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盛赞一战华工:他们阻止了法国走上灭亡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22:24
2014-11-27 09:00:49 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雷璟
核心提示:1916年2月,一战进入最疯狂阶段。法英两国与中国签署引入14万华工的协议。
参考消息网11月27日报道 外媒称,法国政府11月26日向一战华工致敬。法国国防部长勒德里安在华人聚居的巴黎13区感谢一战华工为法国做出的贡献,他说:“14万华工中的每一个都阻止了法国走上灭亡之路”。
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11月27日报道,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百周年。11月26日,在巴黎十三区一座公园里的一战华工纪念碑前,法国国防部长勒德里安表示,法国永远不能忘记那些在战壕、在后方,在工厂里支援法国军人的一战华工。
1916年2月,一战进入最疯狂阶段。法英两国与中国签署引入14万华工的协议。华工的任务不在于作战,主要是让他们顶替那些已经奔赴前线作战的法国工厂和作坊的男子。但事实上有些华工进入了战壕,清扫和维修战壕。
报道称,法国国防部与华裔融入法国促进会26日联合举办了纪念一战华工仪式。法国国防部长勒德里安说,“华工与法国军人一道并肩出现在前线,至今仍然是很少提及的一段重要的一战史”。他补充说,“在法国历史非常恐怖的这一时刻,华工的救助是决定性的”。
勒德里安还表示,华工来到法国后,经历了不同的境况,但所有的华工都经历了非常严酷的工作条件。“他们住在破旧的房屋,与其他的劳动者分开来,挣一份少得可怜的工资。但他们为战争付出的努力不亚于他人”。
法新社报道说,中国驻法使馆邓励公使发表讲话说,感谢法国政府和法国人民对华工在一战的历史作用的承认和重视。
报道称,在来法的14万中国劳工中,大部分来自中国北方。其中20000人死于一战。大约3000华人战后选择留在法国。
【延伸阅读】一战华工:中国走向世界的先驱
吴琼(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教授)
    一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面对这场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大调整,各个国家无不伺机而动,争取最大利益。中国作为利益攸关方,为了与协约国方面建立密切的联系,从而确保中国的参战愿望最终实现,中国政府在1915年制订了一个创造性的新战略:“明守中立,暗示参加,以工代兵”,于是便有了14万华工远赴欧洲支援协约国。这一战略对中国加入协约国参战起到关键作用,为中国争取了战胜国地位,并对中国历史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
弱国的无奈选择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现代化战争,战争的胜败不仅取决于战争本身,更取决于经济后盾及人力资源。特别是当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所考验的就不仅仅是前线的战士,后方的生产能力和交通状况能否为前线提供有力的后备保障,也成为制胜的关键因素。
这一点在1916年体现得尤其明显。到1916年之时,一战已经进行了近两年,大批青壮年开赴前线,协约国后方生产劳动力严重匮乏,而战争还不知道何时结束,这让协约国方面深感压力。法国在大战发生前就已经人工匮乏,此时情形更为严重。英国昔日的傲慢态度也为绝望的情绪所代替,索姆河战役给英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仅在7月份,也就是索姆河战役的第一个月,英军伤亡或失踪的人数竟达18.7万人之多。可以说,此时能否获得新的人力资源成为协约国对同盟国战争胜负与否的关键。
如何解决?英法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开始考虑从国外招募工人。
正是在这一情况下,法国公使康悌提出要招募华工到法做工。袁世凯总统府秘书长梁世诒随即提出派遣华工支援协约国的构想:“明守中立,暗示参加,以工代兵”。
1916年1月起,中法双方开始就订立合同之事进行磋商。因为当时中国尚守“中立”,不便以政府名义直接交涉,中方便用惠民公司名义,由商人出面招募华工,法国由军部代表陶履德上校改称农学技师来华,代表法国签订合同,并在合同中极力避免参战字样,以免给德人以口实。经过几个月反复磋商,到5月14日,双方终于正式签订合同,并交外交部备案。
英国的华工招募计划在1916年8月开始正式启动。
协约国的生力军
1916年8月24日,第一批华工抵达法国。华工作为一支生力军前来支援法国的备战工作,让法国人信心大增。
据统计,在欧洲的华工总人数达到14万。名义上,这些华工不参加战务,在签订的合同中明确地写明了这一点,但这只是表面文章。德奥两国都很清楚这些华工的重大作用,他们的公使一再提出强烈抗议,指责中国不守中立,暗助协约国一方,而且还提出,“实际华工赴法,多派在兵工厂,制造炸弹、炮弹及输运赴前线者皆华工也,有各种照片为依据”。对此,北京政府始终以合同言明“不参与战务”进行回应,德奥也无可奈何。
事实上,华工到欧洲后,除少数到中东、北非和巴尔干半岛外,大多被送往战况最为紧急的法、比前线,交由英法军队支配。他们都被分配到直接与军事相关的铁路、公路、船坞、兵工厂、军火库、草料厂等部门工作,有些华工则直接参与军需物资的装卸运输,更有一些华工被安置在战争前线从事挖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战地通信、掘埋尸体、装卸给养……但凡战争所需,几乎无处不往、无所不为,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前线源源不断地提供战略物资,并创造条件让这些物资尽快抵达前线。也正是由于华工通常在战场上或者在战场附近工作,不少人牺牲在了那里。根据英法两国华工墓地统计,一战死在欧洲的华工至少有4000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国防大臣、首相劳合·乔治在他的《战争回忆录》里写到,华工“个个强壮如牛,你会吃惊地发现有的华工夹起重达三四百磅的一大块木材或一捆卷铁板健步如飞,好像这些重物轻如普通的石块一般!”一旦法国海军码头需要外国劳工时,经过对不同国家的劳工的筛选之后,最后选择的往往还是华工。当情况紧急时,有的华工甚至必须与德军进行肉搏战。


被漠视的牺牲
但华工在欧洲的遭遇是非常悲惨的。华工赴欧以前基本上是足不出户的农民,一下子漂洋过海来到异国他乡,语言不通,水土不服,风俗各异,再加上危险繁重的工作,他们常常与英国军官们发生矛盾,而结果往往是华工受罚。一次,当带队的英国军官向华工下达上班命令“Let′s go! ”时,差点酿成一场华工暴乱。因为这一命令在汉语里的发音和“狗”的发音相近,这对许多中国人而言,尤其是对北方人来说是一种严重的侮辱。华工们错误地认为他们受到侮辱便拒绝前进,于是英国军官以违反纪律为由对他们进行惩罚。
从根源上讲,协约国使用华工,是用于军事目的以帮助他们赢得战争,但他们有着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英国当局从来不认为华工与英国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们坚持强硬的政策,禁止华工与欧洲军人或平民往来。在英国人的脑海里,华工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而且少不更事,所以不能给予他们成人般的礼遇或信任。1918年1月,曾参与华工管理工作的格雷上校讲:“英国华工营由那些对华工情况一无所知的英国军官来管理。一旦华工营出现骚乱,这些军官又不能消除华工的误解和不满,便只好采用粗暴的武力方式。往往那些无辜的和有犯罪嫌疑的华工都一起被枪杀掉。”
对于在欧华工的生存状况,中国政府并非充耳不闻,而且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对协约国虐待华工事件提出强烈的抗议,并要求协约国尊重华工的人权,不得有歧视。1917年,中国政府任命一个专员驻守法国中国公使馆以维护在法华工的利益,专门负责与协约国政府交涉华工的福利和公平待遇等问题。但怎奈鞭长莫及,自身实力弱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华工的待遇问题。
中国华工对协约国的最后胜利起了重大作用。但在当时的欧洲,华工们的牺牲和付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和尊重。根据英国国会档案记载,尽管华工比其他有色种族的劳工承担更大的风险,但是他们甚至连几块小小的军功章也没有得到。
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抨击中国,说中国在一战期间“未花一先令,未死一个人”。法国更有一种舆论认为,法国男人在前线冲锋牺牲,结果让中国人在法国建设家园。1917年5月,来自法国勒阿弗尔的一份治安报告指出:“(许多法国的军工厂里)经常有人说,如果法军继续伤亡的话,法国就没有男人了。因此,我们继续打仗还有何意义?其结果只会使中国人娶走我们的妻子和女儿,并瓜分我们迟早要在前线为之献身的法国领土。”
法国政府和比利时政府不断扬言,一旦战争结束,就立即把华工遣返回国。英国政府从1919年秋季开始遣返华工,在1920年4月6日完成华工的遣返工作。法国政府的华工遣返计划在1922年3月结束。
新观念的传播者
面对史实,我们后人必须给予公正的评价。可以说,这14万华工对一战的贡献,完全可以等同于同样数量的士兵。他们不仅支持了协约国的军事工业,也增援了协约国在前线的战斗力,对协约国的最后胜利起了重大作用。1998年法国总统希拉克高度肯定了华工的作用:“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与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
而且,更重要的是,正是由于这些华工,这些吃苦耐劳的中国农民,中国坚持不懈的宣战要求才得以实现,中国在1918年才能要求协约国同意中国延缓偿付庚子赔款、允许中国增加关税、支持中国参加战后和平会议,中国外交官才能在巴黎和会上要求国际社会还中国以公道。在和会召开前夕,日本四处活动,挑动各国,指责中国宣战后一心内讧,宣而不战,没有资格参加会议。对此,中国首席代表陆徵祥据理力争,向各国声言: “于外长任内,准法使康悌照会,批准惠民公司华工出洋,欧战时在战线中之华工二十万人,掘战壕、搬炮弹、制枪子,无论后方前线,华工均奋勇当先。中国何负于协约?!”
如果从更长远的意义看,这些华工的经历使他们有机会观察和体验西方文明的生活方式,对他们自身、中国和世界都有了新的认识。这些归国华工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一支生力军,他们给国内带来了新观念、新思想以及变革的理想。著名的五四运动史研究专家周策纵指出,在五四时期,那些归国华工在欧洲的经历使他们在上海工会的组织化以及罢工活动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们有力地促使五四运动在20年代早期向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方向发展。
(吴琼,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教授,全军网络评论员,主要从事军民融合思想研究、外国军事思想与军事历史研究,出版专著和论文多篇,获武警部队优质大课比赛二等奖、国防大学青年教员比武一等奖。)
(2014-09-01 15:25:09)
http://china.cankaoxiaoxi.com/2014/1127/578740.shtml2014-11-27 09:00:49 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雷璟
核心提示:1916年2月,一战进入最疯狂阶段。法英两国与中国签署引入14万华工的协议。
参考消息网11月27日报道 外媒称,法国政府11月26日向一战华工致敬。法国国防部长勒德里安在华人聚居的巴黎13区感谢一战华工为法国做出的贡献,他说:“14万华工中的每一个都阻止了法国走上灭亡之路”。
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11月27日报道,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百周年。11月26日,在巴黎十三区一座公园里的一战华工纪念碑前,法国国防部长勒德里安表示,法国永远不能忘记那些在战壕、在后方,在工厂里支援法国军人的一战华工。
1916年2月,一战进入最疯狂阶段。法英两国与中国签署引入14万华工的协议。华工的任务不在于作战,主要是让他们顶替那些已经奔赴前线作战的法国工厂和作坊的男子。但事实上有些华工进入了战壕,清扫和维修战壕。
报道称,法国国防部与华裔融入法国促进会26日联合举办了纪念一战华工仪式。法国国防部长勒德里安说,“华工与法国军人一道并肩出现在前线,至今仍然是很少提及的一段重要的一战史”。他补充说,“在法国历史非常恐怖的这一时刻,华工的救助是决定性的”。
勒德里安还表示,华工来到法国后,经历了不同的境况,但所有的华工都经历了非常严酷的工作条件。“他们住在破旧的房屋,与其他的劳动者分开来,挣一份少得可怜的工资。但他们为战争付出的努力不亚于他人”。
法新社报道说,中国驻法使馆邓励公使发表讲话说,感谢法国政府和法国人民对华工在一战的历史作用的承认和重视。
报道称,在来法的14万中国劳工中,大部分来自中国北方。其中20000人死于一战。大约3000华人战后选择留在法国。
【延伸阅读】一战华工:中国走向世界的先驱
吴琼(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教授)
    一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面对这场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大调整,各个国家无不伺机而动,争取最大利益。中国作为利益攸关方,为了与协约国方面建立密切的联系,从而确保中国的参战愿望最终实现,中国政府在1915年制订了一个创造性的新战略:“明守中立,暗示参加,以工代兵”,于是便有了14万华工远赴欧洲支援协约国。这一战略对中国加入协约国参战起到关键作用,为中国争取了战胜国地位,并对中国历史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
弱国的无奈选择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现代化战争,战争的胜败不仅取决于战争本身,更取决于经济后盾及人力资源。特别是当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所考验的就不仅仅是前线的战士,后方的生产能力和交通状况能否为前线提供有力的后备保障,也成为制胜的关键因素。
这一点在1916年体现得尤其明显。到1916年之时,一战已经进行了近两年,大批青壮年开赴前线,协约国后方生产劳动力严重匮乏,而战争还不知道何时结束,这让协约国方面深感压力。法国在大战发生前就已经人工匮乏,此时情形更为严重。英国昔日的傲慢态度也为绝望的情绪所代替,索姆河战役给英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仅在7月份,也就是索姆河战役的第一个月,英军伤亡或失踪的人数竟达18.7万人之多。可以说,此时能否获得新的人力资源成为协约国对同盟国战争胜负与否的关键。
如何解决?英法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开始考虑从国外招募工人。
正是在这一情况下,法国公使康悌提出要招募华工到法做工。袁世凯总统府秘书长梁世诒随即提出派遣华工支援协约国的构想:“明守中立,暗示参加,以工代兵”。
1916年1月起,中法双方开始就订立合同之事进行磋商。因为当时中国尚守“中立”,不便以政府名义直接交涉,中方便用惠民公司名义,由商人出面招募华工,法国由军部代表陶履德上校改称农学技师来华,代表法国签订合同,并在合同中极力避免参战字样,以免给德人以口实。经过几个月反复磋商,到5月14日,双方终于正式签订合同,并交外交部备案。
英国的华工招募计划在1916年8月开始正式启动。
协约国的生力军
1916年8月24日,第一批华工抵达法国。华工作为一支生力军前来支援法国的备战工作,让法国人信心大增。
据统计,在欧洲的华工总人数达到14万。名义上,这些华工不参加战务,在签订的合同中明确地写明了这一点,但这只是表面文章。德奥两国都很清楚这些华工的重大作用,他们的公使一再提出强烈抗议,指责中国不守中立,暗助协约国一方,而且还提出,“实际华工赴法,多派在兵工厂,制造炸弹、炮弹及输运赴前线者皆华工也,有各种照片为依据”。对此,北京政府始终以合同言明“不参与战务”进行回应,德奥也无可奈何。
事实上,华工到欧洲后,除少数到中东、北非和巴尔干半岛外,大多被送往战况最为紧急的法、比前线,交由英法军队支配。他们都被分配到直接与军事相关的铁路、公路、船坞、兵工厂、军火库、草料厂等部门工作,有些华工则直接参与军需物资的装卸运输,更有一些华工被安置在战争前线从事挖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战地通信、掘埋尸体、装卸给养……但凡战争所需,几乎无处不往、无所不为,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前线源源不断地提供战略物资,并创造条件让这些物资尽快抵达前线。也正是由于华工通常在战场上或者在战场附近工作,不少人牺牲在了那里。根据英法两国华工墓地统计,一战死在欧洲的华工至少有4000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国防大臣、首相劳合·乔治在他的《战争回忆录》里写到,华工“个个强壮如牛,你会吃惊地发现有的华工夹起重达三四百磅的一大块木材或一捆卷铁板健步如飞,好像这些重物轻如普通的石块一般!”一旦法国海军码头需要外国劳工时,经过对不同国家的劳工的筛选之后,最后选择的往往还是华工。当情况紧急时,有的华工甚至必须与德军进行肉搏战。


被漠视的牺牲
但华工在欧洲的遭遇是非常悲惨的。华工赴欧以前基本上是足不出户的农民,一下子漂洋过海来到异国他乡,语言不通,水土不服,风俗各异,再加上危险繁重的工作,他们常常与英国军官们发生矛盾,而结果往往是华工受罚。一次,当带队的英国军官向华工下达上班命令“Let′s go! ”时,差点酿成一场华工暴乱。因为这一命令在汉语里的发音和“狗”的发音相近,这对许多中国人而言,尤其是对北方人来说是一种严重的侮辱。华工们错误地认为他们受到侮辱便拒绝前进,于是英国军官以违反纪律为由对他们进行惩罚。
从根源上讲,协约国使用华工,是用于军事目的以帮助他们赢得战争,但他们有着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英国当局从来不认为华工与英国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们坚持强硬的政策,禁止华工与欧洲军人或平民往来。在英国人的脑海里,华工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而且少不更事,所以不能给予他们成人般的礼遇或信任。1918年1月,曾参与华工管理工作的格雷上校讲:“英国华工营由那些对华工情况一无所知的英国军官来管理。一旦华工营出现骚乱,这些军官又不能消除华工的误解和不满,便只好采用粗暴的武力方式。往往那些无辜的和有犯罪嫌疑的华工都一起被枪杀掉。”
对于在欧华工的生存状况,中国政府并非充耳不闻,而且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对协约国虐待华工事件提出强烈的抗议,并要求协约国尊重华工的人权,不得有歧视。1917年,中国政府任命一个专员驻守法国中国公使馆以维护在法华工的利益,专门负责与协约国政府交涉华工的福利和公平待遇等问题。但怎奈鞭长莫及,自身实力弱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华工的待遇问题。
中国华工对协约国的最后胜利起了重大作用。但在当时的欧洲,华工们的牺牲和付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和尊重。根据英国国会档案记载,尽管华工比其他有色种族的劳工承担更大的风险,但是他们甚至连几块小小的军功章也没有得到。
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抨击中国,说中国在一战期间“未花一先令,未死一个人”。法国更有一种舆论认为,法国男人在前线冲锋牺牲,结果让中国人在法国建设家园。1917年5月,来自法国勒阿弗尔的一份治安报告指出:“(许多法国的军工厂里)经常有人说,如果法军继续伤亡的话,法国就没有男人了。因此,我们继续打仗还有何意义?其结果只会使中国人娶走我们的妻子和女儿,并瓜分我们迟早要在前线为之献身的法国领土。”
法国政府和比利时政府不断扬言,一旦战争结束,就立即把华工遣返回国。英国政府从1919年秋季开始遣返华工,在1920年4月6日完成华工的遣返工作。法国政府的华工遣返计划在1922年3月结束。
新观念的传播者
面对史实,我们后人必须给予公正的评价。可以说,这14万华工对一战的贡献,完全可以等同于同样数量的士兵。他们不仅支持了协约国的军事工业,也增援了协约国在前线的战斗力,对协约国的最后胜利起了重大作用。1998年法国总统希拉克高度肯定了华工的作用:“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与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
而且,更重要的是,正是由于这些华工,这些吃苦耐劳的中国农民,中国坚持不懈的宣战要求才得以实现,中国在1918年才能要求协约国同意中国延缓偿付庚子赔款、允许中国增加关税、支持中国参加战后和平会议,中国外交官才能在巴黎和会上要求国际社会还中国以公道。在和会召开前夕,日本四处活动,挑动各国,指责中国宣战后一心内讧,宣而不战,没有资格参加会议。对此,中国首席代表陆徵祥据理力争,向各国声言: “于外长任内,准法使康悌照会,批准惠民公司华工出洋,欧战时在战线中之华工二十万人,掘战壕、搬炮弹、制枪子,无论后方前线,华工均奋勇当先。中国何负于协约?!”
如果从更长远的意义看,这些华工的经历使他们有机会观察和体验西方文明的生活方式,对他们自身、中国和世界都有了新的认识。这些归国华工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一支生力军,他们给国内带来了新观念、新思想以及变革的理想。著名的五四运动史研究专家周策纵指出,在五四时期,那些归国华工在欧洲的经历使他们在上海工会的组织化以及罢工活动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们有力地促使五四运动在20年代早期向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方向发展。
(吴琼,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教授,全军网络评论员,主要从事军民融合思想研究、外国军事思想与军事历史研究,出版专著和论文多篇,获武警部队优质大课比赛二等奖、国防大学青年教员比武一等奖。)
(2014-09-01 15:25:09)
http://china.cankaoxiaoxi.com/2014/1127/578740.shtml
所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前国力的强弱决定了对历史的评说。
巴黎和会可是把我们的山东卖给日本了。。。果然要自己强别人才会公正的对待啊。。。
玛德,辛辛苦苦帮你打赢一战,转眼巴黎和会就出卖中国的利益...
再不跟中国好就要被卖的意思吗?
099 发表于 2014-11-28 01:37
玛德,辛辛苦苦帮你打赢一战,转眼巴黎和会就出卖中国的利益...
其实那时在人家眼里,华工和黑奴没有多大区别,奴隶就是用来卖的,只是现在国力弱了才换个说法
099 发表于 2014-11-28 01:37
玛德,辛辛苦苦帮你打赢一战,转眼巴黎和会就出卖中国的利益...
这正说明实力绝定一切,当年你弱小,所以你赢了还要被刮分,现在你强大,所以要夸你。
哎,国家牛逼了,尘封100多年的苦力们也能荣耀一把了
话说公鸡在欧猪里面还是很灵活的
历史上吃苦少,但是获利丰厚
战队是关键,倒戈要及时
二战快速投降,看着德国不行了,及时反正
生存智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