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中国崛起的标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1:37:03
    本人通过翻阅一些资料加上在部队实践的经验,来谈一谈为什么说航空发动机是崛起中国必须要跨越的一道难关。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指正。
      根据日本通产省分析,按产品单位重量创造的价值计算,假如船舶为1,那么小汽车为9,电子计算机为300,喷气客机为800,航空发动机为1400。就这一点便说明航空发动机是当代高科技的结晶,被人们誉为“大工业之花”,“皇冠上的明珠”。
      航空发动机被称为飞机的“心脏”,是军民用飞行器和航空工业发展的源动力,是决定现代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有着巨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一代发动机,一代新飞机。目前航空发动机的发展水平已经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工业基础、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之一,是国家安全和强国地位的重要战略保障。
     然而,航空发动机却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热力机械,需要在高温、高压高转速和交变负荷的极端恶劣条件下长时间可靠的工作,并且要满足推力(功率)大、油耗低、重量轻、寿命长、噪音小、排污少、可靠性高、安全性好、研制和维护成本低等众多相互矛盾而又十分苛刻的要求。一台现代的发动机拥有上万个零部件,须用轻质、高温、高强度的特殊材料制造,加工精度已经达到微米计算。
高性能压气机叶片的形状既薄又具有弯、扭、掠的性能,高速旋转时要长时间承受自身重量2万倍的离心力;薄薄的机匣要长时间承受40-50个大气压而不变形和不损坏,这相当于蓄水175米的2.3个三峡大坝底部所承受的水压;涡轮叶片的气流环境已经高达2100-2200K,远远超过其他金属材料的熔点,要求发动机在每分钟1万-2万转的条件下能够长时间可靠工作。
现代民用发动机的寿命已经长达3万小时以上,将来要超过10万小时,而对空中停车率的要求是发动机每10万飞行小时不能大于0.2-2次。这一系列的数据充分说明发动机的研制难度大、周期长、耗资多、风险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航空发动机的研制,一直是在挑战工程科学技术的极限。
美国《国家关键技术计划》这样描述航空发动机:“这是一个技术精深使得新手难以进入的领域,它需要国家充分保护并利用该领域成果,需要长期数据和经验的累积以及国家的大量投资。”
正是因为如此,长期以来美、俄、英、法等少数航空发达国家一直把优先发展航空发动机作为基本国策,将航空动力工业发展成为高附加值的国家高科技战略性产业,把航空发动机列为严密封锁、严禁出口转让的关键技术,并且逐步形成了对航空动力技术和全球市场的垄断地位。
目前能够独立设计飞机、坦克、舰船的国家有十大几个,能够研制核弹、火箭、发射卫星的国家也不少,但是能够自主研制先进航空发动机的国家却只有美、俄、英、法。(中国正在努力赶上,我们在民用大涵道比发动机上面还差的太远)。
航空发动机如此重要,那么一个国家想要真正完成一台发动机的制造,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或者说需要怎么样来满足这些要求呢?
概括起来可以这么说:设计是龙头,材料是基础,制造是保证,试验是关键!
设计是发动机研制成功与否的首要环节。设计水平高,才会研制出高水平的发动机,减少不必要的反复,提高“成功率”,这样自然会缩短研制周期、节省费用。一旦设计搞错了,那么后面的制造和试验都是错的,会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
所以,我们首先必须下决心建立包括设计软件、标准、规范、手册,数值仿真系统在内的,经过试验验证的、高水平高精度的设计研发体系,还要有相应的工程和试验数据库。
通过这种研究才能培养出一批有一批的高水平设计研究管理人才,这是第一要素。
再有,第二步,没有先进的材料,就难有先进的航空发动机。根据预测,在未来航空发动机性能提高中,新材料的贡献率将会达到50%;新结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对发动机减重贡献率将达到70%。为此,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在航空发动机预先研究和型号研制之前,提前安排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基础研究,建立高水平的航空发动机新材料、新工艺技术体系,并建立与之配套的标准试验数据库。
第三,想要有高质量的产品和装备,就必须有高质量的制造技术。制造水平和成熟度是航空发动机质量稳定性、合格率高低的关键所在。制造水平不高,技术不成熟,必然会造成质量不稳定,产品合格率低,成本高居不下,难以保证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最后一点,试验是关键。
航空发动机是个复杂的工程技术,不是纯理论就能解决的。发动机是设计出来的,也是试验出来的、飞出来的。发动机的所有边界,只有通过高空台模拟试验和原型机试飞才能真正得出。
发动机寿命、可靠性只有通过大量地面和飞行试验,才能考验和不断提高。
根据资料统计,国外典型航空发动机的研制,都要经过10万-20万小时以上的零部件试验、4万小时以上的附件系统试验,1万小时以上的整机地面试验,5000小时左右的高空模拟试验和3000小时以上的飞行试验,其中仅用于试验的发动机整台数量就需要50-60台。(美国F100发动机试验样机多达114台),只有使发动机得到充分的试验验证,才能确保其研制成功。
正是因为如此,美俄英法均不惜花费巨资,建立了以高空模拟试车台为标志的配套完整、规模庞大的航空发动机地面试验设施群,以保证航空发动机加速发展的需要。
试验的内容可以说包罗万象什么包容试验、结冰试验、吞鸟试验、冰雹试验、持久试车、加速寿命试验等等大概有几百项之多。
说了这么多,具体到我们国家呢?我们必须清楚,进入21世纪的头30年,是我们国家崛起和复兴的关键,这是难得的机遇期,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期。
一方面跨入21世纪之后,世界航空发动机技术呈现出异乎寻常的高速发展态势,航空发达国家对我们技术封锁更加严格了,竞争在加剧。如果我们再不采取紧急措施,搞得不好,我们会与国际先进水平拉得越来越远。要想真正崛起,要想从一个大国向强国转变,没有强大的航空工业是不行的,没有强大的航空发动机产业也是不可思议的。
因为动力强则航空强,航空强则军力强,军力强则国家强!
记得温总理曾经说过:发动机在初始阶段可以买一点,但最终要自主研制。发动机、机载设备、复合材料如果长期进口,不仅成本高,而且关键时刻靠不住!
现在航空发动机已经被列为“国家战略地位科技”。国家投入也十分巨大。(80年代甚至到90年代初航空发动机都没有被列入战略地位)。
  所以,现在我们自力更生,背水一战,我觉得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航空发动机的“翻身仗”。10年到15年,到了2030年的时候,中国航空动力将会成为中国崛起的标志!!    本人通过翻阅一些资料加上在部队实践的经验,来谈一谈为什么说航空发动机是崛起中国必须要跨越的一道难关。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指正。
      根据日本通产省分析,按产品单位重量创造的价值计算,假如船舶为1,那么小汽车为9,电子计算机为300,喷气客机为800,航空发动机为1400。就这一点便说明航空发动机是当代高科技的结晶,被人们誉为“大工业之花”,“皇冠上的明珠”。
      航空发动机被称为飞机的“心脏”,是军民用飞行器和航空工业发展的源动力,是决定现代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有着巨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一代发动机,一代新飞机。目前航空发动机的发展水平已经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工业基础、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之一,是国家安全和强国地位的重要战略保障。
     然而,航空发动机却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热力机械,需要在高温、高压高转速和交变负荷的极端恶劣条件下长时间可靠的工作,并且要满足推力(功率)大、油耗低、重量轻、寿命长、噪音小、排污少、可靠性高、安全性好、研制和维护成本低等众多相互矛盾而又十分苛刻的要求。一台现代的发动机拥有上万个零部件,须用轻质、高温、高强度的特殊材料制造,加工精度已经达到微米计算。
高性能压气机叶片的形状既薄又具有弯、扭、掠的性能,高速旋转时要长时间承受自身重量2万倍的离心力;薄薄的机匣要长时间承受40-50个大气压而不变形和不损坏,这相当于蓄水175米的2.3个三峡大坝底部所承受的水压;涡轮叶片的气流环境已经高达2100-2200K,远远超过其他金属材料的熔点,要求发动机在每分钟1万-2万转的条件下能够长时间可靠工作。
现代民用发动机的寿命已经长达3万小时以上,将来要超过10万小时,而对空中停车率的要求是发动机每10万飞行小时不能大于0.2-2次。这一系列的数据充分说明发动机的研制难度大、周期长、耗资多、风险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航空发动机的研制,一直是在挑战工程科学技术的极限。
美国《国家关键技术计划》这样描述航空发动机:“这是一个技术精深使得新手难以进入的领域,它需要国家充分保护并利用该领域成果,需要长期数据和经验的累积以及国家的大量投资。”
正是因为如此,长期以来美、俄、英、法等少数航空发达国家一直把优先发展航空发动机作为基本国策,将航空动力工业发展成为高附加值的国家高科技战略性产业,把航空发动机列为严密封锁、严禁出口转让的关键技术,并且逐步形成了对航空动力技术和全球市场的垄断地位。
目前能够独立设计飞机、坦克、舰船的国家有十大几个,能够研制核弹、火箭、发射卫星的国家也不少,但是能够自主研制先进航空发动机的国家却只有美、俄、英、法。(中国正在努力赶上,我们在民用大涵道比发动机上面还差的太远)。
航空发动机如此重要,那么一个国家想要真正完成一台发动机的制造,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或者说需要怎么样来满足这些要求呢?
概括起来可以这么说:设计是龙头,材料是基础,制造是保证,试验是关键!
设计是发动机研制成功与否的首要环节。设计水平高,才会研制出高水平的发动机,减少不必要的反复,提高“成功率”,这样自然会缩短研制周期、节省费用。一旦设计搞错了,那么后面的制造和试验都是错的,会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
所以,我们首先必须下决心建立包括设计软件、标准、规范、手册,数值仿真系统在内的,经过试验验证的、高水平高精度的设计研发体系,还要有相应的工程和试验数据库。
通过这种研究才能培养出一批有一批的高水平设计研究管理人才,这是第一要素。
再有,第二步,没有先进的材料,就难有先进的航空发动机。根据预测,在未来航空发动机性能提高中,新材料的贡献率将会达到50%;新结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对发动机减重贡献率将达到70%。为此,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在航空发动机预先研究和型号研制之前,提前安排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基础研究,建立高水平的航空发动机新材料、新工艺技术体系,并建立与之配套的标准试验数据库。
第三,想要有高质量的产品和装备,就必须有高质量的制造技术。制造水平和成熟度是航空发动机质量稳定性、合格率高低的关键所在。制造水平不高,技术不成熟,必然会造成质量不稳定,产品合格率低,成本高居不下,难以保证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最后一点,试验是关键。
航空发动机是个复杂的工程技术,不是纯理论就能解决的。发动机是设计出来的,也是试验出来的、飞出来的。发动机的所有边界,只有通过高空台模拟试验和原型机试飞才能真正得出。
发动机寿命、可靠性只有通过大量地面和飞行试验,才能考验和不断提高。
根据资料统计,国外典型航空发动机的研制,都要经过10万-20万小时以上的零部件试验、4万小时以上的附件系统试验,1万小时以上的整机地面试验,5000小时左右的高空模拟试验和3000小时以上的飞行试验,其中仅用于试验的发动机整台数量就需要50-60台。(美国F100发动机试验样机多达114台),只有使发动机得到充分的试验验证,才能确保其研制成功。
正是因为如此,美俄英法均不惜花费巨资,建立了以高空模拟试车台为标志的配套完整、规模庞大的航空发动机地面试验设施群,以保证航空发动机加速发展的需要。
试验的内容可以说包罗万象什么包容试验、结冰试验、吞鸟试验、冰雹试验、持久试车、加速寿命试验等等大概有几百项之多。
说了这么多,具体到我们国家呢?我们必须清楚,进入21世纪的头30年,是我们国家崛起和复兴的关键,这是难得的机遇期,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期。
一方面跨入21世纪之后,世界航空发动机技术呈现出异乎寻常的高速发展态势,航空发达国家对我们技术封锁更加严格了,竞争在加剧。如果我们再不采取紧急措施,搞得不好,我们会与国际先进水平拉得越来越远。要想真正崛起,要想从一个大国向强国转变,没有强大的航空工业是不行的,没有强大的航空发动机产业也是不可思议的。
因为动力强则航空强,航空强则军力强,军力强则国家强!
记得温总理曾经说过:发动机在初始阶段可以买一点,但最终要自主研制。发动机、机载设备、复合材料如果长期进口,不仅成本高,而且关键时刻靠不住!
现在航空发动机已经被列为“国家战略地位科技”。国家投入也十分巨大。(80年代甚至到90年代初航空发动机都没有被列入战略地位)。
  所以,现在我们自力更生,背水一战,我觉得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航空发动机的“翻身仗”。10年到15年,到了2030年的时候,中国航空动力将会成为中国崛起的标志!!
这文章半个世纪前发就好了
F100光试验机就多达114台,也就是说f100未定型国家就采购了114台,我们的太行呢?太行能靠那一两台,两三台搞出来就不错了

美国F119发动机,全称F119-PW-100,是为F-22A研制的双转子小涵道比加力涡扇发动机,采用可上下偏转的二维矢量喷管,上下偏转角度为20度,推力和矢量由数字电子系统控制。

117s发动机,这是AL-31F深度改进型,目前用于su35,将来用着T50上面的将会是AL-41F大推力发动机,据说和F119有一拼。

M88发动机,法国生产,用于主力战机阵风。


中国人在努力!
中国长期是农业国,大量人口都是非专业人口,不能提供科技资源,也提供不了实验资源,太行实际是借国外一点风声,利用国外的一点点技术资源,在实验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被北面硬生生搞出来的
要求不高,啥时候自研自产大推力涡扇的推力、寿命、可靠性,全面达到1991年的美帝水平,就说明航发产业基本毕业。
关外keji 发表于 2014-11-11 22:13
中国长期是农业国,大量人口都是非专业人口,不能提供科技资源,也提供不了实验资源,太行实际是借国外一点 ...
其实这也是老毛子长期强硬的军工保证之一,我们必须承认俄罗斯是一个有着深厚重工业基础的强国。尽管衰落,但是就是这样,也长期和西方工业列强保持竞争。所以,即使俄罗斯现在只靠卖资源,但是美国依旧不敢和他直接碰撞。
绿林奸汉 发表于 2014-11-11 22:16
要求不高,啥时候自研自产大推力涡扇的推力、寿命、可靠性,全面达到1991年的美帝水平,就说明航发产业基本 ...
F110发动机1980年开始试验,1985年交付使用。现在我们的发动机能够达到这个水平吗?有点难,但是能够突破到这个级别,后面的会很快,井喷式的发展。

情人眼泪 发表于 2014-11-11 22:17
其实这也是老毛子长期强硬的军工保证之一,我们必须承认俄罗斯是一个有着深厚重工业基础的强国。尽管衰落 ...


看看美国人的投入,F100光定型前整机制造就投入114台,折合现在的投入比成飞一年的产值还高,如果加上之前零部件,附件系统等等的试验,其初期地面实验投入就是成飞3年的产值,太行前期试验才投入多少钱?动力所,黎明省了多少投入,不全靠动力所的理论设计能力和黎明的精湛工艺靠什么?
情人眼泪 发表于 2014-11-11 22:17
其实这也是老毛子长期强硬的军工保证之一,我们必须承认俄罗斯是一个有着深厚重工业基础的强国。尽管衰落 ...


看看美国人的投入,F100光定型前整机制造就投入114台,折合现在的投入比成飞一年的产值还高,如果加上之前零部件,附件系统等等的试验,其初期地面实验投入就是成飞3年的产值,太行前期试验才投入多少钱?动力所,黎明省了多少投入,不全靠动力所的理论设计能力和黎明的精湛工艺靠什么?
饱食而乱喷 发表于 2014-11-11 21:59
这文章半个世纪前发就好了
我查阅了半天材料,还不是从网上随便找的,你居然说半个世纪前就发好了,我的心碎了。
关外keji 发表于 2014-11-11 22:04
F100光试验机就多达114台,也就是说f100未定型国家就采购了114台,我们的太行呢?太行能靠那一两台,两三台 ...
一两台,两三台是绝对没有可能搞好的。太行的试验机起码也有50台以上了。在不同的试车台同时运转好几个,都是24小时不停的运转,不然的话,你靠一两台,光试车就要几十年

情人眼泪 发表于 2014-11-11 22:31
我查阅了半天材料,还不是从网上随便找的,你居然说半个世纪前就发好了,我的心碎了。


是我的表达有问题还是你的理解有问题
看清楚是“发就好”不是“就发好”
情人眼泪 发表于 2014-11-11 22:31
我查阅了半天材料,还不是从网上随便找的,你居然说半个世纪前就发好了,我的心碎了。


是我的表达有问题还是你的理解有问题
看清楚是“发就好”不是“就发好”
情人眼泪 发表于 2014-11-11 22:23
F110发动机1980年开始试验,1985年交付使用。现在我们的发动机能够达到这个水平吗?有点难,但是能够突破 ...
严重同意你的关点,第一台大推在研制时会遇到非常多的困难,但是当把它所遇困难一一解除时就为后来的新品垫高了起点,以后的研制可能会很顺利,甚至顺利的我们都有点不相信了,我记得我买第一部电脑时是XP系统感觉很复杂,等后来换成WIN7时就没有刚开始使用XP时那么困难很快就可以熟练上手了。

情人眼泪 发表于 2014-11-11 22:23
F110发动机1980年开始试验,1985年交付使用。现在我们的发动机能够达到这个水平吗?有点难,但是能够突破 ...


F110的底子源自GE同P&W的JTF22(F100的原型验证机)竞争的GE1/10。只是GE没想到GE1/10在改为轰炸机发动机后又会回到战斗机发动机的本路上来。F110从本质上来说诞生时间和F100一样。另外我记得,1972/2~1974/11 的F100试飞期间,一共使用了 4 批 87 台发动机吧?
情人眼泪 发表于 2014-11-11 22:23
F110发动机1980年开始试验,1985年交付使用。现在我们的发动机能够达到这个水平吗?有点难,但是能够突破 ...


F110的底子源自GE同P&W的JTF22(F100的原型验证机)竞争的GE1/10。只是GE没想到GE1/10在改为轰炸机发动机后又会回到战斗机发动机的本路上来。F110从本质上来说诞生时间和F100一样。另外我记得,1972/2~1974/11 的F100试飞期间,一共使用了 4 批 87 台发动机吧?
崛起了吗?发动机。
为太行前期的付出不会白费的,利用太行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把工艺,管理,材料,组织,标准,实验设施等等都全面的建立其来,并培养出一批批阶梯形团队,不要断层,越往后越顺利。
以前是底子太薄,投入不足,而且没有科学的规划,现在这些问题都意识到了,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拨开云雾见青天!
我查阅了半天材料,还不是从网上随便找的,你居然说半个世纪前就发好了,我的心碎了。
他的意思是早些出来这篇文章就好了,不是这文章早就有了。是夸你呢!
F110的底子源自GE同P&W的JTF22(F100的原型验证机)竞争的GE1/10。只是GE没想到GE1/10在改为轰炸机发动 ...
我手头的资料100是114台。地面12000小时。飞行台5750小时。
一两台,两三台是绝对没有可能搞好的。太行的试验机起码也有50台以上了。在不同的试车台同时运转好几个, ...
50台都没有。
应该是崛起标志之一
发动机不能着急,得慢慢来,最关键的是研发、生产体制需要有大的变革,二是需要有海量的投资,三是需要长期的时间来积累。我认为,发动机不能搞什么5年计划,要搞就搞20年、30年计划,需要2--3个大领导接力支持发动机,等国家正式启动发动机专项吧。。。
关外keji 发表于 2014-11-11 22:13
中国长期是农业国,大量人口都是非专业人口,不能提供科技资源,也提供不了实验资源,太行实际是借国外一点 ...
你又知道了?
关外keji 发表于 2014-11-11 22:04
F100光试验机就多达114台,也就是说f100未定型国家就采购了114台,我们的太行呢?太行能靠那一两台,两三台 ...
你又知道了?
饱食而乱喷 发表于 2014-11-11 22:39
是我的表达有问题还是你的理解有问题
看清楚是“发就好”不是“就发好”
对不起,看错了
我手头的资料100是114台。地面12000小时。飞行台5750小时。
不矛盾不矛盾,从研制到交付使用的4年间一共生产了114台F100,其中72/2至74/11试飞期间共用4批87台。
关外keji 发表于 2014-11-11 22:13
中国长期是农业国,大量人口都是非专业人口,不能提供科技资源,也提供不了实验资源,太行实际是借国外一点 ...
说来也过了快20年了,当年的大学生现在都是顶梁柱了。农业国也成了过去。
一两台,两三台是绝对没有可能搞好的。太行的试验机起码也有50台以上了。在不同的试车台同时运转好几个, ...

哪有那么多钱给造那么多台试验,再对比下,人家试飞就用了87台,太行是申请一架J11才带两台试飞,大规模是以后装备了才逐渐上规模


发动机研制本身就是一项逆向相反(中国是先研制后生产,美国是先大规模生产用来研制)的过程,要国家先投钱大批量造,大批量地面实验,大批量前期试飞,然后才能成功,而不是相反,动力所和黎明为国家节省了多少投入,这全靠亚洲甚至世界独一份的能力和实力

发动机研制本身就是一项逆向相反(中国是先研制后生产,美国是先大规模生产用来研制)的过程,要国家先投钱大批量造,大批量地面实验,大批量前期试飞,然后才能成功,而不是相反,动力所和黎明为国家节省了多少投入,这全靠亚洲甚至世界独一份的能力和实力


F100光实验就用了200台,不算其他实验花费,这200台就几百亿,中航工业上市融资才筹集了几百亿,算上其他实验投资,美国搞台发动机投入相当中航上市融资至少两次以上,黎明截止今年年初累计负债9个亿,后来用融资钱还上,可以印证,动力所,黎明可以说是用企业信用,借钱完成国家项目的实验,没办法黎明必须先借钱生产几台用来实验

F100光实验就用了200台,不算其他实验花费,这200台就几百亿,中航工业上市融资才筹集了几百亿,算上其他实验投资,美国搞台发动机投入相当中航上市融资至少两次以上,黎明截止今年年初累计负债9个亿,后来用融资钱还上,可以印证,动力所,黎明可以说是用企业信用,借钱完成国家项目的实验,没办法黎明必须先借钱生产几台用来实验
要求不高,啥时候自研自产大推力涡扇的推力、寿命、可靠性,全面达到1991年的美帝水平,就说明航发产业基本 ...
寿命 可靠性 绝无可能。推力有可能
各种动力都是吧,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eeyylx 发表于 2014-11-12 07:16
寿命 可靠性 绝无可能。推力有可能

推力?
你感觉可以?

1991年10月,F100-PW-229A验证机在地面台架试车中达到了165.1kN!
同时(推力若保持-129状态),热端部件检修间隔可达6300TAC!!!
自己看吧:
情人眼泪 发表于 2014-11-11 22:34
一两台,两三台是绝对没有可能搞好的。太行的试验机起码也有50台以上了。在不同的试车台同时运转好几个, ...

你到底查过资料没有?

“太行”研制过程中的毛病出在哪里,你真是一无所知;
还“几十台”,你给掏钱弄的?

http://lt.cjdby.net/thread-1089919-1-2.html

“太行”的“奇迹”之一,就是世界上最短的试飞时间!
明明底子薄,试飞300多小时居然敢定型!!
连别人的零头都不到。
推力?
你感觉可以?


等十年以后 推力应该可以了吧。

毕竟30年前的指标
太行歼11B在南海拦截美P8证明了太行飞行品质优良!
另外,太行很快要生产定型了,生产工艺流程要实现冻结了。
你到底查过资料没有?

“太行”研制过程中的毛病出在哪里,你真是一无所知;

没基础,没钱,再没能力,没魄力,不敢拍胸脯,就完了,当然背后是北面的理论和工艺支撑
对比俄罗斯,投入不多,但中国还算正面硬拼,起码太行没像AL31那样用核材料启动,打鸡血
关外keji 发表于 2014-11-12 07:06
F100光实验就用了200台,不算其他实验花费,这200台就几百亿,中航工业上市融资才筹集了几百亿,算上其他实 ...
这200台就几百亿

这倒不至于;
尤其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