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谈性色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1:48:37
性文化在中国文化里是禁区,但实际上,中国文化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对性采取禁锢。在唐朝以前,中国社会始终对性采取自由和宽松的态度。对性的禁锢,是从宋朝开始,程朱理学追求的是对人的精神控制,达到禁绝人的欲望,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中国人为何谈性色变(图片源自:华盖图库)

自1978年“性解冻”至今,国人对性仍闪避。公开谈性不受待见,性博物馆月均访问仅十几人;惟文艺冠名方敢大方,性文化节观众爆棚。好奇又害羞,中国人究竟在纠结什么?

孟子说:食色,性也。但是直到改革开放很久以后,提到“性”这个词,中国人仍是“谈性色变”。性话题在中国文化里一直是一个禁区,长久以来,谈性色变的恐慌让国人对性讳莫如深。面对孩子“我从哪里来”的疑问,家长大多会以“街上捡来的,山上刨来”等方式转移话题。而学校虽然开设了生理卫生课,但是授业方面孜孜不倦的老师,受传统习俗的影响,并不能真正解开学生身体的迷惑。国人为何“谈性色变”?这还得从古代的性禁锢溯源。

其实,中国文化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对性采取禁锢的态度。在唐朝以前,中国社会始终对性采取自由和宽松的态度。对性的禁锢,是从宋朝开始的。

唐朝以前的性自由和性开放

唐朝以前社会对性的态度总体是宽松自由的,但是对性的态度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原始社会到秦汉时期和秦汉时期到唐朝。

在原始社会到秦汉时期,社会对性的态度是自由的、开放的。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没有任何性禁忌,中华各个民族流传下来的兄妹成亲的神话可以证明这一点。后来,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意识到性行为对群体生存能力的影响,感觉到没有任何约束的性行为会伤害群体的利益,于是从群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开始对人们的性行为加以干预,这样便有了最初的性规范。最早是禁止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乱伦,然后是禁止兄弟姐妹之间的性行为,再以后就是禁止同姓人之间发生两性关系,对于违反者会给予相应的惩罚,直至处死。这些性规范,以习俗、道德、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有了这些性规范,人类的种族质量提高了,生存能力加强了。对性的限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的进步。

在那个时代除了性规范禁忌的那些范围之外,男女之间的交往、恋爱和性爱活动是比较自由的。周代实行的政策是“内无怨女,外无旷夫”,这个政策说得简单些就是及时婚姻,让每个男女都有自己的性生活。《诗经》160篇“国风”中,有很多的篇幅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性爱生活和男女性爱活动,这些诗篇情感诚挚而热烈,笔触坦率而大胆。孔子对《诗经》中这些描写男女性爱活动的诗篇的态度是肯定的,所以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在孔子肯定《诗经》的同时,也表明了孔子本人和那个时代的开放态度。

秦汉时期是封建礼教开始发展的时期,从秦始皇开始,统治者就开始以封建集权的行政、法律等措施大力推行男女之规和女子的贞节。后汉时期,著名才女班昭的《女诫》系统地提出了女子“三从四德”之仪,为整个封建社会压迫妇女定了基调。以“三从四德”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似乎从此开始一直维持到近现代。

在唐代,性爱是文人墨客笔下追求的美的意境。李白在《寄远》十二首之七和《对酒》中有这样的诗句:“何由一相见,灭烛解罗衣。”“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里奈君何。”元稹在《会真诗》中描绘得更是细腻:“转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眉黛羞偏聚,唇朱暖更融,气清兰蕊暖,肤肌玉肌丰,无力慵移腕,多娇爱敛躬。汗流珠点点,发乱绿葱葱。”

唐朝把中国农耕文明推到了鼎盛时期,是中华民族辉煌的年代,是中国文化灿烂的时代。当时的婚姻相当开放,婚姻的结合有一定的自由,婚姻中性爱的成分很多,婚姻的解除和再婚是很自然的事情。武则天作为一个有才华、有作为的皇帝,她的婚姻生活已成为影视文学作品的内容,由此也可以窥见一斑当时宽松的性规范。

宋朝以后的性控制


宋朝理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成为此后800年间影响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其关于性爱的主要内容有:男女大防。“男女授受不亲”是其基本的规范。其实质就是防止男女自由交往、自由恋爱和自由成婚,并形成了两性间疏离、隔绝的心理。于是,就有了“垂帐诊脉”之法,也有了五代时的“寡妇断臂”和元代“乳病不医”的故事。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体肤被男人看见,就是被玷污,为此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

女子贞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宋朝著名理学家程颐提出的论调,后经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倡导和朝廷的肯定宣扬,于是贞节观在社会上开始泛滥。在清人修明史的时候,发现的节烈传记“不下万余人”,其中死得最为惨烈的竟有308人。

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努力追求的是对人的精神控制,达到禁绝人的欲望,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所以在当时,人的性需要处于空前压抑和禁锢的状态,女子所受的压迫和束缚达到极限,人性严重被扭曲。
社会性控制的大轮回

从辛亥革命到现在是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社会对性的态度总体上是走向了开放,这个时期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小的轮回,从松弛到紧张,再到现在的松弛。

1911年的辛亥革命摧毁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思想解放是当时知识分子追求的目标,新文化形态和思想意识从海外源源不断地涌来。长期以来被压抑、被禁锢的性得到一定的缓释,中国性规范开始向自由一端摆动。

然后,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以极左面貌出现的封建性禁锢又开始回潮,性爱又开始成为新的禁区,性控制又达到了空前紧张的阶段。“文革”期间所推崇的八个样板戏中,那些英雄人物没有一个是食人间烟火的!《红灯记》中的李玉和终身未娶;《智取威虎山》中少剑波和白茹在原著中本来是恋人,但在剧本中却成了同志关系;《沙家浜》中只有阿庆嫂,却始终没有出现阿庆……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发展,西方性文明开始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性文化,性禁锢再一次被打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性学、性知识的书籍登堂入室,比如1983年出版了《性医学》,1992年出版了《中国当代性文化——中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1995年出版了《中国性文化名著》。专业刊物《性学》成为中国性学会的学报。各种报刊杂志大量地宣传普及性科学知识。影视作品开始出现性描写。各个广播电台、信息台都开设了解答性知识和感情交流的热线。形形色色的性保健品商店应运而生,大学校园开始提供免费的避孕套。政府也在积极地倡导性健康教育。同时,色情产业出现,艾滋病开始侵蚀中国人身体的同时,色情文化也开始侵蚀中国人的心灵。

中国人的性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在公开场合谈论性或者接吻都被视为大逆不道。特别是“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分子活动”时期,小偷小摸式的偷情和下意识的性骚扰,也足以让人丢掉性命。

如今,无论是城市或乡村,任何地方的中国人都可以高声地谈论性爱,影视作品中也都在不遗余力地展现饮食男女的性爱活动。从中国人的“性”,可以看到时代的进步和中国的开放程度。

对待性文化要勇气更要包容

今天,性文化无处不在,尤其充斥各大网络社区。这其中有多少与科学性教育相关?有多少人是用健康的心理而不是发泄或放纵的心理来看待性文化?有多少话题早已涉嫌性骚扰?有人将源头归罪于西方文化,但实际上在欧美国家,暗示性的性骚扰也会被追责。

著名社会学家、性学家李银河(微博)在接受成都晚报的记者采访时曾说,我们对待性文化需要勇气更需要包容。

随着现代文明社会的推进,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性文化是一门科学,一种文明,一项大自然的天然赐予。我们不提倡封建社会的那种背弃人性的禁欲,但更反对那些无所顾忌和无节制的性滥。况且,让现代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操守观,确立正确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更是一个文明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现代公民的素养构成。


人类社会对性文化当然并非百无禁忌,但受传统文化思想的桎梏,长期以来我们对性文化施加了太过沉重的罪恶感和神秘感,甚至耻辱感。甚至对待正在生长发育的孩子,连用生理卫生课本传授科学、健康的性知识都要遮遮掩掩、犹抱琵琶。性文化的思想活水没有成为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显然,怀着对性有罪恶感和神秘感长大的孩子,社会也无法奢望他们能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性。这必然影响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思的人成为一个健康而积极向上的人。

因描写“性”被禁的十三本书

自有书籍以来,禁书便应运而生,其中因涉性被禁的书不在少数,有的位列中国十大禁书。《金瓶梅》、《剪灯新话》、《醋葫芦》、《品花宝鉴》、《国色天香》等明清小说遭禁,其中原因众多,比如秽语过多、格调低下、扭曲情欲、展示各种偷香窃玉手段等。

因表现“性”过度被禁的七部电影

在“谈性色变”的年代,谈性说爱的电影曾是审查重点。近些年来,也不乏因涉性被广电总局或禁映、或删节的电影。比如《色戒》、《断背山》、《苹果》、《东宫西宫》、《王的男人》等等。
http://fashion.ifeng.com/a/20141110/40056832_1.shtml性文化在中国文化里是禁区,但实际上,中国文化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对性采取禁锢。在唐朝以前,中国社会始终对性采取自由和宽松的态度。对性的禁锢,是从宋朝开始,程朱理学追求的是对人的精神控制,达到禁绝人的欲望,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中国人为何谈性色变(图片源自:华盖图库)

自1978年“性解冻”至今,国人对性仍闪避。公开谈性不受待见,性博物馆月均访问仅十几人;惟文艺冠名方敢大方,性文化节观众爆棚。好奇又害羞,中国人究竟在纠结什么?

孟子说:食色,性也。但是直到改革开放很久以后,提到“性”这个词,中国人仍是“谈性色变”。性话题在中国文化里一直是一个禁区,长久以来,谈性色变的恐慌让国人对性讳莫如深。面对孩子“我从哪里来”的疑问,家长大多会以“街上捡来的,山上刨来”等方式转移话题。而学校虽然开设了生理卫生课,但是授业方面孜孜不倦的老师,受传统习俗的影响,并不能真正解开学生身体的迷惑。国人为何“谈性色变”?这还得从古代的性禁锢溯源。

其实,中国文化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对性采取禁锢的态度。在唐朝以前,中国社会始终对性采取自由和宽松的态度。对性的禁锢,是从宋朝开始的。

唐朝以前的性自由和性开放

唐朝以前社会对性的态度总体是宽松自由的,但是对性的态度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原始社会到秦汉时期和秦汉时期到唐朝。

在原始社会到秦汉时期,社会对性的态度是自由的、开放的。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没有任何性禁忌,中华各个民族流传下来的兄妹成亲的神话可以证明这一点。后来,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意识到性行为对群体生存能力的影响,感觉到没有任何约束的性行为会伤害群体的利益,于是从群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开始对人们的性行为加以干预,这样便有了最初的性规范。最早是禁止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乱伦,然后是禁止兄弟姐妹之间的性行为,再以后就是禁止同姓人之间发生两性关系,对于违反者会给予相应的惩罚,直至处死。这些性规范,以习俗、道德、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有了这些性规范,人类的种族质量提高了,生存能力加强了。对性的限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的进步。

在那个时代除了性规范禁忌的那些范围之外,男女之间的交往、恋爱和性爱活动是比较自由的。周代实行的政策是“内无怨女,外无旷夫”,这个政策说得简单些就是及时婚姻,让每个男女都有自己的性生活。《诗经》160篇“国风”中,有很多的篇幅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性爱生活和男女性爱活动,这些诗篇情感诚挚而热烈,笔触坦率而大胆。孔子对《诗经》中这些描写男女性爱活动的诗篇的态度是肯定的,所以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在孔子肯定《诗经》的同时,也表明了孔子本人和那个时代的开放态度。

秦汉时期是封建礼教开始发展的时期,从秦始皇开始,统治者就开始以封建集权的行政、法律等措施大力推行男女之规和女子的贞节。后汉时期,著名才女班昭的《女诫》系统地提出了女子“三从四德”之仪,为整个封建社会压迫妇女定了基调。以“三从四德”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似乎从此开始一直维持到近现代。

在唐代,性爱是文人墨客笔下追求的美的意境。李白在《寄远》十二首之七和《对酒》中有这样的诗句:“何由一相见,灭烛解罗衣。”“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里奈君何。”元稹在《会真诗》中描绘得更是细腻:“转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眉黛羞偏聚,唇朱暖更融,气清兰蕊暖,肤肌玉肌丰,无力慵移腕,多娇爱敛躬。汗流珠点点,发乱绿葱葱。”

唐朝把中国农耕文明推到了鼎盛时期,是中华民族辉煌的年代,是中国文化灿烂的时代。当时的婚姻相当开放,婚姻的结合有一定的自由,婚姻中性爱的成分很多,婚姻的解除和再婚是很自然的事情。武则天作为一个有才华、有作为的皇帝,她的婚姻生活已成为影视文学作品的内容,由此也可以窥见一斑当时宽松的性规范。

宋朝以后的性控制


宋朝理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成为此后800年间影响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其关于性爱的主要内容有:男女大防。“男女授受不亲”是其基本的规范。其实质就是防止男女自由交往、自由恋爱和自由成婚,并形成了两性间疏离、隔绝的心理。于是,就有了“垂帐诊脉”之法,也有了五代时的“寡妇断臂”和元代“乳病不医”的故事。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体肤被男人看见,就是被玷污,为此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

女子贞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宋朝著名理学家程颐提出的论调,后经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倡导和朝廷的肯定宣扬,于是贞节观在社会上开始泛滥。在清人修明史的时候,发现的节烈传记“不下万余人”,其中死得最为惨烈的竟有308人。

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努力追求的是对人的精神控制,达到禁绝人的欲望,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所以在当时,人的性需要处于空前压抑和禁锢的状态,女子所受的压迫和束缚达到极限,人性严重被扭曲。
社会性控制的大轮回

从辛亥革命到现在是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社会对性的态度总体上是走向了开放,这个时期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小的轮回,从松弛到紧张,再到现在的松弛。

1911年的辛亥革命摧毁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思想解放是当时知识分子追求的目标,新文化形态和思想意识从海外源源不断地涌来。长期以来被压抑、被禁锢的性得到一定的缓释,中国性规范开始向自由一端摆动。

然后,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以极左面貌出现的封建性禁锢又开始回潮,性爱又开始成为新的禁区,性控制又达到了空前紧张的阶段。“文革”期间所推崇的八个样板戏中,那些英雄人物没有一个是食人间烟火的!《红灯记》中的李玉和终身未娶;《智取威虎山》中少剑波和白茹在原著中本来是恋人,但在剧本中却成了同志关系;《沙家浜》中只有阿庆嫂,却始终没有出现阿庆……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发展,西方性文明开始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性文化,性禁锢再一次被打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性学、性知识的书籍登堂入室,比如1983年出版了《性医学》,1992年出版了《中国当代性文化——中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1995年出版了《中国性文化名著》。专业刊物《性学》成为中国性学会的学报。各种报刊杂志大量地宣传普及性科学知识。影视作品开始出现性描写。各个广播电台、信息台都开设了解答性知识和感情交流的热线。形形色色的性保健品商店应运而生,大学校园开始提供免费的避孕套。政府也在积极地倡导性健康教育。同时,色情产业出现,艾滋病开始侵蚀中国人身体的同时,色情文化也开始侵蚀中国人的心灵。

中国人的性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在公开场合谈论性或者接吻都被视为大逆不道。特别是“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分子活动”时期,小偷小摸式的偷情和下意识的性骚扰,也足以让人丢掉性命。

如今,无论是城市或乡村,任何地方的中国人都可以高声地谈论性爱,影视作品中也都在不遗余力地展现饮食男女的性爱活动。从中国人的“性”,可以看到时代的进步和中国的开放程度。

对待性文化要勇气更要包容

今天,性文化无处不在,尤其充斥各大网络社区。这其中有多少与科学性教育相关?有多少人是用健康的心理而不是发泄或放纵的心理来看待性文化?有多少话题早已涉嫌性骚扰?有人将源头归罪于西方文化,但实际上在欧美国家,暗示性的性骚扰也会被追责。

著名社会学家、性学家李银河(微博)在接受成都晚报的记者采访时曾说,我们对待性文化需要勇气更需要包容。

随着现代文明社会的推进,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性文化是一门科学,一种文明,一项大自然的天然赐予。我们不提倡封建社会的那种背弃人性的禁欲,但更反对那些无所顾忌和无节制的性滥。况且,让现代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操守观,确立正确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更是一个文明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现代公民的素养构成。


人类社会对性文化当然并非百无禁忌,但受传统文化思想的桎梏,长期以来我们对性文化施加了太过沉重的罪恶感和神秘感,甚至耻辱感。甚至对待正在生长发育的孩子,连用生理卫生课本传授科学、健康的性知识都要遮遮掩掩、犹抱琵琶。性文化的思想活水没有成为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显然,怀着对性有罪恶感和神秘感长大的孩子,社会也无法奢望他们能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性。这必然影响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思的人成为一个健康而积极向上的人。

因描写“性”被禁的十三本书

自有书籍以来,禁书便应运而生,其中因涉性被禁的书不在少数,有的位列中国十大禁书。《金瓶梅》、《剪灯新话》、《醋葫芦》、《品花宝鉴》、《国色天香》等明清小说遭禁,其中原因众多,比如秽语过多、格调低下、扭曲情欲、展示各种偷香窃玉手段等。

因表现“性”过度被禁的七部电影

在“谈性色变”的年代,谈性说爱的电影曾是审查重点。近些年来,也不乏因涉性被广电总局或禁映、或删节的电影。比如《色戒》、《断背山》、《苹果》、《东宫西宫》、《王的男人》等等。
http://fashion.ifeng.com/a/20141110/40056832_1.shtml
据说 明天就是 光棍节了  今天看了一网友发帖说  求租个妹子 过节 让他女朋友 放假休息一天 把我乐了

现在  女汉子  男汉子 们好像都开放许多了  不是以往了 虽然短时间 整个国情不一定能够得到赶超欧美观念 但是 40年后 呵呵谁说得准呢
这是篇古文吧~
性的禁锢怎么能赖到宋朝呢?宋朝的服务业很发达嘛,皇帝都经常去娱乐场所。明朝的青楼文化也很繁荣,和性工作者交往是种时尚。清朝也不落后,八大胡同车水马龙的,大臣经常在那里开会,讨论军国大事,皇上都得花柳挂了。真正禁锢得是本朝,为了表现伟光正。
什么时候去看看《东宫西宫》、《王的男人》。。。
中国人为何谈性色变
······························
因为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