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季羡林从“印度学大师”变成了“国学大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0:28:08
满朝文武都去悼念“国学大师”季羡林,独有我不敬,因为我只是向季羡林鞠了一躬并祝他上天堂,却说他不是国学大师而是印度学大师,我以为这只是个常识问题,想不到就把各位国学粉丝们惹得非常激动,最激动的是一帮人以帝国冲锋队的姿态要发克我和同意我观点的人的祖宗。现综合其精髓将“国学冲锋队”的提问归类列举如下,我一一回答: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3721747_1.html/ ]




答:我,我的没有污辱呵,如果说是印度学大师就是污辱,也不怕正在边界寻衅的印度国找借口?其实我一直觉得国学很好,印度学也很好,只不过国学和印度学确实不是一个专业,这就像鹿是很好的,马也是很好,但你让我指鹿为马就不是很好了,这样下去中国的学术界是不是有点动物歧视的倾向,不怕鹿们起诉你们么。还有就是,

在谈到自己学术研究的范围时,季羡林先生用了一个“杂”字,说自己是“杂家”,并列出了这样几项:“一、印度古代语言,特别是佛教梵文;二、吐火罗文;三、印度古代文学;四、印度佛教史;五、中国佛教史;六、中亚佛教史;七、糖史;八、中印文化交流史;九、中外文化交流史;十、中西文化之差异和共性;十一、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十二、德国及西方文学;十三、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十四、散文及杂文创作。”(季羡林:《学海泛槎》,华艺出版社,2005年,第240页。)季羡林先生在诸多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印度学研究领域的成就更是非凡,这是举世公认的。而在印度学领域中,季先生又与印度文学有着特殊的因缘,这也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今天,我在这里就着重谈谈季羡林先生对印度文学研究的重大贡献。

季羡林先生在留德十年间,学习和研究了梵文和巴利文(当然还学习和研究了别的,如德文、吐火罗文、俄文等(参见季羡林:《学海泛槎》,第69-72页,留德选修课程表。),这不仅决定了他一生与这两门语言的不解之缘,也决定了他与印度古代和近现代文学的不解之缘。也就是说,这决定了先生的命运:一辈子都从事印度学方面的工作,而且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用他自己的话说:“在哥廷根,我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指的是梵文的学习。这条道路,我已经走了六十年,今后还将走下去,直到不能走路的时候。”(季羡林:《留德十年》,东方出版社,1992年,第43页。)今天,先生在病榻上,在轮椅上,还在走这条路,以至先生在这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无人能及。

下面,从译介和研究两个方面来谈谈先生在印度文学方面的成就。

一、对印度文学作品的译介

季先生做了大量的翻译工作。先生主张“研究、创作与翻译并举”,但他又说过,自己“搞翻译工作,那完全是出于无奈。”(《季羡林回忆文集——此情犹思》第二卷,哈尔滨出版社,2006年,第53页。)但尽管如此,先生翻译文字的数量仍然很大,质量也决不降低。

现列出先生关于印度文学的主要翻译作品,如下:

1.《沙恭达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沙恭达罗》是印度古代古典梵文时期大诗人和戏剧家迦梨陀娑的诗剧。先生的译文优美而准确。译出后曾多次被搬上舞台演出。它不仅让我们知道了这个戏剧的内容,也让我们知道了印度古典戏剧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知道了印度古典戏剧与古代神话传说的关系。

2.《五卷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五卷书》是印度古代一部民间故事集,在世界具有广泛影响,有各种文字的版本在世界各地流传。季先生的汉译本突出了“信”字,因此,该书的汉译对中国学者研究印度民间文学和比较文学具有极高的资料价值。当年西方民俗学者和比较文学研究者就曾经对这部书进行过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该译本出版以后,也为我国学者的有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帮助。

3.《优哩婆湿》(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这也是迦梨陀娑的诗剧,翻译同样优美准确。

4.《罗摩衍那》(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984)

这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号称“最初的诗”。但这部史诗内容庞杂,涉及面广,既讲述神话传说和各种民间故事,又有宗教教诲和道德训诫;既充满了奇异的幻想,又有历史的影子和古代社会生活片段。史诗分为十篇,长达两万余颂(诗节)。翻译这样的巨著,其工程之浩大,困难之重重,可以想见。而先生翻译该书时,又处在“文革”那样特殊的历史时期。先生在身心都受到残酷折磨的艰苦条件下,独力完成了全部的翻译,历时五年陆续刊出,共七大本。这需要怎样的精神,何等的毅力,岂是常人所能想象。后来,先生在回忆文章中曾多次提起这段经历,其中甘苦,岂是外人所能体验。

从先生在书中的注解可以看出,先生在翻译时做了许多考释工作,使这部史诗既具有阅读价值,又具有研究参考价值。伴随着这部史诗的翻译,先生还写了一部研究专著《罗摩衍那初探》(外国文学出版社,1979)。

5.《家庭中的泰戈尔》(广西漓江出版社,1985)

这是季先生应原书作者,印度女作家梅特丽耶·黛维之请而翻译的一部关于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回忆录性作品。这部书对于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泰戈尔的人格和著作很有好处。

季先生还有不少其他关于印度文学的译著,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从以上所列可见,他所翻译的主要是印度古代的梵文作品,而梵文在今天的印度并不是一种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只是在极少数学者中还偶尔使用。这本身就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就决定了翻译过程中必须伴以研究。

关于翻译,季先生有一篇文章《谈翻译》(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3页。),1946年写的,表达了他对翻译工作的看法,也批评了一些不严肃、不道德的现象。今天读来仍有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译介工作至少有三大意义:一是满足文学爱好者的审美要求;二是帮助本国民众通过文学作品了解相关国家和人民的文学,并通过文学作品进而了解他们的历史和文化;三是作为外国文学研究的资料。可以说,这是一项最基本、最基础的工作。对这项工作的基本要求,就是前人早已总结出的三个字——信、达、雅。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中的“信”是第一位的,离开了“信”,就变成了胡诌八扯,其余便无从谈起,既毁坏了原作的风貌,又欺骗了本国读者。可以说,季先生的翻译做到了信、达、雅,尤其是“信”。因为他本人不仅是一位翻译家,而且是一位研究者,深知研究工作必须建立在可靠资料的基础上。

我国有多少读者读过季先生翻译的作品,有多少人看过根据他翻译的剧本排演出的戏剧,有多少外国文学教材依据了这些作品,又有多少学者依据这些作品写出了文章,已经多得无法统计了。





满朝文武都去悼念“国学大师”季羡林,独有我不敬,因为我只是向季羡林鞠了一躬并祝他上天堂,却说他不是国学大师而是印度学大师,我以为这只是个常识问题,想不到就把各位国学粉丝们惹得非常激动,最激动的是一帮人以帝国冲锋队的姿态要发克我和同意我观点的人的祖宗。现综合其精髓将“国学冲锋队”的提问归类列举如下,我一一回答: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3721747_1.html/ ]




答:我,我的没有污辱呵,如果说是印度学大师就是污辱,也不怕正在边界寻衅的印度国找借口?其实我一直觉得国学很好,印度学也很好,只不过国学和印度学确实不是一个专业,这就像鹿是很好的,马也是很好,但你让我指鹿为马就不是很好了,这样下去中国的学术界是不是有点动物歧视的倾向,不怕鹿们起诉你们么。还有就是,

在谈到自己学术研究的范围时,季羡林先生用了一个“杂”字,说自己是“杂家”,并列出了这样几项:“一、印度古代语言,特别是佛教梵文;二、吐火罗文;三、印度古代文学;四、印度佛教史;五、中国佛教史;六、中亚佛教史;七、糖史;八、中印文化交流史;九、中外文化交流史;十、中西文化之差异和共性;十一、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十二、德国及西方文学;十三、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十四、散文及杂文创作。”(季羡林:《学海泛槎》,华艺出版社,2005年,第240页。)季羡林先生在诸多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印度学研究领域的成就更是非凡,这是举世公认的。而在印度学领域中,季先生又与印度文学有着特殊的因缘,这也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今天,我在这里就着重谈谈季羡林先生对印度文学研究的重大贡献。

季羡林先生在留德十年间,学习和研究了梵文和巴利文(当然还学习和研究了别的,如德文、吐火罗文、俄文等(参见季羡林:《学海泛槎》,第69-72页,留德选修课程表。),这不仅决定了他一生与这两门语言的不解之缘,也决定了他与印度古代和近现代文学的不解之缘。也就是说,这决定了先生的命运:一辈子都从事印度学方面的工作,而且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用他自己的话说:“在哥廷根,我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指的是梵文的学习。这条道路,我已经走了六十年,今后还将走下去,直到不能走路的时候。”(季羡林:《留德十年》,东方出版社,1992年,第43页。)今天,先生在病榻上,在轮椅上,还在走这条路,以至先生在这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无人能及。

下面,从译介和研究两个方面来谈谈先生在印度文学方面的成就。

一、对印度文学作品的译介

季先生做了大量的翻译工作。先生主张“研究、创作与翻译并举”,但他又说过,自己“搞翻译工作,那完全是出于无奈。”(《季羡林回忆文集——此情犹思》第二卷,哈尔滨出版社,2006年,第53页。)但尽管如此,先生翻译文字的数量仍然很大,质量也决不降低。

现列出先生关于印度文学的主要翻译作品,如下:

1.《沙恭达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沙恭达罗》是印度古代古典梵文时期大诗人和戏剧家迦梨陀娑的诗剧。先生的译文优美而准确。译出后曾多次被搬上舞台演出。它不仅让我们知道了这个戏剧的内容,也让我们知道了印度古典戏剧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知道了印度古典戏剧与古代神话传说的关系。

2.《五卷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五卷书》是印度古代一部民间故事集,在世界具有广泛影响,有各种文字的版本在世界各地流传。季先生的汉译本突出了“信”字,因此,该书的汉译对中国学者研究印度民间文学和比较文学具有极高的资料价值。当年西方民俗学者和比较文学研究者就曾经对这部书进行过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该译本出版以后,也为我国学者的有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帮助。

3.《优哩婆湿》(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这也是迦梨陀娑的诗剧,翻译同样优美准确。

4.《罗摩衍那》(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984)

这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号称“最初的诗”。但这部史诗内容庞杂,涉及面广,既讲述神话传说和各种民间故事,又有宗教教诲和道德训诫;既充满了奇异的幻想,又有历史的影子和古代社会生活片段。史诗分为十篇,长达两万余颂(诗节)。翻译这样的巨著,其工程之浩大,困难之重重,可以想见。而先生翻译该书时,又处在“文革”那样特殊的历史时期。先生在身心都受到残酷折磨的艰苦条件下,独力完成了全部的翻译,历时五年陆续刊出,共七大本。这需要怎样的精神,何等的毅力,岂是常人所能想象。后来,先生在回忆文章中曾多次提起这段经历,其中甘苦,岂是外人所能体验。

从先生在书中的注解可以看出,先生在翻译时做了许多考释工作,使这部史诗既具有阅读价值,又具有研究参考价值。伴随着这部史诗的翻译,先生还写了一部研究专著《罗摩衍那初探》(外国文学出版社,1979)。

5.《家庭中的泰戈尔》(广西漓江出版社,1985)

这是季先生应原书作者,印度女作家梅特丽耶·黛维之请而翻译的一部关于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回忆录性作品。这部书对于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泰戈尔的人格和著作很有好处。

季先生还有不少其他关于印度文学的译著,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从以上所列可见,他所翻译的主要是印度古代的梵文作品,而梵文在今天的印度并不是一种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只是在极少数学者中还偶尔使用。这本身就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就决定了翻译过程中必须伴以研究。

关于翻译,季先生有一篇文章《谈翻译》(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3页。),1946年写的,表达了他对翻译工作的看法,也批评了一些不严肃、不道德的现象。今天读来仍有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译介工作至少有三大意义:一是满足文学爱好者的审美要求;二是帮助本国民众通过文学作品了解相关国家和人民的文学,并通过文学作品进而了解他们的历史和文化;三是作为外国文学研究的资料。可以说,这是一项最基本、最基础的工作。对这项工作的基本要求,就是前人早已总结出的三个字——信、达、雅。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中的“信”是第一位的,离开了“信”,就变成了胡诌八扯,其余便无从谈起,既毁坏了原作的风貌,又欺骗了本国读者。可以说,季先生的翻译做到了信、达、雅,尤其是“信”。因为他本人不仅是一位翻译家,而且是一位研究者,深知研究工作必须建立在可靠资料的基础上。

我国有多少读者读过季先生翻译的作品,有多少人看过根据他翻译的剧本排演出的戏剧,有多少外国文学教材依据了这些作品,又有多少学者依据这些作品写出了文章,已经多得无法统计了。





季羡林所学的确实是印度学,但在国学方面也是有很深造诣的。
胜可知不可为 发表于 2015-1-4 17:07
季羡林所学的确实是印度学,但在国学方面也是有很深造诣的。
那个时代过来的学者国学造诣大都很深,包括老杨同志这个专业搞物理的,国学造诣一样不浅,起码爆掉绝大多数文科毕业的大学生不成问题。但要成为国学大师,还是要有足够干货支撑的
谁规定印度学大师不能作国学大师
你说的确实很对,那个人称不上是国学大师,只是大师都死光了,找他充数,印度学夜只是稀缺而已,说什么大师还是免了
谁规定印度学大师不能作国学大师
别急嘛,现在还是不行的!
别急嘛,现在还是不行的!
笑而不语,你懂的来自: Android客户端
看看他有没有拿的出手的国学著作不就得了
PS:同时学习五门没什么联系的语言?
翻译是一种专业性非常强的东西,不只是语言纯熟就够了
能够把诸多国外文学史学宗教学典籍翻译为汉语,并且做到信达雅,没有高深的国学功底,是绝无可能完成的
曾经看到季先生的弟子是梵文专家,当时我就糊涂了,原来如此。
季羡林的印度学造诣比汉学高深的多。  
流星雪 发表于 2015-1-5 01:39
翻译是一种专业性非常强的东西,不只是语言纯熟就够了
能够把诸多国外文学史学宗教学典籍翻译为汉语,并且 ...
如果没有相应的著作,应该也不算吧?至少职称评不过去:)
到现在我都没有搞明白,国学是什么
国学是个筐,好的烂的都想往里装。
现在顶着国学大师的人遍地走满地爬,不值钱了!
国学是个用来骗钱的东西,至于梵文,好像中国只有三个人在学,季老学得好第一名。
是不是因为写了牛棚杂技?
不知道国学是社么,只能说自己不知道而已,不能表示没有国学。看过季先生的佛教著作,感觉还是材料性的。
没见过季先生在国学上的大作。
国人从满清后就反感国学,一股脑的把满清的失败都归因于传统文化的失败,建国后更是死咬住不放,以为
西来的才是真理。后来证明也不是社么真理。弄到现在不知道自己的根本,不知道文化的传统,学西方学不来,
不学西方又不知道到哪里去找自己的文化核心,如此还想妄图复兴中国,这不是缘木求鱼吗。
不知道自己的根本,不知道文化的传统,学西方学不来,不学西方又不知道到哪里去找自己的文化核心,如此还想妄图复兴中国,这不是缘木求鱼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讲中华传统
讲的基本上是西方价值
你怎么看
Asslicker 发表于 2015-1-5 12:5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讲中华传统
讲的基本上是西方价值
你怎么看
提倡未必做得到,不根植于自身的文化传统,不可能得到最真心的认同,不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贯彻。
况且,所谓根植于传统,并不是与现代价值一定相悖,而是体现其中的好的部分,古人还知道因时而变,
那里是拘泥不化,死教条的形象。这不过是近代对古代的偏见而已。
提倡未必做得到,不根植于自身的文化传统,不可能得到最真心的认同,不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贯彻。
况且, ...
文化传统是从何而来
或者说由什么决定的
Asslicker 发表于 2015-1-5 13:27
文化传统是从何而来
或者说由什么决定的
文化传统是个历史积淀的过程,淘汰掉不适合的东西,沉淀下来积极的东西。决定文化传统的东西很多,
最根本的应当是语言和思维习惯和哲学。这受到诸多因素的牵扯,有些是精神性的,有些是物质性的。
这种沉淀是几千年的过程,可能远远久与文字书写的历史。这种历史积淀的东西是很难再短期内用
运动或者教化的形式来改变。而且改变的过程也极其痛苦。就像近现代的中国。

我记得托克维尔
说到美国的民主,提到了一个极重要的概念,即美国人的习性适合民主,这是由新大陆的各种因素
形成的文化背景。不是简单的用一些理念或者制度就能改变的东西。中国要想达到复兴的程度,
必须根植于自身的文化传统,来建筑符合当代理念的东西,就像英国的伯克所主张的那样。
任何一种凭空构建的行为,都难以持续。建国来的过程证明了这一点。不是走入这一个极端,
就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找不到方向。
提倡未必做得到,不根植于自身的文化传统,不可能得到最真心的认同,不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贯彻。

我之前对核心价值观颠覆传统表示过质疑,帖子很快被移走。感觉传统越来越弱势了。
他的研究方向和主要成就应该是印度学。
主要是研究佛教、当然是通过梵文来研究。
在中国,堪称古代印度学大师的只有孙悟空的师父唐玄奘一人,没有第二个。
金木水 发表于 2015-1-5 16:49
在中国,堪称古代印度学大师的只有孙悟空的师父唐玄奘一人,没有第二个。
古代印度已经瓦解,现代印度是英国殖民者的继承人,当年中国人没搞懂这点,在边界上吃亏了。
文化传统是个历史积淀的过程,淘汰掉不适合的东西,沉淀下来积极的东西。

当不适合的东西与积极的东西作为有机整体存在时,如何淘汰与积淀?
美国人的习性适合民主,这是由新大陆的各种因素形成的文化背景。

除了外部因素,与人群的生物学特性有无关系?
皓月无双 发表于 2015-1-5 13:23
提倡未必做得到,不根植于自身的文化传统,不可能得到最真心的认同,不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贯彻。
况且, ...
什么是中国人的传统,传统怎么和理想现实融合,中国文化界真的是无能人,现在真正考虑这些问题的人几乎绝迹了
皓月无双 发表于 2015-1-5 13:39
文化传统是个历史积淀的过程,淘汰掉不适合的东西,沉淀下来积极的东西。决定文化传统的东西很多,
最根 ...
不仅仅是淘汰不合适的东西,还必须赋予传统文化其新的内涵,基于其核心进一步扩展,使其适应多元化现代社会孕育的价值观,只做减法不做加法,纯粹把200多年前那套意识形态捡起来是没什么意义的,结果只能变成第二个“新生活运动”毫无生命力。
  
  深个毛。

  信达雅个毛。

  就琴南同学那“再创作”的信达雅?
  
主要是现在搞国学的太少了,大师更少,滥竽充数的居多。其实国学也没什么神秘的,精通文史的、在某个领域有成就的确实也不少,但是别动不动就称“大师”,尤其是现在搞培训的,背了几篇四书五经就敢自称国学大师,甚至自称讲课的时候头上会有光环(翟某人),真让人恶心。
让铁血看得起的人真不多


一个研究印度梵文的人,研究的都跟中国国学沾不到边的人,是滥叫国学大师.



精通以下经典并且有自己独到见解的人才配称为国学大师:

(1)经部
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重要书目如:《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还有《弟子规引》

(2)史部
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春秋》、《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唐大诏令集》、《列女传》、《高僧传》、《东莱先生史记详节》、《晋书》附叙十六国云《载记》、《清稗类钞 》、《禹贡》、《山海经》、《水经注》、《唐六典》、《通典》、《史通》、《文史通义》、《战国策》、《永乐大典》等等。

(3)子部
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4)集部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 、《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一个研究印度梵文的人,研究的都跟中国国学沾不到边的人,是滥叫国学大师.



精通以下经典并且有自己独到见解的人才配称为国学大师:

(1)经部
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重要书目如:《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还有《弟子规引》

(2)史部
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春秋》、《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唐大诏令集》、《列女传》、《高僧传》、《东莱先生史记详节》、《晋书》附叙十六国云《载记》、《清稗类钞 》、《禹贡》、《山海经》、《水经注》、《唐六典》、《通典》、《史通》、《文史通义》、《战国策》、《永乐大典》等等。

(3)子部
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4)集部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 、《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精通以下经典并且有自己独到见解的人才配称为国学大师:

(1)经部


厚黑学  李宗吾
文怀沙的老师章太炎
一等毅勇侯 发表于 2015-1-6 19:02
什么是中国人的传统,传统怎么和理想现实融合,中国文化界真的是无能人,现在真正考虑这些问题的人几乎绝 ...
之所以少,是因为和主流的(或者叫号称主流的)思想相抵触,其实现阶段对传统某些方面的研究
已近很深化,足以重新诠释到一个新的,符合现代理念的层次。但无人愿意这么做而已。
頹人 发表于 2015-1-6 18:41
除了外部因素,与人群的生物学特性有无关系?
哲学上探讨的人性,有三种基本观念,先天决定,后天决定,二者共同决定。2000年前孟子就主张
第三种,我个人也认为如此。
20年目睹怪现状 发表于 2015-1-6 20:17
一个研究印度梵文的人,研究的都跟中国国学沾不到边的人,是滥叫国学大师.
都精通很难,我觉得对某几部非常精通,并有自己成体系的理论,就算是国学大师了。
哲学上 ...
前一个问题求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