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国探月应立足自身 不看好中俄合建基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3:55:19
2015年05月04日 09:47
来源:环球网 作者:张亦驰 刘扬

香港《明报》3日报道称,俄罗斯副总理罗戈津上月底在中国杭州访问时宣布,俄中两国将探索共建月球基地的合作模式。对此,有专家认为,未来全球多国有可能采用国际空间站的建设模式,共同打造月球基地。但目前中国应该坚持自身的探月节奏,探讨共建月球基地为时尚早。

传中俄欲共建月球基地

《明报》报道称,共建月球基地是中俄两国将展开的四大顶级技术项目之一,其他三大项目分别是:联合升级米-26直升机、达成S-400导弹系统交易、联合研制宽体大型客机。报道称,罗戈津在杭州访问时透露,“我们正在讨论,让中国以创始合作伙伴的身份来参与月球研究站点的建设。”去年12月,俄塔社公布了这项由俄罗斯航天署起草的月球探索计划。该计划预计,到2050年总投资将达到12.5万亿卢布(约合1.5万亿人民币)。报道称,前俄罗斯航天署署长奥列格·奥斯塔潘科在去年11月称,除了讨论月球基地以外,中国还渴望在自己的国土上生产俄罗斯太空火箭。

实际上,关于俄罗斯计划建设的这个月球基地,俄罗斯媒体早有报道。俄罗斯《消息报》去年8月称,根据俄航天署计划,俄载人登月第一阶段工作包括建造由四个舱组成的地面开发综合性实验舱(生活、实验室、能源和现代化中心),以及通过综合测试的建筑和技术解决方案。根据俄科学院制定的探月计划草案,俄准备在2030年首次实现载人登月,并建设一个永久性的月球基地。

中俄有技术互补性吗?

据介绍,载人登月并建设月球基地需要至少解决四大子系统。第一个子系统是地月通信系统,用于语音、数据传输和测控。通过几次探月任务的实施,中国现有的测控网已经基本能够胜任这一任务。俄罗斯同样具备这种能力。第二项技术为载人月球轨道飞行器、登陆器的设计,中俄都实现过不载人的探月器登月和载人航天器的空间交会等技术,将相关技术融合,设计出一种载人登月系统技术上并无不可攻克的问题。第三项子系统为大型运载器系统,也就是需要一枚推力足够大的运载火箭,将登陆器、返回器和月球基地建设所需要的设备、材料运送到月球轨道。这种火箭要有多大?以美国几十年前用于载人登月的“土星-5”运载火箭为例,该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18吨。而中国在研的、尚未首飞的长征-5号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25吨。中国如果研制“土星-5”级别的运载火箭,需要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攻关。俄罗斯目前也没有现成或者在研的火箭可以达到“土星-5”的运载能力。但俄罗斯拥有研制重型火箭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储备,苏联曾成功研制出用于运载“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近地运载能力超过100吨的“能源”重型运载火箭。

最后一个子系统就是适合月球环境的基地本身。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建造月球基地的工作包括试验移动式起重机、筑路机、挖掘机、电缆铺设机和用于月球侦察的移动式机器人等。俄航天政策研究所专家伊万·莫伊谢耶夫表示,建造用于月球的起重机等各项设备的条件并不成熟。而现在就花费上百亿卢布用于研发未来月球基地的建造设备是错误的。“俄未来有能力建设月球基地和月球拖拉机等设备,但目前还没有到这个阶段。”

月球基地能否建成?

有专家认为,在预算不断紧缩的当下,各国对于特别烧钱的航天探索越来越趋于理性,所以即便是美国对于登月或者登陆火星都很谨慎。在俄罗斯,建设月球基地本身也是一项颇具争议的话题。去年俄罗斯遭遇西方制裁后,由于经济指标下滑,航天计划受到冲击。俄罗斯卫星新闻网4月22日报道称,俄航天署出台2016-2025年联邦航天计划草案,尽管保留了载人绕月飞行,但超重型火箭等系列科研项目被取消,这显然对于建设月球基地并不是个好消息。报道称,新的联邦航天计划还只是一个俄航天计划草案,月球建设的具体技术方案和资金来源并未落实。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航天专家3日对《环球时报》表示,从长远来看,建设月球基地对于开展科研和开发月球能源来说非常必要。由于建设月球基地的资金投入巨大,技术复杂,所以各国未来有可能会选择类似国际空间站那样联合开发的模式,共享技术,共担成本。

不过,这名专家对于中俄合建月球基地的模式并不看好。他认为,首先,冷战期间苏联通过“月球”系列计划,对外宣布发射了24个月球探测器,但在1976年“月球24”完成之后到目前为止,俄罗斯没有发射过一个月球探测器。虽然俄罗斯在探月方面有一定技术储备与经验,但在建设月球基地方面面临的资金、技术问题还很多。据这名专家介绍,探月工程一般分为三大步,探月、登月、驻月,而无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都还没有实施第二步载人登月,所以目前来谈建设月球基地为时尚早。中国还是应该立足于嫦娥工程,未来探月工程如何走还要进行严密论证。
http://news.ifeng.com/a/20150504/43684863_0.shtml
2015年05月04日 09:47
来源:环球网 作者:张亦驰 刘扬

香港《明报》3日报道称,俄罗斯副总理罗戈津上月底在中国杭州访问时宣布,俄中两国将探索共建月球基地的合作模式。对此,有专家认为,未来全球多国有可能采用国际空间站的建设模式,共同打造月球基地。但目前中国应该坚持自身的探月节奏,探讨共建月球基地为时尚早。

传中俄欲共建月球基地

《明报》报道称,共建月球基地是中俄两国将展开的四大顶级技术项目之一,其他三大项目分别是:联合升级米-26直升机、达成S-400导弹系统交易、联合研制宽体大型客机。报道称,罗戈津在杭州访问时透露,“我们正在讨论,让中国以创始合作伙伴的身份来参与月球研究站点的建设。”去年12月,俄塔社公布了这项由俄罗斯航天署起草的月球探索计划。该计划预计,到2050年总投资将达到12.5万亿卢布(约合1.5万亿人民币)。报道称,前俄罗斯航天署署长奥列格·奥斯塔潘科在去年11月称,除了讨论月球基地以外,中国还渴望在自己的国土上生产俄罗斯太空火箭。

实际上,关于俄罗斯计划建设的这个月球基地,俄罗斯媒体早有报道。俄罗斯《消息报》去年8月称,根据俄航天署计划,俄载人登月第一阶段工作包括建造由四个舱组成的地面开发综合性实验舱(生活、实验室、能源和现代化中心),以及通过综合测试的建筑和技术解决方案。根据俄科学院制定的探月计划草案,俄准备在2030年首次实现载人登月,并建设一个永久性的月球基地。

中俄有技术互补性吗?

据介绍,载人登月并建设月球基地需要至少解决四大子系统。第一个子系统是地月通信系统,用于语音、数据传输和测控。通过几次探月任务的实施,中国现有的测控网已经基本能够胜任这一任务。俄罗斯同样具备这种能力。第二项技术为载人月球轨道飞行器、登陆器的设计,中俄都实现过不载人的探月器登月和载人航天器的空间交会等技术,将相关技术融合,设计出一种载人登月系统技术上并无不可攻克的问题。第三项子系统为大型运载器系统,也就是需要一枚推力足够大的运载火箭,将登陆器、返回器和月球基地建设所需要的设备、材料运送到月球轨道。这种火箭要有多大?以美国几十年前用于载人登月的“土星-5”运载火箭为例,该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18吨。而中国在研的、尚未首飞的长征-5号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25吨。中国如果研制“土星-5”级别的运载火箭,需要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攻关。俄罗斯目前也没有现成或者在研的火箭可以达到“土星-5”的运载能力。但俄罗斯拥有研制重型火箭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储备,苏联曾成功研制出用于运载“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近地运载能力超过100吨的“能源”重型运载火箭。

最后一个子系统就是适合月球环境的基地本身。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建造月球基地的工作包括试验移动式起重机、筑路机、挖掘机、电缆铺设机和用于月球侦察的移动式机器人等。俄航天政策研究所专家伊万·莫伊谢耶夫表示,建造用于月球的起重机等各项设备的条件并不成熟。而现在就花费上百亿卢布用于研发未来月球基地的建造设备是错误的。“俄未来有能力建设月球基地和月球拖拉机等设备,但目前还没有到这个阶段。”

月球基地能否建成?

有专家认为,在预算不断紧缩的当下,各国对于特别烧钱的航天探索越来越趋于理性,所以即便是美国对于登月或者登陆火星都很谨慎。在俄罗斯,建设月球基地本身也是一项颇具争议的话题。去年俄罗斯遭遇西方制裁后,由于经济指标下滑,航天计划受到冲击。俄罗斯卫星新闻网4月22日报道称,俄航天署出台2016-2025年联邦航天计划草案,尽管保留了载人绕月飞行,但超重型火箭等系列科研项目被取消,这显然对于建设月球基地并不是个好消息。报道称,新的联邦航天计划还只是一个俄航天计划草案,月球建设的具体技术方案和资金来源并未落实。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航天专家3日对《环球时报》表示,从长远来看,建设月球基地对于开展科研和开发月球能源来说非常必要。由于建设月球基地的资金投入巨大,技术复杂,所以各国未来有可能会选择类似国际空间站那样联合开发的模式,共享技术,共担成本。

不过,这名专家对于中俄合建月球基地的模式并不看好。他认为,首先,冷战期间苏联通过“月球”系列计划,对外宣布发射了24个月球探测器,但在1976年“月球24”完成之后到目前为止,俄罗斯没有发射过一个月球探测器。虽然俄罗斯在探月方面有一定技术储备与经验,但在建设月球基地方面面临的资金、技术问题还很多。据这名专家介绍,探月工程一般分为三大步,探月、登月、驻月,而无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都还没有实施第二步载人登月,所以目前来谈建设月球基地为时尚早。中国还是应该立足于嫦娥工程,未来探月工程如何走还要进行严密论证。
http://news.ifeng.com/a/20150504/43684863_0.shtml
我以为少理俄国人,俄国人并不可靠,况且,俄罗斯四十年没有探月了,原先那部分有经验的人员可能都不在人世了。这所谓的经验早就不复存在了。就连能源火箭的技术积累再过二十年也不再存在了。前苏联的家底已经月来越少了
建议自力更生,要不会受制于人,而且将矛盾重重
毛子想靠嘴炮忽悠天朝出钱,可惜天朝不是啊三。
wang_y0767 发表于 2015-5-4 15:05
我以为少理俄国人,俄国人并不可靠,况且,俄罗斯四十年没有探月了,原先那部分有经验的人员可能都不在人世 ...
关键现在欧空局也开始着手国际合作建设月面基地了 以一国之力建设大型月面站有些吃力的

如果欧中俄合作在月球建立科考站还是很不错的 可以分摊费用

俄罗斯技术是在下降 但用联盟打一些载荷还是很不错的 比如月面的中继卫星
chrion 发表于 2015-5-4 16:36
关键现在欧空局也开始着手国际合作建设月面基地了 以一国之力建设大型月面站有些吃力的

如果欧中俄合 ...
赞成!登月和驻月,且不说技术难度,就资金耗费这一块,是非常巨大的。未来只有联合。至于俄这样那样的毛病,看的是如何合作,合作的内容、深度。关系较好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完全可以共建,比如,中国的香港、澳门,巴基斯坦、巴西、南非、阿根廷、等等。甚至于韩国。
同时,一定程度上的资源和技术共享,也是一种风范。近太空和太阳系内,是属于地球全人类可以研发的。
RD-180先整一百台,来点诚意再说。
我帅.别勾引我 发表于 2015-5-4 16:22
毛子想靠嘴炮忽悠天朝出钱,可惜天朝不是啊三。
这个其实就是毛子找兔子帮忙忽悠啊3的
没有煤气罐 发表于 2015-5-4 21:19
这个其实就是毛子找兔子帮忙忽悠啊3的
又被看穿了,话说千万保佑三哥别看到您的帖子啊
chrion 发表于 2015-5-4 16:36
关键现在欧空局也开始着手国际合作建设月面基地了 以一国之力建设大型月面站有些吃力的

如果欧中俄合 ...
合作当然是好的,问题是需要有诚意的合作。从伽利略计划能看出欧洲的小心眼儿!从印俄T-50计划能看出俄罗斯的小算盘!所以,合作是美好的,但现实是大家都不是一条心,也就没有合作的基础。
自己有了别人才会与你真诚合作
说的好,应该立足自身,有利用价值也用之,没有也不影响自己。
wang_y0767 发表于 2015-5-6 17:05
合作当然是好的,问题是需要有诚意的合作。从伽利略计划能看出欧洲的小心眼儿!从印俄T-50计划能看出俄罗 ...
你说一个是十年前的伽利略 还一个不是航天方面的

中俄航天领域合作很多 比如萤火与火卫

中欧也很多 很多地面站的合作 还有神舟八号搭载的欧洲载荷

未来俄欧在面对上升期的中国 肯定是愿意参与合作的 现在不是十年前的中国


用国际空间站模式,应该建立月球基地标准委员会,开发标准接口,用非中心结构组装,有参与的能组装在一块丰富功能更好,没有也不影响主要功能。
MD好象是个梦.....

用国际空间站模式,应该建立月球基地标准委员会,开发标准接口,用非中心结构组装,有参与的能组装在一块丰富功能更好,没有也不影响主要功能。
MD好象是个梦.....
chrion 发表于 2015-5-4 16:36
关键现在欧空局也开始着手国际合作建设月面基地了 以一国之力建设大型月面站有些吃力的

如果欧中俄合 ...
欧空局内部的扯皮还嫌不够,还要把毛子也拉上一起扯皮?
taxwo 发表于 2015-5-7 16:17
欧空局内部的扯皮还嫌不够,还要把毛子也拉上一起扯皮?
一提欧空局就知道说扯皮 欧空局的火星金星快车 罗塞塔 SMART这些你都看不到 明年ESA还有一个火星轨道器一个登陆器发射 我们中国的呢?
chrion 发表于 2015-5-7 16:20
一提欧空局就知道说扯皮 欧空局的火星金星快车 罗塞塔 SMART这些你都看不到 明年ESA还有一个火星轨道器一 ...
所以伽利略的现状是因为有欧空局以外的国家参与?
开发月球,,,,外星人肯不肯啊?
所以伽利略的现状是因为有欧空局以外的国家参与?
伽利略也没有拖延啊,只是中国动作更快,加上毛子的Flegat上面级打废了两颗……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5-5-13 20:58
伽利略也没有拖延啊,只是中国动作更快,加上毛子的Flegat上面级打废了两颗……
数字君,你总算出来了,你认我的机器人太空加油如呢?
数字君,你总算出来了,你认我的机器人太空加油如呢?
首先你认错人了
其次这是哪个精神病院门没关好又把你放出来了?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5-5-13 21:22
首先你认错人了
其次这是哪个精神病院门没关好又把你放出来了?
...人类不同于国别种族,其实你不错,机器人进将会在你死之前攻击人类?奥巴巴人肉炸弹?哥,看你的帖记。
...人类不同于国别种族,其实你不错,机器人进将会在你死之前攻击人类?奥巴巴人肉炸弹?哥,看你的帖记 ...
送你一个字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5-5-13 21:31
送你一个字

我说的人类这个类别,请你去问联合国。
wang_y0767 发表于 2015-5-4 15:05
我以为少理俄国人,俄国人并不可靠,况且,俄罗斯四十年没有探月了,原先那部分有经验的人员可能都不在人世 ...
是的,现在在跪舔北极熊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实在是担心未来会不会被坑




苏联的载人登月计划为什么失败了?



2009年7月20日是人类登月成功40周年纪念日。40年前的那一天,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后说了那名家喻户晓的名言:“这对我个人来说是一小步,但对整个人类来讲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从50年代初开始,美国动员了三十万名科技人员,投入255亿美元才抢在苏联前面迈出了这一步。那么拥有第一颗人造成卫星,第一名宇航员,第一颗人造月球卫星的苏联怎么在登月竞赛中落在了美国的后面呢?前苏联政府一直否认自己有登月计划,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当事人说出了事情的真相:苏联的确有一个规模庞大的登月计划,而且距成功仅一步之差。

早在19世纪末,现代航天之父,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提出了用多级火箭探测月球的设想。他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决不会永远躺在摇篮中。他会不断探索新的天体和空间。人类首先将小心翼翼地穿过大气层,然后再去征服太阳系空间……”。

1923年,15岁的乌克兰少年格鲁什柯写信给他仰慕已久的齐奥尔科夫斯基,表达了自己献身星际航行的愿望(这多半是受科幻小说的影响)。齐奥尔夫斯基给他写了热情洋溢的回信。二人从此保持了多年的通信联系。

1929年,齐奥尔科夫斯基结识了瓦工出身的年青人科罗廖夫。在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影响下,原来热衷于航空模型的科罗廖夫开始热心于液体火箭的研究与制作,并且对太空探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世纪50年代,当年的热血青年已成为苏联第一枚洲际导弹的总设计师。С.П.科罗廖夫和В.П.格鲁什柯先后出任专门研制弹道导弹与火箭的特种设计局的负责人。

1958年初,在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仅三个月,苏联官方正式确定实施“月球工程”。计划以无人探测器为先导,最终实现宇航员的登月,为将来的月球基地打下基础。

到1958年底,特种设计局已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载火箭改造成可以发射月球探测器的“东方号”火箭。次年1月2日,“月球”1号从距月面5000千米处飞过,这又是一个世界第一。在飞向月球途中,它释放出钠蒸气,成云后宛若彗星,这是计划的一部分。“人造彗星”的亮度达到了4.5等,视力好的人可以从地面看到它。

2009年7月20日是人类登月成功40周年纪念日。40年前的那一天,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后说了那名家喻户晓的名言:“这对我个人来说是一小步,但对整个人类来讲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从50年代初开始,美国动员了三十万名科技人员,投入255亿美元才抢在苏联前面迈出了这一步。那么拥有第一颗人造成卫星,第一名宇航员,第一颗人造月球卫星的苏联怎么在登月竞赛中落在了美国的后面呢?前苏联政府一直否认自己有登月计划,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当事人说出了事情的真相:苏联的确有一个规模庞大的登月计划,而且距成功仅一步之差。
早在19世纪末,现代航天之父,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提出了用多级火箭探测月球的设想。他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决不会永远躺在摇篮中。他会不断探索新的天体和空间。人类首先将小心翼翼地穿过大气层,然后再去征服太阳系空间……”。
1923年,15岁的乌克兰少年格鲁什柯写信给他仰慕已久的齐奥尔科夫斯基,表达了自己献身星际航行的愿望(这多半是受科幻小说的影响)。齐奥尔夫斯基给他写了热情洋溢的回信。二人从此保持了多年的通信联系。
1929年,齐奥尔科夫斯基结识了瓦工出身的年青人科罗廖夫。在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影响下,原来热衷于航空模型的科罗廖夫开始热心于液体火箭的研究与制作,并且对太空探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世纪50年代,当年的热血青年已成为苏联第一枚洲际导弹的总设计师。С.П.科罗廖夫和В.П.格鲁什柯先后出任专门研制弹道导弹与火箭的特种设计局的负责人。
1958年初,在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仅三个月,苏联官方正式确定实施“月球工程”。计划以无人探测器为先导,最终实现宇航员的登月,为将来的月球基地打下基础。
到1958年底,特种设计局已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载火箭改造成可以发射月球探测器的“东方号”火箭。次年1月2日,“月球”1号从距月面5000千米处飞过,这又是一个世界第一。在飞向月球途中,它释放出钠蒸气,成云后宛若彗星,这是计划的一部分。“人造彗星”的亮度达到了4.5等,视力好的人可以从地面看到它。
        随后,“月球”2号击中月球,探明月球无磁场,它成为第一个到达月宫的人造物体。不久,“月球”3号绕到月球背面,拍摄到月背70%的区域,人类第一次得以目睹神秘的月球背面。
       1960年10月24日,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的41号发射台上,又一枚月球火箭蓄势待发。当技术人员对火箭进行最后检查时,意外发生了——火箭突然发生剧烈爆炸,发射场顷刻之间成为一片火海,前来视察发射活动的战略火箭军司令员涅杰林元帅及在场的164名工作人员全部丧生。事后,苏联当局称涅杰林元帅死于空难,而此次航天史上最为严重的事故也被他们缩小为使45人死亡。
这次因控制电路短路引发的重大事故使苏联雄心勃勃的探月计划受到重创,整整两年苏联没有进行月球火箭的发射。
  60年代初,血气方刚的约翰-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他上台伊始,就批准了NASA的登月计划,并在公开讲话中提出要在60年代内把美国人送上月球。在航天领域一直领先于美国的苏联人自然不甘示弱,1964年,他们把目标内定为抢在美国之前登月。一场政治色彩颇浓的登月竞赛就这样展开了。
首先,特种设计局论证了大推力运载火箭的可行性,随后构想出一种五级巨型火箭“N-1”号。在设计过程中,科罗廖夫与格鲁什柯关于第一级火箭的意见相左。到1966年最后定型时采取了折衷方案,第一级火箭装30台发动机,总推力为45000千牛(美国的登月火箭“土星”5号是33000千牛)。N-1方案几经修改,有效载荷也从50吨增至98吨(“土星”5号是127吨)。
  走出1960年大爆炸阴影的苏联航天部门经长时间准备,于1963年恢复了探月计划。首先他们就把目标定在高起点的软着陆上,以便为载人登月提供经验。经过一系列发射,1966年2月3日“月球”9号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风暴洋地区。苏联处于领先地位。但月球火箭的总设计师没能亲眼见到它的成功,科罗廖夫已经在这一年的1月14日去世。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月球背面最大的环行山被命名为“科罗廖夫山”。
登月计划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1966年,已有18名宇航员在进行月球飞行和着陆训练。他们将在1968年12月完成首次环月飞行。但什么原因使这个计划没能实现呢?还是让我们先看看苏联的登月方案吧:
N-1火箭将把载有宇航员的登月舱送上月球,与此同时,“质子”号火箭把返回舱送入环月轨道。宇航员将在月面停留4小时,其中包括2小时的舱外行走。完成登月任务后,登月舱的上升段与环月轨道上的指令舱对接。乘员进入指令舱后,抛掉上升段,轻装上阵。
       返回地球的飞行充满了危险,尤其是进入大气层时,如果飞船姿态控制不好,会象流星一样烧毁。飞船也不能采用普通探测器的弹道式再入。如果速度达到11千米/秒的飞船以这种方式进入大气层,最大过载将达到350g!(如“月球”16号探测器的再入)这相当于20多吨的重量作用在宇航员身上,不把人压得粉身碎骨才怪!因此,月球飞船的返回飞行轨道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跳跃式”再入。飞船进入大气层后,因升力大于重力,它将被大气“弹”回宇宙空间,这时速度已大大降低的飞船再进入大气层,过载只有4~9g,宇航员完全可以承受。1968年11月17日,无人飞行器“探测器”6号成功采用“跳跃式”再入软着陆于苏联境内。登月飞船使用这种已经成熟的技术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专家已把着陆点定在哈萨克斯坦的大草原或黑海海面上。整个飞行需要6到8天。
  苏联采用比美国阿波罗登月复杂得多的登月方案也是迫不得已——N—1火箭的有效载荷不够大,只能把飞船折开分别发射,进行空中组装。为减轻重量,还决定只让一名宇航员着陆月球,另一人在环月轨道接应。设计人员甚至还考虑了由此带来的麻烦:万一单枪匹马的宇航员摔倒在月面上怎么办?臃肿的宇航服会严重妨碍宇航员独立站起。因此设计师专门在宇航服后背安装了弹簧装置,以便在这种情况发生时救宇航员一命。因为美国的阿波罗计划是三个乘员组,二人登月,两个人同时摔倒可能性不大,所以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宇航服上也没有类似装置。
  言归正传,1968年5月,N—1火箭已竖起在释科努尔航天中心的一号发射台。但还没发射,塔架上的第一级火箭就出现了裂缝,只好送回工厂检修。这样苏联人便丧失了宝贵的时间。美国的阿波罗8号飞船抢先实现了载人绕月飞行。
1969年2月21日,为节省时间与经费,N—1火箭未经任何地面试验就进行了首次不载人的发射。第一级火箭点火后仅一分钟即因发动机减压而发生爆炸。经过一些设计改动,第二枚N—1火箭在1969年7月3日匆忙发射。这时距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只有13天了,苏联还有取胜的希望。但命运女神终究没有垂青苏联人。点火后8秒第一级发动机的一台液氧涡轮泵就发生异常,造成发动机关,高达103米的N—1火箭倒向发射台,2000多吨高能燃料把一号发射台炸得粉碎。逃逸系统及时工作,把有效载荷舱安全投到距发射台一千米处。这样,本来就不顺利的苏联登月计划更是雪上加霜。可以说,如果这次发射试验成功,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不一定是美国人。但一切都晚了。13天后,阿波罗11号飞船已经一路高唱凯歌飞向月球了。苏联是当时少数几个没有对此进行电视实况转播的国家之一。
       经过两年的休整,N—1火箭的第三次发射在1971年6月27日进行。飞行了250米后,制导系统失灵,火箭错误地绕纵轴旋转,使二、三级间的联接断裂。经过这次失败,技术人员只好对N—1火箭的制导系统进行改时。
经历了三次重大事故的N—1计划仍在进行但因为已经落后美国太多(到1972年12月已有6艘阿波罗飞船成功着陆在月球上),苏联政府已基本放弃了载人登月计划,而是代以成本低得多的无人探测。
N—1火箭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发射是在1972年11月23日进行的。这可算N—1火箭试验最成功的一次,但成功也只维持了不到2分钟,发射后107秒,火箭的一、二级出现震颤,第一级发动机还提前关机了40秒。控制人员只得忍痛将其炸毁。
1974年5月,格鲁什何接替米申成为特种设计局的第三任负责人。他早就看出N—1火箭已设有发展前途,就果断地取消了原定于1974年8月和年底的两次N—1试验。但他并不是登月计划的反对者,直到1976年他还在向政府提议进行月球科研基地预研。但当时工作的重点已转向近地空间站,这个要求因技术和经费的原因未获批准。
  虽然苏联载人月球探测屡遭挫折,但无人月球探测一直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1970年9月12日“月球”16号通过钻岩机把100g月球土壤带回地球,多少为苏联挽回一点登月未果的面子。1970年11月17日,“月球”17号还把一辆无人月球车放在月面上。它工作了11个月,行走范围达8万平方米,拍摄了月面360?全景图、测量了月表物理化学性质,还安放了一些科学仪器。“月球”21号探测器携带的“月球车”2号行程更是达37km。这些成果与阿波罗登月相比毫不逊色。
1976年8月18日苏联最后一个月球探测器“月球”24号着陆于月面北纬12度45分,东经62度12分,最后它带着170克月球岩芯带回西伯利亚。
“月球”24号给苏联的月球计划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虽然载人登月没能成功,但无人探测器几乎完成了所有登月宇航员能完成的工作(除了政治影响)。现在,发射过“月球”15~24号的质子号火箭仍在拜科努尔用于商业发射。但剩下的两枚N—1火箭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它巨大的外壳(直径达17米)被改建成飞机库和工厂厂房,仪器也被拆下来用在别处。只有那三个镶着红星和苏联国旗的崭新的登月舱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它们静静地躺在特种设计局的研究所中,仿佛向世人述说着那段逝去的辉煌与无奈……



   







  





苏联的载人登月计划为什么失败了?



2009年7月20日是人类登月成功40周年纪念日。40年前的那一天,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后说了那名家喻户晓的名言:“这对我个人来说是一小步,但对整个人类来讲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从50年代初开始,美国动员了三十万名科技人员,投入255亿美元才抢在苏联前面迈出了这一步。那么拥有第一颗人造成卫星,第一名宇航员,第一颗人造月球卫星的苏联怎么在登月竞赛中落在了美国的后面呢?前苏联政府一直否认自己有登月计划,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当事人说出了事情的真相:苏联的确有一个规模庞大的登月计划,而且距成功仅一步之差。

早在19世纪末,现代航天之父,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提出了用多级火箭探测月球的设想。他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决不会永远躺在摇篮中。他会不断探索新的天体和空间。人类首先将小心翼翼地穿过大气层,然后再去征服太阳系空间……”。

1923年,15岁的乌克兰少年格鲁什柯写信给他仰慕已久的齐奥尔科夫斯基,表达了自己献身星际航行的愿望(这多半是受科幻小说的影响)。齐奥尔夫斯基给他写了热情洋溢的回信。二人从此保持了多年的通信联系。

1929年,齐奥尔科夫斯基结识了瓦工出身的年青人科罗廖夫。在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影响下,原来热衷于航空模型的科罗廖夫开始热心于液体火箭的研究与制作,并且对太空探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世纪50年代,当年的热血青年已成为苏联第一枚洲际导弹的总设计师。С.П.科罗廖夫和В.П.格鲁什柯先后出任专门研制弹道导弹与火箭的特种设计局的负责人。

1958年初,在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仅三个月,苏联官方正式确定实施“月球工程”。计划以无人探测器为先导,最终实现宇航员的登月,为将来的月球基地打下基础。

到1958年底,特种设计局已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载火箭改造成可以发射月球探测器的“东方号”火箭。次年1月2日,“月球”1号从距月面5000千米处飞过,这又是一个世界第一。在飞向月球途中,它释放出钠蒸气,成云后宛若彗星,这是计划的一部分。“人造彗星”的亮度达到了4.5等,视力好的人可以从地面看到它。

2009年7月20日是人类登月成功40周年纪念日。40年前的那一天,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后说了那名家喻户晓的名言:“这对我个人来说是一小步,但对整个人类来讲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从50年代初开始,美国动员了三十万名科技人员,投入255亿美元才抢在苏联前面迈出了这一步。那么拥有第一颗人造成卫星,第一名宇航员,第一颗人造月球卫星的苏联怎么在登月竞赛中落在了美国的后面呢?前苏联政府一直否认自己有登月计划,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当事人说出了事情的真相:苏联的确有一个规模庞大的登月计划,而且距成功仅一步之差。
早在19世纪末,现代航天之父,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提出了用多级火箭探测月球的设想。他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决不会永远躺在摇篮中。他会不断探索新的天体和空间。人类首先将小心翼翼地穿过大气层,然后再去征服太阳系空间……”。
1923年,15岁的乌克兰少年格鲁什柯写信给他仰慕已久的齐奥尔科夫斯基,表达了自己献身星际航行的愿望(这多半是受科幻小说的影响)。齐奥尔夫斯基给他写了热情洋溢的回信。二人从此保持了多年的通信联系。
1929年,齐奥尔科夫斯基结识了瓦工出身的年青人科罗廖夫。在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影响下,原来热衷于航空模型的科罗廖夫开始热心于液体火箭的研究与制作,并且对太空探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世纪50年代,当年的热血青年已成为苏联第一枚洲际导弹的总设计师。С.П.科罗廖夫和В.П.格鲁什柯先后出任专门研制弹道导弹与火箭的特种设计局的负责人。
1958年初,在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仅三个月,苏联官方正式确定实施“月球工程”。计划以无人探测器为先导,最终实现宇航员的登月,为将来的月球基地打下基础。
到1958年底,特种设计局已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载火箭改造成可以发射月球探测器的“东方号”火箭。次年1月2日,“月球”1号从距月面5000千米处飞过,这又是一个世界第一。在飞向月球途中,它释放出钠蒸气,成云后宛若彗星,这是计划的一部分。“人造彗星”的亮度达到了4.5等,视力好的人可以从地面看到它。
        随后,“月球”2号击中月球,探明月球无磁场,它成为第一个到达月宫的人造物体。不久,“月球”3号绕到月球背面,拍摄到月背70%的区域,人类第一次得以目睹神秘的月球背面。
       1960年10月24日,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的41号发射台上,又一枚月球火箭蓄势待发。当技术人员对火箭进行最后检查时,意外发生了——火箭突然发生剧烈爆炸,发射场顷刻之间成为一片火海,前来视察发射活动的战略火箭军司令员涅杰林元帅及在场的164名工作人员全部丧生。事后,苏联当局称涅杰林元帅死于空难,而此次航天史上最为严重的事故也被他们缩小为使45人死亡。
这次因控制电路短路引发的重大事故使苏联雄心勃勃的探月计划受到重创,整整两年苏联没有进行月球火箭的发射。
  60年代初,血气方刚的约翰-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他上台伊始,就批准了NASA的登月计划,并在公开讲话中提出要在60年代内把美国人送上月球。在航天领域一直领先于美国的苏联人自然不甘示弱,1964年,他们把目标内定为抢在美国之前登月。一场政治色彩颇浓的登月竞赛就这样展开了。
首先,特种设计局论证了大推力运载火箭的可行性,随后构想出一种五级巨型火箭“N-1”号。在设计过程中,科罗廖夫与格鲁什柯关于第一级火箭的意见相左。到1966年最后定型时采取了折衷方案,第一级火箭装30台发动机,总推力为45000千牛(美国的登月火箭“土星”5号是33000千牛)。N-1方案几经修改,有效载荷也从50吨增至98吨(“土星”5号是127吨)。
  走出1960年大爆炸阴影的苏联航天部门经长时间准备,于1963年恢复了探月计划。首先他们就把目标定在高起点的软着陆上,以便为载人登月提供经验。经过一系列发射,1966年2月3日“月球”9号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风暴洋地区。苏联处于领先地位。但月球火箭的总设计师没能亲眼见到它的成功,科罗廖夫已经在这一年的1月14日去世。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月球背面最大的环行山被命名为“科罗廖夫山”。
登月计划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1966年,已有18名宇航员在进行月球飞行和着陆训练。他们将在1968年12月完成首次环月飞行。但什么原因使这个计划没能实现呢?还是让我们先看看苏联的登月方案吧:
N-1火箭将把载有宇航员的登月舱送上月球,与此同时,“质子”号火箭把返回舱送入环月轨道。宇航员将在月面停留4小时,其中包括2小时的舱外行走。完成登月任务后,登月舱的上升段与环月轨道上的指令舱对接。乘员进入指令舱后,抛掉上升段,轻装上阵。
       返回地球的飞行充满了危险,尤其是进入大气层时,如果飞船姿态控制不好,会象流星一样烧毁。飞船也不能采用普通探测器的弹道式再入。如果速度达到11千米/秒的飞船以这种方式进入大气层,最大过载将达到350g!(如“月球”16号探测器的再入)这相当于20多吨的重量作用在宇航员身上,不把人压得粉身碎骨才怪!因此,月球飞船的返回飞行轨道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跳跃式”再入。飞船进入大气层后,因升力大于重力,它将被大气“弹”回宇宙空间,这时速度已大大降低的飞船再进入大气层,过载只有4~9g,宇航员完全可以承受。1968年11月17日,无人飞行器“探测器”6号成功采用“跳跃式”再入软着陆于苏联境内。登月飞船使用这种已经成熟的技术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专家已把着陆点定在哈萨克斯坦的大草原或黑海海面上。整个飞行需要6到8天。
  苏联采用比美国阿波罗登月复杂得多的登月方案也是迫不得已——N—1火箭的有效载荷不够大,只能把飞船折开分别发射,进行空中组装。为减轻重量,还决定只让一名宇航员着陆月球,另一人在环月轨道接应。设计人员甚至还考虑了由此带来的麻烦:万一单枪匹马的宇航员摔倒在月面上怎么办?臃肿的宇航服会严重妨碍宇航员独立站起。因此设计师专门在宇航服后背安装了弹簧装置,以便在这种情况发生时救宇航员一命。因为美国的阿波罗计划是三个乘员组,二人登月,两个人同时摔倒可能性不大,所以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宇航服上也没有类似装置。
  言归正传,1968年5月,N—1火箭已竖起在释科努尔航天中心的一号发射台。但还没发射,塔架上的第一级火箭就出现了裂缝,只好送回工厂检修。这样苏联人便丧失了宝贵的时间。美国的阿波罗8号飞船抢先实现了载人绕月飞行。
1969年2月21日,为节省时间与经费,N—1火箭未经任何地面试验就进行了首次不载人的发射。第一级火箭点火后仅一分钟即因发动机减压而发生爆炸。经过一些设计改动,第二枚N—1火箭在1969年7月3日匆忙发射。这时距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只有13天了,苏联还有取胜的希望。但命运女神终究没有垂青苏联人。点火后8秒第一级发动机的一台液氧涡轮泵就发生异常,造成发动机关,高达103米的N—1火箭倒向发射台,2000多吨高能燃料把一号发射台炸得粉碎。逃逸系统及时工作,把有效载荷舱安全投到距发射台一千米处。这样,本来就不顺利的苏联登月计划更是雪上加霜。可以说,如果这次发射试验成功,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不一定是美国人。但一切都晚了。13天后,阿波罗11号飞船已经一路高唱凯歌飞向月球了。苏联是当时少数几个没有对此进行电视实况转播的国家之一。
       经过两年的休整,N—1火箭的第三次发射在1971年6月27日进行。飞行了250米后,制导系统失灵,火箭错误地绕纵轴旋转,使二、三级间的联接断裂。经过这次失败,技术人员只好对N—1火箭的制导系统进行改时。
经历了三次重大事故的N—1计划仍在进行但因为已经落后美国太多(到1972年12月已有6艘阿波罗飞船成功着陆在月球上),苏联政府已基本放弃了载人登月计划,而是代以成本低得多的无人探测。
N—1火箭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发射是在1972年11月23日进行的。这可算N—1火箭试验最成功的一次,但成功也只维持了不到2分钟,发射后107秒,火箭的一、二级出现震颤,第一级发动机还提前关机了40秒。控制人员只得忍痛将其炸毁。
1974年5月,格鲁什何接替米申成为特种设计局的第三任负责人。他早就看出N—1火箭已设有发展前途,就果断地取消了原定于1974年8月和年底的两次N—1试验。但他并不是登月计划的反对者,直到1976年他还在向政府提议进行月球科研基地预研。但当时工作的重点已转向近地空间站,这个要求因技术和经费的原因未获批准。
  虽然苏联载人月球探测屡遭挫折,但无人月球探测一直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1970年9月12日“月球”16号通过钻岩机把100g月球土壤带回地球,多少为苏联挽回一点登月未果的面子。1970年11月17日,“月球”17号还把一辆无人月球车放在月面上。它工作了11个月,行走范围达8万平方米,拍摄了月面360?全景图、测量了月表物理化学性质,还安放了一些科学仪器。“月球”21号探测器携带的“月球车”2号行程更是达37km。这些成果与阿波罗登月相比毫不逊色。
1976年8月18日苏联最后一个月球探测器“月球”24号着陆于月面北纬12度45分,东经62度12分,最后它带着170克月球岩芯带回西伯利亚。
“月球”24号给苏联的月球计划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虽然载人登月没能成功,但无人探测器几乎完成了所有登月宇航员能完成的工作(除了政治影响)。现在,发射过“月球”15~24号的质子号火箭仍在拜科努尔用于商业发射。但剩下的两枚N—1火箭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它巨大的外壳(直径达17米)被改建成飞机库和工厂厂房,仪器也被拆下来用在别处。只有那三个镶着红星和苏联国旗的崭新的登月舱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它们静静地躺在特种设计局的研究所中,仿佛向世人述说着那段逝去的辉煌与无奈……



   







  

我们还是自己搞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