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好文】经略:国民党败选,让我们怀念一下“建丰同志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5:58:49
11月29日,在台湾地区举行的“九合一”选举中,国民党遭遇滑铁卢,在全部22个县市长选举中输掉了16席。看着那“绿化率”大大提高的台湾地图,我相信许多关心中国统一大业的朋友都会冒出一堆问号:国民党怎么了?台湾怎么了?



马英九与王金平长期内斗,严重损耗了国民党的政治资源。

对于熟悉国民党史的观众来说,国民党这次表现并没有太令人惊讶,这还是近代以来大家熟悉的那个不接地气、脱离群众、内斗内行、外斗外行的国民党。这次选举中,国民党推出的六都候选人里有三位都是政治世家子弟。在台中,国民党大打“经济牌”,这本无可厚非,但其拉上某大财阀助选,赤裸裸地用投资意向来向选民喊话,不免激发很多人的逆反心理。国民党在选举时大打“团结牌”,但王金平与马英九的党籍官司还在打,这是尽人皆知的事情,即便两人难得地同台出席助选活动,也是貌合神离。目前台湾行政权与立法权名义上都掌握在国民党手中,但王马长期内斗,马英九只揽权却不愿意担责任,所以,即便没有民进党掣肘,马英九的许多执政思路也无法付诸实施。没有政绩,马政府民调长期走低,也就对整个国民党形成拖累作用。而要追溯之前的内斗对国民党的削弱,只要举宋楚瑜当年的出走即可——2000年“总统”大选,若非宋楚瑜分流连战选票,陈水扁绝无上台的可能。

在二十世纪历史中,脱离群众与内斗是国民党的常态而非例外。同盟会本身就是一个内部派系复杂、内讧频仍的组织,宋教仁组建国民党,欲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遭到惨败,然后有孙总理拉出部分党内同志建立效忠于他个人的中华革命党,其他同志侧目以对。1923年,孙总理在苏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其愿望是打造出一个团结而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但这事没开始多久,孙总理就撒手人寰,还留下了棘手的继承问题让党内乱作一团。蒋总司令火中取栗,实现了“枪指挥党”,在1927年又发动“清共”,与汪精卫等各路势力杀了几十万党内革命青年,然后又将各路军阀拉入党内,于是党内山头林立,党也沦为依靠权贵和财阀的党,不仅蒋总司令久久建立不起权威,孙总理的“耕者有其田”纲领更没有机会得到实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坚持孙总理“耕者有其田”的中共赢得民心,将国民党赶下台。

“转进台湾”后的国民党有过一段黄金时期,那就是“建丰同志”(《北平无战事》里铁血救国会成员对蒋经国的称谓)担任“行政院长”和“总统”的时期那十几年。“建丰同志”在台湾丧失联合国中国席位代表权、“反攻大陆”口号变得日益空洞的情况下,深耕台湾经济,利用台湾处于反共阵营前线的“冷战红利”,推动了台湾的经济起飞,同时快速的经济发展也没有造成两极分化,颇得孙总理“民生主义”之义。在蒋孝武因“江南案”而无法接班的情况之下,“建丰”同志很不情愿地放开了台湾的民主化进程。但同时,“建丰同志”坚持“一个中国”也是很坚决的。这样孙总理的“三民主义”,“建丰同志”可以说占全了。但“建丰同志”之所以能有这一成就,很大程度上还是得益于时势:中共将国民党赶到台湾,相当于帮助蒋氏父子消灭了许多军阀派系,原来困扰国民党的山头主义、宗派主义,自然消解大半;国民党带到台湾的数百万人与台湾本地地主没有利益瓜葛,所以可以下狠手进行土地改革。蒋氏父子仿效中共对国民党进行整风,党风也有所改善。然而,无论“建丰同志”自己的苏共经历是多么厚实,国民党从根本上还是一个官气很重的建制党,而不是与底层保持紧密联系的群众党,只不过这个建制党在“建丰”同志领导之下更团结了一些而已。

而在“建丰同志”之后,就没有人能够把国民党紧密整合在一起了,裂变不断地发生。先是有党魁李登辉打压国民党非主流派,造成“新国民党连线”的出走,李更是暗中支持反对党,自己后来更是公开叛党加入绿营;然后有宋楚瑜的出走,重创国民党,造成民进党的上台;而国民党重新执政之后,又有马英九、连战与王金平的内讧。近二十多年来国民党的不断裂变,不禁让人想起当年蒋介石与胡汉民、汪精卫等势力长时期的内斗。

而就执政能力来说,“建丰同志”之后,国民党可以说一直在走下坡路,到了马英九,可以说让许多铁杆党员欲哭无泪。这位法学博士老想在一个分裂的社会里做一个受全民欢迎的“总统”,但他并不是下功夫把自己的基本盘搞得多多,把对手搞得少少,而是偏离自己的基本盘,拼命向中间走,希望赢得多数人的喜欢。但实际的效果,却是既得罪自己的基本盘,也争取不到对手阵营的人。比如说,马英九增加了发放给偏绿的老年农民群体的政府津贴,却停掉了给军、公、教人员的优惠存款利率与年终慰问金,这些优惠政策原来是对工资低微的军、公、教人员的某种补偿,而军、公、教人员实际上是国民党的基本盘。老农津贴花财政的钱,军、公、教人员的优惠存款利率与年终慰问金也花财政的钱,财政紧张了就有个取舍的问题。有健全政治判断力的领导人就应该会考虑这种取舍的党派政治后果,尽可能地将自己党派的基本盘搞大,将对方基本盘缩小。这当然不是只考虑党派利益而非公共利益,而是认识到,在一个高度分裂的社会里,对公共利益的认知本身就是高度党派化的,千万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别人的认识和你一样。

但马英九却完全逆向操作。其结果是,挺绿的老农民继续砸国民党的锅,而原本支持国民党的军、公、教人员,许多人疏离了国民党。

因此,如果说党魁李登辉是蓄意砸国民党的锅,党魁马英九就是在糊里糊涂中砸了国民党的锅。党魁砸锅和一般干部砸锅后果不同,会直接让很多基本群众绝望。 对国民党丧失信心的蓝营选民当然也不会转投绿营,很多人就选择了不投票,于是国民党就碰到了“催不出票”的问题,给选战带来极大的困扰。

国民党这次遭遇惨败,2016年的“总统”选举,就有极大的可能发生政党轮替。研究民主化的政治学者常说,发生过两轮政党轮替标志着民主的巩固。那么发生第三次政党轮替,大概表明民主更加巩固了。我们相信民主会在台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正如我们相信民主在伊拉克、埃及、乌克兰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一样。

马英九曾说过,大陆游客到台湾来最爱看的是选举。他大概认为大陆游客都是用仰慕的眼光看着台湾。但老实说,台湾现在对许多大陆游客还有一些心理势能,首先不是它有选举政治,而在于它传说中的富裕和发达,而台湾选举之所以让一些大陆人羡慕,是因为他们相信台湾的选举与她传说中的富裕/发达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宁可不富裕不发达也要选举的大陆人是凤毛麟角——否则大陆应该有很多印度粉丝、乌克兰粉丝了。大陆现在很多村庄有高度竞争性的选举,怎么不见有多少城里人拼命把自己户口迁到村里,以享受村民选举呢?(还真有挖空心思想迁回去的,但那是冲着富裕村庄的土地和分红去的。)事实上,许多大陆游客到台北一看,发现台北看起来不过是大陆的一个二三线城市,对台湾的仰慕之情马上烟消云散了,看选举的心态也就跟看婚丧嫁娶的民俗甚至耍马戏一样了。

要求选举政治促进而非损害一个国家的繁荣,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朴素和合理的期待。如果只是为了让大家平等参与政治,抽签其实是比选举更合适的机制。大家之所以要搞票选,是要选贤任能;而选贤任能是要给大家办事情的。但如果一个社会把精力都放在选的程序和形式上,却没有人在贤能的培养上下功夫,那么选一千次一万次也只能选出烂苹果;或者,即便有贤者在位,也因为过度的掣肘而办不了事情,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一个社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随着周边的地区变得更加富裕,它曾经具有的光环也会变得黯淡。

很不幸,台湾现在就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下行通道。

竞争性选举,比烂容易,比好太难。挖对方黑材料容易,自己不怎么费脑子,广大群众也容易理解;认真搞政纲和政策难,自己费脑子不说,广大群众还可能理解不了。看看这次连胜文和柯哲文的竞选,到底有多少精力是花在政策上,多少精力花在相互扒粪上?  

撕裂社会伤口容易,弥合社会对立难。民进党过去大打省籍牌族群牌,这次国民党也打起了省籍牌族群牌。伤口就在那里,你还天天扒拉,它好得了么?

在野者发动杯葛让在朝者办不成事情、出不了政绩容易,献计献策和在朝者合作办成利于国计民生的事情,难,难上加难!想想核四电站,无论国民党还是民进党,在朝时候都想建,但反对党都是死活拖住不让建。屁股一变,立场马上变。 比如服贸协议,民进党的大佬们会不知道它对台湾产业保持活力的重要性么?会不知道台湾闭关锁岛的经济后果么?但是,即便明白也得装糊涂,并拖住国民党的步伐。

而在马英九领导下,因为国民党的内讧,居然出现了同一党控制的行政和立法“左右互搏”的局面,不待反对党杯葛,就能让很多事情胎死腹中,也是醉了。

当然可以自我安慰,民主是“最不坏的政体”,至少在这里不会发生当年蒋介石白色恐怖下的屠杀和清洗。确实,现在这个政体干不了一眼就可以直接看明白的大坏事,但长期的不作为,却可以带来那些一眼看不明白,要用脑子才会想明白的大坏事,比如说,产业的落后乃至被淘汰。全球化如火如荼推进,许多领域市场竞争激烈,别人产业升级比你快,你造的东西又贵又不好使,那么在国际竞争中就要落败。后面就有一系列连锁反应:工厂倒闭,工人失业,财政收入减少,公共服务水平下降、治安水平下降 ……

该作为而不作为,在任何政体里都是坏事。所谓民主政体和专制政体的区别仅仅在于,在专制政体里你能找到一个具体的人或组织对这个不作为负责,而在因为相互否决而无法做事所谓民主政体里,你常常找不到哪个具体的人或组织负责。能找到负责人,你还可以敦促他有所作为;找不到负责人,你面对的是一个无物之阵,更加不知道该如何改变现状。

这并不是说,台湾应该放弃现在的选主政体,回归到“建丰同志”或他老爹管的那个“威权政体”。笔者的观点很简单:没有什么政府形式能够一劳永逸地保障良好的国家治理。采用选主政体的,有治理得好的,也有治理得不好的,同一个国家,可能这段时间治理得好,下一段时间就治理坏了;采用非选主政体的,也是一样,比如说同样是国民党统治,蒋介石在大陆的统治和“建丰同志”在台湾的统治可算得上同一个政体形式,但很明显,“建丰同志”就做得更成功。所以治理得好不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了不同的政府形式,治理不作为的问题,可能就需要不同的药方。比如说,在选主政体下,选举充其量只是提供一个挑选人才的平台,但社会、政府和政党必须先有相应的机制,源源不断地培养出胜任治国的政治人才,把它们推倒这个平台上待选。而当贤能在位时候,一方面要防止他干不该干的事情,但同时也要保障他干该干的事情。但首先,不能讳疾忌医,不能人家一批评,就觉得侮辱了伟大光荣正确的民主政体,觉得别人是被专制洗脑还没被启蒙。到底谁还“蒙”着,这事这么难看明白吗?  

要治台湾的病,需要另一种不同的思路。它需要突破政体决定论,破除选主政体必然会带来好的国家治理的迷信,承认选主政体是有可能在国家治理上失败的。当然,它同时也承认非选主政体面对同样的问题。因此,重点应当放到国家治理的实质上,探讨如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并思考如何在不同的政体形式下满足这一实质需要,为不同的社会开出不同的方子。这样的理论探索,中国大陆早已经开始了,只是“民主世界”的理论家还在沾沾自喜,不愿意去看而已。

在全球化时代,台湾已经封闭太久了。现在需要的是破除政体迷信,实事求是,推进改革开放。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jinglue/2014_11_30_301991.shtml11月29日,在台湾地区举行的“九合一”选举中,国民党遭遇滑铁卢,在全部22个县市长选举中输掉了16席。看着那“绿化率”大大提高的台湾地图,我相信许多关心中国统一大业的朋友都会冒出一堆问号:国民党怎么了?台湾怎么了?



马英九与王金平长期内斗,严重损耗了国民党的政治资源。

对于熟悉国民党史的观众来说,国民党这次表现并没有太令人惊讶,这还是近代以来大家熟悉的那个不接地气、脱离群众、内斗内行、外斗外行的国民党。这次选举中,国民党推出的六都候选人里有三位都是政治世家子弟。在台中,国民党大打“经济牌”,这本无可厚非,但其拉上某大财阀助选,赤裸裸地用投资意向来向选民喊话,不免激发很多人的逆反心理。国民党在选举时大打“团结牌”,但王金平与马英九的党籍官司还在打,这是尽人皆知的事情,即便两人难得地同台出席助选活动,也是貌合神离。目前台湾行政权与立法权名义上都掌握在国民党手中,但王马长期内斗,马英九只揽权却不愿意担责任,所以,即便没有民进党掣肘,马英九的许多执政思路也无法付诸实施。没有政绩,马政府民调长期走低,也就对整个国民党形成拖累作用。而要追溯之前的内斗对国民党的削弱,只要举宋楚瑜当年的出走即可——2000年“总统”大选,若非宋楚瑜分流连战选票,陈水扁绝无上台的可能。

在二十世纪历史中,脱离群众与内斗是国民党的常态而非例外。同盟会本身就是一个内部派系复杂、内讧频仍的组织,宋教仁组建国民党,欲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遭到惨败,然后有孙总理拉出部分党内同志建立效忠于他个人的中华革命党,其他同志侧目以对。1923年,孙总理在苏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其愿望是打造出一个团结而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但这事没开始多久,孙总理就撒手人寰,还留下了棘手的继承问题让党内乱作一团。蒋总司令火中取栗,实现了“枪指挥党”,在1927年又发动“清共”,与汪精卫等各路势力杀了几十万党内革命青年,然后又将各路军阀拉入党内,于是党内山头林立,党也沦为依靠权贵和财阀的党,不仅蒋总司令久久建立不起权威,孙总理的“耕者有其田”纲领更没有机会得到实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坚持孙总理“耕者有其田”的中共赢得民心,将国民党赶下台。

“转进台湾”后的国民党有过一段黄金时期,那就是“建丰同志”(《北平无战事》里铁血救国会成员对蒋经国的称谓)担任“行政院长”和“总统”的时期那十几年。“建丰同志”在台湾丧失联合国中国席位代表权、“反攻大陆”口号变得日益空洞的情况下,深耕台湾经济,利用台湾处于反共阵营前线的“冷战红利”,推动了台湾的经济起飞,同时快速的经济发展也没有造成两极分化,颇得孙总理“民生主义”之义。在蒋孝武因“江南案”而无法接班的情况之下,“建丰”同志很不情愿地放开了台湾的民主化进程。但同时,“建丰同志”坚持“一个中国”也是很坚决的。这样孙总理的“三民主义”,“建丰同志”可以说占全了。但“建丰同志”之所以能有这一成就,很大程度上还是得益于时势:中共将国民党赶到台湾,相当于帮助蒋氏父子消灭了许多军阀派系,原来困扰国民党的山头主义、宗派主义,自然消解大半;国民党带到台湾的数百万人与台湾本地地主没有利益瓜葛,所以可以下狠手进行土地改革。蒋氏父子仿效中共对国民党进行整风,党风也有所改善。然而,无论“建丰同志”自己的苏共经历是多么厚实,国民党从根本上还是一个官气很重的建制党,而不是与底层保持紧密联系的群众党,只不过这个建制党在“建丰”同志领导之下更团结了一些而已。

而在“建丰同志”之后,就没有人能够把国民党紧密整合在一起了,裂变不断地发生。先是有党魁李登辉打压国民党非主流派,造成“新国民党连线”的出走,李更是暗中支持反对党,自己后来更是公开叛党加入绿营;然后有宋楚瑜的出走,重创国民党,造成民进党的上台;而国民党重新执政之后,又有马英九、连战与王金平的内讧。近二十多年来国民党的不断裂变,不禁让人想起当年蒋介石与胡汉民、汪精卫等势力长时期的内斗。

而就执政能力来说,“建丰同志”之后,国民党可以说一直在走下坡路,到了马英九,可以说让许多铁杆党员欲哭无泪。这位法学博士老想在一个分裂的社会里做一个受全民欢迎的“总统”,但他并不是下功夫把自己的基本盘搞得多多,把对手搞得少少,而是偏离自己的基本盘,拼命向中间走,希望赢得多数人的喜欢。但实际的效果,却是既得罪自己的基本盘,也争取不到对手阵营的人。比如说,马英九增加了发放给偏绿的老年农民群体的政府津贴,却停掉了给军、公、教人员的优惠存款利率与年终慰问金,这些优惠政策原来是对工资低微的军、公、教人员的某种补偿,而军、公、教人员实际上是国民党的基本盘。老农津贴花财政的钱,军、公、教人员的优惠存款利率与年终慰问金也花财政的钱,财政紧张了就有个取舍的问题。有健全政治判断力的领导人就应该会考虑这种取舍的党派政治后果,尽可能地将自己党派的基本盘搞大,将对方基本盘缩小。这当然不是只考虑党派利益而非公共利益,而是认识到,在一个高度分裂的社会里,对公共利益的认知本身就是高度党派化的,千万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别人的认识和你一样。

但马英九却完全逆向操作。其结果是,挺绿的老农民继续砸国民党的锅,而原本支持国民党的军、公、教人员,许多人疏离了国民党。

因此,如果说党魁李登辉是蓄意砸国民党的锅,党魁马英九就是在糊里糊涂中砸了国民党的锅。党魁砸锅和一般干部砸锅后果不同,会直接让很多基本群众绝望。 对国民党丧失信心的蓝营选民当然也不会转投绿营,很多人就选择了不投票,于是国民党就碰到了“催不出票”的问题,给选战带来极大的困扰。

国民党这次遭遇惨败,2016年的“总统”选举,就有极大的可能发生政党轮替。研究民主化的政治学者常说,发生过两轮政党轮替标志着民主的巩固。那么发生第三次政党轮替,大概表明民主更加巩固了。我们相信民主会在台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正如我们相信民主在伊拉克、埃及、乌克兰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一样。

马英九曾说过,大陆游客到台湾来最爱看的是选举。他大概认为大陆游客都是用仰慕的眼光看着台湾。但老实说,台湾现在对许多大陆游客还有一些心理势能,首先不是它有选举政治,而在于它传说中的富裕和发达,而台湾选举之所以让一些大陆人羡慕,是因为他们相信台湾的选举与她传说中的富裕/发达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宁可不富裕不发达也要选举的大陆人是凤毛麟角——否则大陆应该有很多印度粉丝、乌克兰粉丝了。大陆现在很多村庄有高度竞争性的选举,怎么不见有多少城里人拼命把自己户口迁到村里,以享受村民选举呢?(还真有挖空心思想迁回去的,但那是冲着富裕村庄的土地和分红去的。)事实上,许多大陆游客到台北一看,发现台北看起来不过是大陆的一个二三线城市,对台湾的仰慕之情马上烟消云散了,看选举的心态也就跟看婚丧嫁娶的民俗甚至耍马戏一样了。

要求选举政治促进而非损害一个国家的繁荣,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朴素和合理的期待。如果只是为了让大家平等参与政治,抽签其实是比选举更合适的机制。大家之所以要搞票选,是要选贤任能;而选贤任能是要给大家办事情的。但如果一个社会把精力都放在选的程序和形式上,却没有人在贤能的培养上下功夫,那么选一千次一万次也只能选出烂苹果;或者,即便有贤者在位,也因为过度的掣肘而办不了事情,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一个社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随着周边的地区变得更加富裕,它曾经具有的光环也会变得黯淡。

很不幸,台湾现在就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下行通道。

竞争性选举,比烂容易,比好太难。挖对方黑材料容易,自己不怎么费脑子,广大群众也容易理解;认真搞政纲和政策难,自己费脑子不说,广大群众还可能理解不了。看看这次连胜文和柯哲文的竞选,到底有多少精力是花在政策上,多少精力花在相互扒粪上?  

撕裂社会伤口容易,弥合社会对立难。民进党过去大打省籍牌族群牌,这次国民党也打起了省籍牌族群牌。伤口就在那里,你还天天扒拉,它好得了么?

在野者发动杯葛让在朝者办不成事情、出不了政绩容易,献计献策和在朝者合作办成利于国计民生的事情,难,难上加难!想想核四电站,无论国民党还是民进党,在朝时候都想建,但反对党都是死活拖住不让建。屁股一变,立场马上变。 比如服贸协议,民进党的大佬们会不知道它对台湾产业保持活力的重要性么?会不知道台湾闭关锁岛的经济后果么?但是,即便明白也得装糊涂,并拖住国民党的步伐。

而在马英九领导下,因为国民党的内讧,居然出现了同一党控制的行政和立法“左右互搏”的局面,不待反对党杯葛,就能让很多事情胎死腹中,也是醉了。

当然可以自我安慰,民主是“最不坏的政体”,至少在这里不会发生当年蒋介石白色恐怖下的屠杀和清洗。确实,现在这个政体干不了一眼就可以直接看明白的大坏事,但长期的不作为,却可以带来那些一眼看不明白,要用脑子才会想明白的大坏事,比如说,产业的落后乃至被淘汰。全球化如火如荼推进,许多领域市场竞争激烈,别人产业升级比你快,你造的东西又贵又不好使,那么在国际竞争中就要落败。后面就有一系列连锁反应:工厂倒闭,工人失业,财政收入减少,公共服务水平下降、治安水平下降 ……

该作为而不作为,在任何政体里都是坏事。所谓民主政体和专制政体的区别仅仅在于,在专制政体里你能找到一个具体的人或组织对这个不作为负责,而在因为相互否决而无法做事所谓民主政体里,你常常找不到哪个具体的人或组织负责。能找到负责人,你还可以敦促他有所作为;找不到负责人,你面对的是一个无物之阵,更加不知道该如何改变现状。

这并不是说,台湾应该放弃现在的选主政体,回归到“建丰同志”或他老爹管的那个“威权政体”。笔者的观点很简单:没有什么政府形式能够一劳永逸地保障良好的国家治理。采用选主政体的,有治理得好的,也有治理得不好的,同一个国家,可能这段时间治理得好,下一段时间就治理坏了;采用非选主政体的,也是一样,比如说同样是国民党统治,蒋介石在大陆的统治和“建丰同志”在台湾的统治可算得上同一个政体形式,但很明显,“建丰同志”就做得更成功。所以治理得好不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了不同的政府形式,治理不作为的问题,可能就需要不同的药方。比如说,在选主政体下,选举充其量只是提供一个挑选人才的平台,但社会、政府和政党必须先有相应的机制,源源不断地培养出胜任治国的政治人才,把它们推倒这个平台上待选。而当贤能在位时候,一方面要防止他干不该干的事情,但同时也要保障他干该干的事情。但首先,不能讳疾忌医,不能人家一批评,就觉得侮辱了伟大光荣正确的民主政体,觉得别人是被专制洗脑还没被启蒙。到底谁还“蒙”着,这事这么难看明白吗?  

要治台湾的病,需要另一种不同的思路。它需要突破政体决定论,破除选主政体必然会带来好的国家治理的迷信,承认选主政体是有可能在国家治理上失败的。当然,它同时也承认非选主政体面对同样的问题。因此,重点应当放到国家治理的实质上,探讨如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并思考如何在不同的政体形式下满足这一实质需要,为不同的社会开出不同的方子。这样的理论探索,中国大陆早已经开始了,只是“民主世界”的理论家还在沾沾自喜,不愿意去看而已。

在全球化时代,台湾已经封闭太久了。现在需要的是破除政体迷信,实事求是,推进改革开放。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jinglue/2014_11_30_301991.shtml
民主是富强的结果,不是前提。
本身专制政体还是民主政体谁更好就没有定论,而且民主政体其实还是少数精英控制普罗大众的工具,又不是真的一人一票决定自己事情,这个是不可能实现的,不然就是无政府主义的结果。
个人觉得有监督的专制政体目前适合于亚洲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后进国家
民主是富强的结果,不是前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正常的政党轮替而已,绿的没有成绩一样滑铁卢
谁在乎?        
国民党在台上也没见得要统一,就跟要结婚的大家闺秀一样,扭扭捏捏,进洞房前提这提那,最终还是挨不过一下。
KMT的问题还是老毛病,内斗太严重。
实际上可怕的不是独裁政治,而是多头政治。
呜呼,国民党下台后也会开始玩蓝营大游行之类的吧
好文章,基本说透了。
台湾转绿对我军工行业是否又是一次促进发展的好机会呢?
国民党搞世袭失去底层,反服贸又得罪了金主资本家,焉能不败?
这文章还不错,但经国开放是在美帝压力下无奈之路
正常的政党轮替而已,绿的没有成绩一样滑铁卢
然后再烂八年^O^
台湾无论是谁上台都是那么回事,不会统一也不会独立,独立就意味着自杀!即使不是军事自杀也是经济自杀,这是谁都不会干的。另一方面谁提统一就是政治自杀,会被彻底搞臭、搞残,无论是台湾民众和美日都不会同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