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的故事 三十四年一首奉献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2:52:30
——记转业干部潘维成照顾抗日英雄遗孀的感人事迹

  一位普通转业干部的足迹,闪耀在人们的脑海;

  一位普通转业干部的真情,告慰着九泉之下的英灵。

  在全国双拥模范城---安徽省滁州市,人们竞相传颂着这样一个感人故事 :该市所属明光市张八岭镇供销社职工、转业干部潘维成,33年如一日,精心照 料抗日英雄遗孀丁姬氏,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谱写了一曲新时期拥军优属的赞歌。

  "丁大娘丈夫打鬼子把命都搭上了,我做了党员应该做的事,还有啥亏不亏? "

  潘维成是一位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抗美援朝的老军人,荣立过三等功,光 荣负伤,被评为三等伤残军人。

  1960年初,潘维成转业到明光市张八岭供销社工作。一次,他在参加熊郢村 助民劳动时,结识了该村烈属丁姬氏,在与丁大娘交谈中,他得知大娘的丈夫牺 牲在抗日战场,唯一的儿子姬保国在1946年的莱芜保卫战中被困5昼夜,在掩护战友突围时壮烈牺牲。痛失亲人的丁大娘成了孤寡一人,而且患有心脏病、高血压 多种疾病,生活十分困难。丁大娘的身世和磨难,使这位军人出身的硬汉子眼一 热,泪水涌了出来。"大娘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先后送夫送子参军,她是英雄的遗孀,应该有人来服侍,不能再让她遭罪受苦了。"潘维成默默地念叨道。

  回到家,潘维成把照顾服待丁大娘的想法一古脑跟妻子陈广均和几个女儿讲 了,通情达理的妻子对他说:"老潘,我们一起去照顾大娘,有我们一碗饭吃,就 有大娘一碗饭吃。"

  在服侍丁大娘1万多个日子里,他饱尝了辛酸和泪水。他说:"为党和政府分 忧是最快乐的事。"

  别看潘维成是个男同志,可心很细,什么事情想得十分周到。每隔三两天他 准时赶到大娘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尔后给大娘烧水、做饭。天气冷了 ,他把自家最新最厚的棉被送给老人盖。去年4月中旬,老人病重期间,他和妻子把床搬到老人家,怕老人夜间起床不方便,特意在老人床头系了根绳子,上面拴 个小铃铛,铃铛一响,他和妻子就前去服侍。70年代,他家孩子多,七八口人吃 饭,他每个月几十元工资,家境比较困难。但他总是说,再难也不能难丁大娘。有时烧点好吃的,他总是先为老人盛出来。记得有一次,妻子买回一点猪肉,多 日未吃肉的孩子嚷嚷要吃红烧肉。可他想,若烧红烧肉只能吃一顿,便割了块放 在菜里烧了烧,瘦的留下来,给老人做了一大碗香喷喷的肉丝面,端到老人面前。

  初夏的一个夜晚。狂风夹着暴雨一个劲地下着。子夜时分,潘维成望着外面 的大风大雨,心里十分放心不下:大娘的房子漏不漏雨,这几天出差在外也没去 看大娘,不知她身体如何?想到这儿,他叫醒了熟睡中的大女儿,一起去看大娘。推开门一看,不由大吃一惊:老人正趴在床上呕吐不止,用手摸摸老人额头, 滚烫滚烫。"老人发高烧,马上找医生。"他让大女儿守候着老人,自己只身冒雨到镇上请医生。医生得知他来意后,深深被他这种精神所感动,二话没说,背起 药箱,同他深一脚浅一脚消失在雨幕中。后来,丁大娘病治好了,他却病倒了, 一连几天茶饭不思。

  人世间有些情愫,像盖不严的酒精,挥发得快,也淡化得快。而潘维成服侍 丁大娘的情谊,像一瓶贮存于老窖中的陈年美酒,存放得越久,味道越浓。潘维 成是个口吐唾沫砸个坑的人,说话算话。他孝顺丁大娘的事,女儿们看在眼里,佩服在心里。他给6个女儿立下规矩:逢年过节,首先要拜访丁奶奶。几十年来, 逢年过节,女儿、女婿都带着麦乳精、奶粉、水果等滋补品去看望丁奶奶,临走 时,还给丁奶奶留些零花钱。村里人见丁大娘夸她有福,摊上这么孝顺的儿子、孙女。每每听到这些,丁大娘都笑得合不扰嘴,夸赞潘维成是共产党培养出来的 好干部,是解放军大学校培养出来的好人。尽管岁月在静静地流逝,但却流不走 他对丁大娘的真情。每逢寒夜,总是半夜起来为老人掖被、盖毯;天气暖和时,他扶着老人到户外散步晒太阳。三女儿买了床电褥子孝敬他,他舍不得用,悄悄 把电褥子放在老人的床上。前些年,全家唯一的一台电风扇,被他搬进老人的屋 子里。他和妻子省吃俭用,自己身上穿的衣服很陈旧,却不舍得花钱买件像样衣服,可给丁大娘买衣服从不吝啬,每年都给丁大娘做几套像模像样的衣服。年岁 大了好挑食。一次,丁大娘想吃西瓜,这时大部分西瓜还没熟,他拿着20元钱, 走村串户,跑了好几个村才买到。回来途中,不慎被露出地面的石块绊倒,重重摔了一跤,漆盖上鲜血直流。

  潘维成自己也承认,在服侍丁大娘的这些年月里,确实受了不少累和苦,可 从没半句怨言,也从没后悔过,有人曾问他:"你不要公家一分钱报酬,这样做是 不是太亏了?"他听了反问道:"丁大娘的丈夫为了打日本鬼子,救中国,把命都 搭上了,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还不应该吗?"

  99岁丁大娘去世的那天,他把大娘全身洗得干干净净,穿上新衣;大娘临终 时的最后一句话:"我能活到今天,多亏了维成啊!"

  岁月悠悠,潘维成那颗金子般的心被时光的流水洗涤得越发灿烂了。1984年 初夏,丁大娘瘫痪在床,为便于照料,他把屎尿难禁的丁大娘从熊郢村接到家中 ,和妻子一起,像侍奉自己母亲一样不怕脏臭,天天给丁大娘擦身洗澡,换洗衣服,还自己掏钱请来名医给丁大娘针灸。

  在潘维成全家的悉心照料下,丁大娘竟奇迹般地站了起来。1995年冬,丁大 娘突感全身奇痒,潘维成当即将大娘送进了张八岭镇医院,镇医院诊治不了,又 迅速找车转院到明光。病情确诊后却无药,这可急坏了潘维成和老伴陈广均,滁州的两个女儿、蚌埠的亲戚、合肥的朋友都分别接到他找药的电话。最后,两个 女婿连夜坐火车从蚌埠给丁大娘送来特效止痒药。

  33岁个春秋1万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潘维成从黑发到白发也近70岁了。这些 年,他为丁大娘做了多少事,像天上星星一样,数也数不清,人累瘦了,也累垮 了。亲朋好友劝他把丁大娘交给公家,可潘维成却说:"党和政府也有困难,再说交给别人服侍,我还不放心,大娘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大娘,只要有一口气, 我都会为她老人家养老送终的。"

  2002年4月下旬的一天傍晚,99岁的丁姬氏大娘生命危在旦夕,奄奄一息的丁 大娘把潘维成叫到身边,轻声说道:"这些年,为了照顾我,你受了那么多苦,我实在过意不去,你这样的好党员世上难找啊!"第二天早晨,丁大娘闭上了眼睛, 再也没有睁开。他专程赶到市里,像亲生儿子一样,按当地风俗习惯为大娘买了 新衣,烧了满满一锅热水,把大娘全身上下洗得干干净净。领着全家老小为大娘守灵。

  这就是一位普通转业干部的情怀。

  这就是一位普通转业干部的高尚品德。——记转业干部潘维成照顾抗日英雄遗孀的感人事迹

  一位普通转业干部的足迹,闪耀在人们的脑海;

  一位普通转业干部的真情,告慰着九泉之下的英灵。

  在全国双拥模范城---安徽省滁州市,人们竞相传颂着这样一个感人故事 :该市所属明光市张八岭镇供销社职工、转业干部潘维成,33年如一日,精心照 料抗日英雄遗孀丁姬氏,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谱写了一曲新时期拥军优属的赞歌。

  "丁大娘丈夫打鬼子把命都搭上了,我做了党员应该做的事,还有啥亏不亏? "

  潘维成是一位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抗美援朝的老军人,荣立过三等功,光 荣负伤,被评为三等伤残军人。

  1960年初,潘维成转业到明光市张八岭供销社工作。一次,他在参加熊郢村 助民劳动时,结识了该村烈属丁姬氏,在与丁大娘交谈中,他得知大娘的丈夫牺 牲在抗日战场,唯一的儿子姬保国在1946年的莱芜保卫战中被困5昼夜,在掩护战友突围时壮烈牺牲。痛失亲人的丁大娘成了孤寡一人,而且患有心脏病、高血压 多种疾病,生活十分困难。丁大娘的身世和磨难,使这位军人出身的硬汉子眼一 热,泪水涌了出来。"大娘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先后送夫送子参军,她是英雄的遗孀,应该有人来服侍,不能再让她遭罪受苦了。"潘维成默默地念叨道。

  回到家,潘维成把照顾服待丁大娘的想法一古脑跟妻子陈广均和几个女儿讲 了,通情达理的妻子对他说:"老潘,我们一起去照顾大娘,有我们一碗饭吃,就 有大娘一碗饭吃。"

  在服侍丁大娘1万多个日子里,他饱尝了辛酸和泪水。他说:"为党和政府分 忧是最快乐的事。"

  别看潘维成是个男同志,可心很细,什么事情想得十分周到。每隔三两天他 准时赶到大娘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尔后给大娘烧水、做饭。天气冷了 ,他把自家最新最厚的棉被送给老人盖。去年4月中旬,老人病重期间,他和妻子把床搬到老人家,怕老人夜间起床不方便,特意在老人床头系了根绳子,上面拴 个小铃铛,铃铛一响,他和妻子就前去服侍。70年代,他家孩子多,七八口人吃 饭,他每个月几十元工资,家境比较困难。但他总是说,再难也不能难丁大娘。有时烧点好吃的,他总是先为老人盛出来。记得有一次,妻子买回一点猪肉,多 日未吃肉的孩子嚷嚷要吃红烧肉。可他想,若烧红烧肉只能吃一顿,便割了块放 在菜里烧了烧,瘦的留下来,给老人做了一大碗香喷喷的肉丝面,端到老人面前。

  初夏的一个夜晚。狂风夹着暴雨一个劲地下着。子夜时分,潘维成望着外面 的大风大雨,心里十分放心不下:大娘的房子漏不漏雨,这几天出差在外也没去 看大娘,不知她身体如何?想到这儿,他叫醒了熟睡中的大女儿,一起去看大娘。推开门一看,不由大吃一惊:老人正趴在床上呕吐不止,用手摸摸老人额头, 滚烫滚烫。"老人发高烧,马上找医生。"他让大女儿守候着老人,自己只身冒雨到镇上请医生。医生得知他来意后,深深被他这种精神所感动,二话没说,背起 药箱,同他深一脚浅一脚消失在雨幕中。后来,丁大娘病治好了,他却病倒了, 一连几天茶饭不思。

  人世间有些情愫,像盖不严的酒精,挥发得快,也淡化得快。而潘维成服侍 丁大娘的情谊,像一瓶贮存于老窖中的陈年美酒,存放得越久,味道越浓。潘维 成是个口吐唾沫砸个坑的人,说话算话。他孝顺丁大娘的事,女儿们看在眼里,佩服在心里。他给6个女儿立下规矩:逢年过节,首先要拜访丁奶奶。几十年来, 逢年过节,女儿、女婿都带着麦乳精、奶粉、水果等滋补品去看望丁奶奶,临走 时,还给丁奶奶留些零花钱。村里人见丁大娘夸她有福,摊上这么孝顺的儿子、孙女。每每听到这些,丁大娘都笑得合不扰嘴,夸赞潘维成是共产党培养出来的 好干部,是解放军大学校培养出来的好人。尽管岁月在静静地流逝,但却流不走 他对丁大娘的真情。每逢寒夜,总是半夜起来为老人掖被、盖毯;天气暖和时,他扶着老人到户外散步晒太阳。三女儿买了床电褥子孝敬他,他舍不得用,悄悄 把电褥子放在老人的床上。前些年,全家唯一的一台电风扇,被他搬进老人的屋 子里。他和妻子省吃俭用,自己身上穿的衣服很陈旧,却不舍得花钱买件像样衣服,可给丁大娘买衣服从不吝啬,每年都给丁大娘做几套像模像样的衣服。年岁 大了好挑食。一次,丁大娘想吃西瓜,这时大部分西瓜还没熟,他拿着20元钱, 走村串户,跑了好几个村才买到。回来途中,不慎被露出地面的石块绊倒,重重摔了一跤,漆盖上鲜血直流。

  潘维成自己也承认,在服侍丁大娘的这些年月里,确实受了不少累和苦,可 从没半句怨言,也从没后悔过,有人曾问他:"你不要公家一分钱报酬,这样做是 不是太亏了?"他听了反问道:"丁大娘的丈夫为了打日本鬼子,救中国,把命都 搭上了,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还不应该吗?"

  99岁丁大娘去世的那天,他把大娘全身洗得干干净净,穿上新衣;大娘临终 时的最后一句话:"我能活到今天,多亏了维成啊!"

  岁月悠悠,潘维成那颗金子般的心被时光的流水洗涤得越发灿烂了。1984年 初夏,丁大娘瘫痪在床,为便于照料,他把屎尿难禁的丁大娘从熊郢村接到家中 ,和妻子一起,像侍奉自己母亲一样不怕脏臭,天天给丁大娘擦身洗澡,换洗衣服,还自己掏钱请来名医给丁大娘针灸。

  在潘维成全家的悉心照料下,丁大娘竟奇迹般地站了起来。1995年冬,丁大 娘突感全身奇痒,潘维成当即将大娘送进了张八岭镇医院,镇医院诊治不了,又 迅速找车转院到明光。病情确诊后却无药,这可急坏了潘维成和老伴陈广均,滁州的两个女儿、蚌埠的亲戚、合肥的朋友都分别接到他找药的电话。最后,两个 女婿连夜坐火车从蚌埠给丁大娘送来特效止痒药。

  33岁个春秋1万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潘维成从黑发到白发也近70岁了。这些 年,他为丁大娘做了多少事,像天上星星一样,数也数不清,人累瘦了,也累垮 了。亲朋好友劝他把丁大娘交给公家,可潘维成却说:"党和政府也有困难,再说交给别人服侍,我还不放心,大娘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大娘,只要有一口气, 我都会为她老人家养老送终的。"

  2002年4月下旬的一天傍晚,99岁的丁姬氏大娘生命危在旦夕,奄奄一息的丁 大娘把潘维成叫到身边,轻声说道:"这些年,为了照顾我,你受了那么多苦,我实在过意不去,你这样的好党员世上难找啊!"第二天早晨,丁大娘闭上了眼睛, 再也没有睁开。他专程赶到市里,像亲生儿子一样,按当地风俗习惯为大娘买了 新衣,烧了满满一锅热水,把大娘全身上下洗得干干净净。领着全家老小为大娘守灵。

  这就是一位普通转业干部的情怀。

  这就是一位普通转业干部的高尚品德。
这年头雷锋式的好人难找了
这是个好人
有的人对自己父母都不孝,
哪里谈得上对别人父母有多好呢
楼上说的是事实啊……哎……世道变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