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主旋律“标准件”——从徐克版电影“智取威虎山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6:45:03


前 言

各位好!是不是很久不见楼主了呢?大家想念楼主吗?(众:滚粗!你谁?!西红柿雨把楼主瞬间淹没……)咳咳咳!很久很久以前,楼主在这里胡说八道了一贴“嘴炮无敌是怎样炼成的”。很久很久以后,再次解除万年潜水状态的楼主仍然要关注那个被很多人认为是百无一用、执行者更时常被称为“战五渣”的意识形态领域!这一次,咱们来谈谈现阶段文艺作品中“主旋律标准件”是如何打造出来的。

许多人都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文化创意产业特别是电影工业,其实和军事工业一样,都是“工业”(industry)。既然是“工业”,就必须制订工业制造的标准。而按照这个标准打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就是“精神原子弹”。

现如今,在好莱坞“精神原子弹”的强力压制之下,国产电影面临的环境本来就很险恶,“主旋律”的国产电影无论票房还是口碑,就更是基本上战五渣!“大业”和“伟业”虽然掀起了一点浪花,但那种没台词的人物都是个角儿的制作方式以及编年史、流水账一样的剧情是完全没有复制价值、也不可能复制的,更谈不上“标准”!

不过,时代在发展,生活在变化。楼主认为,到了今天,属于中国当下的“主旋律标准件”已经有了候选。那就是近年来少见的票房与口碑齐飞、华语电影票房前十位中唯一的改编“红色经典”——《智取威虎山3D》!目前,这部电影的票房已经超过8亿,超过了好莱坞制造的“钢铁侠”、“美国队长”,排名国内影史票房第10位!

楼主远远看见众位的手中已经拿起了一堆西红柿……且慢扔!先听楼主一一道来!(楼主瞬间又被西红柿雨淹没,咳咳!)

PS:本来这贴只想发在兔吧,没想到发现军畅版里一群人也在讨论“文艺作品”……那就让楼主也来掺一脚吧!呵呵!


前 言

各位好!是不是很久不见楼主了呢?大家想念楼主吗?(众:滚粗!你谁?!西红柿雨把楼主瞬间淹没……)咳咳咳!很久很久以前,楼主在这里胡说八道了一贴“嘴炮无敌是怎样炼成的”。很久很久以后,再次解除万年潜水状态的楼主仍然要关注那个被很多人认为是百无一用、执行者更时常被称为“战五渣”的意识形态领域!这一次,咱们来谈谈现阶段文艺作品中“主旋律标准件”是如何打造出来的。

许多人都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文化创意产业特别是电影工业,其实和军事工业一样,都是“工业”(industry)。既然是“工业”,就必须制订工业制造的标准。而按照这个标准打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就是“精神原子弹”。

现如今,在好莱坞“精神原子弹”的强力压制之下,国产电影面临的环境本来就很险恶,“主旋律”的国产电影无论票房还是口碑,就更是基本上战五渣!“大业”和“伟业”虽然掀起了一点浪花,但那种没台词的人物都是个角儿的制作方式以及编年史、流水账一样的剧情是完全没有复制价值、也不可能复制的,更谈不上“标准”!

不过,时代在发展,生活在变化。楼主认为,到了今天,属于中国当下的“主旋律标准件”已经有了候选。那就是近年来少见的票房与口碑齐飞、华语电影票房前十位中唯一的改编“红色经典”——《智取威虎山3D》!目前,这部电影的票房已经超过8亿,超过了好莱坞制造的“钢铁侠”、“美国队长”,排名国内影史票房第10位!

楼主远远看见众位的手中已经拿起了一堆西红柿……且慢扔!先听楼主一一道来!(楼主瞬间又被西红柿雨淹没,咳咳!)

PS:本来这贴只想发在兔吧,没想到发现军畅版里一群人也在讨论“文艺作品”……那就让楼主也来掺一脚吧!呵呵!


一、“精神原子弹”的前世今生

写“嘴炮无敌”的时候,楼主在前言里声明过:“一个缺乏实力的国家,嘴炮打得再漂亮,也起不到任何作用。不过,对于一个崛起中的强国和大国来说,打嘴炮的水平却不能忽视。那就是舆论战!”

这一次,楼主也要事先发表一个声明:只有当我们手中握有真正的原子弹时,才有可能将打造“精神原子弹”的标准付诸实现,而“精神原子弹”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没有这个前提,以下的一切都不过是胡言乱语。

过去30年,资金和技术手段等硬件的落后限制了兔子在“精神原子弹”的制造业中追赶鹰酱甚至秃子的步伐。但今天,中国每年光电视剧产量就超过15000集,排名世界第一位!电影也是年均500、600部的产量,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这个领域,聚集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虽说大多数产品的质量都差强人意,但其内在的能量已经不能忽视了。争夺它的主导权,势在必行!

都说一流的企业,是做标准的。而当一个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也需要推出自己的生产标准,尤其是主流的生产标准。这些天,于敏、氢弹、国家最高科技奖一直是新闻关键词——这是真正的原子弹!然而,真正的原子弹要掌握在什么样的人手上,那就是“精神原子弹”要占领的阵地了。您说,兔子需不需要“精神原子弹”?需不需要找到打造精神原子弹的“标准”?

在这个前提之下,所谓“主旋律标准件”,那就是符合时代需求的“通俗文艺作品”——什么?您想听高大上的诺贝尔文学奖、魔幻现实主义或者是什么引人深思制度优势的……请出门左转!小众化的文艺产品,或许在文化史上能够影响深远,但它的影响幅度是很难用“原子弹”来类比的。

说起这个问题,战斗力堪比10+航母战斗群的好莱坞当然深知其中三味!我们也不用列举他们称霸世界后的例子——就在真正的原子弹即将闪亮登场的那个年代,他们的“精神原子弹”就已经打造得姿势很销魂了。

估计这里没人不知道有一部名叫“卡萨布兰卡”的电影吧!换个更接地气的译名,它叫“北非谍影”!如果今天来评一个“好莱坞影史百大”什么的榜单,无论评委是谁,都绝对漏不了亨弗莱•鲍嘉和英格丽•鲍曼联手奉献的这部佳作。而它诞生的时间最值得玩味——1942年底,盟军实施“火炬行动”在北非登陆;几周后,“北非谍影”全球首映!

所以说,“卡萨布兰卡”是一部应时之作。尽管它的拍摄和发行都有仓促之嫌,一开始并不起眼,但是,观影人群的口碑很快就让它脱颖而出!举几个很小的例子,大家就知道为啥它是“精神原子弹”了。

比如说,影片大量使用欧洲难民、特别是犹太难民作为群众演员。这些人本身就是战火余生,对整个故事感同身受,许多场面演起来情真意切(还记得小酒馆里唱“马赛曲”吗),令当时隔岸观火的美国观众大受感染!

比如说,当时的军方不想让这部电影在北非盟军部队里播放,理由是“不愿引发当地法国维希伪政权支持者的反感”——这得是骂“法奸”骂到了什么程度、是得有多“反感”!

再比如说,当时的媒体对这部电影的评价相当符合那个年代的美国“主旋律”。当时出版的《每日综艺》就说过:“这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反轴心国宣传影片!”没错!人家鹰酱可没掖着藏着,也没觉得有啥不好意思,人用的就是“宣传”(propaganda)这两字!

其他的,就不用楼主再多说什么了。好莱坞在“卡萨布兰卡”这样的类型片中获得的成功经验和生产标准,一直被复制到今天!鹰酱出品的“精神原子弹”自然是天下无敌!

回到楼主想说的这部电影。

今天,无论你对徐克版的“智取威虎山”有什么样的意见、不满以及吐槽,恐怕都很难否认一个事实:这部改编自“红色经典”和“样板戏”的电影在上映后罕见的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更值得注意的是,票房曲线变化(下图)显示出,它上映第二周的票房比第一周还要高,单日票房峰值出现在第10天!要知道,一般的电影,包括那些好莱坞打造的精神原子弹,他们的最高票房都出现在上映的前半周啊!


如此反常,原因何在?一般来说,影响电影票房的因素不外乎档期、质量(题材和明星)、营销和口碑。在人们真正看过之前,票房主要来自档期和营销的驱动,因此一般电影的峰值都出现在前3天。但是,在一部分人看过之后,档期和营销驱动的力量就开始逐渐减弱;而在这个社交媒体横行的时代,口碑驱动就会慢慢占据主流。由此可见,当一部电影的单日票房峰值出现在上映第二周、并且稳定回落没坐“过山车”的时候(上映进入第四周,每天还有700万票房),就只能证明它是“口碑驱动”的典型了!

我们再看这张图——这是到目前为止的国内影史票房前十位。

看出什么问题了吗?在一堆的外星人打小怪兽、神话剧以及喜剧片当中,徐克版“智取威虎山”是个多么“诡异”的存在!当楼主看到这样的数据时,就忍不住问自己:“他们究竟是做对了什么,才让一部人称“红色经典”在商业片和类型片制霸的世界里脱颖而出?”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这就是符合我们这个时代需求的通俗文艺作品,因为我们的观众,已经用脚、用嘴、用键盘、用小钱钱证明了上述结论!

问题在于,一个字:我们可以从这部电影里分析出那个“标准”吗?

且让我们从社会普遍审美观念说起。

(PS:楼主在兔吧已经被人骂成是“徐克的粉丝”以及“白白胖胖的娱托”,超大也不用客气。你可以看不起类型片、娱乐圈或者香港导演,但人家的影响力一点都不会因此减弱。相反,挺着高姿态追求所谓“思想性”,却不去总结已经成功的经验,就只能把我们的市场和思想阵地拱手送给好莱坞——这难道不是我们已经面临的现状吗?本文和兔吧发表的相比有修订)

提示一:以下内容有大量剧透,没看过的兔子们……也满地打滚求支持!
提示二:楼主会引用大量好莱坞的例子作为旁证——请相信,在“精神原子弹”的问题上,兔子仍然要做最大的美粉!
提示三:注意!本片片头明确写着“改编自曲波《林海雪原》”
提示四:用现实苛责电影,就和问超人为什么老穿内裤一样无厘头

(待续,二、3种主义的现实应用)

一、“精神原子弹”的前世今生

写“嘴炮无敌”的时候,楼主在前言里声明过:“一个缺乏实力的国家,嘴炮打得再漂亮,也起不到任何作用。不过,对于一个崛起中的强国和大国来说,打嘴炮的水平却不能忽视。那就是舆论战!”

这一次,楼主也要事先发表一个声明:只有当我们手中握有真正的原子弹时,才有可能将打造“精神原子弹”的标准付诸实现,而“精神原子弹”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没有这个前提,以下的一切都不过是胡言乱语。

过去30年,资金和技术手段等硬件的落后限制了兔子在“精神原子弹”的制造业中追赶鹰酱甚至秃子的步伐。但今天,中国每年光电视剧产量就超过15000集,排名世界第一位!电影也是年均500、600部的产量,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这个领域,聚集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虽说大多数产品的质量都差强人意,但其内在的能量已经不能忽视了。争夺它的主导权,势在必行!

都说一流的企业,是做标准的。而当一个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也需要推出自己的生产标准,尤其是主流的生产标准。这些天,于敏、氢弹、国家最高科技奖一直是新闻关键词——这是真正的原子弹!然而,真正的原子弹要掌握在什么样的人手上,那就是“精神原子弹”要占领的阵地了。您说,兔子需不需要“精神原子弹”?需不需要找到打造精神原子弹的“标准”?

在这个前提之下,所谓“主旋律标准件”,那就是符合时代需求的“通俗文艺作品”——什么?您想听高大上的诺贝尔文学奖、魔幻现实主义或者是什么引人深思制度优势的……请出门左转!小众化的文艺产品,或许在文化史上能够影响深远,但它的影响幅度是很难用“原子弹”来类比的。

说起这个问题,战斗力堪比10+航母战斗群的好莱坞当然深知其中三味!我们也不用列举他们称霸世界后的例子——就在真正的原子弹即将闪亮登场的那个年代,他们的“精神原子弹”就已经打造得姿势很销魂了。

估计这里没人不知道有一部名叫“卡萨布兰卡”的电影吧!换个更接地气的译名,它叫“北非谍影”!如果今天来评一个“好莱坞影史百大”什么的榜单,无论评委是谁,都绝对漏不了亨弗莱•鲍嘉和英格丽•鲍曼联手奉献的这部佳作。而它诞生的时间最值得玩味——1942年底,盟军实施“火炬行动”在北非登陆;几周后,“北非谍影”全球首映!

所以说,“卡萨布兰卡”是一部应时之作。尽管它的拍摄和发行都有仓促之嫌,一开始并不起眼,但是,观影人群的口碑很快就让它脱颖而出!举几个很小的例子,大家就知道为啥它是“精神原子弹”了。

比如说,影片大量使用欧洲难民、特别是犹太难民作为群众演员。这些人本身就是战火余生,对整个故事感同身受,许多场面演起来情真意切(还记得小酒馆里唱“马赛曲”吗),令当时隔岸观火的美国观众大受感染!

比如说,当时的军方不想让这部电影在北非盟军部队里播放,理由是“不愿引发当地法国维希伪政权支持者的反感”——这得是骂“法奸”骂到了什么程度、是得有多“反感”!

再比如说,当时的媒体对这部电影的评价相当符合那个年代的美国“主旋律”。当时出版的《每日综艺》就说过:“这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反轴心国宣传影片!”没错!人家鹰酱可没掖着藏着,也没觉得有啥不好意思,人用的就是“宣传”(propaganda)这两字!

其他的,就不用楼主再多说什么了。好莱坞在“卡萨布兰卡”这样的类型片中获得的成功经验和生产标准,一直被复制到今天!鹰酱出品的“精神原子弹”自然是天下无敌!

回到楼主想说的这部电影。

今天,无论你对徐克版的“智取威虎山”有什么样的意见、不满以及吐槽,恐怕都很难否认一个事实:这部改编自“红色经典”和“样板戏”的电影在上映后罕见的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更值得注意的是,票房曲线变化(下图)显示出,它上映第二周的票房比第一周还要高,单日票房峰值出现在第10天!要知道,一般的电影,包括那些好莱坞打造的精神原子弹,他们的最高票房都出现在上映的前半周啊!


如此反常,原因何在?一般来说,影响电影票房的因素不外乎档期、质量(题材和明星)、营销和口碑。在人们真正看过之前,票房主要来自档期和营销的驱动,因此一般电影的峰值都出现在前3天。但是,在一部分人看过之后,档期和营销驱动的力量就开始逐渐减弱;而在这个社交媒体横行的时代,口碑驱动就会慢慢占据主流。由此可见,当一部电影的单日票房峰值出现在上映第二周、并且稳定回落没坐“过山车”的时候(上映进入第四周,每天还有700万票房),就只能证明它是“口碑驱动”的典型了!

我们再看这张图——这是到目前为止的国内影史票房前十位。

看出什么问题了吗?在一堆的外星人打小怪兽、神话剧以及喜剧片当中,徐克版“智取威虎山”是个多么“诡异”的存在!当楼主看到这样的数据时,就忍不住问自己:“他们究竟是做对了什么,才让一部人称“红色经典”在商业片和类型片制霸的世界里脱颖而出?”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这就是符合我们这个时代需求的通俗文艺作品,因为我们的观众,已经用脚、用嘴、用键盘、用小钱钱证明了上述结论!

问题在于,一个字:我们可以从这部电影里分析出那个“标准”吗?

且让我们从社会普遍审美观念说起。

(PS:楼主在兔吧已经被人骂成是“徐克的粉丝”以及“白白胖胖的娱托”,超大也不用客气。你可以看不起类型片、娱乐圈或者香港导演,但人家的影响力一点都不会因此减弱。相反,挺着高姿态追求所谓“思想性”,却不去总结已经成功的经验,就只能把我们的市场和思想阵地拱手送给好莱坞——这难道不是我们已经面临的现状吗?本文和兔吧发表的相比有修订)

提示一:以下内容有大量剧透,没看过的兔子们……也满地打滚求支持!
提示二:楼主会引用大量好莱坞的例子作为旁证——请相信,在“精神原子弹”的问题上,兔子仍然要做最大的美粉!
提示三:注意!本片片头明确写着“改编自曲波《林海雪原》”
提示四:用现实苛责电影,就和问超人为什么老穿内裤一样无厘头

(待续,二、3种主义的现实应用)
抢个沙发先,楼主请继续。
吸取米帝先进经验,打响红色嘴炮。

这是个好话题。
如果照着《太平洋战争》的路子拍《上甘岭》,一天的故事拍一集。。。也是一部43集的鸿篇巨制
只有美帝的电影业进入了工业时代    其他的都还在农耕阶段
好莱坞的电影业也曾是MD的五大产业之一。。
中国电影缺乏创新~
通信参谋 发表于 2015-1-15 13:18
吸取米帝先进经验,打响红色嘴炮。

这是个好话题。
对,此例证明红色经典经过时代气息再包装,是可已重新获得失去的市场,争回一席之地。
一瞬即永恒 发表于 2015-1-15 14:04
对,此例证明红色经典经过时代气息再包装,是可已重新获得失去的市场,争回一席之地。
楼主先写着,继续这个风格,写完了换成正统的风格,可以发表。

至少可以给广电总局,文化部,中宣部之类的主管部门借鉴一下。免得总是战五渣的水平。
机构名称还是敏感词,要审核啊
楼主先写着,继续这个风格,写完了换成正统的风格,可以发表。

至少可以给广电总局,文化部,中宣部之 ...
晕!楼主可不敢……只能让现实教育他们
如果照着《太平洋战争》的路子拍《上甘岭》,一天的故事拍一集。。。也是一部43集的鸿篇巨制
其实中国抗日,解放,抗美,援越都可以排出好多好莱坞大片。不过张艺谋等只会拍红高粱等蔑视中国人的片子。
有个问题,那就是图挂了~
一个字——楼主,图挂了,顺手催更


二、3种主义的现实应用

所谓“主旋律”,其实就是一个社会在特定阶段的价值取向和重大关切。能够体现这些取向的文艺作品,就是主旋律作品。

在紧跟“主旋律”的问题上,好莱坞是从不落后的。

美剧史上的划时代之作“反恐24小时”首播于2002年,此前一年,911事件的发生将全世界都送进了“反恐”的节奏。而当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显示出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时,反思战争和反恐政策的影视作品,如“绿区”、“国土安全”就大行其道。

再举个例子。奥巴马上台后,美国政治的理想主义屡屡被现实利益集团打败。于是,“纸牌屋”这样一个讲述纯粹功利主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老英剧(1990年BBC首播),就改头换面成美国故事,在美国获得巨大成功。男主角凯文·斯派西刚刚获得金球奖。顺便说一句,第三季马上要开播,王书记别忘了追剧哈!

好莱坞的成功,原因就在于美国电影人吃透了美国主旋律,然后再借助美国的全球影响力把这些美国主旋律包装成“普世价值”,在全球市场上大杀四方!

现在谈价值观输出,对鹰酱是旧闻,对兔子是太早。面对好莱坞的美国主旋律标准件的挑战,我们眼下最紧迫的任务是先吃透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也就是中国社会现阶段的社会普遍价值和审美取向,尤其是后者,因为文艺作品首先是一种审美客体。

需要强调的是,社会普遍审美取向和价值取向是相关联的,但并非时时重合。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当个好人”是价值取向,但一个好人是否都得长得“浓眉大眼”的,这就是审美取向了。事实上,无论人生还是艺术,“浓眉大眼”的倒经常“叛变革命”……呵呵!

样板戏的年代,就试图将“审美取向”和“价值取向”合而为一,所以童祥苓的杨子荣进了贼窝也“浓眉大眼”、一脸正气。在那个特定的年代,这种审美取向或许是符合需求的,但到了这个年代,毫无疑问是要被抛进历史的回收站了。那么,在打造“精神原子弹”的过程中,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取向”究竟应该如何把握主旋律?

楼主个兔认为,就“智取威虎山”这个类型的商业电影来说,英雄主义,精英/专业主义以及平民主义,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3种主义的现实应用

所谓“主旋律”,其实就是一个社会在特定阶段的价值取向和重大关切。能够体现这些取向的文艺作品,就是主旋律作品。

在紧跟“主旋律”的问题上,好莱坞是从不落后的。

美剧史上的划时代之作“反恐24小时”首播于2002年,此前一年,911事件的发生将全世界都送进了“反恐”的节奏。而当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显示出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时,反思战争和反恐政策的影视作品,如“绿区”、“国土安全”就大行其道。

再举个例子。奥巴马上台后,美国政治的理想主义屡屡被现实利益集团打败。于是,“纸牌屋”这样一个讲述纯粹功利主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老英剧(1990年BBC首播),就改头换面成美国故事,在美国获得巨大成功。男主角凯文·斯派西刚刚获得金球奖。顺便说一句,第三季马上要开播,王书记别忘了追剧哈!

好莱坞的成功,原因就在于美国电影人吃透了美国主旋律,然后再借助美国的全球影响力把这些美国主旋律包装成“普世价值”,在全球市场上大杀四方!

现在谈价值观输出,对鹰酱是旧闻,对兔子是太早。面对好莱坞的美国主旋律标准件的挑战,我们眼下最紧迫的任务是先吃透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也就是中国社会现阶段的社会普遍价值和审美取向,尤其是后者,因为文艺作品首先是一种审美客体。

需要强调的是,社会普遍审美取向和价值取向是相关联的,但并非时时重合。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当个好人”是价值取向,但一个好人是否都得长得“浓眉大眼”的,这就是审美取向了。事实上,无论人生还是艺术,“浓眉大眼”的倒经常“叛变革命”……呵呵!

样板戏的年代,就试图将“审美取向”和“价值取向”合而为一,所以童祥苓的杨子荣进了贼窝也“浓眉大眼”、一脸正气。在那个特定的年代,这种审美取向或许是符合需求的,但到了这个年代,毫无疑问是要被抛进历史的回收站了。那么,在打造“精神原子弹”的过程中,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取向”究竟应该如何把握主旋律?

楼主个兔认为,就“智取威虎山”这个类型的商业电影来说,英雄主义,精英/专业主义以及平民主义,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上甘岭是个好题材,但一直无人敢碰呀,不知道为什么?
继续,楼主写得不赖,我不会扔西红柿的。{:soso_e113:}
bothofus 发表于 2015-1-15 16:24
其实中国抗日,解放,抗美,援越都可以排出好多好莱坞大片。不过张艺谋等只会拍红高粱等蔑视中国人的片子 ...
只能怪很多中国人在精神上面对洋人还是跪着的。

《上甘岭》《英雄儿女》绝对拿不到什么小人奖、球奖、熊奖、树奖,所以大倒爷们不爱拍。
说到底广电管的太严,这个不让拍,那个不让拍
一个字——楼主,图挂了,顺手催更
已经注意到……待会去改下
      恩,工业电影的特质就是得有“孤胆英雄”,能一个人靠着超绝的身手,决定一场战争,至少也得是整个电影所反应出来的战斗的胜负才行。不过这种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主义”与中国宣传的群众战争相悖。看了很多“智取威虎山”的影评,很多都说电影没有反应出原作里的解放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精神。却不知道这就是这个电影成功的所在,大家都喜欢看杨子荣孤身独闯威虎山和解放军大破土匪老巢的炫、酷的情节,谁愿意看发动群众啥的情节啊?“智取威虎山”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合了工业电影的”个人英雄主义”。
      从这个道理出发,我觉得,如果拍“狼牙山五壮士”这类英雄主义题材的电影,用好莱坞的工业电影模式,应该也会取得成功。
中国电影人以老外肯定为荣,是不可能拍出真正有骨气的主旋律电影的,徐老怪没那种必须要西方人肯定的情结,才会拍出智取威虎山这样的电影
你看他们拼命往奥斯卡钻就知道了
如果智取威虎山拿去参加奥斯卡绝对不会入围的
dabaicai332011 发表于 2015-1-15 16:49
恩,工业电影的特质就是得有“孤胆英雄”,能一个人靠着超绝的身手,决定一场战争,至少也得是整个电 ...
中国宣传群众战争没少宣传英雄,而且都是平民英雄,其实应该更容易让观众产生代入感。宣传口老早的口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应该让伟大的光腚菊亲自来拍电影
奇怪,楼主这里看图没挂啊……
我就一句话,让拍抗美援朝吗?
楼主,坐小板凳等你继续啊
有意思,已经收藏
下一部,奇袭白虎团

韩国敢上映咩?
火柴008 发表于 2015-1-15 16:33
上甘岭是个好题材,但一直无人敢碰呀,不知道为什么?
老版的《上甘岭》电影可是经典啊,就凭国内现在电影人的水平和素质决无可能超越。
  自古华山一条路。

  文艺也是如此,占领技术制高点,才是最重要的。无奈的是,国内文艺圈确实都是文艺范,太TM悲哀啊。
恩,工业电影的特质就是得有“孤胆英雄”,能一个人靠着超绝的身手,决定一场战争,至少也得是整个电+...
其实中国以前拍的那些黑白画面的老战争片,好多都是这样的英雄主义片,真的都是经典啊。什么时候才能有高质量的重拍啊?
写得好啊,这叫看问题看出实质了,楼主继续。
WillSiegKane 发表于 2015-1-15 19:29
其实中国以前拍的那些黑白画面的老战争片,好多都是这样的英雄主义片,真的都是经典啊。什么时候才能有高 ...
算了吧,特定历史时期拍出来的经典。无法复制的

现在拍?拍一部毁一部。
pec001 发表于 2015-1-15 15:48
晕!楼主可不敢……只能让现实教育他们
米帝的片子是有些规律可循的,商业元素和主旋律结合的特别好。叫好又叫座。剧情跌宕起伏。

楼主哪怕总结几条出来都是很有价值的。

不过现在的导演大部分精力不在这方面。

反而是徐克,这个外地导演挺门儿清的。
二、3种主义的现实应用

所谓“主旋律”,其实就是一个社会在特定阶段的价值取向和重大关切。能够体现这 ...
我双手奉上西红柿酱,顶你。近=十年,我只进过影院三次,看过《英雄》,《白发魔女》和《智取威虎山》。
英雄主义(1)

楼主刚才说什么来着?“这个类型的商业电影”?对!“智取威虎山”是一部类型片,是一部商业电影,就是一个“通俗文艺作品”。而在一个类型片制霸的年代里,久经考验、聪明世故的观众对每一种类型的电影都有着明确的心理需求——对于“智取威虎山”这样传奇风格的军事题材,这种心理需求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英雄主义”!而英雄主义,和爱情一样,是人类社会永不过时的“主旋律”!

人类社会最早的文艺作品——传说和史诗,都和“英雄”紧密相关。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到中国人的《山海经》,概无例外。而曲波原著《林海雪原》、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以及徐克版的“智取威虎山3D”,横跨几十年的时空,他们的价值内核也从未改变,还是“英雄主义”;更何况,故事里的英雄不是秃子,不是鹰酱,而是实打实的TG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这不是“主旋律”,什么才是“主旋律”?

现在问题来了,主旋律的英雄应该以什么样的审美取向来塑造?

问个很傻的问题:英雄都长什么样?现实主义的答案是“啥样都有”;浪漫主义的答案是“都长一样”!举凡“精神原子弹”里的英雄,都离不了勇敢、智慧、锄强扶弱、维护正义、有情有义、尊老爱幼、爱岗敬业、自然环保(以下省略3000字)这些品质,但一颗“原子弹”是没办法把这些优良品质统统炸一遍的,因此就必须有所选择、有所突出。

不知道是否被样板戏年代的“高大全”和“三突出”恶心到了,现如今的大多数文艺作品开始一股脑的扑向另外一个极端,那就是非得突出英雄人物的“亦正亦邪”不可,甚至某些时候都“以邪压正”了!说得高大上一点,正所谓“圆形人物”是也!被大家各种吐槽的颠覆、反转、解构英雄,都是从这种思维方式来的。

谁都知道,一味的解构是不健康的,但我们还能退回到“高大全”吗?说实话,已经回不去了——“亦正亦邪”作为一种人性的真实,已经被普遍接受。而当代中国社会不但利益多元化,审美也开始多元化,因此,一元化的表达无法取信于观众,只会让观众嘲笑一句“神剧”或者“蛇精”。

那么,塑造“亦正亦邪”的英雄的标准在哪里?楼主个兔认为,徐克版的“智取威虎山”就提供了一个标准——正,要不招讨厌;邪,要合理解释。

在这个故事里,杨子荣是板上钉钉的“英雄”,不需要在塑造他的“正”上下太多额外的功夫——观众一上来就已经认同他了,因此只要把“邪”解释清楚,就能达到目的。徐克版的编导采用以下的几种手法。

第一点,他“无组织、无纪律”,上级不同意他打进威虎山的卧底方案,他就掀桌子走人!说明一下,这是原著里没有的内容,纯属徐克版的原创;但这个“邪”的原创,是非常合理的。

原著的处理(杨子荣和203深夜密谈、一拍即合)缺乏戏剧张力,而没有张力,故事就没看头了,也就无法突出“英雄主义”,这是不符合戏剧逻辑的。而在文艺作品中,戏剧逻辑高于一切!

好莱坞干过几乎同样的事情。彼得•杰克逊在拍摄《指环王:双塔奇兵》(指环王系列是好莱坞最卖座的电影之一)时就遇到过一个问题:托尔金原著里所有人都同意罗翰国朝廷和军队避走圣盔谷,但编导们觉得这种故事没有张力,就改为两个主要“英雄”阿拉贡和甘道夫都强烈反对,却无力劝阻罗翰国王。由着这个“好人之间的冲突”,让这些人物后来的行为更充满“明知不可而为之”的牺牲精神——这就是英雄主义!

都是经典改编电影,都遵循了同样的戏剧原则!而徐克版“智取威虎山”比《双塔奇兵》做得更进一步的地方,在于他们为这个“邪”又找了一个更合理的解释,楼主将在后面详解。

说回杨子荣。这一条“邪”的确立,一方面突出了杨子荣的“孤胆”,从反面体现了原著的精神(原著里明确提出小分队战士需要“孤胆”),另一方面也渲染了“智取威虎山”这个任务的难度——如果不难、不险、不是非生既死,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怎么会违抗命令呢?

第二点,徐克版全力突出了杨子荣在203小分队里的“格格不入”感。服装,其他人军装,他就一身胡子装束;做派,其他人令行禁止,他就唱念做打;审讯栾平的时候,他点着烟枪、晃晃悠悠就走上去了,让旁边的孙达得直愣神;编导甚至让203在故事的前半段里看见杨子荣就紧皱眉头……这些细节,除了经典的黑话,当然是原著完全没有表现的!然而,在电影里又是完全合理的!

想想看,如果观众们不能用自己的眼睛看到杨子荣平常日子里这样的“邪”,能相信他会在威虎山那个险恶的土匪窝里生存下去吗?原著是文字,可以想像;样板戏是京剧,允许夸张;但高度讲求现实主义的电影,呈现出来的影像是无法“骗人”的!这就是文学和电影表现方式的区别。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许多国内的编导总把电影当小说处理,想当然的以为人物嘴巴说出来了,观众就会相信。殊不知,在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中,任何概念的传达都是需要用影像来表现的,尤其是主要的审美取向,就更需要用镜头的语言去讲述、去强调!

我们再来看好莱坞。举个电视剧的例子吧——HBO大戏“兄弟连”。这部同样改编自真实故事的军事题材类型片,“英雄”之一的E连老连长温特斯是个非常出色的基层军官——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可是在第8集、团部要求E连再次进入德军占领的小镇去捉舌头时,他镇定的把所有人召集起来,清楚的布置了任务,然后明白的要求部下“晚上好好睡一觉,明天给我假报告”……直接违抗命令!(disobey the direct order)。但是,这对观众来说没有任何问题,因为第8集整整一集都在渲染这个“捉舌头”的任务多么的没有意义而且浪费士兵的性命!温特斯违抗命令正是大快人心!正所谓,“合理解释的邪”反而是在突出“英雄主义”。

当然,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而“兄弟连”的编导之所以采用这个故事,因其符合美国主旋律对“英雄主义”的理解。

由此可见,徐克版在塑造杨子荣“英雄主义”时,应用了好莱坞的手法,对“邪”的描述统统都有合理解释。这样做不但符合戏剧逻辑,也很符合当代社会的普遍审美观念——观众能很容易的体会到:这是一个不循规蹈矩的英雄。

要知道,中国已经是工业社会了。高度工业化的结果,就是社会生活高度的规范化、琐碎化。因此,人性里永远向往“自由王国”的观众们在审美上就倾向于改变现状、打破规则。在这个审美取向面前,现实生活中“我党我军”的纪律和各种专业化的规定和做法都是无力的。在电影工业里,最需要尊重的就是观众!

但是,编导希望这一版杨子荣在“邪”之外、还能更可爱一点,于是又给了他另外一些“正”。

比如说,杨子荣会画画、爱画画,他把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全部用图画记录了下来。实际上,徐克版的整个故事就是从“孙子”家传的杨子荣手绘连环画中生发出来的——那本简陋的绘本封面上写着:“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OMG!这一版杨子荣瞬间多了点“文艺”气息有没有!但即便如此,你会觉得这点小嗜好“讨厌”吗?很难!原因很简单,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热爱生活的任何细节都会让人心生希望和温暖!

顺便说一句,原著里没有杨子荣画画,但有少剑波写诗——这是原著精神的转化!

(待续,英雄主义2)
通信参谋 发表于 2015-1-15 20:49
米帝的片子是有些规律可循的,商业元素和主旋律结合的特别好。叫好又叫座。剧情跌宕起伏。

楼主哪怕总 ...
外地导演……呵呵!徐克是在用普世价值理解这个题材,说明我们的主旋律也是普世的……啊啊啊啊!楼主要被审核弄疯了!更新还没发出来!
其实中国抗日,解放,抗美,援越都可以排出好多好莱坞大片。不过张艺谋等只会拍红高粱等蔑视中国人的片子 ...
老谋子还拍了一个更恶心的《金陵十三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