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有个疑问,那时没侦察兵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1:43:52


三国演义里伏击战上演了一次又一次,套路都很雷同。
如果大军开进前先派侦察兵,完全可以避免落进圈套。

三国演义里伏击战上演了一次又一次,套路都很雷同。
如果大军开进前先派侦察兵,完全可以避免落进圈套。
楼主初中毕业没有?多读书少上网!


探马,楼主没听说过?

-----------------------------------------

战争要是这么简单,世界早就大同了。


你和找钱和没吃药是什么关系,老实交待!{:soso_e113:}

探马,楼主没听说过?

-----------------------------------------

战争要是这么简单,世界早就大同了。


你和找钱和没吃药是什么关系,老实交待!{:soso_e113:}
斥候  补丁
三国演义是小说,小说的情节设定只能去问作者。想了解历史,可以去翻翻三国志。
bjkk 发表于 2015-7-10 16:15
探马,楼主没听说过?
听说过。。
只是如果三国时就有使用探马的习惯,
三国演义里大部分伏击战就不应该发生。
罗贯中就懂哪几种战术,你也别为难人家了
斥候的历史可比三国早多了。
斥候,起源于汉代
吕氏春秋 发表于 2015-7-10 16:17
听说过。。
只是如果三国时就有使用探马的习惯,
三国演义里大部分伏击战就不应该发生。
你和找钱和没吃药是什么关系,老实交待!
放暑假了……
bjkk 发表于 2015-7-10 16:19
你和找钱和没吃药是什么关系,老实交待!
???没关系。。
知道36计吗?
斥候、探马

至于伏击战什么的,那时候又没有侦查卫星和飞机,靠人力总有出错的时候,再说战场又不透明,自然各种伏击都容易出现。
完美中国梦 发表于 2015-7-10 16:23
知道36计吗?
    说得好,
小说无视兵力多寡,一交锋就是武将单挑!完全是绅士化的竞技
古代的侦察兵称为“斥候”,该称呼起源于汉代,并因直属王侯手下而得名,分骑兵和步兵,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兵种。
斥候原为边塞上专门伺察望敌情的人。《尚书·禹贡》疏:“斥候谓检行险阻,伺候盗贼。”
亦作“ 斥堠 ”,是中国古代军中职事。 斥:度,远近。堠:古代道路计程器,一种立于道路右侧用于计算里程的绿色小方碑,每五里立一堠。先秦以前,斥堠专门负责巡查各处险阻和防护设施,候捕盗贼。
秦汉以后,军中不再设此职,而称远出哨探的侦察兵为斥堠。唐宋后侦察兵也不再称斥堠,根据马步侦察的不同装具使用改称探马或探子。《释名》曰:“五百斛以上还(环)有小屋曰斥候,以视敌进退也。”所谓“斥,度也”,“候,即候望。”
斥候在军队编制上指主要负责侦察敌情与反敌方侦察的机动灵活的侦察兵。但因古代的分工没那么细,所以斥候做的也不只是侦察敌情。如在陆军,他同时也要到战地附近打探消息,关于地形地貌和地理环境,可饮用水源,在哪里有可行的道路画成军事地图,是否要有山开路遇水搭桥。且他们对格斗和武器的掌握强于其他人,还十分善于隐藏。在队伍里,斥候的作用就是安静的解决岗哨,偷偷地潜入敌后,盗取重要的文件或刺杀敌人首领,这都是他的工作范围。所以斥候也有现在特种部队的作用。
明代辽东边防守军还叫夜不收,晚上出去干活的。“夜”又称“哨夜”、“夜不收”、“直拨”,专指“能深入虏营哨探得实”者,即能够深入敌境进行侦察活动的哨兵,因其行动远离墩台边堡,故又称“远哨夜不收”、哨探、间谍、哨拨夜探、拨夜等等。“墩夜”作为辽东边防前线的士兵,或巡哨,或深入敌境侦察,是最先给对方构成威胁的敌人,处在最先与敌人发生冲突的境地,因而成为敌方最先要杀戮和掳掠的对象,这使他们成为最早的被“捉生”者。
听说过。。
只是如果三国时就有使用探马的习惯,
三国演义里大部分伏击战就不应该发生。
按照你的说法现代战争中的伏击也不该发生。
T-54坦克 发表于 2015-7-10 16:34
按照你的说法现代战争中的伏击也不该发生。
按他的说法其实这个楼也不该出现。
听说过。。
只是如果三国时就有使用探马的习惯,
三国演义里大部分伏击战就不应该发生。
有侦察=大部分伏击不发生。
楼主这是什么逻辑啊,有防御还没杀伤了?
渔樵望鲁 发表于 2015-7-10 16:40
有侦察=大部分伏击不发生。
楼主这是什么逻辑啊,有防御还没杀伤了?
追杀时被引入伏击圈好理解,可三国演义里多次发生行军时被伏击。
追杀时被引入伏击圈好理解,可三国演义里多次发生行军时被伏击。
放过前队打中间又不是很难的战术
以前叫斥候,就是现在的侦查。
追杀时被引入伏击圈好理解,可三国演义里多次发生行军时被伏击。
那个小说里的战争描写算不得准吧,动不动就武将单挑的,估计作者对冷兵器战争知道得也不多。
行军中被伏击,不排除有的是作者主观猜测,也有可能是当时将帅大意了,或者说埋伏一方隐蔽得成功。毕竟侦察不可能把情况全摸透。
伏击似乎到现在一直是一种战术,毕竟目前还没有人能做到全时全域的战场透明。
听说过。。
只是如果三国时就有使用探马的习惯,
三国演义里大部分伏击战就不应该发生。
三国演义只是本小说,想了解历史还得是三国志
追杀时被引入伏击圈好理解,可三国演义里多次发生行军时被伏击。
日军发来贺电
国军发来贺电
美军不停的发贺电
罗贯中打过仗的,小说归小说,别把作者当白痴.


据探子来报:前方似有烽烟,可能埋有伏兵。
“我料定此乃诸葛亮疑兵之计,安能骗的过我去?!众将听令,随我追杀上去”
诸葛亮:“呵呵……”

2年之后:
据探子来报:前方似有烽烟,可能埋有伏兵。
“上次中了诸葛亮之计,这次还想骗我?!众将随我改走隆西道,不日即可追上”
诸葛亮:“呵呵……”

又2年之后
据探子来报:前方似有烽烟,可能埋有伏兵。
“探你麻痹!撤!”

据探子来报:前方似有烽烟,可能埋有伏兵。
“我料定此乃诸葛亮疑兵之计,安能骗的过我去?!众将听令,随我追杀上去”
诸葛亮:“呵呵……”

2年之后:
据探子来报:前方似有烽烟,可能埋有伏兵。
“上次中了诸葛亮之计,这次还想骗我?!众将随我改走隆西道,不日即可追上”
诸葛亮:“呵呵……”

又2年之后
据探子来报:前方似有烽烟,可能埋有伏兵。
“探你麻痹!撤!”
罗贯中打过仗的,小说归小说,别把作者当白痴.
他打战是主将上去单挑,小兵摇旗呐喊?
追杀时被引入伏击圈好理解,可三国演义里多次发生行军时被伏击。
那是因为侦查不行,要么被人嗝儿屁了,要么错过了。毕竟当时通信极端落后,就算在前面被人嗝儿屁了,后面也未必知道。
我觉得在大部队行军时防伏,可以采用多支骑兵小队,前方扇形,两翼并行。一两个,两三个探马很容易被人嗝儿屁,而后方了无察觉。
cj3d5by 发表于 2015-7-10 17:05
我觉得在大部队行军时防伏,可以采用多支骑兵小队,前方扇形,两翼并行。一两个,两三个探马很容易被人嗝儿 ...


你说的这种阵形,首先只适用于开阔地带,其次非常不利于行军速度。
在开阔地都打不出速度来,你不怕被敌人的骑兵利用优势速度穿插包围打歼灭战?

再想想
你开头就说是三国演义了,还讨论个啥啊!
演义是什么?LZ以为一帮说书艺人和文人能知道什么行军打仗的事?
吕氏春秋 发表于 2015-7-10 16:17
听说过。。
只是如果三国时就有使用探马的习惯,
三国演义里大部分伏击战就不应该发生。
探马哪有那么神……场场都能发现……就算探马发现了,再赶回去报告,大部队也快到伏击圈了……再说三国演义个小说不要那么较真……
cj3d5by 发表于 2015-7-10 17:05
我觉得在大部队行军时防伏,可以采用多支骑兵小队,前方扇形,两翼并行。一两个,两三个探马很容易被人嗝儿 ...
要是地形是山谷或者两山夹个山沟涅
akula971 发表于 2015-7-10 16:59
他打战是主将上去单挑,小兵摇旗呐喊?
我说过了小说创作归创作,比如说林海雪原或者红日的所有情节都跟实战一个样?古人写本小说娱乐大众几百年何必苛求。
探子来报······
接着再探
得令
zzhs001 发表于 2015-7-10 17:10
你说的这种阵形,首先只适用于开阔地带,其次非常不利于行军速度。
在开阔地都打不出速度来,你不怕 ...
大队行军你还想要速度?正常地形下道路通畅后勤无虞的情况下大队一天才走20公里,大队一天能行军的时间只有5~6个小时而已,不是你走得快就能避免骑兵突袭的,关键是派出骑兵侦察线和大部队的行军序列和反应速度,主要依赖平时训练
我记得好多影视剧里面称为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