團,六個支隊及淞滬、南京,蘇常行動總隊。

C.四明山游區指揮官陳天僑,四個支隊。

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

A.第十六集團軍總司令鄧龍光指揮,西江挺進司令;

B.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吳奇偉,指揮:二個挺進縱隊;

C.挺進縱隊司令陳侃,轄:三個支隊。

D.廣東保安司令李漢魂,轄:五個保安旅。

E.游擊縱隊總指揮香翰屏,第三、四游擊區司令。

F.第一、二、五、六區游擊縱隊司令李福林。

G.第二十六集團軍(後改粵桂邊區)總司令蔡廷楷指揮,轄:三個挺進

縱隊,七個游擊區司令。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

A.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一個支隊。

B.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李品仙,一個縱隊,一個支隊。

C.第十一集團軍第九十二軍軍長李仙洲指揮,三個縱隊。

D.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指揮:四個游擊區司令,三個縱隊,一個

支隊。

E.豫鄂皖邊區游擊總司令廖磊,十五個縱隊,十五個支隊。

F.長江上游江防司令部郭懺指揮,四個游擊縱隊。

G.戰區直轄:三個縱隊,二個支隊。

民國三十二年間的變化:

A.第二十九集團軍總司令王纘緒,指揮:三個支隊。

B.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指揮:十個縱隊,九個支隊。

C.豫鄂邊區游擊總指揮王仲廉,指揮:二個縱隊。

D.豫鄂皖邊區總指揮李品仙,指揮:十四個縱隊,四個支隊。

E.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馮治安,指揮:一個縱隊。

F.第二十二集團軍總司令孫震,指揮:一個支隊。

G.第一二八師師長王勁哉,指揮:一個支隊。

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陳誠,計有三個縱隊,二個支隊。

第七戰區:司令長官余漢謀

A.第十二集團軍余漢謀(兼),指揮:一個縱隊,二個支隊。

B.暫編第二軍鄒洪,四個縱隊,一個支隊。

C.廣東保安司令李漢魂,六個保安團。

D.第三十五集團軍總司令鄧龍光,四個縱隊,一個支隊。

第八戰區,司令長官朱紹良,民國二十九年底,國軍游擊部隊:

A.第十七集團軍總司令馬鴻逵,指揮:三個支隊。

B.傅作義副司令長官,指揮:三個支隊,二個旅。

C.東北挺進軍(騎兵軍)總司令馬占山,指揮:熱河先遣軍。

D.綏西指揮官傅作義,指揮:三個游擊師,三個縱隊,一個旅,三個支

隊。

E.蒙藏部隊,七個單位(一單位數十人至數百人)。

民國三十一年中之演變:

A.綏西游擊部隊,戰區直轄。

B.蒙藏部隊,戰區直轄。

民國三十一年中之後實況:

A.第三十四集團軍總司令胡宗南,指揮:一個縱隊,二個團。

B.傅作義副長官,指揮:九個縱隊,東北挺進軍。

第九戰區,薛岳,民國二十九年底,國軍游擊部隊:

A.湘鄂贛邊區游擊總指揮樊崧甫(後李默庵),七個挺進縱隊,十九個

挺進支隊。

B.第一游擊區兼司令李林。

C.第二游擊區兼司令邵宿鍾。

民國三十二年演變

A.第三十集團軍總司令王陵基,指揮:四個挺進縱隊,二個挺進支隊。

B.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指揮:三個縱隊。

C.第二十七集團軍總司令楊森,指揮:三個縱隊。

D.戰區直轄:二個支隊,一個突擊隊。

魯蘇戰區:總司令于學忠,民國二十九年國軍游擊隊:

A.山東游擊總司令沈鴻烈,指揮:四個縱隊,二個支隊。

B.戰區副司令韓德勤指揮:

a.第一游擊區總指揮韓德勤,三個縱隊,蘇北保安團。

b.第二游擊區總指揮李明揚,四個縱隊,二個支隊,一個獨立團。

C.魯東游擊總指揮牟中珩(兼),三個縱隊。

民國三十二年間之演變

A.第一游擊區總指揮韓德勤(兼),指揮:六個縱隊。

B.第二游擊區兼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李明揚,指揮:十四個縱隊,六

個支隊,特務隊等。

C.魯東游擊總指揮牟中珩(第五十一軍軍長),指揮:五個縱隊,九個

支隊。

D.魯南游擊總指揮于學忠(兼),指揮:二個縱隊,七個支隊。

E.山東游擊總司令沈鴻烈,指揮:二個縱隊,四個支隊。

F.民國三十一年四月,所有山東省游擊隊改稱魯省游擊隊,由于學忠統

一指揮,多維持上述原有番號。

冀察戰區,總司令鹿鍾麟,民國二十九年底國軍游擊隊:

A.河北民軍總指揮張蔭梧(後喬明禮)。

B.戰區游擊指揮官孫良誠,四個縱隊,一個支隊。

C.察哈爾游擊總司令石友三(兼),一個支隊。

D.戰區直轄:六個縱隊,二個支隊。

E.河北省保安司令鹿鍾麟(後龐炳勛),三個保安旅。

F.中央抗日自衛軍第二縱隊司令黃戣中。

民國三十二年演變

A.第三十九集團軍總司令衛立煌(兼),後高樹勛,指揮:一個縱隊。

B.第一游擊區總指揮孫良誠(兼)(孫後投汪偽政權),指揮:三個縱

隊,一個支隊。

C.太行游擊區總司令龐炳勛(與第一戰區重疊、游擊隊縮小),指揮:

一個縱隊,四個支隊。

D.戰區直轄:二個縱隊,十個支隊。

5.國軍游擊隊的作戰:

根據軍政部民國三十年二月底統計,自民國二十八年一月起,至三十年

六月底止,其戰鬥如下:

第一戰區,總攻54次,國軍攻勢21次,小戰1398次,游擊戰933次;

第二戰區,總攻87次,國軍攻勢18次,小戰1264次,游擊戰842次;

第三戰區,總攻48次,國軍攻勢21次,小戰1642次,游擊戰1095次;

第四戰區,總攻45次,國軍攻勢18次,小戰417次,游擊戰276次;

第五戰區,總攻51次,國軍攻勢30次,小戰1512次,游擊戰1008次;

第六戰區,小戰329次,游擊戰219次;

第七戰區,小戰150次,游擊戰100次;

第八戰區,總攻12次,國軍攻勢6次,小戰201次,游擊戰134次;

第九戰區,總攻66次,國軍攻勢30次,小戰1560次,游擊戰1038次;

冀察戰區,總攻6次,小戰471次,游擊戰1099次;

魯蘇戰區,總攻12次,小戰440次,游擊戰1028次。

這是國軍及國軍游擊隊除主要會戰、戰役之外,向日軍反攻行動,大體

上來說多為游擊方式(打了就跑──預先計畫周密,優勢兵力,利用黎明前

短暫接觸,獲得作戰效果,收拾戰場,盡速撤離)進行。計有:總攻 381次

,國軍攻勢 144次,小戰9,384次,游擊戰7,772次,總計17,681次戰鬥。這

是政府檔案資料,也是向中國國民黨八中全會的報告,證明軍國游擊隊作戰

之激烈。

同一時期,於民國三十一年十一月,中共「中央軍委會」參謀處公布中

共軍隊作戰──共四十四次,其中包括過去的招牌作戰──「平型關之戰」

,及引起中共內部鬥爭的「百團大戰」。此兩戰役,筆者有專題討論,另四

十二次作戰戰果,筆者亦寫入「中共參加抗戰與破壞抗戰活動紀要」文內,

三文皆編入《抗日戰史論集》一書之內,讀者可查對。

兩者戰鬥次數比較,國軍及國軍游擊隊之對日游擊戰是共軍對日作戰的

402倍。國軍是民國二十八年一月至三十年二月(二年二個月)之數字,共

軍是民國二十六年八月至三十一年十一月(五年四個月)之數字,後者多出

前者三年二個月,如此可知中共軍隊究竟是抗日,還是自我擴軍。



肆、結論



正面戰場,中共參加太原會戰,並有第 115師平型關之擊破日本一個運

輸隊(百餘人)之戰,其他皆為國軍所為。敵後戰場,雖中共說是他們所為

,但國軍較中共軍打的激烈,作戰次數亦多。

不過因為政府怕「敵後游擊隊」將來尾大不掉,故有計劃的使其式微。

而造成勝利前,幾乎成為中共軍隊所控制的局面,此點必須說明。

(附記:本文因受篇幅所限,註釋全部刪除。)
抗战胜利的时候共军是120万(不含民兵),不是50万
国民党在抗战中参与的战斗肯定比共产党要多,这一点毋庸置疑。不过国民党心痛的是以日本人之凶狠国民党都能坚持下来,到了和共产党打的时候却迅速土崩瓦解。其「敵後游擊」在面对共产党的时候又不知道有多少部队,打的仗有多少倍于共产党。
不过如果有国民党的抗日战争史可以看看倒是挺好。
h3d很多数据都不准确
的看来楼上的知道准确数据,不用问也知道,肯定是咱们GCD的学者给出的。

用一个不准确的数据去否定另一个不准确的数据,呵呵,有意识。

还是那句老话,兼听则明,偏听则黯,少下结论,多看看书。
[em05]
国民党的敌后游击区基本是各自为战,共产党则组织性、纪律性很强,看看日军扫荡,即使三光政策都不能摧毁共产党的根据地,而且陷入遍地地雷、到处冷枪的窘境。
国军的辉煌战绩,让共军永远比不上啊,猛啊:
抗战期间国军投敌部队概述(转)   军事资料库 正文   
      主題标题:抗战期间国 军投敌部队概述(转)
      
     
      注:以下所述部队皆为笔者目前所能查到之资料,按投敌时间顺序排列。如有知
      悉其他投敌部队的朋友,欢迎补充。个人投敌未拉起部队者本文不列入。
      1、1933年春东北军骑兵第17旅旅长李守信于绥远林西率部投靠日军。李守信原为
      热河土匪,东北易帜时投靠东北军,被委任为骑兵第17旅34团团长。 1933年升任
      旅长不久后即投靠日军。被日方委任为经林留守司令。9月又改编为察东警备军,
      与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作战,司令官李守信。下辖两个师又一个炮兵队。
      伪蒙疆政府成立后所部改编为伪蒙疆军第1军,李守信任伪蒙疆军总司令兼第1军
      军长。伪蒙疆军总司令部下辖九个师又一个炮兵团、一个直属炮兵队、宪兵队。
      实际兵力约五、六千人。所部除炮兵外,全部为骑兵。该总司令部驻绥远。
      1939年9月1日所辖之第1军第1、2、3师被改编为靖安警备军(武 装 警 察),所辖
      部队缩减为六个师。1944年秋所改编的靖安警备军又恢复原建制。 1945年10月该
      部为国民政府收编为新编第10路军,总司令李守信。
      李守信后与德王依靠旧部另组西蒙自治政府,任蒙古军副总司令。1949年潜逃蒙
      古人民共和国后被逮捕引渡回国。1964年12月被特赦释放。1970年病逝。附:伪
      蒙疆军序列
      总司令李守信
      第1军 军长李守信(兼)
      直属炮兵队 队长丁其昌
      第1师 师长刘继广
      第2师 师长尹宝山
      第3师 师长王振华
      第4师 师长宝贵廷
      第2军 军长德王(兼)
      第5师 师长依恒额
      第6师 师长宝彦图/乌云飞
      第7师 师长穆克登宝
      第8师 师长包悦卿
      警卫师(第9师) 师长雄诺敦都布/包海明
      炮兵团 团长王云五
      宪兵队 队长刘建华
      注:以上所述各师实际兵力皆不到一千人。
      2、1935年绥远义勇军司令王英投敌。王英为绥西土匪,长期盘踞绥远。后任东北
      军之师长、察北游击司令。
      王英投敌后于张家口召集旧部,编成五个旅。日方授予大汉义军称号。1936年11月
      该部进攻绥远傅作义第35军,结果为傅作义大败,所部五个旅有四个旅反正。王
      英逃亡天津。
      1937年日方又委王英为绥西自治委员会委员长,王又召集所余残部及地方反动武
      装。该部于1939年改编为绥西自治联军,总司令王英。下辖三个师,师长由陈秉
      义、乌青云/王万抚、常志义分任。驻包头。兵力约四千人。 1940年3月该部又在
      绥远五原遭受傅作义部重创,从此一蹶不振。
      1945年10月该部为傅作义收编为骑兵第1集团军,王英任总司令。旋又改编为骑兵
      第14纵队,王英任纵队长。王英后任北平行营高参、剿共军总司令。于1950年被
      逮捕,1951年1月死于镇 反。
      3、1938年国民党中央党务训练团军训处长刘夷被俘投敌。刘夷为黄埔二期生、刘
      峙之侄。投敌后任汪伪军官训练团团长、军事参议院参议。
      1942年成立汪伪中央警备军后任命刘夷为独立警备旅旅长。所部负责南京卫戍任
      务,装备为汪伪军之最。 1945年10月该旅被国民政府编入第74军。
      刘夷被国民政府逮捕,经刘峙说情获释移居香港,后返回江西定居。
      4、1939年春第19军68师副师长蔡雄飞和团长汤家谟于山西离石被俘投敌。蔡雄飞
      为东北人,早年服务于东北军,长城抗战后随68师转入晋绥军。
      日方将该部俘虏编组为兴亚皇军,蔡雄飞、汤家谟分任正副司令。下辖两个纵队
      。兵力500人。所部后改编为日伪河东道保安队,指挥官蔡雄飞、副指挥汤家谟。
      兵力约三千人。该部驻山西赵城。 1945年7月所部为阎锡山收编为新编第2师,师
      长汤家谟。
      蔡雄飞因任伪职时未与阎锡山合作,于抗战胜利后被逮捕枪决。
      5、1939年秋军统忠义救国军第8支队支队长丁锡山率部于淞沪地区投敌。
      1940年所部被汪伪国民政府改编为暂编第13师,师长丁锡山。1941年5月26日该师
      编入暂编第2军序列。1943年1月该师改编为浙江保安队。5月反正,继续抗日。
      丁锡山下落不详。
      6、1940年初第1战区豫北游击队总指挥刘昌义率部投敌。刘昌义出身西北军,曾
      任东北抗联第3师师长,后赴河南组织游击队抗日。 1941年5月第6集团军独立第
      3旅旅长谭松艇率部投敌。
      1941年6月3日上述两部被日伪改编为豫北绥靖司令部,司令刘昌义。下辖暂编第
      21师,师长刘昌义(兼)。9月刘昌义反正,反正部队被国民政府扩编为暂编第15军
      ,军长刘昌义。所留部队保留番号,以师参谋长陈玉瑄代理。1942年5月11日实任
      师长。1943年4月23日该师被改编为地方保安队。 1945年11月该部为国民政府徐
      州绥靖公署收编。
      刘昌义后任国民政府集团军副总司令、绥靖区司令官、淞沪警备副司令。1949年
      率领第51军残部起义。1981年被授予起义证书。
      7、1940年春东北挺进军高参白凤翔于绥西率所部千余人投敌。白凤翔原为东北军
      骑兵第6师师长,西安事变后拟升任军长,因张学良南京被扣调任马占山东北挺进
      军高参。
      所部被改编为伪骑兵第6师,师长白凤翔。到1938年白凤翔又相继收编傅作义所部
      投敌官兵千余,乃受命成立伪东亚同盟救国军总司令部,白凤翔任总司令。所部
      扩编为骑兵第3、4、5、6师。兵力约二千人。驻绥远固阳。
      1942年白凤翔又拟率部反正,事为日方知悉,乃将白毒杀。所部或解散、或分割
      使用。
      8、1941年2月13日鲁苏皖边区游击纵队副总指挥兼第1路游击总指挥李长江于苏北
      率领所部8个支队投敌。该部原为地方武装,抗战爆发后改编为游击纵队。
      所部被汪伪国民政府改编为第1集团军,总司令李长江。该部下辖四个师两个旅又
      一个独立团。驻江苏泰州、江都、靖江地区。兵力约12000人。
      1942年4月15日该部改编为五师一旅制。1943年12月24日被撤消番号,所部编入第
      5集团军序列。其中又有第24、25、26师三个师于1944年11月调隶第2方面军序列
      。李长江被调任汪伪军事委员会委员,抗战胜利后寓居上海。1956年12月30日病
      逝。
      附:第1集团军序列
      总司令李长江
      副总司令颜秀五(1941年7月21日任命)
      参谋长郝鹏举(1941年8月1日任命)/朱郙(1942年2月13日接任)
      暂编第24师 师长颜秀五(兼)
      暂编第25师 师长秦庆霖
      暂编第26师 师长陈才福
      暂编第27师 师长何林春
      暂编第37师 师长丁聚堂(该师为暂编第10旅扩编)
      暂编第11旅 旅长孙瑞五
      9、1941年春军统忠义救国军一部由蔡鑫元率领在江苏泰兴投敌。
      所部被汪伪国民政府改编为暂编和平建国军第7路,司令蔡鑫元。11月该部改称暂
      编第19师,师长蔡鑫元。1944年1月26日该部被改编为苏北屯垦警备队。
      10、1941年4月第33师副师长兼团长潘干丞、鲁苏战区独立团团长刘湘图于苏北率
      部投敌。
      所部分别被汪伪国民政府改编为暂编第28师和暂编第22师,师长由潘干丞、刘湘
      图分任。这两个师分驻江苏高邮、宝应、兴化地区,直属苏北行营。其中暂编第
      28师于1943年9月改归伪淮海省节制。所部下落不详。
      11、1941年6月21日江苏省保安第8旅旅长杨仲华于苏北率部投敌。该部原为地方
      武装,抗战爆发后改编为保安旅。
      所部被汪伪国民政府改编为苏皖绥靖总司令部,总司令杨仲华。该部下辖三个师
      又一个独立旅。1942年2月18日改编为第2集团军,总司令杨仲华,编制未变。该
      部驻江苏东台、盐城、如皋、南通地区。兵力约一万人。
      1942年10月14日因日方怀疑杨仲华暗中通“敌”(重庆国民政府)被扣押,集团
      军番号撤消所属各师直属苏北行营,1943年12月22日又编入第5集团军。附:第
      2集团军序列
      总司令杨仲华
      副总司令、参谋长不详
      暂编第32师 师长徐绍南
      暂编第33师 师长孙建炎
      暂编第34师 师长陈同
      独立旅 旅长田铁夫(后扩编为暂编第35师)
      12、1941年8月第173师518团团长刘子清率部于皖北投敌。
      所部被改编为护国救民独立师,师长刘子清。驻安徽无为。兵力约二千人。
      其余情况不详。
      13、1941年11月第69军军长毕泽宇于山东韩城率领所部文大可教导师投敌。毕泽
      宇原为第69军参议,后与高树勋联合将准备投日的军长石友三活埋,得以升任军
      长。
      所部被日伪改编为暂编第31师,师长文大可。1943年4月23日该师被改编为山东保
      安队。1945年11月为国民政府徐州绥靖公署收编。
      毕泽宇投敌后任汪伪军事委员会参议。抗战胜利后曾任哈尔滨市市长。1949年逃
      台。1968年1月8日病逝。
      14、1942年7月26日骑兵第1军代理军长兼骑兵第1师师长赵瑞、副师长段炳昌、骑
      兵第4师师长杨诚、副师长何焜于山西净化率领所部投敌(据赵瑞回忆,所部于1942年
      7月14日在山西净化遭日军围击,损失一部,后奉阎锡山命率领所部开赴太原受日
      军改编。7月26日改编为山西剿共军)。
      所部被日方改编为山西剿共军,司令赵瑞。下辖第1师(师长赵瑞兼任,副师长段
      炳昌)、第2师(师长杨诚兼任,副师长何焜)。其中第1师师长后易为李宝森。
      该部司令部驻太原,第1师驻山西武乡,第2师驻山西崞县。兵力约五千人。
      1945年7月该部为阎锡山收编为新编第1军(军长赵瑞)、新编第2军(军长杨诚)
      、新编第4师(师长段炳昌)、新编第5师(师长何焜)。10月所部皆改为省防军
      。后又并编为第8总队,赵瑞任总队长。太原解放前夕,该部起义。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15、1942年4月22日冀察战区副总司令兼游击总指挥、39集团军副总司令孙良诚于
      山东定陶、荷泽地区率所部陈光然暂编第28师、赵云祥暂编第30 师、王清瀚独立
      第4旅、黄贞泰新编第13旅、郭俊峰特务旅、于飞第4游击纵队投敌(其中独立第
      4旅段海洲、孙兴斋两个团、于飞第4游击纵队在冀察战区副总司令部参谋长傅二
      虞的率领下继续抗日)。投敌兵力约3万人。其中暂编30师、独立第4旅、新编第
      13旅为69军2个团扩编,第4游击纵队为地方武装组建,暂编第28师为181师一部扩
      编。
      所部为汪伪国民政府授予第2方面军番号,赵云祥暂编第30师扩编为第2方面军第
      4军,王清瀚独立第4旅扩编为第2方面军第5军。该部驻河南东明、考城。1944年
      11月该部调驻江苏扬州、泰州。
      1945年10月该部为国民政府收编为新编第2路军,总司令孙良诚,下辖第2纵队(
      辖赵云祥第4总队、王清瀚第5总队)。11月该部第4总队由赵云祥率领参加新4军
      ,余部遭受重创,被缩编为第5纵队。1948年初又为汤恩伯缩编为暂编第25师(师
      长孙玉田,副师长王清瀚),所辖第12、13旅由正副师长兼任。是年秋,该师又
      扩编为第107军,下辖王清瀚第260师、孙玉田第261师。该军最终在淮海战场向解
      放军投诚(其中第260师为起义部队)。孙良诚于1950年在上海被捕,1951年病
      逝于苏州监狱。
      附:第2方面军序列
      总司令孙良诚
      副总司令张维玺(1943年2月任命,1944年8月张病逝,该职空缺)
      参谋长甄纪印(1943年9月于濮阳被8路军俘虏)/谷大江
      直属第37师 师长孙玉田
      第4军 军长赵云祥
      第38师 师长潘自明
      第39师 师长戴心宽
      第5军 军长王清瀚
      第40师 师长王和民
      第41师 师长宋荣馨
      第9军
      军长孙良诚(兼)(该部原为汪伪第1集团军,1944年11月调隶第2方面军,详见
      李长江部)第24师 师长颜秀五
      第25师 师长秦庆霖
      第26师 师长陈才福
      16、1942年6月新编第5军副军长刘月亭于河南林县被俘,旋投靠日伪。
      日方将新编第5军俘虏及地方散兵合编为暂编第7军,任命刘月亭为军长。
      1944年9月16日被缩编为第9师,编入暂编第11军序列。
      刘月亭下落不详。
      17、1942年夏江苏保安第5旅旅长徐继泰率部投敌。
      所部被改编为和平反共兴亚建国第3军,军长徐继泰。该部驻江苏灌云。兵力约3800人
      。其余情况不详。
      18、1943年1月18日新编第4师师长吴化文、新编第1师师长于怀安、鲁西保安司令
      宁春霖于山东临沂、莱芜率领所部投敌。投敌兵力12000人(1945年兵力约9000人
      )。其中新编第4师为原第3集团军手枪旅扩编,新编第1师前身不详,鲁西保安司
      令部为地方武装组建。
      所部为汪伪国民政府授予山东方面军番号。新编第4师、新编第1师以及鲁西保安
      部队被改编为山东方面军第1军。7月又扩编为第6、7军两个军,山东方面军改称
      第3方面军。该部驻山东鲁村、南麻、悦庄地区。
      1945年9月该部为国民政府收编为新编第5路军,吴化文任总司令。下辖于怀安第
      6梯队、杨友柏第7梯队。同年11月该部两个师被8路军歼灭,第6梯队梯队长于怀
      安被俘,第46师师长许树声阵亡。1946年2月该部被改编为暂编第7纵队,旋又改
      称山东保安第2纵队,司令吴化文。1947年5月该部被改编为整编第84师,吴化文
      任师长。下辖杨友柏整编第155旅、徐曰政整编第161旅。1948年7月该部整编161旅
      被歼,旅长徐曰政被俘。旋以山东保安第2 旅补充,旅长何志斌。9月19日济南战
      役期间该部起义,被解放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吴化文任军长。下辖
      杨友柏第103师、赵广兴第104师、何志斌第105师。该军第104师315团是率先攻占
      南京总统府,并在门楼上升起红旗的部队。吴化文在建国后曾任浙江省政协副主
      席,于1962年4月病逝。
      附:第3方面军序列
      总司令吴化文
      副总司令宁春霖
      参谋长郭受天
      直属第50师 师长徐曰政
      第6军 军长于怀安
      第46师 师长许树声
      第47师 师长贺钫
      第7军 军长杨友柏
      第48师 师长赵广兴
      第49师 师长王同宇
      19、1943年2月25日第128师师长王劲哉、副师长李德兴、第六战区挺进军司令金
      亦吾于湖北咸宁被俘投敌,所部第128师第381、382、383旅旅长赵天时、任兰圃
      、薛豪平、第5战区独立1、2、3、5旅旅长潘胜富、苏景华、张海平、苏振东亦随
      同投敌。该部为汪伪国民政府改编为暂编第6、43师,师长由金亦吾、王劲哉分任
      。
      暂编第6师于1944年经汪伪军事委员会点验取消“暂编”字样。1945年9月为国民
      政府收编。暂编第43师成立不久即为师长王劲哉率领反正,于敌后开展游击战,
      坚持到抗战胜利。
      金亦吾于内战时曾任第15绥靖区高参、第14兵团参谋等职。1949年10月向解放军
      投诚。1951年1月13日死于镇反。王劲哉于建国后曾任山西省政协委员。
      20、1943年4月23日新编第5军军长孙殿英、副军长杨汝贤、暂编第3师师长杨克友
      、副师长王瑞庆、暂编第4师师长王廷英、副师长王瑞亭于河南林县率所部投敌。
      投敌兵力约1万余。新编第5军为原冀北民军扩编。
      所部仍以新编第5军番号称呼,隶属汪伪第24集团军,孙殿英任第24集团军副总司
      令兼新编第5军军长。该军下辖孙殿英暂编第3师和王廷瑛暂编第4师。
      1943年12月23日该军脱离第24集团军序列,为汪伪国民政府授予暂编第11军番号
      ,隶书由孙殿英新组建豫北剿共军司令部。所辖两个师分别改番号为暂编第7、8师
      ,师长未变。1944年9月16日又将暂编第7军缩编为暂编第9师、暂编第6军缩编为
      暂编独立第16旅,加入该部序列。10月7日该部经汪伪军事委员会点验,所属各师
      取消“暂编”字样。10月10日改编为第6方面军,总司令孙殿英。该部驻河北新乡
      。
      1945年9月该部为国民政府收编为新编第2路军,孙殿英任总司令。1946年初该部
      又缩编为暂编第3纵队,司令孙殿英。1947年5月2日该部于河南汤阴被歼,孙殿英
      被俘。孙殿英被俘后于1947年夏病逝。
      附:第6方面军序列
      总司令孙殿英
      副总司令康祥
      参谋长王维诚
      暂编第11军 军长孙殿英(兼)
      第7师 师长康祥(兼)
      第8师 师长王廷瑛
      第9师 师长刘月亭
      独立第16旅 旅长杜默庵
      21、1943年5月10日冀察战区副总司令兼第24集团军总司令、太行山游击总司令庞
      炳勋、第106师师长李震汾于河南陵川被俘后通电投敌,所部第27 军、第40军未
      及撤往黄河南岸者皆随庞投敌。其中第27军为北伐时的鄂军第1师延续而来,第40军
      为原西北军暂编第14师延续而来。
      所部仍以第24集团军番号称呼,总司令庞炳勋。下辖第27军、第40军、新编第5军
      。第27军和第40军两部实际只有一个师的兵力,故两军最初都只是空番号而已,
      虽然又陆续收编国民党散兵,扩编为暂编第23、46师和暂编独立第14旅和两师一
      个旅,但两个军的番号最终还是没有继续使用。
      1943年12月23日该部新编第5军脱离序列,另组豫北剿共军司令部(见上文)。1944年
      1月所辖之暂编第46师改番号为暂编第51师。10月7日经汪伪军事委员会点验,各
      师、旅皆取消“暂编”字样。10月10日改编为第5方面军,总司令庞炳勋。该部驻
      河南新乡、汲县等地,后移防开封。兵力约2万人。
      1945年9月该部为国民政府收编为新编第1路军,总司令庞炳勋。1946年初所部被
      编并入国民党第40军,庞炳勋去职,寓居开封。
      庞炳勋的寓公生活并没有长久,随着国民党的溃败,庞炳勋还是逃往到了台湾,
      与昔日的西北军旧友孙连仲合开餐馆度日,于1963年1月12日病逝。附:第5方面
      军序列
      总司令庞炳勋
      副总司令孙殿英(孙殿英另组豫北剿共军司令部后,该职空缺)
      参谋长王恒庆
      第23师 师长路朝元(该部为冀察战区第2总队投敌后改编)
      第51师 师长冯书堂
      独立第14旅
      22、1943年5月山东保安第5师师长齐子修、山东保安第8旅旅长邱吉胜被俘投敌。
      所部被汪伪国民政府改编为第8师,师长齐子修。
      其余情况不详
         
      
      
      

[em01]
[B]以下是引用[I]无声呐喊[/I]在2005-9-9 16:19:00的发言:[/B][BR]的看来楼上的知道准确数据,不用问也知道,肯定是咱们GCD的学者给出的。

用一个不准确的数据去否定另一个不准确的数据,呵呵,有意识。

还是那句老话,兼听则明,偏听则黯,少下结论,多看看书。
[em05]

我只是不想打字,你如果怎么说的话我就弄来了
在全面抗战的8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解放区军民对日伪军作战共125,165次,毙伤俘日伪军1,714,117人(其中歼日军527,422人),缴获长短枪682,831枝、轻重机枪1.1万多挺、各种火炮1852门,收复国土104.8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255亿。同时,敌后解放区军民也付出了重大牺牲。据不完全统计,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共伤亡584,267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能够开辟、巩固和发展,并逐渐上升为中国持久抗战的主战场,能够始于劣势,终于后胜,主要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实行了正确的战争指导和全体军民浴血奋战的结果。其一,实行一条全面全民族的即人民战争的抗战路线。其二,执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及其作战原则。其三,实行正确的政策,建立抗日民主政府,组织各种群众抗日团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抗战的积极性、创造性。其四,实行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游击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总之,敌后战场的抗战,是伟大的真正全面的人民战争,其抗战的极端英勇,其对待受苦难的极端坚忍,其牺牲的极端壮烈,完全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完美体现,写下了中华民族在抗战中最壮烈不朽的史诗。
總計 199次。其中一次是正面作戰(平型

關),主動攻擊國軍45次,真正與日軍作戰154次。
原来你把汪贼的人也说是国军,想想也是哈。本来就是1家嘛名字都一样国名政府,战后还不是又是蒋的人!!!
不多说了,肯定国民党抗日与否定国民党的腐败是不矛盾的!
在历时八年的抗战中,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组织了22次大规模战役,1117次重要战斗,小规模战斗达3.8万多次,消灭日军累计85万人。国民党军队官兵伤亡3,211,419人,因伤病死亡、残废、逃亡者达1,380,957人,损失飞机2,468架,伤亡驾驶员4,768人[em05]
抗战之前所谓的“中华民国”,是个什么样子?东北是张学良东北军的,华北是宋哲元西北军的,山西是阎锡山晋军的,陕北是毛泽东共产党的,南方还有川军、桂军、粤军,除此之外还有多如牛毛的地方武装,所谓的中央政府只是名义上的,各个地方还是军阀各自为政。
在这种情况下东北军不战而逃,西北军、晋军先后被日军击溃,也就不足为奇了,其中西北军在抗战中就创造了3个之最:牺牲将领、病逝将领、投敌将领均为最多。
这些都算在当时的中央政府头上无可厚非,毕竟蒋委员长当时是中国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不过如果按此逻辑我们“中流砥柱”的功绩是不是也应该算在中央政府头上?呵呵。
[em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