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呼案幕后人”:办案人员今何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12:28:34
 寻找“呼案幕后人”:办案人员今何在


2014-11-16 来源:搜狐网


 
  “如果真的有投胎转世,我的儿子现在应该又已经18岁了。”尚爱云说。
  1996年,她的儿子呼格吉勒图,被认定为“四九女尸案”凶手,并在61天后执行死刑。2005年,连环杀人犯赵志红落网,随即承认“四九女尸案”系自己所为。然而,案子再审的程序,一拖就是9年。
  随着公众再次聚焦呼案,追责的声浪越来越高,当年谁参与侦破审理了此案,谁又是案件的“幕后人”?
  呼案“幕后人”
  1996年6月10日,一场声势浩大的公审大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会后,呼市媒体发表严打表彰报道,报道中称,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公安局破获“4.09”、“4.10”、“4.19”三起特大杀人案,“有效遏制了犯罪案件的上升势头”。
  被枪毙的呼格吉勒图并没有在报道中留下名字,如果没有多年后戏剧性的转折和今日的大众关注,这位18岁的青年可能早已淹没在时间长河。
  记者查阅到《呼和浩特晚报》1996年4月的一篇报道,这也是当年关于呼格吉勒图唯一一篇详细报道。
  报道留存下了当时参与办案的部分警员名字:时任呼和浩特新城区公安分局副局长的冯志明、刑警队长刘旭、刑警队副队长任俊林、赵月星等人。
  1996年5月23日,呼格吉勒图案开庭审理,检方以“流氓罪”和“故意杀人罪”两项罪名对呼格吉勒图提起公诉。检察院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当年负责此案的检察官名叫彭飞。
  经过审理,呼和浩特中级人民法院做出一审判决,“被告人呼格吉勒图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犯流氓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在审判书上,留下了审判长苏明、代理审判员宫静、代理审判员呼尔查的名字。
  6月5日,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做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核准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呼格吉勒图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裁定。”做出终审判决的审判长,叫杨小树。
  这是记者能搜集到最接近完整的一份参与侦破审理此案的人员名单。在呼案持续发酵之后,人们开始关注当年案件的“幕后人”,追责的声浪不断增大,其中质疑的焦点集中于“公安局长”冯志明身上。
  “老警察”冯志明
  在《呼和浩特晚报》那篇报道中,描述冯志明称“当冯志明副局长观察了现场后,他的脑海里已经像沙里淘金似的不知道过了多少遍……”。
  现实生活中,熟悉冯志明的人习惯喊他的绰号“冯大头”。更多时候,这是昵称,而非贬义。
  50多岁的冯志明,从警已经34年,曾是呼和浩特市警界有名的模范警察。
  据接近警方的知情人士透露,冯身材魁梧,眉毛很粗,性格直爽,办事利索,偶尔会和同事朋友喝点酒。
  冯志明加入警察队伍时,时常冲在第一线,因为破案能力突出,常常获得表彰。曾先后两次荣立二等功、三次荣立三等功,常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公安系统模范警察。
  公开资料显示,当年侦破“四九女尸案”后,包括冯志明在内的许多警官,因为“迅速破获大案”获得从二等功到通报嘉奖的表扬。在当年的呼和浩特“严打”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上,刘旭、任俊林均获得个人三等功。
  2002年,《呼和浩特经济统计年鉴2002(总第十一期)》“机构与负责人”一栏中,冯志明已经担任呼和浩特公安局缉毒缉私支队支队长一职。
  在此任上,冯曾因勇斗毒贩、智擒毒枭而被授予呼和浩特市和全国劳动模范,内蒙古自治区十大特级民警。冯志明还曾在2000年6月21日的《内蒙古日报》第8版上发表《禁毒举措的思考》。
  知情人告诉记者,虽然处在领导岗位,但冯志明“仍然敢于冲在第一线”,对自己的警察职业充满自豪,他给自己的微信号起名为“老警察”。调任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公安分局局长后,冯志明曾在大街上徒手擒凶。
  在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呼和浩特:下岗职工被砍 公安局长徒手擒》的报道中,讲述了冯志明在2004年除夕当天徒手擒凶的故事:“……他大喊一声‘住手’,就冲了上去。冯志明用熟练的擒拿术,几下子就把两名行凶的歹徒制服在地,交给了赶来的呼市乌兰查布路派出所民警。”
  在采访中,冯志明说:“民警的天职就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没什么值得炫耀的。”
  
  质疑声中提拔
  这名“老警察”,在2005年迎来了信任危机。
  当年10月,犯罪嫌疑人赵志红落网,并在此后写下《偿命申请书》,承认自己犯下1996年的“四九女尸案”。
  据媒体报道,赵志红落网后,冯志明曾对赵志红进行了一次单独讯问。这立即引起了呼市公安局领导的高度重视,随后赵志红被迅速转移,看管民警也被秘密调换为武警战士。
  同年,《法律与生活》杂志特约记者楚京辉,曾查阅了赵志红本人针对“四零九案”的四份供述笔录和部分现场照片,并对其进行采访。
  据楚回忆,赵给人的第一印象除了猥琐,更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其对死亡态度的淡然,以及异于常人的情商。采访过程中,赵对于此案——自己第一次强奸杀人的做案过程、受害人特征和事发地点的细节,甚至奸尸时长和射精量,都有极为详细准确的描述。
  采访结束时,记者曾追问赵,其描述的所有案情是否存在虚假成分,得到了极为肯定的答复:“确保没有,全部真实”。此外,赵志红在被捕后,曾将警方准确地带到了已是一片高楼的公厕原址。
  公众和媒体对“呼格吉勒图案”的质疑逐渐增多。然而,冯志明仕途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在2006年12月的一篇报道中,冯志明的职务已经增加为“赛罕区禁毒委主任、区政府副区长、公安分局党委书记、局长”。2007年9月,因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典安全保卫工作中的表现突出,冯志明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一等功,获奖励5000元。
  2011年,冯志明被任命为市公安局党委委员。一时间,网上纷纷质疑冯志明身背冤案,不降反升。
  据知情人介绍,在冯志明的仕途生涯中,呼格吉勒图案并没有产生太多的积极作用。相对的,案子对冯的心情和仕途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该知情人透露,赵志红承认犯案后,冯志明常常心情压抑,曾在酒后痛哭流涕。2009年,冯志明曾在《实践》杂志上发表《牢记使命 认真履职 创建和谐平安赛罕》,文中提到要“加强执法监督,严格落实错案责任查究制度”。
  对于冯志明的职务提拔,知情人推测称,“刚提拔的时候,冯志明只是市局党委委员,没有实职,说明组织还是有些顾虑。”
  办案人员今何在
  案子发生18年后,冯志明已经从呼和浩特新城区公安分局副局长升任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驾驶一辆帕萨特上下班。
  当年担任新城区公安分局局长的郑润民,于1999年调任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国内安全保卫支队,现担任支队长。郑曾于2003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时负责呼格吉勒图案的检察官彭飞,已经退休在家。记者通过检索发现,2011年6月29日,呼和浩特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任免名单,彭飞被免去呼和浩特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员职务。
  在一审判决书中的担任代理审判员宫静,于今年1月22日,被任命为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民四庭庭长。此前,宫在民二庭副厅长的职位上徘徊了10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宫静告诉记者,“提为正职后,让我看到了希望。”
  另一名代理审判员胡尔查,也于今年由中院行政审判庭副厅长,升任执行监督庭庭长。
  呼格吉勒图案二审期间,负责此案的审判长杨小树,已从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升任副厅级审判员。
  据交叉信源介绍,杨小树在此案中并未参与审判,却在审判书中签字。一位知情人士曾多次向高层反映杨小树在此案中的问题。据其分析,杨小树的任职受到了呼格吉勒图案的一定影响,“副厅级审判员一般都会兼任副院长,但他没有”。
  据多名内部人士透露,涉及此案的办案人员,并没有因此案得到直接意义上的升迁。大部分人员多年来的职务升迁,也是按照正常速度。甚至与年龄和级别相同的同事相比,其中一些人的升职速度反而偏慢,或担任虚职。
  对方不能确定,此种情况是否和“呼格吉勒图案”引起的内部反思,有直接关联。
  但对于呼格吉勒图的父母李三仁和尚爱云而言,无论这些人办案人员升迁或降职、自责或漠视,都再也不能挽回18岁的呼格吉勒图的生命。
(责任编辑:王鹏) 原标题: 寻找“呼案幕后人”:办案人员今何在







http://news.sohu.com/20141116/n406077833.shtml 寻找“呼案幕后人”:办案人员今何在


2014-11-16 来源:搜狐网


 
  “如果真的有投胎转世,我的儿子现在应该又已经18岁了。”尚爱云说。
  1996年,她的儿子呼格吉勒图,被认定为“四九女尸案”凶手,并在61天后执行死刑。2005年,连环杀人犯赵志红落网,随即承认“四九女尸案”系自己所为。然而,案子再审的程序,一拖就是9年。
  随着公众再次聚焦呼案,追责的声浪越来越高,当年谁参与侦破审理了此案,谁又是案件的“幕后人”?
  呼案“幕后人”
  1996年6月10日,一场声势浩大的公审大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会后,呼市媒体发表严打表彰报道,报道中称,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公安局破获“4.09”、“4.10”、“4.19”三起特大杀人案,“有效遏制了犯罪案件的上升势头”。
  被枪毙的呼格吉勒图并没有在报道中留下名字,如果没有多年后戏剧性的转折和今日的大众关注,这位18岁的青年可能早已淹没在时间长河。
  记者查阅到《呼和浩特晚报》1996年4月的一篇报道,这也是当年关于呼格吉勒图唯一一篇详细报道。
  报道留存下了当时参与办案的部分警员名字:时任呼和浩特新城区公安分局副局长的冯志明、刑警队长刘旭、刑警队副队长任俊林、赵月星等人。
  1996年5月23日,呼格吉勒图案开庭审理,检方以“流氓罪”和“故意杀人罪”两项罪名对呼格吉勒图提起公诉。检察院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当年负责此案的检察官名叫彭飞。
  经过审理,呼和浩特中级人民法院做出一审判决,“被告人呼格吉勒图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犯流氓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在审判书上,留下了审判长苏明、代理审判员宫静、代理审判员呼尔查的名字。
  6月5日,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做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核准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呼格吉勒图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裁定。”做出终审判决的审判长,叫杨小树。
  这是记者能搜集到最接近完整的一份参与侦破审理此案的人员名单。在呼案持续发酵之后,人们开始关注当年案件的“幕后人”,追责的声浪不断增大,其中质疑的焦点集中于“公安局长”冯志明身上。
  “老警察”冯志明
  在《呼和浩特晚报》那篇报道中,描述冯志明称“当冯志明副局长观察了现场后,他的脑海里已经像沙里淘金似的不知道过了多少遍……”。
  现实生活中,熟悉冯志明的人习惯喊他的绰号“冯大头”。更多时候,这是昵称,而非贬义。
  50多岁的冯志明,从警已经34年,曾是呼和浩特市警界有名的模范警察。
  据接近警方的知情人士透露,冯身材魁梧,眉毛很粗,性格直爽,办事利索,偶尔会和同事朋友喝点酒。
  冯志明加入警察队伍时,时常冲在第一线,因为破案能力突出,常常获得表彰。曾先后两次荣立二等功、三次荣立三等功,常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公安系统模范警察。
  公开资料显示,当年侦破“四九女尸案”后,包括冯志明在内的许多警官,因为“迅速破获大案”获得从二等功到通报嘉奖的表扬。在当年的呼和浩特“严打”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上,刘旭、任俊林均获得个人三等功。
  2002年,《呼和浩特经济统计年鉴2002(总第十一期)》“机构与负责人”一栏中,冯志明已经担任呼和浩特公安局缉毒缉私支队支队长一职。
  在此任上,冯曾因勇斗毒贩、智擒毒枭而被授予呼和浩特市和全国劳动模范,内蒙古自治区十大特级民警。冯志明还曾在2000年6月21日的《内蒙古日报》第8版上发表《禁毒举措的思考》。
  知情人告诉记者,虽然处在领导岗位,但冯志明“仍然敢于冲在第一线”,对自己的警察职业充满自豪,他给自己的微信号起名为“老警察”。调任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公安分局局长后,冯志明曾在大街上徒手擒凶。
  在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呼和浩特:下岗职工被砍 公安局长徒手擒》的报道中,讲述了冯志明在2004年除夕当天徒手擒凶的故事:“……他大喊一声‘住手’,就冲了上去。冯志明用熟练的擒拿术,几下子就把两名行凶的歹徒制服在地,交给了赶来的呼市乌兰查布路派出所民警。”
  在采访中,冯志明说:“民警的天职就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没什么值得炫耀的。”
  
  质疑声中提拔
  这名“老警察”,在2005年迎来了信任危机。
  当年10月,犯罪嫌疑人赵志红落网,并在此后写下《偿命申请书》,承认自己犯下1996年的“四九女尸案”。
  据媒体报道,赵志红落网后,冯志明曾对赵志红进行了一次单独讯问。这立即引起了呼市公安局领导的高度重视,随后赵志红被迅速转移,看管民警也被秘密调换为武警战士。
  同年,《法律与生活》杂志特约记者楚京辉,曾查阅了赵志红本人针对“四零九案”的四份供述笔录和部分现场照片,并对其进行采访。
  据楚回忆,赵给人的第一印象除了猥琐,更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其对死亡态度的淡然,以及异于常人的情商。采访过程中,赵对于此案——自己第一次强奸杀人的做案过程、受害人特征和事发地点的细节,甚至奸尸时长和射精量,都有极为详细准确的描述。
  采访结束时,记者曾追问赵,其描述的所有案情是否存在虚假成分,得到了极为肯定的答复:“确保没有,全部真实”。此外,赵志红在被捕后,曾将警方准确地带到了已是一片高楼的公厕原址。
  公众和媒体对“呼格吉勒图案”的质疑逐渐增多。然而,冯志明仕途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在2006年12月的一篇报道中,冯志明的职务已经增加为“赛罕区禁毒委主任、区政府副区长、公安分局党委书记、局长”。2007年9月,因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典安全保卫工作中的表现突出,冯志明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一等功,获奖励5000元。
  2011年,冯志明被任命为市公安局党委委员。一时间,网上纷纷质疑冯志明身背冤案,不降反升。
  据知情人介绍,在冯志明的仕途生涯中,呼格吉勒图案并没有产生太多的积极作用。相对的,案子对冯的心情和仕途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该知情人透露,赵志红承认犯案后,冯志明常常心情压抑,曾在酒后痛哭流涕。2009年,冯志明曾在《实践》杂志上发表《牢记使命 认真履职 创建和谐平安赛罕》,文中提到要“加强执法监督,严格落实错案责任查究制度”。
  对于冯志明的职务提拔,知情人推测称,“刚提拔的时候,冯志明只是市局党委委员,没有实职,说明组织还是有些顾虑。”
  办案人员今何在
  案子发生18年后,冯志明已经从呼和浩特新城区公安分局副局长升任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驾驶一辆帕萨特上下班。
  当年担任新城区公安分局局长的郑润民,于1999年调任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国内安全保卫支队,现担任支队长。郑曾于2003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时负责呼格吉勒图案的检察官彭飞,已经退休在家。记者通过检索发现,2011年6月29日,呼和浩特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任免名单,彭飞被免去呼和浩特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员职务。
  在一审判决书中的担任代理审判员宫静,于今年1月22日,被任命为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民四庭庭长。此前,宫在民二庭副厅长的职位上徘徊了10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宫静告诉记者,“提为正职后,让我看到了希望。”
  另一名代理审判员胡尔查,也于今年由中院行政审判庭副厅长,升任执行监督庭庭长。
  呼格吉勒图案二审期间,负责此案的审判长杨小树,已从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升任副厅级审判员。
  据交叉信源介绍,杨小树在此案中并未参与审判,却在审判书中签字。一位知情人士曾多次向高层反映杨小树在此案中的问题。据其分析,杨小树的任职受到了呼格吉勒图案的一定影响,“副厅级审判员一般都会兼任副院长,但他没有”。
  据多名内部人士透露,涉及此案的办案人员,并没有因此案得到直接意义上的升迁。大部分人员多年来的职务升迁,也是按照正常速度。甚至与年龄和级别相同的同事相比,其中一些人的升职速度反而偏慢,或担任虚职。
  对方不能确定,此种情况是否和“呼格吉勒图案”引起的内部反思,有直接关联。
  但对于呼格吉勒图的父母李三仁和尚爱云而言,无论这些人办案人员升迁或降职、自责或漠视,都再也不能挽回18岁的呼格吉勒图的生命。
(责任编辑:王鹏) 原标题: 寻找“呼案幕后人”:办案人员今何在







http://news.sohu.com/20141116/n406077833.shtml
那些年,呼市经历过的“严打”行动


2014-11-17 来源:搜狐网


  远去的1996年春天,留在呼和浩特市民脑海中,更多是有关严打的记忆。
  那一年春天,呼市警方在当地新华广场召开“严打”斗争公开打击处理大会,“吹响首府严打斗争的进军号”。会场西段由3辆首尾相接的大卡车做屏障,悬挂巨大的横幅。这也是呼市几年来公开宣布处理的违法犯罪分子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官方媒体报道称,围观群众义愤填膺,咬牙切齿地说:“‘严打’太及时了,这些人渣不出,社会无宁日。”
  自此之后,一场声势浩大的严打风暴在呼和浩特展开,其中,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公安局破获“4.09”、“4.10”、“4.19”三起特大杀人案。呼格吉勒图便是“4.09”案的主角。
  6月10日,一场公审大会在呼市乌兰恰特电影院内召开。犯人在那台上,台下是乌压压的围观人头,呼格吉勒图的母亲便挤在人群中,但是被挤得太远,看不清儿子。
  那次公审大会成为呼格吉勒图家人终身难以面对的记忆。然而在当时,类似的公审大会正在全国召开。1996年,中国在全国范围展开了第二次严打。
  中国严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文革结束后,全国刑事案件数量猛增,1981年跃升至89万起,上升48.3%。1983年,内蒙古“六一六特大强奸杀人案”等震惊全国的大案频发,中央震怒,于是一场持续5年的“依法从重从快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严打行动拉开序幕。
  此次严打的效果并未具有持续性,1988年案件数量短暂回落后,数量反弹飙升,
  1991 年增加到236万起。1995 年,全国犯罪总量和杀人、抢劫、强奸等恶性案件均远超80年代的水平。
  居高不下的犯罪率,促成1996年-1997年第二次全国范围内的“严打”。
  呼和浩特市民对两次严打记忆颇深,老市民称,1983年第一次严打时,呼和浩特市时常开严打大会,大会的地点多为广场、电影院和学校操场。每次死刑犯都要被押台上,双臂反绑,背插名牌,全程猫着腰抬不起头。宣判之后,死刑犯便被押上贴有“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字样的 卡车,开往刑场。一些胆子大的年轻人还会跟车跑过去,观看枪决过程。
  一些市民至今仍能熟练背出当时的“套话”:XXX罪行累累,作案手法残忍,社会危害极大,立即执行枪决,马上执行!
  到了第二次严打时,虽然时代已跨入九十年代,但公审大会的形式并没有太多改变,而严打行动本身依然是追求“从重从快”。
  资料显示,1996年5月3日,自治区“严打”斗争小组考察呼市后,强调此次斗争“时间紧、任务 重”,呼市政法部门特别是公安机关要发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成为全区表率。
  呼市退休检察官严力(化名)回忆称:“当时我在检察院公诉科工作,公诉科是要求加快办案速度,而批捕科在重大案件时可以提前介入,就是公安还在侦查的时候,批捕科就开始跟着介入”。
  他形容严打时,工作时间已忙到“白天8小时,晚上8小时”。时间加快源于政策要求“公检法都赶时间,形成一种声势”。
  严力说,83年严打过后,公检法系统曾经进行过反思。“第一次严打时,并不重视办案质量,96年严打时,虽然快捕快捉是一个大方向,但要求更严格,只是当时法律从业者普遍水平不高,专业人士有限”。
  他认为,中央严打的初衷是对的,但在地方执行中却存在一定问题,“凡是命案必破,破案就能立功受奖,就能加官进爵,严打变成了抢功劳,这是(问题)根本”。
(责任编辑:王鹏) 原标题:那些年,呼市经历过的“严打”行动







http://news.sohu.com/20141117/n406078612.shtml
政法系统需要反思
在61天后执行死刑。
太草率了,这是杀良冒功想升职想疯了吧
政法委,不是法政委,本身就说明行政大于司法。为行政干预司法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