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转帖』手榴弹----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15:35
转帖自《中国武器大全论坛》 作者longwolf
本人一直对手榴弹很感兴趣,虽然身在民间拥枪合法化的国外,也曾亲手接触过几种,但由于这种高危险爆炸物,无缘尝试实弹投抛,也不敢自己拆卸,一直是个门外汉。前一阵看到一些有关二战时期欧洲战场上所用攻防型手榴弹的资料,发来给有爱好此物的朋友一同欣赏。
BREDA攻击型手榴弹


意大利出品,图中的这枚是西班牙内战时期两方军队使用的BREDA 35式,以后又有40式42式出厂,为意大利军队普遍装备。
该弹重60克,高97mm宽53mm,刚好握在手掌内。外壳是铝制,使用TNT炸药。一般外壳漆红色,并涂有白色字体的使用说明。

BREDA40式手榴弹,弹体同35式几乎相同,只不过下部装有木柄,方便投抛。转帖自《中国武器大全论坛》 作者longwolf
本人一直对手榴弹很感兴趣,虽然身在民间拥枪合法化的国外,也曾亲手接触过几种,但由于这种高危险爆炸物,无缘尝试实弹投抛,也不敢自己拆卸,一直是个门外汉。前一阵看到一些有关二战时期欧洲战场上所用攻防型手榴弹的资料,发来给有爱好此物的朋友一同欣赏。
BREDA攻击型手榴弹


意大利出品,图中的这枚是西班牙内战时期两方军队使用的BREDA 35式,以后又有40式42式出厂,为意大利军队普遍装备。
该弹重60克,高97mm宽53mm,刚好握在手掌内。外壳是铝制,使用TNT炸药。一般外壳漆红色,并涂有白色字体的使用说明。

BREDA40式手榴弹,弹体同35式几乎相同,只不过下部装有木柄,方便投抛。

BREDA 42式手榴弹,弹体仍然是35式的原设计,除了像40式一样加了长的木柄外,在弹体上部增加了半球型的铝帽,内有TNT炸药,以增加爆炸力,主要用以爆破装甲车辆。


意大利出品,全名是<!--StartFragment --> Societa Romana Costruzione Meccaniche ,又称罗马手榴弹,全中200克,弹壳为铁制,高79mm,内装43克TNT炸药,是一种高杀伤攻击型手榴弹。西班牙内战时期,意大利支援法西斯多明哥政府军军火中一部份,意军也大量使用过。


上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弹体上<!--StartFragment --> INERTIZZATA白色字样,意思是触碰式,这种手榴弹同BREDA一样,都是先将保险帽拉掉,,弹投出后,弹顶触地撞击发火帽爆炸。意大利当时生产的手榴弹多用这种发火装置。



意大利制,除提供西班牙法西斯军队外也大量装备本国军队。这个牌子的手榴弹在当时意军中臭名昭彰,因为安全性能不良,会走火爆炸。但令人惊奇的是在N上世纪末的波黑战争中塞尔维亚军队曾有人使用这种手榴弹。
弹体长86mm,宽53mm,铁制弹身,内装70克TNT炸药。弹身涂红色,保险帽为黑色。


上图是在塞尔维亚发现的OTO手榴弹。


这是一种西班牙内战时期,共和派在乡镇的手工作坊制造的,基本上全国各处所造的手榴弹都是尊守同一设计,又没有具体的名称,当时都叫它UNIVERSAL。但这种手榴弹又不属于土造炸弹,是因为有统一的规格和质量要求,据说当时也有图纸。
这种手榴弹有两种,外型基本相同,只是体积不同,如上图所示的弹身有八排横的刻纹,这是大的一种,小号的一种有六排横纹,如下图所示:


大号的宽45mm,小号有40mm;长度上大号80mm而小号的有75mm。
外壳都是铁制,有极深的刻纹,目前还没有发现光滑的薄铁外壳的进攻型,可能全部是防守型。
外型的设计据说是仿效比利时的一种手榴弹,引信装置则基本上用了波兰的B-3式弹性板手式,而且做得非常的精制。但在某个论坛上(国外西文)有人贴出一张很特别的引信的UNVERSAL手榴弹的照片。这种土造引信据说当时在西班牙的VALENCIA很普遍。
一名网友在西班牙PANDOLS山区发现的一枚没有爆炸的手榴弹,他说只拍了这张照片,没敢拿起来,看来他还算聪明。

对不起,忘了发那张土制引信的UNIVERSAL手榴弹的照片了,在这里补上。


二战时期为西班牙,法国等***游击队广泛使用的一种。有关这种手榴弹的资料很多,看来当时很普通。这种型号是当时唯一的一种用黑色火药填装的防守型手榴弹,爆炸时有很浓的黑烟,有曾经被戏称为烟囱。黑色火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其威力不如黄色火药,经常不能将弹壳炸碎,所以杀伤力也会大打折扣。
使用方法同法式LAFFITE手榴弹相近,拔下保险销后,拉住缠在弹身的绳子一头,像抛石器一样将手榴弹甩出,坠地时弹的引信那方触地爆炸,是一种当时很普通的触碰式引信。
一名网友发上来的他收藏的当时西班牙***发行的这种手榴弹的使用说明,可以很清楚地了结它的使用方法。




这样称呼的原因是因为这种手榴弹产于西班牙内战时期的VALENCIA省,具体工厂已经无从查起,但当时只有***参与的共和国派武装才有使用,FRANCO的法西斯军队方面没有装备,所以叫做共和牌手榴弹了;当时士兵中还有叫它苏打水瓶手榴弹,因为外型酷似装苏打水的高压水瓶。
由于是防御型手榴弹,弹身用厚重的铁铸造,并有刻纹,我们知道那除了防滑好拿外,还便于爆炸时分裂成碎片,造成更大的杀伤。听说当时手榴弹内部填装的是步枪子弹火药,威力非常强劲,但目前民间收藏这种手榴弹的人都是清光火药的空壳,很难证实火药的成份了。
发火引信是传统的板手式簧片保险击发式引信,但同法式,波兰式又有所不同,可以说设计上有很大的缺陷,为了在松开簧片后能有效击发雷管内的发火药,弹簧片的弹性都非常之强;而士兵们又习惯将那个板手式保险当挂钩挂在腰间,听说当时经常发生保险插销被过强弹力的板手挤掉而发生走火爆炸事故。还有雷管中的引线延时计算不好,时常在投手松开簧片同时爆炸。

拆开的手榴弹照片:



1918年西班牙皇家陆军参加一次大战的参战部队所发行的陆军手册就注名了这种手榴弹的使用方法。防守型的外壳由生铁铸造,画分成40块。下部有一个螺丝帽,从这里填入炸药和固定雷管。上方是一个螺旋盖子,内装拉索,拉索的底端是象火柴头一样的发火装置。使用方法很简单,旋开盖子,拉动线索,引线经摩擦燃烧,点燃雷管爆炸,是拉索式引信的早期型号。
这个牌子的手榴弹还有一种训练型,是用厚重的生铁做外壳,内装一定量的黑色火药,爆炸时只产生声音,和冒出黑烟,弹壳并不粉碎。



从图中可以看出同制式TONELETE手榴弹的不同,首先是上部的盖子,是马口铁制,也没有螺纹,不是旋上的而是用压力扣上的;其次下部也没有螺丝帽,是直接嵌入的。弹身扎有铁丝拧成的挂钩,便于挂在腰带上。
这种仿制品具说爆炸威力非常强劲,弹片幅射能达到100米远,所以引信时间有6-7秒,投抛后要立刻卧倒,才能避免伤到自己。基本上这种大威力手榴弹只适合在战壕中使用。
还有说法是后来改进成步枪发射用,但找不到实物,目前也无法考证。

DISCOS在西班牙语中是唱片的意思,但外型类似唱片的也可以称为DISCOS的意思。这种手榴弹是西班牙内战时期共和派仿制一种法式手榴弹制造的,为什么叫DISCOS手榴弹我也搞不清楚。照片摄于西班牙VARENCIA陆军博物馆。手榴弹的外型同原法式几乎一模一样,但原法式的引爆装置是BILLANT1916式,而这种西半牙制造的改用了波兰的B-3型。
原法式不但可以单兵投抛外,还可以用52mm掷弹筒发射。原设计的引信装置,板手型簧片刚好卡在弹壳刻纹凹处中间,这样全弹直径刚好52mm,又有两套保险装置,就是拔掉卡住簧片板手的保险插销,手榴弹也不会爆炸,这样的好处是同样可以用步枪发射。掷弹筒的方法是:拔掉保险销,用手掐住扳手将手榴弹塞入掷弹筒内,发射后,手榴弹的扳手在空中弹开引燃引信爆炸。
DISCOS手榴弹的问题是这种B-3式装置不能刚好卡在刻纹的凹陷处(可能是加工工艺问题),这样全弹直径超过52mm,不可能塞入掷弹筒内。
但DISCOS用的B-3装置是可以用步枪发射的,方法是取掉上部的的簧片,将手榴弹插在发射筒上,将枪膛内装上空包弹,射击后燃气将手榴弹抛出并冲击内部引信,产生磨擦燃烧引爆手榴弹。不过这都是早期生产的,战争后期由于资源枯竭,出品的同类型的手榴弹只能用手投抛了。


这种手榴弹没有官方命名,有的地方叫门把手手榴弹,有的地方叫烟筒,比较多的称为凤梨手榴弹。
引信装置有些类似意大利OTO手榴弹,引信中部有一个弹性按钮,刚好装针和雷管之间的联系,并用保险插销固定。使用时,手握住弹身,拇指按下按钮,另一手拔掉保险插销,释放按钮,内部撞针被弹簧推动撞击雷管内的延时性发火药引爆手榴弹。这一款手榴弹的特点是引信顶部有一个圆球,是起了定向引信的作用,如果按钮释放后,弹簧没能有效地使撞针击发雷管,手榴弹触地后,圆球能使头部撞地并利用与地面撞击而引爆手榴弹,所以有地区叫双动手榴弹。

如果用汽车来比喻手榴弹,给它们打分的话,HISPANO手榴弹可以说是其中的劳斯莱斯了。不论是加工工艺,设计水平,可以说都是非常精致的。

玉米状的弹身是用钢材车出来的,这在当时以生铁铸造的手榴弹弹身中是很少见的。手榴弹的发火装置是当时常见的接触式,但触发部位和撞针的连接部位做成注射针筒状,也就是由两个撞针上下结成,具体有什么好处确切得我也说不清楚,可能比较不会哑弹。

上部的保险帽,多用卡口式,这里使用螺旋卡口,避免卡口磨损后,手榴弹受到不必要的碰撞而发生走火事故。
加工精制的弹底,火药是从这里装入的。

楼主继续
顶,
不过怎么多是意大利的手流弹?发点别个就更帅了
昨天晚上还有事,没发完了,今天我上班也没时间。明天吧,明天发完!!
谢谢各位!
受精,受精了!!!!!!!!!
[em01][em01][em01][em01]
还有好多的,不过我现在在办公室,发不了!还想找到二战美国和日本所使用的手榴弹!我发现类型还真不少!

<!--StartFragment --> 这里讲的F-1手榴弹不是法制,而是著名的苏制F-1手雷。说它有名,除了二战时期大量生产外,特有的引信装置也是其出名的一大原因。
同其他牌子的手榴弹一样,苏制F-1手雷同样有攻防两种不同的类型,上图中光滑的金属弹身我们就可以知道它是攻击型手雷。这种手雷在西班牙内战时期曾经大量被共和派部队使用,戏称为床头皮球。为什么这么叫,有很多种解释,比较准确的是说它象悬挂在婴儿床头的玩具球。


<!--StartFragment --> 上图是F-1手雷的防守型,同法式一样,有厚重的铁制外壳,内存大量的TNT炸药。弹身有几深的刻纹,比法式更加深和规范,将全弹体分为32块,也就是说在爆炸后至少会有32块金属弹片高速散布,杀伤力可想而知。

<!--StartFragment --> 击发引信是苏联特有的UZRG式引信,没有复杂的机械结构,只有撞针和弹簧,拉开保险销后,撞针装击雷管中的发火药,有3-4秒的延时,投出后几本上不会给敌人以时间考虑。
<!--StartFragment --> 1942年前,大批的手榴弹的雷管是硬纸做的,当受潮后很可能失效,也很不安全。还有个问题是长型撞针固定在弹簧中部,也有脱松的可能。1942年后,改成固定在弹簧下部的短型击锤,雷管也由薄钢管制。新的引信装置就是后来著名的Koveshnikov 式。



<!--StartFragment --> 法国制造,命名为CITRON(柠檬的意思)1916式,曾经在一次大战中大量装备法军,并延续到1925年,西班牙内战时期也有大量的仿制,并一度成为共和派武装的制式手榴弹。

<!--StartFragment --> 手榴弹的制造只分为两节,就是引信部份和弹体。首先弹身外壳同一般的防御型手榴弹有所不同,铁制外壳很薄,留下很大的空间装填更大量的火药。主导思想不是讲究弹片的杀伤力,而是追求杀伤范围,以震慑敌人为主。
<!--StartFragment --> 引信部份很简单,固定部位不是金属而是用软木塞,中间插有一条金属管,内装有连有弹簧的装针和延迟性易燃引信雷管,引信外部盖有马口铁制的保险盖。
使用方法式:将保险盖去掉,将引信上部突出部份在硬物上敲击,当时多数是敲击自己头戴的钢盔,撞针撞击发火药点燃引信,计算好时间投出。
二战时期这种手榴弹不是很受士兵欢迎,因为紧张的战斗间,很难顾及到安全保管,保险盖不经意而脱落,随时可能受到撞击而引燃爆炸。可算是一种很不安全的手榴弹。



这种手榴弹在欧洲战场上并不很常见,一般只有少量使用在西班牙CASTELLANO山区,据说同样是一种很容易走火的危险爆炸物。
引信装置是当时很普遍的碰撞式,使用方法是:拔下保险插销,用手握住连接线绳的铁环,借助线绳将手榴弹甩出,弹头部引信触地后爆炸。
CS的命名方法,当时解释很多,比较准确的一种是西文CUERPO SEGURIDA(安全部队)的缩写。


具体资料不详,这种手榴弹在当时欧洲游击队中称为“盐瓶”手榴弹,可能外型象餐桌上的盐瓶。使用方法很简单,点燃上方引信再抛出,由于过于简陋,普通有点规模的游击队都不喜欢用它。在法国西班牙山区有发现它的废旧弹壳,由于没有资料说明它的制造情况,估计是法国手工作坊的产品。


德国在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生产的一种手榴弹,另有一个名称是<!--StartFragment --> EIERHANDGRANATE  MOD1917,亚利安语的意思是“鸡蛋形状”。由于它的厚重的外壳和威力强大的爆炸力,被列为防御型手榴弹。
这种1917型手雷在实验时期有3种型号,1915型,1916型,1918型,最后定名为1918型。1915型的外壳光滑,没有中间的箍,那是定型生产时,临时加上去的设计,为了手握时感觉更加舒适,也不容易在手出汗时打滑。


我们应当注意到图中这3种手榴弹的引信同上面照片中不同。德军在一战时装备的1917型手榴弹,引信不是弹簧板手式,而是他们传统的拉线磨擦点火引线。板手式引信是在装备二战时期军队后,改装上去的。这种手榴弹二战时期德军装备不多,有种说法是德国在一战战败后根本没有再生产,德军装备的只不过是当时的库存。
西班牙内战时期,国内有一定的这种手榴弹的库存,后将引信改成波兰31型手榴弹的弹簧板手型引信,发给部队使用。当时被命名为“D”式手榴弹,来源是当时国防军CID DE DIEGO中校的部队都用它,就用DIEGO中校的姓氏的头个字母命名了。


一种可以手投和步枪发射的两用手榴弹,制造年代不详。弹身上没有工厂标记,应当是西班牙某处军火作坊制造。手榴弹的引信延用了苏式F-1手榴弹引信的式样,但不妥的是这种引信是自发式碰撞引信,就是拔掉保险销后,撞针自动撞机雷管,在数秒后爆炸,这就给用步枪发射带来了难度,射手将手榴弹安装好后,拔掉保险销,这时只有2到3秒的时间瞄准发射,对一个新手来说是很危险的。


手工作坊制的引信还有个缺点,就是使用材料过于简陋,F-1式的引信如保管不好会生锈失灵。不过制造者考虑到了这一点,如上图所示,在弹身中部留个孔,平时用铅封起。如果引信失灵,就打开铅封装上一段雷管和引信,就费物利用了。
有些新手在用步枪发射这种手榴弹时也采用这种方法------干脆不拔掉保险销,而是在弹身孔里装上雷管,发射前点燃引信,这样至少比较容易控制爆炸时间。


这种手榴弹是德国在一,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最广泛的手榴弹,欧洲各国的地下兵工厂都有仿造。
设计分为3个部份:
1,一个空心的长形木柄,两头都有螺口,一边是用来旋在装有火,金属弹身上的,另一边扣有螺旋安全帽。
2,木柄内装有德式ZB-26式发火装置,就是一节空心金属管,一边连接发火拉索,一边同雷管连接。原理是当拉动导火索时,金属管同雷管内壁的白磷磨擦,象火柴一样燃烧,点燃雷管内的药信。
3,金属弹身,一般用钢或生铁制成,内装烈性炸药,旋于木柄上部。


使用方法大家都应当不莫生,打开保险盖,拉动拉索,内部导火引信点燃后有4到5秒的时间。这种手榴弹体积过大,不适合进攻使用,德军多用于战壕中防御使用。
M-24手榴弹还配有一种金属套子,多是用很厚的生铁制成,套在金属弹身上,增加爆炸时的杀伤力。
德国M-24手榴弹的一些很清晰的图,有一附可以看到配套的带有刻纹的金属帽,是为了增加杀伤力的。


制造时期不详,但命名为M-43式,估计应当是在40年代。这种手榴弹的外形很类似M-24式,但他的引信是德 式BZ-39式,同样是一种拉索式引信,但在弹身的上部。很多人看了照片后,简单地认为是类似欧洲常用的接触式引信。实际上顶部扣子状的东西不过是一个螺丝帽,内部装有拉索,旋开后拉动绳索,就引燃了雷管。这种上部拉索式的设计好像很奇怪,其实本意是提供给海军使用的卵形手榴弹使用的



这种卵形使用BZ-39式引信的手榴弹就是二战德国海军装备的M-39式,M-43式其实是它的一种变形,下部能装木柄的陆军防御型。
这张图就是BZ-39式引信。





图中的实物是在西班牙山区发现,据说在法国也有它的踪影。只称它是木柄手榴弹是因为目前查不清它的来源资料,也搞不清是哪方部队使用。
该手榴弹的结构其实很简单,引信是普通的碰撞式。使用方法是拔掉头部的保险环,将手榴弹投出,头部引信撞地,内部撞针敲击雷管内发火药,点燃炸药爆炸。发现者对它进行了测试,发觉引信非常的敏感,拔下保险环后轻击头部据然点燃雷管,可想而知在当时欧洲山区运输时是多么的不安全。



基本上发完了,日本的还没找到,哪位有啊?发上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10 19:16:44编辑过]




    另一大系列的特色德国反坦克武器是著名的磁性反坦克雷(magnetic mine)。提起这个大家立刻想到的是后期德国坦克上的“水泥”防磁装甲,这一对矛盾只出现在战争的同一方而不是双方,真令人感到惊异。

    这种武器的灵感来自党卫军研制的HL-Handgranate,在坦克的铁皮上粘不稳的胶布很容易使人想起儿时万试万灵的磁铁。这种武器与HL-Handgranate的区别就是用磁铁代替浸透胶水的毛布。最初这类武器的空心装药战斗部仅重300g~400g,穿甲效果不太理想。

    第一个成功的型号是Panzerhandmine 3,简称PzHM 3。瓶状的弹体长27cm,直径14cm,带有1kg的空心装药战斗部,能够穿透130mm的装甲。

    它吸附在坦克上的装置是3块U型的磁铁,它们固定在弹体平坦的底部,这也是这系列武器的通用装置。使用时简单的把弹置于钢铁制的坦克表面然后拉动引信即可。

    Panzerhandmine 4拥有吸附能力更强的磁铁和更大的战斗部,能穿透150mm的装甲。PzHM 3和PzHM 4在1942年投入使用,具体数目不详。

    正式大量列装部队的磁性反坦克雷是Hafthohlladung 3,简称HHL3,在PzHM系列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改良。全长27.5cm,弹体直径15cm,1.5kg的空心装药战斗部能穿透140mm的装甲,全重3kg,而经过改进的磁铁可产生45kg的吸附力。使用了新型引信,Sprengkapsel 8,延时加长到7-7.5秒。

    初期型HHL3的空心装药战斗部近似于半球型,后期为了加大穿甲力改成了锥度较小的圆锥型,并加大了战斗部到1.7kg,使它能穿透超过180mm的装甲。这一改动加长了弹体长度,弹重也达到了3.5kg。HHL3的总产量是553,900枚。
日本二战时的手榴弹-----

http://www.inert-ord.net/jap02h/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