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篇以前兵器知识上的文章,关于国军德械师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0:51:41


最近看到有人说德械师只是德盔师,我就想到了这篇文章,锅军还没那么寒酸啊。。。。只是淞沪会战初期打成那样。。。。。。。。
                                                                                                                             70年前南京城下的虚弱[/siz                                                                                                                                                                                         
    近 代中国屡遭野蛮入侵。究其原因,一般认为是中国军队武器与训练落后。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引进大批德国顾问训练部队,并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军在二战时曾横扫欧洲的德制武器。至抗战爆发前,约30个师接受德式训练和装备,成为先进的德式部队。其中陆军36师、87师、88师在南京及其附近长期接受完整的德式训练,装备也先进,是德式部队的代表。在南京的教导总队甚至编制都和德军一样,不仅是德械部队,已算是彻底的德式部队。德国顾问认为,中国士兵是优秀的,经过德式训练并配备良好装备后,完全有能力与日军对抗。然而,德式部队成立后立即卷入内战,并取得很大“成功”,至抗战爆发时,36师还在西安。

首战淞沪战场之憾

  淞沪抗战爆发后第一周,中国军队投入德式部队3个师加1个旅,猛攻日租界。日本4000名以舰上水兵为主的海军陆战队和由上海侨民临时编组的守军负隅顽抗。

  德国顾问训练的中国最精锐部队,其训练水平应该超过日本舰上水兵和参战侨民。武器方面,中国炮3、8、10团等部队参战,加上各师原有火炮,火力远远压倒日军地面炮兵。炮10团装备的德国150毫米远程炮,是后来二战中德国陆军的主炮,炮2旅炮3团的“博福斯”75毫米炮也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火炮,远非日军火炮可比。

           
                                                                                               
b_large_z7c4_6eb40000a9fc1263.jpg
  日本仿制英国MKII坦克制成的89乙式坦克,悬挂系统基本还处于一战水平,机动性很差,经常卡在半道上,必须在履带等110处频繁加油才能运转,如果遭到对手连续进攻就会丧失机动能力。与中国投入的、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最高水平的“维克斯”6B坦克相比,89乙式落后一代。另外,英制“维克斯”M1930-6B-F型指挥坦克装备有电台,是当时世界上尖端的“信息战”装备。而在抗战初期,日军坦克全靠旗语联络。

b_large_r8eb_28060000a9ce121b.jpg
  在轻武器方面,中方德系7.9毫米步枪杀伤力远超过日军三八式,捷克轻机枪、德系08式重机枪也优于日军的11年式“歪把子”轻机枪、92式重机枪。

  开战初期,由于天气不佳,日机很少出现在战场。而中国空军的德制攻击机、“亨克尔”111轰炸机,以及远比日军战机先进的美制战斗机和攻击机,还有“马丁”重型轰炸机纷纷出动攻击日军。

  台湾战史专家评论:整个抗战时期,绝大多数的情形都是日军用优势的装备和火力来对付国军,但淞沪会战这次是罕遇的好时机,国军在装备与火力上都享有优势,当然应该集中所有可用的重装备,一鼓作气地将日军赶出黄浦江。

  虽然德式部队的基层官兵作战勇猛,不惧牺牲,但收获甚微。国军自身最先进的英制坦克在日军仅有的4门37毫米平射炮和自杀攻击下被毁3辆、伤8辆。事后,指挥作战的“国军”高级将领陈诚说:“我以5师之众,对敌数千陆战队实施攻击,竟未能成功,实在是(中高层)部署种种不当之故。”

德式“国防线”的结局

  8月23日以后,日方援军到达。德式部队在占据全面优势的情况下都未能消灭日方守军,这以后也只能将攻击转为防御了。

  日军此时使用的89乙式坦克,10~17毫米厚的车体装甲勉强可防步机枪普通弹,但当时中国的任何一种直射火炮都能将其装甲击穿,甚至步机枪发射的7.9毫米钢芯穿甲弹也曾击穿过它。实战中,该坦克上的铆钉被普通步机枪弹击中后便遭毁坏,破片在车内横飞,杀伤了许多日军。例如1938年5月17日的徐州会战,一辆日军89式坦克被无数步机枪弹击中,其中部分步机枪弹射中铆钉和观察缝,杀伤了坦克内的很多日军,车长西住小次郎上尉被击毙。由于日军坦克数量有限,性能落后,所以在数月内都未能突破“国军”防线。

b_large_0PJy_283c0000a96f121b.jpg
b_large_10OF_41470000a9881262.jpg
  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对蒋介石及其德国顾问在淞沪战役的指挥都有很多争议。但不管怎样,淞沪战线于11月11日全线崩溃。虽然出现了“八百壮士”,但上海地区毕竟全部失守,国军各部队在一片混乱中向西撤退,许多先进的重型武器和无数弹药被丢弃。

  由于国军兵力远远多于日军,经过三个月的血战,日军也元气大伤,因此未进行有力的追击。台湾战史专家评论:国军的撤退是在与敌脱离接触、无敌人直接干扰的情况下展开的,所以撤退之混乱是部队内部组织自行瓦解造成的。蒋介石说:“退却时,部队未尽通过以前,即已将桥梁破坏,任令秩序纷扰,自相践踏拥挤。”“苏州河退却之时,司令长官一跑,司令部的重要文件、地图、重要计划,都被敌人搜去了。敌人看破了我们的弱点,所以敢于放胆的追。”

  德国顾问在抗战前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就是主持构筑了吴福(苏州—福山)、乍平嘉(乍浦—平湖—嘉兴)、澄锡(江阴—无锡)等国防线,也就是永久国防工事,原计划退出上海后,依靠这两条国防线“做两年之持久抗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证明,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防御远比攻击有利。坚固工事组成的防线很难突破。日军当时的装备基本是一战水平。淞沪战役中后期的实战证明,日军突破简易防线都很困难,理论上日军短期几乎不可能突破国军的“国防线”。然而失去指挥的溃兵在“国防线”上略做停留,便弃“国防线”而去,巨资购筑的两条“国防线”根本没派上用场。国军放弃“国防线”的理由是找不到工事的钥匙。历史学家黄仁字认为,这不过是借口。

南京城下的德式部队

  中国方面,1936年2月张治中负责在南京地区构筑了外围和复廓两道阵地。由于工事坚固,国军最高统帅部曾估计仅南京城垣就可“固守两周以上”。淞沪抗战失败后的20多天时间里,蒋介石调集约15个师、15余万人,准备南京守城战。36师、87师、88师、教导总队及德制坦克部队等德式部队是主力。抗战前,中国从德国获得15辆I号A型坦克(PzKpfw-1A),它是抗战初期中国拥有的世界先进坦克之一。

  日军方面,藤田、井上和宫川3个战车队约50辆94式装甲车参与攻击南京。笔者曾近距离观察过日军94式轻装甲车。该车体积小得出奇,重量轻,当时被戏称为“小豆坦克”,主要用于联络、搜索、布撒化学毒剂以及牵引火炮。主要武器只有一挺91式6.5毫米机枪(改装的11年式“歪把子”),对付不了坦克和工事,在火力方面远满足不了坦克的最低要求。日军坦克中队长(连长)1937年报告说,该机枪居然不采用坦克装甲车辆上常用的弹链供弹方式,只能3~5发点射,根本不适合在装甲车上使用,而且供弹和退壳不良,连发时经常卡壳,故障率很高。“小豆坦克”的装甲厚度为6~12毫米。南京金陵兵工厂1934年曾制造过7.92毫米钢芯弹,在100米距离可击穿11毫米厚钢板,完全可以对付“小豆坦克”。从日军94式轻装甲车中队占领南京后的葬礼照片可以证实,曾有多名乘员被击毙。“八百壮士”也曾用机枪发射钢芯穿甲弹打坏过一辆,国军的任何一种直射火炮都可以将其击穿。可见在装甲方面,该车同样达不到坦克的最低防护要求。

  由于该车所有方面均达不到坦克的指标,所以日军最初只是将它命名为轻装甲车。遗憾的是,斗志薄弱的国军没有勇气抵抗,许多国军部队望风而逃,不敢与这种存在很多缺陷的轻装甲车对抗,致使这种薄弱的轻装甲车肆意妄为,竟然发挥着超乎寻常的威力。从此日军开始将这种轻装甲车作坦克使用。不过台儿庄附近一群装备极差的中国地方民团,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曾勇敢地打击了一辆日军94式轻装甲车,导致该车在逃跑中翻覆,乘员狼狈逃窜,坦克被民团缴获。

  在装甲车辆的总体技术方面,当时德国和日本更是有着天壤之别。

  德制I号坦克个头大得多,动力几乎是日军94式轻装甲车的一倍。假如两者相遇,I号坦克完全可以将94式轻装甲车撞翻或挤到沟里,根本不用开火。德制I号坦克的两挺7.9毫米机枪在当时也属于“反坦克武器”。它发射的德制SmK钢芯穿甲弹,能够从任何方向击穿“小豆坦克”,或从侧面击穿日本89式中型坦克。德制I号坦克的装甲厚度是7~13毫米,可以抵御“小豆坦克”的6.5毫米机枪。日军89乙式坦克主要武器为一门90式L15短管57毫米火炮,初速低,而且是南京沦陷后才到战场。I号坦克还有一部当时属高科技的FuG2无线电台,远优于日本坦克


德制I号坦克的最后战斗

  1937年12月,装备德制I号坦克的国军装甲兵团第三连,被蒋介石留下参加南京保卫战,此时战争爆发已近半年。当月5日,南京附近方山的战斗中,守军一个排5辆I号坦克攻击日军,但日军面对从未见过的坦克并没有溃散,而是用打步兵的山炮顽抗,结果德制I号坦克重伤2辆,轻伤1辆,日军死伤约40名。从技术上讲,守卫南京的“德式部队”装备二战时先进德制枪炮的坦克比一战水平的日军枪炮坦克领先一代。而装甲兵团第三连的15辆德制I号坦克,完全有能力消灭围攻南京的日军50辆薄皮94式轻装甲车。但是很遗憾,上级指挥部从来没有安排德制I号坦克与日军“小豆坦克”正面交战。

  12月初,国军军官开始大规模不辞而别。坦克连长赵鹄振等声称为撤退作准备而一去不返,失去指挥的守军坦克部队在两名排长的指挥下继续作战,10日的守城战中,一个坦克排带领步兵曾射杀了全部攻入防线的日军敢死队,用事实证明了该坦克的威力及坦克兵的技能和勇气。

  12月6日,南京即将变为战场,蒋介石召集少将以上军官开会称:南京不能轻易放弃,又说责任逼自己必须立即离开。11日,离开南京的蒋介石致电守军司令唐生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

  12月12日拂晓起,日军3师团、6师团、9师团、16师团、114师团对复廓阵地及城垣发动猛攻。德式部队第88师师长孙元良擅自退却,被德式部队第36师强行“劝返”前线。中午前后,一部日军在炮火掩护下由缺口突入城内,第88师遂即撤走。此时蒋介石又致电唐生智:“我军仍以在京持久坚守为要。当不惜任何牺牲……如南京能多守一日,即民众多加一层光荣;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则内外形势必一大变。”此电文发出时,唐生智等的撤退命令已经下达。

  12月12日17时,卫戍司令部召集师以上将领开会,布置突围,而唐生智在下发撤退命令之后考虑到第88师、第87师、第36师和教导总队是经过德国顾问多年训练出来的中央嫡系部队,惟恐突围损失过大,回去会受蒋介石的责备,竟然不顾命令规定,口头指示他们也可以渡江北撤,更增加了撤退时的混乱。

  国军将领大多脱离部队先行撤退。如第71军军长王敬久,该军第87师师长沈发藻等根本未回指挥所。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留参谋长邱清泉处理文件等,自己单独先逃跑。其第2旅旅长胡启儒不等会议结束,即独自逃窜了。

  由于城中失去指挥的各部队撤退时互不相让,不少人被挤倒踩死。如教导总队第1旅第2团团长谢承瑞,在光华门阵地上曾英勇地抗击了日军多次攻击,却在挹江门门洞内被拥挤的人群踩死。守城坦克部队发现上级指挥部已空无一人,在城里徘徊几趟后,这些坦克竟从无数被踩倒的人身上开过去,冲出南京挹江门城门,退到长江边。

  部分坦克兵逃回后称,他们装坦克的木船顺流而下不知所终,全部损失。也有部分坦克兵称,他们把坦克上的机枪、电台等关键部件卸下后抛弃了坦克。但这和日军缴获该批坦克的照片不很一致。台湾省的专家指出,国军官兵造假成癖,抗战回忆甚至抗战档案一向水分极大,让战史研究极为困难。

  其实日军攻击南京的部队只有5个师团,攻城兵力约5万人,不足以形成严密包围圈,所以当时南京卫戍司令部的计划是大部由正面突围。但由于很多高级将领均抛下部队不辞而别,绝大多数守城官兵甚至不知道突围的命令,只有来自广东的第66和83军将领和部队在一起强行突围。他们途经岔路口、仙鹤门、东流等地时,均遭日军阻击,第159师代师长罗策群率队突击时阵亡,部队拂晓前到达汤山附近时,不巧又遭遇日军第16师团主力。即便如此,20日前后,各师大部的官兵分别到达南陵、歙县,其将土成功地冲出南京生存了下来。其余各军、师均未按命令突围,大部被俘。

  德制I号坦克群可以连续行驶100千米以上,当然完全有能力从日军中间突围,毕竟当时日军没有任何反坦克武器,遗憾的是守军装甲兵没有选择驾驶坦克突围,而是军官抛弃士兵,士兵抛弃坦克,最终先进的德国I型坦克被日军缴获,其中部分坦克对敌一枪未放。
b_large_MXR7_41230000a9d71262.jpg




德式部队进入历史

  36师、87师、88师、教导总队等德式部队由德国顾问长期训练,装备德制武器,在淞沪抗战初期曾被寄予厚望,但他们的实际表现却让人大失所望。

  南京守城战,守军兵力约为日军的一倍,守军从西方进口的装备数量和质量对日军也有一些优势,守军还可凭借坚固城墙以逸待劳,然而12月10日,日军总攻城垣,仅两天多的时间守军就全军崩溃。德式部队除36师大部撤出外,绝大部分中下层官兵被俘、被屠杀。事实证明武器先进、训练有素仍会挨打。

  而在后来的衡阳战役中,没有一辆坦克、装甲车的第10军,在国军将领方先觉带领下,在敌众我寡的条件下还坚守衡阳47天。在台儿庄作战中,未得到外国人训练的中国军队击败了日军两个精锐师团的主要部队,获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第一次大捷。相比之下,德式部队渐渐不再被提及。

  南京大屠杀后,德国逐渐与日本结盟,不久撤走了顾问,停止供应装备。美、英等国为了本国利益,也没有谴责、制裁日本,美国还向日本输出大量战争物资。只有苏联为了本国利益,希望利用中国“避免两线作战”,所以积极援助中国政府抗战。仅1937年12月,一次就运来115毫米重炮80门、76毫米野炮100门、37毫米防坦克炮80门、轻重机枪900挺、以及大批炮弹枪弹,并派遣飞行员及大批军事顾问、教员等。至1938年年初,苏联援助国民政府的军火已足够装备20个当时一流的步兵师。国军精锐部队很快在教官的“俄语”训练下“俄国化”,至此德式部队被写进历史。但德式部队基层官兵抗日的勇气及其牺牲不该被忘却。

[编后语]国军的三个德械师,仅从装备上来说,可以算当时远东地区最先进的。但他们不仅没能阻止南京大屠杀,自己还成了牺牲者的一部分,为什么?因为这种先进只是片面的。你能花钱买来先进武器,武装自己的双手。但战争打的不仅是武器、人力,还有意志和决心。先进的战术思想,顽强的战斗意志,是不可能买来的,只能靠自己的,汗水与精神!

  谨以此文,纪念

人类 历史上的 这一天

《兵器知识》2008年第2期

b_large_8h5u_41170000a98a1262.jpg
“凇沪会战”中国民党军德装师教导总队装备的德国6吨 Mak Ⅰ型坦克

b_large_2oNo_6e7e0000aa2e1263.jpg
国民党军德装师德制37毫米Pak35战防炮
b_large_edud_28d30000a93a121a.jpg
德装师装备的德制150毫米L/32sFH18榴弹炮
b_large_2Pb6_27fa0000a99c121b.jpg
国民党德装师德制SdKfz222装甲车

b_large_ua5y_28e50000a9c1121a.jpg
税警总团装备的Vickers-Carden·Loyd两栖轻型坦克

b_large_IjIk_41350000aa161262.jpg
国民党德装师单兵装备

b_large_LA6Q_284a0000aa22121b.jpg
头戴防毒面具的国军德装师士兵






最近看到有人说德械师只是德盔师,我就想到了这篇文章,锅军还没那么寒酸啊。。。。只是淞沪会战初期打成那样。。。。。。。。
                                                                                                                             70年前南京城下的虚弱[/siz                                                                                                                                                                                         
    近 代中国屡遭野蛮入侵。究其原因,一般认为是中国军队武器与训练落后。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引进大批德国顾问训练部队,并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军在二战时曾横扫欧洲的德制武器。至抗战爆发前,约30个师接受德式训练和装备,成为先进的德式部队。其中陆军36师、87师、88师在南京及其附近长期接受完整的德式训练,装备也先进,是德式部队的代表。在南京的教导总队甚至编制都和德军一样,不仅是德械部队,已算是彻底的德式部队。德国顾问认为,中国士兵是优秀的,经过德式训练并配备良好装备后,完全有能力与日军对抗。然而,德式部队成立后立即卷入内战,并取得很大“成功”,至抗战爆发时,36师还在西安。

首战淞沪战场之憾

  淞沪抗战爆发后第一周,中国军队投入德式部队3个师加1个旅,猛攻日租界。日本4000名以舰上水兵为主的海军陆战队和由上海侨民临时编组的守军负隅顽抗。

  德国顾问训练的中国最精锐部队,其训练水平应该超过日本舰上水兵和参战侨民。武器方面,中国炮3、8、10团等部队参战,加上各师原有火炮,火力远远压倒日军地面炮兵。炮10团装备的德国150毫米远程炮,是后来二战中德国陆军的主炮,炮2旅炮3团的“博福斯”75毫米炮也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火炮,远非日军火炮可比。

           
                                                                                               
b_large_z7c4_6eb40000a9fc1263.jpg
  日本仿制英国MKII坦克制成的89乙式坦克,悬挂系统基本还处于一战水平,机动性很差,经常卡在半道上,必须在履带等110处频繁加油才能运转,如果遭到对手连续进攻就会丧失机动能力。与中国投入的、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最高水平的“维克斯”6B坦克相比,89乙式落后一代。另外,英制“维克斯”M1930-6B-F型指挥坦克装备有电台,是当时世界上尖端的“信息战”装备。而在抗战初期,日军坦克全靠旗语联络。

b_large_r8eb_28060000a9ce121b.jpg
  在轻武器方面,中方德系7.9毫米步枪杀伤力远超过日军三八式,捷克轻机枪、德系08式重机枪也优于日军的11年式“歪把子”轻机枪、92式重机枪。

  开战初期,由于天气不佳,日机很少出现在战场。而中国空军的德制攻击机、“亨克尔”111轰炸机,以及远比日军战机先进的美制战斗机和攻击机,还有“马丁”重型轰炸机纷纷出动攻击日军。

  台湾战史专家评论:整个抗战时期,绝大多数的情形都是日军用优势的装备和火力来对付国军,但淞沪会战这次是罕遇的好时机,国军在装备与火力上都享有优势,当然应该集中所有可用的重装备,一鼓作气地将日军赶出黄浦江。

  虽然德式部队的基层官兵作战勇猛,不惧牺牲,但收获甚微。国军自身最先进的英制坦克在日军仅有的4门37毫米平射炮和自杀攻击下被毁3辆、伤8辆。事后,指挥作战的“国军”高级将领陈诚说:“我以5师之众,对敌数千陆战队实施攻击,竟未能成功,实在是(中高层)部署种种不当之故。”

德式“国防线”的结局

  8月23日以后,日方援军到达。德式部队在占据全面优势的情况下都未能消灭日方守军,这以后也只能将攻击转为防御了。

  日军此时使用的89乙式坦克,10~17毫米厚的车体装甲勉强可防步机枪普通弹,但当时中国的任何一种直射火炮都能将其装甲击穿,甚至步机枪发射的7.9毫米钢芯穿甲弹也曾击穿过它。实战中,该坦克上的铆钉被普通步机枪弹击中后便遭毁坏,破片在车内横飞,杀伤了许多日军。例如1938年5月17日的徐州会战,一辆日军89式坦克被无数步机枪弹击中,其中部分步机枪弹射中铆钉和观察缝,杀伤了坦克内的很多日军,车长西住小次郎上尉被击毙。由于日军坦克数量有限,性能落后,所以在数月内都未能突破“国军”防线。

b_large_0PJy_283c0000a96f121b.jpg
b_large_10OF_41470000a9881262.jpg
  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对蒋介石及其德国顾问在淞沪战役的指挥都有很多争议。但不管怎样,淞沪战线于11月11日全线崩溃。虽然出现了“八百壮士”,但上海地区毕竟全部失守,国军各部队在一片混乱中向西撤退,许多先进的重型武器和无数弹药被丢弃。

  由于国军兵力远远多于日军,经过三个月的血战,日军也元气大伤,因此未进行有力的追击。台湾战史专家评论:国军的撤退是在与敌脱离接触、无敌人直接干扰的情况下展开的,所以撤退之混乱是部队内部组织自行瓦解造成的。蒋介石说:“退却时,部队未尽通过以前,即已将桥梁破坏,任令秩序纷扰,自相践踏拥挤。”“苏州河退却之时,司令长官一跑,司令部的重要文件、地图、重要计划,都被敌人搜去了。敌人看破了我们的弱点,所以敢于放胆的追。”

  德国顾问在抗战前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就是主持构筑了吴福(苏州—福山)、乍平嘉(乍浦—平湖—嘉兴)、澄锡(江阴—无锡)等国防线,也就是永久国防工事,原计划退出上海后,依靠这两条国防线“做两年之持久抗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证明,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防御远比攻击有利。坚固工事组成的防线很难突破。日军当时的装备基本是一战水平。淞沪战役中后期的实战证明,日军突破简易防线都很困难,理论上日军短期几乎不可能突破国军的“国防线”。然而失去指挥的溃兵在“国防线”上略做停留,便弃“国防线”而去,巨资购筑的两条“国防线”根本没派上用场。国军放弃“国防线”的理由是找不到工事的钥匙。历史学家黄仁字认为,这不过是借口。

南京城下的德式部队

  中国方面,1936年2月张治中负责在南京地区构筑了外围和复廓两道阵地。由于工事坚固,国军最高统帅部曾估计仅南京城垣就可“固守两周以上”。淞沪抗战失败后的20多天时间里,蒋介石调集约15个师、15余万人,准备南京守城战。36师、87师、88师、教导总队及德制坦克部队等德式部队是主力。抗战前,中国从德国获得15辆I号A型坦克(PzKpfw-1A),它是抗战初期中国拥有的世界先进坦克之一。

  日军方面,藤田、井上和宫川3个战车队约50辆94式装甲车参与攻击南京。笔者曾近距离观察过日军94式轻装甲车。该车体积小得出奇,重量轻,当时被戏称为“小豆坦克”,主要用于联络、搜索、布撒化学毒剂以及牵引火炮。主要武器只有一挺91式6.5毫米机枪(改装的11年式“歪把子”),对付不了坦克和工事,在火力方面远满足不了坦克的最低要求。日军坦克中队长(连长)1937年报告说,该机枪居然不采用坦克装甲车辆上常用的弹链供弹方式,只能3~5发点射,根本不适合在装甲车上使用,而且供弹和退壳不良,连发时经常卡壳,故障率很高。“小豆坦克”的装甲厚度为6~12毫米。南京金陵兵工厂1934年曾制造过7.92毫米钢芯弹,在100米距离可击穿11毫米厚钢板,完全可以对付“小豆坦克”。从日军94式轻装甲车中队占领南京后的葬礼照片可以证实,曾有多名乘员被击毙。“八百壮士”也曾用机枪发射钢芯穿甲弹打坏过一辆,国军的任何一种直射火炮都可以将其击穿。可见在装甲方面,该车同样达不到坦克的最低防护要求。

  由于该车所有方面均达不到坦克的指标,所以日军最初只是将它命名为轻装甲车。遗憾的是,斗志薄弱的国军没有勇气抵抗,许多国军部队望风而逃,不敢与这种存在很多缺陷的轻装甲车对抗,致使这种薄弱的轻装甲车肆意妄为,竟然发挥着超乎寻常的威力。从此日军开始将这种轻装甲车作坦克使用。不过台儿庄附近一群装备极差的中国地方民团,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曾勇敢地打击了一辆日军94式轻装甲车,导致该车在逃跑中翻覆,乘员狼狈逃窜,坦克被民团缴获。

  在装甲车辆的总体技术方面,当时德国和日本更是有着天壤之别。

  德制I号坦克个头大得多,动力几乎是日军94式轻装甲车的一倍。假如两者相遇,I号坦克完全可以将94式轻装甲车撞翻或挤到沟里,根本不用开火。德制I号坦克的两挺7.9毫米机枪在当时也属于“反坦克武器”。它发射的德制SmK钢芯穿甲弹,能够从任何方向击穿“小豆坦克”,或从侧面击穿日本89式中型坦克。德制I号坦克的装甲厚度是7~13毫米,可以抵御“小豆坦克”的6.5毫米机枪。日军89乙式坦克主要武器为一门90式L15短管57毫米火炮,初速低,而且是南京沦陷后才到战场。I号坦克还有一部当时属高科技的FuG2无线电台,远优于日本坦克


德制I号坦克的最后战斗

  1937年12月,装备德制I号坦克的国军装甲兵团第三连,被蒋介石留下参加南京保卫战,此时战争爆发已近半年。当月5日,南京附近方山的战斗中,守军一个排5辆I号坦克攻击日军,但日军面对从未见过的坦克并没有溃散,而是用打步兵的山炮顽抗,结果德制I号坦克重伤2辆,轻伤1辆,日军死伤约40名。从技术上讲,守卫南京的“德式部队”装备二战时先进德制枪炮的坦克比一战水平的日军枪炮坦克领先一代。而装甲兵团第三连的15辆德制I号坦克,完全有能力消灭围攻南京的日军50辆薄皮94式轻装甲车。但是很遗憾,上级指挥部从来没有安排德制I号坦克与日军“小豆坦克”正面交战。

  12月初,国军军官开始大规模不辞而别。坦克连长赵鹄振等声称为撤退作准备而一去不返,失去指挥的守军坦克部队在两名排长的指挥下继续作战,10日的守城战中,一个坦克排带领步兵曾射杀了全部攻入防线的日军敢死队,用事实证明了该坦克的威力及坦克兵的技能和勇气。

  12月6日,南京即将变为战场,蒋介石召集少将以上军官开会称:南京不能轻易放弃,又说责任逼自己必须立即离开。11日,离开南京的蒋介石致电守军司令唐生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

  12月12日拂晓起,日军3师团、6师团、9师团、16师团、114师团对复廓阵地及城垣发动猛攻。德式部队第88师师长孙元良擅自退却,被德式部队第36师强行“劝返”前线。中午前后,一部日军在炮火掩护下由缺口突入城内,第88师遂即撤走。此时蒋介石又致电唐生智:“我军仍以在京持久坚守为要。当不惜任何牺牲……如南京能多守一日,即民众多加一层光荣;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则内外形势必一大变。”此电文发出时,唐生智等的撤退命令已经下达。

  12月12日17时,卫戍司令部召集师以上将领开会,布置突围,而唐生智在下发撤退命令之后考虑到第88师、第87师、第36师和教导总队是经过德国顾问多年训练出来的中央嫡系部队,惟恐突围损失过大,回去会受蒋介石的责备,竟然不顾命令规定,口头指示他们也可以渡江北撤,更增加了撤退时的混乱。

  国军将领大多脱离部队先行撤退。如第71军军长王敬久,该军第87师师长沈发藻等根本未回指挥所。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留参谋长邱清泉处理文件等,自己单独先逃跑。其第2旅旅长胡启儒不等会议结束,即独自逃窜了。

  由于城中失去指挥的各部队撤退时互不相让,不少人被挤倒踩死。如教导总队第1旅第2团团长谢承瑞,在光华门阵地上曾英勇地抗击了日军多次攻击,却在挹江门门洞内被拥挤的人群踩死。守城坦克部队发现上级指挥部已空无一人,在城里徘徊几趟后,这些坦克竟从无数被踩倒的人身上开过去,冲出南京挹江门城门,退到长江边。

  部分坦克兵逃回后称,他们装坦克的木船顺流而下不知所终,全部损失。也有部分坦克兵称,他们把坦克上的机枪、电台等关键部件卸下后抛弃了坦克。但这和日军缴获该批坦克的照片不很一致。台湾省的专家指出,国军官兵造假成癖,抗战回忆甚至抗战档案一向水分极大,让战史研究极为困难。

  其实日军攻击南京的部队只有5个师团,攻城兵力约5万人,不足以形成严密包围圈,所以当时南京卫戍司令部的计划是大部由正面突围。但由于很多高级将领均抛下部队不辞而别,绝大多数守城官兵甚至不知道突围的命令,只有来自广东的第66和83军将领和部队在一起强行突围。他们途经岔路口、仙鹤门、东流等地时,均遭日军阻击,第159师代师长罗策群率队突击时阵亡,部队拂晓前到达汤山附近时,不巧又遭遇日军第16师团主力。即便如此,20日前后,各师大部的官兵分别到达南陵、歙县,其将土成功地冲出南京生存了下来。其余各军、师均未按命令突围,大部被俘。

  德制I号坦克群可以连续行驶100千米以上,当然完全有能力从日军中间突围,毕竟当时日军没有任何反坦克武器,遗憾的是守军装甲兵没有选择驾驶坦克突围,而是军官抛弃士兵,士兵抛弃坦克,最终先进的德国I型坦克被日军缴获,其中部分坦克对敌一枪未放。
b_large_MXR7_41230000a9d71262.jpg




德式部队进入历史

  36师、87师、88师、教导总队等德式部队由德国顾问长期训练,装备德制武器,在淞沪抗战初期曾被寄予厚望,但他们的实际表现却让人大失所望。

  南京守城战,守军兵力约为日军的一倍,守军从西方进口的装备数量和质量对日军也有一些优势,守军还可凭借坚固城墙以逸待劳,然而12月10日,日军总攻城垣,仅两天多的时间守军就全军崩溃。德式部队除36师大部撤出外,绝大部分中下层官兵被俘、被屠杀。事实证明武器先进、训练有素仍会挨打。

  而在后来的衡阳战役中,没有一辆坦克、装甲车的第10军,在国军将领方先觉带领下,在敌众我寡的条件下还坚守衡阳47天。在台儿庄作战中,未得到外国人训练的中国军队击败了日军两个精锐师团的主要部队,获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第一次大捷。相比之下,德式部队渐渐不再被提及。

  南京大屠杀后,德国逐渐与日本结盟,不久撤走了顾问,停止供应装备。美、英等国为了本国利益,也没有谴责、制裁日本,美国还向日本输出大量战争物资。只有苏联为了本国利益,希望利用中国“避免两线作战”,所以积极援助中国政府抗战。仅1937年12月,一次就运来115毫米重炮80门、76毫米野炮100门、37毫米防坦克炮80门、轻重机枪900挺、以及大批炮弹枪弹,并派遣飞行员及大批军事顾问、教员等。至1938年年初,苏联援助国民政府的军火已足够装备20个当时一流的步兵师。国军精锐部队很快在教官的“俄语”训练下“俄国化”,至此德式部队被写进历史。但德式部队基层官兵抗日的勇气及其牺牲不该被忘却。

[编后语]国军的三个德械师,仅从装备上来说,可以算当时远东地区最先进的。但他们不仅没能阻止南京大屠杀,自己还成了牺牲者的一部分,为什么?因为这种先进只是片面的。你能花钱买来先进武器,武装自己的双手。但战争打的不仅是武器、人力,还有意志和决心。先进的战术思想,顽强的战斗意志,是不可能买来的,只能靠自己的,汗水与精神!

  谨以此文,纪念

人类 历史上的 这一天

《兵器知识》2008年第2期

b_large_8h5u_41170000a98a1262.jpg
“凇沪会战”中国民党军德装师教导总队装备的德国6吨 Mak Ⅰ型坦克

b_large_2oNo_6e7e0000aa2e1263.jpg
国民党军德装师德制37毫米Pak35战防炮
b_large_edud_28d30000a93a121a.jpg
德装师装备的德制150毫米L/32sFH18榴弹炮
b_large_2Pb6_27fa0000a99c121b.jpg
国民党德装师德制SdKfz222装甲车

b_large_ua5y_28e50000a9c1121a.jpg
税警总团装备的Vickers-Carden·Loyd两栖轻型坦克

b_large_IjIk_41350000aa161262.jpg
国民党德装师单兵装备

b_large_LA6Q_284a0000aa22121b.jpg
头戴防毒面具的国军德装师士兵




楼主啊,字体大小改改吧……
LZ,你这篇文章根本不全面。我也来转篇可靠数据的德系师的文章。
淞沪抗战时,中国第36師、 87師、 88師和中央軍官學校的教導總隊。这三只部队被 許多人稱為德式裝備師, 更有人, 包括了外文資料中, 聲稱這些部隊配有完整的德式裝備, 本文試由裝備的角度, 來討論這種德式裝備師是否存在?首先要定義的是, 『德式裝備』是那一個時代的德國軍隊? 眾所周知的, 1927至1938, 有前後近百個德國顧問在中國(最後一任團長是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 1934-1938), 這些顧問的活動及成就, 常常也被誇大了。 中國有幾百萬軍隊, 各有淵源, 整頓起來千頭萬緒, 此外, 除了中共, 北有宋哲元、 閻錫山, 南有李宗仁、 陳濟棠, 西有劉湘等地方勢力, 國事如麻, 相信這些顧問們也應有蜉蝣撼大象之嘆。

1933年後, 納粹德國撕毀凡爾賽和約, 重新建軍, 德軍的編制和裝備也有巨大的變化, 尤其是機械化步兵、 裝甲師作為第一線部隊, 都是這一個時期的新發展。 這些顧問既在中國, 也沒有機會與聞這些改革, 他們所知道的, 主要是在此之前的德軍經驗。 由時間上而言, 只能拿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帝國陸軍和威瑪政府(Weimar Republic)的防衛軍(Reichswehr)中的步兵師來作比較, 要是拿1939年之後的德國國防軍(Wehrmacht)中的陸軍(Heer)步兵師來比, 其巨大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 但是威瑪防衛軍因為受到凡爾賽和約的限制, 重機槍只有700餘挺、 沒有重炮兵、、 坦克車等裝備, 一共只有10個步兵師和3個騎兵師, 總數才十萬人, 也不成個樣子。 因此, 在比較上, 不容易找到一個合理固定目標, 本文討論的基礎, 以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之前的陸軍步兵師來作比較。
(1)槍械

步槍國軍用的是中正式或是進口的德製毛瑟系列步槍, 但不是德國的K98k, 而是1924年式標準型(Standard Modell), 這是K98k的前身, 最明顯的差異是水平拉柄和在槍下的槍背帶配置。 這和當時的德軍是相同的, 一直到二次大戰初期, 德軍部隊中仍有許多標準型步槍。

當時另外常看到的還有Vz 24和FN 1924/30等。 其他的中央軍, 有各式各樣的步槍, 最多的是漢陽造和各式毛瑟1904/1907年式的衍生型, 包括四年式(元年式為6.8mm, 四年式改為7.92mm)及東三省兵工廠的十三年式在內。

中國使用的刺刀, 都在50cm以上, 尤其是中正式, 因為槍短, 刺刀長達57.5公分, 這是因為中國部隊-日軍也是一樣, 仍把衝鋒拚刺刀, 作為一種很正常的戰術運用。 而中正式上了刺刀, 仍比日本三八式上刺刀, 短了10公分左右, 許多人引以為憾。 相形之下, 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普遍使用的1884/98刺刀, 簡直是小兒科。 其他進口的FN 1924式刺刀, 長度也相當於中國自製者。
整个维护和后勤体系根本不支持,仅仅就轻武器算德械而已,重火力跟德军比差的远了
雖然中國使用的是7.92mm口徑, 但是四年式仍有一部份使用圓彈, 漢陽造更是由始至終使用圓彈, 這和中正式等使用的尖彈不能相容(尖彈口徑稍大)。 中國圓彈的生產, 一直延續到戰後。 國軍的子彈, 基本上有三種, 尖彈、 圓彈和重尖彈。 尖彈供中正式系列的步槍和捷克式輕機槍使用, 圓彈為漢陽造和一些老式的四年式步槍, 重尖彈則專供二四式或卅節式重機槍使用。 其他還有特種子彈, 例如反裝甲的鋼心彈等。 德國人到了二次大戰之前, 制式化到步機槍均配用重尖彈。

輕機槍這些部隊用的是捷克式ZB 26, 其他中央軍也有用比利時製的BAR和法國的Hotchkiss。 這些部隊沒有使用MG 34的記錄(南京參戰的PzKpfw I裝有兩挺並列的M13), 中國也沒有生產MG 34的記錄, 老實說, 即使想仿造, MG 34繁複的加工程序, 也會令人退避三舍。 德軍到1941年之前, 仍有許多水冷式08/15輕機槍在部隊中服役, 比較起來, 捷克式當然要強多了。

“(88師-上海)3步兵排9挺輕機槍”
由許多照片中,可以看到88師等這幾個部隊都配用的都是捷克式輕機槍, 由上面這篇記載, 更可知當時的編制是一連三排九班, 一個班一挺。 當時這幾個部隊的步兵班, 人數應該是在14人左右, 其中有火力組(輕機槍組)、  衝鋒組(步槍組)的分別。 在抗戰期間, 一直是如此編組的。

“(1938-鄭玉良-臺兒莊-27師) 記得我師是三三編製, 我連約120多人, 武器裝備比較好。 當時我擔任中士班長, 這個斑有14人, 分兩個組﹔一個是機槍組, 使用蘇式762轉盤機槍﹔一個是步槍組, 都是咱們漢陽造79步槍﹔另外, 還配備一個擲彈筒。 ..”

這個概念, 有可能是德國顧問引進的, 但也是一戰之後的世界潮流, 最早是由法國人所提出。 德國人在二次大戰中, 以MG34/MG42為中心, 對此運用的淋漓盡致
重機槍是二四式, 仿馬克沁, 是一種水冷式、 250發帆布鏈帶供彈的機關槍。 1915年2月, 金陵製造局即仿製成功德國七九馬克沁重機槍, 並取名『華寧』, 一共造成6尊。 大沽造船所也在1917年仿製出所獲得德國新式馬克沁重機槍。 1934年前後, 德國兵工署贈送馬克沁式重機關槍之全套工作圖樣, 由此更改了一些精度及公差, 定名為二四式七九馬克沁重機槍。 並不像一般中外文件所說的, 因德國贈送圖樣, 才有二四式的生產。 事實上, 二四式的閉鎖機, 與德國的08式不同, 接近於Vickers和德國的1909式外銷型。 而且在『中國近代兵器工業』一書中, 指出中國所獲得的是1915/08式的圖紙, 那是改成輕機槍的型號, 中國從未生產過。 二四式重機槍的鞍架, 也與德式不同。

由於凡爾賽合約不准德國製造重機槍, 只能擁有700餘挺, 因此在1930年代, 德國逐漸走向通用機槍的概念, 1932年採用了MG 13, 旋即改用MG 34直到戰時的MG 42。 所謂的重機槍, 只是把通用機槍加上了更穩定的三腳架。 馬克沁在1936年撤出第一線部隊。

88師這一類的部隊, 每一個步兵營有一個重機槍連, 3排6挺, 作戰時配屬給步兵連運用。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 標準步兵營的重機槍連配置為12挺08式重機槍, 有的多達14挺!


手槍國軍用的最多的是C96盒子炮, 半自動和全自動均有, 德軍用的是Luger P08、 PPK等, 後來改用Walther P38。 口徑也不同, 國軍仍用7.63mm, 德國人在一次大戰後, 手槍基本上統一為9mm。 中國在抗戰前, 除了少量自己生產, 還在歐洲大量搜購各式的盒子炮, 德國和西班牙都有。

槍榴彈和擲彈筒在當時都尚未定型製造、 配發。 中正式步槍的槍榴彈定型為二八式, 為航空兵器技術研究處的俄籍技師拉力果夫所設計, 擲彈筒為仿自日本十年式, 在三十廠製造成功, 定
(2)火炮
火炮

國軍在抗戰初, 火炮非常少, 與先進國家的標準相差甚多, 炮兵主要是集中在一些獨立炮兵旅和炮兵團之中:
第一、 二旅(二、 三團): 卜式山炮(七五山炮,卜福斯, Bofors - 瑞典, L/14)
第六旅: 克式野炮(Krupp, 七五野炮, L/29)
第八旅: 遼造七七野炮(遼十四式, 仿百祿 - Bohler – 奧地利, 十八式, L/30)
第四、 六團: 三八野炮(七五野炮, 日三八式, L/30)
第八、 十七團: 舊十五榴彈炮(遼十四式, 仿日三八式十五野炮, L/12)
第九團: 克式野炮及重迫炮各一營

15公分野戰重炮(Heavy Field Howitzer), 德軍採用克虜伯(Krupp)的30倍口徑(L/30)炮, 稱為sFH 18, 中國在1934年卻決定採用萊茵式(Rheinmetall)的32倍口徑(L/32)炮, 最大射程15公里, 比德制多兩公里, 一共採購24門, 還派了一批兵工人員去德國監造。 收到後組成了獨立炮兵第十團, 由彭孟輯擔任團長, 全部機械化牽引。 事實上, 不機械化也不行, 這麼大的傢伙不可能用人力或獸力牽引。 1936年時, 後續購買的卻是克虜伯的30倍炮, 也是24門, 這些炮後來在1937年年底運到, 組成了獨立炮兵第十四團。

另外有一些75mm格魯森(Grusen -德國)山炮, 75mm士乃德(Schneider - 法國)山炮,及105mm 山地榴彈炮等。 作戰時, 這些單位以營為單位分割使用, 搭配給軍、 師指揮。 有人批評蔣介石, 把火炮抓在手裡, 不讓部隊使用, 或是作為控制部隊的手段, 實在是因為火炮數量有限(有一個統計說, 抗戰開始時, 全國只有800門炮), 無法直接配屬給師級單位, 必須統一機動調配, 統籌統用。
(3)防空
防空

自“一二八”淞滬戰役後, 國軍深感空防重要, 於1934年及1936年先後購到卜福斯75mm高射炮28門, 成立高射炮兵六個連, 均歸防空學校督訓。

1937年在七七之前, 以新購之37mm及20mm高射機關炮成立高射炮兵團(五營十八連), 為保守兵種秘密, 改為陸軍炮兵第四十一團, 又以新購之2公分炮一百零八門成立炮兵第四十二團(五營十六連)。

20mm防空機炮, 亦可用來作戰車防禦炮, 對付輕裝甲的日式小戰車, 綽綽有餘,中國使用的型號很多, 歐力根(Oerlikon - 瑞士)、 麥迪森(Madsen - 丹麥)、 索羅森(Solothurn - 德國萊茵公司控制的瑞士公司, 或譯蘇羅通)都有。

測試麥迪森20mm機炮。



除了加裝腳架後, 可作防空用的二四式重機槍之外, 這是抗戰開始時全部的防空火力。

“蔣介石致何應欽電 (1937年7月4日)
…(十)江陰要塞﹐由八十八師抽一高射炮連增防﹐錢塘江鐵橋﹐由八十七師抽一高射炮連任防。除分令外, 特電知照。中正。支戊。侍參。京。”

“顧祝同致何應欽密電  (1937年9月4日)
…….(3)本日未刻﹐敵轟炸機六架﹐在閘北譚家橋上空被我八十八師高射炮擊落一架, 駕駛員死機內﹐特聞。顧祝同。支亥。參。翔。印。”

由以上的兩段電文, 可知當時的88師和87師配有直屬的防空火炮。 按照編制, 這兩個師應各有一個炮兵營, 其中有高射炮連、 戰車防禦炮連, 榴彈炮連等。

“連配有德國造高射炮六門, 每門炮身重兩噸(37mm Flak 36), 用五噸牽引車(Sd Kfz 6/2)載運。 高射炮性能為:高射2,500-3,000米, 平射4,000米。 全連三個排﹐每排備裝配兩門高射炮。”

有的資料說當時中國買了一大批德國的88高炮, 這裡是一段相關記載:
“(1937-江陰要塞)就在“八一三”以前, 軍政部兵工署突然運來八門從德國買來的8.8公分高平兩用半自動火炮, 彈藥和觀測、 通訊器材齊全, 四門裝在東山、 四門裝在肖山。 這種火炮兵工署共買了二十門, 江陰要塞裝八門、 江寧要塞裝八門, 還有四門裝在武漢外圍的白滸山。 這種火炮命名為“甲炮”, 其番號是﹕江寧要塞為甲一臺、 甲二臺﹔江陰要塞為甲三臺、 甲四臺, 白滸山為甲五臺。 甲炮高射時、 射面高為6,000公尺, 射程遠為9,000公尺﹔平射時最大射程為14,500公尺。
(3)战车
戰車

凡爾賽合約不准德國擁有裝甲武力, 因此威瑪的戰車部隊, 是在俄國訓練的。 而中國在裝甲車方面, 步兵師全屬空白。 先是1930年, 由英國購入戈登式一噸半小型戰車十四輛, 於南京成立戰車連, 隸屬陸軍教導師, 為國軍機械化部隊之始。 未幾改編為戰車隊, 隸交通兵團。
1934年由英購入維克斯六噸炮戰車及水陸兩用三噸戰車, 與前之戈登式小型戰車合編為戰車營(三連), 隸交通兵第二團。
1935年該營增設第四連(補給), 改編為戰車教導營, 改隸陸軍交輜學校。
1937年5月, 本部調機械化部隊, 將交輜學校戰車教導營、 步兵炮第二營、 交通司之機踏車連、 交通兵第二團之裝甲汽車隊及防空學校之高射炮一營, 合編為陸軍裝甲兵團, 駐屯南京方山。

稅警總團Vickers-Carden-Loyd兩棲輕坦克。



“(1937-南京)裝甲兵團團長杜聿明。 我所在的連為戰車第三連, 連長趙鵠振, 何嘉兆任連部摩托偵察班班長。 連的戰鬥編製是﹕連部(指揮車兩輛), 偵察班(摩托車十二輛), 三個戰車排(每排五輛戰車), 一個補給排(汽車十輛)。 全連由十七輛德國“克芬伯”式五噸重約並列雙機槍的新戰車和十二輛“春達浦”二輪、 三輪摩托車裝備組成。”

1933年起至1938年, 中國一共買了21部Vickers-Carden-Loyd兩棲輕坦克、 20部6噸Vickers-Carden-Loyd坦克 - 配備47mm炮及7.92mm Vickers機槍。 其中一部份兩棲輕坦克屬於稅警總團。

“(1937年8月19日-上海)戰車團派出兩個連(維克斯), 一個戰車防禦炮營, 配屬87師, 攻入楊樹浦。 戰車全毀, 兩連長陣亡。 至南京保衛戰結束, 喪失殆盡。”

當時除了稅警總團之外, 沒有一個師有直屬的戰車部隊。 因此部隊毫無步戰偕同的經驗, 在上海損失的戰車, 都是因為孤軍深入, 而被日軍反戰車武器擊毀, 當時戰車部隊要求步兵伴隨, 步兵的回答是: “你有裝甲, 還要什麼保護?”
(5)战防炮
戰車防禦炮

抗戰前國軍防禦裝甲武器數量甚少, 僅有裝甲兵一團附有步兵炮教導隊一隊(三營十二連, 每排兩門三七炮), 又步炮營一(四連)及第八十七師、 第八十八師各備六門制37mm蘇羅通炮(L/50)一連。 德國使用的均為L/45, 這些都是由萊茵公司在1920年末期設計製造的。 蘇俄也曾進行仿造, 後來俄援中也包括了這種型號。

37mm PaK 35/36 (L/45及L/50 – 後來50廠在1942年開始有小量生產, 到抗戰勝利一共生產94門), 萊茵式, 1937年初有120門抵達。 另外中國還有1935型百祿47mm戰車防禦炮。

三七戰車防禦炮, 肩膀上的寬皮帶為拖炮時拉拽用。

“(1937-南京)裝甲兵團戰防炮營一個排(兩門三七戰防炮)編為南京衛成司令部直屬戰炮分隊。”

當時反戰車的戰術, 主要還是依靠集束手榴彈(每束4-12枚, 除了一枚外, 去掉木柄, 用繩子捆綁在一起), 放置在敵戰車履帶下或引擎上引炸, 往往投彈的士兵也以身相殉。

“36師106旅212團團長熊新民, 在楊樹埔, 配置一個戰車防禦排。 “

當時因為這些炮都是新進購置的, 部隊的訓練和經驗都不足, 因此用起來效果不彰。 由於戰車防禦炮的本質, 就是必須在最前線才能發揮作用, 常常尚未對日軍發揮任何打擊作用即被擊毀。 反過來說, 日軍對戰車防禦炮使用的得心應手, 國軍沒有什麼裝甲車, 日軍最常用戰車防禦炮來摧毀國軍的重機槍陣地。

由於戰車防禦炮數量少, 型號又不一, 因此作戰時必須自行帶足給養:
“(1938年3月-臺兒莊抗敵, 韓正禮)陸軍第3師(師長李玉堂, 黃埔第一期)因在淞滬戰役中傷亡過半, 此時正駐在漢口北郊補訓。 該師戰車防禦炮連因需有射擊場, 故單獨駐在江南岸武昌珞珈山。這時, 我正擔任這個連的第一排排長。 該連配備有奧地利北祿式四七戰車防禦炮6門分3個戰炮排, 一個彈藥隊, 官兵160人, 騾馬40匹, 比利時制步騎槍近百支, 班長以上均配有20響德製駁殼槍。 …規定炮彈都要帶走, 因為公兵站不可能有這樣的炮彈補給(當時存有4個基數的破甲彈及榴彈共2,400發)”
(6)步兵师编成
步兵師編成

抗戰開始時, 國軍有1930年師編制、 1932年陸軍師編制、 1933年剿匪師編制、 1935年教導師編制、 整理師編制、 1936年調整師編制等六種。

何應欽以現代作戰上之要求, 及裝備上之可能, 與調整施行容易計, 建議以甲、乙兩種編制統一之:
“(甲)種編製, 擬採用1936年調整師編制, 凡調整師均用之。 其性質同各國之常備師。
(乙)種編制, 擬採用1935年整理師編制, 凡整理師均用之。 其性質同各國之預後 備師。”

“(萬方澄-原88師262旅524團1營1連少尉排長、 連長) ”
88師編成
2步兵旅                           
        2團各3步兵營                  
                 3步兵連         
                          3步兵排 9挺輕機槍
                          每排48人 3班 14人
        重機槍連 3排 每排2挺共6挺                  
        迫擊炮連 八二迫擊炮                  
        榴彈炮連                  
        通信連                  
        特務連                  
2 補充團                           
炮兵營                           
        榴彈炮連                  
        戰防炮連                  
        高射炮連                  
工兵營                           
通信兵營                           
輜重兵營                           
特務營                           
“(1937-四行倉庫)88師524團第1營營長楊瑞符:
第一連第一、 二排已到, 等待第三排。…
第二連、 第三連及機槍連末到。”

“(1937-36師師長宋希濂) 36師是一個整編師, 上戰場時, 9,000多人。”
由其他的幾個文件的記載, 88、 87、 36師, 在開戰時, 人數都只有在一萬人上下。

另外一個文件是1935年9月25日, 軍事委員會陸軍教導師編制表:
公一字第588號令
步兵師:
2 步兵旅                           
        2 個步兵團                  
                 3營         
                          3連
                 迫擊炮排         
                 機關槍連(4)         
        步兵榴彈砲連                  
        步兵小炮連                  
        通信連                  
炮兵團                           
         3營                  
                 3連         
工兵營                           
        3連                  
        通信排                  
輜重營                           
         2連                  
        第三連(汽車編制)                  
通信營                           
        2連                  
        無線電連                  
騎兵連                           
衛生隊        (平時為軍醫院)                  
特務連                           

“八一三松滬會戰之初, 中央軍官學校教導總隊奉命拱衛首都南京。 八月中旬末, 松滬戰局吃緊, 總隊奉統帥部命令, 調第二團馳援上海, 歸淤滬戰區司令張治中指揮。 第二團有三個步兵營和三個直屬連- 平射炮連(註:應為通信連, 平射炮即戰防炮, 或稱小炮, 步兵炮等)、 戰防炮連、 榴彈炮連。 每營有三個步兵連、 一個重機槍連、 迫擊炮排、 通訊排。 該團開趕到上海江灣地區後, 於八月下旬參加了張華濱附近的爭奪戰。”

“(1937-李西開:第三團團長-南京)教導總是南京保衛戰中, 裝備最好、 實力最強、 兵員足額的主力部隊, 轄有步兵三個旅(計六個團, 另有三個新兵團當時在湖南訓練), 直屬部隊備炮兵營、 騎兵營、 工兵營、 通信兵營、 軍士營、 特務營、 輸送營(各營均巳奉命改稱團, 因無兵補充、 無裝備補給, 名雖稱團, 實仍為營)。 步兵旅的第一、 三、 五團的裝備和編製, 均仿傚德國步兵團的編製, 每團將有十六個連, 即每個團轄步兵三個營, 每營三個步兵連, 一個重機槍連, 一個八二迫擊炮排, 團的第十三連為榴彈炮連, 第十四連為戰車防禦炮連, 第十五連為通信連, 第十六連為輸送連。. .. 兵員為三萬多人。”

由此來參照德國威瑪時代的Reichswehr防衛軍, 當時留在部隊中的, 都是上上之選, 類似於教導師的性質; 因此在1934年之後, 以此為基礎, 迅速擴編成一支強大的國防軍。
德國步兵師編成

3個步兵團                                    
        3個步兵營                           
        兵器營                          1934
                 機關槍連                  
                 迫擊炮連        50mm 81mm         
        榴彈炮連                 75mm 150mm        1939
        戰防炮連                 37mm        1939
炮兵團                 野戰炮        150mm/
170mm/ 210mm        1939
                 榴彈炮        105mm及150mm       


戰防炮營                                   1939
工兵營                                    
通信營                                    
偵搜連                                   1939
運輸隊                                    
醫護營                                    
野戰補充營                                   1939
(7)与德军步兵师对比及财税总团介绍
1939年時, 德軍的一線步兵師約17,700人強。 由編制上而言, 中國的這幾個部隊, 只有教導總隊能與德國的標準步兵師比較。 即使是教導師, 全額編滿時, 最多也只有13,292員。 教導總隊做為一個種子部隊, 主要目的是示範和教育, 不是用來作戰的。 當時是在破釜沈舟的情況下, 投入作戰, 最後也傷亡殆盡。

當時另一個裝備極優良的部隊, 是財政部的稅警總團, 一共有六個團, 裝備歐力根防空機炮、 維克斯兩棲戰車、 步槍都是最新型的德國標準型毛瑟或比利時的FN 1924/30步騎槍。 兩次參與上海作戰, 史上甚少提及, 實際上這些『稅警』們,戰力比一般的部隊還要強。 其中的一部, 後來在孫立人的領導下, 組成新三十八師, 在緬甸揚威異域。

以上提出的資料, 應該可以很明顯的看出, 事實上是沒有德式裝備師這樣的部隊, 甚至沒有全部用德國裝備的部隊。 36師、 87師和88師, 的確是裝備了『一些』當時很新式的武器, 超過當時的一般中國部隊, 但是與世界列強的一線部隊相比, 在防空、 火炮、 裝甲、 反裝甲等方面, 仍然相形見絀。

七七事變前後, 國軍才開始向國外大量採購相關武器, 士兵們根本沒有時間熟悉這些裝備的操作。 而抗戰八年中, 除了一些迫擊炮(主要是31式六○和20式八二迫擊炮), 中國沒有生產過一門火炮, 中國軍隊每次遇上日本軍隊, 總要在炮火上吃虧。 如果說要討論德國顧問的貢獻, 首先在火炮這一點就值得質疑, 德軍本身的火力驚人, 難道他們會沒有看到中國軍隊在火炮方面的弱點? 德國顧問當時明知中日開戰不可避免, 為什麼沒有在這方面堅持改進? 株州炮技處一直到1936年才開工, 未及在抗戰爆發前完成。

經過了屢次的整理和調整, 這些部隊是展現了一個現代化國防軍的樣子, 也許是因為這些部隊與其他部隊外觀上的差距, 使得一般人以為, 這樣『好』的部隊, 想像中德國部隊也不過如此了, 因此躍躍欲試。 1937年8月, 宋子文向日本特使說: 『現在最危險的情況是, 日本軍隊低估了中國, 中國軍隊卻高估了自己。』這一句話, 可以說非常傳神的描述了當時的現象。


打日本海军陆战队太失败了

打日本海军陆战队太失败了
雖然中國使用的是7.92mm口徑, 但是四年式仍有一部份使用圓彈, 漢陽造更是由始至終使用圓彈, 這和中正式等使用的尖彈不能相容(尖彈口徑稍大)。 中國圓彈的生產, 一直延續到戰後。 國軍的子彈, 基本上有三種, 尖彈、 圓彈和重尖彈。 尖彈供中正式系列的步槍和捷克式輕機槍使用, 圓彈為漢陽造和一些老式的四年式步槍, 重尖彈則專供二四式或卅節式重機槍使用。 其他還有特種子彈, 例如反裝甲的鋼心彈等。 德國人到了二次大戰之前, 制式化到步機槍均配用重尖彈。

輕機槍這些部隊用的是捷克式ZB 26, 其他中央軍也有用比利時製的BAR和法國的Hotchkiss。 這些部隊沒有使用MG 34的記錄(南京參戰的PzKpfw I裝有兩挺並列的M13), 中國也沒有生產MG 34的記錄, 老實說, 即使想仿造, MG 34繁複的加工程序, 也會令人退避三舍。 德軍到1941年之前, 仍有許多水冷式08/15輕機槍在部隊中服役, 比較起來, 捷克式當然要強多了。

“(88師-上海)3步兵排9挺輕機槍”
由許多照片中,可以看到88師等這幾個部隊都配用的都是捷克式輕機槍, 由上面這篇記載, 更可知當時的編制是一連三排九班, 一個班一挺。 當時這幾個部隊的步兵班, 人數應該是在14人左右, 其中有火力組(輕機槍組)、  衝鋒組(步槍組)的分別。 在抗戰期間, 一直是如此編組的。

“(1938-鄭玉良-臺兒莊-27師) 記得我師是三三編製, 我連約120多人, 武器裝備比較好。 當時我擔任中士班長, 這個斑有14人, 分兩個組﹔一個是機槍組, 使用蘇式762轉盤機槍﹔一個是步槍組, 都是咱們漢陽造79步槍﹔另外, 還配備一個擲彈筒。 ..”

這個概念, 有可能是德國顧問引進的, 但也是一戰之後的世界潮流, 最早是由法國人所提出。 德國人在二次大戰中, 以MG34/MG42為中心, 對此運用的淋漓盡致。
重機槍是二四式, 仿馬克沁, 是一種水冷式、 250發帆布鏈帶供彈的機關槍。 1915年2月, 金陵製造局即仿製成功德國七九馬克沁重機槍, 並取名『華寧』, 一共造成6尊。 大沽造船所也在1917年仿製出所獲得德國新式馬克沁重機槍。 1934年前後, 德國兵工署贈送馬克沁式重機關槍之全套工作圖樣, 由此更改了一些精度及公差, 定名為二四式七九馬克沁重機槍。 並不像一般中外文件所說的, 因德國贈送圖樣, 才有二四式的生產。 事實上, 二四式的閉鎖機, 與德國的08式不同, 接近於Vickers和德國的1909式外銷型。 而且在『中國近代兵器工業』一書中, 指出中國所獲得的是1915/08式的圖紙, 那是改成輕機槍的型號, 中國從未生產過。 二四式重機槍的鞍架, 也與德式不同。

由於凡爾賽合約不准德國製造重機槍, 只能擁有700餘挺, 因此在1930年代, 德國逐漸走向通用機槍的概念, 1932年採用了MG 13, 旋即改用MG 34直到戰時的MG 42。 所謂的重機槍, 只是把通用機槍加上了更穩定的三腳架。 馬克沁在1936年撤出第一線部隊。

88師這一類的部隊, 每一個步兵營有一個重機槍連, 3排6挺, 作戰時配屬給步兵連運用。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 標準步兵營的重機槍連配置為12挺08式重機槍, 有的多達14挺!


手槍國軍用的最多的是C96盒子炮, 半自動和全自動均有, 德軍用的是Luger P08、 PPK等, 後來改用Walther P38。 口徑也不同, 國軍仍用7.63mm, 德國人在一次大戰後, 手槍基本上統一為9mm。 中國在抗戰前, 除了少量自己生產, 還在歐洲大量搜購各式的盒子炮, 德國和西班牙都有。

槍榴彈和擲彈筒在當時都尚未定型製造、 配發。 中正式步槍的槍榴彈定型為二八式, 為航空兵器技術研究處的俄籍技師拉力果夫所設計, 擲彈筒為仿自日本十年式, 在三十廠製造成功, 定型為
火炮

國軍在抗戰初, 火炮非常少, 與先進國家的標準相差甚多, 炮兵主要是集中在一些獨立炮兵旅和炮兵團之中:
第一、 二旅(二、 三團): 卜式山炮(七五山炮,卜福斯, Bofors - 瑞典, L/14)
第六旅: 克式野炮(Krupp, 七五野炮, L/29)
第八旅: 遼造七七野炮(遼十四式, 仿百祿 - Bohler – 奧地利, 十八式, L/30)
第四、 六團: 三八野炮(七五野炮, 日三八式, L/30)
第八、 十七團: 舊十五榴彈炮(遼十四式, 仿日三八式十五野炮, L/12)
第九團: 克式野炮及重迫炮各一營

15公分野戰重炮(Heavy Field Howitzer), 德軍採用克虜伯(Krupp)的30倍口徑(L/30)炮, 稱為sFH 18, 中國在1934年卻決定採用萊茵式(Rheinmetall)的32倍口徑(L/32)炮, 最大射程15公里, 比德制多兩公里, 一共採購24門, 還派了一批兵工人員去德國監造。 收到後組成了獨立炮兵第十團, 由彭孟輯擔任團長, 全部機械化牽引。 事實上, 不機械化也不行, 這麼大的傢伙不可能用人力或獸力牽引。 1936年時, 後續購買的卻是克虜伯的30倍炮, 也是24門, 這些炮後來在1937年年底運到, 組成了獨立炮兵第十四團。

另外有一些75mm格魯森(Grusen -德國)山炮, 75mm士乃德(Schneider - 法國)山炮,及105mm 山地榴彈炮等。 作戰時, 這些單位以營為單位分割使用, 搭配給軍、 師指揮。 有人批評蔣介石, 把火炮抓在手裡, 不讓部隊使用, 或是作為控制部隊的手段, 實在是因為火炮數量有限(有一個統計說, 抗戰開始時, 全國只有800門炮), 無法直接配屬給師級單位, 必須統一機動調配, 統籌統用。


装甲兵团第三连的15辆德制I号坦克,完全有能力消灭围攻南京的日军50辆薄皮94式轻装甲车。请教一下楼主,德制I号坦克配备什么武器?下图是“凇沪会战”中国民党军德装师教导总队装备的德国6吨 Mak Ⅰ型坦克?001.jpg

装甲兵团第三连的15辆德制I号坦克,完全有能力消灭围攻南京的日军50辆薄皮94式轻装甲车。请教一下楼主,德制I号坦克配备什么武器?下图是“凇沪会战”中国民党军德装师教导总队装备的德国6吨 Mak Ⅰ型坦克?001.jpg
防空

自“一二八”淞滬戰役後, 國軍深感空防重要, 於1934年及1936年先後購到卜福斯75mm高射炮28門, 成立高射炮兵六個連, 均歸防空學校督訓。

1937年在七七之前, 以新購之37mm及20mm高射機關炮成立高射炮兵團(五營十八連), 為保守兵種秘密, 改為陸軍炮兵第四十一團, 又以新購之2公分炮一百零八門成立炮兵第四十二團(五營十六連)。

20mm防空機炮, 亦可用來作戰車防禦炮, 對付輕裝甲的日式小戰車, 綽綽有餘,中國使用的型號很多, 歐力根(Oerlikon - 瑞士)、 麥迪森(Madsen - 丹麥)、 索羅森(Solothurn - 德國萊茵公司控制的瑞士公司, 或譯蘇羅通)都有。

測試麥迪森20mm機炮。



除了加裝腳架後, 可作防空用的二四式重機槍之外, 這是抗戰開始時全部的防空火力。

“蔣介石致何應欽電 (1937年7月4日)
…(十)江陰要塞﹐由八十八師抽一高射炮連增防﹐錢塘江鐵橋﹐由八十七師抽一高射炮連任防。除分令外, 特電知照。中正。支戊。侍參。京。”

“顧祝同致何應欽密電  (1937年9月4日)
…….(3)本日未刻﹐敵轟炸機六架﹐在閘北譚家橋上空被我八十八師高射炮擊落一架, 駕駛員死機內﹐特聞。顧祝同。支亥。參。翔。印。”

由以上的兩段電文, 可知當時的88師和87師配有直屬的防空火炮。 按照編制, 這兩個師應各有一個炮兵營, 其中有高射炮連、 戰車防禦炮連, 榴彈炮連等。

“連配有德國造高射炮六門, 每門炮身重兩噸(37mm Flak 36), 用五噸牽引車(Sd Kfz 6/2)載運。 高射炮性能為:高射2,500-3,000米, 平射4,000米。 全連三個排﹐每排備裝配兩門高射炮。”

有的資料說當時中國買了一大批德國的88高炮, 這裡是一段相關記載:
“(1937-江陰要塞)就在“八一三”以前, 軍政部兵工署突然運來八門從德國買來的8.8公分高平兩用半自動火炮, 彈藥和觀測、 通訊器材齊全, 四門裝在東山、 四門裝在肖山。 這種火炮兵工署共買了二十門, 江陰要塞裝八門、 江寧要塞裝八門, 還有四門裝在武漢外圍的白滸山。 這種火炮命名為“甲炮”, 其番號是﹕江寧要塞為甲一臺、 甲二臺﹔江陰要塞為甲三臺、 甲四臺, 白滸山為甲五臺。 甲炮高射時、 射面高為6,000公尺, 射程遠為9,000公尺﹔平射時最大射程為14,500公尺。”




戰車

凡爾賽合約不准德國擁有裝甲武力, 因此威瑪的戰車部隊, 是在俄國訓練的。 而中國在裝甲車方面, 步兵師全屬空白。 先是1930年, 由英國購入戈登式一噸半小型戰車十四輛, 於南京成立戰車連, 隸屬陸軍教導師, 為國軍機械化部隊之始。 未幾改編為戰車隊, 隸交通兵團。
1934年由英購入維克斯六噸炮戰車及水陸兩用三噸戰車, 與前之戈登式小型戰車合編為戰車營(三連), 隸交通兵第二團。
1935年該營增設第四連(補給), 改編為戰車教導營, 改隸陸軍交輜學校。
1937年5月, 本部調機械化部隊, 將交輜學校戰車教導營、 步兵炮第二營、 交通司之機踏車連、 交通兵第二團之裝甲汽車隊及防空學校之高射炮一營, 合編為陸軍裝甲兵團, 駐屯南京方山。

稅警總團Vickers-Carden-Loyd兩棲輕坦克。



“(1937-南京)裝甲兵團團長杜聿明。 我所在的連為戰車第三連, 連長趙鵠振, 何嘉兆任連部摩托偵察班班長。 連的戰鬥編製是﹕連部(指揮車兩輛), 偵察班(摩托車十二輛), 三個戰車排(每排五輛戰車), 一個補給排(汽車十輛)。 全連由十七輛德國“克芬伯”式五噸重約並列雙機槍的新戰車和十二輛“春達浦”二輪、 三輪摩托車裝備組成。”

1933年起至1938年, 中國一共買了21部Vickers-Carden-Loyd兩棲輕坦克、 20部6噸Vickers-Carden-Loyd坦克 - 配備47mm炮及7.92mm Vickers機槍。 其中一部份兩棲輕坦克屬於稅警總團。

“(1937年8月19日-上海)戰車團派出兩個連(維克斯), 一個戰車防禦炮營, 配屬87師, 攻入楊樹浦。 戰車全毀, 兩連長陣亡。 至南京保衛戰結束, 喪失殆盡。”

當時除了稅警總團之外, 沒有一個師有直屬的戰車部隊。 因此部隊毫無步戰偕同的經驗, 在上海損失的戰車, 都是因為孤軍深入, 而被日軍反戰車武器擊毀, 當時戰車部隊要求步兵伴隨, 步兵的回答是: “你有裝甲, 還要什麼保護?”




戰車防禦炮

抗戰前國軍防禦裝甲武器數量甚少, 僅有裝甲兵一團附有步兵炮教導隊一隊(三營十二連, 每排兩門三七炮), 又步炮營一(四連)及第八十七師、 第八十八師各備六門制37mm蘇羅通炮(L/50)一連。 德國使用的均為L/45, 這些都是由萊茵公司在1920年末期設計製造的。 蘇俄也曾進行仿造, 後來俄援中也包括了這種型號。

37mm PaK 35/36 (L/45及L/50 – 後來50廠在1942年開始有小量生產, 到抗戰勝利一共生產94門), 萊茵式, 1937年初有120門抵達。 另外中國還有1935型百祿47mm戰車防禦炮。

三七戰車防禦炮, 肩膀上的寬皮帶為拖炮時拉拽用。

“(1937-南京)裝甲兵團戰防炮營一個排(兩門三七戰防炮)編為南京衛成司令部直屬戰炮分隊。”

當時反戰車的戰術, 主要還是依靠集束手榴彈(每束4-12枚, 除了一枚外, 去掉木柄, 用繩子捆綁在一起), 放置在敵戰車履帶下或引擎上引炸, 往往投彈的士兵也以身相殉。

“36師106旅212團團長熊新民, 在楊樹埔, 配置一個戰車防禦排。 “

當時因為這些炮都是新進購置的, 部隊的訓練和經驗都不足, 因此用起來效果不彰。 由於戰車防禦炮的本質, 就是必須在最前線才能發揮作用, 常常尚未對日軍發揮任何打擊作用即被擊毀。 反過來說, 日軍對戰車防禦炮使用的得心應手, 國軍沒有什麼裝甲車, 日軍最常用戰車防禦炮來摧毀國軍的重機槍陣地。

由於戰車防禦炮數量少, 型號又不一, 因此作戰時必須自行帶足給養:
“(1938年3月-臺兒莊抗敵, 韓正禮)陸軍第3師(師長李玉堂, 黃埔第一期)因在淞滬戰役中傷亡過半, 此時正駐在漢口北郊補訓。 該師戰車防禦炮連因需有射擊場, 故單獨駐在江南岸武昌珞珈山。這時, 我正擔任這個連的第一排排長。 該連配備有奧地利北祿式四七戰車防禦炮6門分3個戰炮排, 一個彈藥隊, 官兵160人, 騾馬40匹, 比利時制步騎槍近百支, 班長以上均配有20響德製駁殼槍。 …規定炮彈都要帶走, 因為公兵站不可能有這樣的炮彈補給(當時存有4個基數的破甲彈及榴彈共2,400發)”
防空

自“一二八”淞滬戰役後, 國軍深感空防重要, 於1934年及1936年先後購到卜福斯75mm高射炮28門, 成立高射炮兵六個連, 均歸防空學校督訓。

1937年在七七之前, 以新購之37mm及20mm高射機關炮成立高射炮兵團(五營十八連), 為保守兵種秘密, 改為陸軍炮兵第四十一團, 又以新購之2公分炮一百零八門成立炮兵第四十二團(五營十六連)。

20mm防空機炮, 亦可用來作戰車防禦炮, 對付輕裝甲的日式小戰車, 綽綽有餘,中國使用的型號很多, 歐力根(Oerlikon - 瑞士)、 麥迪森(Madsen - 丹麥)、 索羅森(Solothurn - 德國萊茵公司控制的瑞士公司, 或譯蘇羅通)都有。

測試麥迪森20mm機炮。



除了加裝腳架後, 可作防空用的二四式重機槍之外, 這是抗戰開始時全部的防空火力。

“蔣介石致何應欽電 (1937年7月4日)
…(十)江陰要塞﹐由八十八師抽一高射炮連增防﹐錢塘江鐵橋﹐由八十七師抽一高射炮連任防。除分令外, 特電知照。中正。支戊。侍參。京。”

“顧祝同致何應欽密電  (1937年9月4日)
…….(3)本日未刻﹐敵轟炸機六架﹐在閘北譚家橋上空被我八十八師高射炮擊落一架, 駕駛員死機內﹐特聞。顧祝同。支亥。參。翔。印。”

由以上的兩段電文, 可知當時的88師和87師配有直屬的防空火炮。 按照編制, 這兩個師應各有一個炮兵營, 其中有高射炮連、 戰車防禦炮連, 榴彈炮連等。

“連配有德國造高射炮六門, 每門炮身重兩噸(37mm Flak 36), 用五噸牽引車(Sd Kfz 6/2)載運。 高射炮性能為:高射2,500-3,000米, 平射4,000米。 全連三個排﹐每排備裝配兩門高射炮。”

有的資料說當時中國買了一大批德國的88高炮, 這裡是一段相關記載:
“(1937-江陰要塞)就在“八一三”以前, 軍政部兵工署突然運來八門從德國買來的8.8公分高平兩用半自動火炮, 彈藥和觀測、 通訊器材齊全, 四門裝在東山、 四門裝在肖山。 這種火炮兵工署共買了二十門, 江陰要塞裝八門、 江寧要塞裝八門, 還有四門裝在武漢外圍的白滸山。 這種火炮命名為“甲炮”, 其番號是﹕江寧要塞為甲一臺、 甲二臺﹔江陰要塞為甲三臺、 甲四臺, 白滸山為甲五臺。 甲炮高射時、 射面高為6,000公尺, 射程遠為9,000公尺﹔平射時最大射程為14,500公尺。”




戰車

凡爾賽合約不准德國擁有裝甲武力, 因此威瑪的戰車部隊, 是在俄國訓練的。 而中國在裝甲車方面, 步兵師全屬空白。 先是1930年, 由英國購入戈登式一噸半小型戰車十四輛, 於南京成立戰車連, 隸屬陸軍教導師, 為國軍機械化部隊之始。 未幾改編為戰車隊, 隸交通兵團。
1934年由英購入維克斯六噸炮戰車及水陸兩用三噸戰車, 與前之戈登式小型戰車合編為戰車營(三連), 隸交通兵第二團。
1935年該營增設第四連(補給), 改編為戰車教導營, 改隸陸軍交輜學校。
1937年5月, 本部調機械化部隊, 將交輜學校戰車教導營、 步兵炮第二營、 交通司之機踏車連、 交通兵第二團之裝甲汽車隊及防空學校之高射炮一營, 合編為陸軍裝甲兵團, 駐屯南京方山。

稅警總團Vickers-Carden-Loyd兩棲輕坦克。



“(1937-南京)裝甲兵團團長杜聿明。 我所在的連為戰車第三連, 連長趙鵠振, 何嘉兆任連部摩托偵察班班長。 連的戰鬥編製是﹕連部(指揮車兩輛), 偵察班(摩托車十二輛), 三個戰車排(每排五輛戰車), 一個補給排(汽車十輛)。 全連由十七輛德國“克芬伯”式五噸重約並列雙機槍的新戰車和十二輛“春達浦”二輪、 三輪摩托車裝備組成。”

1933年起至1938年, 中國一共買了21部Vickers-Carden-Loyd兩棲輕坦克、 20部6噸Vickers-Carden-Loyd坦克 - 配備47mm炮及7.92mm Vickers機槍。 其中一部份兩棲輕坦克屬於稅警總團。

“(1937年8月19日-上海)戰車團派出兩個連(維克斯), 一個戰車防禦炮營, 配屬87師, 攻入楊樹浦。 戰車全毀, 兩連長陣亡。 至南京保衛戰結束, 喪失殆盡。”

當時除了稅警總團之外, 沒有一個師有直屬的戰車部隊。 因此部隊毫無步戰偕同的經驗, 在上海損失的戰車, 都是因為孤軍深入, 而被日軍反戰車武器擊毀, 當時戰車部隊要求步兵伴隨, 步兵的回答是: “你有裝甲, 還要什麼保護?”
乖乖,你不能因为二战初期德军主力淘汰一号坦克,以二号和pt35.38为主力,就不认识这种坦克。。。。
xiaogao1 发表于 2014-8-15 14:19
装甲兵团第三连的15辆德制I号坦克,完全有能力消灭围攻南京的日军50辆薄皮94式轻装甲车。请教一下楼主,德 ...
这幅图兵器知识上没有。。。但那人是东方人的轮廓,一号从背面看也是如此。。。
mototo 发表于 2014-8-15 13:31
LZ,你这篇文章根本不全面。我也来转篇可靠数据的德系师的文章。
淞沪抗战时,中国第36師、 87師、 88師和 ...
毕竟是兵器知识上的文章,它只是介绍了国军常见的德式兵器,没有什么具体的装备数据,你要它怎么全面?
这篇文章当时有看过,涨姿势
“(上海作戰日記 1937年)
八月十一日(真)
    (三)令嘉興炮二旅即開炮兵一團赴蘇州歸張治中指揮。
    (四)令炮十團(新十五榴)在京之一營開赴蘇州, 歸張治中指揮。  (炮十團之一營及炮八團原已在蘇、 錫一帶。)

張治中致蔣介石、 何應欽密電    (1937年8月13日)
…..3. 炮十團第一營﹐在暨南新村、 大場間地區, 炮三團在嶺南山莊、 江灣鎮附近進入陣地, 炮八團正向彭浦鎮前進中, 今晚可達指定地點。…….

陳誠致蔣介石等密電   (1937年10月8日)
急。 南京委員長蔣、 部長何4309密。左翼軍軍隊區分及作戰增加如下 … (丁)炮兵﹕劉翰東指揮炮兵第3團之一營、 炮兵第4團、 炮兵第16團、 獨立炮兵第l0團(欠兩營)、 教導總隊炮兵營、 炮校練習隊之2連。…….”

20年式八二迫擊炮

無炮座迫擊炮發射法。


當時唯一配有直屬重炮兵的部隊, 只有教導總隊而已。 當時不但火炮數量少, 雪上加霜的是, 沒有制空權, 火炮一發射, 日軍計算出位置後, 不是飛機來炸, 便是進行反炮擊, 中國當時無法自行補充火炮, 打掉一門少一門, 因此炮兵經常不敢發炮, 步兵只有任憑日軍炮火肆虐。



在上海之戰中, 步兵普遍使用的是20年式八二迫擊炮, 這是金陵兵工廠自行製造的步兵曲射武器, 仿自法國的布郎得(Brandt)八一迫擊炮, 曾發生很大的效果; 但仍籠罩在懼怕日軍火炮還擊的陰影下, 因此有一位迫擊炮連連長, 想出了不用炮座, 用手扶著發炮, 打幾炮就走的辦法, 避免遭受還擊損失。


防空

自“一二八”淞滬戰役後, 國軍深感空防重要, 於1934年及1936年先後購到卜福斯75mm高射炮28門, 成立高射炮兵六個連, 均歸防空學校督訓。

1937年在七七之前, 以新購之37mm及20mm高射機關炮成立高射炮兵團(五營十八連), 為保守兵種秘密, 改為陸軍炮兵第四十一團, 又以新購之2公分炮一百零八門成立炮兵第四十二團(五營十六連)。

20mm防空機炮, 亦可用來作戰車防禦炮, 對付輕裝甲的日式小戰車, 綽綽有餘,中國使用的型號很多, 歐力根(Oerlikon - 瑞士)、 麥迪森(Madsen - 丹麥)、 索羅森(Solothurn - 德國萊茵公司控制的瑞士公司, 或譯蘇羅通)都有。

測試麥迪森20mm機炮。



除了加裝腳架後, 可作防空用的二四式重機槍之外, 這是抗戰開始時全部的防空火力。

“蔣介石致何應欽電 (1937年7月4日)
…(十)江陰要塞﹐由八十八師抽一高射炮連增防﹐錢塘江鐵橋﹐由八十七師抽一高射炮連任防。除分令外, 特電知照。中正。支戊。侍參。京。”

“顧祝同致何應欽密電  (1937年9月4日)
…….(3)本日未刻﹐敵轟炸機六架﹐在閘北譚家橋上空被我八十八師高射炮擊落一架, 駕駛員死機內﹐特聞。顧祝同。支亥。參。翔。印。”

由以上的兩段電文, 可知當時的88師和87師配有直屬的防空火炮。 按照編制, 這兩個師應各有一個炮兵營, 其中有高射炮連、 戰車防禦炮連, 榴彈炮連等。

“連配有德國造高射炮六門, 每門炮身重兩噸(37mm Flak 36), 用五噸牽引車(Sd Kfz 6/2)載運。 高射炮性能為:高射2,500-3,000米, 平射4,000米。 全連三個排﹐每排備裝配兩門高射炮。”

有的資料說當時中國買了一大批德國的88高炮, 這裡是一段相關記載:
“(1937-江陰要塞)就在“八一三”以前, 軍政部兵工署突然運來八門從德國買來的8.8公分高平兩用半自動火炮, 彈藥和觀測、 通訊器材齊全, 四門裝在東山、 四門裝在肖山。 這種火炮兵工署共買了二十門, 江陰要塞裝八門、 江寧要塞裝八門, 還有四門裝在武漢外圍的白滸山。 這種火炮命名為“甲炮”, 其番號是﹕江寧要塞為甲一臺、 甲二臺﹔江陰要塞為甲三臺、 甲四臺, 白滸山為甲五臺。 甲炮高射時、 射面高為6,000公尺, 射程遠為9,000公尺﹔平射時最大射程為14,500公尺。”
戰車

凡爾賽合約不准德國擁有裝甲武力, 因此威瑪的戰車部隊, 是在俄國訓練的。 而中國在裝甲車方面, 步兵師全屬空白。 先是1930年, 由英國購入戈登式一噸半小型戰車十四輛, 於南京成立戰車連, 隸屬陸軍教導師, 為國軍機械化部隊之始。 未幾改編為戰車隊, 隸交通兵團。
1934年由英購入維克斯六噸炮戰車及水陸兩用三噸戰車, 與前之戈登式小型戰車合編為戰車營(三連), 隸交通兵第二團。
1935年該營增設第四連(補給), 改編為戰車教導營, 改隸陸軍交輜學校。
1937年5月, 本部調機械化部隊, 將交輜學校戰車教導營、 步兵炮第二營、 交通司之機踏車連、 交通兵第二團之裝甲汽車隊及防空學校之高射炮一營, 合編為陸軍裝甲兵團, 駐屯南京方山。

稅警總團Vickers-Carden-Loyd兩棲輕坦克。



“(1937-南京)裝甲兵團團長杜聿明。 我所在的連為戰車第三連, 連長趙鵠振, 何嘉兆任連部摩托偵察班班長。 連的戰鬥編製是﹕連部(指揮車兩輛), 偵察班(摩托車十二輛), 三個戰車排(每排五輛戰車), 一個補給排(汽車十輛)。 全連由十七輛德國“克芬伯”式五噸重約並列雙機槍的新戰車和十二輛“春達浦”二輪、 三輪摩托車裝備組成。”

1933年起至1938年, 中國一共買了21部Vickers-Carden-Loyd兩棲輕坦克、 20部6噸Vickers-Carden-Loyd坦克 - 配備47mm炮及7.92mm Vickers機槍。 其中一部份兩棲輕坦克屬於稅警總團。

“(1937年8月19日-上海)戰車團派出兩個連(維克斯), 一個戰車防禦炮營, 配屬87師, 攻入楊樹浦。 戰車全毀, 兩連長陣亡。 至南京保衛戰結束, 喪失殆盡。”

當時除了稅警總團之外, 沒有一個師有直屬的戰車部隊。 因此部隊毫無步戰偕同的經驗, 在上海損失的戰車, 都是因為孤軍深入, 而被日軍反戰車武器擊毀, 當時戰車部隊要求步兵伴隨, 步兵的回答是: “你有裝甲, 還要什麼保護?”




戰車防禦炮

抗戰前國軍防禦裝甲武器數量甚少, 僅有裝甲兵一團附有步兵炮教導隊一隊(三營十二連, 每排兩門三七炮), 又步炮營一(四連)及第八十七師、 第八十八師各備六門制37mm蘇羅通炮(L/50)一連。 德國使用的均為L/45, 這些都是由萊茵公司在1920年末期設計製造的。 蘇俄也曾進行仿造, 後來俄援中也包括了這種型號。

37mm PaK 35/36 (L/45及L/50 – 後來50廠在1942年開始有小量生產, 到抗戰勝利一共生產94門), 萊茵式, 1937年初有120門抵達。 另外中國還有1935型百祿47mm戰車防禦炮。

三七戰車防禦炮, 肩膀上的寬皮帶為拖炮時拉拽用。

“(1937-南京)裝甲兵團戰防炮營一個排(兩門三七戰防炮)編為南京衛成司令部直屬戰炮分隊。”

當時反戰車的戰術, 主要還是依靠集束手榴彈(每束4-12枚, 除了一枚外, 去掉木柄, 用繩子捆綁在一起), 放置在敵戰車履帶下或引擎上引炸, 往往投彈的士兵也以身相殉。

“36師106旅212團團長熊新民, 在楊樹埔, 配置一個戰車防禦排。 “

當時因為這些炮都是新進購置的, 部隊的訓練和經驗都不足, 因此用起來效果不彰。 由於戰車防禦炮的本質, 就是必須在最前線才能發揮作用, 常常尚未對日軍發揮任何打擊作用即被擊毀。 反過來說, 日軍對戰車防禦炮使用的得心應手, 國軍沒有什麼裝甲車, 日軍最常用戰車防禦炮來摧毀國軍的重機槍陣地。

由於戰車防禦炮數量少, 型號又不一, 因此作戰時必須自行帶足給養:
“(1938年3月-臺兒莊抗敵, 韓正禮)陸軍第3師(師長李玉堂, 黃埔第一期)因在淞滬戰役中傷亡過半, 此時正駐在漢口北郊補訓。 該師戰車防禦炮連因需有射擊場, 故單獨駐在江南岸武昌珞珈山。這時, 我正擔任這個連的第一排排長。 該連配備有奧地利北祿式四七戰車防禦炮6門分3個戰炮排, 一個彈藥隊, 官兵160人, 騾馬40匹, 比利時制步騎槍近百支, 班長以上均配有20響德製駁殼槍。 …規定炮彈都要帶走, 因為公兵站不可能有這樣的炮彈補給(當時存有4個基數的破甲彈及榴彈共2,400發)”
步兵師編成

抗戰開始時, 國軍有1930年師編制、 1932年陸軍師編制、 1933年剿匪師編制、 1935年教導師編制、 整理師編制、 1936年調整師編制等六種。

何應欽以現代作戰上之要求, 及裝備上之可能, 與調整施行容易計, 建議以甲、乙兩種編制統一之:
“(甲)種編製, 擬採用1936年調整師編制, 凡調整師均用之。 其性質同各國之常備師。
(乙)種編制, 擬採用1935年整理師編制, 凡整理師均用之。 其性質同各國之預後 備師。”

“(萬方澄-原88師262旅524團1營1連少尉排長、 連長) ”
88師編成
2步兵旅                           
        2團各3步兵營                  
                 3步兵連         
                          3步兵排 9挺輕機槍
                          每排48人 3班 14人
        重機槍連 3排 每排2挺共6挺                  
        迫擊炮連 八二迫擊炮                  
        榴彈炮連                  
        通信連                  
        特務連                  
2 補充團                           
炮兵營                           
        榴彈炮連                  
        戰防炮連                  
        高射炮連                  
工兵營                           
通信兵營                           
輜重兵營                           
特務營                           
“(1937-四行倉庫)88師524團第1營營長楊瑞符:
第一連第一、 二排已到, 等待第三排。…
第二連、 第三連及機槍連末到。”

“(1937-36師師長宋希濂) 36師是一個整編師, 上戰場時, 9,000多人。”
由其他的幾個文件的記載, 88、 87、 36師, 在開戰時, 人數都只有在一萬人上下。

另外一個文件是1935年9月25日, 軍事委員會陸軍教導師編制表:
公一字第588號令
步兵師:
2 步兵旅                           
        2 個步兵團                  
                 3營         
                          3連
                 迫擊炮排         
                 機關槍連(4)         
        步兵榴彈砲連                  
        步兵小炮連                  
        通信連                  
炮兵團                           
         3營                  
                 3連         
工兵營                           
        3連                  
        通信排                  
輜重營                           
         2連                  
        第三連(汽車編制)                  
通信營                           
        2連                  
        無線電連                  
騎兵連                           
衛生隊        (平時為軍醫院)                  
特務連                           

“八一三松滬會戰之初, 中央軍官學校教導總隊奉命拱衛首都南京。 八月中旬末, 松滬戰局吃緊, 總隊奉統帥部命令, 調第二團馳援上海, 歸淤滬戰區司令張治中指揮。 第二團有三個步兵營和三個直屬連- 平射炮連(註:應為通信連, 平射炮即戰防炮, 或稱小炮, 步兵炮等)、 戰防炮連、 榴彈炮連。 每營有三個步兵連、 一個重機槍連、 迫擊炮排、 通訊排。 該團開趕到上海江灣地區後, 於八月下旬參加了張華濱附近的爭奪戰。”

“(1937-李西開:第三團團長-南京)教導總是南京保衛戰中, 裝備最好、 實力最強、 兵員足額的主力部隊, 轄有步兵三個旅(計六個團, 另有三個新兵團當時在湖南訓練), 直屬部隊備炮兵營、 騎兵營、 工兵營、 通信兵營、 軍士營、 特務營、 輸送營(各營均巳奉命改稱團, 因無兵補充、 無裝備補給, 名雖稱團, 實仍為營)。 步兵旅的第一、 三、 五團的裝備和編製, 均仿傚德國步兵團的編製, 每團將有十六個連, 即每個團轄步兵三個營, 每營三個步兵連, 一個重機槍連, 一個八二迫擊炮排, 團的第十三連為榴彈炮連, 第十四連為戰車防禦炮連, 第十五連為通信連, 第十六連為輸送連。. .. 兵員為三萬多人。”

由此來參照德國威瑪時代的Reichswehr防衛軍, 當時留在部隊中的, 都是上上之選, 類似於教導師的性質; 因此在1934年之後, 以此為基礎, 迅速擴編成一支強大的國防軍。
德國步兵師編成

3個步兵團                                    
        3個步兵營                           
        兵器營                          1934
                 機關槍連                  
                 迫擊炮連        50mm 81mm         
        榴彈炮連                 75mm 150mm        1939
        戰防炮連                 37mm        1939
炮兵團                 野戰炮        150mm/
170mm/ 210mm        1939
                 榴彈炮        105mm及150mm       


戰防炮營                                   1939
工兵營                                    
通信營                                    
偵搜連                                   1939
運輸隊                                    
醫護營                                    
野戰補充營                                   1939
1939年時, 德軍的一線步兵師約17,700人強。 由編制上而言, 中國的這幾個部隊, 只有教導總隊能與德國的標準步兵師比較。 即使是教導師, 全額編滿時, 最多也只有13,292員。 教導總隊做為一個種子部隊, 主要目的是示範和教育, 不是用來作戰的。 當時是在破釜沈舟的情況下, 投入作戰, 最後也傷亡殆盡。

當時另一個裝備極優良的部隊, 是財政部的稅警總團, 一共有六個團, 裝備歐力根防空機炮、 維克斯兩棲戰車、 步槍都是最新型的德國標準型毛瑟或比利時的FN 1924/30步騎槍。 兩次參與上海作戰, 史上甚少提及, 實際上這些『稅警』們,戰力比一般的部隊還要強。 其中的一部, 後來在孫立人的領導下, 組成新三十八師, 在緬甸揚威異域。

以上提出的資料, 應該可以很明顯的看出, 事實上是沒有德式裝備師這樣的部隊, 甚至沒有全部用德國裝備的部隊。 36師、 87師和88師, 的確是裝備了『一些』當時很新式的武器, 超過當時的一般中國部隊, 但是與世界列強的一線部隊相比, 在防空、 火炮、 裝甲、 反裝甲等方面, 仍然相形見絀。

七七事變前後, 國軍才開始向國外大量採購相關武器, 士兵們根本沒有時間熟悉這些裝備的操作。 而抗戰八年中, 除了一些迫擊炮(主要是31式六○和20式八二迫擊炮), 中國沒有生產過一門火炮, 中國軍隊每次遇上日本軍隊, 總要在炮火上吃虧。 如果說要討論德國顧問的貢獻, 首先在火炮這一點就值得質疑, 德軍本身的火力驚人, 難道他們會沒有看到中國軍隊在火炮方面的弱點? 德國顧問當時明知中日開戰不可避免, 為什麼沒有在這方面堅持改進? 株州炮技處一直到1936年才開工, 未及在抗戰爆發前完成。

經過了屢次的整理和調整, 這些部隊是展現了一個現代化國防軍的樣子, 也許是因為這些部隊與其他部隊外觀上的差距, 使得一般人以為, 這樣『好』的部隊, 想像中德國部隊也不過如此了, 因此躍躍欲試。 1937年8月, 宋子文向日本特使說: 『現在最危險的情況是, 日本軍隊低估了中國, 中國軍隊卻高估了自己。』這一句話, 可以說非常傳神的描述了當時的現象。
mototo 发表于 2014-8-15 16:00
步兵師編成

抗戰開始時, 國軍有1930年師編制、 1932年陸軍師編制、 1933年剿匪師編制、 1935年教導師編 ...
不要比较武器了,国军淞沪会战打得不理想,人的素质的差距是最大原因。
咱们来瞧瞧I号坦克长什么样子吧008.jpg001.jpg002.jpg003.jpg006.jpg007.jpg
咱们再来看看楼主图中那队坦克是不是长得像下图的英制“维克斯” MK E型坦克。“维克斯” MK E型坦克2.jpg“维克斯” MK E型坦克.jpg
咱再说说下图这辆英制“维克斯” MK E型坦克的故事吧,20日,新调来的第36师(师长宋希濂)参加攻击。当日凌晨,一队轻型坦克参加了36师对汇山码头的攻击。据资料记载,这些坦克当时正在厂内修理,临时拉出参加战斗。由于没有步兵配合,这些坦克也全部被击毁。

    21日凌晨,36师再度对汇山码头展开攻击,一度攻到黄浦江边,但天亮后,日军军舰开始猛烈炮击,日机也开始空袭,攻进码头的部队被迫退回,战车第一连和第二连坦克全部被击毁。这辆英国产的维克斯6吨半战车,经过苦战冲入日军阵地,终因没有步兵配合被击毁俘获,功败垂成,可以看到其炮塔多处中弹被击穿的痕迹。“维克斯” MK E型坦克2.jpg“维克斯” MK E型坦克3.jpg
问题根本不就在什么德械不德械,日本人几千陆战队背后是舰队,你德械再牛逼能奈何?根本就不该把主力放在上海,这才是关键。
xiaogao1 发表于 2014-8-15 17:43
咱再说说下图这辆英制“维克斯” MK E型坦克的故事吧,20日,新调来的第36师(师长宋希濂)参加攻击。当日凌 ...
萨苏的图。。。。。。
xiaogao1 发表于 2014-8-15 17:38
咱们再来看看楼主图中那队坦克是不是长得像下图的英制“维克斯” MK E型坦克。
嗯,受教了。。。。。
一堆战五的渣,就像猴子穿上件人的衣服也还是猴子。
士兵大部分是拉壮丁来的,所以才会有老蒋后来的十万青年十万军,其实就是十万学生十万军,算是招了点志愿兵性质的高素质兵员。低层军官战术指挥能力薄弱,高层军官腐败堕落。当时整个中国社会并没有真正经历改朝换代的洗涤,还依然延续着满清末期的腐朽与麻木。

国军的战术能力非常的差,防守基本是一条线,而且基本没什么野战工事的工程能力,作为其火力支撑的机枪,没有野战工事的保护,容易被日军的掷弹筒摧毁,然后防线崩溃。

初期以完全准备,最精锐的军队进攻虹口几千海军陆战队居然久战不下,丧失先机。
中期企图通过舆论博取同情让英美干涉,被动用兵,把精锐往没有意义的血肉磨坊里填,伤了根本。
后期信心丧失,组织混乱,一场退却成了大溃败。

国军从头到尾,就是战五渣。

给当时的国军T-34,30辆,能否攻克日租界?
步兵師編成

抗戰開始時, 國軍有1930年師編制、 1932年陸軍師編制、 1933年剿匪師編制、 1935年教導師編 ...
七七事變前後, 國軍才開始向國外大量採購相關武器, 士兵們根本沒有時間熟悉這些裝備的操作。 而抗戰八年中, 除了一些迫擊炮(主要是31式六○和20式八二迫擊炮), 中國沒有生產過一門火炮, 中國軍隊每次遇上日本軍隊, 總要在炮火上吃虧。 如果說要討論德國顧問的貢獻, 首先在火炮這一點就值得質疑, 德軍本身的火力驚人, 難道他們會沒有看到中國軍隊在火炮方面的弱點? 德國顧問當時明知中日開戰不可避免, 為什麼沒有在這方面堅持改進? 株州炮技處一直到1936年才開工, 未及在抗戰爆發前完成。



一、        对手1936年前共军:国军不重视,没有先进的战术(指没有德国人培训)。1943年前日军:日军有重武器,有制空权,单兵战斗力强大。是工业化国家。1943年后日军:日军有武士道精神,比较顽强,还有汉奸(指河南的百姓)协助。1937年~1945年共军:共军用缴获的日本武器打国军,国军当然打不过。1946年~1949年共军:共军有苏联援助,共军打仗不讲道德,共军人多,共军间谍多。二、        自身1921年:国军没有自己的军校和军官,没有经验。1927~1936:国军操练尚未完成,军官素质差,武器质量差,军阀不听指挥,国家工业化差,老百姓觉悟差。1937~1941:国军精锐得死多,国民政府贪污的多,德国人不给卖武器,苏联人不给援助,美国给的援助不够多。1942~1943:美国援助差,美国参谋差,美国航空队炸弹扔的差,工业生产差。1944~1945:美国没有援助运过来,美国航空队没能阻挡日军,美国光炸日本本土不帮党国运武器,国军武器库存差,河南老百姓觉误差。1946~1949:美国没有无私援助党国,老百姓不够富裕(指刮不到太多钱),四大家族贪污。三、        军官有黄埔军校生输了:黄埔学生不够多,装备不够好。没有黄埔军校生输了:军官不行,输了正常。四、 制空权1927~1936:飞机太少,飞机太旧,飞行员太差,飞行员视力差(指看不清红军动向)1937~1943:飞机不如日军,丢制空权很正常。1944~1945:陆军打得差,共军牵制差,机场都丢了,制空权能不丢么?1946~1949:美国援助飞机太少,飞行员怕死,飞行员叛变,指挥官水平差,空地协同差,美国航空汽油质量差。五、        火力1927~1936:火力密度太差,近战共军红缨枪比国军枪长,当然输。1937~1945:日军火力比国军准,日军武器精良,国军武器质量差。1946~1949:美式装备火力密度太大,后勤跟不上,共军人海战术,所以输了。六、        战术1927~1936:原本战术就不行,共军战术没见过,国军战术没有“向国际靠拢”1937~1945:国军学习德国、苏联、日本、美国战术,学得太多弄乱了。1946~1949:美国战术太复杂,后勤消耗太大,共军人太多,共军士兵太精,国军枪法太差。七、        机动1927~1936:共军装备少跑得快,国军装备太沉跑得慢。1937~1945:日军有车坐,国军没车坐。1946~1949:共军破坏道路,美国卡车越野差。八、        指挥蒋介石指挥太差,胡宗南指挥太差,汤恩伯指挥太差,军阀手下军官指挥太差,黄埔军校的指挥差,讲武堂毕业的指挥差,基层军官指挥差,蒋介石他老婆指挥差。九、        攻防国军进攻:共军依托工事抵抗,不公平。国军防守:国军处于被动,共军没等国军修好工事就进攻了。国军防守石头山:到处是石头无法挖掘战壕,没有水,弹药消耗快。国军进攻石头山:共军凭险而守,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国军防守平原:共军竟然出动日本造坦克,肯定是苏联援助的!国军进攻平原:军舰炮击不到位,坦克没运到位,飞机不到位,炮火准备不到位。国军攻城:共军依托城墙防守,工事坚固。国军守城:城太大,城墙不够高,城墙不够厚,兵力不够多,空投物资不准。十、        增援日军增援:日军有汽车,增援来得快,美国飞机没能拖延日军增援。日军使用毒气。共军增援:共军跑得快,共军防守顽强,共军武器差耗弹少可以长期坚持,共军拼刺刀节省弹药。国军增援:共军破坏道路,日军会阻击,国军走路慢,国军坐车更慢,国军钩心斗角不肯去。对手太强大,坚持不住。十一、天气晴天:太热,脱水,机动困难。雨天:下雨,伤病增多,泥泞不好开车,吃不上热饭跑
都知道本子是早早的培养军马,育种养殖同时上,为师团后勤准备了大量的驮马驭马。国军有没有做这些准备工作?还是仅仅靠现地调取?
绿林奸汉 发表于 2014-8-17 09:21
给当时的国军T-34,30辆,能否攻克日租界?
估计半路都被各种舰炮打成了零件。。。。当年国军也用维克斯冲击阿,结果没有步兵掩护,都挂了。。