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时下令不抵抗者的真正人物是张学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48:53
由于西安事变,张学良和杨虎城“兵谏”扣蒋,张学良成为民族英雄。因此,对“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实行“不抵抗主义”也竭力掩饰,把这段历史说成是,张学良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方针,张学良为蒋介石背了“黑锅”。
事实上,“九·一八”事变发生前,蒋介石对日本的挑衅采取“避免冲突”的方针,事变发生后采取“诉诸国联”的作法,争取国际的同情和支持,同时准备抵抗。这与张学良的“不抵抗主义”不同。
这种差别后来在保卫锦州问题上表现得很清楚。当日军要进攻辽西时,从蒋介石到宋子文、顾维钧,和张学良的部下刘哲等人都主张,东北军要在锦州抵抗。但张学良硬是不听,下令于学忠将东北军从锦州撤回关内。待至“九·一八”事变4个多月后,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时,国民政府采取了“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针。蒋介石与张学良在“不抵抗”问题上显然是有区别的。
张学良晚年多次谈及“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责任问题。他反复说明,“九一八”事变时下令不抵抗者,是他自己,而不是国民中央政府。
对“一·二八”淞沪抗战,过去只承认第十九路军奋起抗日,而诬称蒋介石不予支持,甚至破坏。实际情况是,蒋介石命令张治中率第五军赴沪支援参战,而表面上仍打第十九路军的旗号。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抱定“卧薪尝胆”的态度,在对日忍辱妥协的同时,积极部署为抗日进行准备。而以往只批判他施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进行剿共。其实,即使是“安内”,也不止于剿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它还包括了消除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各派势力的对立,求得其内部的和平团结。蒋介石领导国民政府为抗日战争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忽视这一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于17日在庐山谈话会上即表明了抗战决心:和平已到最后关头,战争一旦发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卫国守土之责任。随后,国民党中央于8月上旬召开国防会议,作出全国抗战的决策。
而冀察当局首领、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在卢沟桥事变后中了日本的缓兵计和离间计。当时,蒋介石和何应钦多次打电报给宋哲元,提醒他严防日本的缓兵计。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央政府即下令孙连仲部、庞炳勋部北上增援平津,与第二十九军共同抗日。而宋哲元甚至拒绝增援的部队北上。可是,有的著作仍然认为,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蒋介石抱着避战求和的念头,影响了宋哲元,使后者举棋不定,态度软弱。
摘自<大历史观下的抗战史>
http://www.lsfyw.net/Article/zgjxd/kangri/200507/3688.html
文章来源:《凤凰周刊》作者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抗战史专家由于西安事变,张学良和杨虎城“兵谏”扣蒋,张学良成为民族英雄。因此,对“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实行“不抵抗主义”也竭力掩饰,把这段历史说成是,张学良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方针,张学良为蒋介石背了“黑锅”。
事实上,“九·一八”事变发生前,蒋介石对日本的挑衅采取“避免冲突”的方针,事变发生后采取“诉诸国联”的作法,争取国际的同情和支持,同时准备抵抗。这与张学良的“不抵抗主义”不同。
这种差别后来在保卫锦州问题上表现得很清楚。当日军要进攻辽西时,从蒋介石到宋子文、顾维钧,和张学良的部下刘哲等人都主张,东北军要在锦州抵抗。但张学良硬是不听,下令于学忠将东北军从锦州撤回关内。待至“九·一八”事变4个多月后,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时,国民政府采取了“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针。蒋介石与张学良在“不抵抗”问题上显然是有区别的。
张学良晚年多次谈及“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责任问题。他反复说明,“九一八”事变时下令不抵抗者,是他自己,而不是国民中央政府。
对“一·二八”淞沪抗战,过去只承认第十九路军奋起抗日,而诬称蒋介石不予支持,甚至破坏。实际情况是,蒋介石命令张治中率第五军赴沪支援参战,而表面上仍打第十九路军的旗号。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抱定“卧薪尝胆”的态度,在对日忍辱妥协的同时,积极部署为抗日进行准备。而以往只批判他施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进行剿共。其实,即使是“安内”,也不止于剿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它还包括了消除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各派势力的对立,求得其内部的和平团结。蒋介石领导国民政府为抗日战争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忽视这一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于17日在庐山谈话会上即表明了抗战决心:和平已到最后关头,战争一旦发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卫国守土之责任。随后,国民党中央于8月上旬召开国防会议,作出全国抗战的决策。
而冀察当局首领、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在卢沟桥事变后中了日本的缓兵计和离间计。当时,蒋介石和何应钦多次打电报给宋哲元,提醒他严防日本的缓兵计。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央政府即下令孙连仲部、庞炳勋部北上增援平津,与第二十九军共同抗日。而宋哲元甚至拒绝增援的部队北上。可是,有的著作仍然认为,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蒋介石抱着避战求和的念头,影响了宋哲元,使后者举棋不定,态度软弱。
摘自<大历史观下的抗战史>
http://www.lsfyw.net/Article/zgjxd/kangri/200507/3688.html
文章来源:《凤凰周刊》作者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抗战史专家
有意思,这年头历史人物都兴戏说了.
如此重大的题目,只凭这千把字的小帖子怎能说清?不过徒增笑耳.
[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
你才有意思啊!你眼睛睁大点看看!只是摘取的!作者是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抗战史专家
有意思
这年头专家都兴翻案
这年头敏感话头还都是马甲提起的……
靠它说是专家就是专家啊那请把专家的名字贴出来啊
它贴的那个网址也是转来的
[em01]
张学良可是身负国耻家仇啊,
[B]以下是引用[I]城春草木深[/I]在2005-9-3 16:26:00的发言:[/B][BR]你才有意思啊!你眼睛睁大点看看!只是摘取的!作者是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抗战史专家

你是“大家”,没有心脑的“大家”,我看的好清楚。

[em01][em01][em01][em01][em01]
专家?呵呵,现在有几个专家是有真本事的.
可惜不幸的是,
楼住的帖子很可能成为现实。
张学良晚年保存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回忆录音,最近几年就会解禁。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至于他为什么会这么说,那就是一个更深的问题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6 1:05:41编辑过]
张学良在回忆蒋没有杀他,并不是因为他的什么电报,而是因为宋美龄的力保。
[B]以下是引用[I]城春草木深[/I]在2005-9-3 16:26:00的发言:[/B][BR]你才有意思啊!你眼睛睁大点看看!只是摘取的!作者是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抗战史专家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抗战史专家?/好大的旗号啊,可惜现在没几个研究员有真本事,连自己的研究资料都不一定权威,却偏偏得出的结论说是权威。哎,自欺欺人,拿稿费,拿国家薪水,证明自己做事了而已。某些人就是可悲,居其位而不谋其职,靠这些东西兴风作浪。
不要老拿历史做文章,你不是研究员吗?/那研究研究咱们怎么才能使中国那么多贫困线下面的百姓脱贫吧,研究怎么样复兴中华民族,怎么样傲立于世界吧。 老蒋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人,怎么最近很多人老是贬低一些公认的领导人物,借机抬高老蒋呢??晕
呵呵,这年头,就是要翻案,改天连秦侩也给翻出来
[B]以下是引用[I]诸葛不亮[/I]在2005-9-6 20:26:00的发言:[/B][BR]呵呵,这年头,就是要翻案,改天连秦侩也给翻出来
已经有人翻出来了
“由于西安事变,张学良和杨虎城“兵谏”扣蒋,张学良成为民族英雄。因此,对“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实行“不抵抗主义”也竭力掩饰,把这段历史说成是,张学良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方针,张学良为蒋介石背了“黑锅”。”

蒋介石这么无辜呀?那他怎么31年不法办张学良呀?为什么西安事变后逮捕拘禁张学良的时候不再加一条罪名“不抵抗呀”?须知杨虎臣的命运吧!张学良死前几年说“不抵抗的责任是他自己”,个人看法是1、江湖义气使然,他与蒋介石称兄道弟的,而且蒋介石没有杀他。2、责任使然,蒋是首要责任,但不能否认张也负有重要责任,东北军的主帅,将在外君命本可不受。

有人说历史是不合逻辑的,那么蒋后来抗日并不表明他先前抗日,国军抗日牺牲巨大,大家都知道,也不会忘记,但是并不能逻辑上因为蒋氏是国军统帅,就归功于他。蒋氏在抗战问题上功不抵过!
不敢发表意见   争了也没用   最好自己去搜索一些网上的文章   
过几年解密了就知道丢了东三省的是哪一位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9 15:56:53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11 0:17:01编辑过]
呵呵, 为什么要反案 ?没有假的案子何来反案。就一个谁决定放弃东北的真实情况就让人不好受啦,国共敌对了几十年了。不好受的事还多着呢。还是先不要太武断,免的到时尴尬,要是再说到古代和近代史,事也不少,等着吧。
中央?除了汪精卫,真没人说过“打”这个字!
包括老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