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弘范崖山刻石灭南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0:51:12


南宋灭亡后,民间一直有一个传说,说是宋朝降将张弘范统帅元军在崖山击溃南宋舰队,逼得南宋丞相陆秀夫抱着宋少帝跳海自沉,代表着汉人正朔的南宋政权就此彻底灭亡。尔后,张弘范命人在石崖上刻上“张弘范灭宋于此”七个大字以标榜自己灭掉南宋的所谓千秋功业。这种行径为世人所不齿,没过多久,有一位秀才在石崖刻字前面又加了一个“宋”字,变成了“宋张弘范灭宋于此”。藉以对叛宋投元的张弘范表示出极大的羞辱和轻蔑。

   在广东崖山当地,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在石崖刻字前面又加了一个“宋”字的故事发生在张弘范灭宋之后,过了二百多年的明代,当地出了个著名的理学家名陈献章。陈献章因为家住江门白沙乡,所以又称白沙先生。是白沙先生在石刻上加了个“宋”字,以一字之威,教训乱臣贼子。

   历史小说家二月河著的《乾隆皇帝》一书中:也有类似的叙述如下:灭大宋的不是蒙古人,是文恬武嬉的文武百官。乾隆知道母亲已经被说动,继续循着自己的思路款款陈说道:“蒙古大军将宋代最后一个皇帝赶到琼崖大海,宋代最后一个皇帝还在孩提之间,宰相陆秀夫在船上还在给他讲《中庸》。船被围了,把自己妻儿老小的船先沉了,抱着小皇帝投海自尽……额娘,你知道指挥这一战的蒙古主将是谁?”太后摇了摇头,她的眼中已经迸出泪花。“叫张弘范。”乾隆想到宋朝末代皇帝途穷惨状,也觉心中凄惶,哽着嗓子道:“他是大宋的一员战将,投了元,又来打自己主子。灭了宋,还磨崖铸字,写了几个字说‘张弘范灭宋于此’!后人鄙薄他,在前头仿他笔迹又添了个字,‘宋张弘范灭宋于此’——这不是文人刻薄,是的的真真的史实!儿子想争一口气,别叫后世我们大清也出张弘范那样的贼子。”

   乾隆皇帝口中所说的史实,想来二月河先生已经考证过了。《乾隆皇帝》一书影响甚大,因此“宋张弘范灭宋”的故事更为人熟识。

   有学者对这类说法持不同看法,据一些地方志记载,当时张弘范在崖门的巨石上刻下的是"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大字,如这样的话,在“张弘范”三字上面很难再加上“宋”字。到了明代,张弘范所镌刻的字迹已被地方官派人全部被铲去,以消除元代的民族矛盾给百姓心灵上留下的阴影。

  据史书记载,张弘范是汉族人,但他不是宋朝人,更没有在南宋时期当过将领,他父亲张柔,是河北定兴人,农民出身,原为金国人(其祖先可能为北宋遗民)。金国衰亡期间,张柔发展地方武装,成为军阀。1218年,张柔与蒙古军交战被擒,投降了蒙人。后来在连年征战中,积功累进,成为蒙古军中的头号汉人大将。 1238年,就是张柔投降蒙古人20年后,张弘范才出生,此时已是元太宗窝阔台汗十年,金已经亡国四年了,所以张弘范”既不是金人,也不是宋人,而是蒙古汉人。这个“蒙古张弘范”是在蒙古军中打拼出来的优秀将领,自始至终都是元帝国的臣民。元廷对委派张弘范充任征宋统帅是绝对放心的,据史载, 张弘范出征前,元帝赐以锦衣、玉带,张弘范辞曰:“奉命远征,无所事于衣带也。苟以剑甲为赐,则臣得仗国威灵,率不听者,臣得其职矣。” 元帝壮之,出上方剑以赐,曰:“剑,汝副也,有不用命者,以此处之。”

   在宋元战争中,作为元军中的汉人将领,张弘范在军事上立有卓越功勋:他曾筑“一字城”分割襄樊,随后攻下樊城,逼使驻守襄阳城的宋军出降。襄阳一失,南宋抗元的防线顿时门户大开;在后来的焦山之战中他又击溃了宋将张世杰率领的宋军主力;1278年,张弘范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蒙古汉军都元帅”,率军攻打闽广两地南宋的残余势力,在潮州五坡岭捉住了南宋宰相文天祥;1279年,他指挥水军,在广东崖山击溃南宋舰队,元军乘潮冲入宋军舟阵,偷袭宋将左大的战船,掳去左大。跟着又夺去宋军的七艘战船,宋军军心动摇。宋将翟国秀、刘俊等率兵船降敌,军中大乱。张世杰欲闯入中军救帝,但时已近黄昏,阴霾四布,咫尺莫辨,遂率16艘战船冲出崖门。丞相陆秀夫见大势已去,先驱妻子赴海死,登帝舟奏道:"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不宜再辱。"遂背帝昺蹈海殉国。从官及宫人多随之投海死。事后,杨太后闻帝已投海殉国,亦赴海而死。代表着汉人正朔的南宋政权彻底灭亡。中国自此全部被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统治,长达近百年之久。

   张弘范从小受过很好的儒学教育,对汉文中的儒家典籍,纲常伦理也颇为熟悉。他曾作诗《述怀》曰:“磨剑剑石石鼎裂,饮马长江江水竭。我军百万战袍红,尽是江南儿女血”。这首诗流露出他对战争破坏行为的憎恶和内心的矛盾、痛苦、内疚。张弘范是一个汉人,但他又是元军的大将,诗中的“我军”指的是元帝国的军队,而被“我军”屠戮的“江南儿女”则是指与张弘范身属同一种族的南宋子民。作为一名汉人,在助蒙古人杀戮同族,破汉人军,灭汉人国,在记述民族战争的历史上,无论如何不会是一个光彩的角色。想来张弘范当时的心情肯定是十分复杂的。据史载,张弘范在被元廷委以南下攻宋的主帅时,思想中就产生过顾虑,“帝以弘范为蒙古汉军都元帅。陛辞,奏曰:“国制,无汉人典蒙古军者。臣汉人,恐乖节度,猝难成功。愿得亲信蒙古大臣与俱。”

   与张弘范一直作战到最后的宋将张世杰,原来在金国是张弘范之父张柔的部下。后来张柔降了蒙古,张世杰南下投奔了南宋。两人都姓张,又都是小同乡,所以有记载说他们血统上是同宗族,但走的道路却完全不一样。张世杰坚决抗元,最后以身殉宋,死得十分壮烈。而张柔父子却封侯拜相,成了元初的显贵。《宋史》中说张世杰:“少从张柔戍杞,有罪,遂奔宋。隶淮兵中,无所知名。”最后在崖山海面上,宋元两国间的最后一战,变成了张世杰、张弘范这对同门叔侄(兄弟)的较量。张世杰虽然战败,后来却彪炳青史,而张弘范死后虽然在元朝备极哀荣,元廷追赠他为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谥武烈。三十二年之后,即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元朝又给他加赠“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改谥忠武。八年之后,(元仁宗延佑六年,1319年)元朝政府再一次加赐他“保大功臣”。加封淮阳王,改谥献武。对他的评价一直在上升。但是他在民间却落得了个骂名。

   人们为什么更喜欢看作为“宋朝降将”的张弘范被后世人羞辱和轻蔑的故事,这是因为从民族角度上看,人们同情、叹息南宋朝廷的灭亡,而对为敌作伥的汉奸的切齿痛恨,金兀术打北宋,可以,伯颜攻南宋,也无异议,因为他们代表了自己的民族。而张弘范作为汉人却来攻打、杀戮同族,这就是大逆不道。很多人并不了解张弘范的身世,只因他是汉人,取了汉名,就断定他是汉奸,给他安上个投降敌人的罪名,指责他在“忠义”上有了缺失,将他羞辱贬损,骂得狗血淋头,人们心里痛快。 尽管张弘范诞生、成长在异族的国土上,但因为他是一个汉人,他的身体里流着的是汉人的血。他没有像张世杰一样,投南宋抵御元军的进攻,而是一心一意地替蒙古人来打汉人的江山,这在很多人的心理上是难以接受的。所以后人会编造这类石崖刻字的故事来鄙薄他、贬损他。

   当然历史上也有一些人对张弘范作出了比较公正的评价,明代的广东提学赵瑶曾作诗曰:“忍夺中华与外夷,乾坤回首重堪悲,镌功奇石张弘范,不是胡儿是汉儿。”从胡汉民族相争的角度出发,对崖山之战作了评论,没有硬给张弘范套上一个“宋朝降将”的帽子,这种评论是比较公道的。

http://bbs.tianya.cn/post-no05-31670-1.shtml

南宋灭亡后,民间一直有一个传说,说是宋朝降将张弘范统帅元军在崖山击溃南宋舰队,逼得南宋丞相陆秀夫抱着宋少帝跳海自沉,代表着汉人正朔的南宋政权就此彻底灭亡。尔后,张弘范命人在石崖上刻上“张弘范灭宋于此”七个大字以标榜自己灭掉南宋的所谓千秋功业。这种行径为世人所不齿,没过多久,有一位秀才在石崖刻字前面又加了一个“宋”字,变成了“宋张弘范灭宋于此”。藉以对叛宋投元的张弘范表示出极大的羞辱和轻蔑。

   在广东崖山当地,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在石崖刻字前面又加了一个“宋”字的故事发生在张弘范灭宋之后,过了二百多年的明代,当地出了个著名的理学家名陈献章。陈献章因为家住江门白沙乡,所以又称白沙先生。是白沙先生在石刻上加了个“宋”字,以一字之威,教训乱臣贼子。

   历史小说家二月河著的《乾隆皇帝》一书中:也有类似的叙述如下:灭大宋的不是蒙古人,是文恬武嬉的文武百官。乾隆知道母亲已经被说动,继续循着自己的思路款款陈说道:“蒙古大军将宋代最后一个皇帝赶到琼崖大海,宋代最后一个皇帝还在孩提之间,宰相陆秀夫在船上还在给他讲《中庸》。船被围了,把自己妻儿老小的船先沉了,抱着小皇帝投海自尽……额娘,你知道指挥这一战的蒙古主将是谁?”太后摇了摇头,她的眼中已经迸出泪花。“叫张弘范。”乾隆想到宋朝末代皇帝途穷惨状,也觉心中凄惶,哽着嗓子道:“他是大宋的一员战将,投了元,又来打自己主子。灭了宋,还磨崖铸字,写了几个字说‘张弘范灭宋于此’!后人鄙薄他,在前头仿他笔迹又添了个字,‘宋张弘范灭宋于此’——这不是文人刻薄,是的的真真的史实!儿子想争一口气,别叫后世我们大清也出张弘范那样的贼子。”

   乾隆皇帝口中所说的史实,想来二月河先生已经考证过了。《乾隆皇帝》一书影响甚大,因此“宋张弘范灭宋”的故事更为人熟识。

   有学者对这类说法持不同看法,据一些地方志记载,当时张弘范在崖门的巨石上刻下的是"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大字,如这样的话,在“张弘范”三字上面很难再加上“宋”字。到了明代,张弘范所镌刻的字迹已被地方官派人全部被铲去,以消除元代的民族矛盾给百姓心灵上留下的阴影。

  据史书记载,张弘范是汉族人,但他不是宋朝人,更没有在南宋时期当过将领,他父亲张柔,是河北定兴人,农民出身,原为金国人(其祖先可能为北宋遗民)。金国衰亡期间,张柔发展地方武装,成为军阀。1218年,张柔与蒙古军交战被擒,投降了蒙人。后来在连年征战中,积功累进,成为蒙古军中的头号汉人大将。 1238年,就是张柔投降蒙古人20年后,张弘范才出生,此时已是元太宗窝阔台汗十年,金已经亡国四年了,所以张弘范”既不是金人,也不是宋人,而是蒙古汉人。这个“蒙古张弘范”是在蒙古军中打拼出来的优秀将领,自始至终都是元帝国的臣民。元廷对委派张弘范充任征宋统帅是绝对放心的,据史载, 张弘范出征前,元帝赐以锦衣、玉带,张弘范辞曰:“奉命远征,无所事于衣带也。苟以剑甲为赐,则臣得仗国威灵,率不听者,臣得其职矣。” 元帝壮之,出上方剑以赐,曰:“剑,汝副也,有不用命者,以此处之。”

   在宋元战争中,作为元军中的汉人将领,张弘范在军事上立有卓越功勋:他曾筑“一字城”分割襄樊,随后攻下樊城,逼使驻守襄阳城的宋军出降。襄阳一失,南宋抗元的防线顿时门户大开;在后来的焦山之战中他又击溃了宋将张世杰率领的宋军主力;1278年,张弘范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蒙古汉军都元帅”,率军攻打闽广两地南宋的残余势力,在潮州五坡岭捉住了南宋宰相文天祥;1279年,他指挥水军,在广东崖山击溃南宋舰队,元军乘潮冲入宋军舟阵,偷袭宋将左大的战船,掳去左大。跟着又夺去宋军的七艘战船,宋军军心动摇。宋将翟国秀、刘俊等率兵船降敌,军中大乱。张世杰欲闯入中军救帝,但时已近黄昏,阴霾四布,咫尺莫辨,遂率16艘战船冲出崖门。丞相陆秀夫见大势已去,先驱妻子赴海死,登帝舟奏道:"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不宜再辱。"遂背帝昺蹈海殉国。从官及宫人多随之投海死。事后,杨太后闻帝已投海殉国,亦赴海而死。代表着汉人正朔的南宋政权彻底灭亡。中国自此全部被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统治,长达近百年之久。

   张弘范从小受过很好的儒学教育,对汉文中的儒家典籍,纲常伦理也颇为熟悉。他曾作诗《述怀》曰:“磨剑剑石石鼎裂,饮马长江江水竭。我军百万战袍红,尽是江南儿女血”。这首诗流露出他对战争破坏行为的憎恶和内心的矛盾、痛苦、内疚。张弘范是一个汉人,但他又是元军的大将,诗中的“我军”指的是元帝国的军队,而被“我军”屠戮的“江南儿女”则是指与张弘范身属同一种族的南宋子民。作为一名汉人,在助蒙古人杀戮同族,破汉人军,灭汉人国,在记述民族战争的历史上,无论如何不会是一个光彩的角色。想来张弘范当时的心情肯定是十分复杂的。据史载,张弘范在被元廷委以南下攻宋的主帅时,思想中就产生过顾虑,“帝以弘范为蒙古汉军都元帅。陛辞,奏曰:“国制,无汉人典蒙古军者。臣汉人,恐乖节度,猝难成功。愿得亲信蒙古大臣与俱。”

   与张弘范一直作战到最后的宋将张世杰,原来在金国是张弘范之父张柔的部下。后来张柔降了蒙古,张世杰南下投奔了南宋。两人都姓张,又都是小同乡,所以有记载说他们血统上是同宗族,但走的道路却完全不一样。张世杰坚决抗元,最后以身殉宋,死得十分壮烈。而张柔父子却封侯拜相,成了元初的显贵。《宋史》中说张世杰:“少从张柔戍杞,有罪,遂奔宋。隶淮兵中,无所知名。”最后在崖山海面上,宋元两国间的最后一战,变成了张世杰、张弘范这对同门叔侄(兄弟)的较量。张世杰虽然战败,后来却彪炳青史,而张弘范死后虽然在元朝备极哀荣,元廷追赠他为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谥武烈。三十二年之后,即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元朝又给他加赠“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改谥忠武。八年之后,(元仁宗延佑六年,1319年)元朝政府再一次加赐他“保大功臣”。加封淮阳王,改谥献武。对他的评价一直在上升。但是他在民间却落得了个骂名。

   人们为什么更喜欢看作为“宋朝降将”的张弘范被后世人羞辱和轻蔑的故事,这是因为从民族角度上看,人们同情、叹息南宋朝廷的灭亡,而对为敌作伥的汉奸的切齿痛恨,金兀术打北宋,可以,伯颜攻南宋,也无异议,因为他们代表了自己的民族。而张弘范作为汉人却来攻打、杀戮同族,这就是大逆不道。很多人并不了解张弘范的身世,只因他是汉人,取了汉名,就断定他是汉奸,给他安上个投降敌人的罪名,指责他在“忠义”上有了缺失,将他羞辱贬损,骂得狗血淋头,人们心里痛快。 尽管张弘范诞生、成长在异族的国土上,但因为他是一个汉人,他的身体里流着的是汉人的血。他没有像张世杰一样,投南宋抵御元军的进攻,而是一心一意地替蒙古人来打汉人的江山,这在很多人的心理上是难以接受的。所以后人会编造这类石崖刻字的故事来鄙薄他、贬损他。

   当然历史上也有一些人对张弘范作出了比较公正的评价,明代的广东提学赵瑶曾作诗曰:“忍夺中华与外夷,乾坤回首重堪悲,镌功奇石张弘范,不是胡儿是汉儿。”从胡汉民族相争的角度出发,对崖山之战作了评论,没有硬给张弘范套上一个“宋朝降将”的帽子,这种评论是比较公道的。

http://bbs.tianya.cn/post-no05-31670-1.shtml



  张弘范家族是三世尽忠大元:

  父亲张柔。张柔,字德刚,易州定兴人,是金末河北地区汉人土豪。金朝末年,蒙古军大举攻伐,盗贼四起,张柔以聚众以自保为名,拉起一支队伍,号称保乡为国。金国的中都经略使苗道润很赏识他,保奏其为定兴令,后来金国朝廷又加昭毅大将军,“权元帅左都监”,高官美职,想让张柔为金朝效力。不久,苗道润为基副使贾润所杀。恰逢蒙古军队突袭紫荆口,狼牙岭一役,张柔马蹶被俘,立刻向蒙古兵投降,并掉返头率众猛攻贾润,以为苗道润报仇为名,把金军杀得大败。执俘贾润后,张柔生剖其心,以祭奠恩公苗道润。此举,看似为老上司报仇,实则是向老东家开刀,贾润手下兵将毕竟都是金国所属。

  甭说,投降蒙古后,张柔越战愈勇,大败金国真定主帅武仙,攻克三十余座城池,被蒙古授与荣禄大夫、河北东西诸路都元帅。日后,蒙军围攻金国都城汴京,张柔居功甚大,最终把老东家灭族歼种,把金国送上不归之路。灭金后,张柔又卖力为蒙古进攻南宋,并派出他手下最得力的诸将随蒙哥汗进攻蜀地。他本人跟从忽必烈进攻鄂州,屡立战功。忽必烈北还与阿里不哥争汗位,下令张柔率军入卫,并调派其手下汉族劲卒数千人拱卫大都,可见张柔是多么地让元世祖“放心”。

  至元五年,张柔病死,年七十九,蒙元得力大狼狗,善终于床榻,谥忠武,日后还被追封为“汝南王”。老奸贼有十一个儿子,个个都是一颗红心向蒙古,其中以张弘范最知名。


  张弘范,字仲畴,乃张柔第九子。“善马槊,颇能为歌诗。”张柔自己是土豪、军将出身,河北地区的好学风气使他极其注重子弟教育,曾延请大儒郝经教授儿子们学业。所以,张弘范文武双全,并非是件什么希罕之事。张弘范一举成名的武功,是元世祖中统三年讨伐李璮之叛的济南攻城战(李璮是忽降宋忽降蒙的原金国“红袄军”将领李全之子,这父子皆不是好人,叛贼本性,谁势大就依附谁。趁蒙哥汗新死,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等宗王争位,李璮又“降”宋,实则首鼠两端,想割据一方为王)。临出军,老奸巨滑的张柔对儿子说:“你围城时忽避险地。立营险地,你自己肯定无怠心,如此,手下兵士也会有必死争胜之心。军中主帅知道你坚守险地,也一定从全军利益出发,敌人来攻,他当然会倾力赴救,如此,你正好可因之立大功!”

  张弘范把老子一番话牢记心中,他跟随蒙古宗王合必赤围济南,自告奋勇,果然立营于地势最险的城西。李璮派兵出城突营,惟独不冲击张弘范一军。文韬武略,将门有子,张弘范不傻,他嘱诫手下说:“我军营于险地,李璮独向我们示弱,不以军来犯,定会趁夜突袭。”言毕他命军士筑起长垒,埋伏战士,并在垒外挖深壕,并大开军营东门。天刚黑,张弘范又让兵士把白天所挖的壕沟加深加宽近两倍。果不其然,大半夜,李 果然派人来偷营,叛军拥抬飞桥和长梯,蜂涌而至。李璮军人白天看见张弘范兵士挖壕沟,根据目测,他们赶制了尺寸差不多的攻具。结果,因张弘范趁黑让兵士加深加宽了壕沟,突袭的李璮军收脚不住,连同云梯、飞桥等物一并栽入沟中,登时摔死不少人。即使没摔死,也被埋伏的蒙军砍死。就这样,还是有数百人跃上濠沟,未近垒门,皆被元军伏兵张弩射杀,一个不剩。李璮手下数千人一夜被杀,二主将被擒。老贼张柔闻知,掀髯大笑,高叫“真吾子也!”

  因此功,忽必烈亲自召见张弘范,授顺天路管军民总管,“佩金虎符”。转年,又让他坐镇大名。张弘范不仅能杀伐,也有治理之才。大名突发大水,没经上报,张弘范就擅自免掉当年大名居民的赋税。忽必烈恼怒,召其入大都,责问分为什么擅免赋税。张弘范表示:“今年大水,颗粒无收,如果非要居民交赋税,必定死人不少。民死民逃,明年赋税从何而出。不如暂免今年,来年视情况加收,如此,大名岂非陛下之大粮仓吗。”忽必烈大喜,忙说:“卿甚知大体!”

  而后,元军攻宋,张弘范一直作为先锋将,特别是襄阳、樊城的关键战役,他即出力又出谋,身先士卒,最终克樊城,降襄阳,并陪南宋降将吕文焕回大都入觐忽必烈,获赐锦衣,宝鞍以及白银无数。江南战役中,张弘范胆气倍豪,《鹧鸪天•围襄阳》是其代表作:

  铁甲珊珊渡汉江。南蛮犹自不归降。东西势列千层厚,南北军屯百万长。弓扣月,剑磨霜。征鞍遥日下襄阳。鬼门今日功劳了,好去临江醉一场.

  为此,邓光荐夸他说:“公(张弘范)天分英特,虽观书大略,率意吐辞,往往踔厉奇伟。据鞍从(纵)横,横槊酾酒,叱吒风生,豪快天纵,类楚汉烈士语。”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至元十一年开始,元军统师伯颜领军打响灭宋最后一战,渡江前锋,正是张弘范。至元十二年夏,张弘范率元军相继击败贾似道、孙虎臣所率南宋的水陆大军,长驱至建康。忽必烈有旨,想制止元军的一再前进,怕暑气引发疫病降低战斗力。张弘范向伯颜力谏,希望元军“乘破竹之势”一鼓作气,并亲自回大都向忽必烈陈说进攻形势。得到首肯后,他飞驰回作战最前线,又分别击败南宋大将姜才等人,并在焦山决战中出奇兵,把张世杰与孙虎臣所统的南宋水帅杀得血染大江,夺南宋战舰上百艘。最终,与伯颜一起,他率大军兵临杭州城下,迫使谢太后与宋恭帝出降。

  至元十五年,得知与自己同宗的南宋大将张世杰在海上立广王赵昺为帝,张弘范又自告奋勇,统兵向闽广之地,准备为元朝拔掉最后一颗眼中钉。忽必烈深嘉张氏父子的“忠勇”,诏令其为“蒙古汉军都元帅。”

  陛辞时,人精张弘范还假意推辞主帅一职:“汉人自本朝之始,无统蒙古军者,请陛下命一蒙古宗臣为主帅,为臣副之。”忽必烈又喜又叹:“汝能以汝父为榜样,为朕尽心,何辞主帅!”马上派人赐张弘范锦衣、玉带。小伙挺会来事,拒受花里胡哨的锦衣和玉带,表示说自己喜欢宝剑与铠甲。

  忽必烈爽快,马上命人把武库中最好的剑甲均搬至大殿,任由张弘范择选,并下谕道:“剑,汝之副也。有不用命者,卿可专杀。”也就是说,忽必烈授与张弘范绝对威权,无论蒙古还是汉人等诸族大将,有不听命者都可以立时处斩。

  有忽必烈撑腰,张弘范抖搂精神,飞驰至扬州,择选将校及二万水陆精兵,以其弟张弘正为先锋将,分道南征。其间,元军连战连捷。擒文天祥,败张世杰,最终在厓山一役中彻彻底底把南宋灭亡掉,“岭海悉平”,成为元朝的不世功臣之一。

  不知是天谴还是报应,灭宋的同一年年底,张弘范在大都即患重病,应该是因劳成疾,没几天,他就卧床不起。忽必烈心焦,派御医探诊,并诏令御林军为这位“能臣”守门,“止杂人毋扰其病”。

  一日,病得不行的张弘范回光返照,淋浴后换上新衣,至中庭“面阙再拜。退坐,命酒作乐,与亲故言别”。杂事交待后,他拿出御赐的剑甲,对其子张珪说:“汝父以此立大功,汝佩之,勿忘为大元尽忠。”表演完毕,老小伙子“端坐而卒”,时年四十三。元廷赠谥,与其父张柔一样,同为“忠武”。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延佑年间,元廷追封他淮阳王,改谥献武。为蒙古人狠奔豕突一辈子,张弘范称得上“死而后已”。


  张弘范死了,还不算完,其子张珪也是元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纵览《元史》,张柔、张弘范、张珪祖、父、孙三人,分列第三十四、第四十三、第六十二列传中,可见这三个人对蒙元的“贡献”有多大。

  张珪,字公端,少年时代从其父张弘范入林中射猎,有猛虎扑前,张珪“抽矢直前,虎人立,洞其喉,一军尽哗”,可见也是将门虎子。平定广海之时,张弘范生俘了南宋礼部侍郎邓光荐这个大儒,便命其为儿子张珪当老师。邓光荐大儒,谆谆教导,果然把张珪教成一个日后出将入相的人物。张珪十六岁,即“摄管军万户”,已经是帅级干部。至元二十九年,忽必烈念张柔父子旧功,拜张珪为枢密副使(国防部副部长)。蒙古贵族、时为太傅的月儿鲁那演劝谏说:“张珪年青,先让他做枢密佥书(国防部司长),果可大用,日后再擢升他不迟。”忽必烈马上摇头:“张家为我大元灭宋、灭金,三世尽死力,岂可吝惜官职!”立拜张珪为镇国上将军。日后,张珪事元数帝,尽忠尽力,皆以辅政为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能以“鞠躬尽瘁”四字来形容。


  可悲可叹的是,张家三代世为蒙元鹰犬,文功武治,似乎应该留得万世青史秀名。但是,时至今日,人们记住的,只是张弘范崖山灭宋、杀人百万的屠夫行径,只依稀知道那两句明儒的讽刺诗文:

  勒功奇石张弘范,不是胡儿是汉儿。 更值得一叙的是,张弘范这一支系的后代下场极惨。 泰定帝崩后,元明宗、元文宗兄弟与天顺帝争位,两派支持者大打出手,上都诸王在紫荆关把大都诸王一派军队打得大败。大都诸王军队撤退时候,肆意剽掠,张珪的儿子张景武(当时张珪已死)时为保定路的武昌万户,仗恃自己是当地数世豪强和三世尽忠大元的底气,率手下民兵手持大棒,打死数百溃退时抢劫剽掠的大都元兵,保家为乡。如果上都诸位一派获胜,估计张景武肯定要得到大大的表彰。结果,大都诸王派最终获胜,王爷额森特率大军路过保定,冲进张家大院,把包括张景武在内的张弘范的五个孙子(皆是张珪之子)尽数抓住,酷刑处决,家产全部抢空。然后,把张家女眷全部交与元军轮奸后杀死,张家唯一留下的活口,时张弘范的一个孙女,额森特见她貌美,奸污后纳为妾室。要说也真够惨,老张家人作为汉奸给蒙古人卖命数世,最后换来这个下场。可悲,可叹,可怜,可恨!





  张弘范家族是三世尽忠大元:

  父亲张柔。张柔,字德刚,易州定兴人,是金末河北地区汉人土豪。金朝末年,蒙古军大举攻伐,盗贼四起,张柔以聚众以自保为名,拉起一支队伍,号称保乡为国。金国的中都经略使苗道润很赏识他,保奏其为定兴令,后来金国朝廷又加昭毅大将军,“权元帅左都监”,高官美职,想让张柔为金朝效力。不久,苗道润为基副使贾润所杀。恰逢蒙古军队突袭紫荆口,狼牙岭一役,张柔马蹶被俘,立刻向蒙古兵投降,并掉返头率众猛攻贾润,以为苗道润报仇为名,把金军杀得大败。执俘贾润后,张柔生剖其心,以祭奠恩公苗道润。此举,看似为老上司报仇,实则是向老东家开刀,贾润手下兵将毕竟都是金国所属。

  甭说,投降蒙古后,张柔越战愈勇,大败金国真定主帅武仙,攻克三十余座城池,被蒙古授与荣禄大夫、河北东西诸路都元帅。日后,蒙军围攻金国都城汴京,张柔居功甚大,最终把老东家灭族歼种,把金国送上不归之路。灭金后,张柔又卖力为蒙古进攻南宋,并派出他手下最得力的诸将随蒙哥汗进攻蜀地。他本人跟从忽必烈进攻鄂州,屡立战功。忽必烈北还与阿里不哥争汗位,下令张柔率军入卫,并调派其手下汉族劲卒数千人拱卫大都,可见张柔是多么地让元世祖“放心”。

  至元五年,张柔病死,年七十九,蒙元得力大狼狗,善终于床榻,谥忠武,日后还被追封为“汝南王”。老奸贼有十一个儿子,个个都是一颗红心向蒙古,其中以张弘范最知名。


  张弘范,字仲畴,乃张柔第九子。“善马槊,颇能为歌诗。”张柔自己是土豪、军将出身,河北地区的好学风气使他极其注重子弟教育,曾延请大儒郝经教授儿子们学业。所以,张弘范文武双全,并非是件什么希罕之事。张弘范一举成名的武功,是元世祖中统三年讨伐李璮之叛的济南攻城战(李璮是忽降宋忽降蒙的原金国“红袄军”将领李全之子,这父子皆不是好人,叛贼本性,谁势大就依附谁。趁蒙哥汗新死,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等宗王争位,李璮又“降”宋,实则首鼠两端,想割据一方为王)。临出军,老奸巨滑的张柔对儿子说:“你围城时忽避险地。立营险地,你自己肯定无怠心,如此,手下兵士也会有必死争胜之心。军中主帅知道你坚守险地,也一定从全军利益出发,敌人来攻,他当然会倾力赴救,如此,你正好可因之立大功!”

  张弘范把老子一番话牢记心中,他跟随蒙古宗王合必赤围济南,自告奋勇,果然立营于地势最险的城西。李璮派兵出城突营,惟独不冲击张弘范一军。文韬武略,将门有子,张弘范不傻,他嘱诫手下说:“我军营于险地,李璮独向我们示弱,不以军来犯,定会趁夜突袭。”言毕他命军士筑起长垒,埋伏战士,并在垒外挖深壕,并大开军营东门。天刚黑,张弘范又让兵士把白天所挖的壕沟加深加宽近两倍。果不其然,大半夜,李 果然派人来偷营,叛军拥抬飞桥和长梯,蜂涌而至。李璮军人白天看见张弘范兵士挖壕沟,根据目测,他们赶制了尺寸差不多的攻具。结果,因张弘范趁黑让兵士加深加宽了壕沟,突袭的李璮军收脚不住,连同云梯、飞桥等物一并栽入沟中,登时摔死不少人。即使没摔死,也被埋伏的蒙军砍死。就这样,还是有数百人跃上濠沟,未近垒门,皆被元军伏兵张弩射杀,一个不剩。李璮手下数千人一夜被杀,二主将被擒。老贼张柔闻知,掀髯大笑,高叫“真吾子也!”

  因此功,忽必烈亲自召见张弘范,授顺天路管军民总管,“佩金虎符”。转年,又让他坐镇大名。张弘范不仅能杀伐,也有治理之才。大名突发大水,没经上报,张弘范就擅自免掉当年大名居民的赋税。忽必烈恼怒,召其入大都,责问分为什么擅免赋税。张弘范表示:“今年大水,颗粒无收,如果非要居民交赋税,必定死人不少。民死民逃,明年赋税从何而出。不如暂免今年,来年视情况加收,如此,大名岂非陛下之大粮仓吗。”忽必烈大喜,忙说:“卿甚知大体!”

  而后,元军攻宋,张弘范一直作为先锋将,特别是襄阳、樊城的关键战役,他即出力又出谋,身先士卒,最终克樊城,降襄阳,并陪南宋降将吕文焕回大都入觐忽必烈,获赐锦衣,宝鞍以及白银无数。江南战役中,张弘范胆气倍豪,《鹧鸪天•围襄阳》是其代表作:

  铁甲珊珊渡汉江。南蛮犹自不归降。东西势列千层厚,南北军屯百万长。弓扣月,剑磨霜。征鞍遥日下襄阳。鬼门今日功劳了,好去临江醉一场.

  为此,邓光荐夸他说:“公(张弘范)天分英特,虽观书大略,率意吐辞,往往踔厉奇伟。据鞍从(纵)横,横槊酾酒,叱吒风生,豪快天纵,类楚汉烈士语。”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至元十一年开始,元军统师伯颜领军打响灭宋最后一战,渡江前锋,正是张弘范。至元十二年夏,张弘范率元军相继击败贾似道、孙虎臣所率南宋的水陆大军,长驱至建康。忽必烈有旨,想制止元军的一再前进,怕暑气引发疫病降低战斗力。张弘范向伯颜力谏,希望元军“乘破竹之势”一鼓作气,并亲自回大都向忽必烈陈说进攻形势。得到首肯后,他飞驰回作战最前线,又分别击败南宋大将姜才等人,并在焦山决战中出奇兵,把张世杰与孙虎臣所统的南宋水帅杀得血染大江,夺南宋战舰上百艘。最终,与伯颜一起,他率大军兵临杭州城下,迫使谢太后与宋恭帝出降。

  至元十五年,得知与自己同宗的南宋大将张世杰在海上立广王赵昺为帝,张弘范又自告奋勇,统兵向闽广之地,准备为元朝拔掉最后一颗眼中钉。忽必烈深嘉张氏父子的“忠勇”,诏令其为“蒙古汉军都元帅。”

  陛辞时,人精张弘范还假意推辞主帅一职:“汉人自本朝之始,无统蒙古军者,请陛下命一蒙古宗臣为主帅,为臣副之。”忽必烈又喜又叹:“汝能以汝父为榜样,为朕尽心,何辞主帅!”马上派人赐张弘范锦衣、玉带。小伙挺会来事,拒受花里胡哨的锦衣和玉带,表示说自己喜欢宝剑与铠甲。

  忽必烈爽快,马上命人把武库中最好的剑甲均搬至大殿,任由张弘范择选,并下谕道:“剑,汝之副也。有不用命者,卿可专杀。”也就是说,忽必烈授与张弘范绝对威权,无论蒙古还是汉人等诸族大将,有不听命者都可以立时处斩。

  有忽必烈撑腰,张弘范抖搂精神,飞驰至扬州,择选将校及二万水陆精兵,以其弟张弘正为先锋将,分道南征。其间,元军连战连捷。擒文天祥,败张世杰,最终在厓山一役中彻彻底底把南宋灭亡掉,“岭海悉平”,成为元朝的不世功臣之一。

  不知是天谴还是报应,灭宋的同一年年底,张弘范在大都即患重病,应该是因劳成疾,没几天,他就卧床不起。忽必烈心焦,派御医探诊,并诏令御林军为这位“能臣”守门,“止杂人毋扰其病”。

  一日,病得不行的张弘范回光返照,淋浴后换上新衣,至中庭“面阙再拜。退坐,命酒作乐,与亲故言别”。杂事交待后,他拿出御赐的剑甲,对其子张珪说:“汝父以此立大功,汝佩之,勿忘为大元尽忠。”表演完毕,老小伙子“端坐而卒”,时年四十三。元廷赠谥,与其父张柔一样,同为“忠武”。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延佑年间,元廷追封他淮阳王,改谥献武。为蒙古人狠奔豕突一辈子,张弘范称得上“死而后已”。


  张弘范死了,还不算完,其子张珪也是元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纵览《元史》,张柔、张弘范、张珪祖、父、孙三人,分列第三十四、第四十三、第六十二列传中,可见这三个人对蒙元的“贡献”有多大。

  张珪,字公端,少年时代从其父张弘范入林中射猎,有猛虎扑前,张珪“抽矢直前,虎人立,洞其喉,一军尽哗”,可见也是将门虎子。平定广海之时,张弘范生俘了南宋礼部侍郎邓光荐这个大儒,便命其为儿子张珪当老师。邓光荐大儒,谆谆教导,果然把张珪教成一个日后出将入相的人物。张珪十六岁,即“摄管军万户”,已经是帅级干部。至元二十九年,忽必烈念张柔父子旧功,拜张珪为枢密副使(国防部副部长)。蒙古贵族、时为太傅的月儿鲁那演劝谏说:“张珪年青,先让他做枢密佥书(国防部司长),果可大用,日后再擢升他不迟。”忽必烈马上摇头:“张家为我大元灭宋、灭金,三世尽死力,岂可吝惜官职!”立拜张珪为镇国上将军。日后,张珪事元数帝,尽忠尽力,皆以辅政为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能以“鞠躬尽瘁”四字来形容。


  可悲可叹的是,张家三代世为蒙元鹰犬,文功武治,似乎应该留得万世青史秀名。但是,时至今日,人们记住的,只是张弘范崖山灭宋、杀人百万的屠夫行径,只依稀知道那两句明儒的讽刺诗文:

  勒功奇石张弘范,不是胡儿是汉儿。 更值得一叙的是,张弘范这一支系的后代下场极惨。 泰定帝崩后,元明宗、元文宗兄弟与天顺帝争位,两派支持者大打出手,上都诸王在紫荆关把大都诸王一派军队打得大败。大都诸王军队撤退时候,肆意剽掠,张珪的儿子张景武(当时张珪已死)时为保定路的武昌万户,仗恃自己是当地数世豪强和三世尽忠大元的底气,率手下民兵手持大棒,打死数百溃退时抢劫剽掠的大都元兵,保家为乡。如果上都诸位一派获胜,估计张景武肯定要得到大大的表彰。结果,大都诸王派最终获胜,王爷额森特率大军路过保定,冲进张家大院,把包括张景武在内的张弘范的五个孙子(皆是张珪之子)尽数抓住,酷刑处决,家产全部抢空。然后,把张家女眷全部交与元军轮奸后杀死,张家唯一留下的活口,时张弘范的一个孙女,额森特见她貌美,奸污后纳为妾室。要说也真够惨,老张家人作为汉奸给蒙古人卖命数世,最后换来这个下场。可悲,可叹,可怜,可恨!


这个观点还是适中的。不能因张弘范是汉人,就说其是汉奸。超出历史去评价人,会失去历史的真实感。
其实民族主义是双刃剑,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复杂现实和历史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我们
越是强化汉族的民族主义,少数民族的离心力就越强。
学习了,楼主有心
历史只有还原到当时特定的环境中考察,才能做出更中肯地评价。后世的价值观可以作为社会进步的参考,但不能代替特定的历史环境作为评价标准。
皓月无双 发表于 2014-11-18 13:07
这个观点还是适中的。不能因张弘范是汉人,就说其是汉奸。超出历史去评价人,会失去历史的真实感。
其实民 ...
嗯,少数民族有离心力,全是因为汉族强化了自身的民族主义。现在有个问题,汉族是怎么强化了自身的民族主义导致少数民族的离心力越强的?
扯淡,满篇为张弘范辩解的地方无非就是说他虽然是汉人,但不是在宋国出生的,所以不应该骂他。事实上呢?他在金国出生,却投降了灭了金国最出力的蒙古,甘为鹰犬,就这条骂他都是轻的,他的后世有如此报应实属老天开眼,让他张家断子绝孙。
lbldgy 发表于 2014-11-19 21:01
扯淡,满篇为张弘范辩解的地方无非就是说他虽然是汉人,但不是在宋国出生的,所以不应该骂他。事实上呢?他 ...
这话放他爸身上差不多,他出生前四年金国就灭了
风君子 发表于 2014-11-18 12:37
张弘范家族是三世尽忠大元:

父亲张柔。张柔,字德刚,易州定兴人,是金末河北地区汉人土豪。金朝末年, ...
您为了体现张弘范的可悲可叹而被版主扣分,也真是可悲可叹啊
SSN19 发表于 2014-11-20 06:25
您为了体现张弘范的可悲可叹而被版主扣分,也真是可悲可叹啊
其实是转来时没注意罢了倒是您急得那个酸样叫人忍俊不住
我讨厌大字报,手机都乱码了。
我擦,大字报后面
楼主好文,受教了。
风君子 发表于 2014-11-20 16:55
其实是转来时没注意罢了倒是您急得那个酸样叫人忍俊不住
  注意排版。排版好,阅读方便。
  我帮助排版了。仅仅在最后一句加粗了字体。如果大面积大字,反而看不清楚。
二月河也就是个写评书水准的主。
扯淡,按这种说法,出生在日据时代的台湾人,真正的是日本人啊,不愿意回归大陆才是正常的。
不是宋奸是汉奸
金国被灭的时候,也是几乎接受汉文化、人口中汉人占多数的政权了。
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里怎么说来着?对:哼!叛徒神气什么!

哼!汉奸神气什么!狗汉奸,永世不得翻身!狗汉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