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历史:宋代比汉唐强在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9:16:57
看历史:宋代比汉唐强在哪?
http://www.CRNTT.com   2014-11-23


北宋的繁华
  中评社北京11月23日讯/北宋所承继的五代,是中国历史上分裂程度最彻底的时代之一:中原有前后相继的五个王朝,周边先后分布着十个割据政权。北宋结束了这种动乱频仍的分裂局面。宋朝统一后的疆域远远无法与汉唐相比,但其统治所达到的纵深层面,则是前朝所难于比拟的。

  我们的教科书上常说宋代是个“积贫积弱”的时期。“贫”指国力、财政贫乏困窘;“弱”指在对外军事竞争中力量薄弱。应该说,这种概括有一定道理,亦有其片面性。宋代确实是周边受到严重挤压、内政因循求稳的时期,是面临各类严峻挑战的时期,整体战略格局与政策应对有诸多问题;但与此同时,它也是治国基调比较开明的时期,是社会经济、制度建设、科技文化领先于世界的时期,其多方面的杰出成就,有效地牵动了中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

  在宋代,传统农业达于成熟,工商业亦有长足发展。有学者研究指出,北宋中期的铁产量在7.5万吨到15万吨之间,相当于1640年英国铁产量的2.5倍到5倍,可以和18世纪初整个欧洲的铁产量相媲美。盛唐天宝年间一年铸钱大约32万贯,到宋神宗时期已经多达500万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正是在北宋出现的。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焦点就在宋代,不管是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被马克思称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其关键改进期、应用普及期及向外传播期也都是在宋代。

立纪纲、召和气相辅而行

  五代8姓14君,一共只维持了53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当时人觉得这无非是短命的第六代而已。但是这个王朝稳定了下来,法宝就是“防弊之政”,其核心精神是防微杜渐。宋太宗将谨守的法度概括为“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所有事情都要预先做出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

  为了建立稳定的政治文化秩序,宋代以“立纪纲”“召和气”相辅而行。“纪纲(纲纪)”指法规制度;“和气”指的是能够感召阴阳,使天地间充盈雍睦和谐的自然之气。以科举制度为例,制度的严密化,使其更为开放合理。唐代的考生,考前常把作品送给达官贵人乃至主考官员去看,得到推荐、受到赏识的考生有更多被录取的机会。宋代科举考试发展出弥封(糊名)、誊录等技术办法,使得主考官员即使有心照顾,也难以操作。元佑三年苏轼任主考官,门生李廌参加科举考试,大家都觉得是天赐良机。但到拆号张榜时,李廌却榜上无名。

  欧阳修称宋代的科举制度“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居官者得不到世代相承的保障;而缺乏家世背景的平民,若能脱颖而出,则得以进入仕途。范仲淹断齑画粥,坚持学业。欧阳修幼年丧父,买不起纸笔,拿芦苇秆在地上画着学字。





http://www.crntt.com/crn-webapp/mag/docDetail.jsp?coluid=0&docid=103490582看历史:宋代比汉唐强在哪?http://www.CRNTT.com   2014-11-23

北宋的繁华  中评社北京11月23日讯/北宋所承继的五代,是中国历史上分裂程度最彻底的时代之一:中原有前后相继的五个王朝,周边先后分布着十个割据政权。北宋结束了这种动乱频仍的分裂局面。宋朝统一后的疆域远远无法与汉唐相比,但其统治所达到的纵深层面,则是前朝所难于比拟的。

  我们的教科书上常说宋代是个“积贫积弱”的时期。“贫”指国力、财政贫乏困窘;“弱”指在对外军事竞争中力量薄弱。应该说,这种概括有一定道理,亦有其片面性。宋代确实是周边受到严重挤压、内政因循求稳的时期,是面临各类严峻挑战的时期,整体战略格局与政策应对有诸多问题;但与此同时,它也是治国基调比较开明的时期,是社会经济、制度建设、科技文化领先于世界的时期,其多方面的杰出成就,有效地牵动了中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

  在宋代,传统农业达于成熟,工商业亦有长足发展。有学者研究指出,北宋中期的铁产量在7.5万吨到15万吨之间,相当于1640年英国铁产量的2.5倍到5倍,可以和18世纪初整个欧洲的铁产量相媲美。盛唐天宝年间一年铸钱大约32万贯,到宋神宗时期已经多达500万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正是在北宋出现的。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焦点就在宋代,不管是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被马克思称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其关键改进期、应用普及期及向外传播期也都是在宋代。

立纪纲、召和气相辅而行

  五代8姓14君,一共只维持了53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当时人觉得这无非是短命的第六代而已。但是这个王朝稳定了下来,法宝就是“防弊之政”,其核心精神是防微杜渐。宋太宗将谨守的法度概括为“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所有事情都要预先做出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

  为了建立稳定的政治文化秩序,宋代以“立纪纲”“召和气”相辅而行。“纪纲(纲纪)”指法规制度;“和气”指的是能够感召阴阳,使天地间充盈雍睦和谐的自然之气。以科举制度为例,制度的严密化,使其更为开放合理。唐代的考生,考前常把作品送给达官贵人乃至主考官员去看,得到推荐、受到赏识的考生有更多被录取的机会。宋代科举考试发展出弥封(糊名)、誊录等技术办法,使得主考官员即使有心照顾,也难以操作。元佑三年苏轼任主考官,门生李廌参加科举考试,大家都觉得是天赐良机。但到拆号张榜时,李廌却榜上无名。

  欧阳修称宋代的科举制度“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居官者得不到世代相承的保障;而缺乏家世背景的平民,若能脱颖而出,则得以进入仕途。范仲淹断齑画粥,坚持学业。欧阳修幼年丧父,买不起纸笔,拿芦苇秆在地上画着学字。





http://www.crntt.com/crn-webapp/mag/docDetail.jsp?coluid=0&docid=103490582
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虽然一直占主导地位,但儒学的传承者作为一个群体在政事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直到北宋才产生的现象,被称为“士大夫政治”。

  范仲淹认为,像寇准这样,在宋辽交涉中勇于担当,一切为天下、国家、社稷考虑,而非唯唯诺诺听命于皇帝,即是“大忠”。南宋的普通官员方庭实,也敢于对皇帝指出:“天下”者,是中国的天下,群臣、万姓、三军的天下,而不是皇帝个人的天下。对于这一“天下”,士人都有一份深切的关怀和发自内心的责任感。他们很多人既是政治家,也是经学家、文学家、实干家。他们的追求,被概括为“内圣外王”:内心要达到圣贤的道德修养境界,在天下社会建设一种王道的秩序。当时的士大夫“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像陈寅恪先生所说,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为自由的时期之一。

  宋神宗倚重王安石推行新法。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的精神强力推进。朝堂之上他坚持主见,往往辞色俱厉,而皇帝竟也改容欣纳。王安石的卓绝品行和高深文学造诣,受到同时代人的尊重。苏轼在西太一宫看到王安石题壁六言诗:“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不禁“注目久之”,感叹:“此老野狐精也。”

  钱穆在《国史大纲》里讲到,范仲淹、王安石革新政治的抱负,相继失败了;但是他们为人为学的精神与意气,一直影响到最近期的中国。确实如此。1972年,毛泽东主席接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时曾经提到王安石的“三不足”;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也表示要效法“三不足”的改革精神。

“贱不必不贵,贫不必不富”

  如果把宋代放到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经历着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社会变迁过程。

  自古认为务农才是“本”,宋人却提出士农工商皆本业。宋代没有国家分配土地的制度,官府热衷于审核交易契约,而不限制土地买卖。财富流转迅速频繁,“贱不必不贵,贫不必不富”。法国汉学家谢和耐说,在上层精英和民众集团之间,出现了一个非常活跃的阶层,就是商人。他们不仅促进都市商业的繁荣,还使商业的触角延伸到了农村。

  在宋代,人们的家世身份背景趋于淡化,科举取士“不问阀阅”,官学生员也突破了严格的身份界限。书院提倡相对独立的教育理念、学术思想和人生价值。文化普及向民间渗透,科举落第者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即便是艰难谋生的下层百姓,也力争每日积攒一二文钱,让子孙将来有机会入学。蒙学不仅教儿童识字,更把儒家的理念、价值观变成现实的社会规范,传达到百姓中去。

  从唐到宋,都市景观变化明显。唐代长安城坊市格局井然,尊卑秩序呈现鲜明。宋代开封、临安却展现出一种开放式的街市状态,官府、民户、商家混杂毗邻。城市居民“坊郭户”第一次被列入国家法定的户籍管理分类。大都市海纳百川,城内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群众喜闻乐见的市井文化,在瓦舍、勾栏、街市通衢中热闹缤纷。

  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它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并非国势强劲的时期;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就朝廷上的政治生态及制度渊源而言,很难说元、明、清数朝直接承继宋代;但从近代的“人心”“政俗”来看,无论是政治理念、思想文化方面的创新或是因循,宋代带来的影响,都深深地渗透在中国社会的肌体之中。

   作者:邓小南 来源:人民网 2014-11-19
延伸阅读:为何宋朝的繁荣能够前超汉唐后越明清?  

  宋朝的成就并不逊于汉、唐两朝,它不仅是汉、唐社会的继续发展,甚至在程度上还要高于汉、唐,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朝代。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与汉、唐相比,宋朝能够在当时的条件下得到这样大的发展是十分不易的。

  首先,宋朝继承的政治遗产不利,当权者容易失去自我。秦、隋速灭,其重要因素是开国皇帝在完成统一的巨大胜利面前不能自持,竟至忘乎所以。汉承秦祚,唐承隋祚,吸取了前朝失败的教训。而宋朝却以兵变立国,与汉、唐两朝不同。

  其次,北宋立国是建立在五代十国四分五裂的基础之上,同秦以前的春秋战国和隋以前的五胡乱华的局面类似,实现国家统一需要进行长期战争。而汉、唐两朝均建立在前朝大一统的基础之上,立国后可以专心为政。

  另外,宋朝立国时面临着强敌的侵犯,其周边环境远不如汉、唐。汉的主要敌人是匈奴,唐的主要敌人是突厥。匈奴、突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他们仅仅是势力较大的部落,部落管理尚处于比较原始的水平。他们侵犯汉、唐的主要目的是强夺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往往是袭扰性的。宋的主要敌人是辽、金等国。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辽国、党项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国以及距离较远的吐蕃。

  宋朝建立之时,辽政权已经存在了约50年,而且从一个游牧民族逐渐变成了实力雄厚的国家,军队战斗力较强,他们有强烈的争夺生产资料也就是扩张土地的欲望。从公元979年至1004年,宋、辽两国发生了长达25年的战争,双方损失极其惨重。

  西夏建立于1038年(即北宋宝元元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凭借相当富庶的宁夏平原建立了“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抵大漠”、“方二万余里”的西北大国。从第二年正月起,李元昊率领大夏铁骑连续对宋朝发起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等数次大规模的战争,致使宋军损失惨重。

  但是,北宋在这么恶劣的战争环境下却稳住了政局,并使经济得到恢复和较快发展,这不得不让人问几个为什么。我认为,这主要得益于宋太祖及后任皇帝制定并推行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制度和政策。

  许多人都知道“杯酒释兵权”这个历史典故,但对此事的看法却歧说不一。我认为,采取某种方式解除兵变之忧,这是专制社会的必然。相比其他朝代的帝王,宋太祖的做法也较为合理和人道。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又针对前朝历代的流弊,进行了体制上、制度上的大变革。

  一是改革军制。取消禁军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职务,朝廷设枢密院掌管调动军队,但无统兵权。三帅统兵权和枢密院调兵权职责分明,相互制约,直接对皇帝负责。军队实行更戍法,定期换防,将帅常调,以防止官兵“亲党胶固”。

  二是改革行政。宰相下设数名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以分其军、政、财三权,使宰相无法独揽大权。对独霸一方的节度使,则采取“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办法,逐步从地方调回都城担任闲职,其原领州郡由朝廷控制,委派文官任知州、知府,直接对朝廷负责。

  三是改革财政。规定地方财政每年赋税收入,除支度给用外,凡属钱币之类,“悉辇送京师”。

  经过改革,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强化,政治趋于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宋真宗至宋哲宗统治时期,北宋继续改革经济制度,实施两税法、代役制和租佃制等,又进一步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北宋通过改革,采取了以文立国的国策,实行文人统治。宋太祖把科举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无论寒门士子,还是农桑人家,学而优者,均可以出入庙堂。文官出任中央及各地最高行政长官,地位居于武官之上。军队是军无常帅,帅无常军。地方官员的主要责任是牧民,守土之责由中央任命专职的军事长官去处理,二者皆由中央调遣,互不统属。这就彻底革除了唐以来军阀割据的政治传统,也彻底消除了五代朝代频繁更替的政治基础。据史载,太祖立国之后,曾在太庙里刻下祖训,其中的一条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开明的政策,确保了文官政治,并且得到切实执行达三百年之久。

  由于宋代皇帝都能较好地执行太祖的祖训,大臣和文官也敢于发表意见,使皇权得到一定的束缚,大臣参与决策与执行政策的权力比前朝都大。庙堂之上,君臣争论不已;江湖之中,书生指点江山。这种开明的政治气氛,造成知识分子政治上有理想、文化上有创新、道德上有追求、生活上有保障。这种比较开明的政治为他朝罕有,也为宋朝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西夏是怎么建立的。。。在宋之后吧?
超大好些人是看不懂这些的,对他们来说,打不打的赢,国土有多大是唯一标准,甚至说不出来是关于设么概念的唯一标准。
我慢慢觉得,像这样聚拢某一特定人群的地方---无论网络还是现实---就是自我愚民的地方,无他,观念上的近亲繁殖,且
越来越纯。
超大好些人是看不懂这些的,对他们来说,打不打的赢,国土有多大是唯一标准,甚至说不出来是关于设么概念的 ...
一句话,唯疆域论的都这样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不抑制商业的朝代,其政府财政的40%来源于商业;特别是南宋,由于土地减少了一半,政府财政更多地依赖于商业,特别是海外贸易。
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活字印刷这两项都是在宋代被发明的;而火药虽然不是,但火器在宋代确是得道长足发展的。可见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繁荣是相互促进关系。
此外,文化方面的灿烂景象更不用说,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明代初期之所以有能力进行郑和下西洋那样的壮举,这和之前百多年的经济积累、航海和造船技术的积累、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及东非海域常年进行商贸活动从而对海域的熟悉和航行经验等等,是绝对分不开的。
但很可惜的是,下西洋更多的是对外的一种实力展示,是统治者对自身信息和功绩的一种公开宣告;而缺乏自宋代以来的对海外贸易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与世界交流活动的延续和推进。
更有甚者,在其后的统治者和朝代时期,中国采取了一种无视海洋的态度,更多的是把自己封闭起来,满足于过去的荣誉和成就,从而最终导致了与西方文明最终拉开差距,直至在1840年迎来挑战和羞辱。

历史没有假设,也没有遗憾。
虽然我很清楚,很多人特别是熟知历史的人比较希望宋朝及其重视商业的政策和精神能够延续下去,甚至幻想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在中国这片热土首先发轫。
但是人类个体的道路如果是一帆风顺的,对这个人未必有好处;我想,从文明发展角度讲也许也是这样的。
所以,“偶尔”落后一下,“偶尔”栽几个小跟头,也许可以激发起更大的前进动力,缔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也说不定。
这就是为什么我始终认为,不管是繁荣光荣的历史还是屈辱悲惨的历史都有它的意义的原因。
个人感觉宋是中国封建时代政治文化经济的顶峰。军事方面由于开国君主经历了五代时期的动乱,而且自己也是通过政变立国,所以采取了釜底抽薪的办法,基本消除了武将发动军事政变的可能。对宋王朝内部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主要还是在科技方面
宋朝比汉唐最强的地方就是——挨打能力最强!

汉朝跟唐朝都是衰败之后很快就死了,唯独宋朝,半死不活的也能挨个上百年!牛逼!
ljwsex 发表于 2014-11-24 11:40
宋朝比汉唐最强的地方就是——挨打能力最强!

汉朝跟唐朝都是衰败之后很快就死了,唯独宋朝,半死不活的 ...
扯吧?汉朝一直到崩裂都保持着到四周异族的武力优势,独汉以强亡嘛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苟延残喘也有100多年,这也叫衰败之后很快就死了?
风君子 发表于 2014-11-24 22:48
扯吧?汉朝一直到崩裂都保持着到四周异族的武力优势,独汉以强亡嘛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苟延残喘也有100 ...
宋朝从一开始就挨揍,整整挨了300多年才死,汉朝和唐朝挨过300年吗?
汉唐明临死时是身体齐全,宋到中年双腿从大腿最上处被手术切掉,半个王朝,还要终生称臣纳贡。
宋朝人口一亿多,而汉唐只有五千万,宋朝比汉朝末年迟了近八百多年,比唐朝迟了近四百年,到南宋更是迟了五百多年,如果经济文化还要比汉唐落后,就该送进垃圾桶了。
宋朝的经济文化科技如果没有继承汉唐文明遗产,宋代文明只会处于先秦水平。
史学界对宋朝早有多种角度看法,此贴大唱赞歌,并不符合两分法,就如看一个人,有其优点,也有缺点。因此并不代表史学界的看法,各种历史书,电视百家讲坛等,对宋朝都有不同角度的看法。
反正北宋突然死亡了,类似于过去足球里的金球制。
汉唐明临死时是身体齐全,宋到中年双腿从大腿最上处被手术切掉,半个王朝,还要终生称臣纳贡。
宋朝人口一 ...
这是正论,最近看书觉得宋朝所谓的文治,所谓的经济发达,文明昌盛,也有很大的问题
ljwsex 发表于 2014-11-25 08:28
宋朝从一开始就挨揍,整整挨了300多年才死,汉朝和唐朝挨过300年吗?
汉有白登之围,唐有渭水之耻,但是人家发奋图强给人家打回去了,宋朝还真不成。
又黑我大送
个人以为,单纯考虑武功疆域方面的失分,和单纯考虑商业,科举,知识分子等等加分的方面, 都是有失偏颇的。
当然,从矫枉过正的角度出发,突出宋朝的成绩可以理解,就好像超大这样的军事论坛肯定更注重武功疆域一样,也很正常。

但是如果我们跳出超大看看整个社会的各类舆论媒体,最近这些年对大宋的颂歌恐怕已经唱得不够客观了。

更有意思的这波颂歌的源头应该是起自中央党校(大概有10年前了), 不知不觉中学术讨论应有的客观立场已经被暗中套上了政治正确的马车。

抛开这种大环境的噪音,我的看法是,宋朝的确是中国过去2000年的“封建”体制的又一个新高峰。

但是,就如同第三个把女人比喻为花的文人一样,放在中国发展的整个进程上看,大宋只是中国“封建”路线图上的一个自然波峰,她没有发生(也不可能发生)质变式的跳跃而进入全新的快车道。军事和疆域上的失分,不过是大宋的老路无法完全释放(更别谈质变式的强转)自身优势的表现之一罢了。倒霉的是面对逆天对手的时候,这个缺憾就是致命的了。聊以可慰的是这种逆天的对手总是迟早会出现的,大宋横竖都会是这个结局。

最后回到我们的大环境里,我发觉还真有人想走大宋的老路。2000年的循环发展模式,向心力还真不是一般的大。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不抑制商业的朝代,其政府财政的40%来源于商业;特别是南宋,由于土地减少了一半,政府财政更多地依赖于商业,特别是海外贸易。

这句话就纯属夸大。

南宋一半的财政,来自于四川,这可不是什么海外贸易。宋朝时候的海关税收,比例很小。

体制内高参写此文,意思是在长时间不打外战的前提下,怎么才能维持内部稳定繁荣
难道不是因为外国人更喜欢宋这样的中国?
嗯,大宋老百姓过得真好,百十年后先是北方当亡国奴,然后南方紧跟,大家一块当四等公民,谁要想自己的子孙后代也这么来两轮的话请自愿,反正我是宁愿给汉武帝唐太宗之流多交点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