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打水漂”难在哪:美苏曾用过 难度没中国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53:07




按计划将于24日凌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的“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是中国探月工程三期任务中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次试验。在发射之后,它将创造中国在太空中的多个首次,尤其是“太空打水漂”式的着陆方式让外界格外瞩目。为何这次技术试验如此引人关注?它对中国探月工程的意义到底有多大?为何要采用创新型着陆方式?多名中国航天技术专家向《环球时报》记者解释了这次试验背后的种种机遇与挑战。

探月三期面临四大难题

要了解这次试验的意义,首先得从它的性质说起。探月工程三期副总设计师郝希凡介绍说,与前几次嫦娥探测器的发射不同,这次进行的是一次技术验证性试验,通过飞行器的真实飞行,获取飞行器高速再入返回地球的相关轨道设计、气动、热防护、制导导航与控制等关键技术数据。飞行试验器发射升空后将经历星箭分离、地月转移、月球近旁转向、月地转移、返回地球附近、再入返回地球等6大关键节点,试验技术难度和创新性极高。

嫦娥三号任务成功后,中国探月工程全面进入“绕、落、回”的第三期,即“从月球采样返回”。 郝希凡说,通俗地讲,就是发射探测器在月球上挖一勺土,然后带回地球。然而要实现这个目的,我们面临着四大技术难题:首先是如何在月球上挖土取样;接下来登陆器怎么从月球表面起飞返回月球轨道;然后如何在月球轨道实现交会对接;最后探测器还要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极高速度返回地球大气层着陆。郝希凡说,这些技术难题都是我们之前从未遇到过的,其中最后一步堪称整个探月工程三期里最难的技术。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飞行试验器副总设计师张伍透露,飞行试验器由返回器和服务舱两部分组成。服务舱与嫦娥2号的外形很像,返回器则与神舟飞船神似,但体积只有神舟飞船的1/8。他表示,试验飞行器的轨道采用“8”字形的地月自由返回轨道,这种特殊设计巧妙地利用地球和月球引力,让探测器飞抵月球附近后绕半圈自动向地球飞来,可为未来嫦娥5号的月地飞行轨道规划提供很大帮助。不过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专家戴居峰介绍说,由于月球的引力场分布不均匀,因此利用月球引力规划探测器的轨道并不容易,整个过程需要经过多次调整。

被高速“逼”出来的“太空打水漂”

为何这次试验器返回时的速度成为探月路上“拦路虎”?张伍解释说,普通卫星只是围绕地球旋转,速度达到第一宇宙速度(约为每秒7.9公里)即可;在前几次探月飞行时,探测器也只是从地球到月球轨道,速度会越来越慢;而这次试验飞行器还包括了从月球返回地球轨道的过程,速度越来越快,再入返回大气层时的速度已接近第二宇宙速度(每秒11.2公里)。

这个极高的再入大气层速度,带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特殊挑战。郝希凡说,返回器从100多公里高度进入大气层时,这个高度的大气非常稀薄,已经不是连续的气流,而是分子气层,会产生一系列特殊的气体效应。此外在大气层中超高速飞行会对返回器产生烧蚀,其程度也比以往要高得多。因此现有的载人飞船和返回式卫星的着陆模式都无法满足需求。张伍说,我们为此设计了特殊的着陆轨迹:返回器进入大气层后,通过飞行控制提升高度,在太空中滑行一段距离后再次进入大气层,然后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着陆。这种降落模式的官方说法为“半弹道跳跃式飞行”,因为它的原理和过程就像儿时玩的打水漂,因此又被形象地称为“太空打水漂”。

郝希凡介绍说,“半弹道跳跃式飞行”增加了在大气层的“一出一入”,可以消耗掉返回器的部分能量,从而减小着陆速度,拉长航程,有利于选择降落区。据介绍,苏联和美国探月时也曾利用过类似原理着陆,但他们的航程没我们长,而着陆场比我们大。由于当今中国的人口密度大,适合充当降落区的地方有限,这对返回器的降落精度也提出更高要求。

“回家之路”仍有不少难题

即便采用“半弹道跳跃式飞行”的特殊降落轨迹,返回器“回家之路”仍有很多未知难题。郝希凡承认,再入返回试验的基础是大量的地面设计、研究和试验工作。但是地面毕竟是模拟条件,模拟条件没有那么充分:比如地面要想模拟每秒11公里左右的飞行速度非常难;要模拟高层大气的真空度和化学反应也很难。因此,在地面只能分别分项做试验,而且逼真度不够。要检验设计方案是否正确,需要进行一次更为逼真的试验,也就是即将开始的“再入返回飞行试验”。郝希凡说,希望通过这次试验,能完整地验证我们的认识、我们的试验、我们的研制工作是否正确。他形容说,这就是“把试验场从地面搬到天上”。

张伍说,由于返回器返回地球时速度会越来越快,不但进入大气层时的姿态需要精确调整,而且对再入角控制的精度要求也非常高。如果角度小了,返回器就落不到原先指定的降落区,如果角度大了,就直接落入大气层飞不起来。张伍介绍说,由于返回器降落时的速度非常快,不可能依靠地面遥控指挥,为此还专门开发了半弹道跳跃式飞行的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GNC)技术,让返回器能自主控制,“这是再入飞行的关键”。他强调说,返回器在降落过程中的微小变动都可能带来影响。例如在第一次进入大气层时,返回器表面会因为高温烧蚀使其外形和重量发生改变,因此在第二次进入大气层时,返回器就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进行自动调整。

返回器的防热设计也是这次试验的重要科目。郝希凡透露,为应对与大气层超高速摩擦带来的高温问题,中国航天专家们已开发了多项热防护技术。此外,返回器的特殊需求也为热防护技术带来难题。例如在太空时,返回器内部的电子设备工作会产生大量废热,需要被及时排出;而再入大气层时正好相反,返回器外壁与空气摩擦产生的上千度高温需要隔绝。据悉,这些难题均已通过新型防热材料和结构克服。(马俊)

http://news.ifeng.com/a/20141024/42286978_0.shtml

3b94f236a063b61.jpg (78.45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0-24 09:38 上传



按计划将于24日凌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的“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是中国探月工程三期任务中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次试验。在发射之后,它将创造中国在太空中的多个首次,尤其是“太空打水漂”式的着陆方式让外界格外瞩目。为何这次技术试验如此引人关注?它对中国探月工程的意义到底有多大?为何要采用创新型着陆方式?多名中国航天技术专家向《环球时报》记者解释了这次试验背后的种种机遇与挑战。

探月三期面临四大难题

要了解这次试验的意义,首先得从它的性质说起。探月工程三期副总设计师郝希凡介绍说,与前几次嫦娥探测器的发射不同,这次进行的是一次技术验证性试验,通过飞行器的真实飞行,获取飞行器高速再入返回地球的相关轨道设计、气动、热防护、制导导航与控制等关键技术数据。飞行试验器发射升空后将经历星箭分离、地月转移、月球近旁转向、月地转移、返回地球附近、再入返回地球等6大关键节点,试验技术难度和创新性极高。

嫦娥三号任务成功后,中国探月工程全面进入“绕、落、回”的第三期,即“从月球采样返回”。 郝希凡说,通俗地讲,就是发射探测器在月球上挖一勺土,然后带回地球。然而要实现这个目的,我们面临着四大技术难题:首先是如何在月球上挖土取样;接下来登陆器怎么从月球表面起飞返回月球轨道;然后如何在月球轨道实现交会对接;最后探测器还要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极高速度返回地球大气层着陆。郝希凡说,这些技术难题都是我们之前从未遇到过的,其中最后一步堪称整个探月工程三期里最难的技术。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飞行试验器副总设计师张伍透露,飞行试验器由返回器和服务舱两部分组成。服务舱与嫦娥2号的外形很像,返回器则与神舟飞船神似,但体积只有神舟飞船的1/8。他表示,试验飞行器的轨道采用“8”字形的地月自由返回轨道,这种特殊设计巧妙地利用地球和月球引力,让探测器飞抵月球附近后绕半圈自动向地球飞来,可为未来嫦娥5号的月地飞行轨道规划提供很大帮助。不过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专家戴居峰介绍说,由于月球的引力场分布不均匀,因此利用月球引力规划探测器的轨道并不容易,整个过程需要经过多次调整。

被高速“逼”出来的“太空打水漂”

为何这次试验器返回时的速度成为探月路上“拦路虎”?张伍解释说,普通卫星只是围绕地球旋转,速度达到第一宇宙速度(约为每秒7.9公里)即可;在前几次探月飞行时,探测器也只是从地球到月球轨道,速度会越来越慢;而这次试验飞行器还包括了从月球返回地球轨道的过程,速度越来越快,再入返回大气层时的速度已接近第二宇宙速度(每秒11.2公里)。

这个极高的再入大气层速度,带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特殊挑战。郝希凡说,返回器从100多公里高度进入大气层时,这个高度的大气非常稀薄,已经不是连续的气流,而是分子气层,会产生一系列特殊的气体效应。此外在大气层中超高速飞行会对返回器产生烧蚀,其程度也比以往要高得多。因此现有的载人飞船和返回式卫星的着陆模式都无法满足需求。张伍说,我们为此设计了特殊的着陆轨迹:返回器进入大气层后,通过飞行控制提升高度,在太空中滑行一段距离后再次进入大气层,然后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着陆。这种降落模式的官方说法为“半弹道跳跃式飞行”,因为它的原理和过程就像儿时玩的打水漂,因此又被形象地称为“太空打水漂”。

郝希凡介绍说,“半弹道跳跃式飞行”增加了在大气层的“一出一入”,可以消耗掉返回器的部分能量,从而减小着陆速度,拉长航程,有利于选择降落区。据介绍,苏联和美国探月时也曾利用过类似原理着陆,但他们的航程没我们长,而着陆场比我们大。由于当今中国的人口密度大,适合充当降落区的地方有限,这对返回器的降落精度也提出更高要求。

“回家之路”仍有不少难题

即便采用“半弹道跳跃式飞行”的特殊降落轨迹,返回器“回家之路”仍有很多未知难题。郝希凡承认,再入返回试验的基础是大量的地面设计、研究和试验工作。但是地面毕竟是模拟条件,模拟条件没有那么充分:比如地面要想模拟每秒11公里左右的飞行速度非常难;要模拟高层大气的真空度和化学反应也很难。因此,在地面只能分别分项做试验,而且逼真度不够。要检验设计方案是否正确,需要进行一次更为逼真的试验,也就是即将开始的“再入返回飞行试验”。郝希凡说,希望通过这次试验,能完整地验证我们的认识、我们的试验、我们的研制工作是否正确。他形容说,这就是“把试验场从地面搬到天上”。

张伍说,由于返回器返回地球时速度会越来越快,不但进入大气层时的姿态需要精确调整,而且对再入角控制的精度要求也非常高。如果角度小了,返回器就落不到原先指定的降落区,如果角度大了,就直接落入大气层飞不起来。张伍介绍说,由于返回器降落时的速度非常快,不可能依靠地面遥控指挥,为此还专门开发了半弹道跳跃式飞行的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GNC)技术,让返回器能自主控制,“这是再入飞行的关键”。他强调说,返回器在降落过程中的微小变动都可能带来影响。例如在第一次进入大气层时,返回器表面会因为高温烧蚀使其外形和重量发生改变,因此在第二次进入大气层时,返回器就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进行自动调整。

返回器的防热设计也是这次试验的重要科目。郝希凡透露,为应对与大气层超高速摩擦带来的高温问题,中国航天专家们已开发了多项热防护技术。此外,返回器的特殊需求也为热防护技术带来难题。例如在太空时,返回器内部的电子设备工作会产生大量废热,需要被及时排出;而再入大气层时正好相反,返回器外壁与空气摩擦产生的上千度高温需要隔绝。据悉,这些难题均已通过新型防热材料和结构克服。(马俊)

http://news.ifeng.com/a/20141024/42286978_0.shtml
不知道原来美国探月人员的航天器是如何实现再入大气层的?
打水漂的原理很易懂,但是太空打水漂。。。。。。我去,祝中国航天好运,虽然是美苏玩剩下的,但中国航天多年来一直是国人的骄傲。
银龙溪 发表于 2014-10-24 09:56
打水漂的原理很易懂,但是太空打水漂。。。。。。我去,祝中国航天好运,虽然是美苏玩剩下的,但中国航天多 ...
这是高大上的打水漂
能够亲眼见证祖国一天天的强大,一天天的进步,我认为就是幸福和荣耀!
去,这次回的试验还真是纯粹,去都去了都不在月轨转几圈,直接就回了?
这么做的好处是啥呢?因为从 月球返回的再入速度太大,必须多次再入减速?
老狼正宗 发表于 2014-10-24 10:01
去,这次回的试验还真是纯粹,去都去了都不在月轨转几圈,直接就回了?
少花钱干实事,去转几圈就得多花好多钱呀,没多少实际意义。
老狼正宗 发表于 2014-10-24 10:01
去,这次回的试验还真是纯粹,去都去了都不在月轨转几圈,直接就回了?
少花钱干实事,去转几圈就得多花好多钱呀,没多少实际意义。
老狼正宗 发表于 2014-10-24 10:01
去,这次回的试验还真是纯粹,去都去了都不在月轨转几圈,直接就回了?
少花钱干实事,去转几圈就得多花好多钱呀,没多少实际意义。
银龙溪 发表于 2014-10-24 09:56
打水漂的原理很易懂,但是太空打水漂。。。。。。我去,祝中国航天好运,虽然是美苏玩剩下的,但中国航天多 ...

什么叫玩剩下的?我们是低水平重复?!

5000年来中国首创的技术工艺多的是,老外把我们“玩剩下的”玩成了工业革命。难道你还认为他们那些都是我们“玩剩下的”?
不知道原来美国探月人员的航天器是如何实现再入大气层的?
老美是用了发动机提前减速和变轨的吧,中国这实验是故意的,来自: Android客户端
祝愿祖国更强大
祝愿祖国更强大
whfq 发表于 2014-10-24 09:41
不知道原来美国探月人员的航天器是如何实现再入大气层的?
绕地球减速,再一头扎进海里。
爷爷的儿子 发表于 2014-10-24 10:15
这么做的好处是啥呢?因为从 月球返回的再入速度太大,必须多次再入减速?
好处是可以试验一下老美说的低轨道“全球一小时到达”是不是真的给力。
很了不起,航天人威武!
期待返回玩水漂
秦国大将猛舔 发表于 2014-10-24 10:45
好处是可以试验一下老美说的低轨道“全球一小时到达”是不是真的给力。
想问下MD,对兔子这次打水漂怎么看?
电磁弹射器 发表于 2014-10-24 10:40
绕地球减速,再一头扎进海里。
绕地球减速真没有。都是大角度直接再入的。
因为绕地球减速会消耗大量的燃料,即使是阿波罗也不够。
这次怎么没人喷土共花这么钱去打个飘飘?
lx870321 发表于 2014-10-24 10:30
老美是用了发动机提前减速和变轨的吧,中国这实验是故意的,
我也同意你的看法,腹黑的土鳖不会做无谓的重复,希望成功
航天人威武!
航天飞机返回一直都是滑跃式入轨。。。
环球军事报道】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是指飞行高度在20KM—100KM之间、飞行速度大于5马赫的高空高速飞行器。这块飞行区域也被称为临近空间,是介于大气层与太空之间的过渡地带,也是传统航空和航天的空白区域。所以在这一区域飞行的军用飞行器,可以凭借速度和高度的优势,完成普通飞行器无法完成的高难度任务,包括侦察、快速打击、反卫星等。近日,就有网友绘制出了自己心目中的中国未来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模样。(制图:超大军事 自住房摇上号了)
lx870321 发表于 2014-10-24 10:30
老美是用了发动机提前减速和变轨的吧,中国这实验是故意的,
我觉得这完全是炫耀,这分明就是借探月来玩儿超高音速导弹控制,不知道我说的对不?


这个应该是前面搞的那个WU-14的高速升级版本吧,那个是15倍音速一下的,这个是30倍音速级别的,如果能成功,说明TG的一小时全球打击能力是初步具备了。不过这次是探月的,民用的哟!顺丰可以买下搞全球半小时速递的

这个应该是前面搞的那个WU-14的高速升级版本吧,那个是15倍音速一下的,这个是30倍音速级别的,如果能成功,说明TG的一小时全球打击能力是初步具备了。不过这次是探月的,民用的哟!顺丰可以买下搞全球半小时速递的
爷爷的儿子 发表于 2014-10-24 10:15
这么做的好处是啥呢?因为从 月球返回的再入速度太大,必须多次再入减速?
1、直接硬减速,过载太大,搭乘的登月航天员身体吃不消

2、直接硬减速,启动加热太大,热防护层占用重量太大,不划算

根据上面两项约束,设计出来的最优轨道,就是跳起一次。

跳起一次,是设计的结果,不是设计的目标。真不知道论坛里那么多人激动什么
厉飞雨 发表于 2014-10-24 10:19
少花钱干实事,去转几圈就得多花好多钱呀,没多少实际意义。
多转几圈的技术还没试验过呢,估计要下次才能试验,这次只试验往返过程。

一次试验太多风险太高,万一绕月转个几圈之后失控了,就没法回来试验打水漂了,论坛了那么多激动了半天打水漂的水货还不失望死
bjkk 发表于 2014-10-24 10:26
什么叫玩剩下的?我们是低水平重复?!

5000年来中国首创的技术工艺多的是,老外把我们“玩剩下的” ...
那些不是,那些已经完成超越了,但这个确实是玩剩下的,还达不到超越别人的程度

你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点很好,但要注意不能浮躁浮夸,盲目自大,做人要保持好的品性
lx870321 发表于 2014-10-24 10:30
老美是用了发动机提前减速和变轨的吧,中国这实验是故意的,
航天器轨道,不是飞机航迹,不是你想减,就能减的,老美的科技实力到目前为止,还做不到,在太空中随便给航天器减速。实际上美国的登月返回舱和航天飞机,以及中国和俄国的飞船返回舱,在进入大气层之前都有减速,但这个减速是很小的,目的就是将绕地轨道改变成返回轨道,离你说的减速,还有很大的距离

如果哪个国家能实现太空中,对航天器大幅减速,那绝对是天顶星科技,远超过前段时间论坛里水货们鼓吹和激动的所谓"钱学森弹道"
电磁弹射器 发表于 2014-10-24 10:40
绕地球减速,再一头扎进海里。
跟中国这次规划中但还没实现的返回方法一样,弹跳一次,然后降落,只不过他们的落点在海里而已

你说的不弹跳,只减速的技术,就是目前中美正在试验中的,大气层内高超声速滑行飞行器,应该都还没有成功
我是小小号 发表于 2014-10-24 11:14
绕地球减速真没有。都是大角度直接再入的。
因为绕地球减速会消耗大量的燃料,即使是阿波罗也不够。
直接再入的是导弹弹头,从月球返回的载人飞行器直接再入设计上比较困难,特别是热设计

不懂装懂是很2B的事情
只说能说的实话1 发表于 2014-10-24 11:24
航天飞机返回一直都是滑跃式入轨。。。
航天飞机和返回舱在大气层内完全不同,不可以做类比

航天飞机在大气层内,升阻比很大,可以自主飞行,返回舱做不到这么大的升阻比
lvchunyou 发表于 2014-10-24 11:37
我觉得这完全是炫耀,这分明就是借探月来玩儿超高音速导弹控制,不知道我说的对不?
不对,高超声速飞行器和返回舱气动特性完全不同
lvchunyou 发表于 2014-10-24 11:37
我觉得这完全是炫耀,这分明就是借探月来玩儿超高音速导弹控制,不知道我说的对不?
Bingo
qazwppp 发表于 2014-10-24 12:20
航天器轨道,不是飞机航迹,不是你想减,就能减的,老美的科技实力到目前为止,还做不到,在太空中随便给 ...
从地月轨道到月球轨道不需要大幅度减速吗?
lvchunyou 发表于 2014-10-24 12:35
从地月轨道到月球轨道不需要大幅度减速吗?
具体没算过

离开地球的时候,动能转化成势能已经减掉不少了

而且这个和返回时所需要的减速程度完全不同,两码事
qazwppp 发表于 2014-10-24 12:38
具体没算过

离开地球的时候,动能转化成势能已经减掉不少了
太空还有势能?那太阳系势能(相对于地球)最大的行星是哪一个呢?
去,这次回的试验还真是纯粹,去都去了都不在月轨转几圈,直接就回了?
这次实验比绕月重要多了。。。战略威慑来自: Android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