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成功源于信义,失败源于太讲信义,错失良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3:03:29
最近又翻了翻三国,对于蜀汉集团最终的失败有了新的感悟。蜀汉的失败,主要原因还不是后期诸葛亮或姜维的智慧不足,主要是因为刘备留给他们的基业实在是不足,相比曹魏太弱,如果对手不犯太大错误,翻盘的机会实在不多。对此,三国志也说刘备“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而刘备真的仅仅是因为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所以才留下一个难以收拾的烂摊子吗?实际不然,还是因为他在关键时刻过度拘泥于信义,没有果断作出决策,这才是他留下的基宇亦狭的根本原因。
早期刘备东奔西走,实力太弱,人才不多,自己的权谋又不如曹操(当然也不算太差)所以败多胜少,人近半百还要寄人篱下,当然权谋这东西是有先天因素的,这个刘备自己也没办法,但是因为他对臣子将领讲究信义,对人民讲究仁义,所以尽管颠沛流离,但还是团结了一帮人死忠于他,当阳的时候有十几万百姓自愿跟随就是明证,否则刘备也不可能死灰复燃。但是等到他拿下及借来荆州大部的时候,情况已经不完全是如此了,手下已经有了以孔明、庞统、马良等人为代表的人才,兵力和地盘也有了些,当然力量还是不足,就在这时,天大的馅饼掉下来了,西蜀的张松对刘璋不满,要出卖他鼓动刘璋请刘备入川,时为西元211年,当时庞统就劝刘备赶紧趁和刘璋在涪城相会的时候先动手抓住他,则西川唾手可得,结果刘备为了彰显自己的仁义和与曹操的不同,没有同意。后来在葭萌关屯驻已经一年,212年庞统又提出三策,上策建议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刘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结果刘备选取了中策,最后在蜀中和刘璋打了将近三年,损失了庞统、张松等人才、又把荆州的兵将调来才成功,结果这时都215年了,三年战争让蜀地破坏损失不小,曹操又马上攻下了汉中,让刘备刚得的蜀地岌岌可危,还哪能再做进取?
如果当时刘备当时采取了庞统的上策,则此时刘备及其军队应该已经对周围的地理环境比较熟悉,成都内又有张松、法正暗通款曲,对形势的把握应该是比较充分的,何况当时和刘璋还是友军,则成功率比魏延后来那个子午谷奇谋高出不知道多少倍,如果一旦成功,刘备就能迅速夺下西川,蜀中就不会有大的破坏,张松、庞统等人就不会死,这样刘备在这些人的辅佐下,应该能很快就在蜀中立住脚,恢复元气,用一年左右时间稳定统治,恢复元气,然后214年左右即可抢在曹操之前攻打汉中的张鲁,而不是像历史上那样219年付出很大代价才拿下已经被迁空了人口的汉中,而且蜀中的诸葛亮等人才也不用调往西川,由他们替关羽搞好内政外交和防守,应该就有可能保住荆州,蜀汉的实力就能达到乃至超过东吴,就算刘备不能完成兴复汉室的理想,好歹也为后人留下个好的基业,
即使不成功也不算失败,因为刘备在西川本就没有多大根据地,夺取点地盘也算挣了。刘备之所以不同意上策,恐怕还是觉得这是阴招,太不体面,对此庞统就看得开,认为只要事定之后,封还刘璋一块土地,还有谁能说有负信义呢?何况刘备后来采取中策难道就不有负信义了?只不过是五十步对百步而已,既然要做坏事,不如一次做绝,刘备的优柔寡断,让自己措施良机,也让后人的资本太少。
还有就是夷陵之战,本来可以不打或者小小惩戒一下孙权,让他归还三峡地带(实际刘备在战争早期基本已经拿下了)作为永安的屏障即可。然后集中北伐,这时曹丕刚刚篡位、人心还未完全收复,更重要的是曹丕本人虽然不算昏君,但才能较曹操逊色很多,特别是好大喜功,看不清战略形势。他只要在位必然会讨伐吴国或者蜀汉,讨伐吴国则关中空虚、讨伐蜀汉则正好把那些究竟战争的精兵部署到汉中,利用地利争取歼灭来犯之敌,然后图谋北上,不管怎么说都比诸葛亮后来北伐,曹魏就是不应战容易很多,结果刘备坚持要为关羽报仇,打一场没有胜利可能的仗,结果精兵尽失,本就不多的将领和人才也损失惨重,给诸葛亮留下个烂摊子,等到再北伐时,不仅实力大不如前,继承曹丕的曹睿也比老爹冷静多了,北伐从此再难打开局面。
人们都感叹隆中对里所说的天下有变的情况没有发生,曹魏没有犯太大错误,所以刘备集团以弱敌强没有翻盘的机会,但是实际上刘备并非没有扩充实力的好机会,曹魏也并非无懈可击,刘备之所以抓不住,还是在关键的时刻过度拘泥于信义,没有做出有违感情的理智选择,这才是失败的根本原因。最近又翻了翻三国,对于蜀汉集团最终的失败有了新的感悟。蜀汉的失败,主要原因还不是后期诸葛亮或姜维的智慧不足,主要是因为刘备留给他们的基业实在是不足,相比曹魏太弱,如果对手不犯太大错误,翻盘的机会实在不多。对此,三国志也说刘备“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而刘备真的仅仅是因为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所以才留下一个难以收拾的烂摊子吗?实际不然,还是因为他在关键时刻过度拘泥于信义,没有果断作出决策,这才是他留下的基宇亦狭的根本原因。
早期刘备东奔西走,实力太弱,人才不多,自己的权谋又不如曹操(当然也不算太差)所以败多胜少,人近半百还要寄人篱下,当然权谋这东西是有先天因素的,这个刘备自己也没办法,但是因为他对臣子将领讲究信义,对人民讲究仁义,所以尽管颠沛流离,但还是团结了一帮人死忠于他,当阳的时候有十几万百姓自愿跟随就是明证,否则刘备也不可能死灰复燃。但是等到他拿下及借来荆州大部的时候,情况已经不完全是如此了,手下已经有了以孔明、庞统、马良等人为代表的人才,兵力和地盘也有了些,当然力量还是不足,就在这时,天大的馅饼掉下来了,西蜀的张松对刘璋不满,要出卖他鼓动刘璋请刘备入川,时为西元211年,当时庞统就劝刘备赶紧趁和刘璋在涪城相会的时候先动手抓住他,则西川唾手可得,结果刘备为了彰显自己的仁义和与曹操的不同,没有同意。后来在葭萌关屯驻已经一年,212年庞统又提出三策,上策建议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刘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结果刘备选取了中策,最后在蜀中和刘璋打了将近三年,损失了庞统、张松等人才、又把荆州的兵将调来才成功,结果这时都215年了,三年战争让蜀地破坏损失不小,曹操又马上攻下了汉中,让刘备刚得的蜀地岌岌可危,还哪能再做进取?
如果当时刘备当时采取了庞统的上策,则此时刘备及其军队应该已经对周围的地理环境比较熟悉,成都内又有张松、法正暗通款曲,对形势的把握应该是比较充分的,何况当时和刘璋还是友军,则成功率比魏延后来那个子午谷奇谋高出不知道多少倍,如果一旦成功,刘备就能迅速夺下西川,蜀中就不会有大的破坏,张松、庞统等人就不会死,这样刘备在这些人的辅佐下,应该能很快就在蜀中立住脚,恢复元气,用一年左右时间稳定统治,恢复元气,然后214年左右即可抢在曹操之前攻打汉中的张鲁,而不是像历史上那样219年付出很大代价才拿下已经被迁空了人口的汉中,而且蜀中的诸葛亮等人才也不用调往西川,由他们替关羽搞好内政外交和防守,应该就有可能保住荆州,蜀汉的实力就能达到乃至超过东吴,就算刘备不能完成兴复汉室的理想,好歹也为后人留下个好的基业,
即使不成功也不算失败,因为刘备在西川本就没有多大根据地,夺取点地盘也算挣了。刘备之所以不同意上策,恐怕还是觉得这是阴招,太不体面,对此庞统就看得开,认为只要事定之后,封还刘璋一块土地,还有谁能说有负信义呢?何况刘备后来采取中策难道就不有负信义了?只不过是五十步对百步而已,既然要做坏事,不如一次做绝,刘备的优柔寡断,让自己措施良机,也让后人的资本太少。
还有就是夷陵之战,本来可以不打或者小小惩戒一下孙权,让他归还三峡地带(实际刘备在战争早期基本已经拿下了)作为永安的屏障即可。然后集中北伐,这时曹丕刚刚篡位、人心还未完全收复,更重要的是曹丕本人虽然不算昏君,但才能较曹操逊色很多,特别是好大喜功,看不清战略形势。他只要在位必然会讨伐吴国或者蜀汉,讨伐吴国则关中空虚、讨伐蜀汉则正好把那些究竟战争的精兵部署到汉中,利用地利争取歼灭来犯之敌,然后图谋北上,不管怎么说都比诸葛亮后来北伐,曹魏就是不应战容易很多,结果刘备坚持要为关羽报仇,打一场没有胜利可能的仗,结果精兵尽失,本就不多的将领和人才也损失惨重,给诸葛亮留下个烂摊子,等到再北伐时,不仅实力大不如前,继承曹丕的曹睿也比老爹冷静多了,北伐从此再难打开局面。
人们都感叹隆中对里所说的天下有变的情况没有发生,曹魏没有犯太大错误,所以刘备集团以弱敌强没有翻盘的机会,但是实际上刘备并非没有扩充实力的好机会,曹魏也并非无懈可击,刘备之所以抓不住,还是在关键的时刻过度拘泥于信义,没有做出有违感情的理智选择,这才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不是不体面 是风险太大....
"上策建议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
成功的话收益是很大 但是万一玩砸了 让人家领导先逃了 那就成了刘备困守成都了
和信义关系不大
”当阳的时候有十几万百姓自愿跟随就是明证"
话说国民党滚球的时候也是近百万军队跟着 无数地主小媳妇诸如此类的裹挟着.... 以此来证明信义 怕也不充分...
”当阳的时候有十几万百姓自愿跟随就是明证"
--------------------------这一条,即便是见于某史书,我也是坚决不信的。蜀汉后期,全国人口90万,分散在广阔的四川大地。你这湖北当阳一地,聚集了十几万人,吃啥喝啥?这十几万是谁统计出来的?是史学家蹲在路口,一个一个人头点数出来的?还是自己看见几千人上万人的一群队伍,大笔一挥就来个十几万?
你要是把三国演义当史书看的话那就瞎了
潦倒成那样一样有大豪能人跟着他
三国演义看得太投入
我有个疑问:古典小说”两军对阵,大将单挑,小兵喊好“这个模式,是不是滥觞于三国演义?
曹操在赤壁输的太惨,假设即使不胜只是小败,以后的岁月都没刘备什么事了

hxy111 发表于 2015-3-26 18:20
不是不体面 是风险太大....
"上策建议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
成功的话收益是很大 但是万一玩砸 ...


风险并不大,如果是在和刘璋涪城相会的时候,刘备觉得人生地不熟不动手还情有可原。但是等到212年庞统向刘备献计的时候,刘备已经入川一年,对于周围的情况应该已经把握的比较充分。更何况张松已经给他画了一幅地图,把益州的地形地物、山川险要,以及兵器府库、兵力部署等等军事机密,一一报告给刘备,这样刘备对于刘璋的情况可以说已经非常了解,特别是当时双方还是友军,如果刘备如果突然起事的话,刘璋一是难以很快调整部署,而来以当时的技术手段恐怕也不能及时得到消息,或者难以及时把消息通知到各个地方,成功的概率很大。
就算不成功,对于刘备来说也没什么亏本的,他在蜀中就葭萌关一座小城,有什么可损失的?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能偷袭夺取一些地方扩大根据地就算挣了,要是能偷袭下成都,即使刘璋跑了也是挣大了,别忘了,后来刘备为了攻打成都可是用了将近1年时间,还搭上了庞统的性命才打下的。
hxy111 发表于 2015-3-26 18:20
不是不体面 是风险太大....
"上策建议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
成功的话收益是很大 但是万一玩砸 ...


风险并不大,如果是在和刘璋涪城相会的时候,刘备觉得人生地不熟不动手还情有可原。但是等到212年庞统向刘备献计的时候,刘备已经入川一年,对于周围的情况应该已经把握的比较充分。更何况张松已经给他画了一幅地图,把益州的地形地物、山川险要,以及兵器府库、兵力部署等等军事机密,一一报告给刘备,这样刘备对于刘璋的情况可以说已经非常了解,特别是当时双方还是友军,如果刘备如果突然起事的话,刘璋一是难以很快调整部署,而来以当时的技术手段恐怕也不能及时得到消息,或者难以及时把消息通知到各个地方,成功的概率很大。
就算不成功,对于刘备来说也没什么亏本的,他在蜀中就葭萌关一座小城,有什么可损失的?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能偷袭夺取一些地方扩大根据地就算挣了,要是能偷袭下成都,即使刘璋跑了也是挣大了,别忘了,后来刘备为了攻打成都可是用了将近1年时间,还搭上了庞统的性命才打下的。
yzsz266 发表于 2015-3-26 18:38
你要是把三国演义当史书看的话那就瞎了
我这全是根据正史写的,没有一点三国演义的成分,当然你要认为正史也都是编的那咱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5-3-27 09:46
曹操在赤壁输的太惨,假设即使不胜只是小败,以后的岁月都没刘备什么事了
要是输得过于惨的话 也没刘备啥事儿了 统一天下的就变成孙权了
fxk 发表于 2015-3-27 11:05
风险并不大,如果是在和刘璋涪城相会的时候,刘备觉得人生地不熟不动手还情有可原。但是等到212年庞统 ...
“刘璋一是难以很快调整部署,而来以当时的技术手段恐怕也不能及时得到消息,或者难以及时把消息通知到各个地方”
这个只能算是设想 当年鬼子就是这么自信结果让人家美帝一点点收拾了....
而且就算是三国演义里也说了 刘璋虽然开心 但是底下部将还是有防备心理的,仅靠地图很难赢
您认为就算是失败了也没什么 刘备人家可不这么想 让人家全歼了一只有生力量还怎么守荆州 而且一旦开局没斩首成功 人家反应过来了那就是灭顶之灾 不能儿戏
hxy111 发表于 2015-3-27 13:00
“刘璋一是难以很快调整部署,而来以当时的技术手段恐怕也不能及时得到消息,或者难以及时把消息通知到各 ...
可刘备自己选的中策难道风险就更小?刘备在蜀中本就是一只孤军,没有多少根据地,无论是选择上策的奇袭还是中策的正面战,都是四处被围孤立无援,中策还给了对手足够的准备和反应时间,结果这样刘璋也没能把刘备的孤军怎么样,可见刘璋根本就没有全歼刘备这只有生力量的能力,上策的风险并不比中策大,甚至更小,但收益却是中策没法比的,既然如此,为何不采用上策试试?
hxy111 发表于 2015-3-27 12:51
要是输得过于惨的话 也没刘备啥事儿了 统一天下的就变成孙权了
曹操跟苻坚比,在北方根基深厚得多,不至于一败涂地。除非曹操自己战死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5-3-27 21:08
曹操跟苻坚比,在北方根基深厚得多,不至于一败涂地。除非曹操自己战死
一样啊,没消化完北方的地盘就急着南下
帕丁顿熊 发表于 2015-3-29 23:17
一样啊,没消化完北方的地盘就急着南下
当然曹氏根基更深,曹在北方兴修水利,修复学校,实行屯田,很得百姓拥护
再者曹氏是汉人,不存在民族矛盾,北方虽有鲜卑人滋扰,但远没有苻坚时代那么嚣张
最后曹操“托名汉相”,汉献帝仍然正位。统治有法理依据
相比之下,苻坚只是个单纯的外族征服者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5-3-30 08:16
当然曹氏根基更深,曹在北方兴修水利,修复学校,实行屯田,很得百姓拥护
再者曹氏是汉人,不存在民族矛 ...
那么说,如果老曹听郭嘉的不急着渡江,把荆州的地盘打理好再南下,就没孙刘两家什么事咯?
郭嘉的遗计就是不要先渡江。。。。
帕丁顿熊 发表于 2015-3-30 10:41
那么说,如果老曹听郭嘉的不急着渡江,把荆州的地盘打理好再南下,就没孙刘两家什么事咯?
理论上是这样,西晋不占荆州,仅靠北方就形成巨大的经济优势。最后靠硬实力一桶天下
理论上是这样,西晋不占荆州,仅靠北方就形成巨大的经济优势。最后靠硬实力一桶天下
荆州北部在西晋手里好伐,西晋灭吴的时候四川也在西晋手里。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5-3-30 11:03
理论上是这样,西晋不占荆州,仅靠北方就形成巨大的经济优势。最后靠硬实力一桶天下
西晋的时候已经没有蜀和魏了,倾国之力打一个吴还打不下来就搞笑咯~
senkrecht 发表于 2015-3-30 11:26
荆州北部在西晋手里好伐,西晋灭吴的时候四川也在西晋手里。
吴和魏分荆州?晋代魏的时候荆州在谁?
吴和魏分荆州?晋代魏的时候荆州在谁?
拜托,荆州北部的几个郡曹魏就占领并一直据守好伐,查一下文聘和羊祜的传记不就知道了?
帕丁顿熊 发表于 2015-3-30 11:34
西晋的时候已经没有蜀和魏了,倾国之力打一个吴还打不下来就搞笑咯~
北方是西晋的基本盘,当时黄河中下游流域确实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即使只保有这些,灭吴也是时间问题
取西川确实不够狠辣。庞统水平不低,会考虑成败的得失。上策就是分析之后,投入小,风险不是很大,获利很大的方案。
楼主,我觉得如果刘备不这样做,三国故事就不太可能从那么多中国历史故事中脱颖而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