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石油巨头缺乏套期保值动力 中国损1000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1:31:37
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886174489280512/20050828/620895.shtml

       8月25日,纽约商品交易所10月原油期货价格最高达到每桶67.89美元的历史最高价位,稍晚交割的2006年1月原油期货价格已经达到69.59美元,创出22年以来的最高峰。可以判断,即使只是惯性上涨,70美元的关口阻力位置也会像利矛面前的薄纸一样,被轻易捅破。

是什么力量让原油沸腾?

华尔街极度紧张

       尽管6月份以来国际局势,特别是中东地区局势动荡,但这些因素都只是国际投机力量利用的借口而已。而在以万亿计算的原油交易市场内,绝对的主力并非石油相关公司,而是与现货石油没有任何瓜葛的投机基金。

      一位华尔街私募基金的投资助理称,现在华尔街的经纪人似乎都变成了那些天堂的石油勘探者。他告诉记者,现在华尔街所有的人都盯着石油,而且神经极度紧张,基金公司的经理、助理们看着不断上涨的价格K线,只要发现一点点跟原油有关的风吹草动,一份份建议买进的投资报告就会马上出炉,经纪人也会马上在场内开始加价买进。“实际上很多人都知道原油可能不值这个价,但是既然有人喊要到105美元,那么就会买进,反正可以在更高的位置抛出去。”

      该基金投资助理还表示,从5月中旬原油价格下跌没有跌穿每桶50美元的关口开始,几乎所有的基金经理都开始相信,“谣言中可能会有一些真实的东西。”

       可以看到,10月原油期货从5月中旬开始,成交量不断放大,“一开始提交的投资建议中,获利平仓的价格差是一美元左右,现在每桶获利少于三美元已经不建议平仓了。”这位投资助理称,在华尔街,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是两家最大的能源交易商,两家在能源交易方面,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而且还有更多的私募基金,随时可以调到数十亿美金进入期货市场。

       很多基金经理的想法是,不可能市场上的判断都错了吧?即使错了,这种上涨趋势也足以消灭那些敢于在此时大举卖空的能量,因此市场就在这种氛围之下越涨越高。

1000亿元的保值机会

       在中国因素成为国际投机力量借用的同时,中国国内也有相当部分的资金也参与了国际原油期货的投资操作。

       上海某投资公司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该公司通过国外的经纪人也参与了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原油期货操作。该人士称,国内不乏私募基金形式的投资公司在海外参与原油期货交易,投资额度一般在数千万元左右,基本上以投机为主,近期多数持有看涨的多头头寸;同时,少量进行跨境套利的交易,套利双方分别是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原油期货和上海期货交易所的燃料油(资讯论坛)期货。

       一位三大石油公司旗下的投资公司人士告诉记者,三大公司多少都有参与一些期货投资,一般都是通过下属投资公司经海外的期货经纪人在国际期货市场上操作。但由于这些公司既有自身开采、生产的原油,也在国际市场上进口原油,因此买进、卖出期货合约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套期保值行为,而且这些投资公司负责的国际原油期货实际头寸可能不是很大,“至少我们呈报上去的操作建议,头寸一般都不会太大,也产生不了巨亏。”

      另据一位中国石油协会的人士表示,三大巨头对套期保值并没有很强的意愿,[B]由于石油勘探、开采和进口的垄断,高价原油进口后可以很容易地把成本提升转嫁给下游石油加工、提炼企业,以至转嫁到最终消费者头上,通过现货的开采、加工、销售环节的垄断完成保值,因而就不需要在期货市场进行保值。[/B]

        8月24日,中石油在半年报中称:“因中国油品价格的涨幅无法弥补猛增的原油成本”,导致今年上半年炼油利润率由去年同期的每桶7.20美元大幅缩减至1.50美元。尽管如此,该公司还是创造了“上市以来同期最好盈利水平”,上半年共实现销售收入2525亿元人民币,净赚616.24亿元,同比增长36.1%。可以看出,尽管原油大涨,石化行业的整体利润却不降反升,这使它们没有足够的动力进行保值。

       有期货业协会人士对此感到不解,副会长常清认为,我[B]国石油行业三巨头垄断的格局导致整体在海外没有套期保值的动力,后果就是全国为此次原油大涨埋单。[/B]如果在50美元以下选择买入期货合约,将比现在70美元的进口价格降低成本40%,每吨进口成本将降低100美元以上,以1.2亿吨的年进口量计算,将节约成本120亿美元。

      [B]有人进行过计算,如果中国在2004年2月前在每桶30美元进行了买入套期保值,那么在一年半的原油暴涨中,中国至少可以节约1000亿人民币的原油进口成本。([/B]计算方法:中国实际进口的多数不是纽约商品交易所标的的轻质原油,而是含硫高的重质原油,[B]目前平均价格在每桶50美元左右,一年半之内的平均价格大概在40美元左右,比一年半以前上涨了10美元以上,按照进口1.5亿吨,10亿桶计算,总损失达到人民币1000亿。[/B])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罗捷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886174489280512/20050828/620895.shtml

       8月25日,纽约商品交易所10月原油期货价格最高达到每桶67.89美元的历史最高价位,稍晚交割的2006年1月原油期货价格已经达到69.59美元,创出22年以来的最高峰。可以判断,即使只是惯性上涨,70美元的关口阻力位置也会像利矛面前的薄纸一样,被轻易捅破。

是什么力量让原油沸腾?

华尔街极度紧张

       尽管6月份以来国际局势,特别是中东地区局势动荡,但这些因素都只是国际投机力量利用的借口而已。而在以万亿计算的原油交易市场内,绝对的主力并非石油相关公司,而是与现货石油没有任何瓜葛的投机基金。

      一位华尔街私募基金的投资助理称,现在华尔街的经纪人似乎都变成了那些天堂的石油勘探者。他告诉记者,现在华尔街所有的人都盯着石油,而且神经极度紧张,基金公司的经理、助理们看着不断上涨的价格K线,只要发现一点点跟原油有关的风吹草动,一份份建议买进的投资报告就会马上出炉,经纪人也会马上在场内开始加价买进。“实际上很多人都知道原油可能不值这个价,但是既然有人喊要到105美元,那么就会买进,反正可以在更高的位置抛出去。”

      该基金投资助理还表示,从5月中旬原油价格下跌没有跌穿每桶50美元的关口开始,几乎所有的基金经理都开始相信,“谣言中可能会有一些真实的东西。”

       可以看到,10月原油期货从5月中旬开始,成交量不断放大,“一开始提交的投资建议中,获利平仓的价格差是一美元左右,现在每桶获利少于三美元已经不建议平仓了。”这位投资助理称,在华尔街,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是两家最大的能源交易商,两家在能源交易方面,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而且还有更多的私募基金,随时可以调到数十亿美金进入期货市场。

       很多基金经理的想法是,不可能市场上的判断都错了吧?即使错了,这种上涨趋势也足以消灭那些敢于在此时大举卖空的能量,因此市场就在这种氛围之下越涨越高。

1000亿元的保值机会

       在中国因素成为国际投机力量借用的同时,中国国内也有相当部分的资金也参与了国际原油期货的投资操作。

       上海某投资公司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该公司通过国外的经纪人也参与了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原油期货操作。该人士称,国内不乏私募基金形式的投资公司在海外参与原油期货交易,投资额度一般在数千万元左右,基本上以投机为主,近期多数持有看涨的多头头寸;同时,少量进行跨境套利的交易,套利双方分别是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原油期货和上海期货交易所的燃料油(资讯论坛)期货。

       一位三大石油公司旗下的投资公司人士告诉记者,三大公司多少都有参与一些期货投资,一般都是通过下属投资公司经海外的期货经纪人在国际期货市场上操作。但由于这些公司既有自身开采、生产的原油,也在国际市场上进口原油,因此买进、卖出期货合约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套期保值行为,而且这些投资公司负责的国际原油期货实际头寸可能不是很大,“至少我们呈报上去的操作建议,头寸一般都不会太大,也产生不了巨亏。”

      另据一位中国石油协会的人士表示,三大巨头对套期保值并没有很强的意愿,[B]由于石油勘探、开采和进口的垄断,高价原油进口后可以很容易地把成本提升转嫁给下游石油加工、提炼企业,以至转嫁到最终消费者头上,通过现货的开采、加工、销售环节的垄断完成保值,因而就不需要在期货市场进行保值。[/B]

        8月24日,中石油在半年报中称:“因中国油品价格的涨幅无法弥补猛增的原油成本”,导致今年上半年炼油利润率由去年同期的每桶7.20美元大幅缩减至1.50美元。尽管如此,该公司还是创造了“上市以来同期最好盈利水平”,上半年共实现销售收入2525亿元人民币,净赚616.24亿元,同比增长36.1%。可以看出,尽管原油大涨,石化行业的整体利润却不降反升,这使它们没有足够的动力进行保值。

       有期货业协会人士对此感到不解,副会长常清认为,我[B]国石油行业三巨头垄断的格局导致整体在海外没有套期保值的动力,后果就是全国为此次原油大涨埋单。[/B]如果在50美元以下选择买入期货合约,将比现在70美元的进口价格降低成本40%,每吨进口成本将降低100美元以上,以1.2亿吨的年进口量计算,将节约成本120亿美元。

      [B]有人进行过计算,如果中国在2004年2月前在每桶30美元进行了买入套期保值,那么在一年半的原油暴涨中,中国至少可以节约1000亿人民币的原油进口成本。([/B]计算方法:中国实际进口的多数不是纽约商品交易所标的的轻质原油,而是含硫高的重质原油,[B]目前平均价格在每桶50美元左右,一年半之内的平均价格大概在40美元左右,比一年半以前上涨了10美元以上,按照进口1.5亿吨,10亿桶计算,总损失达到人民币1000亿。[/B])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罗捷
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886191669149696/20050828/620823.shtml

    凤凰卫视8月28日消息 据香港商报报道 提前出版的美国《商业周刊》8月22日一期刊登一篇标题醒目的文章:《谁的表现好?投资者警示:印度公司击败了中国公司》。文章说,在两个新兴经济大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方面,中国远远超过了印度。但是与印度企业相比较,中国公司的业绩则黯然失色。

印市场经济运转良好

    《商业周刊》的文章说,通过对340家上市公司1999年至2003年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少数外,印度企业的业绩在股本收益率和投资资本收益率方面超过了中国公司。由于面对更大的市场压力,印度公司的业绩在各个行业都要好于中国。虽然政府监管措施很多,但总的来说,印度是一个运转良好的市场经济体,这使得企业更关注于利润和业绩。在自由市场方面,中国还在发展过程中。标准普尔公司主权评级部门的主管乔伊迪普慕克吉表示,[B]中国政府在大多数上市公司中持有股份,所以公司的管理层必须注意政府的一些要求,如就业率。[/B]

两国融资一难一易

    两国在融资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别。花旗银行集团股票研究部门的地区主管马库斯勒斯根说:‘在印度,想要获得资本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在印度,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筹集大部分资金,所以私人投资者在资金筹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更强调股本收益率。在中国,融资情况恰好相反。高得出奇的储蓄率和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把企业融资的成本压得很低。

[B]    这家美国周刊认为,中国资本供应过多使得产能过剩。资本成本过低降低了开办新企业或新工厂的金融障碍。由于中国的制造业集中于低端产品的生产,这一问题变得更糟。随之而来的价格竞争降低了利润率。又由于中国多数大银行都是国有的,所以银行并不怎么强调收益率的最大化。[/B]

红筹股业绩优

    该刊还注意到,在面向世界的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内地公司(即所谓的红筹股)和只在大陆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二者之间在股本收益率和投资资本收益率方面的差别明显。2003年,25家红筹股的股本收益率为14.8%,而大陆上市公司的股本收益率为12.9%;在投资资本收益率方面,红筹股的收益率为11.6%,大陆上市公司的收益率为9.7%。
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xtv/83886191669149696/20050827/620649.shtml

作者:张汉民 罗淑芳

    国有银行的风险问题,始终是困扰中国经济安全发展的隐患,尽管国有银行改革措施初见成效,但这种成效十分脆弱,其资产风险和道德风险无疑是危及中国经济安全发展的预警信号。

    现在有人说:“中国的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换来的是中国社会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而中国当今的现实问题与这一论点恰恰相反,当今社会各种经济矛盾的背后是银行的不良资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良贷款明降暗升令人忧

    多年以来,伴随银行信贷的过度扩张,经济高速发展引发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失衡,为中国社会经济长期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的效应。

    三农、教育、医疗、社保、就业、安全、能源、环境等问题,由于解决这些问题的艰巨性,有些问题被凝固化了,有些问题积重难返,再指望靠改革发展来消化矛盾的思路已经证明行不通。因为改革至今,使人们看到的是,惠及少数群体的利益,而多数群体的利益在改革中惠及不到或不多。

    随着诸多矛盾的积蓄能量越来越大,其破坏性也在加大,对今后创建和谐社会的压力将是前所未有的。如果处置不当,措施不力,届时危急程度可能要出乎目前预料。

    根据银监会7月26日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二季度国有银行贷款质量继续好转,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继续呈现“双降”。其中最核心的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大幅“双降”。但这只是能够让人暂时高兴的数据结论。

    银监会指出,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如此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工行实行财务重组、政策性剥离不良贷款所致”。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如果剔除工行财务重组的因素,今年上半年国内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将不降反升,其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将增加723亿元(人民币,下同)。

    更值得关注的是,如果剔除三家国有银行进行财务重组和政策性剥离因素而导致的不良贷款下降因素,从2003年底到2005年6月底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四大国有银行的实际不良贷款余额不是下降而是增加了1156.7亿元。

贷款扩张使宏观经济失控

    2003年以来,银行新增贷款猛增3万亿元,其中四大国有银行贷款新增1.68万亿元,占整个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总量的56%。在垄断保护下,放贷多了,盈利就会增加,就能够有更多的利润来消化不良贷款和支撑银行业高额的薪酬待遇。

    同时,多放款也可以扩大贷款分母,从而稀释不良贷款,达到了降低不良贷款比率效果,从而又可获得相应行政级别的政绩效果,对银行内部控制的人来说是何乐不为的好事呢。

    但对国家来说,国有银行贷款猛增的后果是宏观失控,社会经济结构失衡,导致矛盾加剧。对内,资源耗费过度,严重削弱了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加剧社会矛盾,抵消发展成果。对外,经济战略受制于人,影响国家经济战略安全,最终迫使中央进行宏观调控。

    其难度在于,以国有银行融资为主的中国房地产业正面临着调控中的骑虎难下尴尬之势。2005年,博鳌房地产论坛会上传出信息。有专家指出,国有银行信贷资产的总量中约有一半的资产是以房地产形式或房地产相关的形式存在的。如果这一信息是准确的话,这预示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处境相当艰难,房价继续大幅上涨,不符合中央要求和老百姓的企盼。

    但是,一旦房价下滑,毫无疑问银行就会出现大量不良资产,风险最大的还是国有银行。

金融腐败使国有资产流失

    金融腐败对国有资产的侵蚀不可忽视,国有银行2004年以来大案频发,中行“高山案”、建行“张恩照事件”、农行“内蒙古事件”、中行“森豪被骗案”相继曝光,案发频次之高、涉案金额之巨、牵连之广是从未有过的。

    据业内人士称,曝光的金融腐败只是冰山一角,最近国家审计署审计披露,有的国有银行竟内外勾结编制虚假贷款资料,将不符合剥离条件的贷款违规剥离,至今未见查处信息公开化。

    可见,国有银行在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内部人利益掌控所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多么惊人。

    融资的垄断性一方面导致风险过度的集中于银行,由于风险释放有一个时间过程,不会对国有银行各级负责人构成短期制约。届时风险暴露时,那些负责人早就走了。

    而另一方面拥有资本配置权的寻租行为和短期业绩带来巨大个人利益回报,而风险损失始终由国家买单兜底。这无疑暴露出国有银行体制、监管机制等诸多缺陷。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结构失衡与国有银行隐性风险增加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能量源在于国有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不作为。因此,中国经济未来的战略安全不确定因素,来自于日益加重的金融隐性风险。

    可以判断,由于外部监督机制不能全方位到位和国有银行内部人利益掌控的现象不能消退,未来一段时间,将是中国金融风险加速积累的时期。

    国有银行嫌贫爱富,与之相伴随的是中国的贫富分化程度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与信贷的紧缩和扩张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难以解开的结。

(来源:联合早报  作者张汉民是中国湖北省企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罗淑芳是交通银行武汉东湖支行副行长)
国有银行成为提款机了;三大石油公司真是养尊处优啊,惯了不少毛病,专门坑国人。
  中国石油巨头为什么要保值呢?反正石油涨价,就有中国消费者埋单。
中国过年前后不是猛增了1千多亿的美刀吗,大侠可以看看那时美元是多少现在美元升值多少,在这回石油升值中中国早料到美日又这手了,不过损失还是多少会有的
这个事后诸葛亮作的,1年半前要知道能涨成这样谁不想赚一笔阿?这世上还有闲钱多的?这个作者是不是大脑进水啊?要是能提前一年多知道要涨还是要跌那不是稳赚不赔了?哪有那样的好事?等到涨了来说要是提前一年半买了就省多少多少,那样买了以后跌了呢?中航油是不是活生生的教训?
楼主是傻B一个
现在石油价格下降,是因为中国突然不急于储油,国际炒家就出来这样一说,若中国三大石油公司马上大量收购油的话,马上上涨,他们是大的赚了五笔
楼主这点都想不明白的话,就别乱发贴子
傻B一个,用脑想想
上面这几篇文章如果发到 JC论坛 或者 其他论坛,准得被FQ们骂成是“唱衰帖子”,呵呵

居安思危、反躬自省———这些中华先祖留下的基本文明元素,如今在很多人眼里已经成了“投敌”的证据了
有什么意见请针对文章
骂人只能显示你的无知
谢谢
讲来讲去还是缺乏这样的高级专门人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