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南疆早婚现象严重 有人34岁当奶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2:58:28
 1月21日上午,在自治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政协委员、自治区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侯汉敏做了题为《关于有效治理南疆农村早婚、多育、离婚率高现象建议》的发言。
  休会间隙,侯汉敏接受记者采访表示:“近年来,我区南疆农村早婚、多育、离婚率高现象呈现出蔓延趋势。还有不到民政机关领取结婚证,以念‘尼卡’的方式结婚,以及通过男方说三声‘塔拉克’解除婚姻关系的现象等,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影响了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成为我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隐患。”
  侯汉敏为此多次下基层调研,认真撰写提案。“在农村部分青年男女不到法定年龄、没有依法进行婚姻登记就举办婚礼了。我们在喀什市乃则尔巴格乡两个村对500名妇女调研时,发现50%的女性初婚年龄在18岁以下。还有1名34岁的妇女已经当上了奶奶。”侯汉敏忧心忡忡地说。离婚率也呈上升趋势,乃则尔巴格乡1村500名妇女,有离婚史的占45%。当地群众对早婚、多育、离婚现象习以为常。一些女孩子迫于父母的压力过早嫁人,甚至找非法宗教人员念“尼卡”成婚。
  “这样后果危害大。早婚、多育必然严重影响人口素质提高,对女性权益保护构成严重威胁。这样一是侵犯了妇女的健康权;二是严重阻碍了妇女的自身发展;三是影响了女性维护正常的婚姻家庭权益。女性在婚姻中的各项权益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有的常年遭受丈夫的家庭暴力。早婚、多育、离婚率高形成了社会不和谐因素,不利于家庭的和睦、社会的稳定。” 侯汉敏说。
  侯汉敏建议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的宣传和执行。在全区开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执法检查,严格控制结婚年龄和人口不合理增长;加强面向基层群众的宣传引导。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地宣传贯彻《婚姻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妇女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使群众认识到早婚是一种不受法律保护的行为;加强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引导,使群众自觉抵御极端宗教思想以及封建、落后意识的侵蚀,感受到现代文明;重视青少年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建议在小学、初中开设青少年行为规范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范围内向青少年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识和常识(如法定结婚的年龄等)。(记者 朱凯莉)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1/22/c_127411230.htm1月21日上午,在自治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政协委员、自治区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侯汉敏做了题为《关于有效治理南疆农村早婚、多育、离婚率高现象建议》的发言。
  休会间隙,侯汉敏接受记者采访表示:“近年来,我区南疆农村早婚、多育、离婚率高现象呈现出蔓延趋势。还有不到民政机关领取结婚证,以念‘尼卡’的方式结婚,以及通过男方说三声‘塔拉克’解除婚姻关系的现象等,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影响了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成为我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隐患。”
  侯汉敏为此多次下基层调研,认真撰写提案。“在农村部分青年男女不到法定年龄、没有依法进行婚姻登记就举办婚礼了。我们在喀什市乃则尔巴格乡两个村对500名妇女调研时,发现50%的女性初婚年龄在18岁以下。还有1名34岁的妇女已经当上了奶奶。”侯汉敏忧心忡忡地说。离婚率也呈上升趋势,乃则尔巴格乡1村500名妇女,有离婚史的占45%。当地群众对早婚、多育、离婚现象习以为常。一些女孩子迫于父母的压力过早嫁人,甚至找非法宗教人员念“尼卡”成婚。
  “这样后果危害大。早婚、多育必然严重影响人口素质提高,对女性权益保护构成严重威胁。这样一是侵犯了妇女的健康权;二是严重阻碍了妇女的自身发展;三是影响了女性维护正常的婚姻家庭权益。女性在婚姻中的各项权益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有的常年遭受丈夫的家庭暴力。早婚、多育、离婚率高形成了社会不和谐因素,不利于家庭的和睦、社会的稳定。” 侯汉敏说。
  侯汉敏建议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的宣传和执行。在全区开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执法检查,严格控制结婚年龄和人口不合理增长;加强面向基层群众的宣传引导。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地宣传贯彻《婚姻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妇女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使群众认识到早婚是一种不受法律保护的行为;加强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引导,使群众自觉抵御极端宗教思想以及封建、落后意识的侵蚀,感受到现代文明;重视青少年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建议在小学、初中开设青少年行为规范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范围内向青少年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识和常识(如法定结婚的年龄等)。(记者 朱凯莉)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1/22/c_127411230.htm
子宫武器!看来当地基层组织已经瓦解,没法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看来要重建基层组织!
这样下去,人口比例会越来越难看。
“政协委员、自治区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侯汉敏做了题为《关于有效治理南疆农村早婚、多育、离婚率高现象建议》的发言。”

我认为该副主席的发言题目有涉嫌地图炮的嫌疑,南疆农村。。。。
臭名昭著的绿教子宫武器!
这个说法是从什么地方而来的?
29了还没对象的怎么办
西金 发表于 2015-1-22 19:13
这个说法是从什么地方而来的?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2/05-07/3868242.shtml

1952年埃及独立时,全国人口只有2000余万,也就是说,在过去的近60年内,埃及人口增长了4倍多。埃及媒体报道说,现在埃及日均增加人口4500人,年均增加超过160万人。迅速增长的人口严重影响埃及经济发展,使埃及人均收入大幅缩水,社会压力越来越大。

  人口的剧增使埃及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埃及经济、社会的发展,给埃及民生环境、粮食安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形势和社会治安等带来一系列难题,如造成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失业严重,物价上涨,贫富悬殊,水电匮乏等。有中东学者认为,某种意义上说,去年发生的埃及政局骤变,就是由于人口过度膨胀导致各种矛盾激化而一发不可收拾的必然结果。因此可以说,人口爆炸给埃及敲响了警钟。

  仅以住房为例。近些年,随着开罗城市化的不断深入以及人口骤增,原本就已捉襟见肘的住房状况更加雪上加霜。在开罗,有不少又破又旧、看上去随时会坍塌的危房,而不少进城务工的民工,由于没有地方住,就露宿街头巷尾,或是借宿在他人的房檐下聊以过夜。

  不过,有地方住终究还算是好的。不少人因为无处栖身,索性就住在“死人城”里。“死人城”位于开罗城东南,原本是一片有着数百年悠久历史的墓地,后来一些穷人在其中借宿,而且人数越来越多,现在他们已在坟茔边建起了大片大片的简陋房屋,一座座墓碑与一间间陋房紧挨着,死者与生者共居一地,成为开罗城的一道独特景观。活人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挤占死者的地盘,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埃及大城市因人口爆炸而造成的住房紧张状况已经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
这个说法是从什么地方而来的?
法国MSL家庭平均生育8个以上,你说这是什么?
早婚是一种不受法律保护的行为

早婚不受法律保护,受习俗保护。
少数民族已经不少数了,该计划生育就要计划生育。人人平等
nor333 发表于 2015-1-22 19:32
法国MSL家庭平均生育8个以上,你说这是什么?
子宫武器 这个说法
这个问题问的不是这个吧
比如“冷战这个说法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答案应该是 1947年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在一次演说中首次公开使用该词汇,“冷战”一词开始流行

nor333 发表于 2015-1-22 19:32
法国MSL家庭平均生育8个以上,你说这是什么?


用老农的话说,占国家便宜呗,还能是啥?

不过生8个确实太多了,4个正好。

但是呢,多生孩子也是为了以后能有个保障,你爷爷那辈也一样。
nor333 发表于 2015-1-22 19:32
法国MSL家庭平均生育8个以上,你说这是什么?


用老农的话说,占国家便宜呗,还能是啥?

不过生8个确实太多了,4个正好。

但是呢,多生孩子也是为了以后能有个保障,你爷爷那辈也一样。
少数民族已经不少数了,该计划生育就要计划生育。人人平等

强烈支持废除独生子女政策!
西金 发表于 2015-1-22 19:42
用老农的话说,占国家便宜呗,还能是啥?不过生8个确实太多了,4个正好。
机智的避开了子宫武器这个词
西金 发表于 2015-1-22 19:43
强烈支持废除独生子女政策!
等90年代人口高峰过去,会放开二胎的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母女丼

啊嘞,刚刚睡着了,手机砸脸上了。
强烈支持废除独生子女政策!
现在,这个惯性已经出来了想刹车没那么容易的。城市人有几个愿意要二胎的。
新疆肯定保不住了,然后是甘肃,青海,宁夏,再然后是内蒙古,河南,山东。
1978年以后的GCD对汉族犯下了无法饶恕的罪孽。
强烈建议对汉家子女生育补贴,先不管多少,姿态要让人民看到
生八个是要凑葫芦兄弟加葫芦妹吗?这谁能挡的住
70年多一代人
新疆肯定保不住了,然后是甘肃,青海,宁夏,再然后是内蒙古,河南,山东。
1978年以后的GCD对汉族犯下了 ...
不喷就不会说话了是不是?
che 发表于 2015-1-22 19:17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2/05-07/3868242.shtml

1952年埃及独立时,全国人口只有2000余万,也 ...
    http://www.gov.cn/test/2005-07/26/content_17363.htm
                                                      中国人口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8年末中国大陆人口13.28亿,占世界人口的20%、亚洲人口的33%。中国人口的发展同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样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人口发展已经结束了高增长的历史,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中国人口政策功在千秋

共和国的足迹——1980年:计划生育好

    一、新中国人口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发展逐步走向有计划、可控制的平稳增长时期。这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

    (一)人口总量的发展

    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可以把中国人口总量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得不到发展,人口发展缓慢,明显呈现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人口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从而出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人口高增长状况。194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年底全国总人口为5.42亿。到1957年,死亡率下降到了10.8‰,而自然增长率上升为23.2‰,总人口达到6.47亿。1949—1957年的八年间,人口净增1.05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

    2、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年)

    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1959年人口死亡率上升到了14.6‰,1960年进一步上升到25.4‰,而人口出生率只有20.9‰,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60年、1961年连续两年人口出现负增长。

    3、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1970年)

    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好转,人口发展的不正常状态也迅速得到改变,人口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达到43.6‰,平均水平在36.8‰;人口死亡率重新下降到10‰以下,并逐年稳步下降,1970年降到7.6‰。出生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使这一阶段的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到27.5‰,年平均出生人口达到2688万人,8年净增人口1.57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致使人们开始不断进行反思,但在究竟如何对待的问题上仍存在着很多模糊乃至错误的认识。在有计划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政策和行动。因此,以上三个阶段可以说是建国后人口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这一时期人口总量的剧增不但直接影响了当时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而且还对以后相当长时间内的中国人口发展与经济运行产生了无法避免的影响。

    4、人口有控制增长阶段(1971—1980年)

    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70年代后期,是中国人口发展出现根本性转变的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高速增长带来的压力,使人们认识到人口控制已迫在眉睫。中国政府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并陆续制定和完善了明确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高出生、高增长的势头得到迅速控制。人口由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进入了有计划、可控制的增长时期。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迅速下降,分别由1971年的30.7‰和23.4‰下降到1980年的18.2‰和11.9‰。然而,由于总人口基数庞大,这一阶段中国人口净增的绝对数仍相当可观。1971—1980年,全国总人口由8.52亿增加到9.87亿,净增1.35亿,超过了第一次生育高峰时期的净增人口。

    5、第三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81—1990年)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到了战略高度,计划生育被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更加严格。但是,由于20世纪60年代初“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生育年龄,加之20世纪80年代初婚姻法的修改造成许多不到晚婚年龄的人口提前进入婚育行列,使得人口出生率出现回升。人口出生率由1980年的18.2‰、1981年的20.9‰,达到1987年23.3‰的峰值。1981—1990年净增1.43亿,平均年增长人口1584万,1990年总人口达到11.43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

    6、人口平稳增长阶段(1991年至今)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人口的高出生率得到控制,并持续稳步下降。1991年人口出生率为19.7‰,2008年降至12.1‰,13年下降了7.6个千分点,并一直稳定在低水平上。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降到10‰以下,从2000年开始,年净增人口低于1000万,中国人口进入平稳增长阶段。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情况

    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产的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发展一般要经历一个由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的传统型人口再生产类型,发展到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过渡型,然后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型转化的过程。

    1、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过程

    六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人口政策的变化,中国人口的再生产类型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处于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许多恶性传染病得到控制,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同时,社会的安定也给生育提供了较好的环境,除三年自然灾害外,人口出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导致了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了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转变——由旧中国的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阶段进入了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阶段。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横跨了建国以来人口增长的前三个阶段、两次生育高峰期。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广泛开展和不断加强,出生率开始不断下降,死亡率继续稳定下降,人口再生产类型又出现了新的转变。这一阶段,人口死亡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由1971年的7.3‰逐步降低到1977年的6.9‰以后,死亡率一直保持在7‰以下的水平。人口出生率由20世纪70年代初的30‰左右,到20世纪80年代下降到20‰左右,进入20世纪90年代,出生率继续降低,到2008年已降到12.1‰。可以说从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人口就开始了向现代型的转变。到目前为至,中国人口已完成了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第二次重大转变,进入到现代型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2、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特点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建国以来人口再生产类型的重大转变,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发生的。特别是由过渡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政府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并非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然转变,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速度快、周期短,是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显著特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死亡率和生育水平的缓慢下降而逐步实现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自然转变过程。在中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由1949年的20‰下降到1952年的17‰,其后仅用了5年的时间便迅速下降到1957年的10.8‰,这一速度大大快于发达国家当时的水平。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看,1949年,仅为35岁,1957年达到57岁,1981年又上升到68岁。在30多年的时间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30多岁。提高的速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

    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第二次转变,表现为生育水平由高到低的转变。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一转变同样体现了速度快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前,中国妇女的生育水平一直较高,1949至1969年妇女总和生育率平均为5.8,出生率为33.8‰,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生育水平开始迅速下降,1972年总和生育率下降到5.0以下,到1977年,总和生育率进一步下降到3.0以下,出生率下降到20‰以下。上世纪末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8左右,中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速度之快,从人口学上看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三)人口年龄结构已完成向老年型的转变

    1、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成因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它是过去和当前人口出生、死亡、迁移变动对人口发展的综合作用,也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在卫生保健等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人口的健康状况持续改善,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特别是低年龄人口比其他年龄人口死亡率有了更大幅度的下降。而出生率仍维持在高水平,因此人口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1962-1970年中国创造了迄今为止历史上人口年增长速度的峰值水平。

    由于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滞后于死亡率的下降,产生了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凸出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凸出的部分也在移动,从未成年到成年,最后到老年。这就造成了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的转变。

    2、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特点与现状

    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转变密切相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都是随着人口转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逐渐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转变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经历了大约150多年的时间。我国则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进行的,且明显带有人为的痕迹,经历着更加迅速的人口转变,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了比较快的变化,即从相对年轻型人口结构,直接转变为相对老年化的人口结构。

    1953年和1964年第一、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基本属于年轻型,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是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伴随人口出生率和总和生育率急剧下降,少儿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升高,使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转变加快。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初步进入成年型,到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变为典型的成年型。此后,人口年龄结构继续老化,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年龄结构开始向老年型转变。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

    据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又上升了1.3百分点,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仍在进一步发展
che 发表于 2015-1-22 19:17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2/05-07/3868242.shtml

1952年埃及独立时,全国人口只有2000余万,也 ...
    http://www.gov.cn/test/2005-07/26/content_17363.htm
                                                      中国人口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8年末中国大陆人口13.28亿,占世界人口的20%、亚洲人口的33%。中国人口的发展同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样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人口发展已经结束了高增长的历史,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中国人口政策功在千秋

共和国的足迹——1980年:计划生育好

    一、新中国人口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发展逐步走向有计划、可控制的平稳增长时期。这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

    (一)人口总量的发展

    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可以把中国人口总量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得不到发展,人口发展缓慢,明显呈现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人口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从而出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人口高增长状况。194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年底全国总人口为5.42亿。到1957年,死亡率下降到了10.8‰,而自然增长率上升为23.2‰,总人口达到6.47亿。1949—1957年的八年间,人口净增1.05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

    2、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年)

    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1959年人口死亡率上升到了14.6‰,1960年进一步上升到25.4‰,而人口出生率只有20.9‰,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60年、1961年连续两年人口出现负增长。

    3、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1970年)

    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好转,人口发展的不正常状态也迅速得到改变,人口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达到43.6‰,平均水平在36.8‰;人口死亡率重新下降到10‰以下,并逐年稳步下降,1970年降到7.6‰。出生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使这一阶段的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到27.5‰,年平均出生人口达到2688万人,8年净增人口1.57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致使人们开始不断进行反思,但在究竟如何对待的问题上仍存在着很多模糊乃至错误的认识。在有计划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政策和行动。因此,以上三个阶段可以说是建国后人口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这一时期人口总量的剧增不但直接影响了当时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而且还对以后相当长时间内的中国人口发展与经济运行产生了无法避免的影响。

    4、人口有控制增长阶段(1971—1980年)

    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70年代后期,是中国人口发展出现根本性转变的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高速增长带来的压力,使人们认识到人口控制已迫在眉睫。中国政府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并陆续制定和完善了明确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高出生、高增长的势头得到迅速控制。人口由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进入了有计划、可控制的增长时期。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迅速下降,分别由1971年的30.7‰和23.4‰下降到1980年的18.2‰和11.9‰。然而,由于总人口基数庞大,这一阶段中国人口净增的绝对数仍相当可观。1971—1980年,全国总人口由8.52亿增加到9.87亿,净增1.35亿,超过了第一次生育高峰时期的净增人口。

    5、第三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81—1990年)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到了战略高度,计划生育被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更加严格。但是,由于20世纪60年代初“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生育年龄,加之20世纪80年代初婚姻法的修改造成许多不到晚婚年龄的人口提前进入婚育行列,使得人口出生率出现回升。人口出生率由1980年的18.2‰、1981年的20.9‰,达到1987年23.3‰的峰值。1981—1990年净增1.43亿,平均年增长人口1584万,1990年总人口达到11.43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

    6、人口平稳增长阶段(1991年至今)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人口的高出生率得到控制,并持续稳步下降。1991年人口出生率为19.7‰,2008年降至12.1‰,13年下降了7.6个千分点,并一直稳定在低水平上。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降到10‰以下,从2000年开始,年净增人口低于1000万,中国人口进入平稳增长阶段。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情况

    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产的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发展一般要经历一个由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的传统型人口再生产类型,发展到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过渡型,然后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型转化的过程。

    1、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过程

    六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人口政策的变化,中国人口的再生产类型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处于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许多恶性传染病得到控制,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同时,社会的安定也给生育提供了较好的环境,除三年自然灾害外,人口出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导致了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了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转变——由旧中国的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阶段进入了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阶段。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横跨了建国以来人口增长的前三个阶段、两次生育高峰期。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广泛开展和不断加强,出生率开始不断下降,死亡率继续稳定下降,人口再生产类型又出现了新的转变。这一阶段,人口死亡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由1971年的7.3‰逐步降低到1977年的6.9‰以后,死亡率一直保持在7‰以下的水平。人口出生率由20世纪70年代初的30‰左右,到20世纪80年代下降到20‰左右,进入20世纪90年代,出生率继续降低,到2008年已降到12.1‰。可以说从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人口就开始了向现代型的转变。到目前为至,中国人口已完成了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第二次重大转变,进入到现代型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2、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特点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建国以来人口再生产类型的重大转变,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发生的。特别是由过渡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政府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并非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然转变,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速度快、周期短,是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显著特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死亡率和生育水平的缓慢下降而逐步实现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自然转变过程。在中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由1949年的20‰下降到1952年的17‰,其后仅用了5年的时间便迅速下降到1957年的10.8‰,这一速度大大快于发达国家当时的水平。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看,1949年,仅为35岁,1957年达到57岁,1981年又上升到68岁。在30多年的时间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30多岁。提高的速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

    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第二次转变,表现为生育水平由高到低的转变。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一转变同样体现了速度快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前,中国妇女的生育水平一直较高,1949至1969年妇女总和生育率平均为5.8,出生率为33.8‰,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生育水平开始迅速下降,1972年总和生育率下降到5.0以下,到1977年,总和生育率进一步下降到3.0以下,出生率下降到20‰以下。上世纪末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8左右,中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速度之快,从人口学上看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三)人口年龄结构已完成向老年型的转变

    1、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成因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它是过去和当前人口出生、死亡、迁移变动对人口发展的综合作用,也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在卫生保健等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人口的健康状况持续改善,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特别是低年龄人口比其他年龄人口死亡率有了更大幅度的下降。而出生率仍维持在高水平,因此人口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1962-1970年中国创造了迄今为止历史上人口年增长速度的峰值水平。

    由于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滞后于死亡率的下降,产生了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凸出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凸出的部分也在移动,从未成年到成年,最后到老年。这就造成了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的转变。

    2、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特点与现状

    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转变密切相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都是随着人口转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逐渐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转变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经历了大约150多年的时间。我国则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进行的,且明显带有人为的痕迹,经历着更加迅速的人口转变,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了比较快的变化,即从相对年轻型人口结构,直接转变为相对老年化的人口结构。

    1953年和1964年第一、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基本属于年轻型,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是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伴随人口出生率和总和生育率急剧下降,少儿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升高,使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转变加快。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初步进入成年型,到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变为典型的成年型。此后,人口年龄结构继续老化,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年龄结构开始向老年型转变。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

    据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又上升了1.3百分点,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仍在进一步发展
che 发表于 2015-1-22 19:17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2/05-07/3868242.shtml

1952年埃及独立时,全国人口只有2000余万,也 ...
    http://www.gov.cn/test/2005-07/26/content_17363.htm
                                                      中国人口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8年末中国大陆人口13.28亿,占世界人口的20%、亚洲人口的33%。中国人口的发展同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样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人口发展已经结束了高增长的历史,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中国人口政策功在千秋

共和国的足迹——1980年:计划生育好

    一、新中国人口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发展逐步走向有计划、可控制的平稳增长时期。这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

    (一)人口总量的发展

    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可以把中国人口总量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得不到发展,人口发展缓慢,明显呈现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人口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从而出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人口高增长状况。194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年底全国总人口为5.42亿。到1957年,死亡率下降到了10.8‰,而自然增长率上升为23.2‰,总人口达到6.47亿。1949—1957年的八年间,人口净增1.05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

    2、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年)

    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1959年人口死亡率上升到了14.6‰,1960年进一步上升到25.4‰,而人口出生率只有20.9‰,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60年、1961年连续两年人口出现负增长。

    3、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1970年)

    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好转,人口发展的不正常状态也迅速得到改变,人口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达到43.6‰,平均水平在36.8‰;人口死亡率重新下降到10‰以下,并逐年稳步下降,1970年降到7.6‰。出生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使这一阶段的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到27.5‰,年平均出生人口达到2688万人,8年净增人口1.57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致使人们开始不断进行反思,但在究竟如何对待的问题上仍存在着很多模糊乃至错误的认识。在有计划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政策和行动。因此,以上三个阶段可以说是建国后人口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这一时期人口总量的剧增不但直接影响了当时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而且还对以后相当长时间内的中国人口发展与经济运行产生了无法避免的影响。

    4、人口有控制增长阶段(1971—1980年)

    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70年代后期,是中国人口发展出现根本性转变的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高速增长带来的压力,使人们认识到人口控制已迫在眉睫。中国政府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并陆续制定和完善了明确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高出生、高增长的势头得到迅速控制。人口由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进入了有计划、可控制的增长时期。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迅速下降,分别由1971年的30.7‰和23.4‰下降到1980年的18.2‰和11.9‰。然而,由于总人口基数庞大,这一阶段中国人口净增的绝对数仍相当可观。1971—1980年,全国总人口由8.52亿增加到9.87亿,净增1.35亿,超过了第一次生育高峰时期的净增人口。

    5、第三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81—1990年)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到了战略高度,计划生育被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更加严格。但是,由于20世纪60年代初“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生育年龄,加之20世纪80年代初婚姻法的修改造成许多不到晚婚年龄的人口提前进入婚育行列,使得人口出生率出现回升。人口出生率由1980年的18.2‰、1981年的20.9‰,达到1987年23.3‰的峰值。1981—1990年净增1.43亿,平均年增长人口1584万,1990年总人口达到11.43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

    6、人口平稳增长阶段(1991年至今)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人口的高出生率得到控制,并持续稳步下降。1991年人口出生率为19.7‰,2008年降至12.1‰,13年下降了7.6个千分点,并一直稳定在低水平上。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降到10‰以下,从2000年开始,年净增人口低于1000万,中国人口进入平稳增长阶段。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情况

    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产的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发展一般要经历一个由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的传统型人口再生产类型,发展到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过渡型,然后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型转化的过程。

    1、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过程

    六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人口政策的变化,中国人口的再生产类型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处于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许多恶性传染病得到控制,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同时,社会的安定也给生育提供了较好的环境,除三年自然灾害外,人口出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导致了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了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转变——由旧中国的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阶段进入了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阶段。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横跨了建国以来人口增长的前三个阶段、两次生育高峰期。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广泛开展和不断加强,出生率开始不断下降,死亡率继续稳定下降,人口再生产类型又出现了新的转变。这一阶段,人口死亡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由1971年的7.3‰逐步降低到1977年的6.9‰以后,死亡率一直保持在7‰以下的水平。人口出生率由20世纪70年代初的30‰左右,到20世纪80年代下降到20‰左右,进入20世纪90年代,出生率继续降低,到2008年已降到12.1‰。可以说从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人口就开始了向现代型的转变。到目前为至,中国人口已完成了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第二次重大转变,进入到现代型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2、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特点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建国以来人口再生产类型的重大转变,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发生的。特别是由过渡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政府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并非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然转变,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速度快、周期短,是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显著特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死亡率和生育水平的缓慢下降而逐步实现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自然转变过程。在中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由1949年的20‰下降到1952年的17‰,其后仅用了5年的时间便迅速下降到1957年的10.8‰,这一速度大大快于发达国家当时的水平。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看,1949年,仅为35岁,1957年达到57岁,1981年又上升到68岁。在30多年的时间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30多岁。提高的速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

    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第二次转变,表现为生育水平由高到低的转变。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一转变同样体现了速度快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前,中国妇女的生育水平一直较高,1949至1969年妇女总和生育率平均为5.8,出生率为33.8‰,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生育水平开始迅速下降,1972年总和生育率下降到5.0以下,到1977年,总和生育率进一步下降到3.0以下,出生率下降到20‰以下。上世纪末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8左右,中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速度之快,从人口学上看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三)人口年龄结构已完成向老年型的转变

    1、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成因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它是过去和当前人口出生、死亡、迁移变动对人口发展的综合作用,也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在卫生保健等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人口的健康状况持续改善,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特别是低年龄人口比其他年龄人口死亡率有了更大幅度的下降。而出生率仍维持在高水平,因此人口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1962-1970年中国创造了迄今为止历史上人口年增长速度的峰值水平。

    由于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滞后于死亡率的下降,产生了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凸出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凸出的部分也在移动,从未成年到成年,最后到老年。这就造成了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的转变。

    2、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特点与现状

    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转变密切相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都是随着人口转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逐渐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转变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经历了大约150多年的时间。我国则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进行的,且明显带有人为的痕迹,经历着更加迅速的人口转变,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了比较快的变化,即从相对年轻型人口结构,直接转变为相对老年化的人口结构。

    1953年和1964年第一、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基本属于年轻型,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是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伴随人口出生率和总和生育率急剧下降,少儿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升高,使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转变加快。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初步进入成年型,到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变为典型的成年型。此后,人口年龄结构继续老化,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年龄结构开始向老年型转变。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

    据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又上升了1.3百分点,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仍在进一步发展
计划生育呢!!!
“50%的女性初婚年龄在18岁以下”。“有离婚史的45%”
充分说明那个地方已经乱套了。
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否则天天被人打巴掌
看来婚姻法什么的对豆奶就是废纸啊!
敢像内地一样管吗?内地是这样子的,
以前一个同事35岁当奶奶,她16岁生她女,女儿在19岁生了个儿子。人长得特别像张曼玉,女强人一个。我非常喜欢她。
不到18岁就结婚,当地的中小学都教了什么?
lcgzzhy 发表于 2015-1-22 19:13
“政协委员、自治区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侯汉敏做了题为《关于有效治理南疆农村早婚、多育、离婚率高现象建 ...
这种地就不要洗了,平白惹的一身骚。
用老农的话说,占国家便宜呗,还能是啥?

不过生8个确实太多了,4个正好。

有钱生10个也不怕,没钱生1个也嫌多。现在不像以前爷爷辈那样“多一个只是多一双筷子”。
等90年代人口高峰过去,会放开二胎的
个人认为2020全面放开二胎
有时真觉得对付某些人极端一点是个好办法
内地每年征收的超生费,是都发给独生子女家庭了吗。我了解到的二十年前本地超罚5000起价,现在是2万。同时本地独生子女家庭每月领取5元独生子女补助,领到子女18岁,现在这个补助是15元,呵呵,涨了足足3倍哦,
过去总补助为5X12X18等于1080 过去超生一次交齐5000   
现在总补助为15X12X18等于3240 现在超生一次交齐20000
那么有个问题,其他的钱哪里去了?
某些地方看来得强制计划生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