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09:29:52
2015年03月27日 08:41 来源:环球网   
    编者按2014年中航工业旗下不少的上市公司是中国资本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军工股。可以说中航工业称得上是最善舞资本的企业之一。《英才》在分析了中航工业资本整合现状后,将林左鸣的独家采访详细呈现。林左鸣在此次采访时,就中航工业资本大整合问题进行了系统阐释。只要能对中航工业的航空主业形成好的互动或助力的业态,就可以依靠资产证券化,为中航工业搭建一套“造血干细胞”。
  《英才》:IPO开闸,注册制也呼之欲出,中航工业旗下资产证券化的主要路径是什么?
  林左鸣:中航工业做IPO的需求不大了,我们更多的就是资产注入,或者是吸收合并。我判断现在就是我们进行资产重组最佳的时机。
  《英才》:现在集团资产证券化已经达到60%,当初集团定的是80%的目标,80%的资产证券化率会是军工企业的一个理想状态吗?
  林左鸣:当初我们也在考虑,到底是整体上市,还是按专业化子公司去上市,最后我们选择了专业化公司上市的模式。三一重工是整体上市,它是全产业链的,但是对我们来说,还是有很多难处,我们的市场成熟度未必比三一重工强,我们还需要很多非航空主业的业务来做互补,靠它赚钱来反哺航空主业。
  我要把这些都加在一起做整体上市,就有点大杂烩的感觉。之后我们决定按照专业化子公司上市,母公司作为一个控股公司来操盘。现在国家对国有企业下一步改革的方向,也是按照这个方向,和我们做的方案也是不谋而合。现在没达到80%的主要原因是政策上还有很多不确定性。
  当时我的想法是至少五年时间干到80%的资产证券化率,结果到现在只有60%。现在我们一共有29家上市公司。国内A股21家,海外加上H股是8家。
  我认为最佳状态要超过80%,母公司保持着一些具有竞争力的业态孵化能力。比如说我们正在开发新舟700,它属于我们飞机公司板块,我不会直接把这个项目装进西飞公司去,因为会对上市公司业绩造成影响,对股民不利。
  《英才》:怎样做对投资者更有利?
  林左鸣:我们的做法是,先在社会上融资,来做一个新舟700项目公司。做到开始形成利润,我再装进去,我们始终按照这么一种模式。这种格局可以叫做“二八开”、“二八率”,始终有20%的业务是在孵化之中,当然也有一些业态会退出,始终有80%在上市公司里面。这样80%的目的是使上市公司对投资者始终有很大的吸引力。
  这些项目开始赚钱,再装进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就形成了强有力的生产能力,把成本降低下去。航空主业,因为它生命周期很长,意味着一个产品,它的营收盈利亏损的平衡点也很长。我把它在盈亏平衡点之前负面的经营过程,屏蔽在上市公司之外。
  《英才》:中航工业这些年从资本市场融到多少钱?
  林左鸣:从2008年到现在,旗下上市公司筹集了380亿,从地方社会募集融资200多亿,加在一起将近600亿。也就是说资产证券化对我们整个产业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军工股是价值概念
  《英才》:中航资本投资了集团旗下很多上市公司,获利不菲,设立中航资本的目的是什么?
  林左鸣:产融结合是航空产业发展的趋势。技术和资本,是一对孪生兄弟,只有这两个兄弟都强壮了,企业才有可能做到基业长青。我们靠航空主业自我造血来推动航空的不断发展很困难,所以我就必须搞组合,发展非航空的民用产品或者服务业来赚到钱,来反哺主业。中航资本是很重要的一个业务组合,我通过中航资本挣钱,来反哺我们的航空主业。
  中航资本作为航空主业、高科技产业的一个推手。它会选择好的项目进行投资,尤其是将来可能进入的新业态。它可以先以财务投资的方式进入试试,如果发展好,再把它做大。然后我再把旧的业态退出,把新的业态置换进来。
  《英才》:把军工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变成公众公司,老百姓买这些的股票,参与军工改制,是否会涉及到保密性的问题?
  林左鸣:军工保密问题全世界都解决得很好,美国洛克希德·马丁是一个上市公司,它肯定也涉及保密问题,但它没有因为保密的问题就上不了市,这是没有问题的。
  我认为军工上市公司是一个价值概念的问题,军工的概念非常强劲,非常稳定,绝不用担心企业突然就垮掉了,而且想象空间太大了,包括周边的安全形势的变化都会影响到股票。我们做过统计,全世界的军工股没有不好的,不管是欧洲,还是美国,当然包括中国、日本,他们始终是非常稳定的。  
不敢轻易做减法
  《英才》:中航资本的这种模式,主要受GE的影响?
  林左鸣:没错。就跟他们学的,GE就是我的老师。不过,GE是整体上市的公司,我们是子公司上市,这是我们的不同。GE作为整体很强势,它的品牌,百年老店,它做整体上市很有利,而我们要是做整体上市,品牌就显得弱,GE公司有很多业态,比如说医疗。一把GE的loge贴上去,立马就有效果。我们中航工业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它可以做整体运作,我们需要化整为零,分别运作。
  《英才》:航空发动机和发达国家相比,现在差在哪?

  林左鸣:差在钱。中国什么产业都不差钱,就发动机差钱。因为航空发动机是一个实验性的技术,必须有足够的投入来做实验,你的发动机技术成熟跟你投入的资金成正比,投入资金越大,它就越容易成熟。反之,它成熟的时间,技术掌握的时间就要拖后。
  航空发动机,本身的生命周期很长,至少30年,有的甚至50年后还在卖。虽然是50年,但是它前期的投入巨大,搞这个行业,不是一代人能做成的。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来形容航空发动机最贴切不过了,现在我们干的事,一定是后人能享受的。
  这个产业,得要有一套方法,要么国家给予支持,通过军品的投入,通过军工产品采购,要么就是有业务组合,通过别的业务组合,要有别的业务能够挣钱,反哺航空发动机。实际上美国GE公司就是走的这条路。
  《英才》:中航工业要用70%的利润来反哺航空主业。
  林左鸣:如果能加大就更好了。2013年我们是140亿的利润,中航国际65亿,中航资本利润是25亿,加在一起就90个亿。我们一共20个板块,其它18个板块,贡献了其余的利润。
  《英才》:中航系会不会有一些板块进行剥离?
  林左鸣:现在做加法考虑比较多,我相信五年以后可以做减法。现在还是很重视现金流的时候,我的主业需要足够的现金流来支撑,所以不敢轻易做减法。如果说我们的业态做好了,有足够的现金流了,对主业能够形成有力支撑的时候,就可以开始考虑,效益差的业务可能要减掉。
  未来是自工业时代
  《英才》:现在互联网在颠覆制造业,你怎么看未来的制造业,未来商业黑马是否更多会从互联网领域出现?
  林左鸣:雷军的小米最重要的是重创意,一旦新品发布,很多粉丝会尖叫,很兴奋,这是因为粉丝们也参与了新产品的设计。雷军利用互联网取得成功,重塑商业模式,他赚钱其实不是靠产品。
  我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未来将进入自工业化时代。马云说未来是C2B,但C2B可能不是给马云带来机会。比如3D打印成熟应用,家里所有的塑料器皿,杯子、碗、筷子,都不需要去买,只要家里购置一台3D打印机,网络上下载软件,直接就打出一个塑料碗,一个塑料杯,塑料牙刷。到这个时候,就没有人再通过阿里巴巴去买东西了。
  所有的制造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共同来参与,它并不需要一个中介,来做交易。这个互联网平台就像今天的高速公路一样,谁都可以上去。那么等到马云所说的,从B2C到C2B那一天,实际上自工业化时代就来到了,自工业化一旦出现,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就会有巨大风险。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5/03-27/7162775.shtml
2015年03月27日 08:41 来源:环球网   
    编者按2014年中航工业旗下不少的上市公司是中国资本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军工股。可以说中航工业称得上是最善舞资本的企业之一。《英才》在分析了中航工业资本整合现状后,将林左鸣的独家采访详细呈现。林左鸣在此次采访时,就中航工业资本大整合问题进行了系统阐释。只要能对中航工业的航空主业形成好的互动或助力的业态,就可以依靠资产证券化,为中航工业搭建一套“造血干细胞”。
  《英才》:IPO开闸,注册制也呼之欲出,中航工业旗下资产证券化的主要路径是什么?
  林左鸣:中航工业做IPO的需求不大了,我们更多的就是资产注入,或者是吸收合并。我判断现在就是我们进行资产重组最佳的时机。
  《英才》:现在集团资产证券化已经达到60%,当初集团定的是80%的目标,80%的资产证券化率会是军工企业的一个理想状态吗?
  林左鸣:当初我们也在考虑,到底是整体上市,还是按专业化子公司去上市,最后我们选择了专业化公司上市的模式。三一重工是整体上市,它是全产业链的,但是对我们来说,还是有很多难处,我们的市场成熟度未必比三一重工强,我们还需要很多非航空主业的业务来做互补,靠它赚钱来反哺航空主业。
  我要把这些都加在一起做整体上市,就有点大杂烩的感觉。之后我们决定按照专业化子公司上市,母公司作为一个控股公司来操盘。现在国家对国有企业下一步改革的方向,也是按照这个方向,和我们做的方案也是不谋而合。现在没达到80%的主要原因是政策上还有很多不确定性。
  当时我的想法是至少五年时间干到80%的资产证券化率,结果到现在只有60%。现在我们一共有29家上市公司。国内A股21家,海外加上H股是8家。
  我认为最佳状态要超过80%,母公司保持着一些具有竞争力的业态孵化能力。比如说我们正在开发新舟700,它属于我们飞机公司板块,我不会直接把这个项目装进西飞公司去,因为会对上市公司业绩造成影响,对股民不利。
  《英才》:怎样做对投资者更有利?
  林左鸣:我们的做法是,先在社会上融资,来做一个新舟700项目公司。做到开始形成利润,我再装进去,我们始终按照这么一种模式。这种格局可以叫做“二八开”、“二八率”,始终有20%的业务是在孵化之中,当然也有一些业态会退出,始终有80%在上市公司里面。这样80%的目的是使上市公司对投资者始终有很大的吸引力。
  这些项目开始赚钱,再装进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就形成了强有力的生产能力,把成本降低下去。航空主业,因为它生命周期很长,意味着一个产品,它的营收盈利亏损的平衡点也很长。我把它在盈亏平衡点之前负面的经营过程,屏蔽在上市公司之外。
  《英才》:中航工业这些年从资本市场融到多少钱?
  林左鸣:从2008年到现在,旗下上市公司筹集了380亿,从地方社会募集融资200多亿,加在一起将近600亿。也就是说资产证券化对我们整个产业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军工股是价值概念
  《英才》:中航资本投资了集团旗下很多上市公司,获利不菲,设立中航资本的目的是什么?
  林左鸣:产融结合是航空产业发展的趋势。技术和资本,是一对孪生兄弟,只有这两个兄弟都强壮了,企业才有可能做到基业长青。我们靠航空主业自我造血来推动航空的不断发展很困难,所以我就必须搞组合,发展非航空的民用产品或者服务业来赚到钱,来反哺主业。中航资本是很重要的一个业务组合,我通过中航资本挣钱,来反哺我们的航空主业。
  中航资本作为航空主业、高科技产业的一个推手。它会选择好的项目进行投资,尤其是将来可能进入的新业态。它可以先以财务投资的方式进入试试,如果发展好,再把它做大。然后我再把旧的业态退出,把新的业态置换进来。
  《英才》:把军工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变成公众公司,老百姓买这些的股票,参与军工改制,是否会涉及到保密性的问题?
  林左鸣:军工保密问题全世界都解决得很好,美国洛克希德·马丁是一个上市公司,它肯定也涉及保密问题,但它没有因为保密的问题就上不了市,这是没有问题的。
  我认为军工上市公司是一个价值概念的问题,军工的概念非常强劲,非常稳定,绝不用担心企业突然就垮掉了,而且想象空间太大了,包括周边的安全形势的变化都会影响到股票。我们做过统计,全世界的军工股没有不好的,不管是欧洲,还是美国,当然包括中国、日本,他们始终是非常稳定的。  
不敢轻易做减法
  《英才》:中航资本的这种模式,主要受GE的影响?
  林左鸣:没错。就跟他们学的,GE就是我的老师。不过,GE是整体上市的公司,我们是子公司上市,这是我们的不同。GE作为整体很强势,它的品牌,百年老店,它做整体上市很有利,而我们要是做整体上市,品牌就显得弱,GE公司有很多业态,比如说医疗。一把GE的loge贴上去,立马就有效果。我们中航工业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它可以做整体运作,我们需要化整为零,分别运作。
  《英才》:航空发动机和发达国家相比,现在差在哪?

  林左鸣:差在钱。中国什么产业都不差钱,就发动机差钱。因为航空发动机是一个实验性的技术,必须有足够的投入来做实验,你的发动机技术成熟跟你投入的资金成正比,投入资金越大,它就越容易成熟。反之,它成熟的时间,技术掌握的时间就要拖后。
  航空发动机,本身的生命周期很长,至少30年,有的甚至50年后还在卖。虽然是50年,但是它前期的投入巨大,搞这个行业,不是一代人能做成的。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来形容航空发动机最贴切不过了,现在我们干的事,一定是后人能享受的。
  这个产业,得要有一套方法,要么国家给予支持,通过军品的投入,通过军工产品采购,要么就是有业务组合,通过别的业务组合,要有别的业务能够挣钱,反哺航空发动机。实际上美国GE公司就是走的这条路。
  《英才》:中航工业要用70%的利润来反哺航空主业。
  林左鸣:如果能加大就更好了。2013年我们是140亿的利润,中航国际65亿,中航资本利润是25亿,加在一起就90个亿。我们一共20个板块,其它18个板块,贡献了其余的利润。
  《英才》:中航系会不会有一些板块进行剥离?
  林左鸣:现在做加法考虑比较多,我相信五年以后可以做减法。现在还是很重视现金流的时候,我的主业需要足够的现金流来支撑,所以不敢轻易做减法。如果说我们的业态做好了,有足够的现金流了,对主业能够形成有力支撑的时候,就可以开始考虑,效益差的业务可能要减掉。
  未来是自工业时代
  《英才》:现在互联网在颠覆制造业,你怎么看未来的制造业,未来商业黑马是否更多会从互联网领域出现?
  林左鸣:雷军的小米最重要的是重创意,一旦新品发布,很多粉丝会尖叫,很兴奋,这是因为粉丝们也参与了新产品的设计。雷军利用互联网取得成功,重塑商业模式,他赚钱其实不是靠产品。
  我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未来将进入自工业化时代。马云说未来是C2B,但C2B可能不是给马云带来机会。比如3D打印成熟应用,家里所有的塑料器皿,杯子、碗、筷子,都不需要去买,只要家里购置一台3D打印机,网络上下载软件,直接就打出一个塑料碗,一个塑料杯,塑料牙刷。到这个时候,就没有人再通过阿里巴巴去买东西了。
  所有的制造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共同来参与,它并不需要一个中介,来做交易。这个互联网平台就像今天的高速公路一样,谁都可以上去。那么等到马云所说的,从B2C到C2B那一天,实际上自工业化时代就来到了,自工业化一旦出现,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就会有巨大风险。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5/03-27/7162775.shtml
给钱给钱给钱给钱给钱
给钱给钱给钱给钱给钱
给钱给钱给钱给钱给钱
给钱给钱给钱给钱给钱
关于很不可理解的事情
一面花大价钱问别人买发动机用, 一面拖沓不肯把钱投给自己做科研
这事情如此简单,却如此难办,否则林掌门发什么感慨?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这种论调我不信。。。。。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这种论调我不信。。。。。
给钱给钱给钱给钱给钱
大小企鹅 发表于 2015-3-27 14:18
关于很不可理解的事情
一面花大价钱问别人买发动机用, 一面拖沓不肯把钱投给自己做科研
这事情如此简单 ...
给钱给钱给钱给钱给钱
PS:反正从来不是人才和管理的问题。
给钱给钱给钱给钱给钱
3000亿 还说缺钱? 把发动机承包给个人 估计300亿 就妥妥的了
3000亿 还说缺钱? 把发动机承包给个人 估计300亿 就妥妥的了
3000亿可还没批下来呢,就算是国企效率低下,私企也一样少花不了钱,说心里话,3000亿也就是打个大水花,绝对是不够用的……
所有的制造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共同来参与,它并不需要一个中介,来做交易。这个互联网平台就像今天的高速公路一样,谁都可以上去。那么等到马云所说的,从B2C到C2B那一天,实际上自工业化时代就来到了,自工业化一旦出现,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就会有巨大风险

这段有些自我矛盾,阿里巴巴不就是主业“高速公路”吗
给钱给钱给钱给钱给钱
卷发千金 发表于 2015-3-27 14:39
3000亿 还说缺钱? 把发动机承包给个人 估计300亿 就妥妥的了
几十亿美元也想玩发动机?
大小企鹅 发表于 2015-3-27 14:18
关于很不可理解的事情
一面花大价钱问别人买发动机用, 一面拖沓不肯把钱投给自己做科研
这事情如此简单 ...
你家物管说,收费还不够,给我五十年小区就见效益了,太简单不过了
3000亿太少了  才合多少美元 3000亿美元还差不多!!!
一个大压机就是N个亿的投入……工业之珍珠的自然配得上工业的投入。


航空坚守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经营理念(611部分型号除外)是根源之一,行业保护挺害人的。

航空坚守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经营理念(611部分型号除外)是根源之一,行业保护挺害人的。
因为航空发动机是一个实验性的技术,必须有足够的投入来做实验,你的发动机技术成熟跟你投入的资金成正比

这是大实话
前几天还和朋友聊天还感慨过

现在的人从来都是只谈自己的权利,从来不谈自己的责任;权利都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都是别人的。
你家物管说,收费还不够,给我五十年小区就见效益了,太简单不过了
你家门前那块地水土流失厉害,本来一起种一排树就搞定了,偏偏喜欢一颗颗的种,美其名曰节约经费,太简单不过了。
人家验证机测试机动辄几十台,偏偏我们用不起也损失不起。
漆室葵忧 发表于 2015-3-27 15:10
几十亿美元也想玩发动机?
几十亿美元承包给个人 够了 保证比天朝进度快
火之歌 发表于 2015-3-27 14:46
3000亿可还没批下来呢,就算是国企效率低下,私企也一样少花不了钱,说心里话,3000亿也就是打个大水花, ...

至少 私人企业 能少 贪点钱 或者说能进度快些 ..还是体质问题导致
大小企鹅 发表于 2015-3-27 16:08
你家门前那块地水土流失厉害,本来一起种一排树就搞定了,偏偏喜欢一颗颗的种,美其名曰节约经费,太简单 ...
我相信林总是真诚的,他的讲话就是中航工业自己要找到资金来源,维持投入。指望政府长期拨款不好培养强盛企业,企业自身要有精干,高效益文化,自己会赚钱才算强。
盟主这个论调去年年底也发表过!
卷发千金 发表于 2015-3-27 14:39
3000亿 还说缺钱? 把发动机承包给个人 估计300亿 就妥妥的了
给谁够?瞎扯。在保证发动机的数字模型和全部数据库归中国所有, 1000亿你先去问问有没有人干。
卷发千金 发表于 2015-3-27 16:26
至少 私人企业 能少 贪点钱 或者说能进度快些 ..还是体质问题导致
我是觉得,改革是要改的,但钱是远远不够的,美国投入的按美元算也超过3000亿了啊,咱们整个基础都低,大部分钱都要补课啊,别说3000亿了,5000亿都不够用·····
卷发千金 发表于 2015-3-27 16:26
至少 私人企业 能少 贪点钱 或者说能进度快些 ..还是体质问题导致
无论国企私企都不可能在工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提供优秀的发动机····至少目前体制不是首要问题···
卷发千金 发表于 2015-3-27 16:25
几十亿美元承包给个人 够了 保证比天朝进度快

f135是在f119的基础上研发的,到2011年已经研发投入超过75亿美元,现在还在往里面砸钱。
实验靠严寒  设计走在实验条件之前 国家应尽快落实专项款

中国航空发动机压气机试验获突破 多项指标创纪录
2014-03-21 11:33:32浏览量:200评论(0)字号:T T
摘要:严寒,给人们带来体感的不舒适,可对于中航工业动力所开展的发动机压气机试验来说,却机不可失。2月13日已是通宵试验的第4个夜晚,在整个试验验证过程中,副所长李孝堂、副总师高凤树和徐朋飞与参试人员一同战斗在第一线,通宵参加试验。
  严寒,给人们带来体感的不舒适,可对于中航工业动力所开展的发动机压气机试验来说,却机不可失。

  抢时间,决不错过严寒!

  由于该压气机设计压比指标高,温升比超过了试验器设计的承受值,试验时形成的排气压力和温度都会对试验器带来巨大的考验。为控制试验件排气温度,最好在很低的进气温度条件下进行试验,因此试验件的设计条件决定了试验窗口期在每年冬季春节前后的一个月,错过了,就意味着该技术的验证要再等上365天。试验一定要抓住窗口期,在严寒中突破新技术!

  “一定要在春节前,让试验件转起来。”一道命令从副所长、项目主管李孝堂发出。军令如山,各方云动。科研项目主管、生产主管、装配主管、试验主管每天通报加工、装配的进展,及时协调出现的问题,不遗漏一个环节;各部门密切配合,随叫随到,不让一个零件落地;设计人员跟装配室的同志一起加班到深夜,副所长、副总师每天都到装配现场查看。

  压气机试验在某种程度上要比整机试车更复杂,压气机加上动力燃机相当于一台半发动机在运作,不仅需要控制油门杆,还需要控制排气节气门,控制引气、控制轴向力……需要叶片光纤监控、脉动监控……从试验前的试验件检查、测试检查、仪表检测,采集系统检测到试验结束需要十几个小时,尤其该试验的特殊性,每次都安排在低温窗口期的凌晨,其艰苦不言而喻。

  2月13日已是通宵试验的第4个夜晚,在整个试验验证过程中,副所长李孝堂、副总师高凤树和徐朋飞与参试人员一同战斗在第一线,通宵参加试验。听,试验开始了,传来了试验台台长范政健的声音:“各岗位请注意监控,马上要录取1.03转速工作点……”;试验进行中,副台长、油门杆操控员才双彦及时报道:“试验件转速已稳定,请注意采点……”,声音此起彼伏。春节期间的4场压气机试验如同4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尽管大家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但是各个岗位的工作都是那么的有条不紊,那么的精力集中。

  凌晨1时13分,随着试验总指挥武卉的一声令下,压气机试验器动力拉停,动力所自主改进设计的某压气机阶段性试验验证工作全面完成。试验结果表明:该压气机在全转速范围内满足设计指标要求,效率和喘振裕度高于设计指标。参研人员终于得到了满意的全部试验结果,成功的喜悦再一次盈满了试验厂房。

  每次试验后,主试验员高飞龙和其他技术人员凌晨才由基地返回所里,来不及休息,早早的就会来到工作岗位进行试验数据处理。正是因为他们的忘我工作,保证了试验数据以最快的速度反馈给设计人员,及时进行试验数据分析工作。测试计量中心的陆军,在基地加班期间孩子因碰伤出现呕吐,他坚持一轮试验完成后才带孩子去医院。当孩子病情刚刚稳定,他就将生病的孩子交给了妻子,晚上10时又返回了工作岗位。主设计孟德君,大年初二就放弃了休假,开始进行试验数据整理,将试验数据与设计参数对比分析,进行试验预案规划。在短短的18天之内,全体参试人员完成4次通宵试验。因为试验分析透彻,试验预案精准,每一次试验均取得较大进步,试验件4次开车即高效优化并录取了全转速20条完整试验特性及其他转速工作点性能。压气机试验结果表明,全转速范围内性能全面达到并超过设计指标,实现了压气机设计和试验验证技术的新突破,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次试验还创新采用旁路排气节气门逼退喘的试验方法,各项指标均创压气机试验记录。

  某压气机试验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动力所压气机技术研究迈上了新台阶,增强了动力所的核心竞争力,殷实了技术储备,为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技术发展开辟了新路。
林总真是大忽悠。
卷发千金 发表于 2015-3-27 14:39
3000亿 还说缺钱? 把发动机承包给个人 估计300亿 就妥妥的了
你试试??呵呵,不懂不可怕,可怕的是。。。
卷发千金 发表于 2015-3-27 16:26
至少 私人企业 能少 贪点钱 或者说能进度快些 ..还是体质问题导致
F100-PW-100型交付空军,历时4年零8个月实现设计定型交付,研制总费用为4.57亿美元,70年代初期的4.57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那时候美国的工人一天的工资也就十块美元多一点。 (这不包括其基本概念研究费用、预先研究费用、验证机研制费用等) 另外更包括后续的研发费用,只能说花了这么多钱的时候,只是研制出了一个故障王。
只要盟主拿出国家拨款的百分之一给额......哼哼......立马就能看到另外百分之九十九的效果来.
当然前提是盟主没有其它不适宜的想法.
先把项目难度提上去,多难多么难,要许多的小钱钱。。。几十年不出成果的项目有可能私企花很少的钱很短的时间就能搞定,不管你信不信,反正俺是信了。。。
JR.闪电 发表于 2015-3-27 16:42
你试试??呵呵,不懂不可怕,可怕的是。。。
你说说看怎样才能开始"试"?
本人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可以保证毫无压力可言.
中国军队现在曝出巨贪一个接一个,可见中国军队腐败之严重、管理制度之无效,装备制造采购这一块的水绝对浅不了。
真有几千亿的项目,闻着味来的都不是善茬。
军队向来是最腐败的部门,国企是最大的蛀虫,钱多就贪的多,缺乏监督就产生腐败。
航空坚守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经营理念(611部分型号除外)是根源之一,行业保护挺害人的。
航天的项目更是肥水不流外人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