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攻击舰或多用途航空舰:中国未来两栖舰主力的选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8:29:59
直升机登陆的概念源自于上世纪40年代美国在比基尼环礁进行的一系列海上核爆炸实验。根据实验结果,核爆炸对海军舰队能够形成较强的杀伤效果,但是海军舰艇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抗核爆冲击能力,特别是大型水面舰艇。核武器对水面舰艇的杀伤半径是有限的,因此为了对应核武器带来的威胁,海军舰艇必须向分散化方向发展,将整个舰队的排布向大尺度空间范围分散。为此,舰艇必须电子化和导弹化才能在充分分散的条件下实现舰队内部的相互支援。而海军陆战队面临的挑战更多,由于二战期间的登陆作战要求大量水面登陆舰艇集结起来进行密集编队,在海岸外进行换乘和编波,最后冲击岸防阵地,那么在核武时代这种作战模式无异于自杀。为此,美国启动了研究计划来探索新型登陆工具,最后选定了直升机。事实上,最早使用直升机在陆地战场交战的,不是美国陆军,而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具体可参考《直升机的作战历史、型号和应用》http://wenku.baidu.com/view/2274736eb84ae45c3b358c60.html

为了支持直升机登陆的概念,美国海军选定了二战剩余的轻型航母改造为最早的两栖攻击舰,但是轻型航母空间过于狭小,于是美国海军拿出了三艘“埃塞克斯“级航母作为两栖攻击舰使用,并且也可以作为反潜航母。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期间,英国人成功地实践了直升机快速登陆和垂直包围战术,受此鼓舞,美国也开始建造正式的两栖攻击舰”硫磺岛“级。硫磺岛级两栖攻击舰是纯粹的直升机登陆舰,排水量约两万吨,不具备坞舱。当时美国除了两栖攻击舰外,还建造了船坞登陆舰和船坞运输舰,战时由这三种两栖舰搭配使用。我们可以看到,最初的两栖攻击舰实际是多用途航空舰,可以扮演两栖舰艇、反潜舰艇的多种角色。

美国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两栖舰改为通用型舰艇,拥有通直甲板和坞舱,可以支持平面登陆和垂直登陆行动。与多舰种协同登陆相比,单一的两栖攻击舰可以简化协同关系,实现单舰合成化(即单舰投送合成化陆战营),从而可以独立完成一个战斗任务,并且避免了某一艘舰艇被击沉而导致舰队失去全部航空或装甲装备的窘境。塔拉瓦级和黄蜂级可以看做是一艘航母嫁接上了一艘船坞登陆舰,排水量当然也就翻番了。但是在最新的美国级两栖攻击舰身上,我们又看不到了坞舱,这又是为何呢?

冷战结束后,军费裁剪的大棒迫使各个军种使出浑身解数来保住自己的编制和经费。因此,各种新奇的战略战术构想不断被推上台面。美国海军提出的设想是”由海到陆“,而陆战队更进一步,不愿再仅仅作为”两栖戒备大队“使用,而是想成为两栖攻击群,也就是具备一定的独立完成两栖攻击任务的能力。甚至还有陆战队军官发声,讨论用两栖攻击舰作为中型航母,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大甲板航母的战略地位。为此,强大的短垂战斗机和倾转翼飞机就是必不可少的。而F-35B和MV-22在陆战队的强力推动下,尽管技术困难和事故频频,依旧得以大量装备军队。这是陆战队为建设”小三军“而付出的努力。但是,F35B和MV22的体积重量要远远大于上一代飞机,那么为了实现强大的航空打击能力和登陆突击能力,限制排水量的情况下就不得不牺牲坞舱和平面登陆能力。这样才可以装载更多的战斗机和鱼鹰,更多的航空燃油、弹药和零配件。因此,美国号实际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航空作战能力,可以作为中型航母、反潜航母使用,而不仅仅是两栖攻击舰,我们可以将它视为多用途航空舰——但是美国级的后续舰可能还会再度安装坞舱。

中国海军的两栖作战目标首要是台湾。台湾距离大陆很近,而且东西纵深狭窄。利用空军航空兵即可实现覆盖。海军两栖战舰可以借助空军,以及海军岸基航空兵的强大打击能力,只负责垂直登陆和平面登陆行动。因此塔拉瓦级的两栖战舰规格比较适合中国海军的迫切需求,即3.6万吨正常排水量,4万吨的满载排水量。未来中国是否会发展”多用途航空舰“呢?从军事学上看,中国海军陆战队是海军的兵种,而非独立军种,因此陆战队应当在海军编成内实施作战行动。如果需要到远海执行两栖登陆任务,那么陆战队的两栖攻击舰可以获得航空母舰的支持。而且,要想建设”多用途航空舰“,就要研发短垂战斗机和倾转翼飞机,恐怕要付出较多的时间和金钱成本。直升机登陆的概念源自于上世纪40年代美国在比基尼环礁进行的一系列海上核爆炸实验。根据实验结果,核爆炸对海军舰队能够形成较强的杀伤效果,但是海军舰艇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抗核爆冲击能力,特别是大型水面舰艇。核武器对水面舰艇的杀伤半径是有限的,因此为了对应核武器带来的威胁,海军舰艇必须向分散化方向发展,将整个舰队的排布向大尺度空间范围分散。为此,舰艇必须电子化和导弹化才能在充分分散的条件下实现舰队内部的相互支援。而海军陆战队面临的挑战更多,由于二战期间的登陆作战要求大量水面登陆舰艇集结起来进行密集编队,在海岸外进行换乘和编波,最后冲击岸防阵地,那么在核武时代这种作战模式无异于自杀。为此,美国启动了研究计划来探索新型登陆工具,最后选定了直升机。事实上,最早使用直升机在陆地战场交战的,不是美国陆军,而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具体可参考《直升机的作战历史、型号和应用》http://wenku.baidu.com/view/2274736eb84ae45c3b358c60.html

为了支持直升机登陆的概念,美国海军选定了二战剩余的轻型航母改造为最早的两栖攻击舰,但是轻型航母空间过于狭小,于是美国海军拿出了三艘“埃塞克斯“级航母作为两栖攻击舰使用,并且也可以作为反潜航母。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期间,英国人成功地实践了直升机快速登陆和垂直包围战术,受此鼓舞,美国也开始建造正式的两栖攻击舰”硫磺岛“级。硫磺岛级两栖攻击舰是纯粹的直升机登陆舰,排水量约两万吨,不具备坞舱。当时美国除了两栖攻击舰外,还建造了船坞登陆舰和船坞运输舰,战时由这三种两栖舰搭配使用。我们可以看到,最初的两栖攻击舰实际是多用途航空舰,可以扮演两栖舰艇、反潜舰艇的多种角色。

美国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两栖舰改为通用型舰艇,拥有通直甲板和坞舱,可以支持平面登陆和垂直登陆行动。与多舰种协同登陆相比,单一的两栖攻击舰可以简化协同关系,实现单舰合成化(即单舰投送合成化陆战营),从而可以独立完成一个战斗任务,并且避免了某一艘舰艇被击沉而导致舰队失去全部航空或装甲装备的窘境。塔拉瓦级和黄蜂级可以看做是一艘航母嫁接上了一艘船坞登陆舰,排水量当然也就翻番了。但是在最新的美国级两栖攻击舰身上,我们又看不到了坞舱,这又是为何呢?

冷战结束后,军费裁剪的大棒迫使各个军种使出浑身解数来保住自己的编制和经费。因此,各种新奇的战略战术构想不断被推上台面。美国海军提出的设想是”由海到陆“,而陆战队更进一步,不愿再仅仅作为”两栖戒备大队“使用,而是想成为两栖攻击群,也就是具备一定的独立完成两栖攻击任务的能力。甚至还有陆战队军官发声,讨论用两栖攻击舰作为中型航母,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大甲板航母的战略地位。为此,强大的短垂战斗机和倾转翼飞机就是必不可少的。而F-35B和MV-22在陆战队的强力推动下,尽管技术困难和事故频频,依旧得以大量装备军队。这是陆战队为建设”小三军“而付出的努力。但是,F35B和MV22的体积重量要远远大于上一代飞机,那么为了实现强大的航空打击能力和登陆突击能力,限制排水量的情况下就不得不牺牲坞舱和平面登陆能力。这样才可以装载更多的战斗机和鱼鹰,更多的航空燃油、弹药和零配件。因此,美国号实际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航空作战能力,可以作为中型航母、反潜航母使用,而不仅仅是两栖攻击舰,我们可以将它视为多用途航空舰——但是美国级的后续舰可能还会再度安装坞舱。

中国海军的两栖作战目标首要是台湾。台湾距离大陆很近,而且东西纵深狭窄。利用空军航空兵即可实现覆盖。海军两栖战舰可以借助空军,以及海军岸基航空兵的强大打击能力,只负责垂直登陆和平面登陆行动。因此塔拉瓦级的两栖战舰规格比较适合中国海军的迫切需求,即3.6万吨正常排水量,4万吨的满载排水量。未来中国是否会发展”多用途航空舰“呢?从军事学上看,中国海军陆战队是海军的兵种,而非独立军种,因此陆战队应当在海军编成内实施作战行动。如果需要到远海执行两栖登陆任务,那么陆战队的两栖攻击舰可以获得航空母舰的支持。而且,要想建设”多用途航空舰“,就要研发短垂战斗机和倾转翼飞机,恐怕要付出较多的时间和金钱成本。
短垂飞机性能还不如滑跃起飞舰载机,而且研制难度太大,没有必要。
没有了短垂飞机这个喝油大户,直升机不需要太大空间和复杂的后勤保障,两栖舰的下层空间便比较充裕。
利用这个下层空间,便可以布置双层的重型车辆甲板及坞舱,充分利用空间,拓展两栖攻击舰功能,减少对两栖船坞登陆舰和两栖船坞运输舰的依赖。
因此我们的两栖攻击舰不要短垂飞机,但需要坞舱,拿下4V后着眼远洋登陆战,071这种坞登甚至都可以不要了,多建多用途两栖攻击舰即可。
我们根本没必要搞STOVL,这个是美军陆战队这个独立军种为了自身利益搞出来的,我们的陆战队规模没那么大,未来除了台湾其他地区的登陆强度也不大,直升机支援足够了
类似于小本子的出云级那样的直升机母舰就行,不设坞仓加大直升机装载量,航速快可以伴随航母编队行动。美帝的两栖攻击舰不适合中国海军的情况。
垂直战斗/攻击机能有效利用简陋机场支援附近的地面部队,我觉得还是非常需要的,螺旋桨飞机比直升机便宜、技术难度小、容易操作,是一种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