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线:1945年的春天》封面和目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1:10:47

 《东线》系列丛书由著名的军事文学作家朱世巍先生创作,它是一套目前我国出版的表现苏德战场的最详细、最贴近军事爱好者的纪实军事文学作品。全书系以丰富的表格和图片资料,以及细腻的文字,展示了苏德战场上的浴血大搏击和攻防力量的大转换。该书为《东线》书系的第十一季,讲述德军在1944年夏季遭受了东西两线的惨败,但在秋季却又奇迹般地稳定住了战线。其中着重讲述了1945年春季的东线全景。包括在波兰、东普鲁士、匈牙利境内的战役。德军波兰集团崩溃,东普鲁士集团也在挣扎中走向灭亡,布达佩斯被苏军占领。为了挽救败局,德军集中最后的精锐装甲部队,在巴拉顿湖地区发动反击,却以惨败而告终。苏军随后也占领了维也纳。
作者简介:
  朱世巍,1979年生人。江西南昌人,现居南昌,我国著名军事作家。从2001年开始,给《兵器》、《战场》、《军事世界画刊》等刊物和文集撰写稿件,同时还参与了《二战德军坦克装甲车辆全集》、《二战苏军坦克装甲车辆》的编撰工作。2003年开始出版个人关于苏德战争的专著。
目录:
特别篇之一:1944年夏秋的西线
一、1944年夏季前的西线形势 / 1
二、诺曼底登陆 / 10
第一章 东线北段的夏与秋
一、北方集团群之夏 / 31
二、1944年秋季的东线概况 / 36
三、北方集团军群之秋 / 39
四、库尔兰之战的开端与贡宾嫩之战 / 51
第二章 巴尔干之秋
一 、1944年初秋的巴尔干形势 / 59
二、东喀尔巴阡战役 / 60
三、向保加利亚进军 / 68
四、红军在南斯拉夫 / 70
第三章 冲向匈牙利平原
一、特兰西瓦尼亚的九月 / 81
二、1944年10月初的匈牙利战场 /91
三、德布勒森之战 / 96
特别篇之二:阿登攻势
一、希特勒在1944年秋 / 113
二、阿登攻势 / 117
第四章 1945年的春天
一、1945年初东线形势 / 132
二、桑多梅日攻势 / 143
三、华沙及其以南攻势 / 151
四、向奥得河挺进 / 159
五、1945年初的库尔兰半岛 / 166

1944年夏秋,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德国终于陷入长期以来最害怕出现的局面:东西两线作战和美军登陆欧洲大陆。希特勒当然清楚地记得,德国正是陷入类似困境才输掉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从俄国人角度看,则是他们盼望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了。虽然此前西方军队也在地中海和意大利地区与德军作战,但因为规模较小,无论希特勒还是俄国人都不会将其视为“第二线”或者“第二战场”。只有当1944年6月6日,美英远征军攻入欧洲大陆后,“第二战场”才成为现实。
  当这一切发生之前,希特勒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一、1944年夏季前的西线形势
  1.西线德军的战备
  随着东线战局日趋恶化,西线早晚也会爆发战争,这一点并不出乎希特勒的预料。当德国武装力量整体大为削弱,而敌方力量日益增强的前提下,要合理运用好有限的力量,就不得不在东西两线之间有所取舍和分配。在希特勒看来,他虽然遭受了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的惨败,但迟至1943年秋季,东线德军——也就是德国陆军的基本主力,在俄国前线依然占据着很大的地盘,继续阻挡着俄国人通向中东欧(德国的中心地区)和东南欧资源地带的道路。同时,德国得到的情报也证实苏联的人力消耗已接近极限。这一切使希特勒相信,他还有足够的力量和空间与俄国人在东线周旋,而不必着急与斯大林媾和——即使斯大林对讲和怀有兴趣;即使包括戈培尔在内的很多纳粹高官也赞成与俄国人谈谈(他们觉得斯大林远比西方政客现实);即使德国的日本盟友也赞同并试图促成与俄国的“和平”,好腾出力量来对付美国。可是希特勒一概不为所动。
  对当时还很平静的西线,希特勒却不能泰然处之。理由很简单:一旦盟军开辟西线战场,将令德国再次陷入如第一次世界大战般的两面包夹困境;经过苏德战争已大为衰弱的希特勒第三帝国,又将承受美英庞大战争机器的全面压力。从战术上看,西线战区不仅保护着重要的西欧工业区,而且这个战区距离德国本土,特别是鲁尔工业区的距离,也实在是太近了。而一旦鲁尔丢失,则等同于德国丧失了心脏。鉴于这些无法回避的危险,希特勒无论如何也不能允许美英军队在西欧大陆战区登陆并站稳脚跟,即使出现美英登陆成功的局面,德军也不能给对手任何扩大滩头阵地的机会和时间,而要尽快发起强大反击把敌人彻底赶下大海——由此取得的胜利,有可能导致美英政局剧变,使之陷入罗斯福下台甚至被捕坐牢之类的乱局。美英或许会因此退出战争,至少也难以组织起新的登陆作战。做到这一切后,希特勒自然就能再次全力以赴对付苏联了。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1943年11月,希特勒颁布了第51号训令,要求强化西线防御。
  德国所谓的西线,具体范围包括1940年以来即处于德军占领下的法国、荷兰、比利时三国。这个总计有2,600公里长海岸线的战区,面对着美英军队盘踞着的英伦诸岛。1944年6月前,除了海空战、法国游击队的袭击和盟军的一些小规模骚扰外,西线战区基本无战事可言,驻防的德国兵力也较少。至1943年10月,德国的全部681.5万可用兵力中,只有137万部署在西线(同期在苏德战场则部署了408万人),其中西线陆战部队更是只有49个师62.5万人(11月份数据)。
  1943年10月 德国“可用兵力”分布:①
  由于德军主力陷入旷日持久的东线战争泥潭,留在西线的部队不仅数量相对较少,质量也是相当的不尽如人意。在东线被打残的部队会被送到法国的繁华之地休整,补充好人员和装备再次送回地狱般的俄国战场。西线本身所拥有的一些质量较好的部队,也被不断派往东线。时任西线D集团军群作战部部长的齐默尔曼中将战后回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实际上西线军队中所有强壮的士兵和补给品都不断被运到东线去了。结果,西线的兵力和战术部署完全成了东拼西凑的大杂烩。可以十分坦率地说,那里的指挥官、部队以及装备都是第二流的。从1943年起,西线军队的基本力量只是一些用陈旧武器装备起来的超龄士兵。”
  当要求强化西线的第51号训令下达后,西欧战区获得的战争资源有所增加。1944年3月,西线各军兵种的人员总数已增加到了154万。具体构成为:
  陆军、党卫军、警察部队89万人,空军近34万人,海军近10万人,服务人员14万,另有7万多外籍人员等。
  ……

 《东线》系列丛书由著名的军事文学作家朱世巍先生创作,它是一套目前我国出版的表现苏德战场的最详细、最贴近军事爱好者的纪实军事文学作品。全书系以丰富的表格和图片资料,以及细腻的文字,展示了苏德战场上的浴血大搏击和攻防力量的大转换。该书为《东线》书系的第十一季,讲述德军在1944年夏季遭受了东西两线的惨败,但在秋季却又奇迹般地稳定住了战线。其中着重讲述了1945年春季的东线全景。包括在波兰、东普鲁士、匈牙利境内的战役。德军波兰集团崩溃,东普鲁士集团也在挣扎中走向灭亡,布达佩斯被苏军占领。为了挽救败局,德军集中最后的精锐装甲部队,在巴拉顿湖地区发动反击,却以惨败而告终。苏军随后也占领了维也纳。
作者简介:
  朱世巍,1979年生人。江西南昌人,现居南昌,我国著名军事作家。从2001年开始,给《兵器》、《战场》、《军事世界画刊》等刊物和文集撰写稿件,同时还参与了《二战德军坦克装甲车辆全集》、《二战苏军坦克装甲车辆》的编撰工作。2003年开始出版个人关于苏德战争的专著。
目录:
特别篇之一:1944年夏秋的西线
一、1944年夏季前的西线形势 / 1
二、诺曼底登陆 / 10
第一章 东线北段的夏与秋
一、北方集团群之夏 / 31
二、1944年秋季的东线概况 / 36
三、北方集团军群之秋 / 39
四、库尔兰之战的开端与贡宾嫩之战 / 51
第二章 巴尔干之秋
一 、1944年初秋的巴尔干形势 / 59
二、东喀尔巴阡战役 / 60
三、向保加利亚进军 / 68
四、红军在南斯拉夫 / 70
第三章 冲向匈牙利平原
一、特兰西瓦尼亚的九月 / 81
二、1944年10月初的匈牙利战场 /91
三、德布勒森之战 / 96
特别篇之二:阿登攻势
一、希特勒在1944年秋 / 113
二、阿登攻势 / 117
第四章 1945年的春天
一、1945年初东线形势 / 132
二、桑多梅日攻势 / 143
三、华沙及其以南攻势 / 151
四、向奥得河挺进 / 159
五、1945年初的库尔兰半岛 / 166

1944年夏秋,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德国终于陷入长期以来最害怕出现的局面:东西两线作战和美军登陆欧洲大陆。希特勒当然清楚地记得,德国正是陷入类似困境才输掉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从俄国人角度看,则是他们盼望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了。虽然此前西方军队也在地中海和意大利地区与德军作战,但因为规模较小,无论希特勒还是俄国人都不会将其视为“第二线”或者“第二战场”。只有当1944年6月6日,美英远征军攻入欧洲大陆后,“第二战场”才成为现实。
  当这一切发生之前,希特勒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一、1944年夏季前的西线形势
  1.西线德军的战备
  随着东线战局日趋恶化,西线早晚也会爆发战争,这一点并不出乎希特勒的预料。当德国武装力量整体大为削弱,而敌方力量日益增强的前提下,要合理运用好有限的力量,就不得不在东西两线之间有所取舍和分配。在希特勒看来,他虽然遭受了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的惨败,但迟至1943年秋季,东线德军——也就是德国陆军的基本主力,在俄国前线依然占据着很大的地盘,继续阻挡着俄国人通向中东欧(德国的中心地区)和东南欧资源地带的道路。同时,德国得到的情报也证实苏联的人力消耗已接近极限。这一切使希特勒相信,他还有足够的力量和空间与俄国人在东线周旋,而不必着急与斯大林媾和——即使斯大林对讲和怀有兴趣;即使包括戈培尔在内的很多纳粹高官也赞成与俄国人谈谈(他们觉得斯大林远比西方政客现实);即使德国的日本盟友也赞同并试图促成与俄国的“和平”,好腾出力量来对付美国。可是希特勒一概不为所动。
  对当时还很平静的西线,希特勒却不能泰然处之。理由很简单:一旦盟军开辟西线战场,将令德国再次陷入如第一次世界大战般的两面包夹困境;经过苏德战争已大为衰弱的希特勒第三帝国,又将承受美英庞大战争机器的全面压力。从战术上看,西线战区不仅保护着重要的西欧工业区,而且这个战区距离德国本土,特别是鲁尔工业区的距离,也实在是太近了。而一旦鲁尔丢失,则等同于德国丧失了心脏。鉴于这些无法回避的危险,希特勒无论如何也不能允许美英军队在西欧大陆战区登陆并站稳脚跟,即使出现美英登陆成功的局面,德军也不能给对手任何扩大滩头阵地的机会和时间,而要尽快发起强大反击把敌人彻底赶下大海——由此取得的胜利,有可能导致美英政局剧变,使之陷入罗斯福下台甚至被捕坐牢之类的乱局。美英或许会因此退出战争,至少也难以组织起新的登陆作战。做到这一切后,希特勒自然就能再次全力以赴对付苏联了。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1943年11月,希特勒颁布了第51号训令,要求强化西线防御。
  德国所谓的西线,具体范围包括1940年以来即处于德军占领下的法国、荷兰、比利时三国。这个总计有2,600公里长海岸线的战区,面对着美英军队盘踞着的英伦诸岛。1944年6月前,除了海空战、法国游击队的袭击和盟军的一些小规模骚扰外,西线战区基本无战事可言,驻防的德国兵力也较少。至1943年10月,德国的全部681.5万可用兵力中,只有137万部署在西线(同期在苏德战场则部署了408万人),其中西线陆战部队更是只有49个师62.5万人(11月份数据)。
  1943年10月 德国“可用兵力”分布:①
  由于德军主力陷入旷日持久的东线战争泥潭,留在西线的部队不仅数量相对较少,质量也是相当的不尽如人意。在东线被打残的部队会被送到法国的繁华之地休整,补充好人员和装备再次送回地狱般的俄国战场。西线本身所拥有的一些质量较好的部队,也被不断派往东线。时任西线D集团军群作战部部长的齐默尔曼中将战后回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实际上西线军队中所有强壮的士兵和补给品都不断被运到东线去了。结果,西线的兵力和战术部署完全成了东拼西凑的大杂烩。可以十分坦率地说,那里的指挥官、部队以及装备都是第二流的。从1943年起,西线军队的基本力量只是一些用陈旧武器装备起来的超龄士兵。”
  当要求强化西线的第51号训令下达后,西欧战区获得的战争资源有所增加。1944年3月,西线各军兵种的人员总数已增加到了154万。具体构成为:
  陆军、党卫军、警察部队89万人,空军近34万人,海军近10万人,服务人员14万,另有7万多外籍人员等。
  ……
真是时间长啊,老朱的作品终于要面世了。
什么时候上市
多少页,多少米?
有人貌似已经拿到了
madrid 发表于 2015-6-8 10:08
多少页,多少米?
京东上的资料是172页,至于那个多少米,我没看懂。
京东上的资料是172页,至于那个多少米,我没看懂。
问要多少银子呢?
chen-yuan123 发表于 2015-6-8 12:43
问要多少银子呢?
定价是28元,京东预售价格为21.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