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辽史兵卫志所载辽国军力考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51:03
辽史兵卫志所载辽国军力考辨

提到辽国军力,不能不提辽史兵卫志(以下皆称兵志)里记载的一系列辽军庞大兵力的数字,但这其中的可信性有多少呢?接下来,本文将分别对兵志里"御帐亲军"、"宫卫骑军"、"五京乡丁"、"兵制"四个条目中记载的兵力数字进行考证。



(一)御帐亲军
「辽太祖宗室盛强,分迭刺部为二,宫卫内虚,经营四方,未遑鸠集。皇后述律氏居守之际,摘蕃汉精锐为属珊军;太宗益选天下精甲,置诸爪牙为皮室军。合骑五十万,国威壮矣。
大帐皮室军。太宗置,凡三十万骑。
属珊军。地皇后置,二十万骑。」

兵志上述内容是编者篡改自北宋大臣宋琪的"平燕蓟十策",平白将原本数字翻了十倍。此处明显的篡改早已被宋史学界指出过了,这里不累述。但为了使上下文一目了然,还是直接把原始史料列出来。以下按历代名臣奏议:

「晋末,契丹主头下兵谓之大帐,有皮室兵约三万,皆精甲也,为其爪牙。国母述律氏头下谓之属珊,有众二万,乃阿保机之牙将,当是时半已老矣」

皮室兵在辽太祖初创时担任宿卫亲军,但以后演变为一般的精锐部队,而非亲卫。而所谓的属珊军在辽太宗时已经"半已老",以后更逐渐式微。
无独有偶,兵志里像这样轻易就能揭破的乌龙事件还有,如:                    
            
「及太祖会李克用于云中,以兵三十万,盛矣」
                        
同是辽史,太祖本纪却记:

「太祖以骑兵七万会克用于云州」

显然,兵志"兵三十万"又是大大夸张了。这一方面确实说明辽史编撰较匆忙,不同卷章竟然口径不统一;而另一方面也证实了,像这样蓄意夸大辽军兵力的行为,在兵志中已非个别现象,只因年代久远,原始史料数据散失,以致某些数字不容易如以上两处那样直接证伪。但是,我们还是多少能从兵志的描述中寻找到破绽,揭示真相。
辽史兵卫志所载辽国军力考辨

提到辽国军力,不能不提辽史兵卫志(以下皆称兵志)里记载的一系列辽军庞大兵力的数字,但这其中的可信性有多少呢?接下来,本文将分别对兵志里"御帐亲军"、"宫卫骑军"、"五京乡丁"、"兵制"四个条目中记载的兵力数字进行考证。



(一)御帐亲军
「辽太祖宗室盛强,分迭刺部为二,宫卫内虚,经营四方,未遑鸠集。皇后述律氏居守之际,摘蕃汉精锐为属珊军;太宗益选天下精甲,置诸爪牙为皮室军。合骑五十万,国威壮矣。
大帐皮室军。太宗置,凡三十万骑。
属珊军。地皇后置,二十万骑。」

兵志上述内容是编者篡改自北宋大臣宋琪的"平燕蓟十策",平白将原本数字翻了十倍。此处明显的篡改早已被宋史学界指出过了,这里不累述。但为了使上下文一目了然,还是直接把原始史料列出来。以下按历代名臣奏议:

「晋末,契丹主头下兵谓之大帐,有皮室兵约三万,皆精甲也,为其爪牙。国母述律氏头下谓之属珊,有众二万,乃阿保机之牙将,当是时半已老矣」

皮室兵在辽太祖初创时担任宿卫亲军,但以后演变为一般的精锐部队,而非亲卫。而所谓的属珊军在辽太宗时已经"半已老",以后更逐渐式微。
无独有偶,兵志里像这样轻易就能揭破的乌龙事件还有,如:                    
            
「及太祖会李克用于云中,以兵三十万,盛矣」
                        
同是辽史,太祖本纪却记:

「太祖以骑兵七万会克用于云州」

显然,兵志"兵三十万"又是大大夸张了。这一方面确实说明辽史编撰较匆忙,不同卷章竟然口径不统一;而另一方面也证实了,像这样蓄意夸大辽军兵力的行为,在兵志中已非个别现象,只因年代久远,原始史料数据散失,以致某些数字不容易如以上两处那样直接证伪。但是,我们还是多少能从兵志的描述中寻找到破绽,揭示真相。
(二)宫卫骑军 「太祖以迭刺部受禅,分本部为五院、六院,统以皇族,而亲卫缺然。乃立斡鲁朵法,裂州县,割户丁,以强干弱支。诒谋嗣续,世建宫卫。入则居守,出则扈从,葬则因以守陵。有兵事,则五京、二州各提辖司传檄而集,不待调发州县、部族,十万骑军已立具矣。 弘义宫:正丁一万六千,蕃汉转丁一万四千,骑军六千。 长宁宫:正丁一万四千,蕃汉转丁一万二千,骑军五千。 永兴宫:正丁六千,蕃汉转丁一万四千,骑军五千。  积庆宫:正丁一万,蕃汉转丁一万六千,骑军八千。 延昌宫:正丁二千,藩汉转丁六千,骑军二千。 彰愍宫:正丁一万六千,蕃汉转丁二万,骑军一万。 崇德宫:正丁一万二千,蕃汉转丁二万,骑军一万。 兴圣宫:正丁二万,蕃汉转丁四万,骑军五千。 延庆宫:正丁一万四千,蕃汉转丁二万,骑军一万。 太和宫:正丁二万,蕃汉转丁四万,骑军一万五千。 永昌宫:正丁一万四千,蕃汉转丁二万,骑军一万。 敦睦宫:正丁六千,蕃汉转丁一万,骑军五千。 文忠王府:正丁一万,蕃汉转丁一万六千,骑兵一万。 凡诸宫卫,丁四十万八千,出骑军十万一千。」  "宫",契丹语"斡鲁朵",是辽国君主的行宫。辽国君主即位之后就从部族和州县中分离出一定数量的人户,组建斡鲁朵。宫卫骑军从宫户中选出,作为君主的亲卫部队。这是支准常备卫队,他们每日分批轮换宿卫君主的宫帐行营,而其他户丁平日则发展生产供养整个斡鲁朵。 对这支宫卫骑军数量的考证,我们可以用其他史料中记载的部分宫卫兵数与兵志的记载作比较。  1, 辽史耶律曷鲁传记到:「太祖宫行营始置腹心部,选诸部豪健二千馀充之」 辽太祖弘义宫卫为2000人。而兵志则载6000人。  2, 辽圣宗统和时归宋的辽国供奉官李信对宋廷奏报辽国兵力时说到:「内五千六百常卫戎主」 次首辽国有两个健在统治者的斡鲁朵,即萧太后崇德宫和辽圣宗兴圣宫,两宫宫卫总和为5600人。而兵志两者总和为15000人。 (注:文忠王府和敦睦宫的主人--韩德让和耶律隆庆也是圣宗时代的人。不过文忠王府却是天祚帝时追建,营卫志载:「天祚皇帝又以皇子敖鲁斡继之,官给葬具,建庙乾陵侧。拟诸宫例,建文忠王府」。而敦睦宫,营卫志虽未直接记由谁所建。但敦睦宫契丹名为「赤得本斡鲁朵」,「赤得本」意为「孝」,而耶律隆庆是在其死后的开泰六年才被辽圣宗追册为「孝文皇太弟」的,因此敦睦宫建立的年代应当在圣宗开泰六年以后,而不是在统和年间。)  3, 据辽史道宗本纪记载,皇太叔重元在行宫发动叛乱,敦睦宫使耶律良与南院枢密使耶律仁先等:「率宿卫士卒数千人御之」 而辽道宗时使辽的宋人王易对辽主行宫描述为:「大小禁围外有契丹兵甲一万人」 两者提到的辽道宗的宫卫数量分别是数千人和10000人(差异可能是王易的估算值偏高的关系)。而兵志则载15000人。  在以上几例中,兵志所载宫卫的数字均明显高于其他史料。对这种情况的解释无非有两种:第一种,宫卫骑军条延续了兵志编者一贯的作风,单纯的夸大了宫卫骑军的数量。第二种,宫卫骑军条所列的数字反映的是各斡鲁朵在承平已久的辽末人口最高峰时的数字,而作对比的史料描述的则是各自所属时代的宫卫骑军数量,所以造成了以上的数量差距。 第二种解释乍看之下似乎有些道理,毕竟永昌宫和文忠王府这两个斡鲁朵都是辽末的天祚帝建立的,故使人有这样的联想也是很自然的。但是,仔细分析之后,就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如果兵志所载数字为辽末的状况,那么就意味着过往的每个辽国统治者死后,他生前的宫卫骑军不但没有被削减,反而持续得到扩编和增强。而日益增长的宫卫骑军日常事务不再是宿卫行宫,仅是守卫陵墓。 那么事实是否真是如此呢?事实上,有迹象表明,宫卫骑军及斡鲁朵所属人户在其主人死后并不是全数去守陵墓的。例如,辽史营卫志有如下记载:  「夺里本斡鲁朵,穆宗置。是为延昌宫。讨平曰“夺里本”。以国阿辇斡鲁朵及阻卜俘户,中京提辖司、南京制置司、咸、信、韩等州户置。 监母斡鲁朵,景宗置。是为彰愍宫。遗留曰“监母”。以章肃皇帝侍卫及武安州户置。 女古斡鲁朵,圣宗置。是为兴圣宫。金曰“女古”。以国阿辇、耶鲁碗、蒲速碗三斡鲁朵户置。」 注: 阿辇斡鲁朵户即辽太宗永兴宫 章肃皇帝即辽穆宗 耶鲁碗斡鲁朵即辽世宗积庆宫 蒲速碗斡鲁朵即应天皇太后长宁宫。  以上几条说明君主即位创建斡鲁朵时,其人户并非如兵志所述,全由部族、州县新分离出来,而是死去君主的斡鲁朵人户会被拆分来组建新君的斡鲁朵。辽兴宗年间出使辽国的宋人余靖在其武溪集-契丹官仪中的记载,也同样证实了这一点:  「从行之兵,取宗室中最亲信者为行宫都部署以主之,其兵皆取于南、北王府,十宫院人充之」  "十宫院人"即辽兴宗之时十个斡鲁朵的宫人,就是说现任君主的宫卫来自过去历代辽主的斡鲁朵。 实际上人户拆分流动的情况还不仅限于斡鲁朵之间,还存在把斡鲁朵人户析出转为部落和州县人户的现象。如:  「伯斯鼻骨德部。本鼻骨德户,初隶诸宫,圣宗以户口蕃息置部」 「自此至河西部,皆俘获诸国之民。初隶诸宫,户口蕃息置部」 「长庆县。统和八年,以诸宫提辖司人户置」  也就是说,斡鲁朵的规模并不是随时间推移无限制膨胀的,宫籍人口增殖后,也会通过拆分为部落和州县加以调节。 以上证据表明,辽国前代君主们的斡鲁朵是存在被拆分削弱现象的。其实,这是情理之中的事,过往君主斡鲁朵的规模自然不可能与现任君主的相提并论。因为其一,守陵没必要维持这么大的规模;其二,众多实力强大的斡鲁朵可能对皇权构成威胁,这是君主的大忌。辽初辽太祖就因迭刺部过于强盛而将其拆分为两部。 除了上述这些证据外,我们还可以从军队征调方面来考察。兵志宫卫骑军条提到:  「不待调发州县、部族,十万骑军已立具矣」  就是说一旦有警,不待征调部族、州县兵,君主就可在第一时间调集各斡鲁朵的宫卫骑军这支随时待命的准常备部队。但真是如此吗?燕北录却告诉我们:  「或有紧急事,宜用此牌带在项上,走马于南北大王处,抽发兵马」  遇有紧急情况,辽主除了自己斡鲁朵的宫卫骑军外,最先去往南、北院部族调兵,而非其他斡鲁朵现成的宫卫骑军。兵志的兵制条也记到:  「乃诏诸道徵兵。惟南、北、奚王,东京渤海兵马,燕京统军兵马,虽奉诏,未敢发兵,必以闻。上遣大将持金鱼符,合,然後行」  征调的时候,辽国的几支主要武装力量,都要君主的牌符才能调动,可这其中竟然没有那支传说中最强大、最重要的宫卫骑军。如果真有这么一支十万人的常备军存在,这些史料如何会只字不提?所以,这一事实再次提示我们,那些历代过世君主的斡鲁朵所属的宫卫骑军其实早已式微,只保持了日常看护陵寝的很小规模而已,实际并不存在这么一支十万人的骑兵随时待命。 最后,宫户和丁数之间呈两倍整数关系,这也让人对数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产生疑问。 综上所述,这一系列的矛盾和不合理的现象均表明:前述的第二种解释很难成立。在排除了第二种解释后,更鉴于兵志编者的一贯作风,几乎可以确定,宫卫骑军的兵数也是被蓄意夸大的,所谓"十万骑军已立具矣"即使在辽末也并不存在。真正可供驱使的宫卫骑军,主要就是现任君主的卫队。正如营卫志载:「宫用契丹兵四千人,每日轮番千人祗直」,其未说明具体时代,大体可看作是终辽一朝君主真正能动用的宫卫骑军人数。
疆域范围多少?30万不为多嘛
等等别插楼啊,发出来怎么排版这样无语
辽国真有五十万直属精锐骑兵,北宋早就崖山跳海了。

辽这个王朝很有意思,我们一般把他看做是少数民族政权,主体是契丹人,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内部的民族差异并不明显,相当多的贵族都有汉族血统,甚至干脆就是汉族,这当中甚至包括了辽国的皇室,而且这个政权在北方的统治也说不上多么残暴,至少比后来的的金和元强得多,属于比较开明的那种,其内部的文化和艺术之类的发展程度也很高,至少不是在开历史的倒车,给我的感觉,这个政权更像是自唐末以来北方民族融合的产物,或者说如同高句丽一样的多民族混合政权,而非一个单纯的少数民族通过武力建立的政权
不要黑辽 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
南北朝么,谁叫宋大宋二没统一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44858&extra=page%3D1&mobile=2  发了完整版了,这帖哪位删了吧
辽国真有五十万直属精锐骑兵,北宋早就崖山跳海了。
宋朝要有50万匹战马,早把契丹人打回深山做野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