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化、机械化再到信息化:战场与军事建设格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0:42:53


1. 技术革命引导的三次军事革命
工业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是过去一百年世界军事革命发展的三个关键节点,有的国家成功跨越了,有的国家至今也没有跨越。因此我们发现乌克兰内战使用大炮、弹道导弹、强击机,而非洲人还用弓箭打败博科圣地。现代战争实际是断代分层更加严重的一个时代。不能够跨越这三大节点,意味着在战场上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工业化的特征是标准化、系列化的大规模工业生产、社会动员和组织调度。交战各方可以利用大机器工业为数百万大军提供枪支、弹药、钢盔和军靴。这些产品具有统一的规格和质量,适宜大规模生产。在军队调度上,集中使用铁路进行军队和后勤物资调配,从而在战略上实现了陆地战场的快速机动,第一次可以与海洋机动相媲美。然而,工业化战争也导致了军队机动力的丧失,铁路、机枪、速射炮和铁丝网是比较有利于防守而不利于进攻的。机械化战争打破了“静态战”模式,重新赋予了军队以大范围机动能力。装甲、内燃机和速射枪炮的集合使得陆地、海洋和天空中的战斗进入高速机动时代。这一切要植根于更加强大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冶金、化工、发动机、电气电子等工业系统的支持。然而,机动化作战导致军队指挥变得日益困难,快速移动的作战单位要求军事指挥系统和火力反应系统的OODA循环加速发展。美国在海军航空母舰上使用的CIC指挥系统,将C3I进行合理的编组理顺,大大加强了海军的战斗力。相应地,陆海空军的“自动化指挥”问题在二战后摆在了各国军事家的面前,由此产生了现代军队的第三次革命:信息化军事革命。

2. 信息化军事革命的起源和历史定位
信息化军事革命起源自“自动化指挥",包括陆军大部队、空军空防系统、海军舰队指挥系统等。自动化指挥必须依赖于计算、无线电技术的进步,最终形成了”互联网“——互联网本来就是美国国防部的一个项目。只不过笨重庞大的网络设备,随着计算机和无线电技术的进步,日益小型化、机动化。在坦克、战机和舰艇上普遍安装计算机和数据链,并且形成信息处理、分发能力,从而使得作战平台变为一个网络节点。这个发展趋势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十分明显了。美国陆军建设的第4机步师是第一只数字化部队,但是没有来得及赶上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在那之后,信息化成为了各国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信息化的历史定位如何呢?我认为它不同于机械化,不是对军队机动力的革命,而是对社会组织形式和军队作战方式的一个革命,类似于工业化。工业化时代,战争走向大规模组织化方向,数以百万的大军和数以亿计的子弹、炮弹被投入战场。信息化时代,不再以人力规模为优先,而是以信息技术规模和能力为优先。谁能够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可靠的信息网络,谁就能在这个战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基于这个网络,数以万计乃至十万计的精确制导弹药将会被投入战场,以网络数据来引导这些弹药打击敌人的平台或弹药。与此同时,军队的各种有人/无人平台也将被联入这个网络形成”物联网“,接受其后勤、机动、战场移动、敌我识别、火力任务分配等战术指导。特别是无人平台(无人机、无人车、无人深潜器、机器人),在这个网络的指挥下,完成侦察、评估、引导、运输、修理等大量支援工作,是信息化战场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如果说工业化是人的物质生产的组织化,那么信息化就是人的信息交流的组织化。通过注入“信息流”,改变战场“物质流”的流动方向,以歼灭敌人。

3. 如何建设一支信息化作战力量
建立一支新型作战力量,重在布局谋势。如同当年欧洲列强纷纷注重铁路网络的搭建和重工业基础设施建设那样,信息化的建设也要建立在强大的信息产业和全社会/全军网络架构的搭建上。利用独立自主的信息工业提供软件和硬件支持,为社会和军队建立一套信息采集、传播、应用的网络架构,并且把实际的物质生产、运输、分配与网络结合在一起,形成“物联网”——这也是军队精确化后勤的必由之路。这套网络除了传统的C4ISR功能外,还必须加入协同交战能力(CEC),也就是通过三军一体化的网络系统,把所有的传感器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整合,指挥调度诸军兵种的作战平台、制导弹药、支援保障的流动。它应当包括目标侦察、目标识别、敌我判定、火力分配、平台/弹药引导、目标毁伤、效果评估等一整套完整的作战组织链条。在这套系统里,有人平台、无人平台、机器人、制导弹药、支援保障被整合在一起,形成无缝对接的联合作战模式。因此,驱逐舰发现的空中目标,也许会被空军战机摧毁;空军地空导弹打击300公里外的敌机,也许引导数据来自于海军舰艇雷达;陆军侦察兵发现了敌人重要目标,引导二炮导弹摧毁;二炮发射的远程巡航导弹,中途接受的引导数据可能来自太空卫星、空军飞机、海军舰艇、甚至陆军侦察兵的实时更新情报。说到底,是一个“云”在引导所有的平台和弹药,而数据的来源则是各个军兵种的传感器。

建设信息化作战力量的第二个关键问题是制导弹药的标准化和大量生产问题,应当在各军种之间建立统一的标准化范式,以便大批量的研发和生产精确制导武器。制导弹药可以分为远程和近程两种,前者需要外部信息化系统的支持,后者可以自行完成寻的制导过程,因此远近之分并非基于具体的距离。根据功能,制导弹药可以分为对陆、对海打击系统;防空反导系统;空战系统;反潜打击系统。弹药的性质则可以分为导弹、制导炸弹和制导炮弹/火箭弹。制导弹药的消耗将会是海量的,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想,因此要考虑到如何大批量生产这些弹药的问题。其中,卫星制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方向,可以同时投掷大量此类弹药。

第三个关键问题就是无人平台和机器人的研发、使用。人工智能的发展仍然比较有限,但是如果把无人平台看做猎犬,把有人平台看做猎手,由无人平台负责侦察、搜索、通信、支援保障等任务,那么有人平台的火力打击范围和精度都会有较大的提升。现代的高度机动化的战场上,最主要的难题就是找到敌人、定位敌人、及时打击敌人、快速评估毁伤。无人平台可以很好的发挥其优势,避免其劣势。

第四个关键问题是平台的信号控制,以及火力-机动一体化。在信息化战场上,过度暴露自己将会大大降低生存概率,因此陆海空军平台都要努力降低自己的信号水平,也就是隐身化。不但是雷达隐身,还要包括红外隐身、光学隐身和声学隐身。不同的平台上对隐身的需求不同,例如潜艇最重要的是声学隐身,飞机最重要的是雷达隐身,而坦克最重要的是光学和红外隐身。同时,信息化的作战平台,应当实现火力系统和机动系统之间的融合连接。飞机的“飞火推”一体化应当推广到海军和陆军平台上。

4. 如何使用一支信息化作战力量
使用信息化的作战力量的方式和机械化时代大不相同。在战争爆发前,信息化作战力量要完成战略战役侦察活动,并且配合国家整体的政治、金融、经济、舆论作战计划进行行动。在恰当的时间节点,展开猛烈的远程火力战,力争在第一波次的进攻当中歼灭敌人作战体系的支撑节点,夺取制空权和制电磁权。这种火力战应当全军的平台完成,包括弹道导弹、远程火箭、飞机、驱逐舰、潜艇等,并且在开战后维持较长时间的高强度火力袭击。这里所使用的大多是精确制导弹药,而其投放量和投放密度应达到6000~7000枚/日,连续一周投放约50000枚制导弹药(导弹、制导炸弹、制导炮弹/火箭弹)。然而,考虑到一战的经验教训,仅仅凭借火力战是不可能打败敌人的,因为敌人对于抗击火力袭击肯定会想出一系列的办法,因此必须进行诸兵种联合作战。在进行高强度火力战的同时,大量使用空地一体化 的陆地作战力量进行突破、占领,以便彻底歼灭敌人。

5. 否定之否定:“西线无人区”再度上演
信息化时代的战争究竟是有利于进攻呢?还是有利于防守呢?二战的时候,建立在机械化基础上的机动战显然是有利于进攻的,因为交战双方的机械化水平和对机动作战的理解能力不一样,所以弱势一方就会被突破、分割、围歼。而一战的时候,交战各方的机动速度差不多,都是要靠士兵的双腿机动。因此取胜的秘诀在于铁路计划、国民总动员的速度、先发制人的打击和猛烈的火力袭击,结果欧洲列强却发现这些成果都有利于防守而不利于进攻。那么,未来的信息化战争是否会和工业化战争一样,变成有利于防守的战争呢?

假如交战双方都能生产和使用“铺天盖地”的精确制导弹药,假如双方都能为制导弹药和平台提供海量的信息支撑,那么在海空舞台上,就会形成类似于一战时的“西线无人区”那样的恐怖海区,是双方都不能跨越的禁区。这样一来,就会演变为信息化的”堑壕战“。



1. 技术革命引导的三次军事革命
工业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是过去一百年世界军事革命发展的三个关键节点,有的国家成功跨越了,有的国家至今也没有跨越。因此我们发现乌克兰内战使用大炮、弹道导弹、强击机,而非洲人还用弓箭打败博科圣地。现代战争实际是断代分层更加严重的一个时代。不能够跨越这三大节点,意味着在战场上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工业化的特征是标准化、系列化的大规模工业生产、社会动员和组织调度。交战各方可以利用大机器工业为数百万大军提供枪支、弹药、钢盔和军靴。这些产品具有统一的规格和质量,适宜大规模生产。在军队调度上,集中使用铁路进行军队和后勤物资调配,从而在战略上实现了陆地战场的快速机动,第一次可以与海洋机动相媲美。然而,工业化战争也导致了军队机动力的丧失,铁路、机枪、速射炮和铁丝网是比较有利于防守而不利于进攻的。机械化战争打破了“静态战”模式,重新赋予了军队以大范围机动能力。装甲、内燃机和速射枪炮的集合使得陆地、海洋和天空中的战斗进入高速机动时代。这一切要植根于更加强大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冶金、化工、发动机、电气电子等工业系统的支持。然而,机动化作战导致军队指挥变得日益困难,快速移动的作战单位要求军事指挥系统和火力反应系统的OODA循环加速发展。美国在海军航空母舰上使用的CIC指挥系统,将C3I进行合理的编组理顺,大大加强了海军的战斗力。相应地,陆海空军的“自动化指挥”问题在二战后摆在了各国军事家的面前,由此产生了现代军队的第三次革命:信息化军事革命。

6630875351164396996.jpg (70.83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7-8 15:37 上传


2. 信息化军事革命的起源和历史定位
信息化军事革命起源自“自动化指挥",包括陆军大部队、空军空防系统、海军舰队指挥系统等。自动化指挥必须依赖于计算、无线电技术的进步,最终形成了”互联网“——互联网本来就是美国国防部的一个项目。只不过笨重庞大的网络设备,随着计算机和无线电技术的进步,日益小型化、机动化。在坦克、战机和舰艇上普遍安装计算机和数据链,并且形成信息处理、分发能力,从而使得作战平台变为一个网络节点。这个发展趋势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十分明显了。美国陆军建设的第4机步师是第一只数字化部队,但是没有来得及赶上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在那之后,信息化成为了各国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信息化的历史定位如何呢?我认为它不同于机械化,不是对军队机动力的革命,而是对社会组织形式和军队作战方式的一个革命,类似于工业化。工业化时代,战争走向大规模组织化方向,数以百万的大军和数以亿计的子弹、炮弹被投入战场。信息化时代,不再以人力规模为优先,而是以信息技术规模和能力为优先。谁能够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可靠的信息网络,谁就能在这个战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基于这个网络,数以万计乃至十万计的精确制导弹药将会被投入战场,以网络数据来引导这些弹药打击敌人的平台或弹药。与此同时,军队的各种有人/无人平台也将被联入这个网络形成”物联网“,接受其后勤、机动、战场移动、敌我识别、火力任务分配等战术指导。特别是无人平台(无人机、无人车、无人深潜器、机器人),在这个网络的指挥下,完成侦察、评估、引导、运输、修理等大量支援工作,是信息化战场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如果说工业化是人的物质生产的组织化,那么信息化就是人的信息交流的组织化。通过注入“信息流”,改变战场“物质流”的流动方向,以歼灭敌人。

3. 如何建设一支信息化作战力量
建立一支新型作战力量,重在布局谋势。如同当年欧洲列强纷纷注重铁路网络的搭建和重工业基础设施建设那样,信息化的建设也要建立在强大的信息产业和全社会/全军网络架构的搭建上。利用独立自主的信息工业提供软件和硬件支持,为社会和军队建立一套信息采集、传播、应用的网络架构,并且把实际的物质生产、运输、分配与网络结合在一起,形成“物联网”——这也是军队精确化后勤的必由之路。这套网络除了传统的C4ISR功能外,还必须加入协同交战能力(CEC),也就是通过三军一体化的网络系统,把所有的传感器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整合,指挥调度诸军兵种的作战平台、制导弹药、支援保障的流动。它应当包括目标侦察、目标识别、敌我判定、火力分配、平台/弹药引导、目标毁伤、效果评估等一整套完整的作战组织链条。在这套系统里,有人平台、无人平台、机器人、制导弹药、支援保障被整合在一起,形成无缝对接的联合作战模式。因此,驱逐舰发现的空中目标,也许会被空军战机摧毁;空军地空导弹打击300公里外的敌机,也许引导数据来自于海军舰艇雷达;陆军侦察兵发现了敌人重要目标,引导二炮导弹摧毁;二炮发射的远程巡航导弹,中途接受的引导数据可能来自太空卫星、空军飞机、海军舰艇、甚至陆军侦察兵的实时更新情报。说到底,是一个“云”在引导所有的平台和弹药,而数据的来源则是各个军兵种的传感器。

建设信息化作战力量的第二个关键问题是制导弹药的标准化和大量生产问题,应当在各军种之间建立统一的标准化范式,以便大批量的研发和生产精确制导武器。制导弹药可以分为远程和近程两种,前者需要外部信息化系统的支持,后者可以自行完成寻的制导过程,因此远近之分并非基于具体的距离。根据功能,制导弹药可以分为对陆、对海打击系统;防空反导系统;空战系统;反潜打击系统。弹药的性质则可以分为导弹、制导炸弹和制导炮弹/火箭弹。制导弹药的消耗将会是海量的,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想,因此要考虑到如何大批量生产这些弹药的问题。其中,卫星制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方向,可以同时投掷大量此类弹药。

第三个关键问题就是无人平台和机器人的研发、使用。人工智能的发展仍然比较有限,但是如果把无人平台看做猎犬,把有人平台看做猎手,由无人平台负责侦察、搜索、通信、支援保障等任务,那么有人平台的火力打击范围和精度都会有较大的提升。现代的高度机动化的战场上,最主要的难题就是找到敌人、定位敌人、及时打击敌人、快速评估毁伤。无人平台可以很好的发挥其优势,避免其劣势。

第四个关键问题是平台的信号控制,以及火力-机动一体化。在信息化战场上,过度暴露自己将会大大降低生存概率,因此陆海空军平台都要努力降低自己的信号水平,也就是隐身化。不但是雷达隐身,还要包括红外隐身、光学隐身和声学隐身。不同的平台上对隐身的需求不同,例如潜艇最重要的是声学隐身,飞机最重要的是雷达隐身,而坦克最重要的是光学和红外隐身。同时,信息化的作战平台,应当实现火力系统和机动系统之间的融合连接。飞机的“飞火推”一体化应当推广到海军和陆军平台上。

4. 如何使用一支信息化作战力量
使用信息化的作战力量的方式和机械化时代大不相同。在战争爆发前,信息化作战力量要完成战略战役侦察活动,并且配合国家整体的政治、金融、经济、舆论作战计划进行行动。在恰当的时间节点,展开猛烈的远程火力战,力争在第一波次的进攻当中歼灭敌人作战体系的支撑节点,夺取制空权和制电磁权。这种火力战应当全军的平台完成,包括弹道导弹、远程火箭、飞机、驱逐舰、潜艇等,并且在开战后维持较长时间的高强度火力袭击。这里所使用的大多是精确制导弹药,而其投放量和投放密度应达到6000~7000枚/日,连续一周投放约50000枚制导弹药(导弹、制导炸弹、制导炮弹/火箭弹)。然而,考虑到一战的经验教训,仅仅凭借火力战是不可能打败敌人的,因为敌人对于抗击火力袭击肯定会想出一系列的办法,因此必须进行诸兵种联合作战。在进行高强度火力战的同时,大量使用空地一体化 的陆地作战力量进行突破、占领,以便彻底歼灭敌人。

5. 否定之否定:“西线无人区”再度上演
信息化时代的战争究竟是有利于进攻呢?还是有利于防守呢?二战的时候,建立在机械化基础上的机动战显然是有利于进攻的,因为交战双方的机械化水平和对机动作战的理解能力不一样,所以弱势一方就会被突破、分割、围歼。而一战的时候,交战各方的机动速度差不多,都是要靠士兵的双腿机动。因此取胜的秘诀在于铁路计划、国民总动员的速度、先发制人的打击和猛烈的火力袭击,结果欧洲列强却发现这些成果都有利于防守而不利于进攻。那么,未来的信息化战争是否会和工业化战争一样,变成有利于防守的战争呢?

假如交战双方都能生产和使用“铺天盖地”的精确制导弹药,假如双方都能为制导弹药和平台提供海量的信息支撑,那么在海空舞台上,就会形成类似于一战时的“西线无人区”那样的恐怖海区,是双方都不能跨越的禁区。这样一来,就会演变为信息化的”堑壕战“。

6619492107282359800.jpg (107.31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7-8 15:36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