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眼中的中国情报搜集船 [转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9:01:06
日本眼中的中国情报搜集船

海軍力量的使用,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對作戰區域的海洋情況有詳細的了解——有可靠的海底情況、洋流、水溫、鹽度、風向等水文氣象資料;對對手(或潛在對手)的力量有較為清楚的認識——通過電子信號蒐集和其它技術途徑,掌握對方裝備水平、性能特徵、訓練水準等基本情況,這些都要求一支有效的海洋調查和情報蒐集船隊在和平時期的有效工作,並且需要有組織的對這些蒐集到的信息和材料進行系統性的分析,這些工作,是無法單靠海軍船隻完成的(即使是對美國這樣的大國而言),各國常見的情況是依靠民間性質的海洋研究機構進行基礎的海洋情況調查,而海軍艦隻則進行較為有針對性的情報蒐集。這一工作方式,對一個國家的海上力量和海洋科學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與一個國家對海洋權益的關注程度和海洋利益的多少密切相關,當一個國家的海洋科學水平很低,或者沒有什麼海洋利益,甚至缺乏對自己已有海上利益的認識時,都不會有足夠的民間力量去做基礎的調查分析工作,也就無法有效的運用自己的海上力量。
在執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後,中國對海洋權益逐漸重視起來,尤其在最近十幾年的時間內,由於對海外貿易的日益依賴,以及領土主權問題的凸現,中國的海洋利益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其直接結果之一,就是中國對海洋調查的興趣比以往大為增加,中國船隻開始遠離本土進行活動,並頻繁地進出日本近海,其參與者不僅僅是軍隊,還包括科研機構、石油公司、產業協會等等部門,其使用的船隻也是五花八門,噸位從幾百噸到上萬噸不等,其中比較常見的艦隻包括:

大地級情報收集艦:這型艦僅有一艘,舷號為“北調841”,於1986年下水,配屬北海艦隊,從該艦錨位置來看(位於艦首前部),其艦首水下部分很可能裝有聲吶系統,供蒐集音響情報使用。艦上的電子天線並不很多,大致可以想象該艦的主要任務可能與電子偵察沒有太大關係。應該指出的是,該艦的整體設計較為落後,尤其是象其煙囪後的發動機艙頂蓋這樣的設計,即使在當代商船設計時也已經不常見了,這種設計特徵體現了當時中國較為落後的造船技術(特別是電子技術),以及軍費的收縮給軍隊帶來的財政緊張狀況,不過這艘艦在服役後的活動很是頻繁,是經常進出日本近海的船隻之一。

該艦滿載排水量2550噸,全長94米,寬11.3米,吃水4米,主機採用柴油發動機,最大速度17節,裝有4座雙聯41.5毫米機槍,乘員170人。

“科學一號”海洋調查船:該船是基於近海客船改裝而來的,1987、1989年分別有一艘服役,其上級部門是中國國務院國土資源部,船上主要的觀察設備都在後甲板,裝有很多起重裝置,可以用於深潛器的吊升。根據中國自己的說法,該船進行的是海底礦藏的勘探工作,但其上的設備也能夠滿足各種水文氣象測量的需要,應該說,其工作是雙重性質的。而且,要解決日中間關於專屬經濟區的爭執,需要大量有關地區的海底情況資料,這艘船應該也在其中起到了相當的作用。該船排水量2579噸,全長104.2米,主機為雙軸柴油機動力,最大航速20.8節,船員數不明。

“海冰723”艦:於1982年服役,似乎是1969~1970年間服役的3艘延哈級破冰船的放大型,其艦體外形的確是破冰船(據說其破冰能力最大為1.2米),但上層建築安裝了大量的電子天線等偵察用設備,尤其是艦橋前面中心線上的兩具球型天線罩十分顯眼,從這一特徵來看,其對電子信號的蒐集無疑是主要任務之一,在以往的行動中,該艦還進行過很多水溫測量工作。

該艦滿載排水量4420噸,長102米,寬17.1米,吃水5.9米,主機為兩台柴油機,最大速度17節,裝有雙聯37毫米炮4座,乘員95人。

“東調232”艦:該艦是中國最新的專用情報蒐集艦,據推測是於1999年下半年服役的,2000年2月,海上自衛隊在其執行海上任務時發現了該艦。其外型特徵明顯——有一個醒目的主桅和3個衛星通訊天線。從球型天線和各種電子設備林立的特徵看,該艦的主要任務可能是進行電子信號情報的監聽和分析。不過也可能還包括在戰術彈道導彈試驗時進行導彈軌跡測量和追蹤等任務(中國近年經常進行戰術彈道導彈的測試,彈著區多在海上)。值得一提的是,該艦增加了直升機甲板和機庫,使得中國的情報蒐集艦首次有了直升機運用的能力。

該型艦目前已知的情況大致為:滿載排水量6000噸,長130米,寬16.4米,吃水6.5米,裝兩台柴油機,雙軸推進,最大速度約為20節,船上還裝有1門37毫米炮和2門25毫米炮。

除了以上這些比較明顯的情報蒐集船隻外,中國還有大量非軍方部門名義下的海洋調查船隻,在日本近海進行著頻繁的調查工作,比如屬於中國海洋科學院的“向陽紅10”號科學考察船(排水量10975噸),與“科學一號”同屬於國土資源部的“勘407”號、“奮鬥7”號,甚至包括屬於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濱海511”號勘探船以及屬於中國國家海洋局的海監船隻等等,這些船隻雖然在組織上屬於政府部門或民間組織,從事的也都是基本的海洋情況調查工作,但其蒐集的資料可以在需要時為海軍水面艦隻或潛艇的使用提供非常大的幫助,而且據說象“向陽紅10”號這樣的船隻還被軍方直接借用過。

對於日本人來說,近年來對中國調查船最直接的印象莫過於2000年5月的那次,“海冰723”艦於當月14日穿越了對馬海峽(與對馬島最近時距離不足20千米),並在對馬島附近海域(同樣也是日本沿海地區)活動到了20日,其後沿本州島的日本海沿岸北上,於23日穿越了本州島與北海道之間的津輕海峽(寬僅30千米),在6月初於東京首都圈附近的房總半島活動,最後於9日從沖繩附近回到了中國沿海,事實上環繞了日本一週,並多次進入了日本的專屬經濟區。而在當年7月份,就在西方八國首腦會議期間,新服役的“東調232”號艦也在會議地點沖繩附近進行了長時間的活動。在這之後,日本政府對中國提出了交涉,雙方也達成了一些協議。不過直到2001年10月,同樣是“海冰723”艦,還是穿越了九州島南端的大隅海峽,並在沖繩附近海域活動到了當月月底,據自衛隊負責跟蹤該艦的“白瀨”號破冰船報告,該艦在行進過程中,經常停下來或慢速行進,不時將一些儀器吊入海水中,有時還定時發射類似氣象火箭類的不明用途的探空火箭。應該說,各種調查船如此頻繁地進出日本近海甚至沿海地區(基本上每月都有中國的各種調查船被確認),是有相當意義的,象“海冰723”在2000年5、6月那樣的行動,可以蒐集到大量在本土接受不到的信息,比如房總半島附近就有防衛東京地區的航空自衛隊百里基地、峰崗山雷達站等等,津輕海峽附近則有海上自衛隊的大湊地方隊總部和龍飛警備所等地,它們發出的各種信號,無疑會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而且,其調查的日本近海水溫、潮流等方面的資料,使中國對於中日兩國間海域的情況更加了解,不管是對和平時期的資源開發和劃界談判(雙方專屬經濟區至今還存在爭議),還是對戰爭時期艦艇(尤其是潛艇)的應用,都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注:本文是根據日本軍事刊物和相關網站上的公開資料編寫而成,並不表示本網站證實其報道,僅供參考。
-----------------------日本眼中的中国情报搜集船

海軍力量的使用,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對作戰區域的海洋情況有詳細的了解——有可靠的海底情況、洋流、水溫、鹽度、風向等水文氣象資料;對對手(或潛在對手)的力量有較為清楚的認識——通過電子信號蒐集和其它技術途徑,掌握對方裝備水平、性能特徵、訓練水準等基本情況,這些都要求一支有效的海洋調查和情報蒐集船隊在和平時期的有效工作,並且需要有組織的對這些蒐集到的信息和材料進行系統性的分析,這些工作,是無法單靠海軍船隻完成的(即使是對美國這樣的大國而言),各國常見的情況是依靠民間性質的海洋研究機構進行基礎的海洋情況調查,而海軍艦隻則進行較為有針對性的情報蒐集。這一工作方式,對一個國家的海上力量和海洋科學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與一個國家對海洋權益的關注程度和海洋利益的多少密切相關,當一個國家的海洋科學水平很低,或者沒有什麼海洋利益,甚至缺乏對自己已有海上利益的認識時,都不會有足夠的民間力量去做基礎的調查分析工作,也就無法有效的運用自己的海上力量。
在執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後,中國對海洋權益逐漸重視起來,尤其在最近十幾年的時間內,由於對海外貿易的日益依賴,以及領土主權問題的凸現,中國的海洋利益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其直接結果之一,就是中國對海洋調查的興趣比以往大為增加,中國船隻開始遠離本土進行活動,並頻繁地進出日本近海,其參與者不僅僅是軍隊,還包括科研機構、石油公司、產業協會等等部門,其使用的船隻也是五花八門,噸位從幾百噸到上萬噸不等,其中比較常見的艦隻包括:

大地級情報收集艦:這型艦僅有一艘,舷號為“北調841”,於1986年下水,配屬北海艦隊,從該艦錨位置來看(位於艦首前部),其艦首水下部分很可能裝有聲吶系統,供蒐集音響情報使用。艦上的電子天線並不很多,大致可以想象該艦的主要任務可能與電子偵察沒有太大關係。應該指出的是,該艦的整體設計較為落後,尤其是象其煙囪後的發動機艙頂蓋這樣的設計,即使在當代商船設計時也已經不常見了,這種設計特徵體現了當時中國較為落後的造船技術(特別是電子技術),以及軍費的收縮給軍隊帶來的財政緊張狀況,不過這艘艦在服役後的活動很是頻繁,是經常進出日本近海的船隻之一。

該艦滿載排水量2550噸,全長94米,寬11.3米,吃水4米,主機採用柴油發動機,最大速度17節,裝有4座雙聯41.5毫米機槍,乘員170人。

“科學一號”海洋調查船:該船是基於近海客船改裝而來的,1987、1989年分別有一艘服役,其上級部門是中國國務院國土資源部,船上主要的觀察設備都在後甲板,裝有很多起重裝置,可以用於深潛器的吊升。根據中國自己的說法,該船進行的是海底礦藏的勘探工作,但其上的設備也能夠滿足各種水文氣象測量的需要,應該說,其工作是雙重性質的。而且,要解決日中間關於專屬經濟區的爭執,需要大量有關地區的海底情況資料,這艘船應該也在其中起到了相當的作用。該船排水量2579噸,全長104.2米,主機為雙軸柴油機動力,最大航速20.8節,船員數不明。

“海冰723”艦:於1982年服役,似乎是1969~1970年間服役的3艘延哈級破冰船的放大型,其艦體外形的確是破冰船(據說其破冰能力最大為1.2米),但上層建築安裝了大量的電子天線等偵察用設備,尤其是艦橋前面中心線上的兩具球型天線罩十分顯眼,從這一特徵來看,其對電子信號的蒐集無疑是主要任務之一,在以往的行動中,該艦還進行過很多水溫測量工作。

該艦滿載排水量4420噸,長102米,寬17.1米,吃水5.9米,主機為兩台柴油機,最大速度17節,裝有雙聯37毫米炮4座,乘員95人。

“東調232”艦:該艦是中國最新的專用情報蒐集艦,據推測是於1999年下半年服役的,2000年2月,海上自衛隊在其執行海上任務時發現了該艦。其外型特徵明顯——有一個醒目的主桅和3個衛星通訊天線。從球型天線和各種電子設備林立的特徵看,該艦的主要任務可能是進行電子信號情報的監聽和分析。不過也可能還包括在戰術彈道導彈試驗時進行導彈軌跡測量和追蹤等任務(中國近年經常進行戰術彈道導彈的測試,彈著區多在海上)。值得一提的是,該艦增加了直升機甲板和機庫,使得中國的情報蒐集艦首次有了直升機運用的能力。

該型艦目前已知的情況大致為:滿載排水量6000噸,長130米,寬16.4米,吃水6.5米,裝兩台柴油機,雙軸推進,最大速度約為20節,船上還裝有1門37毫米炮和2門25毫米炮。

除了以上這些比較明顯的情報蒐集船隻外,中國還有大量非軍方部門名義下的海洋調查船隻,在日本近海進行著頻繁的調查工作,比如屬於中國海洋科學院的“向陽紅10”號科學考察船(排水量10975噸),與“科學一號”同屬於國土資源部的“勘407”號、“奮鬥7”號,甚至包括屬於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濱海511”號勘探船以及屬於中國國家海洋局的海監船隻等等,這些船隻雖然在組織上屬於政府部門或民間組織,從事的也都是基本的海洋情況調查工作,但其蒐集的資料可以在需要時為海軍水面艦隻或潛艇的使用提供非常大的幫助,而且據說象“向陽紅10”號這樣的船隻還被軍方直接借用過。

對於日本人來說,近年來對中國調查船最直接的印象莫過於2000年5月的那次,“海冰723”艦於當月14日穿越了對馬海峽(與對馬島最近時距離不足20千米),並在對馬島附近海域(同樣也是日本沿海地區)活動到了20日,其後沿本州島的日本海沿岸北上,於23日穿越了本州島與北海道之間的津輕海峽(寬僅30千米),在6月初於東京首都圈附近的房總半島活動,最後於9日從沖繩附近回到了中國沿海,事實上環繞了日本一週,並多次進入了日本的專屬經濟區。而在當年7月份,就在西方八國首腦會議期間,新服役的“東調232”號艦也在會議地點沖繩附近進行了長時間的活動。在這之後,日本政府對中國提出了交涉,雙方也達成了一些協議。不過直到2001年10月,同樣是“海冰723”艦,還是穿越了九州島南端的大隅海峽,並在沖繩附近海域活動到了當月月底,據自衛隊負責跟蹤該艦的“白瀨”號破冰船報告,該艦在行進過程中,經常停下來或慢速行進,不時將一些儀器吊入海水中,有時還定時發射類似氣象火箭類的不明用途的探空火箭。應該說,各種調查船如此頻繁地進出日本近海甚至沿海地區(基本上每月都有中國的各種調查船被確認),是有相當意義的,象“海冰723”在2000年5、6月那樣的行動,可以蒐集到大量在本土接受不到的信息,比如房總半島附近就有防衛東京地區的航空自衛隊百里基地、峰崗山雷達站等等,津輕海峽附近則有海上自衛隊的大湊地方隊總部和龍飛警備所等地,它們發出的各種信號,無疑會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而且,其調查的日本近海水溫、潮流等方面的資料,使中國對於中日兩國間海域的情況更加了解,不管是對和平時期的資源開發和劃界談判(雙方專屬經濟區至今還存在爭議),還是對戰爭時期艦艇(尤其是潛艇)的應用,都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注:本文是根據日本軍事刊物和相關網站上的公開資料編寫而成,並不表示本網站證實其報道,僅供參考。
-----------------------
好!

JC上曾经一文
好,就是要吓死他个狗日的
阅 ,同志们以后还要坚持下去,多绕几圈,md 看他敢怎么样。
每月都要去一次,还怕小日本不成
釣魚台,為什麼中國不派軍艦嚇阻小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