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缅问题谈中国如何重新适应世界强国的角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32:08
       
十九世纪中叶,大不列颠帝国首相巴麦尊有句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充满实用主义色彩的话语,在某种意义上确实点出了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上的实质。在今天,对我们依然有着强烈的启迪意义。

鸦片战争以来,历代中国政府对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都曾有着天真或理想主义的幻想和举措。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鲸吞东北三省,当时的国民政府竟然抱着“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态度,把解决日本侵略的希望寄托在国联的干涉上,期待所谓国际公理的裁决。结果如何,大家都已经非常清楚。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也曾相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神圣性,把国际主义原则和意识形态的一致,甚或把两国交往无原则迁就当做国家友好的坚实基础。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等等都是明显的反例。尤其朝鲜,号称鲜血凝结成的友谊,中国付出巨大牺牲保持了它的国家生存,60年代甚至从以往平等条约规定的边界线上后退,满足了朝鲜单方面要求,但是今天的中朝关系又如何呢?!只能说,升米恩、斗米仇是最贴切的描述。

缅甸也如此。清乾隆以来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中缅关系总体是友好的。五十年代,我们为了划定中缅边界,在领土上作出重大让步,将解放军从大片中方实控领土上撤出。六十年代中期,文革兴起,中缅关系交恶,缅甸掀起反华排华浪潮,于是中国支持缅甸共产党在缅北造反。改开后,中国放弃缅共,而主要因为缅共高层领导的大缅族主义过于根深蒂固,于是不到10年,缅共彻底溃散,在缅北遗留下一批割据武力,成为今天中缅边境问题的症结。

缅甸自1988-2010年,因国际孤立,基本实行全面依靠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也给予缅甸巨大支持,曾经罕见地两次动用否决权,避免了缅甸因人权问题在联合国被谴责的恶劣局面。中缅在军事、经贸等方面关系也极其密切。

但2011年缅甸现政权上台以来,国内政策上大缅族主义愈加强化,要以占人口六成、国土一半的缅族为核心,打造单一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并放松政治管制,以团结缅族自由派,在处理缅北问题上,逐渐视中国为消极因素,前段时间指责中国退伍兵和有关部门参与缅北战事就是明证,而对中方企业也开始多加指责,甚至不惜撕毁合同;国际上,抛弃“一边倒”政策,开展中美等距离外交,甚或与印度、越南开展友好外交,如前几天缅甸海军第一次访问越南,如加强印缅外交,引印度制衡中国 。也就是说,今天的缅甸中央政府,已经从之前的中国半盟友蜕变为相对不友好的国家了。

这就是缅甸军队的炮弹、航弹数次落入中国境内的大背景。即不再重视维持中缅友好关系导致了缅甸前线部队的颟顸,其实质是在缅北战事中不怎么理会中国的利益。

作为英国前殖民地的缅甸把巴麦尊的名言理解得很透彻。而不少中国人还把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简单理解为类似打光荣三国志游戏,只要不断赏赐,小弟的忠诚度就只会升不会降。

在以军委副主席范长龙为代表的中国军队发出强硬声音前,中国外交系统声音软弱无力。这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还远远没有适应世界强国的角色。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不做老大很多年了。改开以来,韬光隐晦几十年,从上到下,大家都忘了熊猫也是肉食者,真把自己当成素食的兔子了。

从古至今,时间较长、功业赫烈的帝国,如罗马、汉、唐、清、奥斯曼土耳其、不列颠、美利坚等帝国,其边疆政策或外交政策,都是怀柔与威压两方面政策并用。 习总提出的“一带一路”实际就是中国逐渐适应世界强国的战略布局,但如果只记得带胡萝卜,不记得带大棒,这个良好规划很可能落空。今天的斯里兰卡、缅甸都是明证。

当然,这个大棒不是说学古代帝国的武力扩张,而是逐渐学会今天美利坚帝国做法,一方面拿着意识形态、文化、经贸等软实力布局、统揽全球,另方面拿着军舰、战机等硬实力,即以军事实力形成强大的战略威慑力,偶尔小小敲打损害本国利益的国家或地区,以高效维护自身海外利益。

从政治、外交、经贸等层面支持友好政要上台是一种选择,在国际组织上以人道主义灾难名义提出进行国际干预行动、在边境战乱地区设立禁飞区等等都是可以考虑的选择,对损害本国利益的不友好国家进行小规模干涉战争也不要一概排除在外。我们应该记得,即使在古代和平交流的典范——郑和七下西洋时,也曾不止一次动用武力,甚至把某国国王擒获送回中国。

我们可以学习美利坚崛起的经验,不直接挑战头号世界强国,但该争的利益决不放弃,该强硬时决不畏缩,特别是不能容忍弱国踩到我们头上,让我们唾面自干。和平崛起是口号,和平交往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打交道的主流途径,但不能把这个口号限制住自己的手脚,将自己打造成空谈仁义的宋襄公。

最后,用汉宣帝的一句话作总结吧——“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十九世纪中叶,大不列颠帝国首相巴麦尊有句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充满实用主义色彩的话语,在某种意义上确实点出了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上的实质。在今天,对我们依然有着强烈的启迪意义。

鸦片战争以来,历代中国政府对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都曾有着天真或理想主义的幻想和举措。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鲸吞东北三省,当时的国民政府竟然抱着“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态度,把解决日本侵略的希望寄托在国联的干涉上,期待所谓国际公理的裁决。结果如何,大家都已经非常清楚。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也曾相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神圣性,把国际主义原则和意识形态的一致,甚或把两国交往无原则迁就当做国家友好的坚实基础。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等等都是明显的反例。尤其朝鲜,号称鲜血凝结成的友谊,中国付出巨大牺牲保持了它的国家生存,60年代甚至从以往平等条约规定的边界线上后退,满足了朝鲜单方面要求,但是今天的中朝关系又如何呢?!只能说,升米恩、斗米仇是最贴切的描述。

缅甸也如此。清乾隆以来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中缅关系总体是友好的。五十年代,我们为了划定中缅边界,在领土上作出重大让步,将解放军从大片中方实控领土上撤出。六十年代中期,文革兴起,中缅关系交恶,缅甸掀起反华排华浪潮,于是中国支持缅甸共产党在缅北造反。改开后,中国放弃缅共,而主要因为缅共高层领导的大缅族主义过于根深蒂固,于是不到10年,缅共彻底溃散,在缅北遗留下一批割据武力,成为今天中缅边境问题的症结。

缅甸自1988-2010年,因国际孤立,基本实行全面依靠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也给予缅甸巨大支持,曾经罕见地两次动用否决权,避免了缅甸因人权问题在联合国被谴责的恶劣局面。中缅在军事、经贸等方面关系也极其密切。

但2011年缅甸现政权上台以来,国内政策上大缅族主义愈加强化,要以占人口六成、国土一半的缅族为核心,打造单一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并放松政治管制,以团结缅族自由派,在处理缅北问题上,逐渐视中国为消极因素,前段时间指责中国退伍兵和有关部门参与缅北战事就是明证,而对中方企业也开始多加指责,甚至不惜撕毁合同;国际上,抛弃“一边倒”政策,开展中美等距离外交,甚或与印度、越南开展友好外交,如前几天缅甸海军第一次访问越南,如加强印缅外交,引印度制衡中国 。也就是说,今天的缅甸中央政府,已经从之前的中国半盟友蜕变为相对不友好的国家了。

这就是缅甸军队的炮弹、航弹数次落入中国境内的大背景。即不再重视维持中缅友好关系导致了缅甸前线部队的颟顸,其实质是在缅北战事中不怎么理会中国的利益。

作为英国前殖民地的缅甸把巴麦尊的名言理解得很透彻。而不少中国人还把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简单理解为类似打光荣三国志游戏,只要不断赏赐,小弟的忠诚度就只会升不会降。

在以军委副主席范长龙为代表的中国军队发出强硬声音前,中国外交系统声音软弱无力。这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还远远没有适应世界强国的角色。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不做老大很多年了。改开以来,韬光隐晦几十年,从上到下,大家都忘了熊猫也是肉食者,真把自己当成素食的兔子了。

从古至今,时间较长、功业赫烈的帝国,如罗马、汉、唐、清、奥斯曼土耳其、不列颠、美利坚等帝国,其边疆政策或外交政策,都是怀柔与威压两方面政策并用。 习总提出的“一带一路”实际就是中国逐渐适应世界强国的战略布局,但如果只记得带胡萝卜,不记得带大棒,这个良好规划很可能落空。今天的斯里兰卡、缅甸都是明证。

当然,这个大棒不是说学古代帝国的武力扩张,而是逐渐学会今天美利坚帝国做法,一方面拿着意识形态、文化、经贸等软实力布局、统揽全球,另方面拿着军舰、战机等硬实力,即以军事实力形成强大的战略威慑力,偶尔小小敲打损害本国利益的国家或地区,以高效维护自身海外利益。

从政治、外交、经贸等层面支持友好政要上台是一种选择,在国际组织上以人道主义灾难名义提出进行国际干预行动、在边境战乱地区设立禁飞区等等都是可以考虑的选择,对损害本国利益的不友好国家进行小规模干涉战争也不要一概排除在外。我们应该记得,即使在古代和平交流的典范——郑和七下西洋时,也曾不止一次动用武力,甚至把某国国王擒获送回中国。

我们可以学习美利坚崛起的经验,不直接挑战头号世界强国,但该争的利益决不放弃,该强硬时决不畏缩,特别是不能容忍弱国踩到我们头上,让我们唾面自干。和平崛起是口号,和平交往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打交道的主流途径,但不能把这个口号限制住自己的手脚,将自己打造成空谈仁义的宋襄公。

最后,用汉宣帝的一句话作总结吧——“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说得好,这次是个教训,希望能真正形成一些条例,不要束手束脚,根不能再掉以轻心。
中国从来就只是个大国。

至于强么,得看怎么表现。
说得好, 中国是大国 , 可是并不等于强国。。。
这次事件我相信,是中国在国际舞台,百姓心中的一个大转折。
处理不好, TG哪里都乱。
说得好,还有一堆人说要等证据,缅甸随便抛个替死鬼出来,估计他们也接受了,至于原本的战略是否失败完全不在乎了。
现在的心态都是指望别人讲道理配合我们的战略——这得多天真啊
应该拿出大国魄力出来,谁搞鬼就搞谁,要屁的证据,我们说的就是证据!
轰炸事件不过是TG愚蠢外交又一次表现而已。反正脸皮比城墙厚,挺一挺就过去了。
事实上,单纯从外交技术方面来说,周恩来开始,TG一直很愚蠢。周恩来只会请客送礼,穷大方。刘少奇出卖领土。小将们火烧英国 代办处‘。华搞洋跃进。邓一开始是一边倒,抛弃老朋友。江乌龟不出头,猪消气。……,再愚蠢,也有一帮小将们歌功颂德。
将缅甸军阀政府当作缅甸政策的基石,居然是TG外交的基本策略,这么愚蠢,简直难以想象。对缅甸,当然不能寄希望于任何一个政策治势力或武装集团。分而治之才是王道。
对果敢,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应当直接占领果敢,或掌握在完全听指挥的军队手中。亲美的素鸡、克钦,要保持联系,必要时不妨互相利用,甚至于结盟。对缅军政府,要又打又拉,。对四特佤邦,要加紧控制。
将缅甸军阀政府当作缅甸政策的基石,居然是TG外交的基本策略,这么愚蠢,简直难以想象。对缅甸,当然不能寄 ...
直接占领果敢不可取。其他的可考虑,包括昂山素季,她上台也得考虑与如何处理对话关系,实际上,外国的右派还更好打交道,毛太祖很早就说过类似的话。


补充几点:

1、有人说:“中国自50年代以来就没有完全断过对缅甸内政的‘粗暴干涉’,前几十年是在谋求颠覆缅甸现政权,后几十年是在谋求阻止缅甸统一进程。”

可以说,这样的话基本属于胡扯。

中缅49-66年关系极好,中国在领土争议上大幅让步,以大事小,缅甸当时感激涕零;60年左右,缅甸政府军被国民党残军打得落花流水,缅甸还苦苦哀求中国人民解放军越界100多公里打击、驱赶国民党残部,中国毫不推辞。

66年文革,左派包括中国驻缅使馆人员在缅甸到处搞宣传,缅甸骤然翻脸,掀起反华排华浪潮,给缅甸华人华侨带来沉重灾难。于是69年,中国暗中支持缅共在缅北整合原有的缅甸少数民族反政府军,对抗缅甸军政府。

改开后,中国不再全面支持缅共,而是先支持缅共后支持缅北民地武与缅甸军政府和解,支持缅甸在联邦制框架下实现统一。中国在80、81年推动缅共与缅甸和解(邓小平、邓颖超做了大量工作),条件比今天民地武与缅甸和解的条件好得多,可惜缅共僵化教条,在81年双方和谈差不多定局的情况下,缅共高层拒不接受,甚至大骂邓小平是修正主义。这是造成缅共彻底崩盘的很大因素,也是缅北分崩离析至今的重要因素。

可以说,除了69-78年,中国在缅甸反华反共背景下,秉持输出革命的理念,支持了一把缅共(实际支持力度不算很大,如不提供重武器,最多只给到120迫击炮,缅共回忆说如果有105榴弹炮,缅北好几座重要城市都能打下来,局面就完全不同)。之前和之后都是与缅甸交好,并支持缅甸在尊重少数民族权利情况下实现统一,并数次调停缅北民地武与缅甸军政府和谈。自然,缅共遗留下的缅北民地武与中国云南保持着密切的经贸、文化交流,这是历史和现实各种因素自然形成的。拿这来描述或指责中国,是对历史一知半解的表现。

最后说明下,缅北民地武特别是佤邦和四特,与中国关系密切,与缅甸军政府也保持良好关系;克钦和果敢与中国相对疏离,克钦甚或有美国背景,但与中国关系也还过得去,并非一些人指责的乃是纯粹的美国打手。

2、有人说:“缅北各邦历史上不是缅甸的,而是从属中国中央政权的土司”

这句话也不是很准确。

(1)清代以来,中缅边境各土司实际已经基本划定归属,归缅甸则称缅属土司,归中国则称内地土司。自然,这些土司往往会两头纳贡,甚至接受两国各自封赏乃至官职,包括今天云南西双版纳当时的一些土司,清代时会跑到缅甸、老挝、泰国等地帮助其他土司打仗。这些情形跟今天国籍、国界严格区别有些不同,但不影响各自国家归属。如今天的克钦邦基本就是以前的孟养土司,今天的果敢即以前的贵家(鬼家),清代以来都属于缅属土司。清乾隆年间中缅战争停战协议,还专门规定孟养土司要归还缅甸。因为傅恒讨伐缅甸期间,孟养土司投降清军,后中国按协议将其遣还,缅甸也继续让他当土司。

(2)中缅边界历史上有部分争议地区,如今天缅甸佤邦和四特有部分地区曾经在清朝、民国时期归中国管辖;部分克钦邦领土在划界前双方实际都没管辖到,但在双方地图上都划给自己,最后中方基本让给缅方。

3、有人说:“只要中国不参与,缅甸军政府把缅北民地武消灭只是时间问题。”

断言没有中国参与,缅北民地武被消灭只是时间问题,那是不懂缅甸真实状况的妄断。

缅甸民地武不是缅北才有,而是遍布缅甸七个邦。缅甸民地武的产生和绵延至今,根本原因是缅族中央政府忽视乃至损害各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权利,直接原因是缅族中央违反《彬龙协议》,导致联邦制名存实亡,民族平等无法落实。

民地武首先产生于1949年,而且为克伦族,这跟中国没有什么关系;而在缅北,在中国于1969年支持缅共前,当地已经满布民地武了(且跟中国没什么关系),缅共只是整合,而不是白手起家。1988年,缅甸军政府作了较大的民族政策调整,才与大部分民地武达成初步和解,但各地武装依然存在,没有解除。

可以说,缅甸缅族中央与各地民地武打了六十多年,用武力解决的政策,到现在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效果。这跟缅族历史有着很大关系:一是缅族作为缅甸主体民族,占人口、地域并不是绝对优势,人口占全国三分二,地域大约一半弱;二是许多少数民族领土是很迟才兼并,离心力很强;三是历史上中央集权色彩不浓;四是英国殖民时期分而治之政策影响。这是缅族武力统一政策效果不明显的根本原因。

补充几点:

1、有人说:“中国自50年代以来就没有完全断过对缅甸内政的‘粗暴干涉’,前几十年是在谋求颠覆缅甸现政权,后几十年是在谋求阻止缅甸统一进程。”

可以说,这样的话基本属于胡扯。

中缅49-66年关系极好,中国在领土争议上大幅让步,以大事小,缅甸当时感激涕零;60年左右,缅甸政府军被国民党残军打得落花流水,缅甸还苦苦哀求中国人民解放军越界100多公里打击、驱赶国民党残部,中国毫不推辞。

66年文革,左派包括中国驻缅使馆人员在缅甸到处搞宣传,缅甸骤然翻脸,掀起反华排华浪潮,给缅甸华人华侨带来沉重灾难。于是69年,中国暗中支持缅共在缅北整合原有的缅甸少数民族反政府军,对抗缅甸军政府。

改开后,中国不再全面支持缅共,而是先支持缅共后支持缅北民地武与缅甸军政府和解,支持缅甸在联邦制框架下实现统一。中国在80、81年推动缅共与缅甸和解(邓小平、邓颖超做了大量工作),条件比今天民地武与缅甸和解的条件好得多,可惜缅共僵化教条,在81年双方和谈差不多定局的情况下,缅共高层拒不接受,甚至大骂邓小平是修正主义。这是造成缅共彻底崩盘的很大因素,也是缅北分崩离析至今的重要因素。

可以说,除了69-78年,中国在缅甸反华反共背景下,秉持输出革命的理念,支持了一把缅共(实际支持力度不算很大,如不提供重武器,最多只给到120迫击炮,缅共回忆说如果有105榴弹炮,缅北好几座重要城市都能打下来,局面就完全不同)。之前和之后都是与缅甸交好,并支持缅甸在尊重少数民族权利情况下实现统一,并数次调停缅北民地武与缅甸军政府和谈。自然,缅共遗留下的缅北民地武与中国云南保持着密切的经贸、文化交流,这是历史和现实各种因素自然形成的。拿这来描述或指责中国,是对历史一知半解的表现。

最后说明下,缅北民地武特别是佤邦和四特,与中国关系密切,与缅甸军政府也保持良好关系;克钦和果敢与中国相对疏离,克钦甚或有美国背景,但与中国关系也还过得去,并非一些人指责的乃是纯粹的美国打手。

2、有人说:“缅北各邦历史上不是缅甸的,而是从属中国中央政权的土司”

这句话也不是很准确。

(1)清代以来,中缅边境各土司实际已经基本划定归属,归缅甸则称缅属土司,归中国则称内地土司。自然,这些土司往往会两头纳贡,甚至接受两国各自封赏乃至官职,包括今天云南西双版纳当时的一些土司,清代时会跑到缅甸、老挝、泰国等地帮助其他土司打仗。这些情形跟今天国籍、国界严格区别有些不同,但不影响各自国家归属。如今天的克钦邦基本就是以前的孟养土司,今天的果敢即以前的贵家(鬼家),清代以来都属于缅属土司。清乾隆年间中缅战争停战协议,还专门规定孟养土司要归还缅甸。因为傅恒讨伐缅甸期间,孟养土司投降清军,后中国按协议将其遣还,缅甸也继续让他当土司。

(2)中缅边界历史上有部分争议地区,如今天缅甸佤邦和四特有部分地区曾经在清朝、民国时期归中国管辖;部分克钦邦领土在划界前双方实际都没管辖到,但在双方地图上都划给自己,最后中方基本让给缅方。

3、有人说:“只要中国不参与,缅甸军政府把缅北民地武消灭只是时间问题。”

断言没有中国参与,缅北民地武被消灭只是时间问题,那是不懂缅甸真实状况的妄断。

缅甸民地武不是缅北才有,而是遍布缅甸七个邦。缅甸民地武的产生和绵延至今,根本原因是缅族中央政府忽视乃至损害各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权利,直接原因是缅族中央违反《彬龙协议》,导致联邦制名存实亡,民族平等无法落实。

民地武首先产生于1949年,而且为克伦族,这跟中国没有什么关系;而在缅北,在中国于1969年支持缅共前,当地已经满布民地武了(且跟中国没什么关系),缅共只是整合,而不是白手起家。1988年,缅甸军政府作了较大的民族政策调整,才与大部分民地武达成初步和解,但各地武装依然存在,没有解除。

可以说,缅甸缅族中央与各地民地武打了六十多年,用武力解决的政策,到现在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效果。这跟缅族历史有着很大关系:一是缅族作为缅甸主体民族,占人口、地域并不是绝对优势,人口占全国三分二,地域大约一半弱;二是许多少数民族领土是很迟才兼并,离心力很强;三是历史上中央集权色彩不浓;四是英国殖民时期分而治之政策影响。这是缅族武力统一政策效果不明显的根本原因。
期盼中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