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歼八与院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33:42


注:请一些军迷真的有耐心平静读完下面收集的资料,不要这些资料都没有看完就吐槽。

一些军迷往往一提到601就开始拿歼八出多个院士来说话,却不愿意去查查到底因为歼八出了几个院士,是因为什么原因出的院士。下面找了一些资料,说说个人看法,如果有什么地方不对,欢迎大家指正或补充。

先看与所谓与歼八有关的院士有几个人,目前查来查去看到的是2009年杨风田说过一句话,与歼八有关的院士有七人,后来通过网络查和一些网友的说法,目前看主要是以下几人:


    顾诵芬、管德、李天、李明、杨凤田、温俊峰、赵振业。

上面七人中,真正601所出来的是前五人,后面两位基本没有在601所工作过,下面先把这两人的简历放在下面(来源是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网站):

一、非601所人员:

1、温俊峰:
(1929.04.20- )。航空发动机设计专家。原籍山东省冠县,出生于内蒙古五原县。1956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研究生班。后在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进修两年。曾任航空工业部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总设计师。现任烟台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在我国设计研制航空发动机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主持解决了发动机高空台“放炮”、性能、重量和寿命等一系列重大技术问题。1985年和1990年分别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各一次。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赵振业:
    (1937.11.13 -)金属材料专家,出生于河南省原阳县姚村。196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曾任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现任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航空学会北京航空航天学会理事。
  40多年来一直从事航空超高强度钢应用基础理论、合金设计和工程应用科学与技术研究。主持并为主完成“300M钢应用研究”,创新发展工程应用科学与技术思路,设计长寿命起落架等总体技术方案,提出“无应力集中”抗疲劳观点,建立理论模型,研究并获得抗疲劳微观机理,创新和集成创新抗疲劳和氢脆应用技术体系和先进工艺技术。用于300M钢制造歼8Ⅱ飞机主起落架,疲劳寿命达到6000h(其中包括增载30%后1000h)不破断。远超过飞机3000h规定寿命和国外5000h最高规定寿命。创造性地解决了困扰先进飞机设计、使用几十年的超高强度钢起落架工程应用科学与技术问题,实现了长寿命起落架重大工程目标和技术跨越发展。服役14年来无故障并已实现工程化生产,广泛应用于10种先进型号飞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系统研究二次硬化、超细化等强韧化机理,合金设计获中温超高强度钢、超高强度不锈钢等5项发明,开拓航空超高强度钢新领域,为合金体系发展和多项重大航空工程做出突出贡献。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5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合金钢设计》专著。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个人看法:从上面内容可以看出,这两位被评为院士只能说是和歼八有一定关系,歼八作为国内首款自主研究战斗机,很多方面都需要有开创性工作,然后在其上进行验证后再到别的型号上进行推广,歼八在这个过程中充当这载体的作用。

二、与歼八有关的院士

1、顾诵芬:
顾诵芬(1930.02.04- )。飞机空气动力学家。江苏苏州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研究员。中国航空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直接组织领导和参与了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飞机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在国内首创两侧进气方案;抓住初级教练机失速尾旋特点,通过计算机翼环量分布,从优选择了机翼布局;消化吸收国外机种的技术,利用国内条件,创立超音速飞机气动设计程序和计算方法;解决了方向安定性和排除抖振等重大技术关键,确保了飞机定型;利用系统工程管理方法,把飞机的各专业系统技术融合在一个总体优化的机型内。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个人看法:顾老的工作是开创性的,顾老被评为院士大家应该没有什么意见吧。

2、管 德
(1932.06.09- )。飞机气动弹性力学专家。北京市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学院。中国民用航空总局高级工程师。兼任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负责建立我国第一套适用于超音速飞机设计的气动弹性计算和试验方法,并做出重要贡献。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上面介绍有点简单,下面补充一下:
1952-1956年 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任编辑组长、指令检查室主任。
1956-1961年 在沈阳飞机制造厂飞机设计室任设计员、空气动力组副组长。
1961-1982年 在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历任气动弹性组组长、空气动力室副主任、总体和空气动力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副总设计师、副所长。
1982-1985年 在沈阳飞机工业公司任副经理,总工程师。
1985年 在航空工业部任科学技术局局长,部总工程师,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航空研究院院长。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5-1993年 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任副局长。
1994年 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贡献:

非定常空气动力计算
亚声速飞机大都采用大展弦比平直翼面,可以用二维理论。对超声速飞机,翼面的展弦比较小,必须使用三维非定常空气动力理论。国外计算任意翼面形状和振动模态的三维非定常空气动力计算方法,50年代也才问世。由于计算工作量特别大,必须采用先进的数字计算机进行。当时国内数字计算机刚刚投入使用,最好的也仅是每秒1万次。于是管德领导的气动弹性专业组于60年代中率先在我国第一代电子管数字计算机上进行超声速三维非定常空气动力的计算。

高速风洞颤振试验
颤振模型同实物不但要有空气动力外形的相似,而且要有相似的刚度分布和质量分布。这使得模型的设计制造相当复杂。如果有大尺寸的高速风洞或低弹性模量材料,可以用“结构相似”模型。就是说,翼面的主要受力构件——梁,主要的肋和蒙皮,都能在模型上按相似比例得到模拟。但是,当时国内这两种条件都没有。当时国内能用于颤振试验的高速风洞尺寸很小,实验段剖面尺寸为0.6米×0.6米,可用的模型宽度(展长)不过0.3米左右。对于尺寸这样小的模型,按相似比例模拟下来,蒙皮已经薄得无法制造。为了克服这个困难,管德提出了“半结构相似”模型的概念和具体的设计方法,并成功地进行了歼8飞机机翼动相似模型的高速颤振试验。后来这种方法还推广到低速颤振试验和其他型号上去。

静气动弹性影响
由于飞机外形和流动特性的复杂,完全依靠计算,是有困难的。完全用静气动弹性模型试验,由于风洞尺寸太小,模型承载能力不够等原因,也难以实施。对此,管德采取了以刚体模型风洞试验结果为基础,通过静气动弹性计算和必要的静气动弹性试验,推求弹性飞机空气动力的基本思路,并且提出了对于各种不同的空气动力载荷情况和操纵性、安定性导数的具体推求方法。经过歼7、歼8两种飞机的飞行试验验证,除操纵效率导数外,结果是良好的。

个人看法:管德在1961-1982年在601所工作,那个年代进行飞机气动弹性力学研究恐怕主要也就是在601所进行了,同期的歼七用不上研究,强五超音速一点,轰六亚音速,所以这个研究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也就是在歼八上进行研究和验证。

3、李天:中科院院士
   飞机空气动力学专家。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1938年10月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现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飞机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和设计工作,解决了型号设计中的许多气动力关键问题,在新一代综合高性能飞机布局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
……
同样上面介绍比较简单,下面是北航官网上介绍:

李天,男,1938年10月生,吉林省吉林市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副总设计师。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天院士是著名的飞机空气动力学专家,完善了我国飞机气动布局的设计方法,研究并设计了新一代综合高性能布局方案;将空气动力学与电磁散射特性有机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气动与隐身在布局设计中的技术难点,为我国新一代飞机的研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多次荣立部级一等功、二等功,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总装备部授予在武器装备预先研究工作中突出贡献奖。

个人看法:李天的工作比较特殊,偏理论研究,所以其被评选为科学院院士而非工程院院士。目前知道的是他的工作主要体现在气动基础研究和隐形设计理论上,显然李天并非是只靠歼八评选上院士的。

4、李 明
(1936.11.17- )。飞机自动化专家。湖北省黄陂县人。196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现任研究员、首席专家。
    作为国家重点预研项目的总设计师,先后实现了纵轴模拟式和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的试飞验证,作出了开拓性贡献,并为后续的研究开发奠定了基础。亲自组织自动飞行系统规律的研究与仿真。作为新机研制的总设计师,主持设计研制的某系统在系统综合和验证技术上有重大突破,使这项技术首次应用于改型飞机。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同样上面介绍有点简单,下面补充其他方面介绍,来源于新华网湖北频道:

他在中国最早开展歼击机的验证机工作,先后实现了纵轴模拟式和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的试飞验证,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在某型歼击机研制中,先后任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亲自组织自动飞行系统规律的研究与仿真,使我国自行研制的自动驾驶系统首次在歼击机上使用。作为新机研制的总设计师,主持设计研制的某系统在系统综合和验证技术上有重大突破,使这项技术首次应用于改型飞机。   
    近期我军一次空对空导弹攻击演练,在机载雷达显示靶机目标被锁定的一瞬间,飞行员果断地扣下外挂武器发射扳机,一道火龙顿时从机翼下呼啸而出,准确无误地击中靶机。这种能够进行超视距攻击的火控系统,就是我国第一套自行研制的数字式航空综合火控系统。它的总设计师李明,传奇般地从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个人看法:李明被评选为院士时间是1995年,那个时候被评选为院士是在歼八上的工作,从上面描述看工程院上所说的“某系统”应该就是下面的火控系统,或者说与火控系统有关。进一步来说就是国产自主航电的应用。这在1996年以前属于国内开创性工作,后来国内看不上SU-27的航电,应该说与他的工作有关,否则何以看不上SU-27的航电。

5、杨凤田
(1941.06.14- )。飞机总体设计专家。生于辽宁省义县,原籍辽宁省义县。1964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曾任西工大、北航、南航兼职教授。
    长期从事歼击机总体设计研究工作,曾任歼八系列飞机多个型号的型号总设计师,现任现役歼八改进型飞机型号总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航空金奖获得者。组织领导研制的型号为我国航空研制史创造了四个第一,在航空武器装备研制中,特别是歼八系列飞机研制中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国防工业型号研制一等功2次;部级一等功3次。
    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个人看法:上面介绍还算全面,这里补充说明一下,杨风田是歼八D/F的总设计师,其主要业绩应该就是加油系统方面了,加油系统后来被推广应用到J-10、J-15、J-16等机型上,最新的J-20、鹘鹰也会用到。也许在今天我们看来加油技术似乎没有什么,但是在当年研制时受到技术封锁,仍然是有一定开创性的工作,没有这个技术,就无法保障南海和远距离作战能力。


三、小结
   从上面过程可以看出,七个人中有2个人不是601所的人,剩下5人中,被评为院士并非因为其是型号设计总师,而是因为某方面的基础理论或者应用的开创性工作,歼八只是这些工作的载体,因为那个年代除了歼八再没有别的型号可以做这些事情。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工作并非是只与歼八有关,而是与基础性的工作、预研性的工作有关,譬如顾诵芬、管德和李天的工作,李明的工作也是如此,甚至杨风田的工作也是影响深远。


注:请一些军迷真的有耐心平静读完下面收集的资料,不要这些资料都没有看完就吐槽。

一些军迷往往一提到601就开始拿歼八出多个院士来说话,却不愿意去查查到底因为歼八出了几个院士,是因为什么原因出的院士。下面找了一些资料,说说个人看法,如果有什么地方不对,欢迎大家指正或补充。

先看与所谓与歼八有关的院士有几个人,目前查来查去看到的是2009年杨风田说过一句话,与歼八有关的院士有七人,后来通过网络查和一些网友的说法,目前看主要是以下几人:


    顾诵芬、管德、李天、李明、杨凤田、温俊峰、赵振业。

上面七人中,真正601所出来的是前五人,后面两位基本没有在601所工作过,下面先把这两人的简历放在下面(来源是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网站):

一、非601所人员:

1、温俊峰:
(1929.04.20- )。航空发动机设计专家。原籍山东省冠县,出生于内蒙古五原县。1956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研究生班。后在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进修两年。曾任航空工业部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总设计师。现任烟台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在我国设计研制航空发动机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主持解决了发动机高空台“放炮”、性能、重量和寿命等一系列重大技术问题。1985年和1990年分别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各一次。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赵振业:
    (1937.11.13 -)金属材料专家,出生于河南省原阳县姚村。196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曾任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现任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航空学会北京航空航天学会理事。
  40多年来一直从事航空超高强度钢应用基础理论、合金设计和工程应用科学与技术研究。主持并为主完成“300M钢应用研究”,创新发展工程应用科学与技术思路,设计长寿命起落架等总体技术方案,提出“无应力集中”抗疲劳观点,建立理论模型,研究并获得抗疲劳微观机理,创新和集成创新抗疲劳和氢脆应用技术体系和先进工艺技术。用于300M钢制造歼8Ⅱ飞机主起落架,疲劳寿命达到6000h(其中包括增载30%后1000h)不破断。远超过飞机3000h规定寿命和国外5000h最高规定寿命。创造性地解决了困扰先进飞机设计、使用几十年的超高强度钢起落架工程应用科学与技术问题,实现了长寿命起落架重大工程目标和技术跨越发展。服役14年来无故障并已实现工程化生产,广泛应用于10种先进型号飞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系统研究二次硬化、超细化等强韧化机理,合金设计获中温超高强度钢、超高强度不锈钢等5项发明,开拓航空超高强度钢新领域,为合金体系发展和多项重大航空工程做出突出贡献。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5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合金钢设计》专著。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个人看法:从上面内容可以看出,这两位被评为院士只能说是和歼八有一定关系,歼八作为国内首款自主研究战斗机,很多方面都需要有开创性工作,然后在其上进行验证后再到别的型号上进行推广,歼八在这个过程中充当这载体的作用。

二、与歼八有关的院士

1、顾诵芬:
顾诵芬(1930.02.04- )。飞机空气动力学家。江苏苏州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研究员。中国航空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直接组织领导和参与了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飞机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在国内首创两侧进气方案;抓住初级教练机失速尾旋特点,通过计算机翼环量分布,从优选择了机翼布局;消化吸收国外机种的技术,利用国内条件,创立超音速飞机气动设计程序和计算方法;解决了方向安定性和排除抖振等重大技术关键,确保了飞机定型;利用系统工程管理方法,把飞机的各专业系统技术融合在一个总体优化的机型内。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个人看法:顾老的工作是开创性的,顾老被评为院士大家应该没有什么意见吧。

2、管 德
(1932.06.09- )。飞机气动弹性力学专家。北京市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学院。中国民用航空总局高级工程师。兼任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负责建立我国第一套适用于超音速飞机设计的气动弹性计算和试验方法,并做出重要贡献。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上面介绍有点简单,下面补充一下:
1952-1956年 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任编辑组长、指令检查室主任。
1956-1961年 在沈阳飞机制造厂飞机设计室任设计员、空气动力组副组长。
1961-1982年 在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历任气动弹性组组长、空气动力室副主任、总体和空气动力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副总设计师、副所长。
1982-1985年 在沈阳飞机工业公司任副经理,总工程师。
1985年 在航空工业部任科学技术局局长,部总工程师,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航空研究院院长。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5-1993年 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任副局长。
1994年 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贡献:

非定常空气动力计算
亚声速飞机大都采用大展弦比平直翼面,可以用二维理论。对超声速飞机,翼面的展弦比较小,必须使用三维非定常空气动力理论。国外计算任意翼面形状和振动模态的三维非定常空气动力计算方法,50年代也才问世。由于计算工作量特别大,必须采用先进的数字计算机进行。当时国内数字计算机刚刚投入使用,最好的也仅是每秒1万次。于是管德领导的气动弹性专业组于60年代中率先在我国第一代电子管数字计算机上进行超声速三维非定常空气动力的计算。

高速风洞颤振试验
颤振模型同实物不但要有空气动力外形的相似,而且要有相似的刚度分布和质量分布。这使得模型的设计制造相当复杂。如果有大尺寸的高速风洞或低弹性模量材料,可以用“结构相似”模型。就是说,翼面的主要受力构件——梁,主要的肋和蒙皮,都能在模型上按相似比例得到模拟。但是,当时国内这两种条件都没有。当时国内能用于颤振试验的高速风洞尺寸很小,实验段剖面尺寸为0.6米×0.6米,可用的模型宽度(展长)不过0.3米左右。对于尺寸这样小的模型,按相似比例模拟下来,蒙皮已经薄得无法制造。为了克服这个困难,管德提出了“半结构相似”模型的概念和具体的设计方法,并成功地进行了歼8飞机机翼动相似模型的高速颤振试验。后来这种方法还推广到低速颤振试验和其他型号上去。

静气动弹性影响
由于飞机外形和流动特性的复杂,完全依靠计算,是有困难的。完全用静气动弹性模型试验,由于风洞尺寸太小,模型承载能力不够等原因,也难以实施。对此,管德采取了以刚体模型风洞试验结果为基础,通过静气动弹性计算和必要的静气动弹性试验,推求弹性飞机空气动力的基本思路,并且提出了对于各种不同的空气动力载荷情况和操纵性、安定性导数的具体推求方法。经过歼7、歼8两种飞机的飞行试验验证,除操纵效率导数外,结果是良好的。

个人看法:管德在1961-1982年在601所工作,那个年代进行飞机气动弹性力学研究恐怕主要也就是在601所进行了,同期的歼七用不上研究,强五超音速一点,轰六亚音速,所以这个研究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也就是在歼八上进行研究和验证。

3、李天:中科院院士
   飞机空气动力学专家。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1938年10月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现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飞机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和设计工作,解决了型号设计中的许多气动力关键问题,在新一代综合高性能飞机布局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
……
同样上面介绍比较简单,下面是北航官网上介绍:

李天,男,1938年10月生,吉林省吉林市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副总设计师。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天院士是著名的飞机空气动力学专家,完善了我国飞机气动布局的设计方法,研究并设计了新一代综合高性能布局方案;将空气动力学与电磁散射特性有机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气动与隐身在布局设计中的技术难点,为我国新一代飞机的研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多次荣立部级一等功、二等功,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总装备部授予在武器装备预先研究工作中突出贡献奖。

个人看法:李天的工作比较特殊,偏理论研究,所以其被评选为科学院院士而非工程院院士。目前知道的是他的工作主要体现在气动基础研究和隐形设计理论上,显然李天并非是只靠歼八评选上院士的。

4、李 明
(1936.11.17- )。飞机自动化专家。湖北省黄陂县人。196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现任研究员、首席专家。
    作为国家重点预研项目的总设计师,先后实现了纵轴模拟式和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的试飞验证,作出了开拓性贡献,并为后续的研究开发奠定了基础。亲自组织自动飞行系统规律的研究与仿真。作为新机研制的总设计师,主持设计研制的某系统在系统综合和验证技术上有重大突破,使这项技术首次应用于改型飞机。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同样上面介绍有点简单,下面补充其他方面介绍,来源于新华网湖北频道:

他在中国最早开展歼击机的验证机工作,先后实现了纵轴模拟式和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的试飞验证,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在某型歼击机研制中,先后任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亲自组织自动飞行系统规律的研究与仿真,使我国自行研制的自动驾驶系统首次在歼击机上使用。作为新机研制的总设计师,主持设计研制的某系统在系统综合和验证技术上有重大突破,使这项技术首次应用于改型飞机。   
    近期我军一次空对空导弹攻击演练,在机载雷达显示靶机目标被锁定的一瞬间,飞行员果断地扣下外挂武器发射扳机,一道火龙顿时从机翼下呼啸而出,准确无误地击中靶机。这种能够进行超视距攻击的火控系统,就是我国第一套自行研制的数字式航空综合火控系统。它的总设计师李明,传奇般地从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个人看法:李明被评选为院士时间是1995年,那个时候被评选为院士是在歼八上的工作,从上面描述看工程院上所说的“某系统”应该就是下面的火控系统,或者说与火控系统有关。进一步来说就是国产自主航电的应用。这在1996年以前属于国内开创性工作,后来国内看不上SU-27的航电,应该说与他的工作有关,否则何以看不上SU-27的航电。

5、杨凤田
(1941.06.14- )。飞机总体设计专家。生于辽宁省义县,原籍辽宁省义县。1964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曾任西工大、北航、南航兼职教授。
    长期从事歼击机总体设计研究工作,曾任歼八系列飞机多个型号的型号总设计师,现任现役歼八改进型飞机型号总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航空金奖获得者。组织领导研制的型号为我国航空研制史创造了四个第一,在航空武器装备研制中,特别是歼八系列飞机研制中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国防工业型号研制一等功2次;部级一等功3次。
    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个人看法:上面介绍还算全面,这里补充说明一下,杨风田是歼八D/F的总设计师,其主要业绩应该就是加油系统方面了,加油系统后来被推广应用到J-10、J-15、J-16等机型上,最新的J-20、鹘鹰也会用到。也许在今天我们看来加油技术似乎没有什么,但是在当年研制时受到技术封锁,仍然是有一定开创性的工作,没有这个技术,就无法保障南海和远距离作战能力。


三、小结
   从上面过程可以看出,七个人中有2个人不是601所的人,剩下5人中,被评为院士并非因为其是型号设计总师,而是因为某方面的基础理论或者应用的开创性工作,歼八只是这些工作的载体,因为那个年代除了歼八再没有别的型号可以做这些事情。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工作并非是只与歼八有关,而是与基础性的工作、预研性的工作有关,譬如顾诵芬、管德和李天的工作,李明的工作也是如此,甚至杨风田的工作也是影响深远。
(自顶一下)欢迎转载。
非常好,院士不单单是因为一款飞机。
很同意楼主的观点
被评为院士并非因为其是型号设计总师,而是因为某方面的基础理论或者应用的开创性工作,歼八只是这些工作的载体,因为那个年代除了歼八再没有别的型号可以做这些事情。

新型号往往带来未有前人涉足的新技术领域难关,这些人则是相关科目的开拓者和探索者,贡献远远超过型号研制本身。
感谢楼主搜集的资料 长见识了
611的也有类似贡献的啊
这帖子有内涵,实实在在。
真正以正视听的好科普帖,反而人气少,为何呢。为何呢。。呵呵,大家懂得
(自顶一下)欢迎转载。
你去说服他们?我看难,

这样的资料很好啊,网上有些人不查资料人云亦云

刀客L 发表于 2015-6-13 22:44
611的也有类似贡献的啊


如果有这方面的信息,欢迎提供出来供大家参考。

这里简单说一下与601和611有关的型号历史。

J-8和J-9几乎是同时提出来的,J-8留在601真正搞成了;因为三线建设将部分601人员调到成都成立611所,J-9被带到611所。由于当时的空军头脑发热,反复改指标,一个比一个高,双2.5、双2.6甚至双三,远远超过了当时国内的能力,611被指标反复折腾,难说在这种反复改指标的过程中将多少东西落实。后来J-9下马,J-9的部分成果后来挪到J-10上,但是真正J-10成熟已经到了21世纪。

611在J-9下马后有一段时间缺项目(J-10到1984年才确定在611研制),611所把J-7III项目拿过来,但J-7III研制上132厂(屠基达院士)和611想法不同,611要突破,屠基达建议测绘仿制,因为这个原因两方有矛盾,测绘仿制对611做研究意义不大,不需要研究计算,更多的是用各种方法测量尺寸等数据。后来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将J-7III定位成测绘仿制,611希望开展的研制工作没有实现,屠因为矛盾冲突离开J-7III项目,而J-7III定型后只生产了很少的架数(有说法是30架还是50架)。

J-7的系列改型上屠基达拿到了院士,611的人就很难再依靠J-7项目再拿院士。611在J-10项目上的突破拿院士的就是宋老了。下一步肯定杨伟会是院士,但估计得J-20项目到一定程度上才能参与评选。

从这个过程看,没有项目作为依托的话,科研人员的理论研究是无法得到工程实践的检验的,J-10的项目整体晚于J-8,很多开创性工作是601占先,这个是历史原因造成的,而评选则是看在评选时的具体成果,这也是合情合理的做法,有时候也算造化弄人吧。
刀客L 发表于 2015-6-13 22:44
611的也有类似贡献的啊


如果有这方面的信息,欢迎提供出来供大家参考。

这里简单说一下与601和611有关的型号历史。

J-8和J-9几乎是同时提出来的,J-8留在601真正搞成了;因为三线建设将部分601人员调到成都成立611所,J-9被带到611所。由于当时的空军头脑发热,反复改指标,一个比一个高,双2.5、双2.6甚至双三,远远超过了当时国内的能力,611被指标反复折腾,难说在这种反复改指标的过程中将多少东西落实。后来J-9下马,J-9的部分成果后来挪到J-10上,但是真正J-10成熟已经到了21世纪。

611在J-9下马后有一段时间缺项目(J-10到1984年才确定在611研制),611所把J-7III项目拿过来,但J-7III研制上132厂(屠基达院士)和611想法不同,611要突破,屠基达建议测绘仿制,因为这个原因两方有矛盾,测绘仿制对611做研究意义不大,不需要研究计算,更多的是用各种方法测量尺寸等数据。后来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将J-7III定位成测绘仿制,611希望开展的研制工作没有实现,屠因为矛盾冲突离开J-7III项目,而J-7III定型后只生产了很少的架数(有说法是30架还是50架)。

J-7的系列改型上屠基达拿到了院士,611的人就很难再依靠J-7项目再拿院士。611在J-10项目上的突破拿院士的就是宋老了。下一步肯定杨伟会是院士,但估计得J-20项目到一定程度上才能参与评选。

从这个过程看,没有项目作为依托的话,科研人员的理论研究是无法得到工程实践的检验的,J-10的项目整体晚于J-8,很多开创性工作是601占先,这个是历史原因造成的,而评选则是看在评选时的具体成果,这也是合情合理的做法,有时候也算造化弄人吧。
hswz 发表于 2015-6-13 23:00
你去说服他们?我看难,
没关系了,让一些人多了解比不了解要强,至少了解实际情况后说话还是多少留点余地。
JFMaverick 发表于 2015-6-13 22:32
被评为院士并非因为其是型号设计总师,而是因为某方面的基础理论或者应用的开创性工作,歼八只是这些工作的 ...
歼20的总师肯定能评上
TSQ 发表于 2015-6-13 23:22
没关系了,让一些人多了解比不了解要强,至少了解实际情况后说话还是多少留点余地。
说得好, 科普不是为了说服谁,而是让更多人知道, 这就够了。


我在隔壁的帖子里看到这样奇怪的说法:

“打通生产线已经拿一个院士了,仿制两型不拿两个实在说不过去,更别说还有改进的两型甚至三型呢”

根据这个说法,其说的应该是J-11的打通生产线的事情。那么根据上面评选院士的情况结合时间点来看这些话是不是有道理。
我们知道国内决定组装SU-27是1996年,组装出来首飞是1998年,在1996年顾、管、李明都已经获得院士,1998年后获得院士的是李天(2005年)和杨风田(2007)年,其中李天是获得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院士评的是理论贡献,和打通生产线没有关系,杨风田是歼八D/F的总设计师,评选院士里面描述也是以加油技术为主。

综合这些来看,所谓打通生产线就拿到院士的说法不靠谱,与事实应该不符。

我在隔壁的帖子里看到这样奇怪的说法:

“打通生产线已经拿一个院士了,仿制两型不拿两个实在说不过去,更别说还有改进的两型甚至三型呢”

根据这个说法,其说的应该是J-11的打通生产线的事情。那么根据上面评选院士的情况结合时间点来看这些话是不是有道理。
我们知道国内决定组装SU-27是1996年,组装出来首飞是1998年,在1996年顾、管、李明都已经获得院士,1998年后获得院士的是李天(2005年)和杨风田(2007)年,其中李天是获得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院士评的是理论贡献,和打通生产线没有关系,杨风田是歼八D/F的总设计师,评选院士里面描述也是以加油技术为主。

综合这些来看,所谓打通生产线就拿到院士的说法不靠谱,与事实应该不符。
hswz 发表于 2015-6-13 23:00
你去说服他们?我看难,
不要尝试弄醒装睡的人。。
说得好,非常反感那些一提八爷就拿出院士揶揄的人,他们有什么资格嘲笑这些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的人。不过说句题外话,伟哥什么时候才能当院士啊。
没关系了,让一些人多了解比不了解要强,至少了解实际情况后说话还是多少留点余地。
T版言之有理,沈飞确实冲在科研前头也有不少成果如DSI,3D打印,但这些结果多用于后面的战机。沈飞方案在三四代机因各种原因没能成功,再加上十一B前后大落差,人们恨铁不成钢才吐槽一下
说得好,非常反感那些一提八爷就拿出院士揶揄的人,他们有什么资格嘲笑这些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的人。不过说句 ...
J20项目到一定程度后应该就可以了。

彼岸之花 发表于 2015-6-14 01:22
T版言之有理,沈飞确实冲在科研前头也有不少成果如DSI,3D打印,但这些结果多用于后面的战机。沈飞方案在 ...


DSI是南航钟易成教授先做的,3D打印目前主要是北航王华明,严格来说不算601首创。
沈飞是112厂,601是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两者是两回事。
601以前做的工作不少是大学没有开展或者开展不够深入的,还有一些属于工程应用问题,具体内容顶楼从科学院、工程院摘录的介绍中有。
最后说一下,我不是版主,就是一普通军迷。
彼岸之花 发表于 2015-6-14 01:22
T版言之有理,沈飞确实冲在科研前头也有不少成果如DSI,3D打印,但这些结果多用于后面的战机。沈飞方案在 ...


DSI是南航钟易成教授先做的,3D打印目前主要是北航王华明,严格来说不算601首创。
沈飞是112厂,601是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两者是两回事。
601以前做的工作不少是大学没有开展或者开展不够深入的,还有一些属于工程应用问题,具体内容顶楼从科学院、工程院摘录的介绍中有。
最后说一下,我不是版主,就是一普通军迷。
没办法,国内是矮子里面找高个。。。在欧美搞个加油技术能拿国家院士吗??
TSQ 发表于 2015-6-13 23:07
如果有这方面的信息,欢迎提供出来供大家参考。

这里简单说一下与601和611有关的型号历史。
杨伟这样的人才,到哪里都会漏出锥子尖,再加上宋老将他留在611做实事,就不是一个院士能体现他的价值的。他这样的人能和烟草院士相提并论吗?说实话很多院士重学术最后几乎沦为“骗术”。院士的成果有多少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2011年486在美方丈访华时爆出歼20大杀器,到现在那个卸任方丈还耿耿于怀。真是长国人的面子啊。很难想象没歼20会有这么热闹的军迷论坛吗?当时很多外媒酸酸地说这是木头做的样子货,后来见她飞上天了又说不用怕,喷点烟雾就能反隐身,和海带反核潜艇一个道理,哈哈。
611的也有类似贡献的啊
你也写一个嘛
我在隔壁的帖子里看到这样奇怪的说法:

“打通生产线已经拿一个院士了,仿制两型不拿两个实在说不过去, ...
我把杨凤田院士事迹简单说一下,你看能不能说服他们,摘自其院士传记


转眼到了高三,品学兼优的杨凤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陷入沉思凭个人爱好及特长他想选择报考北大物理系。但他不知道这个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能否实现他报效祖国的愿望。正在徘徊之际他看到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招生简章就毫不犹豫报了名,终于以优异成绩和较高中时期的杨风田。军队的最高技术学府学校特别重视基础教育和实践应用,学习标准上提出要赶超清华北大。他被分到空军工程系飞机科学的是飞机和发动机设计。学习淘汰率很高,一个学习班几个人,到毕业时就剩十六七人了。毕业设计杨凤田是在董绍庸教授指导下设计出了后风扇发动机,受到好评。在门主要课程中,他的得分平均全班第二。他就像大浪淘沙的一粒金子,坚持到了最后在后来的工作中确实发出了耀眼夺目的光辉。
在歼8设计实践中长了本事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国防部航空研究院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后改为三机部六院所分配的工作是飞机总体设计室负责飞机总体设计研究、协调任务。年月在经过近三年摸透、消化引进的苏式米格21飞机的基础上上级下达了'`米格21
飞机改型方案研究任务的命令”年罗瑞卿总参谋长正式批准把新战斗机定名为“歼8飞机“。从此沈阳所开始了自行设计研究飞机的历程。总体室是所的龙头室,设计新飞机首先要进行飞机的总体设计、设备协调和飞机性能计算,然后才能进行飞机结构设计、强度计算、系统设计等工作。刚参加工作的杨凤田有幸跟随副所长叶正大到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所协调甲发动机,成功起草了技术协议。在工作中他善于学习长于琢磨年,独立完成了910发动机吊舱总体方案设计。

196年7月 5日 经过严谨的试飞准备新研制的歼 8飞机首飞上天。杨凤田站试飞现场 心情异常激动 , 几十年后他动情地说 “我来所工作 多年 , 难忘事很多 最难忘的是歼8 白天型飞机首飞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我参加设计的飞从地面上飞起来。 '`





转眼到了高三,品学兼优的杨凤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陷入沉思凭个人爱好及特长他想选择报考北大物理系。但他不知道这个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能否实现他报效祖国的愿望。正在徘徊之际他看到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招生简章就毫不犹豫报了名,终于以优异成绩和较高中时期的杨风田。军队的最高技术学府学校特别重视基础教育和实践应用,学习标准上提出要赶超清华北大。他被分到空军工程系飞机科学的是飞机和发动机设计。学习淘汰率很高,一个学习班几个人,到毕业时就剩十六七人了。毕业设计杨凤田是在董绍庸教授指导下设计出了后风扇发动机,受到好评。在门主要课程中,他的得分平均全班第二。他就像大浪淘沙的一粒金子,坚持到了最后在后来的工作中确实发出了耀眼夺目的光辉。
在歼8设计实践中长了本事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国防部航空研究院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后改为三机部六院所分配的工作是飞机总体设计室负责飞机总体设计研究、协调任务。年月在经过近三年摸透、消化引进的苏式米格21飞机的基础上上级下达了'`米格21
飞机改型方案研究任务的命令”年罗瑞卿总参谋长正式批准把新战斗机定名为“歼8飞机“。从此沈阳所开始了自行设计研究飞机的历程。总体室是所的龙头室,设计新飞机首先要进行飞机的总体设计、设备协调和飞机性能计算,然后才能进行飞机结构设计、强度计算、系统设计等工作。刚参加工作的杨凤田有幸跟随副所长叶正大到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所协调甲发动机,成功起草了技术协议。在工作中他善于学习长于琢磨年,独立完成了910发动机吊舱总体方案设计。

196年7月 5日 经过严谨的试飞准备新研制的歼 8飞机首飞上天。杨凤田站试飞现场 心情异常激动 , 几十年后他动情地说 “我来所工作 多年 , 难忘事很多 最难忘的是歼8 白天型飞机首飞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我参加设计的飞从地面上飞起来。 '`



杨伟这样的人才,到哪里都会漏出锥子尖,再加上宋老将他留在611做实事,就不是一个院士能体现他的价值的 ...
杨伟以后肯定会是院士,这点不用怀疑。
但611在J-10之前没有什么项目,这也是事实。评选院士是看评选时已经被验证的成果,在那个时间点没有经过验证的东西,也不好评院士。有些事情不得不去等一等,好饭也得等做熟了才能吃。

hswz 发表于 2015-6-14 07:43
转眼到了高三,品学兼优的杨凤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陷入沉思凭个人爱好及特长他想选择报考北大物理系。但他不 ...


摘录的这段内容太早了,摘录最好是八十年代的,因为摘录多了没几个人有耐心看下去,尤其抱有成见的人更是如此。
hswz 发表于 2015-6-14 07:43
转眼到了高三,品学兼优的杨凤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陷入沉思凭个人爱好及特长他想选择报考北大物理系。但他不 ...


摘录的这段内容太早了,摘录最好是八十年代的,因为摘录多了没几个人有耐心看下去,尤其抱有成见的人更是如此。
TSQ 发表于 2015-6-14 07:50
摘录的这段内容太早了,摘录最好是八十年代的,因为摘录多了没几个人有耐心看下去,尤其抱有成见的人更 ...
别着急,这应该是网上首次披露详细细节


歼 8飞机从设计开始到首飞仅用4 年时间。但由于 ` '文化大革命” , 10年后才完成设计定型。 1980年前后 我国歼击机的发展处于十字路口。 20世纪 70年代初米格23 成为苏联空军主力作战机种 同时苏联还把米格23出售给了古巴和越南。这种飞机不仅有较好的中低空性能 而且有较大的航程和载弹能力 其火控系统有较齐全的功能。在中苏、 中越关系紧张的情况下, 我国当时装备的歼6 、 歼 7飞机作战性能赶不上米格23 飞机 , 因此该飞机对我国的安全构成了威胁。为了摸清和对抗米格23我国引进一架此型飞机 。在研究是仿制米格23还是研制新机时所总设计师顾诵芬认为仿制米格23不划算不主张搞仿制。杨凤田在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 空军提出的研制歼6 后继机—歼 13由于其发动机不落实很难搞下去为了减少周期 , 应将机头进气的歼8飞机
改成两侧进气 加装大口径雷达 , 增加挂弹点 从而使飞机具有超视距作战能力并可攻击地面目标。这一建议得到了总设计师顾诵芬和副所长管德等的支持。他与空军共同拟定了 《歼8两侧进气全天候型飞机主要战术技术要求》 经报批总参、国防工办 把飞机正式定名为歼 8II型飞机并投入研制。

在歼8II 飞机研制期间 杨凤田先后任总体室副主任、 主任 型号总设计师助理 、 型号副总设计师, 成为总设计师顾诵芬的得力助手。在确定歼 8II技术方案时他提出了只改前机身的设计原则 并提出采用歼 8全天候飞机座舱盖 既减少技术风险, 节省了经费 又保证了周期。通过反复设计 、协调前机身各系统和结构布置 ,他提出了新的武器布置方案 不仅解决了系统与结构的矛盾 而且提高了作战效能。他协助总设计师采取高度平行交叉作业的有效措施 圆满完成了首飞前的各项工作歼 8II 提前一个季度首飞。首飞成功后又是在杨凤田的精心组织下完成了飞机定型前的一系列试飞工作 , 于1988 年 3月顺利通过设计定型审查。

杨凤田始终站在组织研制攻关的第一线 不仅参与了重要事情的决策 , 而且出了不少好点子 、 好主意 , 保证了飞机研制的 顶利进行 。 1995年 , 歼8II 型02 批状态飞机 歼 设计定型。从1989 年起 ,
它先后开始装备空 、 海军作战部队, 成为我国空防的主力作战机种之一。

歼 8飞机从设计开始到首飞仅用4 年时间。但由于 ` '文化大革命” , 10年后才完成设计定型。 1980年前后 我国歼击机的发展处于十字路口。 20世纪 70年代初米格23 成为苏联空军主力作战机种 同时苏联还把米格23出售给了古巴和越南。这种飞机不仅有较好的中低空性能 而且有较大的航程和载弹能力 其火控系统有较齐全的功能。在中苏、 中越关系紧张的情况下, 我国当时装备的歼6 、 歼 7飞机作战性能赶不上米格23 飞机 , 因此该飞机对我国的安全构成了威胁。为了摸清和对抗米格23我国引进一架此型飞机 。在研究是仿制米格23还是研制新机时所总设计师顾诵芬认为仿制米格23不划算不主张搞仿制。杨凤田在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 空军提出的研制歼6 后继机—歼 13由于其发动机不落实很难搞下去为了减少周期 , 应将机头进气的歼8飞机
改成两侧进气 加装大口径雷达 , 增加挂弹点 从而使飞机具有超视距作战能力并可攻击地面目标。这一建议得到了总设计师顾诵芬和副所长管德等的支持。他与空军共同拟定了 《歼8两侧进气全天候型飞机主要战术技术要求》 经报批总参、国防工办 把飞机正式定名为歼 8II型飞机并投入研制。

在歼8II 飞机研制期间 杨凤田先后任总体室副主任、 主任 型号总设计师助理 、 型号副总设计师, 成为总设计师顾诵芬的得力助手。在确定歼 8II技术方案时他提出了只改前机身的设计原则 并提出采用歼 8全天候飞机座舱盖 既减少技术风险, 节省了经费 又保证了周期。通过反复设计 、协调前机身各系统和结构布置 ,他提出了新的武器布置方案 不仅解决了系统与结构的矛盾 而且提高了作战效能。他协助总设计师采取高度平行交叉作业的有效措施 圆满完成了首飞前的各项工作歼 8II 提前一个季度首飞。首飞成功后又是在杨凤田的精心组织下完成了飞机定型前的一系列试飞工作 , 于1988 年 3月顺利通过设计定型审查。

杨凤田始终站在组织研制攻关的第一线 不仅参与了重要事情的决策 , 而且出了不少好点子 、 好主意 , 保证了飞机研制的 顶利进行 。 1995年 , 歼8II 型02 批状态飞机 歼 设计定型。从1989 年起 ,
它先后开始装备空 、 海军作战部队, 成为我国空防的主力作战机种之一。
破解受油机技术之谜

20世纪70 年代之前 国际上对南海是中国领海不存疑义。 自20 世纪70 年代末南海海域探明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 被称为世界四大石油产地之一后 越南 、 菲律宾、 马来西亚等国加紧扩军备战 每年从南海海域开采走大量石油和油气资源 ,还态意捕捞我海洋渔产 , 扣押我渔民。对南海争端 美国和印度在一旁也时刻凯觑存有野心。无论从地缘政治利益还是地缘经济利益的角度来看 , 南海地区都将注定要成为东南亚各国和西方国家争夺的焦点和重点。在捍卫海洋主权方面 , 我国不能无所作为。

然而 尽管歼8II型飞机增大了作战半径 还是腿短 去不了南沙地区。1988 年中央军委根据需要 紧急启动了空中加油工程 用轰炸机改成空中加油机 自行研制空中加油吊舱 用歼 8II改成空中受油机以解决海空军作战飞机腿短的问题。要求力争 3年、 确保4 年完成空中加油工程研制任务。

杨凤田身肩重任 担任了受油机型常务副总师, 主持型号研制的全面技术作。我国的空中加油方式采用的是插头锥管式 受油机飞入加油机后下方 通安装在机体上的插头插入加油机放出的
管锥管加油插头 , 接通加油系统对受油加油。加油完毕 受油机减速脱离加油机空中加受油技术是国内首创 杨凤田从未接触过 。加、 受油机在空中相距只有15米, 两机会否相撞。为了破解这个谜 ,杨凤田让加油机 、 歼 8飞机按空中加油要求进行编队飞行。经过两次试飞 验证了实现空中加油编队的可行性。为了破解受油管对飞机的影响, 确定受油探管的设计参数 , 杨凤田通过高速风洞、 低速风洞等测试手段 组织了受油插头对进气道影响、探管测力、 高速校核、 受油装置对飞机纵横向气动力特性影响等的选型试验。为了确定受油探头的位置 , 还作出1:1 的受油插头木制模型 装在歼8 飞机上 , 请飞行员在座舱中提出意见。根据工程经验 ,杨凤田还提出在飞机上加装固定式受油插头进行领先试飞 。通过试飞 受油探头装置经历了大表速、 大马赫数、 升限、 复杂特技等科目飞行 得到了可靠的设计方案。

为了保证受油机安全上天 安全对接加油杨凤田还组织了发图前的地面原理方案试验 发图后的总装完成前系统地面试验受油机首飞前的飞机地面模拟加油试验空中加油对接前的加油机一加油吊舱一受油飞机地面联试。 1990年11 月 21日, 在歼8B( 歼8II) 基础上加装可拆卸锥管式空中加油装置的歼 8D飞机成功首飞.1991年11月 23日, 加、 受油机首次空中对接加油成功。

1993年11 月, 受油飞机设计定型试飞工作结束 , 鉴于歼8D 型飞机是在歼8B型飞机基础上改进研制的 而歼8B 尚未完成设计定型工作 因此 , 直到1995 年12月歼 8B飞机设计定型后 歼8D 才于1996年 4月被批准设计定型。
歼 8D于 1996年交付空海军使用 , 最大受油能力为1500升每分 , 在机内余油 1200 千克的情况下 , 加满油箱的时间不超过4.5 分 加满带副油
箱的全机油箱时间不超过6.5 分 , 大大扩大了空、 海军的作战范围和机动性 , 使我国航空兵在所辖领域有了争取制空权的可能 尤其是对南海、 东海资源的保护起到了威慑作用。
被推荐人的年龄一般不超过65岁,这种年龄限制在中科院院士增选工作中尚属首次。 这次增选名额为60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0名、化学部10名、生物学部12名、地学部10名、技术科学部18名。对65岁以上的被推荐人,需有6名或6名以上院士推荐,且至少有4名院士所在学部与被推荐人相同才有效。同时,对连续三次均为有效候选人而未能当选者,停止一次候选人资格,如果获得6位或6位以上院士推荐,且至少有4位院士所在学部与被推荐人相同,则不受此限制。 中科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技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规定,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60名,在2001年增选后,中科院院士总数达653人。(新华社1月7日)
http://www.shmec.gov.cn/html/article/200301/5579.php


20世纪 90年代 由民进党执政的台湾政权 企图脱离祖国大家庭怀抱 独立建国。

台湾在西方国家支持下购买的美国F16 、 法国 “幻影“ 2000-5 战机和自主研制的 IDF 战机 , 已具备了发射、 制导第四代空空导弹能力。这种空空导弹 也叫 “发射后不管“ 导弹, 可以在发射后由导弹上的雷达来自行瞄准 、跟踪, 飞向目标机飞行员在发射导弹后不必全程瞄准目标 ,发射后即可脱离该目标转入其他目标 是一种射程远 、 威力强、 具有攻击双目标、多目标条件的主动雷达型导弹 , 与我国当时装备最好的第三代半主动雷达型空空导弹 导弹发射后需要载机飞行员继续操纵飞机跟踪目标 瞄准目标 直至击中目标相比具有优势。一时间, 在我国完成统一祖国大业上出现了更加复杂的形势。

为了弥补我国超视距空空导弹武器系统的不足 中央军委决定在国内预研的基础上 , 通过对外合作 引进关键技术 消化吸收 自行研制中远程空空主动雷达型导弹 , 并逐步在不同飞机型号上挂装形成全武器系统装备, 有效抑制 “台独” 势力 ,捍卫祖国统一大业。有弹必有机 用什么飞机来作为第四代空空导弹的载机呢, 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

早在 1994年 面对歼 8III型飞机研制受阻 ,杨凤田提出用涡喷13 和某型雷达一1改装歼8D 型飞机的设想。在杨凤田的积极推动下 以 601所为龙头 , 组织沈飞公司、电子部14 所 、 613所和618 所等自筹资金、共担风险、 共享成果 把14 所研制的具有下视能力的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 某型雷达一1) 安装在了歼8B04 架飞机上,1998 年顺利完成了验证试飞。

1999年 总装备部将歼8D 改进型飞机正式立项 , 飞机命名 '`歼BVII 型飞机'` 杨凤田任型号总设计师。在他率领下 有关厂所跟飞人员转战酒泉空军试验训练基地一区试飞试射
歼BVII 型飞机的半主动雷达型导弹(ZLD弹),经历重重困难 历时两年 圆满完成了靶试任务 使我国自行研制的脉冲多普勒雷达首次具有了下视下射功能。


这次为了完成为空空主动雷达型导弹提供验证飞机任务 杨凤田提出以歼8III型飞机综合火控系统为基础研制一型新飞机的方案 经多次论证协调 空军采纳了这一建议 并把这一飞机命名为歼BIX 型飞机。杨凤田任型号总设计师

歼BIX型飞机比歼8III飞机在技术上有了较大跃升,加装了与主动雷达型导弹有关的雷达、 火控、武器 、显控及惯导等系统 更改,换装了涡喷 13B发动机以及由此引起的动力、燃油、 液压、 环控、 仪表 、 电气和进气道调节系统。 2004年 8月 经过44 个月的定型试飞和靶试工作 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歼BIX 型飞机投入批生产 交付部队。

后来杨凤田组织相关研制单位在该机上又研制出了双目标攻击技术 , 可以同时击落两架靶机 。

歼BIX型飞机挂空空主动雷达型导弹打靶成功后 杨凤田又按照军委意图继续摸索在现役歼8B 、歼8D 型飞机上改装某型雷达和加装空空主动雷达型导弹。这一思路与部队需求不谋而合, 得到部队和上级机关的理解和支持。作为型号总设计师 ,2005年他首先组织了加装ZLD 导弹的歼8D型飞机的改装 , 总装备部把改装飞机命名为 歼BDVII型飞机 随后 , 又把大部分的现役歼8D 飞机改装成具备发射空空主动雷达型导弹的拦射型飞机 总装把这种改装后的飞机命名为歼BDIX 型飞机。空军将现役歼8D飞机改装后 作战效能大幅提高

于是海军提出能否把他们的现役歼 8B型飞也加装歼BDVII 型飞机的雷达、 火控系统杨凤田又转战海军主持改装 改装飞机命名为歼BBVII型飞机 把歼 8D型飞机改成 歼BD IX型飞机

杨凤田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 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 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4次、 三等奖4 次 , 部级一等5 次 国防工业型号研制一等功 2次。

现役歼8B 、 歼 8D飞机大幅度升级改装是杨凤田突破主机所传统任务分工, 心系部队战斗力提升需求 为航空武器装备建功立业作出的新的突出贡献 , 为部队现役战斗机寿命期内提升战斗力开创了道路 整体提升了我国的空防和外线打击能力。

20世纪 90年代 由民进党执政的台湾政权 企图脱离祖国大家庭怀抱 独立建国。

台湾在西方国家支持下购买的美国F16 、 法国 “幻影“ 2000-5 战机和自主研制的 IDF 战机 , 已具备了发射、 制导第四代空空导弹能力。这种空空导弹 也叫 “发射后不管“ 导弹, 可以在发射后由导弹上的雷达来自行瞄准 、跟踪, 飞向目标机飞行员在发射导弹后不必全程瞄准目标 ,发射后即可脱离该目标转入其他目标 是一种射程远 、 威力强、 具有攻击双目标、多目标条件的主动雷达型导弹 , 与我国当时装备最好的第三代半主动雷达型空空导弹 导弹发射后需要载机飞行员继续操纵飞机跟踪目标 瞄准目标 直至击中目标相比具有优势。一时间, 在我国完成统一祖国大业上出现了更加复杂的形势。

为了弥补我国超视距空空导弹武器系统的不足 中央军委决定在国内预研的基础上 , 通过对外合作 引进关键技术 消化吸收 自行研制中远程空空主动雷达型导弹 , 并逐步在不同飞机型号上挂装形成全武器系统装备, 有效抑制 “台独” 势力 ,捍卫祖国统一大业。有弹必有机 用什么飞机来作为第四代空空导弹的载机呢, 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

早在 1994年 面对歼 8III型飞机研制受阻 ,杨凤田提出用涡喷13 和某型雷达一1改装歼8D 型飞机的设想。在杨凤田的积极推动下 以 601所为龙头 , 组织沈飞公司、电子部14 所 、 613所和618 所等自筹资金、共担风险、 共享成果 把14 所研制的具有下视能力的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 某型雷达一1) 安装在了歼8B04 架飞机上,1998 年顺利完成了验证试飞。

1999年 总装备部将歼8D 改进型飞机正式立项 , 飞机命名 '`歼BVII 型飞机'` 杨凤田任型号总设计师。在他率领下 有关厂所跟飞人员转战酒泉空军试验训练基地一区试飞试射
歼BVII 型飞机的半主动雷达型导弹(ZLD弹),经历重重困难 历时两年 圆满完成了靶试任务 使我国自行研制的脉冲多普勒雷达首次具有了下视下射功能。


这次为了完成为空空主动雷达型导弹提供验证飞机任务 杨凤田提出以歼8III型飞机综合火控系统为基础研制一型新飞机的方案 经多次论证协调 空军采纳了这一建议 并把这一飞机命名为歼BIX 型飞机。杨凤田任型号总设计师

歼BIX型飞机比歼8III飞机在技术上有了较大跃升,加装了与主动雷达型导弹有关的雷达、 火控、武器 、显控及惯导等系统 更改,换装了涡喷 13B发动机以及由此引起的动力、燃油、 液压、 环控、 仪表 、 电气和进气道调节系统。 2004年 8月 经过44 个月的定型试飞和靶试工作 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歼BIX 型飞机投入批生产 交付部队。

后来杨凤田组织相关研制单位在该机上又研制出了双目标攻击技术 , 可以同时击落两架靶机 。

歼BIX型飞机挂空空主动雷达型导弹打靶成功后 杨凤田又按照军委意图继续摸索在现役歼8B 、歼8D 型飞机上改装某型雷达和加装空空主动雷达型导弹。这一思路与部队需求不谋而合, 得到部队和上级机关的理解和支持。作为型号总设计师 ,2005年他首先组织了加装ZLD 导弹的歼8D型飞机的改装 , 总装备部把改装飞机命名为 歼BDVII型飞机 随后 , 又把大部分的现役歼8D 飞机改装成具备发射空空主动雷达型导弹的拦射型飞机 总装把这种改装后的飞机命名为歼BDIX 型飞机。空军将现役歼8D飞机改装后 作战效能大幅提高

于是海军提出能否把他们的现役歼 8B型飞也加装歼BDVII 型飞机的雷达、 火控系统杨凤田又转战海军主持改装 改装飞机命名为歼BBVII型飞机 把歼 8D型飞机改成 歼BD IX型飞机

杨凤田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 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 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4次、 三等奖4 次 , 部级一等5 次 国防工业型号研制一等功 2次。

现役歼8B 、 歼 8D飞机大幅度升级改装是杨凤田突破主机所传统任务分工, 心系部队战斗力提升需求 为航空武器装备建功立业作出的新的突出贡献 , 为部队现役战斗机寿命期内提升战斗力开创了道路 整体提升了我国的空防和外线打击能力。
不知道一飞院的唐长红唐总是不是因为飞豹改的技术突破获得的院士?如果是这样我认为歼10b也有这样的资格。如果不是那么杨伟杨总就要再等歼20列装了。

TSQ 发表于 2015-6-14 07:50
摘录的这段内容太早了,摘录最好是八十年代的,因为摘录多了没几个人有耐心看下去,尤其抱有成见的人更 ...


杨凤田

    杨凤田(1941.06.14- )。飞机总体设计专家。生于辽宁省义县,原籍辽宁省义县。1964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曾任西工大、北航、南航兼职教授。

    长期从事歼击机总体设计研究工作,曾任歼八系列飞机多个型号的型号总设计师,现任现役歼八改进型飞机型号总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航空金奖获得者。组织领导研制的型号为我国航空研制史创造了四个第一,在航空武器装备研制中,特别是歼八系列飞机研制中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国防工业型号研制一等功2次;部级一等功3次。

    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http://www.cae.cn/cae/jsp/jump.jsp?oid=20111231115417578306595
杨凤田虽然做了受油机,整合了国产的三代航电雷达,倒真的是唯一1个货真价实的j8院士

TSQ 发表于 2015-6-14 07:50
摘录的这段内容太早了,摘录最好是八十年代的,因为摘录多了没几个人有耐心看下去,尤其抱有成见的人更 ...


杨凤田

    杨凤田(1941.06.14- )。飞机总体设计专家。生于辽宁省义县,原籍辽宁省义县。1964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曾任西工大、北航、南航兼职教授。

    长期从事歼击机总体设计研究工作,曾任歼八系列飞机多个型号的型号总设计师,现任现役歼八改进型飞机型号总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航空金奖获得者。组织领导研制的型号为我国航空研制史创造了四个第一,在航空武器装备研制中,特别是歼八系列飞机研制中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国防工业型号研制一等功2次;部级一等功3次。

    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http://www.cae.cn/cae/jsp/jump.jsp?oid=20111231115417578306595
杨凤田虽然做了受油机,整合了国产的三代航电雷达,倒真的是唯一1个货真价实的j8院士
宋文骢

    宋文骢(1930.03.26- )。飞机总体设计专家。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原籍云南省大理人。196 ...
如果根据你贴的报道,2003年宋老已经73岁,超过65岁8年,那么宋老评院士也是有多个院士推荐的,在2003年601出了3个院士,宋老的推荐人中可能包括601的院士。
20世纪 90年代 由民进党执政的台湾政权 企图脱离祖国大家庭怀抱 独立建国。

台湾在西方国家支持下购买的 ...
这些工作倒是扎扎实实有效提高战斗力的事情,在那个特殊年代还是很有用的,极大的填补了战斗力空缺。
杨凤田

    杨凤田(1941.06.14- )。飞机总体设计专家。生于辽宁省义县,原籍辽宁省义县。1964年 ...
就杨凤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做的事情,可以说国内防空力量除了SU27就歼八II可以进行超视距作战了,其对当时防空作用不容低估,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时势造英雄吧。估计也是那个时候的工作让歼八II作战型号的生产持续到2008年,侦察型号停产更晚。
就杨凤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做的事情,可以说国内防空力量除了SU27就歼八II可以进行超视距作战了,其对当时 ...
侦查型号不会还在生产?
侦查型号不会还在生产?
不知道,没有看到停产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