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眼看日本之十:“混帐”的日本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8:21:38
不管你说日本的公立中小学怎样放弃自己的责任,怎样地退化成了“孩子收容所”,但由于国家权力的保障,人家毕竟是主流教育,大多数孩子还都是上的公立制中小学。一到年纪,区政府就会给你家来信,通知你们家孩子该上学了,哪一天到什么小学去报到去。你如果不去,你得和区政府说明理由:你去上什么私立小学。但不能不去,否则是犯法的。奥姆真理教事件时有一位坂本律师因反对奥姆真理教而被奥姆真理教灭了门,同时惨遭毒手的还有一岁的儿子龙彦。因为当时没有找到尸首,所以被列为失踪,到入学年龄了,学区的小学为小龙彦一直保留着学籍,教室里有他的桌椅,到7年后破案了,学校在为小龙彦开过追悼仪式以后才注销小龙彦的学籍。这才是义务教育制。

不管老冰怎么从在文革中已经被批的一无是处的“智育第一”的观点来批评日本的公立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有两点老冰是很欣赏的,也是中国教育体系中最缺乏的:首先是体能教育,公立中小学是进行“工具”教育的,作为工具,坚固性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日本学校很强调学生的体能活动。有些人所不理解的日本中小学生的短裤短裙实际上是从这个考虑出发的。小学还只是玩,不强调竞技体育,只要在地上摸爬滚打就行了,所以日本的中小学生回家的时候,一个个都是脏兮兮的。我们老板娘有一次说笑话,说她从小姑娘的时候开始,就一直想象着那样一幅图画:有人敲门,她去开门,门外站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怯生生地叫她“妈妈”。“现在是每天回来一个叫花子大模大样地叫我妈妈,比我当年想象中的脏孩子还要脏上十倍!”,老板娘很为浪漫的想象和严酷的现实间差距而忿忿不平。

老冰有个客户是经营磨具公司的,生了仨丫头,一年一个,刚到日本时去他们家玩过一次,那时候那仨丫头刚在读小学初中,一进门,院子里仨黑炭头一字排开跟老冰鞠躬,把老冰弄得一愣:怎么了,这哥儿们白白净净的呀!老冰不由得有了“灵魂深处一闪念”,很为那哥儿们抱委屈。去年又去了一次,仨丫头全上大学了,一进门还是一字排开给老冰鞠躬,只不过黑炭头变成了漂亮的白净丫头,老冰这次是心里对那太太心里那个惭愧哟,错怪人家啦!那时候的黑炭头是叫太阳给晒的,不是老冰瞎想的什么原因。

小学生也有玩竞技体育的,主要是棒球。(日本人特别喜欢在老冰看来特别枯燥无味的棒球,可能与日本人枯燥无味的民族性有关系,但老冰解释不了为什么美国人也喜欢棒球。)因为有附近的大爷大叔们休息天来学校当业余教练。现在也有玩足球的,但不多,原因和玩棒球的学校多是一样的:不太有像样的业余教练。日本法律规定学校必须有游泳池和体育馆,体育馆的另一个用途就是灾害时作为居民的避难所使用。

上中学以后就更加变本加厉了,全体都必须参加一个体育俱乐部,下午3:30到6:00为俱乐部活动时间,日语简称为“部活”,也就是说每天必须运动两个半小时!星期六还有,有的学校星期天还有半天!国内的小孩子们没有这样运动吧?中国学校里有一个“校队”的名词,搞的是精英体育,日本没有什么“校队”的,有比赛俱乐部所有人大家一起去,也就是说每一名学生都是属于某一个“校队”的,当然比赛时有“regular member”和“bench”的说法的。

这里要说明的是,不仅是“工具教育”这样重视体能,“精英教育”也是一样的。小老板和小冰就读的是日本数一数二的“进学校”(以升学为目的的学校),出过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每年1/3的学生能上东大的,够牛B吧,在运动方面和其他学校一样。小冰参加了一个土头土脑的俱乐部:篮球,去年还是全区第一名,全市也进入了8强,在市里比赛的时候,同场子的队就惨了: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不相信“白猪”也会打球(日本人叫进学校的学生为“白猪”,意思是只管学习不运动,晒不到太阳所以白白胖胖,这点和中国人的想法一样),全涌到这边来看来了,那边的比赛更本就没有人看,有趣的是那边学校的丫头片子们也不管那边的傻小子了,和这边的白猪们来交换手机伊妹儿地址了。

其次就是日本学校的技能教育,生活技能和工作技能教育。学校是培养社会的接班人的,接班人首先得有存活下来的能力,然后就是工作能力。日本小学是有“给食”的,从一年级开始给食就全由孩子们自己轮班负责搬运,摆放,老师只在一边看,你花多少时间,打翻多少瓶牛奶也没有关系,反正最后能让大家吃上饭就行。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一来是动手能力,二来是对同伴所犯错误的忍耐和宽容,其实第二点可能更加重要,日本人自己人不互相指责可能就是从小就知道了人人都会犯错误。

日本小学有一门课叫《家庭》,里面包括做饭,缝纫,打扫卫生,小手工等等,最有趣的课可能是“购物课”了吧?头天向老爸老妈要多少钱,第二天几个人一组,先开一个单子,中午准备吃什么,然后上街去买,买回来了一起做,做好了大家吃,不准剩,吃不饱算你自己倒楣,用这种方法来培养计划性和可行性。

老冰现在喝茶用的茶杯是小冰在四年级陶艺课时为老冰做的,样子有点怪,(主要是不圆),但这是小冰第一次亲手为老冰做的玩艺,老冰一直用着它,有客人来了就要对客人炫耀炫耀,其实真的挺好的,象汝窑瓷样的颜色,甚至上面都有冰纹,当然老冰从来没有忘记拿去蒙人,说是汝窑瓷,但从来就没有蒙成功过,郁闷中。

小冰还在木工课时为冰娘做过一个八音盒,当冰娘打开那八音盒的盖子,听到那“叮咚当叮”的音乐时,眼泪“刷”地就下来了:孙子给奶奶做东西了!激动不已。老冰给冰娘解释:其实不全是小冰做的,那机芯是买的,小冰也就做了个盒子。冰娘一听不乐意了,贬低她老人家的大头孙子那不是大不敬吗?迎头给了老冰一巴掌,“就做个盒子,你倒做一个来孝敬娘啊,活的成天往回抽抽,你有小冰一半能耐吗?还敢褒贬小冰”,老冰挨了打也不敢回嘴,只敢瞪一眼在边上作欢乐状的小冰。

小冰小学毕业时有一个纪念册,小朋友们在册子上写自己的将来志向。60个毕业生,29名男孩子,31名女孩子。31名女孩是清一色:将来要开面包房,可能是那种香味的吸引吧?29名男孩中,想当医生的两名,因为他们老爸是医生;25名想当木匠,因为“看上去挺好玩”;剩下两个想当律师,这俩哥儿们不用说也能猜到是谁----俩中国孩子:小老板和小冰。

按照中国的标准,日本孩子都没有什么“远大理想”,但是那些“理想”都很踏实,很容易实现,所以他们很容易热爱将来的工作,把活干得很好;而中国的孩子们的“理想”都太伟大,不容易实现,一旦理想破灭,被迫从事自己所不乐意的工作时,对工作的态度也就可以推想出来了。“Made in Japan”和“Made in China”的不同,可能就是从这里开始表现出来的吧。

这就是中日教育中最不一样的部分,那么在精英教育时,应该一样了吧?不管你说日本的公立中小学怎样放弃自己的责任,怎样地退化成了“孩子收容所”,但由于国家权力的保障,人家毕竟是主流教育,大多数孩子还都是上的公立制中小学。一到年纪,区政府就会给你家来信,通知你们家孩子该上学了,哪一天到什么小学去报到去。你如果不去,你得和区政府说明理由:你去上什么私立小学。但不能不去,否则是犯法的。奥姆真理教事件时有一位坂本律师因反对奥姆真理教而被奥姆真理教灭了门,同时惨遭毒手的还有一岁的儿子龙彦。因为当时没有找到尸首,所以被列为失踪,到入学年龄了,学区的小学为小龙彦一直保留着学籍,教室里有他的桌椅,到7年后破案了,学校在为小龙彦开过追悼仪式以后才注销小龙彦的学籍。这才是义务教育制。

不管老冰怎么从在文革中已经被批的一无是处的“智育第一”的观点来批评日本的公立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有两点老冰是很欣赏的,也是中国教育体系中最缺乏的:首先是体能教育,公立中小学是进行“工具”教育的,作为工具,坚固性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日本学校很强调学生的体能活动。有些人所不理解的日本中小学生的短裤短裙实际上是从这个考虑出发的。小学还只是玩,不强调竞技体育,只要在地上摸爬滚打就行了,所以日本的中小学生回家的时候,一个个都是脏兮兮的。我们老板娘有一次说笑话,说她从小姑娘的时候开始,就一直想象着那样一幅图画:有人敲门,她去开门,门外站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怯生生地叫她“妈妈”。“现在是每天回来一个叫花子大模大样地叫我妈妈,比我当年想象中的脏孩子还要脏上十倍!”,老板娘很为浪漫的想象和严酷的现实间差距而忿忿不平。

老冰有个客户是经营磨具公司的,生了仨丫头,一年一个,刚到日本时去他们家玩过一次,那时候那仨丫头刚在读小学初中,一进门,院子里仨黑炭头一字排开跟老冰鞠躬,把老冰弄得一愣:怎么了,这哥儿们白白净净的呀!老冰不由得有了“灵魂深处一闪念”,很为那哥儿们抱委屈。去年又去了一次,仨丫头全上大学了,一进门还是一字排开给老冰鞠躬,只不过黑炭头变成了漂亮的白净丫头,老冰这次是心里对那太太心里那个惭愧哟,错怪人家啦!那时候的黑炭头是叫太阳给晒的,不是老冰瞎想的什么原因。

小学生也有玩竞技体育的,主要是棒球。(日本人特别喜欢在老冰看来特别枯燥无味的棒球,可能与日本人枯燥无味的民族性有关系,但老冰解释不了为什么美国人也喜欢棒球。)因为有附近的大爷大叔们休息天来学校当业余教练。现在也有玩足球的,但不多,原因和玩棒球的学校多是一样的:不太有像样的业余教练。日本法律规定学校必须有游泳池和体育馆,体育馆的另一个用途就是灾害时作为居民的避难所使用。

上中学以后就更加变本加厉了,全体都必须参加一个体育俱乐部,下午3:30到6:00为俱乐部活动时间,日语简称为“部活”,也就是说每天必须运动两个半小时!星期六还有,有的学校星期天还有半天!国内的小孩子们没有这样运动吧?中国学校里有一个“校队”的名词,搞的是精英体育,日本没有什么“校队”的,有比赛俱乐部所有人大家一起去,也就是说每一名学生都是属于某一个“校队”的,当然比赛时有“regular member”和“bench”的说法的。

这里要说明的是,不仅是“工具教育”这样重视体能,“精英教育”也是一样的。小老板和小冰就读的是日本数一数二的“进学校”(以升学为目的的学校),出过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每年1/3的学生能上东大的,够牛B吧,在运动方面和其他学校一样。小冰参加了一个土头土脑的俱乐部:篮球,去年还是全区第一名,全市也进入了8强,在市里比赛的时候,同场子的队就惨了: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不相信“白猪”也会打球(日本人叫进学校的学生为“白猪”,意思是只管学习不运动,晒不到太阳所以白白胖胖,这点和中国人的想法一样),全涌到这边来看来了,那边的比赛更本就没有人看,有趣的是那边学校的丫头片子们也不管那边的傻小子了,和这边的白猪们来交换手机伊妹儿地址了。

其次就是日本学校的技能教育,生活技能和工作技能教育。学校是培养社会的接班人的,接班人首先得有存活下来的能力,然后就是工作能力。日本小学是有“给食”的,从一年级开始给食就全由孩子们自己轮班负责搬运,摆放,老师只在一边看,你花多少时间,打翻多少瓶牛奶也没有关系,反正最后能让大家吃上饭就行。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一来是动手能力,二来是对同伴所犯错误的忍耐和宽容,其实第二点可能更加重要,日本人自己人不互相指责可能就是从小就知道了人人都会犯错误。

日本小学有一门课叫《家庭》,里面包括做饭,缝纫,打扫卫生,小手工等等,最有趣的课可能是“购物课”了吧?头天向老爸老妈要多少钱,第二天几个人一组,先开一个单子,中午准备吃什么,然后上街去买,买回来了一起做,做好了大家吃,不准剩,吃不饱算你自己倒楣,用这种方法来培养计划性和可行性。

老冰现在喝茶用的茶杯是小冰在四年级陶艺课时为老冰做的,样子有点怪,(主要是不圆),但这是小冰第一次亲手为老冰做的玩艺,老冰一直用着它,有客人来了就要对客人炫耀炫耀,其实真的挺好的,象汝窑瓷样的颜色,甚至上面都有冰纹,当然老冰从来没有忘记拿去蒙人,说是汝窑瓷,但从来就没有蒙成功过,郁闷中。

小冰还在木工课时为冰娘做过一个八音盒,当冰娘打开那八音盒的盖子,听到那“叮咚当叮”的音乐时,眼泪“刷”地就下来了:孙子给奶奶做东西了!激动不已。老冰给冰娘解释:其实不全是小冰做的,那机芯是买的,小冰也就做了个盒子。冰娘一听不乐意了,贬低她老人家的大头孙子那不是大不敬吗?迎头给了老冰一巴掌,“就做个盒子,你倒做一个来孝敬娘啊,活的成天往回抽抽,你有小冰一半能耐吗?还敢褒贬小冰”,老冰挨了打也不敢回嘴,只敢瞪一眼在边上作欢乐状的小冰。

小冰小学毕业时有一个纪念册,小朋友们在册子上写自己的将来志向。60个毕业生,29名男孩子,31名女孩子。31名女孩是清一色:将来要开面包房,可能是那种香味的吸引吧?29名男孩中,想当医生的两名,因为他们老爸是医生;25名想当木匠,因为“看上去挺好玩”;剩下两个想当律师,这俩哥儿们不用说也能猜到是谁----俩中国孩子:小老板和小冰。

按照中国的标准,日本孩子都没有什么“远大理想”,但是那些“理想”都很踏实,很容易实现,所以他们很容易热爱将来的工作,把活干得很好;而中国的孩子们的“理想”都太伟大,不容易实现,一旦理想破灭,被迫从事自己所不乐意的工作时,对工作的态度也就可以推想出来了。“Made in Japan”和“Made in China”的不同,可能就是从这里开始表现出来的吧。

这就是中日教育中最不一样的部分,那么在精英教育时,应该一样了吧?
是啊。小日本。。。。。。。
按照中国的标准,日本孩子都没有什么“远大理想”,但是那些“理想”都很踏实,很容易实现,所以他们很容易热爱将来的工作,把活干得很好;而中国的孩子们的“理想”都太伟大,不容易实现,一旦理想破灭,被迫从事自己所不乐意的工作时,对工作的态度也就可以推想出来了。“Made in Japan”和“Made in China”的不同,可能就是从这里开始表现出来的吧。

-----------------很有道理!对本人启发很大
[em17][em17][em17]
小日本的教育,有值得汲取的地方。
题目应该是“中国的混帐教育”
我明白中国老踢不过日本的本质原因料
说别人,先看看自己吧,看看我们中国的教育...........
教育上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们需要反思
看了下楼主的ID,还是这条狼
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