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2014特别致敬: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6:40:24
http://www.mod.gov.cn/photo/2015-02/28/content_4572180.htm

感动中国2014特别致敬: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

来源:国防部网综合  作者:  时间:2015-02-28 15:34:46

    编者按:“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评选”于27日揭晓, 每一个获奖人物身上都有感人至深的故事和震撼内心的人格力量,尽管有些获奖人物的事迹已经广为人知,但经过《感动中国》全新的阐释,仍然再次深深打动了我们。这些优秀的普通人楷模,构成了当代中国人的群像,引发了国人强烈的共鸣。除10位获奖者外,“感动中国”还向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表达了年度致敬。这些远渡重洋到非洲大路上抗击埃博拉的中国医生,在大洋彼岸以勇气和科学铸成铜墙铁壁。今天,让我们再次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颁奖特别致敬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来自央视微博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冯玲玲] 【上篇文章】【盘点】那些曾经感动中国的军人
【下篇文章】习大大用过的50个典故(原典+释义)
http://www.mod.gov.cn/photo/2015-02/28/content_4572180.htm

感动中国2014特别致敬: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

来源:国防部网综合  作者:  时间:2015-02-28 15:34:46

    编者按:“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评选”于27日揭晓, 每一个获奖人物身上都有感人至深的故事和震撼内心的人格力量,尽管有些获奖人物的事迹已经广为人知,但经过《感动中国》全新的阐释,仍然再次深深打动了我们。这些优秀的普通人楷模,构成了当代中国人的群像,引发了国人强烈的共鸣。除10位获奖者外,“感动中国”还向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表达了年度致敬。这些远渡重洋到非洲大路上抗击埃博拉的中国医生,在大洋彼岸以勇气和科学铸成铜墙铁壁。今天,让我们再次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颁奖特别致敬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来自央视微博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冯玲玲] 【上篇文章】【盘点】那些曾经感动中国的军人
【下篇文章】习大大用过的50个典故(原典+释义)
  危难时刻,他们和非洲人民在一起:埃博拉医疗队

    病毒是全人类的敌人,应对埃博拉,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迄今,中国在当地支持并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国医务人员累计近600名,并已向1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4轮价值约7.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领域最大一次援外行动。

    在最危难的时刻,中国医生和非洲人民站在一起,患难与共、风雨同舟。这是中非友谊的真情体现。在埃博拉疫情中,世界看到了中国医生的使命,也看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医疗队员的面孔。来自央视微博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记者探访埃博拉病房:36道穿脱流程一样都不能少!



“全副武装”的队员向缓冲间走去。戴 欣摄

    11月15日,由解放军第302医院抽组的第二批援塞医疗队顺利完成与第一批医疗队的工作轮换,正式接手中塞友好医院的埃博拉疑似患者的收治任务。当地时间11月19日,记者跟随我军第二批援塞医疗队队员进入塞中友好医院留观中心,观看埃博拉收治流程。亲身体验医疗队员在恶劣条件下坚持医疗工作的艰辛与不易。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11件防护用品,36道穿脱流程。戴 欣摄

    穿过一道道寂静的走廊,记者来到缓冲间,现场可以看到,在33度以上的高温高湿环境中,医疗队员需要穿戴口罩、内外手套、护目镜、防护服、靴子、靴套、防护面屏等11件防护用品才能进入病区。记者亲身穿戴体验发现,在层层的保护下,稍微一动就浑身冒汗,待到10分钟以上,就已经感觉非常难受了。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11月19日,302援塞医疗队与塞方医护人员一起在门诊接受疑似患者。戴 欣摄

    走过三个缓冲间,就来到门诊大厅。记者看到我医疗队员与塞方医务人员密切配合,共同对疑似患者进行接诊留观。队员金波告诉记者,接诊时医生要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留观,并根据实验室检测的结果对疑似患者进行分诊。记者观察发现在病区里医护人员之间的语言交流很少,更多的是使用简单的手势,队员黄顺表示:由于避免污染,病区没有安装空调和电扇,如果彼此说话多了,会使体力和水份的大量流失,尤其是导致口鼻部位的发汗增多,直接影响口罩的防护效果。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11月19日,302援塞医疗队正在塞中友好医院的埃博拉收治病房内进行环境消毒。戴 欣摄

    在医疗垃圾处理间,记者遇到了几位正在进行环境消毒的队员。医疗垃圾是最严重的污染源之一,在这里进行环境消毒风险很大。记者看到,他们也是穿戴严实,一丝不苟地对每一个角落喷洒消毒液,在空气中可以闻见浓厚的消毒水味道。队员张秀告诉记者,他们负责防控的人员每天要在这样弥漫着消毒水气味的高温高湿环境下工作半小时以上。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11月19日,302援塞医疗队正在塞中友好医院的埃博拉收治病房内进行环境消毒。戴 欣摄

    结束采访后,记者在医疗队员的帮助下脱下一层层防护装备,算起来,整个穿脱过程足有36道程序,全部完成需要40分钟左右。在脱下防护服时,记者的衣服早已经湿透了。队员黄加干告诉记者,她们每天只要进出病房,都需要反复重复这一过程。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11月19日,302援塞医疗队正在塞中友好医院的埃博拉收治病房内进行环境消毒。戴 欣摄

    埃博拉疫情仍然在肆虐,异国他乡,解放军援塞医疗队的斗士们默默坚守着。这是一种职责,一种担当,一种奉献,一种舍得。这里没有猛烈的炮火,没有震耳的喊杀,有的只是医务人员淡定而忙碌的身影,这里的战斗静悄悄,但请相信我们的援塞队员,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赢得最终的胜利!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页



302援塞医疗队队员正在穿戴防护装备。戴 欣摄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尾页
来源:国防部网综合  作者:  时间:2015-02-28 15:34:46  



每个队员11件防护用品,36道穿脱流程,一样都不能少。戴 欣摄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尾页



医务人员在病区内小心翼翼的交接物品。戴 欣摄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尾页



援塞医疗队队员进入病房前队友正在把帮助他检查防护装备。戴 欣摄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尾页
   飞鸿传情:“抗埃英雄”侠骨也柔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征战在与死神较量的特殊战场,“抗埃英雄”侠骨也柔情。家书,成为他们与亲人之间倾吐心声、传递温情的最好载体。

    战地家书,写下的不仅是思念,更溢满信心与力量。那么,就让记者充当一回心灵使者,把3封来自“抗埃”一线的家书,原汁原味呈现给读者——为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战线最大规模的援外行动,做一个温柔的注脚与诠释!



防控组护士长王新华王新华(右)与战友打出胜利的手势。黄显斌摄

    “妈妈,原谅女儿不能在您床前尽孝”

    【记者旁白】这是医疗队防控组护士长王新华写给母亲的一封家书。写信时,她70岁的母亲正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准备接受心脏病手术。

    妈妈,时间过得好快,转眼间我到塞拉利昂已经一个月了。这个原本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的濒海国家,如今已被看不见、摸不着的埃博拉病毒弄得满目疮痍、人心惶惶。在这里,救治更多疫区人民的生命,是我的最大任务。

    在塞拉利昂,女儿真的成了“女汉子”。卸载物资、改造隔离区、培训当地医务人员、接诊埃博拉疑似患者……每天的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工作前,我们必须用半个小时“穿衣服”,里三层,外三层,把自己裹得像个“大粽子”,还要带上防护镜、手套、脚套。工作时,我们要顶着30℃的高温,稍微一动就会大汗淋漓。双脚浸泡在满是汗水的雨靴中,走起路来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这些情景,让我想起2003年与SARS激战的106个日夜,也是这么紧张与繁忙!

    妈妈,凭着在传染病领域的多年工作经验,我对完成此次任务充满信心。我唯一担心的,是您的健康状况。就在出征非洲前夕,我最不愿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面对马上就要实施心脏病手术的您,我心里真是纠结啊……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记得前年我生病时,您拖着年迈的身体,在医院为我洗脸、喂饭、擦身、捶背……可如今您最需要女儿尽孝时,我却不能在您的身边。记得出发前,您一边为我收拾行装,一边反复叮嘱:“千万要注意身体啊,不舒服了就吱声,可别硬撑着……在外好好干工作,不要牵挂家。我的女儿堪比‘花木兰’……”一想到这些,我的眼泪就会不争气地流下来。

    妈妈,放心吧,您的“花木兰”不会给您丢脸。女儿是穿着军装的“白衣战士”,救死扶伤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工作虽然危险重重,但每每想到您,浑身上下就会充满了力量。

    “遥望家乡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我那可爱的小燕子可回了家门……”亲爱的妈妈,还记得这首我们都爱听的《妈妈的吻》吗?您一定要战胜病魔,等待着“小燕子”带着凯旋的好消息,飞回您身边!


首页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尾页


后勤保障组队员熊峰正在做饭。黄显斌摄

    “老婆,你的理解是我最大的幸福”

    【记者旁白】这是医疗队后勤保障组队员、上士熊峰写给妻子的一封家书。写信时,他的妻子杨荣身怀六甲,正在家乡湖南益阳待产。

    小荣,咱们的小宝贝是不是还那么调皮,折腾得你吃不下任何东西?一想到我们的爱情结晶还有几个月就要降生了,我感到特别激动与兴奋。

    还记得吗,谈对象时,你的一句话深深感动了我:“就是喜欢这身军装,做军人的妻子心里踏实。”然而,婚后的生活并不踏实,我一年才能探一次家,有好几次还提前返队。对于这一切,你从来没有丝毫怨言,默默担起了家庭的全部重担。

    怀孕后,你反应非常大,吃什么吐什么,我放心不下,专程把你从老家接到北京,想好好尽一尽丈夫的责任。然而,出征塞拉利昂的命令,让我的想法再次落了空。由于任务紧急,我只好托战友把你送回老家。战友在电话中告诉我,你在火车上吐得很厉害……

    小荣,踏上非洲大地,我们医疗队就遇到了难题——装卸物资时正逢雨季,大家害怕珍贵的药品被雨水打湿,索性把身上的雨衣脱下来,盖在装载医疗药品的箱子上,结果人人被雨水浇了个“透心凉”。

    医疗队全面接诊埃博拉患者后,我的工作变成了做饭。当兵前的厨师经历,在这儿派上了用场。别看工作不起眼,可干起来还真不容易。驻地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为避免感染上可怕的病毒,我只能利用从国内带来的罐头、脱水蔬菜、大米、方便面和中方配送公司送来的少量新鲜果蔬,绞尽脑汁为大家调剂好膳食。医疗队员工作压力大、风险高、任务重,只有吃上可口卫生的饭菜,才能尽快补充体力,投入到紧张的战斗中。几天下来,大家对我这个“赤脚大厨”还比较满意,特别是吃了我的拿手菜——红烧牛肉罐头后,都赞不绝口!

    小荣,你的理解和支持是我最大的幸福!虽然和医疗队专家相比,我这个后勤保障队员就像颗小小的“螺丝钉”,但就算是“螺丝钉”,我也要闪闪发光,做一颗“钻石级”的螺丝钉,全力保障好医疗队员的生活起居,让他们精力充沛“轻装上阵”,给猖狂的埃博拉病毒致命打击。

    亲爱的老婆,当我回到祖国的怀抱时,咱们的小宝贝可能就出生了。希望我们的孩子能继承你勤劳善良的性格,在我俩的呵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首页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尾页


外科组组长李志伟(左一)与战友卸载物资。黄显斌摄

    “爸爸,让我们共同成为祖国的骄傲”

    【记者旁白】这是医疗队外科组组长李志伟女儿写给父亲的一封家书。写信时,李志伟女儿正在英国某大学深造。

    亲爱的爸爸,您在塞拉利昂还好吗?工作非常辛苦吧!当同学得知我的父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成员时,无不伸出大拇指,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就连平时非常严厉、不轻易表扬人的导师也用生硬的汉语说:“Miss李,你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就是中国的白求恩。”

    听了导师的话,我的心里好甜蜜。我想大声告诉导师和同学们,我的爸爸是个了不起的中国军医,危急时刻总是冲锋在前:2003年,SARS肆虐北京,您作为分管病区副主任,全力救治了19名患者;2008年汶川抗震,您带领医疗队深入灾区一线,一干就是3个月;2010年,我国首次整建制派医疗队赴印尼进行救灾演练,您的高超医术赢得国外同行的赞誉……

    爸爸,虽然早已习惯了您说走就走的职业行为,但这次出征我还是非常担心。您是医疗队里年龄最大的成员,此次征战异国他乡,身体能否吃得消?听妈妈说,出发前,您由于连续做了好几台手术,老毛病肩周炎突然复发,右臂经常疼得不能动。妈妈不小心碰了一下,从不喊疼的您,竟然咬着牙直往嘴里吸凉气。妈妈说:“让领导换个人去不行吗?”您生气地回答:“别忘了我是军医。给我准备点膏药,贴贴就好了!”我在网上看到您冒雨搬运物资的照片,真为您的肩膀捏把汗。

    爸爸,您告诉我,微笑和大拇指是世界通用的语言。我从英国的电视新闻节目上看到,一些和埃博拉病毒接触过的疑似患者接受检查时,神情非常恐慌,中国医疗队员虽然带着厚厚的防护眼镜,但眼神里总会透出暖暖笑意,用弯弯的双眼,传递爱的力量。中国医疗队培训当地医护人员时,也会伸出大拇指,为塞方医疗同行加油鼓劲!

    为中资企业员工义务体检,收治患者超过60人……这几天,关于中国医疗队的报道在英国各大报纸、电视台、网站频频出现,每每映入眼帘,总会心潮澎湃,因为我的爸爸就是医疗队的一员,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亲爱的爸爸,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由于学习成绩突出又拿到奖学金了!您的人生轨迹,就是我的指路明灯,我要和您一样,努力成为祖国的骄傲!


首页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尾页
从小汤山抗非到援利抗埃的“姐妹花”


  
从小汤山到CHINA ETU的一对“姐妹花”:刘珂欣(左)和刘静莉(右)。

刘静莉、刘珂欣。这两个温婉、可人的名字在2003年“非典”时就被大家所熟知。

她俩并不是姐妹,却因为“非典”胜似亲姐妹;她俩也没有约定,却总是心有灵犀,再次共同踏上了援非抗埃的征程。

2003年4月,刘静莉正是新婚燕尔,刘珂欣也才不满23岁,在人人谈“非典”色变、避之不及的时候,她们俩人却顾不上亲人的担忧,义无反顾地奔赴北京小汤山医院。从此姐妹俩便形影不离,同吃同住,搭班工作,在小汤山医院的22病区和重症监护室渡过了难忘的55天,结下了生死之交。

首页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尾页


  
穿脱防护服训练,是每天必须要训练的科目。

一转眼已十一年,已经是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护士长的刘静莉和护理部助理员的刘珂欣,又不约而同地奔赴抗埃的最前线。而这次,又不同于“非典”,她们的敌人是WHO认为史上最致命的病毒之一——埃博拉,生物安全等级高于SARS,没有特效药,感染死亡率高达70%—90%;她们的战场不在中国,而是被联合国公布的最贫穷国家之一——利比里亚:气候恶劣、资源匮乏,卫生条件极差。这场战役考验的不仅仅是她们的生理与身体,更是一场持久的心理与技术战。

首页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尾页
来源:国防部网综合  作者:  时间:2015-02-28 15:34:46  



刚从病房出来,虽然大汗淋漓,却顿感轻松。

姐妹俩人再次零距离接触埃博拉。49岁的Mulubah,是医疗队首例确诊的Ebola患者,体重达200斤,除了高热、谵妄、乏力、咳嗽等症状外同时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同在一个小组工作的姐妹俩承担起Mulubah的主要护理工作,测量体温、血压、血氧饱和度、吸氧、监测血糖、注射胰岛素等。穿着三层厚厚的防护服,即使在32-35℃的气温下也会大汗淋漓,完成这些护理操作时往往全身已经湿透。尽管如此,刘静莉仍然坚持每天给Mulubah沐浴,帮她更换干净、舒适的病号服,这些平时看似非常简单的工作却危机四伏、耗尽体力。为了帮助Mulubah控制血糖,刘珂欣又与利方护士反复沟通,为Mulubah制定了糖尿病饮食,每次她都要查看Mulubah的饮食,并指导利方护士用利方语言向患者讲解糖尿病相关知识。经过精心护理的Mulubah一天天好转起来,第二次Ebola-PCR检测结果阴性,见医护查房时高兴地说:“Chinese is very good!Thanks!”

首页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下一页 尾页


  
刚从病房出来顿感轻松。

一个月前,医疗队在成都集训时,姐妹俩人训练穿脱防护服,互相检查、监督;今天在埃博拉病房,俩人又相互检查防护服穿着,哪怕一丝头发露在外面也要重新穿戴。姐姐刘静莉从病房出来脱防护服,妹妹刘珂欣的双眼就没有离开过监控屏幕,时不时还要提醒下一步该做什么,要注意什么。当全身被汗水浸湿、脸上被口罩勒出深深印痕的刘静莉走出最后一个脱衣间时,刘珂欣总是先递上一瓶水,报以会心的微笑。

首页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 尾页
援塞医疗队队员王小艾:被推迟的蜜月

    1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批援塞医疗队在北京举行出征仪式,新婚不到20天的王小艾将随队奔赴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一线。 丈夫高天特意赶来送行,小艾一脸幸福地看着爱人为自己戴上出征的光荣花。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赶在出征前结婚时,高天说:“为了让小艾安心,她回来我会为她补一个蜜月。” 热闹的出征仪式结束了,小艾趴在即将分别的爱人肩头,没有忍住眼泪。高天一次次为她擦去泪水。直到有同事打趣说:“把高天也打包,去非洲度蜜月吧!”小艾才破涕为笑。



1月13日,出征仪式前,高天给妻子小艾戴上光荣花。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首页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下一页 尾页
来源:国防部网综合  作者:  时间:2015-02-28 15:34:46  



1月13日,王小艾(前中)在出征仪式上。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首页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下一页 尾页
来源:国防部网综合  作者:  时间:2015-02-28 15:34:46  



1月13日,王小艾(左)在“不畏艰苦”的横幅上签字。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来源:国防部网综合  作者:  时间:2015-02-28 15:34:46



1月13日,出征仪式前,高天在给妻子小艾擦去泪水。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首页 上一页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 尾页
埃博拉孤儿回“家”记



黄顺与雅尤玛。戴欣 摄

    当地时间1月9日,在我军援塞医疗队队员的簇拥下,孤儿雅尤玛开心地吹灭了蛋糕上的蜡烛——这个蛋糕是医疗队的叔叔阿姨们特意买来的,庆祝雅尤玛战胜病魔,重获新生。

    还记得雅尤玛这个名字吗?本网去年曾报道过她和中国妈妈黄顺的故事。这个曾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孤儿从塞中友好医院康复出院后,医疗队队员们一直挂念着她。

    经多方打听,黄顺得知雅尤玛被送到联合国设立的一处救助中心,便专程赶去看望,但令人遗憾的是,救助中心负责人默罕默德告诉她,雅尤玛在去年12月底就离开了。

    在救助中心的照片墙上,黄顺看到了雅尤玛的照片。照片中的雅尤玛长高了也长胖了,戴着漂亮的蛤蟆镜,右手叉腰摆出潇洒的姿势,看起来很开心。默罕默德说,工作人员帮雅尤玛找到了她的远房舅舅加瓦拉,他专门从塞国东部城市凯拉洪赶来将雅尤玛接了过去。

    在塞方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医疗队终于联系上了加瓦拉。得知医疗队队员们十分惦记雅尤玛,他专程带着雅尤玛赶来塞中友好医院。当雅尤玛出现在面前时,黄顺欣喜地跑上前,紧紧地抱住孩子。

    医疗队队员们希望把更多的爱带给这个从病魔手中逃脱的孩子。大家带着雅尤玛去当地最大的超市,给她买了新衣服、零食和玩具,并为她举行了募捐活动。几天的相处,雅尤玛和医疗队队员们亲如一家人,聪明的她在队员们的指导下学会了简单的汉语,还能写“中国”两个汉字。

    “在中国,永远都会有雅尤玛的另一个家。”黄顺说,“援塞任务结束后,我和战友们还会继续关注雅尤玛的成长,希望这个孩子有一个幸福的未来,成为中塞友谊的见证者。”


首页 上一页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尾页
来源:国防部网综合  作者:  时间:2015-02-28 15:34:46  



雅尤玛和医疗队员快乐玩耍。戴欣 摄

首页 上一页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下一页 尾页



医疗队员为雅尤玛捐款。戴欣 摄

首页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 尾页
来源:国防部网综合  作者:  时间:2015-02-28 15:34:46  



医疗队员为雅尤玛庆生。戴欣 摄

首页 上一页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下一页 尾页
来源:国防部网综合  作者:  时间:2015-02-28 15:34:46  



雅尤玛亲笔写下中国二字。戴欣 摄

首页 上一页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下一页 尾页
探访中国埃博拉疫情医疗队



    以三军医大为主体,163人医疗队赴非建埃博拉医院。自埃博拉疫情3月暴发以来,利比里亚一直处于重灾区——确诊患者6619人,死2766人。截至11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西非地区埃博拉病毒感染者达13268人,死4960人。高达60-90%的死亡率,让世界各国谈“埃”色变。在此危急关头,11月14日,一支勇者的队伍从重庆出发,远赴千里之外的利比里亚,新建一所100张床位的埃博拉出血热诊疗中心,帮助利比里亚防控埃博拉疫情。这也是我国首次派出成建制医疗队,在境外新建传染病诊疗中心。而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医护人员也是埃博拉疫情大爆发的重点感染人群。根据世卫组织数据,截至11月4日,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医护人员达到549人。高感染度、高死亡率给医疗队成员提出了严酷的考验。誓师大会上,众志成城。而今天,他们启程,开始为期两月的援助工作。


首页 上一页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下一页 尾页




首页 上一页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下一页 尾页






首页 上一页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下一页 尾页






首页 上一页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下一页 尾页






首页 上一页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下一页 尾页






首页 上一页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下一页 尾页
来源:国防部网综合  作者:  时间:2015-02-28 15:34:46  



首页 上一页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下一页 尾页
来源:国防部网综合  作者:  时间:2015-02-28 15:34:46  



首页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下一页 尾页






首页 上一页 32 33 34 35 36 37 38 下一页 尾页
来源:国防部网综合  作者:  时间:2015-02-28 15:34:46













首页 上一页 33 34 35 36 37 38
向中国援非医疗队致敬
看了,而且开始那个医疗队的设备比较简陋,当时队里分配谁先进去,和上战场没区别,第一批进去的都写了遗书,那个领队在CCAV采访的时候都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