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太空作战体系悄然成型 攻防武器体系加速升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23:27:52
2015年07月17日04:35    来源:解放军报
出台政策条令,完善指挥体系,充实作战力量,研制攻防武器——

  美军太空作战体系悄然成型

  美国防部副部长罗伯特·沃克日前透露,为应对中、俄两国对美国太空资产构成的威胁,五角大楼将与情报界合作,在6个月内设立太空联合作战中心。据报道,该中心主要肩负两大职能:一是整合所有美国卫星收集的数据,强化太空侦察能力,提高对军事行动的太空支援效率;二是监控所有美国卫星的行踪,防范潜在对手攻击美国太空资产。

  成立太空联合作战中心只是美军加强太空战能力建设的最新举措。近年来,随着美军建军备战重点向打赢“高端战争”转变,美军在备战太空方面动作频频。从更新政策条令到增设太空战机构,从强化太空态势感知能力到研发太空战武器,一个庞大的太空作战体系已悄然成型。
海湾战争中,美军太空系统首次大规模运用于实战,共调集70多颗卫星支援联军作战,为联军迅速赢得战争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战后,美军高层意识到“太空是未来战争的终极制高点”,极力推动政府为军方发展太空战能力松绑。

  在美国防部的推动下,1996年克林顿政府出台了首份《国家太空政策》,指出“和平利用太空政策允许美国为了国家安全利益在太空进行防务建设”,这份文件为美军发展太空战能力打开了方便之门。10年后,小布什政府强势出台升级版《国家太空政策》,霸道地指出“如有必要,美国有权不让任何‘敌视美国利益’的国家或个人进入太空”,企图为美军发动太空战披上合法外衣。奥巴马政府于2010年6月推出的新版《国家太空政策》,则提出要强化与盟国的太空军事合作,为美军与盟军实施联合太空作战提供了法律依据。半年后,美国防部出台了首份《国家安全太空战略》,规定了美军在太空战领域三大任务,即:“慑止对美国太空资产的侵犯”“准备挫败太空攻击”“在太空能力削弱情况下作战”。

  除提供政策指导外,美军还积极更新太空作战条令,发展太空作战理论。早在1971年,美国空军AFM1-1号条令就提出了太空作战思想。1998年,美国空军颁布了AFDD2-2号《太空作战》条令,正式提出“太空作战”理论。2004年,空军颁布了首部空间对抗作战条令AFDD2-2.1《反空间作战》,为有效运用空中和太空力量夺取太空优势提供了作战指南。此后,空军对《太空作战》条令进行了多次修订,不断丰富和完善太空作战理论。

  同时,美军还在联合作战层面开发太空作战条令,积极将太空作战纳入联合作战框架。2000年,美军参联会公布了首部联合太空作战条令——《太空作战战术、技术和程序联合条令》,标志着太空作战正式成为美军联合作战的组成部分。2002年,颁布了联合出版物JP3-14《太空作战》,并定期进行修订。2013年,美军新版《太空作战》联合条令出炉,规定了太空作战的六大任务领域,阐述了拟制太空作战计划的程序方法。上述文件和条令的出台,标志着美军太空作战理论已趋于成熟,太空作战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指挥控制体系日益健全

  美军认为,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统一目的是有效实施太空作战的关键。冷战后发动的几场大规模战争中,美军使用太空资产的规模逐次扩大,厘清指挥控制关系、建立指挥控制体系的重要性凸显。通过总结实战经验和开展演习论证,美军不断调整和完善太空作战指挥控制链,形成了层次分明、职责明确的太空作战指挥控制体系。

  位于美军太空作战指挥链顶层的是美国战略司令部司令。根据《联合司令部计划》规定,战略司令部司令负责计划和实施太空作战,对美军所有太空部队拥有作战指挥权。战略司令部司令通过其助手——负责太空事务的联合职能部队司令部指挥官——对下属和配属的部队实施指挥控制。在军种层面,陆海空三军均设有负责本军种太空作战的专职司令部,如美国陆军设有太空和导弹防御局,空军设有太空司令部,海军设有舰队网络司令部等。这些军种司令部在平时负责组织、训练和装备本军种太空战部队,在战时根据战略司令部司令指示为联合部队指挥官提供太空部队,执行各自的太空作战任务。

  实战中,太空作战通常作为联合作战的组成部分组织实施,因此其指挥控制体系以联合部队指挥官为中心构建。以大规模战区作战为例,联合部队指挥官通常由战区司令担任,战区司令负责整合、确认、排序联合部队的太空需求,提交战略司令部司令。战略司令部司令据此向战区司令提供太空能力,必要时向战区司令移交太空部队的作战指挥权。战区司令通常指定一位职能部队指挥官负责太空作战事务,该指挥官通过设立太空协调机构查明联合部队的太空需求,制订联合太空作战计划,协调联合部队军种组成部队的太空作战行动。

  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指定联合部队空中组成部队指挥官负责太空作战,领导战区太空协调机构开展工作。中央司令部战区陆军和空军向太空协调机构派驻代表,共同拟制联合太空作战计划。由于海军未向太空协调机构派驻代表,战区司令授权海军航母打击群指挥官与太空协调机构直接联络,以便于后者向战术级海上部队提供太空支援。
作战力量体系趋于完备

  美军是最早开始筹划组建太空作战部队的军队之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美军就组建了一支由100多名宇航员和7000多名航天技术人员组成的“准太空战部队”,负责美军航天器的发射和控制工作。2000年,美国空军颁布了名为《航空航天部队:保卫21世纪的美国》的白皮书,首次以纲领性文件形式确立了组建太空战部队的远景规划。同年,美空军还成立了太空作战学院,负责培养太空战专业人才。

  经过20多年发展,美军已建成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太空作战力量体系。在战略级,美国战略司令部负责计划和实施美国太空作战。除了负责太空事务的联合职能部队司令部外,战略司令部下属的网络司令部以及负责情报监视和侦察、一体化导弹防御和全球打击的三大联合职能部队司令部均可参与太空作战。在军种战役级,美国陆海空三军太空战专职司令部负责计划、整合、控制和协调本军种太空作战。在战术级,陆军编有2个太空作战旅,负责执行太空支援、太空力量增强、太空控制和太空力量运用任务。海军于2009年组建了第10舰队,作为其卫星通信系统的太空支援分队。空军专司太空战的第14航空队下辖4个联队,主要担负导弹预警、空间监视、火箭发射和卫星控制任务。支援太空战时,空军还可向战略司令部提供14个航空队,作为战略空军使用。

  此外,国防信息系统局、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等战斗支援机构以及国家侦察局、国家地面情报中心等其他国防部机构将视情向战区部署战区支援小组。必要时,美军还可获得美国航空和航天局、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等非国防部机构甚至盟国太空力量的支援。

  需要指出的是,为降低成本、分化风险,近年来美军越来越多地借助民间力量充实太空战队伍。一是向商业公司定制太空服务。据美国《防务系统》杂志披露,2014年五角大楼向“数字地球”和“地缘之眼”两家公司订购了大量东亚海域的卫星图片,美国空军正计划从“地球智商”公司购买比军方更为精准的实时气象信息。二是将军用卫星的日常操控业务外包给商业卫星公司。如美国国际卫星公司在全球建造了400个天线基站,覆盖了全球99.9%的地区,其运营成本只有空军的1/5。去年10月,4家商业卫星公司收到了军方的合同,预计在今年开始落实。

  攻防武器体系加速升级

  美军太空战攻防武器体系主要由对地支援太空系统、太空态势感知系统和反卫星武器系统组成。近年来,在太空霸权思维的影响下,美军加快了对太空作战和支援系统的升级换代,力求牢牢掌握太空优势。

  一是部署新型卫星系统。2010年,美国开始部署安全性更强的第二代GPS卫星,导航精度将提升一倍。2012年,美空军启用了新型“天基红外系统”,弹道导弹发射探测能力成倍增长。此外,美军还陆续部署了“新一代光电系统”“薄膜光学即时成像仪”等新型侦察卫星,以及“移动用户目标系统”“先进特高频通信系统”等新型通信卫星。上述卫星系统的部署到位,将显著增强美军太空系统对地面行动的战术支援能力。

  二是编织太空态势感知网。上世纪末,美军就已建成由30多部大型地面雷达、光学望远镜、深空探测系统组成的地基太空监视网。近年来,为确保在未来空间对抗行动中掌握信息优势,美军又着手打造“密不透风”的天基太空监视网。去年3月,美军首次公开“同步太空态势感知项目”,并在年内连续发射两颗高轨卫星,着力提升对地球同步轨道的监视能力。去年12月,美国海军“空间监视网络”首颗试验卫星发射升空,该项目将使海军对卫星追踪精度提高到厘米级。当前,美军正全力打造由4颗卫星组成的“天基太空监视系统”。一旦该系统组网运行,美军对静地轨道卫星跟踪能力将提高50%,空间目标编目信息更新周期从5天缩短至2天。

  三是研发太空战“杀手锏”武器。美国是唯一具备反卫星实战能力的国家,2008年美军利用“标准-3”导弹在实战条件下击毁了一颗失控卫星。此外,美军还掌握了卫星信号干扰和欺骗、微卫星攻击、激光瘫毁等多种反卫星技术。近年来,一心追求绝对安全的美军将目光转向太空战“杀手锏”武器。2011年以来,美军对“全球即时打击”计划保持高额投资,陆续成功试射了“猎鹰”HTV-2、“先进高超音速武器”等高超音速武器。一旦该计划成为现实,美军将能够在1小时内打击包括地面卫星指控中心在内的任何目标。今年5月,美国空军启动了X-37B“轨道试验飞行器”的第四次飞行试验。作为美军“空海一体战”构想中的核心武器系统,X-37B在未来太空战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正如美国空军太空司令部前司令威廉·谢尔顿所言,X-37B担负的“是一种能够改变战局的任务,是能在战争中决定胜负的战略行动”。
美军大搞演练备战太空

  海湾战争后,美军对太空系统的运用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太空系统被广泛用于支援情报侦察、战场通信、精确打击等战术性任务。随着太空系统大规模走向战场,如何发挥太空系统综合作战效能,防范“太空珍珠港”事件发生,成为美军强化军事优势的首要问题。在美国国防部的推动下,美军于上世纪90年代启动了太空战专项演习。近年来,为巩固太空霸主地位,美军对太空战演练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太空战演练的频率逐渐提高,在演练内容、形式和侧重点上均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定期开展“施里弗”演习,不断探索太空战新战法

  早在1997年,美国陆军就启动了年度性太空与导弹防御模拟演习。美国海军也在2000年举行了代号为“全球2000”的模拟演习,重点演练如何利用太空系统支援水面作战。然而,以太空为主战场、以空间对抗为演练内容的真正意义上的太空战演习,当属美国空军负责的“施里弗”系列太空战演习。

  “施里弗”系列演习始于2001年,每2年举行一次,至今已举行8次。该演习由美国空军太空司令部下属的太空创新与发展中心牵头组织,主要采取兵器推演或博弈研讨的形式组织实施,演习内容围绕太空态势感知、太空部队增强、太空支援、太空控制和太空力量运用五大太空战任务领域展开。该演习主要发挥三大功能:一是检验太空作战指挥体制,规范太空战指挥机构职能,优化指挥关系;二是检验太空战理论,探索太空战新思路、新方法,开发新型太空作战概念;三是演练太空系统的作战运用,发现太空系统的弱点和漏洞,为研发新型太空战装备提供参考。

  近年来,随着美国国家安全形势和主要备战对象的发展变化,“施里弗”太空战演习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一是演习矛头直指中、俄等地区性大国。2010年以前,该演习主要以恐怖组织为演练对象,“施里弗”3和“施里弗”4演习均以反恐为想定背景。2010年以来,随着美军战略重心转向亚太,该演习开始把中、俄作为主要作战对手,重点演练与中、俄等国的太空攻防作战。二是演习空间进一步拓展。从2009年的“施里弗”5演习开始,网络空间成为演习的重要行动空间。三是强调盟国参与。2010年,美国出台新版《国家太空政策》,提出要强化与盟国的太空军事合作。2012年举行的“施里弗”7演习中,美国首次邀请北约盟国和澳大利亚参加,重点锤炼联军太空协同作战能力。

  频繁开展太空网络战演习,提升太空网络攻防能力

  美军认为,作为新兴作战领域,太空和网络空间在未来高端战争中扮演关键角色。美军《联合作战拱顶石构想:2020联合部队》指出:“太空和网空优势通常不需要以获取其他领域的作战优势为前提,而其他领域的优势却往往以获取这两大领域的优势为前提”。近年来,随着航天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融合发展,如何防护太空网络信息安全成为太空战领域的新课题。太空网络战成为太空战的新样式,日益受到美军重视。

  为强化太空网络攻防能力,美军从2013年开始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太空战背景下的网络攻防演习,重点演练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对敌太空作战指控中心、卫星操作中心、卫星通信网络等关键节点实施攻击,同时保护己方太空指挥、控制和通信设施不受损害。近年来,随着中、俄、印、日等国竞相发展本国的卫星导航系统,美军还加强了导航战演练,研练瘫毁敌卫星导航系统的方式方法,以便削弱敌精确作战能力。

  强制开展太空危局训练,逐步降低美军对太空的依赖

  近年来,随着美军备战对象向与地区性大国打一场“高端战争”转变,美军逐渐意识到,对太空系统的高度依赖很可能成为美利坚战争机器的“阿喀琉斯之踵”。2012年出台的《联合作战拱顶石构想:2020联合部队》明确指出:“鉴于对手破坏、削弱或摧毁网络和太空系统的能力显著增强”,“(联合)部队必须定期开展基于‘最坏打算’的训练”。2013年开始,美军高层要求各军种必须将“卫星和全球定位系统遭敌破坏的情况”纳入大型演习活动,以便使部队适应没有太空的作战环境,逐步降低对太空系统的依赖。

  从近期美军的实战表现看,太空危局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统计,在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和塔利班的行动中,没有采用卫星制导模式的精确制导炸弹和导弹所占比例达到20%。此外,经过实验论证和演习检验,美国海军也已实现了500公里内的无线通信,仅依靠舰载通信模块便可与方圆500公里内的友军实现高速无线通信。
美军反卫星武器扫描

  美军的反卫星武器研究起步早、投入大、积累多,是反卫星技术最先进、手段最丰富的军队。在美军庞大的反卫星武器库中,技术成熟度较高、具备实战能力的反卫星武器主要包括5大类。

  动能反卫星武器。由导弹和武器控制系统组成,通过超高速飞行弹头的瞬间巨大动能,以直接碰撞的方式摧毁目标太空飞行器。目前,美军已装备了陆基、海基和空基“三位一体”的动能反卫星武器系统,典型武器系统包括“标准-3”导弹、陆基弹道导弹拦截器等。动能反卫星武器主要用来击毁低轨卫星。

  定向能反卫星武器。这种武器速度快、精度高,不受电磁波干扰,可以从地面、空中或太空平台上发射高能激光、粒子束或大功率微波射束,破坏目标卫星的结构或敏感元件,瘫毁目标卫星。其中技术成熟度较高的有陆基“自由电子激光器”和“中红外先进化学激光器”、 机载激光武器和天基“魔镜”激光武器等。

  电子干扰反卫星武器。这种武器可通过向目标卫星发射无线电频率,对其传输信号进行可逆式破坏,干扰目标卫星通信。该武器系统无需对目标造成结构性破坏,就可使敌天基通信系统暂时失能,而且体积小、机动性强,是美军实施太空威慑的重要手段。早在2004年,美军就已部署名为“反通信系统”的电子干扰反卫星武器。

  “杀手”卫星。这是一种携带杀伤装置的微小型卫星,可识别、跟踪、接近并摧毁目标卫星。“杀手”卫星主要用于执行近距离攻击任务,攻击方式包括共轨攻击和快速上升攻击两种。“杀手”卫星主要用于对付通信卫星、导航卫星等大型军用卫星,典型装备包括美国空军的XSS-系列“微型杀手”卫星和“微卫星技术验证”卫星。

  空天飞机。空天飞机亦称航天飞机,是集航空航天能力于一体的新型飞行器。空天飞机飞行速度快,机动性强,可自由进出大气层,能够携带各种侦察和打击设备,是未来空天作战的“杀手锏”武器。就太空作战而言,空天飞机可用于侦察、抓捕、破坏或者摧毁目标卫星。作为未来空天飞机的雏形,美军的X-37B“轨道试验飞行器”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反卫星能力。
“被迫”的霸权?可笑的借口!

  寻找对手-渲染威胁-塑造受害者形象,是美国发展自身军力惯用的伎俩。美军在发展太空战能力的过程中,再次使出这一招术。远的且不说,今年2月以来,美国国防情报局局长、国家情报总监、战略司令部司令等高官纷纷警告“中国太空计划对美军军事通信构成威胁”,新上任的美国空军太空司令部司令约翰·海登甚至鼓吹,鉴于中国太空实力日益增强,空军将“被迫”加快发展太空战能力。然而,明眼人不难看出,这些不过是美军为了放开手脚武装太空营造声势的托辞。

  美国是最早将太空资产用于军事目的的国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美国就开始使用侦察卫星实施战略侦察,并在1961年的“柏林墙事件”和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发挥关键作用。20年后,里根政府一手炮制了“星球大战”计划,活生生地将对手苏联拖进死胡同。总的来说,冷战期间,美国进军太空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美军对太空系统的运用集中在指挥控制核武器、探测弹道导弹发射、监视大规模部队调动等战略层面。

  海湾战争是美军太空战能力建设与运用的分水岭。这场战争大大拓展了太空资产的任务频谱,使美军太空资产实现了从战略性资产向战略战术通用型资产的华丽转身。战争中,美军首次大规模使用太空系统支援战术任务,太空力量首次成为“战争胜利的核心因素”。此后,太空资产逐渐成为美军开展即时通信、构建透明战场、实施精确打击的关键要素。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中90多颗卫星支援空中打击战役,到了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用于保障联军作战的卫星已达100多颗。据统计,美军约90%的军事通信、100%的导航定位、100%的气象信息、近90%的战略情报均来自太空资产。

  美国是太空战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从动能反卫星武器到高能激光致盲装备,从微卫星攻击到卫星捕捉技术,从太空电子战技术到侦打一体的空天飞机,美国反卫星武器种类繁多,太空战技术无人匹敌。为有效运用太空战技术,美国早在2004年就制定了进攻性空间作战“五步法”。

  美国是占用太空空间资源最多的国家。为谋求太空霸主地位,美国一直不遗余力地抢占宝贵的太空空间资源。据报道,在已划定的太空空间资源中,美国的占有率超过50%。在部分关键的轨道空间,美国的占有率甚至高达80%!美国抢占太空空间资源并非完全为了和平目的。据统计,目前全球在轨卫星约1000颗,美国卫星达500多颗,其中军用或疑似军用卫星近200颗。近年来,美军又打起了350颗美国商业卫星的主意,准备将太空传感设备分散“寄宿”到商业卫星上,其用意昭然若揭。

  “谁能控制太空,谁就能控制地球。”美国总统肯尼迪半个世纪前的预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美国追求太空霸权的目的所在。在太空资源、技术和能力均占优势的美国,却屡屡以“受到威胁”作为“被迫”发展太空战力量的借口,其霸权思维可谓一览无余。美国一方面故意渲染别国太空威胁,指责别国正常的太空活动,另一方面却一马当先地推进太空军事化。这种“贼喊捉贼”的手法,怕是不会有几个人信服的。(陈航辉 仲永龙)

http://military.people.com.cn/n/2015/0717/c172467-27317469.html2015年07月17日04:35    来源:解放军报
出台政策条令,完善指挥体系,充实作战力量,研制攻防武器——

  美军太空作战体系悄然成型

  美国防部副部长罗伯特·沃克日前透露,为应对中、俄两国对美国太空资产构成的威胁,五角大楼将与情报界合作,在6个月内设立太空联合作战中心。据报道,该中心主要肩负两大职能:一是整合所有美国卫星收集的数据,强化太空侦察能力,提高对军事行动的太空支援效率;二是监控所有美国卫星的行踪,防范潜在对手攻击美国太空资产。

  成立太空联合作战中心只是美军加强太空战能力建设的最新举措。近年来,随着美军建军备战重点向打赢“高端战争”转变,美军在备战太空方面动作频频。从更新政策条令到增设太空战机构,从强化太空态势感知能力到研发太空战武器,一个庞大的太空作战体系已悄然成型。
海湾战争中,美军太空系统首次大规模运用于实战,共调集70多颗卫星支援联军作战,为联军迅速赢得战争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战后,美军高层意识到“太空是未来战争的终极制高点”,极力推动政府为军方发展太空战能力松绑。

  在美国防部的推动下,1996年克林顿政府出台了首份《国家太空政策》,指出“和平利用太空政策允许美国为了国家安全利益在太空进行防务建设”,这份文件为美军发展太空战能力打开了方便之门。10年后,小布什政府强势出台升级版《国家太空政策》,霸道地指出“如有必要,美国有权不让任何‘敌视美国利益’的国家或个人进入太空”,企图为美军发动太空战披上合法外衣。奥巴马政府于2010年6月推出的新版《国家太空政策》,则提出要强化与盟国的太空军事合作,为美军与盟军实施联合太空作战提供了法律依据。半年后,美国防部出台了首份《国家安全太空战略》,规定了美军在太空战领域三大任务,即:“慑止对美国太空资产的侵犯”“准备挫败太空攻击”“在太空能力削弱情况下作战”。

  除提供政策指导外,美军还积极更新太空作战条令,发展太空作战理论。早在1971年,美国空军AFM1-1号条令就提出了太空作战思想。1998年,美国空军颁布了AFDD2-2号《太空作战》条令,正式提出“太空作战”理论。2004年,空军颁布了首部空间对抗作战条令AFDD2-2.1《反空间作战》,为有效运用空中和太空力量夺取太空优势提供了作战指南。此后,空军对《太空作战》条令进行了多次修订,不断丰富和完善太空作战理论。

  同时,美军还在联合作战层面开发太空作战条令,积极将太空作战纳入联合作战框架。2000年,美军参联会公布了首部联合太空作战条令——《太空作战战术、技术和程序联合条令》,标志着太空作战正式成为美军联合作战的组成部分。2002年,颁布了联合出版物JP3-14《太空作战》,并定期进行修订。2013年,美军新版《太空作战》联合条令出炉,规定了太空作战的六大任务领域,阐述了拟制太空作战计划的程序方法。上述文件和条令的出台,标志着美军太空作战理论已趋于成熟,太空作战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指挥控制体系日益健全

  美军认为,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统一目的是有效实施太空作战的关键。冷战后发动的几场大规模战争中,美军使用太空资产的规模逐次扩大,厘清指挥控制关系、建立指挥控制体系的重要性凸显。通过总结实战经验和开展演习论证,美军不断调整和完善太空作战指挥控制链,形成了层次分明、职责明确的太空作战指挥控制体系。

  位于美军太空作战指挥链顶层的是美国战略司令部司令。根据《联合司令部计划》规定,战略司令部司令负责计划和实施太空作战,对美军所有太空部队拥有作战指挥权。战略司令部司令通过其助手——负责太空事务的联合职能部队司令部指挥官——对下属和配属的部队实施指挥控制。在军种层面,陆海空三军均设有负责本军种太空作战的专职司令部,如美国陆军设有太空和导弹防御局,空军设有太空司令部,海军设有舰队网络司令部等。这些军种司令部在平时负责组织、训练和装备本军种太空战部队,在战时根据战略司令部司令指示为联合部队指挥官提供太空部队,执行各自的太空作战任务。

  实战中,太空作战通常作为联合作战的组成部分组织实施,因此其指挥控制体系以联合部队指挥官为中心构建。以大规模战区作战为例,联合部队指挥官通常由战区司令担任,战区司令负责整合、确认、排序联合部队的太空需求,提交战略司令部司令。战略司令部司令据此向战区司令提供太空能力,必要时向战区司令移交太空部队的作战指挥权。战区司令通常指定一位职能部队指挥官负责太空作战事务,该指挥官通过设立太空协调机构查明联合部队的太空需求,制订联合太空作战计划,协调联合部队军种组成部队的太空作战行动。

  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指定联合部队空中组成部队指挥官负责太空作战,领导战区太空协调机构开展工作。中央司令部战区陆军和空军向太空协调机构派驻代表,共同拟制联合太空作战计划。由于海军未向太空协调机构派驻代表,战区司令授权海军航母打击群指挥官与太空协调机构直接联络,以便于后者向战术级海上部队提供太空支援。
作战力量体系趋于完备

  美军是最早开始筹划组建太空作战部队的军队之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美军就组建了一支由100多名宇航员和7000多名航天技术人员组成的“准太空战部队”,负责美军航天器的发射和控制工作。2000年,美国空军颁布了名为《航空航天部队:保卫21世纪的美国》的白皮书,首次以纲领性文件形式确立了组建太空战部队的远景规划。同年,美空军还成立了太空作战学院,负责培养太空战专业人才。

  经过20多年发展,美军已建成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太空作战力量体系。在战略级,美国战略司令部负责计划和实施美国太空作战。除了负责太空事务的联合职能部队司令部外,战略司令部下属的网络司令部以及负责情报监视和侦察、一体化导弹防御和全球打击的三大联合职能部队司令部均可参与太空作战。在军种战役级,美国陆海空三军太空战专职司令部负责计划、整合、控制和协调本军种太空作战。在战术级,陆军编有2个太空作战旅,负责执行太空支援、太空力量增强、太空控制和太空力量运用任务。海军于2009年组建了第10舰队,作为其卫星通信系统的太空支援分队。空军专司太空战的第14航空队下辖4个联队,主要担负导弹预警、空间监视、火箭发射和卫星控制任务。支援太空战时,空军还可向战略司令部提供14个航空队,作为战略空军使用。

  此外,国防信息系统局、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等战斗支援机构以及国家侦察局、国家地面情报中心等其他国防部机构将视情向战区部署战区支援小组。必要时,美军还可获得美国航空和航天局、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等非国防部机构甚至盟国太空力量的支援。

  需要指出的是,为降低成本、分化风险,近年来美军越来越多地借助民间力量充实太空战队伍。一是向商业公司定制太空服务。据美国《防务系统》杂志披露,2014年五角大楼向“数字地球”和“地缘之眼”两家公司订购了大量东亚海域的卫星图片,美国空军正计划从“地球智商”公司购买比军方更为精准的实时气象信息。二是将军用卫星的日常操控业务外包给商业卫星公司。如美国国际卫星公司在全球建造了400个天线基站,覆盖了全球99.9%的地区,其运营成本只有空军的1/5。去年10月,4家商业卫星公司收到了军方的合同,预计在今年开始落实。

  攻防武器体系加速升级

  美军太空战攻防武器体系主要由对地支援太空系统、太空态势感知系统和反卫星武器系统组成。近年来,在太空霸权思维的影响下,美军加快了对太空作战和支援系统的升级换代,力求牢牢掌握太空优势。

  一是部署新型卫星系统。2010年,美国开始部署安全性更强的第二代GPS卫星,导航精度将提升一倍。2012年,美空军启用了新型“天基红外系统”,弹道导弹发射探测能力成倍增长。此外,美军还陆续部署了“新一代光电系统”“薄膜光学即时成像仪”等新型侦察卫星,以及“移动用户目标系统”“先进特高频通信系统”等新型通信卫星。上述卫星系统的部署到位,将显著增强美军太空系统对地面行动的战术支援能力。

  二是编织太空态势感知网。上世纪末,美军就已建成由30多部大型地面雷达、光学望远镜、深空探测系统组成的地基太空监视网。近年来,为确保在未来空间对抗行动中掌握信息优势,美军又着手打造“密不透风”的天基太空监视网。去年3月,美军首次公开“同步太空态势感知项目”,并在年内连续发射两颗高轨卫星,着力提升对地球同步轨道的监视能力。去年12月,美国海军“空间监视网络”首颗试验卫星发射升空,该项目将使海军对卫星追踪精度提高到厘米级。当前,美军正全力打造由4颗卫星组成的“天基太空监视系统”。一旦该系统组网运行,美军对静地轨道卫星跟踪能力将提高50%,空间目标编目信息更新周期从5天缩短至2天。

  三是研发太空战“杀手锏”武器。美国是唯一具备反卫星实战能力的国家,2008年美军利用“标准-3”导弹在实战条件下击毁了一颗失控卫星。此外,美军还掌握了卫星信号干扰和欺骗、微卫星攻击、激光瘫毁等多种反卫星技术。近年来,一心追求绝对安全的美军将目光转向太空战“杀手锏”武器。2011年以来,美军对“全球即时打击”计划保持高额投资,陆续成功试射了“猎鹰”HTV-2、“先进高超音速武器”等高超音速武器。一旦该计划成为现实,美军将能够在1小时内打击包括地面卫星指控中心在内的任何目标。今年5月,美国空军启动了X-37B“轨道试验飞行器”的第四次飞行试验。作为美军“空海一体战”构想中的核心武器系统,X-37B在未来太空战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正如美国空军太空司令部前司令威廉·谢尔顿所言,X-37B担负的“是一种能够改变战局的任务,是能在战争中决定胜负的战略行动”。
美军大搞演练备战太空

  海湾战争后,美军对太空系统的运用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太空系统被广泛用于支援情报侦察、战场通信、精确打击等战术性任务。随着太空系统大规模走向战场,如何发挥太空系统综合作战效能,防范“太空珍珠港”事件发生,成为美军强化军事优势的首要问题。在美国国防部的推动下,美军于上世纪90年代启动了太空战专项演习。近年来,为巩固太空霸主地位,美军对太空战演练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太空战演练的频率逐渐提高,在演练内容、形式和侧重点上均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定期开展“施里弗”演习,不断探索太空战新战法

  早在1997年,美国陆军就启动了年度性太空与导弹防御模拟演习。美国海军也在2000年举行了代号为“全球2000”的模拟演习,重点演练如何利用太空系统支援水面作战。然而,以太空为主战场、以空间对抗为演练内容的真正意义上的太空战演习,当属美国空军负责的“施里弗”系列太空战演习。

  “施里弗”系列演习始于2001年,每2年举行一次,至今已举行8次。该演习由美国空军太空司令部下属的太空创新与发展中心牵头组织,主要采取兵器推演或博弈研讨的形式组织实施,演习内容围绕太空态势感知、太空部队增强、太空支援、太空控制和太空力量运用五大太空战任务领域展开。该演习主要发挥三大功能:一是检验太空作战指挥体制,规范太空战指挥机构职能,优化指挥关系;二是检验太空战理论,探索太空战新思路、新方法,开发新型太空作战概念;三是演练太空系统的作战运用,发现太空系统的弱点和漏洞,为研发新型太空战装备提供参考。

  近年来,随着美国国家安全形势和主要备战对象的发展变化,“施里弗”太空战演习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一是演习矛头直指中、俄等地区性大国。2010年以前,该演习主要以恐怖组织为演练对象,“施里弗”3和“施里弗”4演习均以反恐为想定背景。2010年以来,随着美军战略重心转向亚太,该演习开始把中、俄作为主要作战对手,重点演练与中、俄等国的太空攻防作战。二是演习空间进一步拓展。从2009年的“施里弗”5演习开始,网络空间成为演习的重要行动空间。三是强调盟国参与。2010年,美国出台新版《国家太空政策》,提出要强化与盟国的太空军事合作。2012年举行的“施里弗”7演习中,美国首次邀请北约盟国和澳大利亚参加,重点锤炼联军太空协同作战能力。

  频繁开展太空网络战演习,提升太空网络攻防能力

  美军认为,作为新兴作战领域,太空和网络空间在未来高端战争中扮演关键角色。美军《联合作战拱顶石构想:2020联合部队》指出:“太空和网空优势通常不需要以获取其他领域的作战优势为前提,而其他领域的优势却往往以获取这两大领域的优势为前提”。近年来,随着航天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融合发展,如何防护太空网络信息安全成为太空战领域的新课题。太空网络战成为太空战的新样式,日益受到美军重视。

  为强化太空网络攻防能力,美军从2013年开始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太空战背景下的网络攻防演习,重点演练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对敌太空作战指控中心、卫星操作中心、卫星通信网络等关键节点实施攻击,同时保护己方太空指挥、控制和通信设施不受损害。近年来,随着中、俄、印、日等国竞相发展本国的卫星导航系统,美军还加强了导航战演练,研练瘫毁敌卫星导航系统的方式方法,以便削弱敌精确作战能力。

  强制开展太空危局训练,逐步降低美军对太空的依赖

  近年来,随着美军备战对象向与地区性大国打一场“高端战争”转变,美军逐渐意识到,对太空系统的高度依赖很可能成为美利坚战争机器的“阿喀琉斯之踵”。2012年出台的《联合作战拱顶石构想:2020联合部队》明确指出:“鉴于对手破坏、削弱或摧毁网络和太空系统的能力显著增强”,“(联合)部队必须定期开展基于‘最坏打算’的训练”。2013年开始,美军高层要求各军种必须将“卫星和全球定位系统遭敌破坏的情况”纳入大型演习活动,以便使部队适应没有太空的作战环境,逐步降低对太空系统的依赖。

  从近期美军的实战表现看,太空危局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统计,在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和塔利班的行动中,没有采用卫星制导模式的精确制导炸弹和导弹所占比例达到20%。此外,经过实验论证和演习检验,美国海军也已实现了500公里内的无线通信,仅依靠舰载通信模块便可与方圆500公里内的友军实现高速无线通信。
美军反卫星武器扫描

  美军的反卫星武器研究起步早、投入大、积累多,是反卫星技术最先进、手段最丰富的军队。在美军庞大的反卫星武器库中,技术成熟度较高、具备实战能力的反卫星武器主要包括5大类。

  动能反卫星武器。由导弹和武器控制系统组成,通过超高速飞行弹头的瞬间巨大动能,以直接碰撞的方式摧毁目标太空飞行器。目前,美军已装备了陆基、海基和空基“三位一体”的动能反卫星武器系统,典型武器系统包括“标准-3”导弹、陆基弹道导弹拦截器等。动能反卫星武器主要用来击毁低轨卫星。

  定向能反卫星武器。这种武器速度快、精度高,不受电磁波干扰,可以从地面、空中或太空平台上发射高能激光、粒子束或大功率微波射束,破坏目标卫星的结构或敏感元件,瘫毁目标卫星。其中技术成熟度较高的有陆基“自由电子激光器”和“中红外先进化学激光器”、 机载激光武器和天基“魔镜”激光武器等。

  电子干扰反卫星武器。这种武器可通过向目标卫星发射无线电频率,对其传输信号进行可逆式破坏,干扰目标卫星通信。该武器系统无需对目标造成结构性破坏,就可使敌天基通信系统暂时失能,而且体积小、机动性强,是美军实施太空威慑的重要手段。早在2004年,美军就已部署名为“反通信系统”的电子干扰反卫星武器。

  “杀手”卫星。这是一种携带杀伤装置的微小型卫星,可识别、跟踪、接近并摧毁目标卫星。“杀手”卫星主要用于执行近距离攻击任务,攻击方式包括共轨攻击和快速上升攻击两种。“杀手”卫星主要用于对付通信卫星、导航卫星等大型军用卫星,典型装备包括美国空军的XSS-系列“微型杀手”卫星和“微卫星技术验证”卫星。

  空天飞机。空天飞机亦称航天飞机,是集航空航天能力于一体的新型飞行器。空天飞机飞行速度快,机动性强,可自由进出大气层,能够携带各种侦察和打击设备,是未来空天作战的“杀手锏”武器。就太空作战而言,空天飞机可用于侦察、抓捕、破坏或者摧毁目标卫星。作为未来空天飞机的雏形,美军的X-37B“轨道试验飞行器”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反卫星能力。
“被迫”的霸权?可笑的借口!

  寻找对手-渲染威胁-塑造受害者形象,是美国发展自身军力惯用的伎俩。美军在发展太空战能力的过程中,再次使出这一招术。远的且不说,今年2月以来,美国国防情报局局长、国家情报总监、战略司令部司令等高官纷纷警告“中国太空计划对美军军事通信构成威胁”,新上任的美国空军太空司令部司令约翰·海登甚至鼓吹,鉴于中国太空实力日益增强,空军将“被迫”加快发展太空战能力。然而,明眼人不难看出,这些不过是美军为了放开手脚武装太空营造声势的托辞。

  美国是最早将太空资产用于军事目的的国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美国就开始使用侦察卫星实施战略侦察,并在1961年的“柏林墙事件”和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发挥关键作用。20年后,里根政府一手炮制了“星球大战”计划,活生生地将对手苏联拖进死胡同。总的来说,冷战期间,美国进军太空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美军对太空系统的运用集中在指挥控制核武器、探测弹道导弹发射、监视大规模部队调动等战略层面。

  海湾战争是美军太空战能力建设与运用的分水岭。这场战争大大拓展了太空资产的任务频谱,使美军太空资产实现了从战略性资产向战略战术通用型资产的华丽转身。战争中,美军首次大规模使用太空系统支援战术任务,太空力量首次成为“战争胜利的核心因素”。此后,太空资产逐渐成为美军开展即时通信、构建透明战场、实施精确打击的关键要素。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中90多颗卫星支援空中打击战役,到了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用于保障联军作战的卫星已达100多颗。据统计,美军约90%的军事通信、100%的导航定位、100%的气象信息、近90%的战略情报均来自太空资产。

  美国是太空战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从动能反卫星武器到高能激光致盲装备,从微卫星攻击到卫星捕捉技术,从太空电子战技术到侦打一体的空天飞机,美国反卫星武器种类繁多,太空战技术无人匹敌。为有效运用太空战技术,美国早在2004年就制定了进攻性空间作战“五步法”。

  美国是占用太空空间资源最多的国家。为谋求太空霸主地位,美国一直不遗余力地抢占宝贵的太空空间资源。据报道,在已划定的太空空间资源中,美国的占有率超过50%。在部分关键的轨道空间,美国的占有率甚至高达80%!美国抢占太空空间资源并非完全为了和平目的。据统计,目前全球在轨卫星约1000颗,美国卫星达500多颗,其中军用或疑似军用卫星近200颗。近年来,美军又打起了350颗美国商业卫星的主意,准备将太空传感设备分散“寄宿”到商业卫星上,其用意昭然若揭。

  “谁能控制太空,谁就能控制地球。”美国总统肯尼迪半个世纪前的预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美国追求太空霸权的目的所在。在太空资源、技术和能力均占优势的美国,却屡屡以“受到威胁”作为“被迫”发展太空战力量的借口,其霸权思维可谓一览无余。美国一方面故意渲染别国太空威胁,指责别国正常的太空活动,另一方面却一马当先地推进太空军事化。这种“贼喊捉贼”的手法,怕是不会有几个人信服的。(陈航辉 仲永龙)

http://military.people.com.cn/n/2015/0717/c172467-27317469.html
中国别无选择,只能迎头追赶,落后就意味着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