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隐形雷达,500公里内“无死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5:09:21
近些年来,各种先进隐形飞机和隐形战舰争奇斗艳,反隐形技术也“水涨船高”。何为反隐形技术?如果隐形武器是通过改进设计和使用隐形材料以免被敌方发现,出其不意地攻击并取得最大战果,那么反隐形技术就是破除其隐形功能的克星,可使美国F—22,欧洲的“神经元”及隐形战舰无处藏身。

    各国在比拼隐形技术的同时,更在反隐形领域暗中较劲。最近,有国外研究机构发布报告称,中国研发的反隐形雷达技术非常先进,并认为将成为“世界先进战机的噩梦”。此说源于今年5月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国防电子展览会,其间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中国的新型反隐形雷达。

    那么,世界各国的反隐形技术究竟发展到了什么水平?中国的反隐形雷达性能究竟如何?它真的非常先进吗?

    从“夜鹰”折戟说起

    一些国家很早就开始研制反隐形雷达,它的首次“战果”在15年前产生。

    1999年3月27日夜,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已进入第四天。这是一个漆黑的夜晚。一架美军F—117“夜鹰”隐形轰炸机完成空袭任务,正飞往意大利北部的阿维亚诺空军基地。这种轰炸机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美军在1989年入侵巴拿马时首次将其用于实战。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F—117更是因突破伊拉克防空系统成为现代战争中的明星战机。此次对南联盟轰炸,F—117也扮演了关键角色。由于隐形性能好,它还从来没被击落过。

    F—117沿着前几天轰炸南联盟的航线飞行,飞行员泽尔科显然并未意识到危险即将来临。突然,雷达报警器响了起来。显示屏上显示出“SA—3”的字样——那是一种俄制老式地空导弹的编号。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的泽尔科还没反应过来,就感觉一道亮光直奔战机而来,“轰”的一声巨响后,F—117开始急速下坠……

    事后,有军事专家研究认为,帮助南联盟击落F—117隐形轰炸机的是捷克研制的一种无源反隐形雷达——塔玛拉雷达系统。几年后,捷克又在塔玛拉雷达的基础上研制了更为先进的维拉无源反隐形雷达,并于2002年开始交付。

    实际上,飞机隐形并非真的看不到,而是其雷达散射截面积(RCS)——即被雷达捕捉到的“影像”相对较小。飞机要达到隐形的目的,就要在减小被雷达捕捉到的“影像”上下功夫。减小的办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精心的外形设计把雷达波反射到其他方向,而不让其返回到对方的雷达上;二是尽量采用吸波材料和吸波涂层。

    而反隐形雷达的目的正好相反,要扩大被雷达捕捉到的“影像”——发现隐形飞机的外辐射电磁波。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是最先涉足反隐形雷达研究的公司之一,其在冷战时期研发的无源雷达系统,探测距离能达到200公里以上。它主要是通过接收隐形目标的电磁辐射信号来探测目标的位置。后来,法国、意大利、英国、俄罗斯也先后研发无源雷达。于是,“无源雷达”几乎成了反隐形的代名词。

    美国的封锁逼中国自主研制

    中国能够研制先进无源反隐形雷达,则是被美国逼出来的。在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中,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美军B—2隐形轰炸机的攻击。后来,B—2轰炸机和F—22战斗机又进驻位于太平洋上的关岛等军事基地。这样,中国就受到美国F—22和B—2组成的“隐形远程打击力量”的威胁。

    另一方面,美国还极力阻挠中国拥有先进反隐形雷达。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2004年5月26日报道,捷克的雷达制造商ERA公司计划向中国销售10部维拉—E雷达。该计划已于当年1月份得到捷克工业与贸易部批准,销售金额为5570万美元。但美国认为该系统能够探测其隐形飞机,因而极力阻挠。时任美国国务卿鲍威尔甚至专门致函同为北约成员的捷克外交部长斯沃博达,抗议该国向中国出口维拉—E系统。最终,美国搅黄了这笔买卖。

    正是美国的封锁以及隐形飞机的威胁,坚定了中国自行研制反隐形雷达的决心。这次中国在“国防电子展览会”上展出的DWL002无源雷达,就是成果之一。来自展会的资料显示,DWL002无源雷达探测系统,主要用于防空和海岸监视,可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对机载、舰载和地面辐射源进行探测和定位,并实时显示目标轨迹。该雷达的探测距离可达500公里。由于整个雷达系统可实现全空域覆盖,并可实时、精确地定位与跟踪,具备信号分析与识别能力。所以,基本可以做到“500公里内无死角”。

    当然,这种无源雷达需要飞机对外有无线电辐射。但在战时,敌方的隐形战机很可能将无线电置于“静默”方式,也就是尽量不对外辐射电磁波。为了对付这类隐形加无线电“静默”的目标,中国现在还研制了更为高端的无源雷达,即被外界所称的“外辐射源雷达”。

    “外辐射源雷达”的工作原理是:包括隐形飞机在内的空中目标,在充满民用调频广播发射信号、手机基站信号的空域内飞行,必然会对这些信号产生反应;通过接收空中目标反射的民用无线电信号,就可实现对空中目标的探测。此次展览会上,中国共展示了两款“外辐射源雷达”。据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只有美国拥有类似的雷达,欧洲还处于试验阶段。

    让有源雷达也能反隐形

    尽管无源雷达能够实现对隐形目标的探测,但总体上看,其探测精度不尽如人意,可靠性也存在问题。所以,一个理想的方案就是:让传统有源雷达具备反隐形功能。

    研究人员发现,波长较长的米波雷达的反隐形能力较强,因为目前大多数战机的隐形设计主要针对分米波、厘米波和毫米波波段的雷达。当年俄式SA—3导弹击落美国F—117轰炸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使用的雷达在米波波段“捕捉”到了目标。另外,有源相控阵技术能实现更大的功率和探测距离,因此也被认为对反隐形技术有重要作用。中国的JY—27A对空警戒雷达就创造性地融合了米波和有源相控阵技术。有关资料显示,JY—27A在实现隐形目标探测、弹道导弹预警、目标识别、情报分析、组网信息融合等方面,都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除了这种米波源相控阵雷达,中国还研制了双基或多基址雷达。因为隐形飞机隐形的秘诀之一是把雷达波反射到其他方向,如果多布置几个接受机,将反射到其他方向的雷达波“一网打尽”,并进行数据融合,就不难探测到隐形目标。中国的双基或多基址雷达正是利用了这种原理。

    军事专家认为,中国已形成无源雷达、外辐射源雷达、有源雷达相结合的反隐形雷达体系,并正在构建多基址与单基址雷达相结合的综合雷达网。如果这种雷达网发挥作用,将可有效对付B—2、F—22等隐形战机的威胁。

http://paper.people.com.cn/hqrw/ ... content_1479267.htm近些年来,各种先进隐形飞机和隐形战舰争奇斗艳,反隐形技术也“水涨船高”。何为反隐形技术?如果隐形武器是通过改进设计和使用隐形材料以免被敌方发现,出其不意地攻击并取得最大战果,那么反隐形技术就是破除其隐形功能的克星,可使美国F—22,欧洲的“神经元”及隐形战舰无处藏身。

    各国在比拼隐形技术的同时,更在反隐形领域暗中较劲。最近,有国外研究机构发布报告称,中国研发的反隐形雷达技术非常先进,并认为将成为“世界先进战机的噩梦”。此说源于今年5月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国防电子展览会,其间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中国的新型反隐形雷达。

    那么,世界各国的反隐形技术究竟发展到了什么水平?中国的反隐形雷达性能究竟如何?它真的非常先进吗?

    从“夜鹰”折戟说起

    一些国家很早就开始研制反隐形雷达,它的首次“战果”在15年前产生。

    1999年3月27日夜,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已进入第四天。这是一个漆黑的夜晚。一架美军F—117“夜鹰”隐形轰炸机完成空袭任务,正飞往意大利北部的阿维亚诺空军基地。这种轰炸机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美军在1989年入侵巴拿马时首次将其用于实战。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F—117更是因突破伊拉克防空系统成为现代战争中的明星战机。此次对南联盟轰炸,F—117也扮演了关键角色。由于隐形性能好,它还从来没被击落过。

    F—117沿着前几天轰炸南联盟的航线飞行,飞行员泽尔科显然并未意识到危险即将来临。突然,雷达报警器响了起来。显示屏上显示出“SA—3”的字样——那是一种俄制老式地空导弹的编号。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的泽尔科还没反应过来,就感觉一道亮光直奔战机而来,“轰”的一声巨响后,F—117开始急速下坠……

    事后,有军事专家研究认为,帮助南联盟击落F—117隐形轰炸机的是捷克研制的一种无源反隐形雷达——塔玛拉雷达系统。几年后,捷克又在塔玛拉雷达的基础上研制了更为先进的维拉无源反隐形雷达,并于2002年开始交付。

    实际上,飞机隐形并非真的看不到,而是其雷达散射截面积(RCS)——即被雷达捕捉到的“影像”相对较小。飞机要达到隐形的目的,就要在减小被雷达捕捉到的“影像”上下功夫。减小的办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精心的外形设计把雷达波反射到其他方向,而不让其返回到对方的雷达上;二是尽量采用吸波材料和吸波涂层。

    而反隐形雷达的目的正好相反,要扩大被雷达捕捉到的“影像”——发现隐形飞机的外辐射电磁波。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是最先涉足反隐形雷达研究的公司之一,其在冷战时期研发的无源雷达系统,探测距离能达到200公里以上。它主要是通过接收隐形目标的电磁辐射信号来探测目标的位置。后来,法国、意大利、英国、俄罗斯也先后研发无源雷达。于是,“无源雷达”几乎成了反隐形的代名词。

    美国的封锁逼中国自主研制

    中国能够研制先进无源反隐形雷达,则是被美国逼出来的。在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中,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美军B—2隐形轰炸机的攻击。后来,B—2轰炸机和F—22战斗机又进驻位于太平洋上的关岛等军事基地。这样,中国就受到美国F—22和B—2组成的“隐形远程打击力量”的威胁。

    另一方面,美国还极力阻挠中国拥有先进反隐形雷达。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2004年5月26日报道,捷克的雷达制造商ERA公司计划向中国销售10部维拉—E雷达。该计划已于当年1月份得到捷克工业与贸易部批准,销售金额为5570万美元。但美国认为该系统能够探测其隐形飞机,因而极力阻挠。时任美国国务卿鲍威尔甚至专门致函同为北约成员的捷克外交部长斯沃博达,抗议该国向中国出口维拉—E系统。最终,美国搅黄了这笔买卖。

    正是美国的封锁以及隐形飞机的威胁,坚定了中国自行研制反隐形雷达的决心。这次中国在“国防电子展览会”上展出的DWL002无源雷达,就是成果之一。来自展会的资料显示,DWL002无源雷达探测系统,主要用于防空和海岸监视,可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对机载、舰载和地面辐射源进行探测和定位,并实时显示目标轨迹。该雷达的探测距离可达500公里。由于整个雷达系统可实现全空域覆盖,并可实时、精确地定位与跟踪,具备信号分析与识别能力。所以,基本可以做到“500公里内无死角”。

    当然,这种无源雷达需要飞机对外有无线电辐射。但在战时,敌方的隐形战机很可能将无线电置于“静默”方式,也就是尽量不对外辐射电磁波。为了对付这类隐形加无线电“静默”的目标,中国现在还研制了更为高端的无源雷达,即被外界所称的“外辐射源雷达”。

    “外辐射源雷达”的工作原理是:包括隐形飞机在内的空中目标,在充满民用调频广播发射信号、手机基站信号的空域内飞行,必然会对这些信号产生反应;通过接收空中目标反射的民用无线电信号,就可实现对空中目标的探测。此次展览会上,中国共展示了两款“外辐射源雷达”。据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只有美国拥有类似的雷达,欧洲还处于试验阶段。

    让有源雷达也能反隐形

    尽管无源雷达能够实现对隐形目标的探测,但总体上看,其探测精度不尽如人意,可靠性也存在问题。所以,一个理想的方案就是:让传统有源雷达具备反隐形功能。

    研究人员发现,波长较长的米波雷达的反隐形能力较强,因为目前大多数战机的隐形设计主要针对分米波、厘米波和毫米波波段的雷达。当年俄式SA—3导弹击落美国F—117轰炸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使用的雷达在米波波段“捕捉”到了目标。另外,有源相控阵技术能实现更大的功率和探测距离,因此也被认为对反隐形技术有重要作用。中国的JY—27A对空警戒雷达就创造性地融合了米波和有源相控阵技术。有关资料显示,JY—27A在实现隐形目标探测、弹道导弹预警、目标识别、情报分析、组网信息融合等方面,都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除了这种米波源相控阵雷达,中国还研制了双基或多基址雷达。因为隐形飞机隐形的秘诀之一是把雷达波反射到其他方向,如果多布置几个接受机,将反射到其他方向的雷达波“一网打尽”,并进行数据融合,就不难探测到隐形目标。中国的双基或多基址雷达正是利用了这种原理。

    军事专家认为,中国已形成无源雷达、外辐射源雷达、有源雷达相结合的反隐形雷达体系,并正在构建多基址与单基址雷达相结合的综合雷达网。如果这种雷达网发挥作用,将可有效对付B—2、F—22等隐形战机的威胁。

http://paper.people.com.cn/hqrw/ ... content_1479267.htm
不管真不真,反正MD和兔子都有隐形机、都有反隐雷达,但是兔子绝对是最大书架。
吹啊
一篇文章如果以“如果~,就~“结尾,那就意味着"XX,还是XX。”
对付B-2还是有困难的。B-2的巨大尺寸和简单线条,使得对米波雷达也有很好的隐身性。
这么流逼的雷达。。。对J20有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