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13科技界,谷歌布局未来,收购八家机器人公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6:35:41
文章为网上相关报道摘录。
谷歌收购:
http://tech.sina.com.cn/i/2013-12-26/15219043726_2.shtml   
谷歌日前宣布收购波士顿动力公司。主导这起收购的谷歌方面负责人是“安卓之父”安迪·鲁宾,这是谷歌公司近半年来第8次收购机器人公司。鲁宾认为收购波士顿动力的意义堪比“登月”。
  据外媒报道,谷歌将成立一个研发机器人的新部门,由安卓操作系统主管安迪·鲁宾负责。
  之前,波士顿动力一直为美国防部高等研究计划署(DARPA)生产机器人。目前,波士顿动力与国防部还签有价值几百万美元的合同。谷歌表示,波士顿动力会继续履行所有与政府所签订的合同,但谷歌并不会承担任何军事方面的工作。
   《麻省理工科技创业》杂志网络版此前评论文章称:由于波士顿动力公司在步行机器人领域拥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所以这起收购是该公司挺进机器人领域的过程中最明智的举动。
  波士顿动力生产的“猎豹”机器人,比牙买加飞人博尔特的速度还要快;“大狗”机器人可以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平稳前进;“野猫”机器人能以大约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疾驰。最近,波士顿动力还为美国国防部开发了“阿特拉斯”人形机器人,该款机器人可在灾害中展开救援任务。据悉,这些机器人的研发资金多数都来自军方。
  谷歌并不是唯一一家布局机器人项目的大公司。亚马逊最近表示计划未来用无人机送包裹。尽管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对美国领空无人驾驶飞机的规则预计要到2015年才能完成,这也意味着无人机计划首先面临着监管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外界认为的“不可能”因素。亚马逊首席执行官杰夫·贝佐斯坚持认为:“我知道这看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但它是现实中可以实现的”。
  谷歌快马加鞭布局机器人领域,“从制造业发展趋势来看,是有一定战略意义的。智能制造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而机器人恰好是智能制造的一个典型产品。另外,选择机器人产品代替人力介入流水线也是控制成本的一个方式。”,上海市机械自动化以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俞涛对晚报记者说。
  
由Google大量收购机器人公司说到未来生活图景:
http://www.wabei.cn/news/201312/1105165.html
  Google收购了波士顿动力,这是近半年来Google收购的第八家机器人公司,而联想到前一阵顺丰、Amazon、UPS也在测试用于送货的四轴飞行器,似乎自动化的生活已经离我们不远了。那么Google收购这么多机器人公司真的志在于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吗?机器人会如何入侵我们的生活?恰好我们此前采访过Ninebot,其董事长对机器人领域颇有研究,不妨一起听听他的看法。
  36氪:Android之父Andy Rubin说,Google过去半年已经不动声色地收购8家科技公司,旨在打造全新一代的机器人。从您的角度来看,为什么Google会大规模收购机器人公司?
  Google 是一个数据服务公司,我认为它有两个战略——它认为未来的互联网公司最终会和物流、和电商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花了很多钱开发了自驾的汽车,收购的波士顿动力的大狗可以把物资送到很偏远的地方;第二个原因则在于大数据,只有把手机、汽车、家电等等智能终端都连接起来,经过数据的整合、分析,Google 才能真正知道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36氪:那么为什么是这个时间节点呢?
  我觉得首先大背景是现在网络都搭建起来了,大家都能上网了。大家都能上网以后,科技公司发现最终决定性的条件是:谁获得云端数据,谁为王。
  你看,过去人们认为打印机、扫描仪、收音机这些设备是终端,后来到了互联网时代,人们又认为计算机、pos 机这类设备是智能终端,因为数据在计算机里。可现在到了大数据时代,人们不再以计算机为中心,而是认为所有用户持有的终端设备都是智能终端,数据都在用户手里。所以从年轻人的手环、照顾老人的可穿戴式背心,再延伸到工业机器人、到智能汽车、到物流,这些设备都可以定义成智能终端。
  从数据的迁移和智能终端角度来看待机器人,是一个理解的点。
  还有一点是,当人的想法、人积累的数据最后要变为一个 action 的时候,机器人可以去负责最后的执行。未来就会变成,我在任何地方思考、想象、做决策,然后机器人可以帮助我们到任何地方执行操作,完成执行的“最后一公里”。
  36氪:我们知道目前日本的机器人工业更为发达,那么在后进的情况下,美国有没有可能逆袭?
  瑞士的ABB、德国KUKA、日本FANUC和安川电机有工业机器人的四大家族之称,这些日欧的机器人公司在全世界处于领先的地位,美国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但美国人认为今后的机器人标准更为重要,就和.com 有标准,传输协议有标准一样。我觉得 Google 收购 Boston Dynamics 有一点,他们想通过改变机器人的本体结构来形成优势。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人和物体抓重的比例是 5:1,也就是 50 公斤的人可以抓重 10 公斤的东西,而机器人是 10:1(100 公斤机器人只能抓 10 公斤重物),所以他们想通过新材料来提高负重,这个如果达成的话,就会对日本、德国那些已经成熟的工业机器人形成洗牌,形成破坏性的创新。
  36氪:就你所见,目前整体行业的趋势是什么样的?
  现在来看,未来五大产业会是朝阳产业:新能源、智能终端、医疗健康、机器人 / 自动化、智能交通,这五个行业在未来十年、二十年里是长期需求。
  而单从自动化机器人来说,现在由于劳动力成本高、竞争又异常激烈,很多枯燥的工作可以由机器人替代,所以机器人是可持续增长的一个需求。机器人可以渗透到医疗、交通等等行业,变成自驾机器人、科考机器人、物流机器人……机器人是未来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必经之路。
  机器人的到来一定是从工业机器人先开始,然后再到物流、电商这些企业级应用,最后是可以照顾老人、可以用于教育的个人机器人。
  36氪:我们都喜欢机器人的高效,可是当机器人在工业上甚至在服务业上都取代了人工以后,会不会引发大规模的失业问题呢?
  我觉得可以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不是说机器人抢了人的饭碗,而是人本身不愿意干那些活。我出差的时候住一个星级酒店,我问服务生如果奇瑞工厂给你 3000 块工资,比你现在 2500 工资高,愿不愿意去?她说不愿意,她宁愿拿得少一点,也不愿意去枯燥无聊的流水线。所以这个替代有时是由人性决定的。
  并且机器人引进之后,会大量渗透到商务、服务行业,可以把人的就业水平提高。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说机器人是刚性的、长期的增长性需求。
  36氪:最后问个略跑题的问题,你近期比较关注哪些有趣的东西?
  人到达不了的地方,月球车、火星车,还有今后的核工业,抗震救灾领域

我国状况(也是媒体报道摘录的):
  http://tech.sina.com.cn/i/2013-12-26/15219043726_2.shtml
  机遇背景:自2010年以来,我国机器人需求快速增长。从宏观背景来看,在投资高速增长结束后,人口红利渐失是各界共识,劳动力成本上升尤为明显。于此背景下,不少企业纷纷涉足工业机器人领域。
  2012年,国家工信部颁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股市动静:2013年12月16日,佳士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8000万元在深圳投资设立机器人业务全资子公司。
  12月10日晚间,慈星股份公告称,公司拟与固高科技、芜湖滨江智能,共同合资经营机器人驱动及控制系统项目。
    今年7月,秦川发展公告称,计划投资1.94亿元建设9万套工业机器人关节减速器技术改造项目,预计2015年达产。同月,上海机电入股纳博特斯克(上海)传动设备商贸有限公司,发展精密减速机。
截至目前,沪深两市涉足机器人的公司已超过30家。据称,机器人公司的问题不在于没订单,而在于产能跟不上。
一大波机器人涌入 A 股,有些公司是在固有阵地上加码投资; 有的是将机器人领域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来培养,究竟是炒概念从二级市场捞钱,还是做业绩成“牛股”尚需拭目以待。
问题和差距:
上海市机械自动化以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俞涛对晚报记者表示:“国内非民用(军事、航天航空等领域)机器人的研发能力不比国际领先水平差的,比如月球车,在比较恶劣的情况下能够自主的行动,完成事先预设好的工作内容。”
  国内外技术上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外在工业机器人方面已经经历较长的一个发展过程,已趋成熟。另外,国外的制造业基础也比较强。无论是在设计还是在制造方面,都比较有优势。产品成本比较低,质量又比较好。
  “并不是说我们国内研究所的研究、设计能力差,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设计的很完美,但制造达不到设计的要求,质量没办法保证。这也使得我们的很多机器人产品和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不够好。”
  俞涛表示,归根结底,我们国家目前在制造业,尤其是基础制造业上面的实力和国外相比还是有差距。“基础制造能力差这个桎梏不是一两家企业想突破就能突破得了的”。
  
文章为网上相关报道摘录。
谷歌收购:
http://tech.sina.com.cn/i/2013-12-26/15219043726_2.shtml   
谷歌日前宣布收购波士顿动力公司。主导这起收购的谷歌方面负责人是“安卓之父”安迪·鲁宾,这是谷歌公司近半年来第8次收购机器人公司。鲁宾认为收购波士顿动力的意义堪比“登月”。
  据外媒报道,谷歌将成立一个研发机器人的新部门,由安卓操作系统主管安迪·鲁宾负责。
  之前,波士顿动力一直为美国防部高等研究计划署(DARPA)生产机器人。目前,波士顿动力与国防部还签有价值几百万美元的合同。谷歌表示,波士顿动力会继续履行所有与政府所签订的合同,但谷歌并不会承担任何军事方面的工作。
   《麻省理工科技创业》杂志网络版此前评论文章称:由于波士顿动力公司在步行机器人领域拥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所以这起收购是该公司挺进机器人领域的过程中最明智的举动。
  波士顿动力生产的“猎豹”机器人,比牙买加飞人博尔特的速度还要快;“大狗”机器人可以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平稳前进;“野猫”机器人能以大约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疾驰。最近,波士顿动力还为美国国防部开发了“阿特拉斯”人形机器人,该款机器人可在灾害中展开救援任务。据悉,这些机器人的研发资金多数都来自军方。
  谷歌并不是唯一一家布局机器人项目的大公司。亚马逊最近表示计划未来用无人机送包裹。尽管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对美国领空无人驾驶飞机的规则预计要到2015年才能完成,这也意味着无人机计划首先面临着监管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外界认为的“不可能”因素。亚马逊首席执行官杰夫·贝佐斯坚持认为:“我知道这看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但它是现实中可以实现的”。
  谷歌快马加鞭布局机器人领域,“从制造业发展趋势来看,是有一定战略意义的。智能制造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而机器人恰好是智能制造的一个典型产品。另外,选择机器人产品代替人力介入流水线也是控制成本的一个方式。”,上海市机械自动化以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俞涛对晚报记者说。
  
由Google大量收购机器人公司说到未来生活图景:
http://www.wabei.cn/news/201312/1105165.html
  Google收购了波士顿动力,这是近半年来Google收购的第八家机器人公司,而联想到前一阵顺丰、Amazon、UPS也在测试用于送货的四轴飞行器,似乎自动化的生活已经离我们不远了。那么Google收购这么多机器人公司真的志在于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吗?机器人会如何入侵我们的生活?恰好我们此前采访过Ninebot,其董事长对机器人领域颇有研究,不妨一起听听他的看法。
  36氪:Android之父Andy Rubin说,Google过去半年已经不动声色地收购8家科技公司,旨在打造全新一代的机器人。从您的角度来看,为什么Google会大规模收购机器人公司?
  Google 是一个数据服务公司,我认为它有两个战略——它认为未来的互联网公司最终会和物流、和电商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花了很多钱开发了自驾的汽车,收购的波士顿动力的大狗可以把物资送到很偏远的地方;第二个原因则在于大数据,只有把手机、汽车、家电等等智能终端都连接起来,经过数据的整合、分析,Google 才能真正知道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36氪:那么为什么是这个时间节点呢?
  我觉得首先大背景是现在网络都搭建起来了,大家都能上网了。大家都能上网以后,科技公司发现最终决定性的条件是:谁获得云端数据,谁为王。
  你看,过去人们认为打印机、扫描仪、收音机这些设备是终端,后来到了互联网时代,人们又认为计算机、pos 机这类设备是智能终端,因为数据在计算机里。可现在到了大数据时代,人们不再以计算机为中心,而是认为所有用户持有的终端设备都是智能终端,数据都在用户手里。所以从年轻人的手环、照顾老人的可穿戴式背心,再延伸到工业机器人、到智能汽车、到物流,这些设备都可以定义成智能终端。
  从数据的迁移和智能终端角度来看待机器人,是一个理解的点。
  还有一点是,当人的想法、人积累的数据最后要变为一个 action 的时候,机器人可以去负责最后的执行。未来就会变成,我在任何地方思考、想象、做决策,然后机器人可以帮助我们到任何地方执行操作,完成执行的“最后一公里”。
  36氪:我们知道目前日本的机器人工业更为发达,那么在后进的情况下,美国有没有可能逆袭?
  瑞士的ABB、德国KUKA、日本FANUC和安川电机有工业机器人的四大家族之称,这些日欧的机器人公司在全世界处于领先的地位,美国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但美国人认为今后的机器人标准更为重要,就和.com 有标准,传输协议有标准一样。我觉得 Google 收购 Boston Dynamics 有一点,他们想通过改变机器人的本体结构来形成优势。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人和物体抓重的比例是 5:1,也就是 50 公斤的人可以抓重 10 公斤的东西,而机器人是 10:1(100 公斤机器人只能抓 10 公斤重物),所以他们想通过新材料来提高负重,这个如果达成的话,就会对日本、德国那些已经成熟的工业机器人形成洗牌,形成破坏性的创新。
  36氪:就你所见,目前整体行业的趋势是什么样的?
  现在来看,未来五大产业会是朝阳产业:新能源、智能终端、医疗健康、机器人 / 自动化、智能交通,这五个行业在未来十年、二十年里是长期需求。
  而单从自动化机器人来说,现在由于劳动力成本高、竞争又异常激烈,很多枯燥的工作可以由机器人替代,所以机器人是可持续增长的一个需求。机器人可以渗透到医疗、交通等等行业,变成自驾机器人、科考机器人、物流机器人……机器人是未来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必经之路。
  机器人的到来一定是从工业机器人先开始,然后再到物流、电商这些企业级应用,最后是可以照顾老人、可以用于教育的个人机器人。
  36氪:我们都喜欢机器人的高效,可是当机器人在工业上甚至在服务业上都取代了人工以后,会不会引发大规模的失业问题呢?
  我觉得可以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不是说机器人抢了人的饭碗,而是人本身不愿意干那些活。我出差的时候住一个星级酒店,我问服务生如果奇瑞工厂给你 3000 块工资,比你现在 2500 工资高,愿不愿意去?她说不愿意,她宁愿拿得少一点,也不愿意去枯燥无聊的流水线。所以这个替代有时是由人性决定的。
  并且机器人引进之后,会大量渗透到商务、服务行业,可以把人的就业水平提高。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说机器人是刚性的、长期的增长性需求。
  36氪:最后问个略跑题的问题,你近期比较关注哪些有趣的东西?
  人到达不了的地方,月球车、火星车,还有今后的核工业,抗震救灾领域

我国状况(也是媒体报道摘录的):
  http://tech.sina.com.cn/i/2013-12-26/15219043726_2.shtml
  机遇背景:自2010年以来,我国机器人需求快速增长。从宏观背景来看,在投资高速增长结束后,人口红利渐失是各界共识,劳动力成本上升尤为明显。于此背景下,不少企业纷纷涉足工业机器人领域。
  2012年,国家工信部颁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股市动静:2013年12月16日,佳士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8000万元在深圳投资设立机器人业务全资子公司。
  12月10日晚间,慈星股份公告称,公司拟与固高科技、芜湖滨江智能,共同合资经营机器人驱动及控制系统项目。
    今年7月,秦川发展公告称,计划投资1.94亿元建设9万套工业机器人关节减速器技术改造项目,预计2015年达产。同月,上海机电入股纳博特斯克(上海)传动设备商贸有限公司,发展精密减速机。
截至目前,沪深两市涉足机器人的公司已超过30家。据称,机器人公司的问题不在于没订单,而在于产能跟不上。
一大波机器人涌入 A 股,有些公司是在固有阵地上加码投资; 有的是将机器人领域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来培养,究竟是炒概念从二级市场捞钱,还是做业绩成“牛股”尚需拭目以待。
问题和差距:
上海市机械自动化以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俞涛对晚报记者表示:“国内非民用(军事、航天航空等领域)机器人的研发能力不比国际领先水平差的,比如月球车,在比较恶劣的情况下能够自主的行动,完成事先预设好的工作内容。”
  国内外技术上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外在工业机器人方面已经经历较长的一个发展过程,已趋成熟。另外,国外的制造业基础也比较强。无论是在设计还是在制造方面,都比较有优势。产品成本比较低,质量又比较好。
  “并不是说我们国内研究所的研究、设计能力差,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设计的很完美,但制造达不到设计的要求,质量没办法保证。这也使得我们的很多机器人产品和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不够好。”
  俞涛表示,归根结底,我们国家目前在制造业,尤其是基础制造业上面的实力和国外相比还是有差距。“基础制造能力差这个桎梏不是一两家企业想突破就能突破得了的”。
  
可控核聚变突破了,才谈得上机器人的实用性。
电池突破了才行啊。
关键是材料学。

哥一直都是鲁宾的粉丝。。。

这个一定是未来的阳光产业啊,而且要用到军事上前景也很好的,兔子这回争取别掉队
工业上所谓的机械人更多时候是一些机械臂,又不是人形机器人,后者大部分场合下没有必要。
机器人战争一定事下一次局部高技术战场的主力军。
国内搞机器人的高校和研究所都是波士顿动力的脑残粉吧?
奇瑞当年大吹自己搞工业机器人,好像这么多年过去了,产量也不怎么样啊,自己的生产线上都用的不多,就别提产业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