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要学出文化气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22:07:23
● 李成业
  有心学好语文,对语文学习的心态要正确,而且也必须没有偏见。
  我在华校小学念书时,幸遇一位英文恩师吴振顺先生。他教学认真严格,拿手教英文文法。我小心听讲,认真做功课,学习起来事半功倍。这些基本的文法知识,给我早年就打好了英文的基础,一生受用不尽。
  可是我当时(40年代末)的同学,却认为“我们是‘黑毛人',为什么要学‘红毛字'?”他们甚至把良师称为“泰哥”(tiger,老虎)。结果,因为有了偏见所造成心里障碍,他们的英文学起来事倍功半,大多都学不好。
  当时新加坡仍然是英国殖民地,同学对英文的偏见和抗拒心里,讲上面那句带有“反殖”色彩的话,确实是可以理解。可是现在有些华族同胞,对自己的母语,居然也有类似的心理障碍,真是令我百思莫解。
  龙应台在大作《守在狭隘的现代里》(6月10日《联合早报》)文中说:“所有的语言都是一把钥匙;一把钥匙,能开启一个世界。今天愈来愈多西方人积极学中文,都是为了要进入原来陌生的世界,去被那个世界里的思想和文采启发、感动,而且掌握了那个语言,可以使我们跟现代更能衔接,更灵活地运转。”
有偏见者走不远
  如果对学习华文有偏见和心理障碍,误以为单靠英文英语,就可以“挂枪走天下”,这些人可说是大错特错。
  他们受这种偏见的影响,不但华文华语学不好,在世界上也走不远。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是个多种语言的世界,除英、美、澳、纽之外,世上还有许多国家都各有不同的语言。
  在多语世界,多懂一种语言,就等于多一双眼睛、耳朵、嘴巴。通过多一种语言,就可以打开另一种文化宝藏,增广见闻,大开眼界,终身受用不尽。
  因此,摈弃偏见,打破心里障碍,是必须先走的第一步。不然,这些对华文有偏见的人,很可能像我早年不愿学英文的同学那样,日后深感遗憾,后悔莫及, 一如内阁资政李光耀所言。懂得华、英双语,至少可以走遍半个世界,占有许多优势和好处。
  有上述条件,学习语言便无往不利。学成后到中国发展,在语言沟通和交流方面,可占优势,“财纳满”(编者按:过去华校生被英校生讥为Chinaman,即中国佬,作者取其谐音作双关语)大体上应该没有问题。
  但是,如果学习的目标,只在于做生意赚钱而已,一旦“财纳满”之后,恐怕难有兴趣再不断学下去。既定的学习目标已达,何必再费神自讨苦吃呢?如果这样,语言文化的造诣,就会受到狭窄目标的局限。
  学海无涯,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考虑。语言只是文化的载体,掌握载体后,不应到此为止,而应精益求精,利用这把钥匙和载体,在无涯的学海里探索和吸收文化的精华,做个有墨水、有文化、有见识、有涵养、有风度的雅士,而不是“财纳满”就心满意足的庸碌人。
  如果大多数人都这样,就等于中途而废,不会利用语言载体,求取层次更高的学问、见识、文化,那不是太可惜了吗?
  
要跳出铜臭框框  
  
  我们难道不能突破只为“财纳满”的局限,跳出铜臭框框,做个有文化气息和修养的人?如果我们继续被锁在框框里,我们想要建设优雅社会的理想,又如何去实现呢?我们要进一步同中国有更深入交情和关系的愿望,又怎能达到呢?
  钱毕竟是身外物。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是在于物质满足之余,还需要层次更高的精神满足。文化修养,优雅生活,正是精神满足的一部分条件。
  我听过人家说:桃花江有美人窝,西洋国有文化人。有些受英文教育的新加坡人,只会用英语跟老外交谈,还沾沾自喜,自以为了不起。可是,老外大多懂得自己的语言文化,他们往往以为亚洲的新加坡人当然也像他们那样,懂得自己的语言文化。
  可惜这些国人不堪一问,令老外大失所望之余也深感尴尬,再也不敢在老外面前班门弄斧,自讨没趣了。
  在这些人当中,有些受刺激后发奋图强,急起直追,苦学华文华语,努力吸收华族文化,在精神上扎根,在外人面前恢复自尊和自信,使自己不再是无根的浮萍。他们果然有所成。这些人真值得佩服、尊敬、和效法。
  ·作者是国会和国际会议同步传译、日内瓦国际会议传译协会会员、本报新闻奖评审委员。● 李成业
  有心学好语文,对语文学习的心态要正确,而且也必须没有偏见。
  我在华校小学念书时,幸遇一位英文恩师吴振顺先生。他教学认真严格,拿手教英文文法。我小心听讲,认真做功课,学习起来事半功倍。这些基本的文法知识,给我早年就打好了英文的基础,一生受用不尽。
  可是我当时(40年代末)的同学,却认为“我们是‘黑毛人',为什么要学‘红毛字'?”他们甚至把良师称为“泰哥”(tiger,老虎)。结果,因为有了偏见所造成心里障碍,他们的英文学起来事倍功半,大多都学不好。
  当时新加坡仍然是英国殖民地,同学对英文的偏见和抗拒心里,讲上面那句带有“反殖”色彩的话,确实是可以理解。可是现在有些华族同胞,对自己的母语,居然也有类似的心理障碍,真是令我百思莫解。
  龙应台在大作《守在狭隘的现代里》(6月10日《联合早报》)文中说:“所有的语言都是一把钥匙;一把钥匙,能开启一个世界。今天愈来愈多西方人积极学中文,都是为了要进入原来陌生的世界,去被那个世界里的思想和文采启发、感动,而且掌握了那个语言,可以使我们跟现代更能衔接,更灵活地运转。”
有偏见者走不远
  如果对学习华文有偏见和心理障碍,误以为单靠英文英语,就可以“挂枪走天下”,这些人可说是大错特错。
  他们受这种偏见的影响,不但华文华语学不好,在世界上也走不远。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是个多种语言的世界,除英、美、澳、纽之外,世上还有许多国家都各有不同的语言。
  在多语世界,多懂一种语言,就等于多一双眼睛、耳朵、嘴巴。通过多一种语言,就可以打开另一种文化宝藏,增广见闻,大开眼界,终身受用不尽。
  因此,摈弃偏见,打破心里障碍,是必须先走的第一步。不然,这些对华文有偏见的人,很可能像我早年不愿学英文的同学那样,日后深感遗憾,后悔莫及, 一如内阁资政李光耀所言。懂得华、英双语,至少可以走遍半个世界,占有许多优势和好处。
  有上述条件,学习语言便无往不利。学成后到中国发展,在语言沟通和交流方面,可占优势,“财纳满”(编者按:过去华校生被英校生讥为Chinaman,即中国佬,作者取其谐音作双关语)大体上应该没有问题。
  但是,如果学习的目标,只在于做生意赚钱而已,一旦“财纳满”之后,恐怕难有兴趣再不断学下去。既定的学习目标已达,何必再费神自讨苦吃呢?如果这样,语言文化的造诣,就会受到狭窄目标的局限。
  学海无涯,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考虑。语言只是文化的载体,掌握载体后,不应到此为止,而应精益求精,利用这把钥匙和载体,在无涯的学海里探索和吸收文化的精华,做个有墨水、有文化、有见识、有涵养、有风度的雅士,而不是“财纳满”就心满意足的庸碌人。
  如果大多数人都这样,就等于中途而废,不会利用语言载体,求取层次更高的学问、见识、文化,那不是太可惜了吗?
  
要跳出铜臭框框  
  
  我们难道不能突破只为“财纳满”的局限,跳出铜臭框框,做个有文化气息和修养的人?如果我们继续被锁在框框里,我们想要建设优雅社会的理想,又如何去实现呢?我们要进一步同中国有更深入交情和关系的愿望,又怎能达到呢?
  钱毕竟是身外物。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是在于物质满足之余,还需要层次更高的精神满足。文化修养,优雅生活,正是精神满足的一部分条件。
  我听过人家说:桃花江有美人窝,西洋国有文化人。有些受英文教育的新加坡人,只会用英语跟老外交谈,还沾沾自喜,自以为了不起。可是,老外大多懂得自己的语言文化,他们往往以为亚洲的新加坡人当然也像他们那样,懂得自己的语言文化。
  可惜这些国人不堪一问,令老外大失所望之余也深感尴尬,再也不敢在老外面前班门弄斧,自讨没趣了。
  在这些人当中,有些受刺激后发奋图强,急起直追,苦学华文华语,努力吸收华族文化,在精神上扎根,在外人面前恢复自尊和自信,使自己不再是无根的浮萍。他们果然有所成。这些人真值得佩服、尊敬、和效法。
  ·作者是国会和国际会议同步传译、日内瓦国际会议传译协会会员、本报新闻奖评审委员。
学学地道的北京方言那才是另外一种文化享受,还有香港式,台湾式普通话,也是一道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