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观察得出关于j10抗荷能力的结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15:43
空军之翼出了篇文章,说了j10设计不良导致飞行员肺萎缩的问题。
其实总结起来,最后其实是归结到以下两点:
1,抗荷服加压的部分不应包含腹腔。腹腔加压导致了吸气困难,这是主要原因。
2,中杆需要改侧杆,侧杆方便后仰坐椅,后仰坐椅有助于抗荷。f16是最早采用侧杆后仰坐椅的战机,但是侧杆并未应用到之后所有的战机中。例如f22就还是中杆。f16采用大后倾坐椅最关键的原因,其实在于其扁机头可能无法容纳一个不后倾的座舱。
其实在增稳控制之前,中杆最大的意义就是可以两只手抓杆,抵抗操作产生的巨大杆力。而且在一番天翻地覆之后,感官不甚准确的时候,中杆显然有助于飞行员对正航向。
舒适性反而不是很差。即便是大后倾坐椅,使用中杆的时候可以把小臂搭在大腿上,一样能起到支撑作用。
j10b把圆机头改扁了,坐椅肯定有后倾;鹘鹰座舱下面放轮子,也有。就是尺寸较大的侧卫黑丝不好说。不过既然cs都会用了,估计还是有的。空军之翼出了篇文章,说了j10设计不良导致飞行员肺萎缩的问题。
其实总结起来,最后其实是归结到以下两点:
1,抗荷服加压的部分不应包含腹腔。腹腔加压导致了吸气困难,这是主要原因。
2,中杆需要改侧杆,侧杆方便后仰坐椅,后仰坐椅有助于抗荷。f16是最早采用侧杆后仰坐椅的战机,但是侧杆并未应用到之后所有的战机中。例如f22就还是中杆。f16采用大后倾坐椅最关键的原因,其实在于其扁机头可能无法容纳一个不后倾的座舱。
其实在增稳控制之前,中杆最大的意义就是可以两只手抓杆,抵抗操作产生的巨大杆力。而且在一番天翻地覆之后,感官不甚准确的时候,中杆显然有助于飞行员对正航向。
舒适性反而不是很差。即便是大后倾坐椅,使用中杆的时候可以把小臂搭在大腿上,一样能起到支撑作用。
j10b把圆机头改扁了,坐椅肯定有后倾;鹘鹰座舱下面放轮子,也有。就是尺寸较大的侧卫黑丝不好说。不过既然cs都会用了,估计还是有的。
不太懂,不过都电传操纵了,还会有巨大杆力的问题吗?
不太懂,不过都电传操纵了,还会有巨大杆力的问题吗?
问题没有了,但是舒适性劣势也被解决了,所以继续沿用就好。
F22的座舱至今保密,你怎么知道是操作杆中置的?除F16外,阵风和肥电也都是侧杆的,F16和肥电分别是是世界上装备量最大的三代机和四代机。
楼主关于F16座舱无法容纳传统座椅的观点有什么依据吗?其中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F22的座舱至今保密,你怎么知道是操作杆中置的?除F16外,阵风和肥电也都是侧杆的,F16和肥电分别是是世界 ...
不保密吧,一平五下中杆。
不保密吧,一平五下中杆。
有图吗?我好像没见过图
谷歌一下就这么难吗?

http://avioners.net/2012/10/f22-raptor-illuminated-cockpit-aircraft.html/
谷歌一下就这么难吗? http://avioners.net/2012/10/f22-raptor-illuminated-cockpit-aircraft.html/
谢谢链接支持
F22的座舱至今保密,你怎么知道是操作杆中置的?除F16外,阵风和肥电也都是侧杆的,F16和肥电分别是是世界 ...
F-22是侧杆。随便谷歌“F-22 cockpit”就可以看到。

还有一个就是棒子的T-50。当然本子的F-2也是。

甚至毛子也试过。苏37。
这就是一篇哗众取宠的文章,歼十现在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在试飞阶段就暴露出来了,所谓的飞行损伤的问题其实就是选材的问题,现在的实际问题是首批接装单位有没有按照规范去选材,为什么后来的飞行员就能规避掉这个问题?
这就是一篇哗众取宠的文章,歼十现在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在试飞阶段就暴露出来了,所谓的飞行损伤的问题其实就 ...
我看到他的文章被转到空版后几乎篇篇都有人说是他是哗众取宠,瞎编造谣,胡说八道,甚至有些署名不是他的文章都被怀疑是他写的。
我看到他的文章被转到空版后几乎篇篇都有人说是他是哗众取宠,瞎编造谣,胡说八道,甚至有些署名不是他的 ...
飞行损伤在任何一个机型上都会存在,关键就是如何规避,而且文中提到的飞行员不愿加压呼吸的问题完全就是飞行员自己的问题,不愿吃这个苦干嘛要去飞三代机?如果为此把飞机性能降下来,那么责任谁负?
飞行损伤在任何一个机型上都会存在,关键就是如何规避,而且文中提到的飞行员不愿加压呼吸的问题完全就是 ...
原文中说歼十的抗荷服设计不合理,会给飞行员带来额外的痛苦,改进了以后就解决了飞行员不愿执行操作规范的问题,肺萎缩现象也得到了解决
侧杆的敏捷性不错,但是因为文章里面也说了,行程多低(甚至早期型还是力感应),导致训练难度加大,自己可以很容易百度一下,日本F2这个侧杆设计的飞机,双座同型教练机的比例就比较大。
原文中说歼十的抗荷服设计不合理,会给飞行员带来额外的痛苦,改进了以后就解决了飞行员不愿执行操作规范 ...
这就是作者的高明和狡猾之处,让飞行员痛苦的明明是加压呼吸,然后话峰一转扯到了抗荷服上面,请问什么样先进的抗荷服可以取代加压呼吸?

2233b 发表于 2015-1-18 11:59
原文中说歼十的抗荷服设计不合理,会给飞行员带来额外的痛苦,改进了以后就解决了飞行员不愿执行操作规范 ...


那些人没看全或者选择性忽略了,

原文说了旧式侧管式抗荷服会有呼吸痛苦的问题,后来换气囊式抗荷服就解决了。

不过记得空翼以前有文章说瑞士服役了充液式抗荷服,依靠抗荷服中水囊里水的自然流动自动加压,不需要额外的调节系统,
顺带解决了调节系统响应速度的问题。
不知道我军有没有研究。
2233b 发表于 2015-1-18 11:59
原文中说歼十的抗荷服设计不合理,会给飞行员带来额外的痛苦,改进了以后就解决了飞行员不愿执行操作规范 ...


那些人没看全或者选择性忽略了,

原文说了旧式侧管式抗荷服会有呼吸痛苦的问题,后来换气囊式抗荷服就解决了。

不过记得空翼以前有文章说瑞士服役了充液式抗荷服,依靠抗荷服中水囊里水的自然流动自动加压,不需要额外的调节系统,
顺带解决了调节系统响应速度的问题。
不知道我军有没有研究。
不保密吧,一平五下中杆。

中杆?五下?多学习再发言。你的这种低级错误不是一次两次了。
唔,这有一帖
http://lt.cjdby.net/thread-1917400-1-1.html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7-02-25/0758432361.html

提到说德国 EF2000 飞行员已经使用充液式抗荷服十年了。

“从2005年1月31日开始,德空军 EF2000 飞行员身着根据流体静力“液肌”原理工作的新型利伯勒多过载抗荷飞行服执行任务。该飞行服经过三年试验证明:优于所有使用气压操纵系统的抗荷服,而且飞行训练时不用与飞机各系统相连接。”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7-02-25/0758432361.html

提到说德国 EF2000 飞行员已经使用充液式抗荷服十年了。

“从2005年1月31日开始,德空军 EF2000 飞行员身着根据流体静力“液肌”原理工作的新型利伯勒多过载抗荷飞行服执行任务。该飞行服经过三年试验证明:优于所有使用气压操纵系统的抗荷服,而且飞行训练时不用与飞机各系统相连接。”

超山猫 发表于 2015-1-26 00:46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7-02-25/0758432361.html

提到说德国 EF2000 飞行员已经使用充液式抗 ...
这玩意儿重量肯定不小……血管负荷小了,骨骼和肌肉要更加吃力了吧……
F22F35都是侧杆
黑暗之音多雷蒙 发表于 2015-1-18 11:20
不保密吧,一平五下中杆。
一平六下侧杆。。。。。。。

黑暗之音多雷蒙 发表于 2015-1-26 07:51
这玩意儿重量肯定不小……血管负荷小了,骨骼和肌肉要更加吃力了吧……


好像瑞士的充液式抗荷服是一公斤多点,德国服役的应该也一样,还好。


不过,瑞士的看起来也属于侧管加压,
于是歼-10 以前侧管式抗荷服遇到的问题在瑞士充液式抗荷服上可能也存在,
这样的话就不如歼-10 新换装的气囊式抗荷服舒适了。



黑暗之音多雷蒙 发表于 2015-1-26 07:51
这玩意儿重量肯定不小……血管负荷小了,骨骼和肌肉要更加吃力了吧……


好像瑞士的充液式抗荷服是一公斤多点,德国服役的应该也一样,还好。


不过,瑞士的看起来也属于侧管加压,
于是歼-10 以前侧管式抗荷服遇到的问题在瑞士充液式抗荷服上可能也存在,
这样的话就不如歼-10 新换装的气囊式抗荷服舒适了。


超山猫 发表于 2015-1-26 13:42
好像瑞士的充液式抗荷服是一公斤多点,德国服役的应该也一样,还好。
液体抗荷服的加压方式与什么管关系不大,因为它是依靠液体的自重加压的。
液体抗荷服的加压方式与什么管关系不大,因为它是依靠液体的自重加压的。
有关系,因为看起来瑞士的充液式抗荷服只在侧管里装有水,而不是整个充水,
超重时水是涨起管子,管子再跟传统侧管时抗荷服那样绷紧布料给人体加压。

把管子换成跟人体接触面积较大的水囊应该就没问题了,但是可能重量就大了 。

德国服役的不知道是怎么样的,看到描述的都是瑞士的
难道开J10也会缺氧?
内塔尼亚胡 发表于 2015-1-26 14:24
难道开J10也会缺氧?
不会缺氧,但是长期开大动作会肺萎缩……八股是这么描述的。
給幾幅Cockpit圖看看
老尾也試驗瑞士的抗荷服

節錄:
Testing new liquid filled anti G-suit
by: Airforce news
EDWARDS AIR FORCE BASE, Calif. (AFPN)The U.S. Air Force Test Pilot School here is testing a new concept in aircrew protection: a liquid-filled, full-body anti-gravity suit.
Testing of the Swiss "Libelle" anti-G suit is a collaborative effort by TPS, Air Combat Command's Humans Systems Integration Division and the Air Expeditionary Force Battlelab at Mountain Home AFB, Idaho.

Using hydrostatic (liquid) force to regulate suit pressure, the Libelle, which means "dragonfly," in Swiss, could prove better than current pneumatic (compressed air) anti-G suits.

原文: http://www.flightgear.dk/newsui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