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最著名的拉达汽车竟然还是引进的意大利技术和生产设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27:01
拉达汽车——俄罗斯人曾经的骄傲


拉达2101是苏联陶里亚蒂汽车城生产制造的第一款轿车,1970年下线

陶里亚蒂(Toljatti)是一座落于伏尔加河畔的城市。这座曾经满布灰尘、肮脏不堪的城市却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成了无数苏联人民梦想移居的地方。这一切都源于一项政府计划。在日古利山脉一处平缓的谷地,莫斯科政府圈出一块约六平方公里的土地用以建造一座足以容纳五十万人的汽车城。机械由苏联政府出资从意大利购买,工人则涌自广阔红色疆域的四面八方。他们都梦想着能在这里住上敞亮的房子并开上当时被称作“迷一样的汽车”。一封当时的电报这样写到,“已卖掉家中房产,明日将登轮机出发。”



拉达汽车制造中心——曾经的伏尔加汽车制造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在很多领域快速追赶甚至超越了西方国家:1965年苏联人的平均寿命就已与美国人相差无几。男性的预期寿命为65岁,女性的预期寿命为73,6岁,同美国的数据极为相似(男:66,8;女:73,7)。同时苏联人已经成功发射第一枚卫星并首次将人类送上外太空。

不过在陆地上,他们前进的步伐显然落下很多。1965年,苏联全国的私人轿车生产总量只有20万辆。在西方,仅西德一年就达到了300万辆。苏联于是决定重拳出击,希望凭借陶里亚蒂的项目将全国汽车年产量一举提高到60万辆。然而在技术方面苏联不得不花重金求够于意大利。虽然当时东西方正笼罩在冷战的阴影下,罗马和莫斯科之间却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往来。意大利共产党在西欧能够站稳脚跟,声名鹊起,自然离不开斯大林资金上的大力支持。1964年去逝的意大利共产党领袖,帕尔米罗·陶里亚蒂在墨索里尼的法西斯统治时期更是承蒙苏联的庇护。他曾在莫斯科著名的收留流亡人士的酒店路克斯住了很长一段时间。


拉达·诺瓦(LADA NOVA)1979年开始生产,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曾经出口德国。

间谍参与的利息之争
为了纪念这位意大利伟大的共产主义者,克里姆林宫决定将位于伏尔加河畔的城市伏尔加更名为陶里亚蒂。当时意大利的执政者是出身基督教民主党的阿尔多莫罗。这位总理奉行折衷主义,并组建了左派中间派同盟政府,共产党得以进入议会,并同苏联共产党建立联系。然而这场“世纪交易”却意外受阻:罗马政府提出了一项收取百分之八利息的贷款要求,苏联政府却坚持要把利息降到百分之五。

莫斯科于是耍起了花招,苏联的间谍机构克格勃和一管猎枪在这场诡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莱欧尼·科洛所夫是莫斯科党报《消息报》的驻罗马记者。他不仅为首都的编辑部供稿,同时也是莫斯科一处间谍部门的负责人。他先是伪造了一分意大利政府公文,公文中声称,意大利政府已经预先设定好了谈判的回旋余地。根据这份报道,意大利政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也会接受百分之五的利息。文中还指出,罗马政府在谈判中坚持他们的贷款政策实际上只是虚张声势,意大利人对这笔生意很是在意,菲亚特公司在这场交易中已经处于被动地位。


左:菲亚特公司董事维托里奥·瓦雷达(Vittorio Valetta)。右:时任苏联工业部长亚历山大·塔拉佐夫(Alexander Tarasow)。1966年双方就伏尔加汽车制造厂签订协议。

接下来克格勃继续造势,给意大利政府施加压力。他们先是四处散播关于苏联同法国人接洽的消息,声称苏联政府已经打算同菲亚特的竞争对手雷诺签订协议。最终意大利人选择让步,针对苏联政府申请的三十二亿贷款,收取百分之五点六的利息。科洛所夫就这样替苏联政府省下3800万美元的利息。为了表彰他的成就,政府赠与他一管猎枪。至于菲亚特公司在这场交易中蒙受的损失到底有多少,连意大利人自己都难以想像。

300公里长的流水线
工人们仅花了四年时间就建成伏尔加汽车制造厂(Wolschskij Awtomobilnij Sawod 简称WAS)。比预先的建设计划快了近三年。1970年第一辆汽车驶下生产线,整个制造厂生产线的长度总和达到了300公里。

伏尔加汽车制造厂,座落于以意大利著名共产党人帕尔米罗·陶里亚蒂名字命名的陶里亚蒂城,在很短的一段时间,人口激增至50万。

这座被称为俄罗斯土地上的沃尔夫斯堡的汽车城,不仅其所有机械设备都是来自意大利,就连第一辆汽车的设计,也由意大利人代为完成。苏联人希望能设计出一款简单实用的小型轿车,以满足这个工农兵国家广大百姓的需求。他们最终选定了菲亚特124型轿车。


1973年12月21日,第一百万辆拉达汽车下线,这是当时的一款新车,红色拉达2103。

严寒和生锈
苏联的工程师们对汽车进行了重新设计以适应当地的路况:由于苏联的道路过于泥泞,制动器很容易沾满泥土,他们因此决定用更为牢固的鼓式制动器来代替原有的意大利碟式制动器;严寒给试车员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他们为此改进了汽车的暖气和绝缘系统;同时为了适应坑洼的地面,汽车的轴距也被相应加长。

1970年这款菲亚特的克隆车被命名为日古利(Shiguli)2101系列。为打入国际市场,设计者又为它取了一个简单好记的名字——拉达(LADA)[注]。这款汽车的技术在当时已经落伍,然而它却实现了上千万家庭拥有一辆四轮轿车的梦想。1976年伏尔加汽车厂又推出了一款新型越野车——尼瓦(NIVA)。这是一款实用的车型,虽然外型不佳,但非常牢靠。1990年到2002年间它曾被广泛运用在俄罗斯的南极科考站别林斯高晋站(Bellingshausen)上,在严酷的天气下承受了艰苦的考验。如今这款汽车被陈列在陶里亚蒂的汽车博物馆,尽管部分零件已经生锈,但据以为博物馆的负责人称,它“理论上依然可以投入使用”。


普京和他的尼瓦越野车。普京在2009年购入一辆尼瓦越野车。他非常喜欢带着客人乘坐该车出去兜风。普京称赞此车:“尼瓦操作简便,性能可靠并且畅行无阻。”

这款“人人都可拥有”的轿车显然同当时东德的大众甲壳虫属于一例。这款俄版菲亚特124,1967年的“欧洲最佳轿车”的最后一辆下线于2012年,彼时经过一系列的现代化设计,早已面目全非了。

在日产和雷诺的帮助下,伏尔加汽车制造厂最终完成现代化改造。目前LADA项目已经签下了前戴姆勒奔驰设计师史蒂夫·马汀(Steve Mattin),到2020年,他将推出六款新车。

菲亚特汽车制造厂成了这场交易的最大受害者。1971年苏联通过向意大利出口汽车车门钢板来结算欠款。这些苏联的可回收钢板在防腐性上不堪一击,菲亚特汽车制造厂的声誉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同钢板一起锈迹斑斑,蒙受了巨大的损伤


2012年5月16日 第2700万辆拉达轿车下线。横幅:我们因你而骄傲!

译注:“日古利”是沿伏尔加河走向的山脉名称,由于其读音在英语、法语中与“舞男”一词的读音近似,又像阿拉伯语中的“假货”、“骗子”一词的读音,所以其出口型改称“拉达”。“拉达”一词在当地方言中有“敬爱”、“钟爱”之意。

http://select.yeeyan.org/view/247883/362729拉达汽车——俄罗斯人曾经的骄傲

1.jpg (35.53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7-11 14:45 上传


拉达2101是苏联陶里亚蒂汽车城生产制造的第一款轿车,1970年下线

陶里亚蒂(Toljatti)是一座落于伏尔加河畔的城市。这座曾经满布灰尘、肮脏不堪的城市却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成了无数苏联人民梦想移居的地方。这一切都源于一项政府计划。在日古利山脉一处平缓的谷地,莫斯科政府圈出一块约六平方公里的土地用以建造一座足以容纳五十万人的汽车城。机械由苏联政府出资从意大利购买,工人则涌自广阔红色疆域的四面八方。他们都梦想着能在这里住上敞亮的房子并开上当时被称作“迷一样的汽车”。一封当时的电报这样写到,“已卖掉家中房产,明日将登轮机出发。”


2.jpg (92.66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7-11 14:45 上传


拉达汽车制造中心——曾经的伏尔加汽车制造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在很多领域快速追赶甚至超越了西方国家:1965年苏联人的平均寿命就已与美国人相差无几。男性的预期寿命为65岁,女性的预期寿命为73,6岁,同美国的数据极为相似(男:66,8;女:73,7)。同时苏联人已经成功发射第一枚卫星并首次将人类送上外太空。

不过在陆地上,他们前进的步伐显然落下很多。1965年,苏联全国的私人轿车生产总量只有20万辆。在西方,仅西德一年就达到了300万辆。苏联于是决定重拳出击,希望凭借陶里亚蒂的项目将全国汽车年产量一举提高到60万辆。然而在技术方面苏联不得不花重金求够于意大利。虽然当时东西方正笼罩在冷战的阴影下,罗马和莫斯科之间却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往来。意大利共产党在西欧能够站稳脚跟,声名鹊起,自然离不开斯大林资金上的大力支持。1964年去逝的意大利共产党领袖,帕尔米罗·陶里亚蒂在墨索里尼的法西斯统治时期更是承蒙苏联的庇护。他曾在莫斯科著名的收留流亡人士的酒店路克斯住了很长一段时间。

3.jpg (39.46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7-11 14:46 上传


拉达·诺瓦(LADA NOVA)1979年开始生产,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曾经出口德国。

间谍参与的利息之争
为了纪念这位意大利伟大的共产主义者,克里姆林宫决定将位于伏尔加河畔的城市伏尔加更名为陶里亚蒂。当时意大利的执政者是出身基督教民主党的阿尔多莫罗。这位总理奉行折衷主义,并组建了左派中间派同盟政府,共产党得以进入议会,并同苏联共产党建立联系。然而这场“世纪交易”却意外受阻:罗马政府提出了一项收取百分之八利息的贷款要求,苏联政府却坚持要把利息降到百分之五。

莫斯科于是耍起了花招,苏联的间谍机构克格勃和一管猎枪在这场诡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莱欧尼·科洛所夫是莫斯科党报《消息报》的驻罗马记者。他不仅为首都的编辑部供稿,同时也是莫斯科一处间谍部门的负责人。他先是伪造了一分意大利政府公文,公文中声称,意大利政府已经预先设定好了谈判的回旋余地。根据这份报道,意大利政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也会接受百分之五的利息。文中还指出,罗马政府在谈判中坚持他们的贷款政策实际上只是虚张声势,意大利人对这笔生意很是在意,菲亚特公司在这场交易中已经处于被动地位。

4.jpg (67.31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7-11 14:46 上传


左:菲亚特公司董事维托里奥·瓦雷达(Vittorio Valetta)。右:时任苏联工业部长亚历山大·塔拉佐夫(Alexander Tarasow)。1966年双方就伏尔加汽车制造厂签订协议。

接下来克格勃继续造势,给意大利政府施加压力。他们先是四处散播关于苏联同法国人接洽的消息,声称苏联政府已经打算同菲亚特的竞争对手雷诺签订协议。最终意大利人选择让步,针对苏联政府申请的三十二亿贷款,收取百分之五点六的利息。科洛所夫就这样替苏联政府省下3800万美元的利息。为了表彰他的成就,政府赠与他一管猎枪。至于菲亚特公司在这场交易中蒙受的损失到底有多少,连意大利人自己都难以想像。

300公里长的流水线
工人们仅花了四年时间就建成伏尔加汽车制造厂(Wolschskij Awtomobilnij Sawod 简称WAS)。比预先的建设计划快了近三年。1970年第一辆汽车驶下生产线,整个制造厂生产线的长度总和达到了300公里。

5.jpg (72.46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7-11 14:47 上传


伏尔加汽车制造厂,座落于以意大利著名共产党人帕尔米罗·陶里亚蒂名字命名的陶里亚蒂城,在很短的一段时间,人口激增至50万。

这座被称为俄罗斯土地上的沃尔夫斯堡的汽车城,不仅其所有机械设备都是来自意大利,就连第一辆汽车的设计,也由意大利人代为完成。苏联人希望能设计出一款简单实用的小型轿车,以满足这个工农兵国家广大百姓的需求。他们最终选定了菲亚特124型轿车。

6.jpg (74.92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7-11 14:48 上传


1973年12月21日,第一百万辆拉达汽车下线,这是当时的一款新车,红色拉达2103。

严寒和生锈
苏联的工程师们对汽车进行了重新设计以适应当地的路况:由于苏联的道路过于泥泞,制动器很容易沾满泥土,他们因此决定用更为牢固的鼓式制动器来代替原有的意大利碟式制动器;严寒给试车员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他们为此改进了汽车的暖气和绝缘系统;同时为了适应坑洼的地面,汽车的轴距也被相应加长。

1970年这款菲亚特的克隆车被命名为日古利(Shiguli)2101系列。为打入国际市场,设计者又为它取了一个简单好记的名字——拉达(LADA)[注]。这款汽车的技术在当时已经落伍,然而它却实现了上千万家庭拥有一辆四轮轿车的梦想。1976年伏尔加汽车厂又推出了一款新型越野车——尼瓦(NIVA)。这是一款实用的车型,虽然外型不佳,但非常牢靠。1990年到2002年间它曾被广泛运用在俄罗斯的南极科考站别林斯高晋站(Bellingshausen)上,在严酷的天气下承受了艰苦的考验。如今这款汽车被陈列在陶里亚蒂的汽车博物馆,尽管部分零件已经生锈,但据以为博物馆的负责人称,它“理论上依然可以投入使用”。

7.jpg (36.49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7-11 14:49 上传


普京和他的尼瓦越野车。普京在2009年购入一辆尼瓦越野车。他非常喜欢带着客人乘坐该车出去兜风。普京称赞此车:“尼瓦操作简便,性能可靠并且畅行无阻。”

这款“人人都可拥有”的轿车显然同当时东德的大众甲壳虫属于一例。这款俄版菲亚特124,1967年的“欧洲最佳轿车”的最后一辆下线于2012年,彼时经过一系列的现代化设计,早已面目全非了。

8.jpg (43.04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7-11 14:49 上传


在日产和雷诺的帮助下,伏尔加汽车制造厂最终完成现代化改造。目前LADA项目已经签下了前戴姆勒奔驰设计师史蒂夫·马汀(Steve Mattin),到2020年,他将推出六款新车。

菲亚特汽车制造厂成了这场交易的最大受害者。1971年苏联通过向意大利出口汽车车门钢板来结算欠款。这些苏联的可回收钢板在防腐性上不堪一击,菲亚特汽车制造厂的声誉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同钢板一起锈迹斑斑,蒙受了巨大的损伤

9.jpg (52.98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7-11 14:50 上传


2012年5月16日 第2700万辆拉达轿车下线。横幅:我们因你而骄傲!

译注:“日古利”是沿伏尔加河走向的山脉名称,由于其读音在英语、法语中与“舞男”一词的读音近似,又像阿拉伯语中的“假货”、“骗子”一词的读音,所以其出口型改称“拉达”。“拉达”一词在当地方言中有“敬爱”、“钟爱”之意。

http://select.yeeyan.org/view/247883/362729
@骑士王的刚毅
这就是苏联发达的重工业


技术和设备全部买的菲亚特的


而出口菲亚特的汽车门钢质量差的要命,害的菲亚特一度名誉扫地

这好象应发在汽车版
况且拉达大批量生产时

在西方这已是过时车型

连过时车在苏联还能当个宝


“人人都可拥有”的轿车

==========================================

现代消费主义的经济就是从美国来的,汽车行业引入这一理念从福特开始。

苏联以前集中发展军工,而民用经济落后的做法,和二战前的西欧国家无异。这都是不可持续的。

苏联,在相当大程度上,和纳粹德国半斤八两。

“人人都可拥有”的轿车

==========================================

现代消费主义的经济就是从美国来的,汽车行业引入这一理念从福特开始。

苏联以前集中发展军工,而民用经济落后的做法,和二战前的西欧国家无异。这都是不可持续的。

苏联,在相当大程度上,和纳粹德国半斤八两。
苏联工业发达其实虚有其表而已
每一个卢布都用在了军工生产上。能搞民用轿车算不错了
俄国的民用产品基本是渣,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本国人也不爱用。
只看出苏联人很有生意头脑,把意大利人耍的团团转。看不出苏联有啥可耻的地方。


才知道?拉达是菲亚特,伏尔加是60年代的西德欧宝轿车,海鸥是50年代的福特轿车
不过,NIVA确实是一款受到西方人尊敬的汽车



DSC01588.jpg (941.27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7-11 20:59 上传

才知道?拉达是菲亚特,伏尔加是60年代的西德欧宝轿车,海鸥是50年代的福特轿车
不过,NIVA确实是一款受到西方人尊敬的汽车

看来新闻造势很早就用于谈判了,难怪现在网上虚假诋毁中国产品的新闻越来越多。
yangkenan007 发表于 2015-7-11 15:02
只看出苏联人很有生意头脑,把意大利人耍的团团转。看不出苏联有啥可耻的地方。
价值观导向。
2015-7-11 15:27 上传

悲催啊 ……  感觉今天俄罗斯的经理转型依然没啥气色!
yangkenan007 发表于 2015-7-11 15:02
只看出苏联人很有生意头脑,把意大利人耍的团团转。看不出苏联有啥可耻的地方。
不可耻?全套引进人家的技术和生产设备就不提了


出口给意大利的车门钢板质量不堪一用还不够可耻的啦


堂堂社会主义发达国家练车门钢都造不好


有比这还可耻

现在俄罗斯的工业完全靠油气和矿产出口,军工出口所占份额越来越小,也是在吃苏联老本
苏联都挂掉二三十年了。楼主就怕成这个样子?
这交易看起来毛子相当机智啊
毛子的汽车确实不行。苏联解体后更惨。基本上靠年轻人的爱国情怀在撑
x9han 发表于 2015-7-11 15:35
苏联都挂掉二三十年了。楼主就怕成这个样子?
就不让人说些实际情况吗?
真不知为何苏联钢板如此破烂不堪,还能把核潜艇造的潜深弄的至今为止西欧潜艇还做不到的地步
x9han 发表于 2015-7-11 15:35
苏联都挂掉二三十年了。楼主就怕成这个样子?
苏联为什么挂?

很大程度就是不敢正视问题,吹牛扯谎,永远是经济形势一片大好

明明科技水平是很落后的,非觉得自己还蛮好

有本事不要向西方买各种技术各种设备

落后其实不可怕

可以虚心学习,可以不耻下问

就怕整天自我感觉良好
毛子货再烂,也不妨黄毛崇俄,不能说俄国货一句坏话,连m1a2都能论证出来被t72吊打。比如陆版最基本的几个言论: t72的殉爆是偶然的,运气不好而已,正常情况下t72远比m1a1安全。
总感觉俄国人有小聪明但是缺乏大智慧
x9han 发表于 2015-7-11 15:35
苏联都挂掉二三十年了。楼主就怕成这个样子?
就说电子科技吧

二战时苏联电子水平不会比日本差吧

可日本电子半导体科技战后突飞猛进

而苏联电子科技却相当不行

为啥,不就是日本更爱学习?

当时每有一项美国电子商品推向市场,日本通产省就拿来研究学习

并且消化吸收,最终他们发明了随身听

并且为每一部日产汽车都装了半导体
当年超大陆版因为全版围攻坚持t72不如m1系列安全的百科全书式知识面的网友onepiece,最后把他排挤走不也是历历在目?俄国货好是政治上正确,至于事实是什么样,远不如政治上正确更重要。
我还真坐过拉达的小车,上个世纪九十年年代初的时候,我还在上小学,在部队子弟学校,班里有个家伙不知道从哪儿搞来了300多块钱,买了一辆进口的遥控玩具车,然后我们还跟着他去银行存钱,生平第一次坐出租车,坐的车就是拉达,以前坐过最好的车是老爸单位的北京吉普212,觉得轿车坐起来确实比212舒服,那也是我平生第一次银行。后来才知道,那个家伙的钱是偷的。。。然后没有过多久他就退学了


中国八、九十年代不还到处是拉达,俺就租赁过一辆,确实到处是锈斑{:soso_e127:} 。还好现在是引进棒子更先进的汽车了,以后还有越南的技术在等着。

中国八、九十年代不还到处是拉达,俺就租赁过一辆,确实到处是锈斑{:soso_e127:} 。还好现在是引进棒子更先进的汽车了,以后还有越南的技术在等着。
你以为毛子真不想学西方先进技术?他做梦都想融入西方技术体系里面。但是北约能让它融入么?
有巴黎统筹委员会,明确告诉北约国家哪些东西明令禁止出口到苏联的。根本不是楼主说的“不想学”的问题,是想学学不到。
任何一个国家在一个封闭无法有效交流的技术圈子里时间长了,水平必定是落后的。
况且拉达大批量生产时

在西方这已是过时车型

苏联的吉斯150,就是老解放的蓝本,是仿制自米帝的万国kr36,苏联的嘎斯51,就是跃进130的原形,仿制自米帝的斯帝庞克US6,这两种车都是米帝上世纪30年代的技术。
中国八、九十年代不还到处是拉达,俺就租赁过一辆,确实到处是锈斑 。还好现在是引进棒子更先 ...
棒子兴起把日本很多产业逼死了,安南没那个命了,棒子鬼子一起跟干爹闹干爹也闹心啊。
拉达啊,这破车九十年代初我爸经常开,单位的,反正我爸那个烂,基本每周都要修,内部空间小,远不如当时的上海牌小车,当然最好的还是小丰田,安静舒适不坏
棒子兴起把日本很多产业逼死了,安南没那个命了,棒子鬼子一起跟干爹闹干爹也闹心啊。
鬼子在消费电子方面除了 照相 摄像 游戏机(索尼大法好)等领域还保持优势之外,剩下的基本上被三星为代表的棒企爆出翔
这就是苏联发达的重工业



菲亚特125p,波兰的产品,九零年代初期同拉达2105一起在我国大行其道
MAKS2012 发表于 2015-7-11 15:45
就说电子科技吧

二战时苏联电子水平不会比日本差吧
西方先把那些禁令取消了之后,再说学习的事情。
MAKS2012 发表于 2015-7-11 15:00
苏联工业发达其实虚有其表而已
所以美国就不应该找毛子买火箭发动机,当年法国政府从苏联进口炼钢生产线也是脑袋进水了
这好象应发在汽车版
zhu250 发表于 2015-7-11 16:01
棒子兴起把日本很多产业逼死了,安南没那个命了,棒子鬼子一起跟干爹闹干爹也闹心啊。
越南现在大有制造业兴起的势头啊。中国现在物价太贵,人工费用太高,只能去搞服务业、机器人工业这种偏路了。
MAKS2012 发表于 2015-7-11 15:39
苏联为什么挂?

很大程度就是不敢正视问题,吹牛扯谎,永远是经济形势一片大好
苏联拿了几个自然科学方面的诺贝尔奖?毛子的科技水平很落后,落后到直到今天我们还在进口毛子的航空发动机。你这些谬论无非就是想利用超大很多人对自然科学方面不太了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