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转帖』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新型潜艇正式服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6 00:37:26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0日04:39 人民网-人民日报

  盛夏,渤海海域,海碧天蓝,云飞浪卷。一艘新型潜艇从碧波深处跃出海面,顺利完成了第18个航次的试航任务。就在这一天,她正式成为人民海军潜艇部队的新成员。
  这种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新型潜艇,在战术技术性能、研制周期、建造质量等方面,创下了[I][B]15项第一[/B][/I]。这些成果凝聚着海军驻438厂军代表们的智慧、心血和汗水。近10年来,他们如期完成两代新型潜艇的研制监造任务。







  28项创新,实现新型潜艇技术性能的新跨越
  新型潜艇的方案设计和技术设计,是潜艇研制过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直接关系到潜艇总体技术性能的确定。对专家的设计拿出审查意见,不仅要能发现设计中的缺陷和问题,还要提出解决的办法。
  某新型潜艇上马之初,海军驻438厂军代表室总代表王昌荣带领军代表对设计部门提供的数百份图纸、资料逐一分析、评判,先后提出了619条改进意见和建议,80%被设计部门采纳。
  在这型潜艇上,集中了数百台先进设备。自动化程度越高,干扰源越多,风险系数越大。针对这个被称之为“电磁兼容”的高新课题,年轻军代表宋义超提出:如不充分应用电磁兼容技术解决电磁兼容问题,潜艇的作战效能就会受到影响。他的想法得到代表室领导的支持。宋义超和有关院校、厂所的技术人员一起,对影响电磁兼容的多个课题展开预先研究,成功化解了高技术带来的高风险。新型潜艇下水的首次联调试验,全艇用电设备[B][I]一次通过电磁兼容试验检测[/I][/B]。
  在新型潜艇监造过程中,军代表们将28项创新成果应用于潜艇性能的改进和提高上。[B][I]潜艇尾轴密封装置一直沿用传统的结构形式、生产工艺,泥沙容易漏泄进尾轴,经常拆洗成了部队官兵的一件“挠头事”。[/I][/B]海军机关要求有关部门尽快拿出解决方案。有关部门的专家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3年。
  主管军代表余广平向代表室领导请战:“我来试试!”经过1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研制出了新型潜艇尾轴密封装置,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662项创优工程,新型潜艇出厂100%合格
  新型潜艇的设计先进,建造工艺复杂。军代表严把质量关,他们[U]先后发现和处理了上百起质量隐患,[/U]使新一代潜艇的主要质量指标全部达到优级标准,新造潜艇出厂合格率达100%。
  船体组组长丁振斌,在实施662项“军品创精品”工程中以认真出名。一次,工厂将生产好的耐压舱报军代表室验收。丁振斌仔细检测后,发现平面度超差2.5毫米,要求厂方整改。可厂方认为,按照新方法检测,超差2.5毫米在允许范围之内,况且耐压舱钢板厚度大,整改比较困难。可丁振斌没有让步,在他的坚持下,厂方做了整改,结果平面度超差归零。
  在一次潜艇试航中,军代表杨明国听到通海阀处有异常声音。他下舱检查发现,阀盘联结球头螺栓已断裂。通海阀是潜艇下潜和上浮的关键部件,总代表王昌荣得到报告后,让杨明国和工厂一起查明原因。杨明国与厂方一起,对断裂球头螺栓多个方面进行检测,结果全部合格。[U]生产单位为此下了个“属个别偶发现象”的结论[/U]。杨明国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判断设计上有缺陷,与专家的诊断结果一致。杨明国与设计和生产方共同拿出了[U]新的设计方案[/U]。
  120多个日日夜夜,创[B][I]两项深潜极限纪录[/I][/B]  初夏的一天,碧波南海,风和日丽。我国两型新型常规潜艇在同一天进行深潜极限试验。为了这一天,试验组的军代表们已连续奋战了120多个日日夜夜。
  试验组成员对潜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船体组军代表陈平毅、陈志浩,用X光、超声波、磁粉探测3种方法,在狭小的潜艇舱室,对数千条焊缝采取地毯式检查,每天工作都在15个小时以上。由于长时间爬行检查,膝盖水肿出血;轮机组军代表李承再、方志成,对两艘试验艇的数千个阀门和管路逐一做泵压和水密性试验,硬是在汗水、油水、海水中浸泡了90多天,身上多处皮肤溃烂……
  试验开始前,参加试验的每位军代表都向指挥组递交了质量“军令状”:保证每一项设备不出故障,确保试验成功!极限深潜试验按计划如期实施。
  50米,100米……当指针最终划过极限深潜指标时,舱内一片沸腾,他们亲手创造了两项我国常规潜艇的深潜纪录!
  “试验一次成功,滴水不漏,全程无故障!”海军领导对这次深潜的评价,让随艇深潜的军代表们喜极而泣。新华社记者陈万军

人民网记者 翟启运
  (据新华社[U][I][B]武汉[/B][/I][/U]8月19日电)
  《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20日 第二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20 10:13:49编辑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0日04:39 人民网-人民日报

  盛夏,渤海海域,海碧天蓝,云飞浪卷。一艘新型潜艇从碧波深处跃出海面,顺利完成了第18个航次的试航任务。就在这一天,她正式成为人民海军潜艇部队的新成员。
  这种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新型潜艇,在战术技术性能、研制周期、建造质量等方面,创下了[I][B]15项第一[/B][/I]。这些成果凝聚着海军驻438厂军代表们的智慧、心血和汗水。近10年来,他们如期完成两代新型潜艇的研制监造任务。







  28项创新,实现新型潜艇技术性能的新跨越
  新型潜艇的方案设计和技术设计,是潜艇研制过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直接关系到潜艇总体技术性能的确定。对专家的设计拿出审查意见,不仅要能发现设计中的缺陷和问题,还要提出解决的办法。
  某新型潜艇上马之初,海军驻438厂军代表室总代表王昌荣带领军代表对设计部门提供的数百份图纸、资料逐一分析、评判,先后提出了619条改进意见和建议,80%被设计部门采纳。
  在这型潜艇上,集中了数百台先进设备。自动化程度越高,干扰源越多,风险系数越大。针对这个被称之为“电磁兼容”的高新课题,年轻军代表宋义超提出:如不充分应用电磁兼容技术解决电磁兼容问题,潜艇的作战效能就会受到影响。他的想法得到代表室领导的支持。宋义超和有关院校、厂所的技术人员一起,对影响电磁兼容的多个课题展开预先研究,成功化解了高技术带来的高风险。新型潜艇下水的首次联调试验,全艇用电设备[B][I]一次通过电磁兼容试验检测[/I][/B]。
  在新型潜艇监造过程中,军代表们将28项创新成果应用于潜艇性能的改进和提高上。[B][I]潜艇尾轴密封装置一直沿用传统的结构形式、生产工艺,泥沙容易漏泄进尾轴,经常拆洗成了部队官兵的一件“挠头事”。[/I][/B]海军机关要求有关部门尽快拿出解决方案。有关部门的专家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3年。
  主管军代表余广平向代表室领导请战:“我来试试!”经过1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研制出了新型潜艇尾轴密封装置,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662项创优工程,新型潜艇出厂100%合格
  新型潜艇的设计先进,建造工艺复杂。军代表严把质量关,他们[U]先后发现和处理了上百起质量隐患,[/U]使新一代潜艇的主要质量指标全部达到优级标准,新造潜艇出厂合格率达100%。
  船体组组长丁振斌,在实施662项“军品创精品”工程中以认真出名。一次,工厂将生产好的耐压舱报军代表室验收。丁振斌仔细检测后,发现平面度超差2.5毫米,要求厂方整改。可厂方认为,按照新方法检测,超差2.5毫米在允许范围之内,况且耐压舱钢板厚度大,整改比较困难。可丁振斌没有让步,在他的坚持下,厂方做了整改,结果平面度超差归零。
  在一次潜艇试航中,军代表杨明国听到通海阀处有异常声音。他下舱检查发现,阀盘联结球头螺栓已断裂。通海阀是潜艇下潜和上浮的关键部件,总代表王昌荣得到报告后,让杨明国和工厂一起查明原因。杨明国与厂方一起,对断裂球头螺栓多个方面进行检测,结果全部合格。[U]生产单位为此下了个“属个别偶发现象”的结论[/U]。杨明国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判断设计上有缺陷,与专家的诊断结果一致。杨明国与设计和生产方共同拿出了[U]新的设计方案[/U]。
  120多个日日夜夜,创[B][I]两项深潜极限纪录[/I][/B]  初夏的一天,碧波南海,风和日丽。我国两型新型常规潜艇在同一天进行深潜极限试验。为了这一天,试验组的军代表们已连续奋战了120多个日日夜夜。
  试验组成员对潜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船体组军代表陈平毅、陈志浩,用X光、超声波、磁粉探测3种方法,在狭小的潜艇舱室,对数千条焊缝采取地毯式检查,每天工作都在15个小时以上。由于长时间爬行检查,膝盖水肿出血;轮机组军代表李承再、方志成,对两艘试验艇的数千个阀门和管路逐一做泵压和水密性试验,硬是在汗水、油水、海水中浸泡了90多天,身上多处皮肤溃烂……
  试验开始前,参加试验的每位军代表都向指挥组递交了质量“军令状”:保证每一项设备不出故障,确保试验成功!极限深潜试验按计划如期实施。
  50米,100米……当指针最终划过极限深潜指标时,舱内一片沸腾,他们亲手创造了两项我国常规潜艇的深潜纪录!
  “试验一次成功,滴水不漏,全程无故障!”海军领导对这次深潜的评价,让随艇深潜的军代表们喜极而泣。新华社记者陈万军

人民网记者 翟启运
  (据新华社[U][I][B]武汉[/B][/I][/U]8月19日电)
  《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20日 第二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20 10:13:49编辑过]
人民币,哈哈[em02][em02]
潜艇失事:“龙宫”进水,必须快速逃离!在杀机四伏的管道里,眼前漆黑一片,巨大的气压挤迫得耳朵、肺撕裂般疼痛,稍有不慎,呼吸器漏气,便会因缺氧而在深海中昏迷,死亡。爬出去,前面是求生的路:一条狭窄的鱼雷管,成了潜水员的“生命通道”!
  1975年夏,潜艇脱险教研室宣告成立。他们把失事潜艇“搬”到教研室,改装成潜艇模拟指挥室闸套脱险装置,用两具报废鱼雷发射管,建成模拟鱼雷发射管脱险装置,自己
动手建起标准潜水池……一个潜水脱险综合教研室建成了。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潜水池,它长10米、宽6米、深10米;这又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潜水池,它是我国第一个能够系统、全面地进行水下脱险训练的基地。
  历史是最严厉的老师。前人血的教一样严阵以待。训练中最危险的是管道脱险,潜艇“失事”后,学员迅速钻进鱼雷管,“咣当”一声,潜艇后盖关闭,眼前一片漆黑,突然,前盖打开,海水汹涌扑来。学员必须在直径五六十厘米的管道中,在每平方米上千公斤的气压下逃离。快了,会肺泡破裂,慢了,会二氧化碳中毒。情景危险而紧张!就是这样的训练,据《潜水医学》记载,美军21万人次中,发生肺气压伤等疾病者30例,死亡者4例,而潜艇学院却创造了21万人次无事故,安全率百分之百的世界记录。
  摄影并撰文/刘 萍 刘 剑 李学亮
向那些默默工作在国防第一线的人们敬礼!!![em17][em17][em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