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中“发动机之恋”:俄中军技合作的最好境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23:22
来源: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作者:贾利责任编辑:姜紫微2014-12-14 06:07
(原标题:俄罗斯与中国的“发动机之恋”)
据香港《亚太防务》杂志援引俄军事记者德米特里·皮休金的报道,长久以来,中俄军事技术合作主要围绕基础项目展开,中国并非一味进口成品,而是希望在引进吸收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科研生产团队,继而实现国防自主。尽管中俄双方曾就军工技术知识产权发生过争议,但总体合作是良好的,比如,俄罗斯精密的AL-31发动机与中国第三代歼击机———歼-10的“联姻”,就代表了俄中军技合作的最好境界。

报道称,苏联空军和航空工业部1989年在莫斯科中央机场举办航展,首次展出AL-31F实体模型,他是留里卡设计局主任设计师索罗金和同事们花了好几个月才做出来的。模型上有个开关,只要按下开关按钮,发动机就开始转动起来,最引人入胜之处是主燃烧室和加力燃烧室会“飘”起红色的电子火苗,几分钟后“工作”的发动机就会自动关闭。这件模型给观众们带来惊喜。外国观众从不同角度拍摄这款模型,中国参观团也表现出浓厚兴趣,几乎对模型每个细节都拍了照。1991年12月,这台实体模型又来到意大利展出,后来多次参加西方航展。就这样,作为20世纪歼击机发动机的杰作,AL-31F征服了全世界。

1991年10月,中国国防科工委代表团访问莫斯科,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中国在研的新式歼击机寻找“澎湃的心脏”。在参观留里卡设计局期间,总设计师切·米·切普金与中国代表团进行交谈,了解到中方在研的单座歼击机需要类似AL-31F这样的发动机。作为合作的第一步,切普金要求中方提供所需发动机的技术任务书。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留里卡设计局组织了一个专家代表团,于1991年12月回访了北京。

经过多次接触后,中俄双方正式进入AL-31F发动机及技术合作的谈判中。正式谈判是在北京(中间又去了成都和莫斯科)进行的,留里卡设计局及发动机制造单位土星公司派出的联合代表团由型号总设计师安德烈耶夫领衔。

据档案记载,当时谈判是在紧张的气氛中进行的,中方对发动机的各个系统、各方面特性均提出许多问题。俄方专家在现场的所有回答,中国人都记录下来,如果今天的回答与前一天讲的不一样,他们马上会问“为什么这样?”俄方专家涅斯捷罗夫回忆道:“当我们进入到谈判现场时,发现会场内坐满了人,少说也有50多人。”

由于谈判要解决的问题太多,许多时候要进行到深夜,1992年2月俄方代表团甚至在成都过了一次春节。最终所有困难都克服了,双方签订了为中方单座歼击机(即歼-10)改进研制AL-31F发动机的合作意向书。此外,还签订了发动机技术任务书(包括三项内容),为保证意思准确无误,任务书特意用手写方式一式两份(均为俄文),一份留给成都,一份带到莫斯科。

1992年3月31日,双方正式签订合同,土星公司为中方歼击机提供9台发动机。在签订合同前,中方代表幽默地指出自己曾非常担心合同签订日期会拖到下一天———4月1日,这一天是西方的愚人节。

受制于中方歼击机的原始布局,AL-31F发动机必须进行相应的修型和改造才能装上去,特别是它要把附件机匣从发动机上方改为下方,因此,新发动机被命名为AL-31FN。该项目的型号总设计师职位落到安德烈耶夫身上,而沃里曼充当主任设计师,他在留里卡设计局里被称为“AL-31FN的妈妈”。

设计局首先从负责批量生产的礼炮工厂购买了10台AL-31F发动机,开始为中方改进研制。这些发动机通过了全部规定的试验,发动机实体模型和9台改进完毕的AL-31FN被运到成都。在此之前,留里卡设计局的专家们已举办多次讲座,向中方专家讲述发动机的特性和使用特点。

从1992年起,留里卡设计局开始与中方共同工作,他们协调飞机与发动机的布局、各系统的布置等。双方的会面和送别开始成为常事。中方认真对待留里卡设计局专家们规定的各项要求。当然,中间也有一些小插曲。

例如,中方在发动机试车场修建挡火墙(目的是挡住发动机试车时尾喷管喷出的火焰)。在俄罗斯,为了保证尾喷管喷出的气体导向远方,远离发动机和周围人群,挡火墙应与地面成45°角,而中方修建的挡火墙是半弧形的,发动机喷出的气体因此被卷向上方,然后又往回跑,当出现不利风向时,发动机排出的未完全燃烧的黑色气体就会喷向飞机,通过进气道入口进入到发动机。结果导致压气机叶片和整个压气机黑乎乎的,造成发动机推力下降。试飞时,飞行员在抬前轮高速滑行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并把情况报告给飞机总设计师。发动机被拆下来送去清洗后,推力又恢复到原来水平。此后,中方人员按照留里卡设计局专家的建议,分别在成都的工厂和西安的试飞院重新修建挡火墙。

安装了AL-31FN的歼-10飞机的首飞安排在1998年3月23日。首飞这一天,机场四周房子上站满了人,有专家,也有职工家属。首飞成功后,晚上举行了各种庆祝活动,如同过节一样。需要指出的是,首飞时曾暴露出飞机电气系统与发动机之间工作不协调问题,当初将发动机上置机匣改成下置机匣时就存在这个问题,但经过中俄专家组协作攻关,这些缺陷都消除了。

中国人积极主动掌握了AL-31FN发动机的使用和维护知识。按照双方签订的工作计划,留里卡设计局需要对中国专家进行技术培训,每次讲课时,都有50~100名左右的中国专家参加。他们认真地记录、分析我们所讲述的内容,并且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考虑这些技术知识。主管飞机研制的中方人员都是具有很高水平的技术专家,双方在一起讨论问题时,往往会忘记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工程师。
http://www.81.cn/jkhc/2014-12/14/content_6267625.htm来源: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作者:贾利责任编辑:姜紫微2014-12-14 06:07
(原标题:俄罗斯与中国的“发动机之恋”)
据香港《亚太防务》杂志援引俄军事记者德米特里·皮休金的报道,长久以来,中俄军事技术合作主要围绕基础项目展开,中国并非一味进口成品,而是希望在引进吸收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科研生产团队,继而实现国防自主。尽管中俄双方曾就军工技术知识产权发生过争议,但总体合作是良好的,比如,俄罗斯精密的AL-31发动机与中国第三代歼击机———歼-10的“联姻”,就代表了俄中军技合作的最好境界。

报道称,苏联空军和航空工业部1989年在莫斯科中央机场举办航展,首次展出AL-31F实体模型,他是留里卡设计局主任设计师索罗金和同事们花了好几个月才做出来的。模型上有个开关,只要按下开关按钮,发动机就开始转动起来,最引人入胜之处是主燃烧室和加力燃烧室会“飘”起红色的电子火苗,几分钟后“工作”的发动机就会自动关闭。这件模型给观众们带来惊喜。外国观众从不同角度拍摄这款模型,中国参观团也表现出浓厚兴趣,几乎对模型每个细节都拍了照。1991年12月,这台实体模型又来到意大利展出,后来多次参加西方航展。就这样,作为20世纪歼击机发动机的杰作,AL-31F征服了全世界。

1991年10月,中国国防科工委代表团访问莫斯科,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中国在研的新式歼击机寻找“澎湃的心脏”。在参观留里卡设计局期间,总设计师切·米·切普金与中国代表团进行交谈,了解到中方在研的单座歼击机需要类似AL-31F这样的发动机。作为合作的第一步,切普金要求中方提供所需发动机的技术任务书。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留里卡设计局组织了一个专家代表团,于1991年12月回访了北京。

经过多次接触后,中俄双方正式进入AL-31F发动机及技术合作的谈判中。正式谈判是在北京(中间又去了成都和莫斯科)进行的,留里卡设计局及发动机制造单位土星公司派出的联合代表团由型号总设计师安德烈耶夫领衔。

据档案记载,当时谈判是在紧张的气氛中进行的,中方对发动机的各个系统、各方面特性均提出许多问题。俄方专家在现场的所有回答,中国人都记录下来,如果今天的回答与前一天讲的不一样,他们马上会问“为什么这样?”俄方专家涅斯捷罗夫回忆道:“当我们进入到谈判现场时,发现会场内坐满了人,少说也有50多人。”

由于谈判要解决的问题太多,许多时候要进行到深夜,1992年2月俄方代表团甚至在成都过了一次春节。最终所有困难都克服了,双方签订了为中方单座歼击机(即歼-10)改进研制AL-31F发动机的合作意向书。此外,还签订了发动机技术任务书(包括三项内容),为保证意思准确无误,任务书特意用手写方式一式两份(均为俄文),一份留给成都,一份带到莫斯科。

1992年3月31日,双方正式签订合同,土星公司为中方歼击机提供9台发动机。在签订合同前,中方代表幽默地指出自己曾非常担心合同签订日期会拖到下一天———4月1日,这一天是西方的愚人节。

受制于中方歼击机的原始布局,AL-31F发动机必须进行相应的修型和改造才能装上去,特别是它要把附件机匣从发动机上方改为下方,因此,新发动机被命名为AL-31FN。该项目的型号总设计师职位落到安德烈耶夫身上,而沃里曼充当主任设计师,他在留里卡设计局里被称为“AL-31FN的妈妈”。

设计局首先从负责批量生产的礼炮工厂购买了10台AL-31F发动机,开始为中方改进研制。这些发动机通过了全部规定的试验,发动机实体模型和9台改进完毕的AL-31FN被运到成都。在此之前,留里卡设计局的专家们已举办多次讲座,向中方专家讲述发动机的特性和使用特点。

从1992年起,留里卡设计局开始与中方共同工作,他们协调飞机与发动机的布局、各系统的布置等。双方的会面和送别开始成为常事。中方认真对待留里卡设计局专家们规定的各项要求。当然,中间也有一些小插曲。

例如,中方在发动机试车场修建挡火墙(目的是挡住发动机试车时尾喷管喷出的火焰)。在俄罗斯,为了保证尾喷管喷出的气体导向远方,远离发动机和周围人群,挡火墙应与地面成45°角,而中方修建的挡火墙是半弧形的,发动机喷出的气体因此被卷向上方,然后又往回跑,当出现不利风向时,发动机排出的未完全燃烧的黑色气体就会喷向飞机,通过进气道入口进入到发动机。结果导致压气机叶片和整个压气机黑乎乎的,造成发动机推力下降。试飞时,飞行员在抬前轮高速滑行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并把情况报告给飞机总设计师。发动机被拆下来送去清洗后,推力又恢复到原来水平。此后,中方人员按照留里卡设计局专家的建议,分别在成都的工厂和西安的试飞院重新修建挡火墙。

安装了AL-31FN的歼-10飞机的首飞安排在1998年3月23日。首飞这一天,机场四周房子上站满了人,有专家,也有职工家属。首飞成功后,晚上举行了各种庆祝活动,如同过节一样。需要指出的是,首飞时曾暴露出飞机电气系统与发动机之间工作不协调问题,当初将发动机上置机匣改成下置机匣时就存在这个问题,但经过中俄专家组协作攻关,这些缺陷都消除了。

中国人积极主动掌握了AL-31FN发动机的使用和维护知识。按照双方签订的工作计划,留里卡设计局需要对中国专家进行技术培训,每次讲课时,都有50~100名左右的中国专家参加。他们认真地记录、分析我们所讲述的内容,并且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考虑这些技术知识。主管飞机研制的中方人员都是具有很高水平的技术专家,双方在一起讨论问题时,往往会忘记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工程师。
http://www.81.cn/jkhc/2014-12/14/content_6267625.htm
不得已才凑一起过日子而已。。。有了更好的一脚把你踢开。。。
这个是国内某刊物航空还是兵器刊载过的。
没什么实际结果
毛子有时候还是不错的
挡火墙也要毛子教?有心做事没?!
这个啥  代表了俄中军技合作的最好境界,  是对于俄毛来说的吧,等俺中修搞定发动机,就把你这苏修一脚踢开
鹅毛专家人还是不错的,科技人员还是瞒坦诚的,就是那些做买卖的官员很糟糕很狂!
鹅毛专家人还是不错的,科技人员还是瞒坦诚的,就是那些做买卖的官员很糟糕很狂!
不知道和二毛子的航空发动机合作的如何
不知道和二毛子的航空发动机合作的如何
二毛很多专家在中国来自: Android客户端
挡火墙这事说明当时中国的科技人员对发动机规律的认识还是相当的不足。
斩倭刀 发表于 2014-12-15 15:01
挡火墙这事说明当时中国的科技人员对发动机规律的认识还是相当的不足。
只能说认识问题的态度不端正。尾气都回卷进发动机导致叶片发黑降推了,在试发现场难道看不见、发现不了?非得等装机试飞时才能发现?说到底,有时候一项事业成不成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责任感到不到。
老毛子一直是我们追赶的目标。
一个愿嫁,一个愿娶,穷得叮当响的兔子能搞到这种东西,还是算走运的了!不然三代机永远就是一个空壳而已!
土鳖做事就是土,连挡火墙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得要老毛子的专家给亲自指点才能发现和改正!
口头上不屑一顾的,屁股地下一直在用的某厂真可笑啊
卡不住的“发动机之恋”,不还是在吹牛皮不愿意用,不想用吗??
hakase 发表于 2014-12-15 11:23
不得已才凑一起过日子而已。。。有了更好的一脚把你踢开。。。
你这孩子怎么连这个都说出来
hakase 发表于 2014-12-15 11:23
不得已才凑一起过日子而已。。。有了更好的一脚把你踢开。。。
人家也是形势所逼.......否则也是看都不给你看,照样一脚踢开.......
所谓经验需要一个一个型号的积累
wlf 发表于 2014-12-15 13:16
毛子有时候还是不错的
有时候帮兔子就是帮自己,毛子不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